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课(共8篇)
一,教材解读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我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三,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在学习中,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四,设计理念:
在处理教材前,我感受到本文故事感人,文笔纤致,环境渲染很出彩.但是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学困难很大.其一,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这种背景的差距是孩子理解文本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接触文本后,尽快地融入到文章的情景中,是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其二,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线索分明,叙事有理.但是围绕着窃读这一线索,作者的窃读滋味复杂,矛盾,善变.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情感的复杂细腻与学生的学习认知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决定顺着作者写这件事的思路进行教学,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作为本堂课的课眼,就在1—7自然段中通过让学生体味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去感受作者窃读时快乐,惧怕,急切,坦然等复杂的滋味.文章的题眼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也就是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等教学目标将放在下节课进行落实.课前谈话: 聊聊历史和生活.同学们,你们爱读书吗
有没有去新华书店看书 坐在地上,挑一本喜爱的书可以毫无顾及地看上一下午,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大玻璃,这一切是那么和谐和悠闲.是的,同学们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年代,只要你想读书,父母会给你买上许多书.可是在解放前的中国,(1949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进书店的.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买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非常渴望读书(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读书是富贵人家的享受,没有钱还要读书的人会被别人取笑,认为是不识抬举.在那个社会,男女地位悬殊,女子无才便是德.正因为如此,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读了书的女孩子学几年也就早早待在家中,等到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嫁人了.我们要认识的一位女作家——林海音(1918——2001年),就是出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作家,被成为祖母级人物,她写了十八本书,她的文笔和写作手法代表了那
个时代的一种写作风格.后来的著书成名完全得益于她小时侯读的那些名家名作.她出生在日本,5岁的时候随父母来到了北京,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她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里供她读书至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比较差,根本没有闲钱给她买书看.但是,她心中酷爱读书的情结一刻都没有放松,她想尽办法读到了许多梦寐以求的书,为以后的写作道路铺下了扎实的基础.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1,师:你们喜欢读书吗
学生齐答:喜欢.谁能来形容一下你爱读书的具体表现呢 生表述.(2个左右)
生1:我喜欢上一本书,就会没日没夜地看,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师:咱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生异口同声答:废寝忘食.师板书这个词.生2:我喜欢一本书的时候,总是捧在手中,舍不得放下.师:真是——生接:爱不释手.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爱不释手……
2,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屏幕出示林海音的照片,师口述林海音的情况.(林海音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余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读.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初读课文.1,师:先自己读一遍课文吧!不理解的词语作个记号,不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开始吧!2,学生读课文,师巡视指导.师随机将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写在黑板上.3,师板书词语:贪婪 腋下 饥肠辘辘
师:老师发现这些词语对大家来说有一定难度,读.说说意思.4,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呢
生1: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而且是悄悄的,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5,课文没有题目,你觉得取什么课题最适合这个故事呢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窃读记》教学实录二》相关的文章。生几乎异口同声答道:窃读.师评价:你们取的题目竟然和作者想的一样.出示原先的课题.读课题.师:换个字理解窃的意思.生:是偷读.师:窃读并不是偷书,而是偷偷地在书店里读书.6,课文中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
生思考5秒左右,开始动笔,在书中划出这句话.师:大声地把这句话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学习1—4自然段.1,交流:直接表述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幻灯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齐读句子.师: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生考虑大概3秒.生:作者快乐的是她总算找到了想看的书,惧怕的是担心被书店老板发现,会把她赶出去.师:他说得对吗
生齐答:对!
