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改小结(共10篇)
佛坪县长角坝学校 闫义兰
小学科学学科的分组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习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分组实验以学生个别操作,研究为特点,因而应突出实验研究的探索方法,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科学学科的分组实验中教师指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组实验的准备上要注意一个“细”字。这里的“细”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时要考虑周详,它包括制定实验计划、实验器材的准备、指导学生预习和准备等。
制定计划应根据学生实验的特点和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把握好方向。实验计划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要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培养的能力,都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阶段的目的要求,不能一刀切。由于自然课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要在实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单独操作,便于学生发展智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的准备能否到位是决定一堂分组实验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课前教师一定要准备充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实验、成功地得出结论,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指导学生预习和准备是圆满完成实验的重要前提。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复习有关知识,预习实验内容,初步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任务,了解实验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只有当学生有了这些准备后,才能动手做实验。而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更是一种有益的工作,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准备工作中学到知识。
二、教师指导分组实验时要注意一个“放”字。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找规律、得结论,不要怕学生不按老师的设计办,只要实验成功,结论正确,方法愈新就愈要鼓励。实验时学生自已准备,挑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脑思考、互相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上孩子们把研究的结果呈现出来,既丰富又有趣,还远超出我设计的内容,他们把玩和学结合起来,兴趣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
一、多媒体的应用应适当
(一)不要过度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广,大量的资料、音乐、视频、画面都可以通过它来展示,但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的工具,如果不论是什么类型、内容的课,不论有没有必要都制作课件,那就太机械化了。如,能运用语言讲解的内容,就不必设计成多媒体文字,其实学生对视频上的文字并不感兴趣,几乎不看;教师能够现场进行的范唱的就亲自范唱,其实学生最喜欢的还是老师当堂演唱;课本上原本清晰的谱例也没必再扫描成图片插入课件,否则学生会觉得没新意。总体来说,并不是只有动感的文字,多彩的图片,大量相关的音乐信息链接才能体现新理念,才能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合理应用多媒体
合理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如果长时间地聆听音乐,学生就会产生听觉上的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面对这样的情况,可用多媒体播放能够诠释音乐内容的画面。如,在欣赏《日出》[1]这首管弦乐曲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实的日出景象和格罗非大峡谷的日出画面;在欣赏《乡村的傍晚》时,我播放自己用摄像机拍摄的乡村傍晚的真实景象:夕阳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劳动者带着一天的疲劳和收获的喜悦走在回家的路上。学生们一边听赏音乐一边欣赏画面,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在之后讨论对音乐的理解时也都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合理地应用多媒体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有实效
课堂实效是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学的生命,有效课堂应成为所有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2]。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个充满激情的教师。
学生的情感是靠老师来激发、调动的,老师在引导、启发学生的情感时要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生活中,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用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进而更喜欢你的音乐课堂。德国音乐家舒曼说:“没有热情,就不可能创造出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音乐课堂同样是艺术作品,就看你怎么创造。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课堂实效。
专业音乐教师虽然不能强制要求样样精通,但也应具备专业的基本功,如歌曲演唱、乐器弹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等,还应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和驾驭课堂、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倾听你美妙的歌声,观赏你娴熟的弹奏,欣赏你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这样的课堂必然充满期待,充满求知的欲望。在学唱歌曲《中国娃》时,我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同学们都静静地仔细倾听,当我充满激情唱完高潮部分时,同学们都激动地鼓起了掌。接下来学唱时又用钢琴伴奏,同他们共同演唱,同学们都用仰慕的眼光看我,尽全力歌唱。这样的交流,使我更加充满了激情,最终我和同学们都以饱满的热情,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节课。没有多彩的图片,没有精心设计的课件,用教师的真心,用教师的真声,发挥最基本的钢琴伴奏技能,同样可以上一堂精彩的音乐课。
三、科学选择教材内容
(一)器乐学习内容的选择。
