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精选13篇)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1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父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合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对孩子因材施教,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养成好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不要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

(1)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及家长的培养。(2)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并及时召开家长会。

(3)教师和家长交流学生信息,探讨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4)举办教学开放日。学校每年以各种活动为契机,举办学校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

(5)举办家庭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社会教育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若能及早得到培养,就能形成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无疑会加速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教育,很难适应同一班级中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别需要,社会教育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的专门活动,如电脑维修、琴棋书画,使学生在自己爱好的活动中施展才华、发展特长、增长聪明才智,进而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许多学生接受更多社会教育,成为运动员、演员、电脑高手,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1)学校积极动用社区力量,请各类专家和先进人物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志愿者、校外辅导员等管理、辅导、服务作用。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

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二到三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活动,进行垃圾清理、消除街道牛皮癣和消除卫生死角等工作。

回家帮家长做家务,让学生在帮助家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三种基本生活本领 组织学生春游

整治和优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切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红领巾文明交通岗

学校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2

1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

良好的家庭教育, 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身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大, 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目前, 有许多家长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点, 他们或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女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或因为事务繁忙, 无暇顾及孩子;或因为孩子逐渐染上一些不良习性, 几经教育难有成效, 便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 终将孩子一股脑儿推给学校了事。然而, 事实是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和第一课堂的家庭, 应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起始教育责任, 同时父母要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要同孩子建立起一种良好、融洽、平等的关系, 要花时间多与孩子的学校保持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 让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 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成效。

笔者作为班主任, 学生有下列情况是必须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的:违纪逃课怕学习, 迷恋网吧已成瘾, 夜不归宿闹早恋, 同学生日乱花钱, 奇装异服太过分, 打架、吵架不团结。

笔者作为班主任认为, 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要制度化、经常化。有必要建立学生请销假、家长签字制度, 使学生家长掌握学生课外、假期活动的情况;有必要建立和家长定期联系的制度, 建立学生家长通讯档案, 针对有的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的情况, 可建立第一联系人、第二联系人、第三联系人制度;建立学生家长和学生谈话记录制度, 并记录在案, 其内容是有主题、有事例、有家长要求、有学生表态、有家长签字和记录日期。

笔者作为班主任, 曾给许多家长打过一个比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如同三足, 孩子如同大鼎, 只有三足合力支撑, 鼎方能昂然挺立, 否则鼎便会自行倒掉。特别是对于外出打工的家长, 恳请他们多和孩子在一起, 不要忽视孩子的学习;多给孩子说说打工的辛苦;多给孩子讲讲知识的重要性。

2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学校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动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 学校教育除了要答疑解惑、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建构起知识世界外, 它的另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唤醒、感化、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学校要利用现有的及其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 如介绍校史、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名人纪念馆等, 对学生进行立志成长、报效祖国、勤奋学习、服务社会的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尚的品德、高尚的精神境界。

学校还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为目标, 提高学生的素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后天习得的, 它表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 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促进良好行为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又一任务。为此, 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 依法制订并严格执行学生管理制度, 奖优惩劣, 奖勤罚懒, 建立奖学金制度、评比三好学生制度、评比优秀团干部制度及其他单项奖励制度。比如我校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有4名学生主动、自费到地震灾区做义工, 学校给予大力表彰并弘扬她们的精神。

学校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科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的同时, 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有利于健康心理养成的因素,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 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过程。比如, 利用写作课, 让学生在记叙学习、生活中一次成功愉悦的合作, 体验合作快乐的同时, 明白当今社会合作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消除排他、嫉妒等不良心理;利用语文课课文的事例, 像项羽失败自刎乌江, 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失败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利用专业课, 像解剖学、生理学等,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使其克服唯心史观。

与此同时, 学校还要特别注意课外活动的安排, 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有人管、有人问, 使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积极向上, 让学生的课外活动过得生动活泼, 有情趣、有意义。为此, 我校先后开展了红歌会、流行歌曲演唱会、广播操、健美操等比赛;进行了先进教室、文明宿舍、优秀黑板报的评比;成立了文艺书社、军乐队、腰鼓队、琴棋书画短训班和体育球队;制订了有关奖励制度, 规定对在中央、省和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学生给予200元、100元、50元的奖励, 规定对凡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者给予物质奖励。