师:此时此刻,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2,学习1——4自然段.师:读读这些文字,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你能否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学生自己学习,师巡视.3,交流:结合找出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师提醒交流规范一点:我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读语句,说理由.交流句段一:
生1: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师:你说得真好!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可以用惊喜来表达.生齐说:啊
师:是的,这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就这样读.齐读句子.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还感受到了作者寻找书时候急切的心情.师: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读这句话.学生自己练习读.指名读.出示句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师: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找找动词.师和学生一起找到动词,用记号表示出来.(跨 踮 钻 挤)
师:再注意一下一个细节描写,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体会一下这些动作和这个细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心中很急切.生: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她却(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不在乎这些了.师:一个不顾惜自己的形象也要读书的孩子.生:我体会到了作者非常爱读书.齐读这段话.交流句段二: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急切想读到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快乐.师:这句话,谁再来说说体会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师: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呢 当你捧着心爱的书,读着读着,你也许会忘记——(生接:吃饭);你也许会忘记——(生接:睡觉);你也许会忘记任何烦恼,这时候的你快乐吗
生齐答:快乐!
师: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再读这句话.齐度.交流句段三: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师:这时候的她又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生:还有我可以安心了,也说明作者当时很快乐.店里的顾客少,她就不容易被发现,这样她也可以安心看书了.4,师: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的心理活动是非常生动的,文字在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很复杂而且善变.除了快乐,你还感受到其他的心情了吗
指名说.评: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
那么,面对惧怕,这个小姑娘又是如何坚持窃读的呢 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找找答案.四,学习5—7自然段.自由读5—7自然段,想想这三段内容写了什么.看着屏幕上的句子说说.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指名说;(2位同学),自己说给同桌听.3,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理解,为什么她要费尽周折来隐藏自己呢
生:因为她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引出句段: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1)师: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假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假设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假设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生1:也许是老板已经发现了她,已经在看她了.师:会以什么样的眼神看着她呢
生:注视
生:瞪
生:盯
……
师:也许——
生2:也许老板已经准备赶她了.师:会用什么样的语言
生:他会说:小姑娘,你不要再看了.师:这是一个相当宽厚的老板,如果是一个冷漠,自私的老板呢
生:他也许会说:小瘪三,没钱就不要来看,滚出去!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窃读记》教学实录二》相关的文章。(现场哄堂大笑).师:一个多么形象的词啊!小瘪三道出了作者当时窘困的生活状况.如果这是一个相当粗暴,蛮横无理的老板呢 他不但会用语言侮辱她,甚至还会采取一些动作.生:那老板会用扫把将她赶出门去.师:好!赶!
生:那老板会把她拖出去.师:拖!
生:拎!
生:推!
生:撵
……
(2)出示一段课外内容: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确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话,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指名生读该段话.学生沉浸在回味当中,片刻——
师: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 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一个故事情节吗
生:那个老板用极端粗鲁的话羞辱了作者,甚至还打了作者.师:那么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又指什么呢
生:指老板羞辱作者没有钱,很穷.师:就如刚才的那个词——生接:小瘪三
(3)师生合作再现故事情景
师:我需要和几位同学合作着将这个故事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眼前,谁愿意师与学生一起口述:
(师)有一天,我正贪婪地读着那本我喜爱的书,突然,一个巨大的吼声向我袭来——,(生)小瘪三,没钱也来看书,给我滚出去!
(师)随即,一只大手攥紧了我的衣领——
(生)将我高高拎起,提着走到门口,将我重重地摔在(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地上——
(师)我回头一看,看到了一张
(生)充满怒气的脸
(生)一张严厉的脸
(生)凶神恶煞般的脸
(师)紧接着,一扇厚厚的木门碰地一下在我背后关闭……
(4)回旋文本.师: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为了隐藏自己,她会;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5)小结
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下节课,我们再来回味这个感人的故事.课后反思:
拿到《窃读记》这篇教材到上公开课只有四天时间,我前后设计了四次教案,但是在两次的试教中都宣告失败.从我最初的设想要设计开放的提问,抓住文本中出色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窃读的滋味,进而感受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那种读书热情,设想是好的,但是实践是困难的.确定用这种稍显得保守的方法来上这堂课后,最初遇到的两个大难题(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和作者的窃读滋味复杂,矛盾,善变,学生理解困难极大.)几乎迎刃而解,学生不但能体会作者孩提时酷爱读书的兴趣,而且借助铺垫课外相关的一段文字,猜测老板的态度,语言模拟现场情景等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充分感受到了她想要读书是多么艰难,更加深了她爱读书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课《窃读记》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围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的这两句话,我三易教学设计,越上越觉得可研究的东西越多。尤其是对于如何运用文本外的资源,有了一些浅薄的体会。
第一版:浮于文字之上
师:孩子们,读到“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时,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买书,她很高兴。
生:我觉得母亲很为儿子自豪。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母亲的自豪的?