艺术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和文化背景。实施教学可根据当地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及社会资源、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有所侧重。”[3]如湖南版的七年级音乐,每册都设有一个乐器学习演奏的单元,而且侧重的是吹管乐器,我认为这样的内容不适合当地学校的教学条件。首先,我校教学条件简陋,只有一架钢琴和一个录放机。其次,每个班级人数都在60人左右,让每个学生都去买个竖笛或口琴不现实。即使学校配置少数也不可能让每个同学轮流使用,否则不卫生。所以根据情况,我选择了当地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鼓、锣、钹等,或者利用原有的乐器———钢琴,让每个学生轮流体验试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又可以从中获得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歌唱教学的选择。
歌曲演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也是学生最易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但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嗓音正处于变声期。声音不稳定,音色不统一,适合他们音域的歌曲相对较少,选择合适的歌曲就尤为重要。如“唱出心中的歌”这一单元中选择《快乐老家》、《啊朋友再见》、《雪绒花》这三首歌曲就很好,音域不宽,节奏感强,学生比较喜欢。但另外两首《新世纪的新一代》和《大海啊故乡》虽是经典的童声合唱曲目,但相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初中生来说音还是高了些,对于这种情况,就可适当调整音调,不用伴奏带改用钢琴伴奏,这样不仅学生能轻松地演唱,教师也能利用钢琴伴奏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
四、合理地律动,有效地倾听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知音乐,这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学习运动的旋律这一单元时,当上课铃响起之前就播放运动员进行曲,这样学生进教室的脚步不自觉地就有了节奏,这是人对音乐的本能反应。在欣赏《生命的奖杯》时,学生都自主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情感,摇着头、晃动着身体,听得都非常投入。我觉得这就很好,只要学生对音乐有感觉就会不由自主地表达出对音乐理解的种种反应,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都是值得支持鼓励的,不一定非要学生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整齐的律动表演,作花架子。我想那样只能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音乐感觉走。
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经历一些弯路,要想让音乐课改达到科学实效,还需要一线教师们刻苦研究新课程理念,正确理解新课标的宗旨,不断钻研教材,合理整合规划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科学实施教学方法、手段,课后多反思、多修改,只有不断反反复复学习、更新、进步,才能把音乐课改落到实处,做到深处。
参考文献
[1]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 (上下册) .
[2]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 (210) :8.
关键词:科学探究;新课改;化学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科学探究”的作用在于:
一、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科学探究”原本是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本质规律及生产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化学学习中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参与知识再生产的过程,提供给他们亲身体验做科学的机会,帮助他们感悟学习知识的目的,了解知识的形成背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使用范围和相互联系,感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的思维能力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科学探究”为学生创设了各种问题情境,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结论等的探究过程中,不断地经历比较、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概括、想象等思维过程,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科学探究”多以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为学习载体,且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的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形成和表达结论等的方法,对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方法,创新思维具有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和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品质。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科学探究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常规性实验所无法比拟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反应发生后不能随意控制,这样不仅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而且在实验过程中会有手忙脚乱的感觉。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如何改进实验装置”的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后一致认为,在原装置的基础上,将1根较粗的铜丝从橡胶塞中穿过,下端系一个扎有许多小孔的小塑料瓶,在小塑料瓶中装一些小块大理石,如需反应时,将铜丝向下插,大理石接触稀盐酸反应开始;如不需要时,将铜丝拉起,大理石脱离稀盐酸反应结束。这样不仅操作起来方便,而且节约药品。学生对自己改进实验的成功,既兴奋又自豪,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四、强化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探究的内容大多与生活和社会问题密切结合,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燃料的合理利用、防止金属腐蚀、保护金属资源、有机合成材料等,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感受化学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会自觉地从化学的角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利用化学知识尝试着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余洋.在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化学教学与仪器,2012(3):21.