3 社会教育是大气候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振兴教育, 全民有责, 社会、学校、家庭应齐心协力, 还青少年一片净土。有教育学家曾这样说过:社会教育是大气候, 学校教育是中气候, 家庭教育是小气候。这强调了社会这一教育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之大, 社会风气不正, 容易扭曲青少年的心灵;社会规范失调, 信息污染, 容易侵蚀青少年的灵魂, 当然, 这也是在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不说现在社会中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潮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不能不说现在社会贪图享受、贪图安逸的风气对青少年有很坏的影响;不能不说现在社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不良习气在侵蚀着青少年的机体。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 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教育。比如, 针对少数班级宿舍的失盗现象或小偷小摸现象, 我校每年都采取“请进来”的办法, 有选择地请坐落在我市的安徽省第三监狱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讲法制、讲危害、讲人生;采取“走出去”的办法, 让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淮海战役纪念馆听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和感人肺腑的事迹。

同时,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使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整个社会, 特别是教育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指出:“懂得教育秘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找到一种方法, 一方面能使得儿童的精神安逸、活泼、自由, 同时又能使他抑制自己对许多事物的欲望。”所以, 我们应重视开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举办心理教育的专题讲座, 帮助青少年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 消除异态心理, 做到明辨是非, 发展良知, 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获得良好情绪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由内而外、内外和谐的健康教育目的。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3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合作教育在整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由学校教育、家庭驾驭与社会教育这三个子系统构成。而在初中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尚不健全,对事物的认知也正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地步,这就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协调与教育合作,来取得一个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一、教育合作的相关理论

(一)包容理论与共同责任理论

包容理论认为,对未成年进行教育是学校与家长双方共有的责任,并强调家长与学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该理论认为,家长与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就需要充分地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来促进未成年人的学业进步以及身心成长。该理论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长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明确的认知,并借助这些资源对未成年人教育与发展的进一步促进。另一方面,需要家长们充分地与学校进行教育层面上的合作,来帮助子女们能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学业成就。

而共同责任理论则认为,影响未成年人的教育领域主要有家庭、学校与社会这三个方面,它们既单独存在,又相互影响。而所谓的共同责任,则是指家长、学校与社会这三个方面对孩子们的教育需要担负共同的责任,并且要求这三者之间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责任的本质是一种责任意识。

(二)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有着几个关键性的环境因素,即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个因素。而教育生态理论就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将其分为了四个系统。其中,环境层次的最里层为微观系统,是个体之间的交往的直接关系,这个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也构成了第一个环境层次。而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观系统,是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第三个环境层次是外观系统,是个体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却对它们有着影响的系统。而第四个环境层次则是宏观的系统,是对以上三个环境系统中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而在该理论中,初中教育环节并非是个体进行独立发展的一个过程,而是与个体周围的环境以及所接触的对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模型

学校教育是整个初中教育的主要阵地,并具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学校是国家专门建立的进行教育事业的机构,并且有着健全的班级与团队等教育组织形式,还拥有着经过专门训练以及一定教育水平的教师团队。而在学校中,教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并能够很好地抵御来自家庭与社会等一些外界的不良因素。因此,学校在整个初中教育过程中都有着可控制性,一方面,这种可控制性表现为对学校自身教育活动的控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外界不良教育因素的控制。而初中时期的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因此说学校对于初中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家庭作为个体最早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教育。而任何一个教育对象在进入学校与社会之前,都已经在家庭中打下了良好的教育基础。家庭教育一般会提供给个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与知识,并且养成个体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人格等最基本的品质。而在初中的教育过程中,适当的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初中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使初中教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也使其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形式。

而社会作为一个大的课堂,是个体走向社会,才能够不断地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学习,但是在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掺杂着诸多不利于初中生正常发展的因素,这就需要社会教育来营造出一个适合个体健康生长的学习氛围,并能够有效地引领初中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而且社会教育还需要充分地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来给他们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服务。

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其中,家庭教育能够决定个体的学校教育起点,而学校教育需要很好的家庭教育提供支撑与导向作用,而社会教育能够为学生教育起到良好的反馈,并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优越的教育环境。总之,这三种教育形态在教育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失误,都有可能造成未成年人发展的阻碍,因此,就需要将这三种教育形态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一种“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

三、“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

在“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构建过程中,其涉及的教育主体同时覆盖着学校、家庭与社会这三种教育形态,而根据角色地位的不同,一般会将这种教育合作模式分为以学校为本、以家庭为本、以社会为本这三大类。而在初中的教育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以学校为本的教育合作模式。以学校为本的三位一体教学合作模式是将学校作为整个初中生接受教育的主体,并且充分地重视学校自身的组织与协调作用,而且会根据教育合作模式学校自身的特质与需求来分为不同的形式。具体包括: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以学校通过多种平台的搭建来鼓励家长们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相关教育活动之中。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家长会、家校联谊会、校务公开以及相关的教育交流群等。与此同时,家长还能够作为学校的管理参与者介入到学生们的教育环节中,并能够借助于家长联合会等平台对学校进行一些教育意见的反馈,从而促使整个初中教育过程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学校作为专业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有着众多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就需要学校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而通过在学校内构建家长学校等方式,能够很好地对家庭传播相关教育知识以及教育技巧,同时还能够借助于家长学校这一平台来促进家长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程度,而利用这一平台,还能够很好地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