生:母亲是大声对那个女人说的。
师:还有谁要说?没有了。那么我们带着刚才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
[反思]第一稿的教学设计,意图是通过品读“塞”“大声”“高兴”等词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但是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几个词语的品读还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所以发言学生比较少,感悟也不够深。
是这个句子本身不值得品读和研究吗?我抛开教学设计,再次细细品读起这句话……写得多好啊!慈母情深,不正体现在这个“塞”吗?为什么“塞”,不就怕孩子为了那脆弱的自尊不要这个钱吗?为什么说自己“高兴”,不就是怕孩子拿了钱以后有心理负担不去买书吗?
可是为什么是“大声”对那个女人说?真的是像学生说的那样,是因为母亲为儿子自豪吗?不是啊,因为母亲工作的地方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在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下,无论谁讲话都得大声。
而这些,学生为什么都体会不到呢?只怕是我的设计有问题吧!对了,不如先看看那个女人讲了什么话。我又找到了这一段: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这个女人想说的话都是用反问句出现,改成陈述句就是:“你看你妈这样辛苦工作,你应该不忍心向妈妈要钱买书。”我反反复复读着这几句话,心里忽然冒出一个疑问:母亲一个月到底挣多少钱,以至于“我”向母亲要一元五角在这个女人看来都是很残忍的行为?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上网一搜,就发现了《慈母情深》原来选自梁晓声的作品《最深情的哺育》。细读原文,才发现了这样一句话:
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27元的收入,又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
月收入是27元,则意味着每天的生活费用不到1元。那么1.5元差不多就是两天的生活费用。用两天的生活费给儿子买一本长篇小说,对于收入微薄的母亲来讲,是多么沉重的负担。然而“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再联系前文“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一个“塞”字,一个“掏”字,原本平凡的字眼,此时在我心里,觉得是如此意味深长:还有比这个更合适解释“慈母情深”的含义吗?
于是,有了我的第二稿。
第二版:走上歧途
师:我们来看这个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把什么塞在“我”的手心里?
生:母亲把1.5元钱塞进“我”的手里。
师:好一个“塞”字!你们知道母亲这个时候每个月挣多少钱吗?
生:不知道!
师出示句子: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27元的收入,又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
师:母亲此时每个月只能够挣27元。只有27元哪!却舍得塞给“我”1.5元,大家联系全文,想想看母亲是怎么样地掏衣兜的。
生:母亲(慢吞吞地)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师:为什么母亲会慢吞吞地掏衣兜呢?
生:因为1.5元是比较多的钱了。
生:母亲(停了一会儿)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生:母亲(有点犹豫地)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师:母亲犹豫什么呢?
生:母亲在犹豫到底要不要给儿子1.5元钱。
生:母亲(想了想)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生:母亲(思考了一下)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反思]第二版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月收入27元和一本书1.5元两个数字的对比,让学生深受震撼,并且联系前文母亲掏钱的动作,感受“慈母情深”。
但是在执教过程中,我很快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感悟和文本表达之间存在偏离:母亲在面对孩子要1.5元的请求时,真的是像学生所说的“慢吞吞”“犹豫”“思考了一会儿”才掏出来吗?我们看课文上怎么说的: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只问了钱的用途和钱的数量,就直接掏钱包了。作家在描写时,连人物的对话提示语都直接省略掉了,不正为了要说明母亲的语言和动作之间是非常连贯、没有停顿的吗?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呢?细细回味我的这个片段教学,我在“想象母亲是怎么样掏钱包”之前,首先引入“母亲每个月挣27元”这一文本外资源。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印象:这1.5元是非常多的,对于母亲的生活非常重要,所以母亲在掏钱之前自然要掂量一番。
看样子,找到一些非常适用的资源当然好,但是这些资源如何在适合的时机用在适合的地方,还是需要好好斟酌的啊!