新庄小学邵生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作为一线的语文小学教师,我深感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清醒的头脑,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及工作方式,将重心转移到课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我要认真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教法,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用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一、我教学中的亮点
1、活教教材
(1)用低年级学生的眼光来钻研教材。这样,才能真正找到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的学习途径,学生才能对课文内容学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设计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习新知
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能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探究的伙伴,能积极和谐地融入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习新知。1
(1)能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使他们在朗读时有明确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收获。
(2)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提出问题中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激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不愿意发言的学生不歧视,而是用鼓励的眼神引导他们,从而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中去感悟、去探索、取发现、去获得知识。
(3)动手实践多一点。每堂课40分钟,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开始的20—25分钟,末尾的10分钟尤为低效。所以我就让他们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动一动,转移一下注意力,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把语言表达动手实践融于课堂。
二、我教学中的不足
1、没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逐渐探索,想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对话、发言的机会还是太少。
2、对学困生的转化力度不大。学困生是影响我们教学成绩的关键因素,但我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辅导还不够,导致学困生转化慢。
三、课改努力的方向
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借鉴他人经验,改出自己的特色。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艺有所提高。
四、课改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更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品味语言,来确定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重点,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汲取新理念,实践新教法,实施新课程。上好每节语文课,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增加学生参与面,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领会。切实落实20+20的教学模式。
2、优化课堂教学,具体做法是:
(1)、课前,深钻教材:用低年级学生的眼光来钻研教材,活用教材,挖掘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的学习途径,将课文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2)、课中,用活教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探究的伙伴,积极和谐地融入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在课堂中实行“激趣导入——自主参与——拓展延伸——快乐积累”的教学环节。
(3)、课后,拓展教材: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放过任何一个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机会,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趣味活动。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内容,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摘录好词、句、段,写读后感想,结合课文和课外阅读,练习分段。
(2)、激发学生看好书,多看书,好看书的热情。
(3)、加强作文批改,注重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老师的评语要写得学生爱看,有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学会写作。
4、作业设计着眼于学生发展,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趣味活动。
5、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不放过任何一个丰富学生生活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
6、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7、树立七种意识: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2)由统一要求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6)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实验教科书,首次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是体现课标精神、引导语文改革的一大尝试。“综合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
了情境和学习空间,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等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已进行了一年。针对我们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较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教育局和教委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组织教师培训、开座谈会、进行教学观摩等,从而使教师增强了课改意识和课改理念。通过努力学习,教师不断成熟,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方向、灵活运用体育教材、活跃了课堂。我校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保证了体育课的教学。现对一年来的实验工作进行如下小结。
( 整理)
一、教师转变观念,深入教学实际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开足开齐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一大变革。每周四节体育课保证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教师不断深入实际,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执教是课改的教学目标。在一年的体育课实验中,教师积极参加县乡级举行的体育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从中学习了经验,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体育教师积极承担公开课、示范课共八节,参加教育局举办的体育教学比赛两次,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教法的领域,通过相互评比,提出不足,以求改进。
二、学法的改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课改实验以来,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大转变;另外,一、二年级体育课教材的设置,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方便。教材内容具体,且选择性较强,内容也都较为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教材对教学方法、动作要领还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选择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一些民间游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有机组织,学生充分发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尝试、探索、参与活动,学生学会了锻炼的方法,培养了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树立起了健康第一的思想。
三、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因惑
就学生本身素质而言,我们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具有很大差异。再加上家长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和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在教学中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应试教育一直影响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即可,体育课没什么用处,所以要求教师不要上体育课,甚至以学生有病为由阻止学生上体育课;另一方面,学校条件有限,严重缺乏教学器材,学生自制的体育器材,单方面的游戏和跑步等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 整理)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用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总是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2、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美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3、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个性差异。
我们要对学生个性差异有层次、有步骤要针对性的帮助,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体现,使他们的潜力进一步得到发挥。使学生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好奇的猜想,大胆、自信地传达心灵的絮语。不管学生回答对不对,教师都要积极的评价、鼓励加以正确的引导。
4、转变评价观念。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 2013年2月, 以计算课程作为新的课程名称的国家课程方案出台。9月, 英国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计算课程学习计划, 明确以计算机科学作为课程核心。至此, 不到两年时间, 信息技术课“变脸”为计算课, 这一波“地震”才暂告平息。
这次英国“地震”的冲击波之所以如此猛烈,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一直把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当作我们学习的样板。在欧洲, 英国是最早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 并且是唯一在K12阶段全部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国家, 独立设课已有20年之久, 曾被看作信息技术课程最稳固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强烈震撼?