学校教育社会化。通过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开放来充分地发挥出学校的教育功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将学校教育文化与社区的文明建设融合到一起,来全面地提升整个社区的育人环境。此外,还可以向社会充分地扩展学校自身的教育空间,并与学校外面的一些教育机构取得经常性的联系,这样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社会教育的功能,而在进行校外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需要对学生开展媒介的素养教育,来提升初中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与理解能力,从而充分地提升初中生对媒介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

四、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果尚不理想,这就需要这三者之间的共同努力。本文就教育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在充足的理论基础下,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模式进行了构建,并提出了以学校为本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模式。希望能够随着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使“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01).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4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法律进学校”经验交流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是由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先后获得“四川省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应急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牢固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在市依法治市办、区依法治区办的关心和指导下,依托“法律进学校”活动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法治校园,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方面——“软”、“硬”结合

(一)加强“软”件建设——文化融入

1、用好活动载体,激发学法热情。用好班级管理平台,结合安全法治教育课、国学经典诵读、“讲故事说感受”活动,开展法律知识讲解和法治案例剖析。做实专业部教育平台,普及安全法治教育,提升师生法律意识。做强德育处教育平台,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和团学主题教育,进行系统的法律、安全案例解读与剖析。抓实校园教育平台,设立法治图书角、法治宣传橱窗、校园网法治教育专栏,开发符合中职生特点的校本教材《安全与守法》。

2、办好“三报五平台”,营造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手抄报、黑板报、校报“三报”和校园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五平台”的宣传阵地作用,始终坚持法治宣传,引导师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3、推进“五星”评比,凝聚榜样力量。开展“文明之星”、“勤奋之星”、“技能之星”、“体艺之星”、“创新之星”的“五星”学生评选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乐于向善、向美的进取心,引导其树立自信,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为终身发展奠定做人处事的基础。

(二)加强“硬”件建设——措施到位

1、健全四个机构,细化岗位职责。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级领导、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甘孜州“9+3”驻校管理组组长任副组长的普法工作、关心下一代工作、德育工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类安全预案。以党总支、工会为主线对教职员工开展普法教育,以德育副校长、德育处、教务处、专业部为主线对学生落实法治教育,确保“组织、人员、责任、工作”四到位,全员参与,履职到位,切实推动学校法治建设进程。

2、提倡“三三”教育,明确培养目标。学校实施“三成、三品”教育,即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感,以“文明成人”为切点,引领其学会做人,争做品格学生;以“健康成才”为切线,服务其能够成才,争做品味学生;以“和谐成功”为目标,帮助其走向成功,争做品牌学生。

3、落实“一对一”帮扶,放大教育功效。学校正视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要求教师对学生处处细心、勤思、善断,做好转化工作。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发现学生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一对一” 2

帮教方案,增强彼此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方面——“内”、“外”兼顾

(一)提升家庭“内”教育水平——情感融入

1、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学生。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正面引导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读书看报,正确使用手机和网络,避免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产生。陪伴学生多走走,多看看,开阔知识视野,结合自身经历讲解身边的法治故事,强化法律意识。

2、严格要求、时时事事关心学生。学校强调家长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要求,严格要求学生,要开展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绝不仅看分数,或者只关注学生是否在校园内严重违纪,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违纪行为一经发现,要严厉批评并做到长时间地跟踪教育。尤其是学生与其他人发生纠纷时,家长绝不能袒护。

(二)注重家庭“外”教育载体——时间保障

1、配合老师,放大学校教育效果。家长要安排尽可多的时间与老师、学生交流沟通,掌握学生在校园内外的表现情况和思想动态,配合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要主动与班主任保持定期联系,介绍学生校外各方面的表现,帮助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便于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全面强化学生各项意识。

2、主动协调,善用校外实践机会。家长要利用好学生空余时间,主动寻找合适的勤工俭学机会,鼓励、动员学生 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家长的艰辛,明白老师严格管理的重要性。家长要协调资源,确保学生找到安全合适的岗位,加强与单位的沟通交流,便于掌握学生实践情况,让其得到充分锻炼,掌握好就业需要的各项知识。