第三版:掂出1.5元那沉甸甸的分量
师:(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同学们,如果要读好这个句子,你认为在读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个词语?
生:要注意这个“塞”!
师:请你读一读。(生读,强调了“塞”)
生:要注意这个“大声”!
师:请你读一读。(生读,强调了“大声”)
师:母亲把这1.5元钱塞进“我”的手里,是大声对旁边的女人说话的。那么之前,母亲会怎么样掏衣兜呢?
生:母亲(毫不犹豫地)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生:母亲(飞快地)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生:母亲(二话不说就)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生:母亲(马上就)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可是同学们知道母亲那时每个月挣多少吗?(出示句子: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27元的收入,又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只有27元啊!老师数学不大好,我估计了一下,这1.5元,大概是母亲两天的家庭支出。两天全家的生活费,给自己孩子买那既不能吃、也不能穿的长篇小说,母亲是毫不犹豫、二话不说就掏出来塞进孩子的手里。(停顿片刻)同学们,母亲掏出来的,仅仅是1.5元吗?
生:不是。母亲还把自己的爱心掏给了儿子。
师:这个爱就是母爱。
生:母亲还掏给儿子一份甜蜜的生活。
生:母亲还掏给儿子未来的希望。
生:母亲还掏给儿子读书的快乐。
师:那生活的压力和痛苦,母亲是情愿自己一个人承受的,对吗?
[反思]同样是引入关于母亲月收入的课外资源,不过是把27元这个数字晚了一步引入课堂,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的领悟、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感悟就有了天壤之别,这不由得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班级
课 题
24*最后一分钟
课 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新词。
2、我能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3、我能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从诗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那份爱国热情。知识链接: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了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紫 荆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金光闪闪,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预习任务:
1、再搜集的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
3、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2、朗读诗歌勾画出作者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紫荆花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说紫荆“扎根在深深大地上? 我来试一试:
1、诗题最后一分钟指
前的“一分钟”,全诗抒发了作者在这一刻的心情。
2、我们比赛背一背诗歌。
3、这首诗歌让我感受到: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看一看有关香港的图片资料、历史资料、更加了解香港。
2、唱一唱《七子之歌》。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春》。内容包括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大部分
一、说教材.单元目标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正如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有了《春》的优美开篇,才有下面《济南的冬天》的温情叙述以及四季交响曲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此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还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下面是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作详细说明。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据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掌握课文写景方法:
① 抓住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 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B.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3.重点、难点:
七年级学生虽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散文的写法要求。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探究文章的语言特色是文章教学中的难点。要解决好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三、说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的方法技巧,使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这篇文章 我主要采用朗读法、教师点拨法和合作探究法来授课。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五、说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探究合作,构建课堂。第一课时
主要是读课文,包括老师泛读和学生齐读,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内容,介绍文章及作者的背景,然后由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习题。教师帮助出现自学困难的学生解决疑难。下课前检测生词和文学常识。
自读并讨论,体会景物特点,体会春色美。在初一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
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然后小组共同完成学案。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设一些质疑,[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激发美,然后出示学习目标。
1、提问作者、作品,出示作者图片。
2、先播放一组春光图,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本堂课我们继续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然后出示学习目标。[说明]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导语通过音乐、图画、诗般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发对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同时也交代了学习要点。
(二)根据学案,整体把握,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
(三)品读揣摩。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点品味、理解、赏析作品了,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此时利用学案
在学生回答差不多时,教师可依据回答情况挑选下面的问题给以点拨、提示。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
①调换词语。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②增删词语。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③改变语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实说法。如“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5提问:文章地地段中的“闹”改为“飞”字好不好?不好,“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
[说明]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知识和技能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四)细处研读,感悟写法美,(提高题)。
(1)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景难写)
此环节可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春风”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气味;③特有的音响;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2)自学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引用俗语的目的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
(3)《春》的艺术表现上的鲜明特色?