此次英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绝不是更名这么简单, 在课程名称变化的背后, 是课程性质的转变:从一门技术课程转向科学课程, 从一门“应用型”课程转向“学术型”课程。课程的“科学化”能让课程的体系趋于完整、结构更加清晰, 从而使课程地位长久得到稳固。就如同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它们之所以地位稳固, 很大的原因是它们背后有数学、物理学、化学这样的科学体系的支撑。计算课程以计算机科学为依托, 试图构建一个成熟的课程知识体系, 摆脱原来课程内容摇摆不定、功利主义的倾向。
比如, 在2013年正式公布的“计算”课程学习计划中, 就鲜明给出了一系列“应教给学生”的具体学科内容:理解算法以及算法作为数字设备上的程序是如何被实现的, 并通过精确和清晰的指令执行算法;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进行程序的设计、编写和调试, 包括控制或模拟物理系统, 并检测和纠正算法和程序中的错误;理解简单的布尔逻辑及其在电路和程序中的应用;了解组成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或者和其他系统通信;解释一个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存储和执行指令……这些内容在原来以软件应用为主的课程中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 课程的“科学化”也绝不会一帆风顺, 甚至实施起来难度极大。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课程内容如何“落地”?说白了, 就是如何把深奥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能理解、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就像上述课程计划中描述的那些“应教给学生”的学科内容, 就具有非常浓厚的专业化、学术化色彩。如何通过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 把它们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 再衬托以学生熟悉的情境, 最终用通俗的语言传递给学生, 就成了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否则, 就会像我国新课程中的“人工智能”选修模块一样, 理论难以落实, 最终叫好不叫座。
此外, 课程“科学化”的度如何把握也是个难题。毕竟,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不必也不应该成为大学的预科。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课改;问题;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19-01
引言:新课程理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落实,给当代小学生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科学学习体验。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更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更新科学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对于教师教学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发现小学科学教学在新课改中遇到的困难,结合实际情况整改科学教学方式,才能保障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
1、科学课堂无原则活跃。每一次新的教学思想产生,总是有部分老师会为了创新而创新。在新课改过程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忽视了自身在课堂活动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自由,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重视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但很多教师只关注了前者,忽视了后者。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自主,会使课堂学习活动没有正确学习目标的引导,学习效率反而不如传统课堂。无原则的活跃等同于无价值的活跃,不是新课改所期待的教学状况。
2、科学课堂设计混乱。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去优化科学课堂设计。这些新的教育手段的引入,无疑丰富了小学科学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每一节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与重点不同,对应的教学形式也应当不同。但很多教师为了实现教学信息化,为了应用科学技术而利用科学技术,忽视了现代化教育手段与科学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针对性的科学课堂设计,虽然让科学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掌握,但却不易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无法通过课堂学习建立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
3、科学课堂组织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很多小学科学教师为了落实这一创新教学理念,会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拿出来给学生做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简单的实验提升动手能力。小学生爱好,热爱操作活动,他们乐于在课堂中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只顾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却忽视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这对于小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时没有考虑全面,长此以往,会让小学科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二、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方式
1、利用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活跃有效性。活跃的课堂,会给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较难。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活跃的课堂活动结合在一起,需要教师实施有效的提问。一个科学的问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课堂氛围因此变得压抑。也有教师太乐于提问,让课堂成为问题课堂,但答案是单一的,这些问题无法激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有效的提问,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提问,是能够刺激小学生思维运动的提问。鼓励小学生给出丰富的答案,并肯定小学生不同的看法。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影响植物生长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我和小李都很喜欢花,她种得那盆生成得很好,我种得花长出来并不太健康,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背景,教师以求助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够促进小学生快速思维。一些小学生说“老师,你没有好好给花浇水吧”,一些学生说“老师,你用的土没有营养吧”。在小学生一嘴一舌地表达中,课本学习内容也得以呈现,这对于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2、把握使用频率,促进现代技术的融入。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是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未知事物或者先进事物很感兴趣。多媒体技术,是图像信息、文本信息以及声音、视频信息的集大成者,能够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创设出一个形象的情境,促进科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在应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教师也把握好度。只有适宜用多媒体技术的内容,才能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有趣。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各种各样的蘑菇知识时,受到地域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多小学生不能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看到多种多样的蘑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各类蘑菇的图片,并引导小学生对图片中的蘑菇进行观察,总结蘑菇的特点,在师生交流中去传递科学知识。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教学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高效小学科学课堂的构建。
3、利用科学设计,加强课堂组织与把握。虽然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提倡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化,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重视课堂中个人角色的建立,科学组织课堂活跃,把握好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行为,及时给予指导。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制作植物标准的知识时,为了丰富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去掌握知识。教师鼓励小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常见植物拿到课堂中来,与其它同学一起去制作标本。在交流中,一些小学生过于兴奋,一直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标本。这时,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小学生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动手实践,完成实验学习目标,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行的今天,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制定全面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面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教学手段进行更新已经成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必要选择。用现代化的手段呈现小学科学知识,才能促进小学生成小小科学家。
参考文献:
[1] 胡卫平,韩琴,刘建伟.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5:58-63.
[2] 陈木兰,何冰,郑民. 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措施[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14-117.