三、社会方面——“公”“私”合作

(一)强化政府部门支持——渠道扩宽

学校加强与政府部门工作对接,固化学生管理通联工作,邀请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法治教育活动,如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普法宣传活动,检察机关“法治进校园”宣讲活动……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定期交流,分析学校教育薄弱环节,跟踪帮教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二)深化校企合作——理念更新

学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7S管理”理念引入学生的德育教育。7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通过对接企业,学校为学生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其了解企业文化和人才需求,明确成才方向及职业素养,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探索一种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搞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合作模式,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深入了解家庭、社区、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使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孩子,使社会了解学校、了解教师,理解并支持学校和教师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正向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3.通过“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促进校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具体要求 1.学校教育

在学校思想工作委员会统筹下,按本学期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1)积极努力,加强联系,创造条件,成立由社区、家长、学校共同参加的“三结合教育工作委员会。”

(2)在进一步巩固、完善、提高家长座谈会效果的基础上,办好“家长学校”。

(3)逐步有计划地聘请不同类型的校外辅导员。2.家庭教育

(1)每学期,班级要召开家长座谈会,介绍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听取家长意见,有针对性地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家长意见在班主任手册各年级组织会议记录中要认真记载,已备查考。

(3)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至少家访一次,并做好家访记录。

(4)家长定期参加家长学校。3.社会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6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都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都是这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如果三方面教育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呢?笔者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要充分地重视家庭的基础教育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落地到幼儿上学前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最基本、最初步教育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早期教育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奠基作用。

人的成长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助手和补充。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哲理性很深,它深刻地说明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近年来家庭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家庭教育是指由家长按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在相同的家庭条件下,由于实施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效果也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和其他年长成员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培养人才的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配合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对孩子实施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目的,参照园、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进行,以配合园、校教育,使之完满实现,使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所作为。

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善于模仿、意识单纯、是非能力差,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俗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等,会使人终生受益,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要克服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应看成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工程。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包括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等方面,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日后才成为名家、大家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成员的态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是主体

青少年在上学这段期间,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应该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一天中除了睡觉、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有着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学校的育人功能是按国家的德育《规程》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学校的教育是主体,它对一个人起着动力、导向、保证作用。

三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浸透着许许多多的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

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参与教育。只有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好,才能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也才能使人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当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对学校教育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补充和促进。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了解学校的状况,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使人知古鉴今、博览群书;社会的教育让人知书达礼、和谐共处;家庭的教育让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董泽芳编著.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余本祜.家庭素质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7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我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我们面临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体, 处于快速成长中的青少年, 他们受到年龄、性格、知识、心理、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 其道德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具有易反复、善变的特征, 从而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成果难以巩固和顺利发展。育人德为先, 一切教育归根到底是“德”的教育, 所以如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德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其他教育服务, 成为目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根据工作体验, 我认为,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是解决青少年学生德育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就从两个方面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一、理论探究

1.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条件

学校德育的优势在于组织的严密性、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目标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固定性, 但也正是这样的优点, 在另一方面又成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及针对性的制约因素。比如说, 我们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有时不能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所以, 学校教育应该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 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 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 启蒙性。孩子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个性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人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

(2) 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 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从孩子出生、上学、参加工作, 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成人、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 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大得多。

(3) 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 除了理性, 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牵挂、那份爱、那份不舍的亲情, 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难以相比的。

(4) 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 家长要管, 学校不管的, 家长也要管, 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 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 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3. 社会 (社区) 教育是全民的、终身的教育, 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长期以来, 我们忽视了社区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大众普遍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 甚至只是学校的事情,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其中的不足。相比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社区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社区教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贴近生活。

4.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撑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 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并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

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头连着学校, 一头连着家庭, 要整合各种资源, 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启蒙教师, 要转变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方法, 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第一环境”。

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充分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才能取得德育教育的成功。

二、实践探索

学校注重德育队伍建设, 拓展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 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强化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 要求全体教师要有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意识。年级组长、班主任是德育骨干, 带动任科教师共同做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实行量化考核, 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 以科研为先导, 注重骨干培训, 进行经验交流

坚持理论学习, 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 征集老师们写的德育论文进行汇编, 有力提高了德育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德育处坚持撰写“德育工作通讯”, 向《东光学报》和《长春教育》投稿, 通报学校德育工作和活动情况, 鼓励班主任研究身边“小事”, 反思自己的工作, 坚持写德育论文和工作叙事, 评选优秀论文, 提高德育队伍的科研水平。