一、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注意抓住富有特征的 春天的景物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
二、诗情画意相融合。没有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情融于景。
三、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式短句,既流畅又整
齐。再加上叠音词和口语词的使用,使文章活泼,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此环节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五)小结
(1)、内容小结。
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2)、写法小结。全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课文抓住 春景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绘。
(3)、写景的佳词妙句。(4)、思想上的启迪。
(六)拓展训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总结美、寻找美,创造美。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读完《春》,同学们会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请同学们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并且试着运用它去说一段描述春天的话。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教师可用多媒体投出有关诗词名句(七)分层作业,美的训练,美的迁移。
1.写一段描写家乡秋景的文字。2.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3.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选做题,第二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六,说板书设计:
昐春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教师示范完成 绘春(微观描绘)
特点
层次 春草图
钻
鲜嫩
春花图
繁茂 艳丽
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 轻盈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平和
植物-人
迎春图
赶趟儿
赞春
新、美、力 这一板书的设计,简单明了,布局合理,既根据课文重点内容作以概括归纳,又突出散文的结构和思路,从直观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一稿)
秦皇台中心学校 杨光涛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一篇文章。本组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并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应用。本文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痛惜之情跃然纸上。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和珍藏文物。最后一个自然段介绍了毁灭经过,语言精炼、准确。【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热忱,对于祖国优秀园林被毁一事充满着对帝国主义的痛恨之情。文章是通过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尽而反衬出对英法联军的痛恨。因为圆明园已不复存在,那么对于它当年的辉煌,学生凭借文本来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圆明园的景象,可能难一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但对于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这一点,大部分学生还很难做到,需要在课文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在一美一毁的对比中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
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独运:题目是毁灭,为什么大量篇幅写辉煌。【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本课14个生字新词。其中,重点指导“剔、统、瑰、估量”等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书写“瑶、宏、侵、瑰”等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 “估量、众星拱月、统统、销毁”等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答问题的能力,并试着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或理解课文。【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一块小石头,让学生猜猜它的来历。之后告诉学生,它来自圆明园大水法(课本116页插图)。并让学生试着用这块小石头说一句话。导入本课。(板书课题,了解毁灭的意思)2.通过课前查阅、整理资料,谈谈对圆明园有哪些了解。
①通过学生交流,知道查阅资料的基本途径(借助相关的图文资料——课本中的或课外; 借助网络;询问有此方面专长的人;通过媒体了解等等。)②通过交流,初步掌握整理资料的方法。(选取对课文的学习最有帮助的内容,可以摘抄下来,可以背一背,可以讲一讲等等。)
师:那课文中又讲了圆明园的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设计意图:由一块小石头引出本课,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一是丰富学生对圆明园的认知,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为,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借助文本对于不复存在的圆明园进行想象和重构,如果学生课前有了一些认知,课上再相互交流,是有益于难点的解决的。其二,通过交流,继续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至通顺为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2.检查字词。(出示课件)通过指名读——齐读——同位互查的方式检查。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1)指名读课文,相机解决“估量、众星拱月、统统、销毁”等词语的含义。
“众星拱月”一词,联系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以理解此意就是:众物围绕一物。(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统统”一词的理解:“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结合凡是再理解统统,就是全部,一概不剩的意思。“销毁”一词:“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联系下文,用放火来销毁罪证,不可恢复,彻底毁掉,就是销毁。
“估量”一词,读完课文再联系圆明园中的建筑和文物全都被洗劫、破坏一空,这种损失能不能计算?不能计算,就是无法估量。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二)整体感知
1.自主质疑,解答问题。
师:课文读正确、流利了。接下来老师会围绕课文提一个问题。同学们猜猜老师会问什么。自己再想办法解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这个方法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学生自己再试着解答,有利于对文本深入的了解。)预设:学生可能会问到许多问题,下列问题集中学习的价值较大:
