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六十六条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六十六条(精选3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六十六条 篇1

【释义】本条是关于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按照规定印制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的规定。

我国加入WTO后,大量的进口食品涌入国内市场。消费者如何选择这些食品,如何了解这些食品的名称、品质。营养成分、如何食用、食品的产地是哪里等,只有通过食品包装上所标注的内容来辨识。因此,标签的内容非常重要。规范进口食品的标签是保证进口食品的安全、卫生的重要手段,可以防止由境外进口的食品中含有污染或有害因素对人身体造成危害,维护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条对进口食品的标签进行了规范,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1)预包装食品。本法第九十九条对预包装食品的含义作了规定,即“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2)食品标签,是指在食品包装容器上或附于食品包装容器上的一切附签、吊牌、文字、图形、符号说明。标签是反映商品内在品质及相关信息的载体,它对于指导消费者、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欺诈、规范市场有着关键的作用。标签的主要功能是对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厂名、批号、日期标志等食品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饮用说明的描述。消费者购买预包装食品只能通过标签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了解食品的本质,如所购食品由什么原料和辅料制成,有哪些营养成分,哪天生产,能保存多久等。通过标签和说明的描述,一方面便于消费者选购食品;另一方面如果食品食用后出现问题,消费者也可据此投诉,便于追查责任。因此,法律上规定了食品包装必须按照规定印有或者贴有标签并附有说明书,属于强制性规定。对于进口的食品还必须标注中文标签或中文说明书,目的是方便国内公民在购买进口食品时了解其主要成分、保质期限、食用方法等。

(2)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标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按照国际惯例,各国对进口食品等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产品,都要求遵守本国的有关法律规范及强制性标准。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二)成分或者配料表;(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四)保质期;(五)产品标准代号;(六)贮存条件;(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八)生产许可证编号;(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第四十七条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第四十八条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除本法这些规定,涉及食品标签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食品标识管理规定》;《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产品标识标准规定》、《特殊营养食品标签标准》、《饮料酒标签标准》等。

本条还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这些事项之所以由法律规定一一列出,是因为它们是与食品质量、安全、明确责任、监督管理等紧密联系的,应当准确注明,不能有遗漏,缺一不可,否则就要影响到该标签或者说明书在法律上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而直接影响到食品的食用。

(3)标签、说明书不合格的不得进口。本条规定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根据国家质监总局19号令规定,进出口预包装食品必须事先经过标签审核,并取得中文标签审核证书后,方可进出口。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依据本法和《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规定对进出口预包装食品进行标签审核和标签检验。对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口。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六十六条

2.2016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解读

3.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2016(全文)

4.企业年度检验办法2016全文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最新2016

6.2016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全文

7.上海市《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解读

8.2016食品标签标识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23号】

9.2016进出境粮食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全文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六十六条 篇2

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释义】本条是对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改进生产条件、经营条件的规定。

(一)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一般是指固定从业人员较少,有固定生产场所,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不含现做现卖)的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单位或个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方便当地群众购买食品、生产地方风味特色食品或传统食品、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小作坊生产条件简陋、生产隐蔽、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等原因而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多发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历来是食品安全监管

工作的难点之一。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截至2007年7月,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下同)共调查企业448,153家,其中10人以下企业352,815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8.7%;证照不全的有223,297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49.8%;无证无照的164,149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6.6%。主要产品是豆制品、大米、小麦粉、白酒、食用植物油等。近年来,经过整治,已有19,424家小作坊停产或转产,8814家小作坊被强制停产,19,317家小作坊联合、兼并,206,739家小作坊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通过帮扶指导5385家整改后达到准入要求,已经获得或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对5631家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小作坊予以取缔;对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且生产的食品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各级质检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研究,按照强化监管、限制销售区域等措施,初步确定了允许有条件存在的小企业小作坊36,699家;查处的无证生

产和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小作坊26,726家。

由于生产条件所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无法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小作坊就应放任自流。放任往往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必要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强化日常监督,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监管制度。一是实施生产报告制度。对季节性生产的、生产设备有较大改变的、其他原因停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重新开始生产时,要求其必须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应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重新生产的初期实施严密监管,并适当进行强制检验。二是严格实施添加物质备案。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应将食品生产加工中除主要原料外的所有添加物质,到本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备案内容应该包括添加物质的种类、来源、使用情况等;使用的添加物质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备案情况。三是加强日常巡查。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食品监管部门要对本地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格实施日常巡查。重点巡查是否持续满足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食品原料使用情况、添加物质使用情况等,详细记录日常巡查的情况。在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一是严格实施限期整改。对不能满足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的、在强制检验和日常巡查中发现问题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关部门必须要求其限期整改,并对限期整改的情况进行检查。二是责令停产。食品监管部门应对明确提出限期整改后达不到整改要求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施责令停产,同时报告当地政府。三是依法查处。对于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

食用原料和滥用添加剂造成安全隐患的违法行为必须实施严厉打击,并由地方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四是对小作坊监管情况定期公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对辖区内小作坊

日常检查、限期整改、责令停产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改进生产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六十六条 篇3

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释义】本条是对赠与的任意撤销及其限制的规定。

赠与的任意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不再为赠与行为。法律规定赠与的任意撤销,源于赠与是无偿行为。既便赠与合同已经成立,也还可以允许赠与人因自身的某种事由撤销赠与,这也是赠与合同与其他有偿合同的显著区别。尤其是有的赠与合同的订立,是因一时情感因素而欠于考虑,如果绝对不允许赠与人撤销,则对赠与人太过苛刻,也有失公允。

然而,对于任意性不加限制,则等同于赠与合同无任何约束力,既对受赠人不公平,也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对社会道德也是一种冲击。因此对赠与的撤销应有如下限制:

1.赠与的财产已转移其权利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如果赠与的财产一部分已交付并已转移其权利,任意撤销赠与仅限于未交付并未转移其权利的部分,以维护赠与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

2.赠与合同订立后经公证证明的,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换句话说,可以任意撤销的赠与合同限于未经公证的赠与合同。而赠与合同订立后,当事人交由公证部门公证,表明其赠与意愿的表达已十分慎重,因此经过公证证明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

3.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论当事人以何种形式订立,不论是否经过公证,也不间赠与的财产是否已转移其权利,赠与人均不得任意撤销。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主要是指为了救灾、扶贫、助学等目的或为了资助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所为的赠与。此类赠与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赠与人不得任意撤销赠与。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由于当事人之间有着道义上的因素,如果允许赠与人任意撤销,则与道义不符。因此,此类的赠与也不得由赠与人任意撤销。

在此,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合同法草案四次审议稿的规定:“赠与人在交付赠与财产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或者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上一篇: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下一篇:惊心动魄的考试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