2. 完善班主任的量化考核和年度德育工作评比制度

修订《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 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各班卫生及物品、公物的管理。实行德育评比“文明班级”, 调动各班争创文明班级的积极性。加强过程考核, 实行年级组管理, 这一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各班之间的齐抓共管和年级组的凝聚力。

3. 做好传帮带工作, 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养

加强新班主任工作的培养和指导, 指导年轻班主任逐步熟悉班主任工作。在新教师培训会上, 让新教师详细了解我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工作的有关要求, 在实践中, 以开会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 新班主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4. 学校德育内容与形式多样化

改进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培养健康人格为重点, 确立主题教育, 围绕“忠、孝、仁、义、理、智、信、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5. 成立学生家长委员会, 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

找出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完善家庭教育, 联合社区共同打造“育人空间”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8

一、“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概述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是指学校发挥社会影响力,统筹家庭、社会资源,以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校运会、体育节、亲子体育运动会等形式)为根基,构建以学校为主导,教师指导、家长参与、社区提供场所三方面结合为一体的模式。该模式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一是可以让家长走进阳光体育活动,为学校提供人力与智力的支持;二是学校可以通过广泛深入的沟通,使社区、街道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为阳光体育活动提供稳定的、丰富的体育场所,保障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二、“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阳光体育活动模式的构建

1.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围绕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多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在体育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阳光体育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技能的平台和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家长对体育的关注与参与,在“家校合一”的氛围中促进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组织目标

一是在学校课程层面上,使学生掌握至少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确保85%的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二是在家校互动方面,每学期组织开展“家长体育开放日”和亲子体育活动,邀请家长在活动中充当志愿者、竞赛者和指导者。三是在社会资源方面,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每学年组织2~3次全校性的大型体育活动,分年级开展年级体育竞赛,开展常态化训练,遴选优秀体育尖子生,培养体育特长生等。

3.组织架构

成立阳光体育活动委员会负责相关活动的组织管理,由校长主抓,学校各行政岗位依职责进行安排与分工,社区提供资源支持,家长参与活动的策划、管理与监督(见图1)。

4.运行机制

要保证阳光体育各项活动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一是学校要制定年度训练计划、体育课程安排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策划方案,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与反馈体系。二是要建立长效的家长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宣传阳光体育的深远意义,积极引导家长参与活动。三是与社区签署合作协议,解决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足的问题。

5.保障制度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办公室、教导处、家委会成员及体育科组成员组成的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和年级指导小组,负责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等)和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保障阳光体育活动各环节协调运行。二是时间保障,将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切实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三是场地保障,一方面,校内运动场地以及固定体育设施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另一方面,社区能够为学校特定的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四是资金保障,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把体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并与教育总经费同步增长。五是器材保障,学校要制定《器材的利用和管理制度》,做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六是师资保障,主要力量是体育教师,此外还可以聘请有体育经验的家长。七是安全保障,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并制定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为各项体育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三、“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阳光体育活动模式的实施

1.统一目标,相互促进

学校、家庭和和社会要在不同层面上统一目标,相互促进。一是在制度设计层面,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二是在活动设计层面,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同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三是在组织管理设计方面,强调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体系。

2.统筹资源,优势互补

一是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在学生形成终生体育观念与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光体育组织管理指挥系统。二是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作为孩子接受体育的起点,要为学校体育提供基础和支持。三是社区资源的支持。如与周边公共体育场地签订协议,实施业余训练计划,举办全校性的体育活动等。

3.延伸课堂,系统锻炼

延伸学校体育教学平台,开辟“第二课堂”,以学校为依托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以社团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服务。一方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支持的非营利性民间社会组织,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运动空间和时间,以及更系统和完整的体育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入优秀的体育师资,创建学校的体育特色。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能够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充分调动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校外锻炼环境及保障制度,增进家长、学生、教师之间的了解,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集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9

一、学校方面

1、学校班子和全体教师进行“千师访万家”活动,家访率达100%,对家访中发现的学困生、贫困生等典型案例进行“送温暖”和二次回访活动;

2、建立心理咨询室,对一些心理、行为、品行等有问题的同学进行心理梳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3、学校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课任教师定期与家长进行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沟通;

4、学校组织防溺、安全的相关知识教育并与家长签定相关安全责任书。

二、家庭方面

1、家长与教师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思想动态;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家长会议,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配合学校工作。

三、社会方面

我校主动联系校外队伍对学生开展了以下一系列活动

1、每学年邀请雅溪镇派出所的同志为学生举行一次交通、法制等知识讲座;

2、区青少年宫、区团委等来雅里校区开展活动,欢庆六一;