A.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可以通过列提纲或把握过渡句的方法总结主要内容。B.课文题目讲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却大量写昔日的辉煌。——可先放手让学生说,不展开,留在第二课时解决。
C.对于文章第三段中圆明园的建筑可能存在疑问。比如提及的建筑是什么样,或问:圆明园里有什么。可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先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展开想象,然后描述画面,再适当出示图片或利用课前下发给学生的资料来纠正或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圆明园中有什么”这个问题,采取读——想——说——看图片——再读来理解的策略。相机解决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词语。
D.与教材文本关系不大的问题。如,英法联军为什么会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圆明园是怎么建的等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下发的资料——《圆明园的毁灭补充资料》去了解。
三、写字练习
认真观察生字表中的字,练习。其中指导好“瑶、宏、侵、瑰”等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后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抓住“有„„也有„„,不仅有„„还有„„,上自„„下至„„”等关联词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关键词想象圆明园的辉煌;抓住“凡是、统统、掠走、搬运、破坏、毁掉、销毁”等词体会英法联军的兽行,激起学生的痛恨之情,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了解课文题目讲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去写它的辉煌。进尔了解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揭晓上节课老师要问的一个问题
师:老师想问,读完这篇课文,你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入到“愤怒、痛恨”等情感上来。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有这种强烈的感情。抓住第五段,品读。
(二)品读第5自然段。1.学生自读,初步体会。
师:带着这种感情去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会有“愤怒、痛恨”的滋味。2.揣摩关键词句,继续体会。
边读边画出让你有这种感觉的词语,再来读书,体会。抓住“凡是、统统、掠走、搬运、破坏、毁掉、销毁”体会。
3.相机补充有关资料,引入到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①“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他们拿走了什么?看材料。
材料一:他们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②“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再看材料。
材料二: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上万两白银。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军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③“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他们是怎样破坏的?继续看材料。
材料三: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④“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再看材料。
材料四:三千多名侵略者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化为一片火海,烟雾笼罩,火光烛天。相距20多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散落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设计意图:课文对于毁灭这一部分,语言描写相当简练,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把相关的资料引入到文中,让学生带着这些背景资料,再结合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去读课文,学生会了解得更全多,更全面,对于侵略者野蛮的行径则更能深恶痛绝。)(三)品读第3.4自然段。1.师:一个圆明园被毁,为什么让大家这样痛恨与惋惜。圆明园里究竟有什么呢?请大家读第3.4自然段。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引导学生抓住“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
2.抓关键词句,结合背景资料品读圆明园的辉煌部分。
师:抓住感兴趣的部分,用喜欢的方式告诉大家,圆明园里有什么。可以读,可以讲。
预设一:学生若先说圆明园的历史文物一部分。则抓住“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来体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上自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体会文物的时间跨度长数量多;从青铜礼品至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来体会文物的种类多。指导学生用自豪的语气去读这一部分。
预设二:辉煌建筑一部分。通过“有„„也有„„,不仅有„„还有„„”等关联词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词语来体会。进而通过两个词对圆明园的建筑进行概括性描述——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文中的一句话)。通过读——想象——看图片——再读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3.课堂练习,升华感情。师:可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致使这一些都没有了。用“„„没有了„„也没有了„„不仅„„没有了„„也没有了”与学生一同说。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也没有了;不仅民族建筑没有了,西洋景观也没有了。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也没有了。一句话: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没有了。
师:同学们,你心里什么滋味呀,带着这种滋味再来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词句和把相关的资料引入到教学中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试着用文中的关联词说话,更深刻地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
(四)感悟写法。
师: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了这么大篇幅写当前的辉煌呢? 体会到这样写更能激发起读者对圆明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下搜集更多的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2.小练笔:把读本课的感受写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上,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说、听、写、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六、板书设计:
掠-搬-毁-烧
强盗行径(痛恨)
有„„也有„„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不仅有„„还有„„
上自„„下至„„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教学构想