3、六一节丽水市医院大篷车进校园,为学生进行青春期防性侵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10

摘要:在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相结合,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走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误区,提高教育实效。这既是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有时更加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的行为实践。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观念也随之而变化。如此,未成年思想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一直以来,群众们都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殊不知它与家庭,社会都有很大关系。现在评价学生新三好的标准是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校学习好表现好,在家也必须是一名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在社会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奉公守法。从新三好的标准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同时这三方面也是评价一个人成长如何的最佳评价标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青少年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的整体教育功能,使这三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使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三结合”教育的主阵地,目的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强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行为养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抓好德育工作的落实,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系统性的

教育功能。

(1)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可以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德育校长为副组长,团委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工作小组,制订完善了各项评比、考核和管理制度。学校可以将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整体构建学校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班主任是主力军,根据学校实际,成立了班主任工作研究会,制定了《班主任一日常规》,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每学期进行两次“班主任工作经验(理论)研讨”。引导班主任把德育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二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根据阶段教育内容的要求对任课教师提出具体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并组织任课教师评价学生的行为,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做到结合学科进行教育,三是将优秀家长纳入到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队伍的范畴中,成立三结合领导小组,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2)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未成年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学校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若干意见.》,以《若干意见》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根据新形势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如:学校通过团委部门开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的“六学”教育活动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活动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教育活动及“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为祖国做一件事,为集体做一件事,为他人做一件事”的“三有三为”教育和“要做文明小标兵,父母的小帮手,做合格小伙伴,保护环境小卫士,勤奋自力小主人”的“五小”活动,开展 “争做五小公民”演讲、征文比赛、和 “红领巾进社区”活动、“我在呵护中长大,要知父母恩”等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等。在各项活动中,始终贯穿让学生自己观察、感悟、内化为自身需要的思想,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中懂得应该怎样做一个高素质的合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功能。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下一代是我们的艰巨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

人;5.书籍;6.偶人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高的地位。

(1)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5岁以前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和示范孩子的关键,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必须沉稳坚定。因为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被接受,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其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要及时。常言到: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当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是,要及时教育、及时纠正,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因此,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3)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的心灵的催化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由家庭的小环境步入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和事物。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鉴别能力,优化孩子心灵,预防孩子犯错。

(4)从现代家长必备的素质来看

1、威信: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从这点上来说,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以身作则。

2、责任:家长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家庭育。

3、坚持: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完善,所 有的一切都是坚持的结果。这个等待的时间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有那个说法,活到老学到老嘛,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4、快乐:帮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生活得快乐。

这个快乐是需要度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早熟,她们显然不太完全懂得有些话的含义,只是一味地去说而已,或者在她们的幼小的心灵里有点朦胧,我想我们小时候也应该是这样子的,很想快乐地生活,哪怕作业多一点点。

5、能力:家长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就应该及时告诉他改正。

6、宽容:家长对孩子的宽容,首先要建立在孩子做错事之后,已经认识到做错,感到内疚,受到自责的基础上,而且家长应该从表情到语气都要让孩子切实感到,家长对他们的错误很痛心、很惋惜,同时也寄希望于他将来能改正。

7。业余爱好:现如今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强,试问哪一个孩子没有学过特长呢?在我的身边,随处可见学各种艺术特长的孩子,钢琴、小提琴、古筝、舞蹈、美术、乐理、英语„„数不胜数,让孩子们应接不暇,总能看到从这个教室出来又进到另一个教室,把孩子们累的喘不过气,疏不知,在这个大环境主导的城市里,我们又能如何逃脱掉加在背上的束缚?

三、坚持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教育的功能。

社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课堂。学校充分发挥这个大课堂的优势,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服务于学生。(1)、与社区共同开展教育活动

加强学校与街道办事处关工委联系,与他们一起开展社会知识的

宣传讲座活动。与社区共同举办“关爱生命,远离毒品”宣传教育活动,与社区一同宣传消防知识、法律常识、八荣八耻等内容,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假期里,我们密切与街道关工委配合,协同他们举办了“爱家乡百科知识竞赛”,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烈士墓扫墓,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束后还组织学生书写心得,好的文章还在学校的网站发表,这样使教育的力度更大,影响更深远。

(3)、聘请专业法律校长。

有“法律校长”在身边,未成年人能够更好地增强法制观念。据资料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这就说明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校作为未成年人的集中聚集场所,在一个具有“法律身份”校长的带领下,能够形成一个浓厚校园法制氛围,有助于学生分清何为“法内事”;何为“法外事”,懂得更多的法律常识。

这些教育活动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由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悟,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管,离校不离教,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使未成年人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2、《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相结合的重要性》

3、《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姓名:余学华

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四川省阿坝州茂县中学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11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一、我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进展

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问题,七十年代末期和年代初期,许多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意识到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并在实践中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九十年代以来,对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改革实践有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几种主要形式有:(1)家长会(2)家访(3)家长学校(4)家长委员会(5)“家校通”网络平台等[1]。

二、我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促进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联系和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校合作组织不完善

家长委员会是我国目前比较正式的家校合作组织。一些学校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长委员会”专栏,介绍本校家长委员会的章程、委员会成员、本学期的任务、优秀家长等。各校家长委员会的章程大致相同,基本包括总则、宗旨、任务、组织等几项内容[2]。目前,家长委员会从章程到人员到活动安排等,样样具备,在全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日本的家长教师协会(PTA)相比,其发展还不完善。

(二)对校外体验活动的重视与协作不够

近年来,我国开始强调对青少年加强素质教育、增加校外体验活动,虽然已引起各方面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成效甚微,总体上还没有根本改观。因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与协作不够,所以对本来不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少年宫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低,现有条件下可开展的体验活动比较缺乏。

三、如何发挥“三结合”教育的作用

(一)利用好三者的互补作用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毋庸置疑,都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目标要统一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生活,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才能、特长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3]。

(二)保证学校发挥教育的主导优势

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更自觉,目的性更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如学校可以指定专人分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向家庭宣传教育方针、政策、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还可以成立家庭教育研究会,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4]。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同社会教育取得联系和密切配合,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相互联系、支持、扬长避短、校内外结合、以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控制学生所处环境,减少消极影响。

(三)积极抓好社会教育

1.重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根据社会教育涉及面广,条、块交错等特点,各地方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具有权威性的规章规范社区教育,建立与规范社会教育事业及实践体系,突出各种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保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2.重视社区德育基地的建设。社会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活动条件,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动植物园等都要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公共式社会教育事业不要以创收为主,主要发挥其教育功能。

(四)重视家庭早期启蒙和潜移默化作用

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早期优势和长期影响,虽然家庭对人的影响会慢慢由强变弱,但是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这个微型社会。因此,要充分重视家庭对人早期的启蒙和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其置于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

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师教育观念和思想相一致,树立正确的亲子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并且要提高自身修养,认识自己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重视家庭教育的渗透性特点,把“言教、身教、境教”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语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学校教育单方面的力量是不能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三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没有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则只是一句空话,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在教育中不断探索,让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成长服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有机结合,并相互沟通、积极配合,发挥协调整体的作用,有利于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张洪华.和而不同和合而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合作的生态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12(10).

[2]寇倩倩,黄曈山.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谈人性化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3]杨高.福泽谕吉“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评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12(02).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篇12

一、职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亟待构建

理由如下:

(一)职校教育比较孤立

目前,就职校本身而言,管理者往往将学校定位为一个“小社会”,搞封闭教育。就社会而言,谈职业教育色变。比如我校不少管理者把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全部往学生身上加,而教育责任全部往自己头上加,工作没少做,但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缺少与家长、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据调查,学生家长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多么可怕的数字!而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且为生计大多在外打工,可以想象,中职生的家庭教育缺失有多么严重。

(三)社会教育相当错位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不良的社会环境因素太多,包括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洗头房、淫秽光盘、非法饮食摊点等等。而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社会活动场所太少了!从社会活动看,活动没少搞,但大多重形式,重政绩,学生真正受益的太少!从社会舆论看,社会对职业学校的认识有偏见,肤浅,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职生问题行为的产生。

二、构建职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时要注意:

(一)构建职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教育仍是关键

构建职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仍要发挥职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首先在职校内部,学校不仅要注重搞好硬件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更要:1.改变、完善评价体系,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预防问题行为发生。2.学校还要建立以学校领导、德育干部、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共青团及学生会负责人共同组成,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调控问题行为的蔓延。3.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心理辅导,预防并矫正问题行为。

另外,各职校还要把德育工作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协调其他两方面的工作。通过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建立家长联系簿等途径协调家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有效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各单位、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现在进行的主要工作等,让社会了解,认同。还要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要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比如定期邀请革命老前辈作报告,定期邀请公检法的同志举行法制知识讲座,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生存意识和感恩意识。

(二)构建职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庭教育是重点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家长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及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携手,共同应对问题行为,让学生健康成长。

(三)构建职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社会教育是难点

社会环境复杂、庞大,创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确实很难。但只要各部门、单位提高认识,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各方优势,主动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搞流于形式的活动,并加强学校周边环境建设,加大力度整治网吧、违法歌舞厅和电子游戏厅,规范文化娱乐市场秩序社会环境一定能得以改善!学生、家庭生存环境一定能得以净化!