家庭和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亲朋之间,同行之间,同学之间互赠东西,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具有特别的意义,但如果就此演化成一段终生痛苦的经历,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一条很难填平的鸿沟,岂不悲哉?儿童文学小说《羚羊木雕》所展示的正是这一生活的侧面。捧读全文,作者的情感观非常鲜明:虽然孩子们的年幼,但不能伤害他们的心灵;作品的价值观含蓄地告诉我们:尊重,是处理好人称关系的法宝。
小说语言朴实、符合人物身份;情节集中,波澜起伏;插叙巧妙,结构紧凑;视角新颖,读来真切;感人渲染与烘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现了故事的矛盾及人物的心理。小说的这些写作上的亮点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因此,在教学中单纯地把《羚羊木雕》作为记叙文来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按小说的特点来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进行基础训练。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文章常用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4、启发学生品味文章含蓄的语句及文中所隐含的作者情感倾向,让学生同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作者的情感观和作品的价值观的探究。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分5个板块。教学课时: 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 教 时
一、悟读一篇文章
1、教者简述,快速导入。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家庭和学校生活并不陌生,对 发生在家里的一些事也一定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小说,文章究竟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羚羊木雕》„„(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课题)。
2、初步感知,概括大意。①学生边读边勾画文中的生字词,再展开查字词典
比赛。如生字:怦、杈、攥;词:自作主张、形影不离、合二而
一、满不在乎、仗义、怦怦等。②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文章讲述了 的故事。”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或由抽象到具体表述,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学生表达的内容,如: a、文章讲述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故事。b、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c、文章讲述了为一件工艺品而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的故事。d、文章讲述了由一件羚羊木雕送了人而被迫要回的故事。
e、文章讲述了“我”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来的故事。
„„„„„„
3、深入情节,总理思路。①学生逐段速读,编写文段序号并标出文中回忆
开始和结束的句子。②提问:回忆部分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属哪种顺序?(点拨: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况)插叙这一内容有何作用?(交待故事的来胧去脉或“我”送东西给万芳的原因等)。③教师在上述提问的基础上相机简介小说的有关知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提问:全文按情节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前后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1—16段故事的开端,写妈爸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故事的发展,插叙“我”同万芳的友谊,26—28段故事的高潮,写“我”被迫要回木雕)。
二、说读一些对话
1、提问:小说人物鲜明生动,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6人)学生寻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
2、提问: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学生感知人物,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 的人”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表达,掌声鼓励,教师据此顺势点拨,屏幕展开或板书。
如: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b、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c、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
d、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e、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f、“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三、品读一批词句
1、提问: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用圈点标示,找一找,联系语境说一说。让学生用“表现了。”的句式说话,学生各自拟写答案,举手发言,掌声鼓励,教师乘机提示,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怦怦:表现了我心情紧张。
紧紧:表现了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静静:表现了爸爸的严肃与冷漠。愉愉:表现了“我”的害怕与无奈。嘿嘿:表现了万芳的爽直。慢慢:表现了我心情沉重。
呆呆:表现了“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
2、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探究”第三题(题目见教科书66面),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乘势点拨,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a、“抗拒”比“拒绝”的语气更强调,表明爸爸的态度很坚决。
b、“逼”字形象地表明了“我”极不愿意向万芳讨回“木雕”的心理活动。c、“努力”一词表明“无”失望之深和痛苦之深。d、这里用“冷冷的”月光衬托“我”痛苦的心情。
二 教 时
四、演读一遍课文
1、角色分配:“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各一人,叙述部 分由一人朗读。(学生自荐,如学生多,可由师生推荐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2、朗读要求:①用普通话;②语气要适合人物特点;③声音响亮;④吐字清楚; ⑤不错读;⑥不漏读;⑦停顿适当。
3、登台演读,掌声鼓励。
4、演读完毕,师生点评。
五、探读一组问题
1、展示问题,学生默读。问①用一盒糖去换回羚羊木雕,不也算是一种解决
矛盾的好办法吗?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呢?问②文章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应该怪谁?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处理?问③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处理的?问④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呢?