相信只要真正构建起职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就能得到有效应对。

关键词:中职学生,应对策略,三位一体

参考文献

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制度 篇13

一、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管理系统

(1)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领导组,学校与社会联系领导组由校长、德育分管领导、班主任代表、共青团及少先队辅导员共同组成。其职责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协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指导,主动沟通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信息渠道,交流教育信息。

(2)家庭教育方面,建立家长委员会,由热心教育工作并有一定威信的家长组成,其职责是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共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传达学校教育信息,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

(3)社会教育方面,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由社区或地方行政部门分管宣传教育的领导为首,街道、社会教育团体及社区内学校领导等有关负责人组成。其职责是配合学校教育抓好学生的社会教育、宣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组成的管理系统中,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协调其他两方面的工作。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途径(1)互相访问

学校同家长就教育孩子问题互相访问、交谈是教育好学生不可缺少的途径。家庭和学校间的互相访问既可交流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学生,也可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措施、统一教育口径,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具体做法有:

①校级进行的研究性家庭访问。这种访问,面不一定宽,可以有重点进行一些个案家访。目的在于针对当前学生情况,同家长研究现代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改进意见,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②常规性访问。这是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常规性工作。教师、班主任代表学校就教育孩子问题对家长进行访问。目的在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商讨教育策略,明确教育目标,协调统一教育影响,提高教育效果。

③家长访问学校,其目的在于商讨教育策略、明确教育目标、协调统一教育影响,提高教育效果。

④家长访问班主任,其目的在于向学校通报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建议。

(2)通讯联系

家庭和学校之间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短信平台、电子邮箱、学校网站等方式实现双方的联系、互通教育信息。这种途径可以弥补因学生多或学生家庭距校路程较远而带来的不便。互相访问、面商也可由学校将某些问题通知家长,或就某些问题征求家长的意见。通讯联系是中小学与家长联系用得较多的途径。

(3)召开家长座谈会 召开家长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主要的且具有高效率的途径。家长座谈会包括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类型,其中较多的采取班级的家长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的类型不同,其内容的侧重点也各异。全校性的家长会议一般由学校领导向家长报告学校情况以及学校下步工作打算和希望家长配合的问题,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年级家长座谈会由分管年级工作的校领导和年级行政组长主持召开,年级内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目的在于通报全年级学生的共同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并征求家长对年级工作的意见。这种座谈会多在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召开,班级家长座谈会一般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目的在于向家长通报近期内班内情况及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同家长共同研究措施。还可以召开部分家长参加的座谈会,目的在于商量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如特长学生的教育、后进学生的教育等问题。(4)建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它的特点是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家庭对学校工作的责任感,不仅有利于家庭与学校协调一致地教育好学生,而且有利于争取家长更多方面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长的委员会的组成状况关系到它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当然成员是校长、热心学校工作、联系和活动能力较强、教育子女有效且有一定威信的家长。家长委员会会议由校长主持召集、定期召开,研究学校、家庭如何配合教育学生的问题。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们要向家长转达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指导家庭教育。同时还要反映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如何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等,以协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5)开办家长学校

开办家长学校目的在于提高家长素质,从而提高其教育子女的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一般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教

子有方的家长经验交流,探讨子女教育中的共同性问题等。家长学校授课的教师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也可邀请专家学者到校授课或请有教子经验的家长承担。

家长学校的特点是能够从理论上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从方法上给家长以指导,从而通过提高家长素质达到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目的,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的途径

(1)学校的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工作。学校主动地安排、组织社会宣传和服务性工作,这是学校与社会教育做到配合协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向社会各单位、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宣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现在进行的主要工作等,以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教育机构对学校工作的了解、理解,从而与学校教育工作协调配合,支持、帮助学校搞好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适当开展社会宣传服务性活动,宣传党政部门的方针、法规及中心工作和进行科技传播等,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校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对学校工作的信任感,从而有利于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协调配合。

(2)加强学校与社会宣传部门的联系,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校与社区联系途径是广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将学校的重大事情及将要开展的活动及时向社区反映,以争取通过宣传媒体向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支持学校。二是学校要争取社会宣传的配合支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3)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学校要把那些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如工厂、企业、敬老院、风景区等,这些单位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教育作用,要依托这些单位建立起长久的、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我眼中的夏天下一篇:人文学院2009年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