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针对问①让学生用“因为我认为。”的句式。针对问②用“应该怪 因为。”的句式表达;针对问③用“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是这么处的。”的句式,针对问④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的句式为开头说几句话。(掌声鼓励)
3、学生互评,教师颁奖(奖品为贺卡等)。
4、要点归结,回扣全文(a、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友爱的,少年的心灵 世界,让他们崇尚友谊,珍惜友情。b、以爸爸为代表的成人世界里,家长们疼爱子女,却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较严重的重财轻义的思想行为,以致在成人和孩子间挖下了一条深深的“代沟”。c、我们听到了孩子们在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强列的呼声:给孩子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填平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全课板书呈现】
悟读一篇文章——概括内容 说读一些对话——感知人物 品读一批词句——赏析妙要 演读一遍课文——体验情景 探读一组问题——凸现互动
教学后记
《羚羊木雕》是一篇老课文,人教版曾两次改版,都没有删除,这次鄂教版教材又将该文选入,可见这篇小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再从鄂教版《教参》中的“教学建议”看,要求两教时授完,说明教学的层次已经提升。那么如何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力求体现探究、自主、合作的课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点考虑的:
1、抓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训练,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2、抓学生的读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语言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3、抓学生的思维发散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自主、合作的能力。
4、抓文体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上不足,肯请同仁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羚羊木雕》教案 北城英才学校 李翠霞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体会文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体会文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白郁金香是一朵代表友谊的花。友谊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由友谊引发的故事----《羚羊木雕》
二、检查预习。
抹 攥 犄角 怦怦 树杈 寒战 逮捕 逮着玩(边读边写)
三、学习新课。
1、速读概括
速读课文,文章围绕羚羊木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送木雕、追问木雕、要(收回)木雕)
2、资料助读----了解“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用一种黑色硬木雕刻成的羚羊形状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送木雕。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了羚羊木雕是十分珍贵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追问木雕、要(收回)木雕两部分。思考文中的人物在这件事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据此揣摩人物的语气,先试着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注意分配好角色。(旁白、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
4、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5、评价朗读,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语气。
6、合作探究。
(1)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我要回了羚羊木雕。我认为自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那么,这件事究竟怪谁呢?(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2)你觉得怎样处理会更好?
(3)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或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小结|:初一的我们不仅要有主见,而且要学会思考,学会与人沟通,学会为别人着想,不要自作主张,一句话,遇事多商量就可避免许多矛盾。
四、小结。
同学们,友情与亲情同样重要。只有我们善于沟通,善于处理,才会让他们没有冲突。
七 羚羊木雕 张之路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3 学会记叙文的思路,理解插叙守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难点: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是的,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2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有几个人物? 明确:《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情节:起因:送木雕(插叙回忆)——经过:要收木雕(妈妈追查、逼迫,爸爸讲理由)——结果:收回木雕
扮演人物角色,分角色表演课文朗诵,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爸爸:婉转、持重沉稳。妈妈:态度生硬固执。
(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我”:重情、软弱。万芳:仗义、明理。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文章结构顺序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2、课堂活动: 讨论: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呢?
(2)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假如你是这几个人中的一位,那么,你将如何来处理这件事情? 鼓励学生有更多创新的想法。)
3、联系生活 :
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四)、作业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
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课】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10-25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07-08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06-16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试卷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