张课改之翅 游创新之境——课改实验小结海口市丰南中学 曾丽霞
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一轮改革。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海口作为新一轮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区,于2001年秋开始试用新教材。而我们也有幸作为新一轮课改的实验教师,参与了开学前的关于新教材的培训。应该说,我们这一批实验教师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正好搭上了改革的头班车。经过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我们转变了旧的教学观念,加深了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认真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深刻地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旨之一。学生要创新学习,就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我时刻以这些学习心得体会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学期的实验下来,感觉自己的确获益匪浅。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无法得到提高,而没有兴趣的指引,语文教学也只能成为一汪不为春风所动的死水!那就注定了教者只能劳而无功,而学者亦愁苦终日不为所动!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极力推行以读明意、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等教学手法,让学生通过初读来领会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来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其次,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营造出一种意境,使学生陶醉在那课文所带来的美好之中。学生既对文学产生兴趣,又会对传递出这一切美好的朗读产生兴趣,可谓一举两得。第三,通过学生的再次朗读,使学生在加深整体感知的同时,又进一步思考:“课文除了这美好的、能令人陶醉的语言文字外,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就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我的课堂上既书声朗朗,又达到了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死命背——可结果,老师口干舌燥满头汗,学生满肚苦水,不胜其劳,收效甚微!事实上,学生应当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1。通过阅读、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3。通过个人的思索,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例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就大胆摒弃前人常用的“讲述法”去分析文句的优美,而是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在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
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更有的说,春就是村口那条由坑洼小径变成的柏油大马路,就是那座由一踩三摇的独木桥变成的气派圆拱桥。。。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讲授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朱自清先生这一篇美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又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体裁的课文时,若按老套,先跟学生讲什么是童话,后分段,再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最后概括本文的创作意图,那将是非常空洞乏味,而且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教法。所以,我大胆地采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在课前安排学生仔细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以下要求:1。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2。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变,可在不违背原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部分内容。3。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4。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创新、竞争、合作、成功的乐趣,我还采取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即每个小组派出一队人马来表演,最后评比出优胜的一组,进行奖励。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们先是开会商量,选定、分配好要扮演的角色,讨论应当怎样对课文进行有创意的改编。商量好后,又着手练习表演。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讨论有争议的内容,并找老师求证,高质量地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的;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能够获胜,不参与表演的同学也主动、热心地参与讨论、改编、排练,并给伙伴们提出意见,收到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21世纪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都想在竞争中获胜,因此都明白掌握扎实的知识至关重要。可是,在竞争中学会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更可贵。所以,在给学生定下比赛规则之后,我便向学生讲述这些道理,学生们在后面的练习中亦注意到了这一点,小组之间互相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互相帮忙制作表演用的道具,如皇冠、金元宝等等,还在竞争中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了以“教学促进德育”的目的。总之,通过开放、合作、探究式的教与学,学生们既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会了怎样学语文,也体验到了竞争后成功的喜悦,更懂得了怎样去“生活”。学生们在日后的作文中都感慨万千,别开生面的话剧表演课,让他们真正认识了语文,真正认识了自己!也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去正确面对竞争!三。针对学情,将“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兴趣”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听、说、读、写”本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当掌握的四大基本技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当才能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能够注意对象、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应当能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与人交流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有针对性地完整明确、突出中心地发表意见。同时,要在写作中注入自己真挚的感情,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正确使用常
课改在我校已经进行两年多了,通过参观,学习,研讨,实践,“课前导学-展示讨论-引导梳理-反馈矫正-迁移创新”这一“三性五要素”主体性教学模式已经真正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原来讲课时,我们认为要讲好一节课教学设计是关键,只要设计好教案就完成任务,把心思全放在教案设计上了,上课时一心想着教案。而现在我们把备学生当成备课时的重点,只有了解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课改改变了学生,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说、敢讲、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学生的成绩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成绩中下的同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积极踊跃,让我们看到了课改的成绩。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粗浅的感受:
一、对课改的认识
1、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学习无趣又疲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主要表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课前先利用手中的学案进行自学,小组内交流,课堂上学生以“自学 1
导引”“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逐渐成为主要的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中,鼓励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评价者,所以班级里的小组长和全体学生都是评价者,他们的参与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评价中我还渐渐发现,我在课堂中使用的评价用语学生都非常熟悉,有一部分学生还会模仿我用的这些语言来评价别人展示,会在课堂上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同时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开始时,学生的评价总是那么生硬,不自然,而现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评价越来越多了,也显得自然了。
二、努力方向
为了让课改越走越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2、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要全面的看到学生各项表现,表扬学生要从其所长去入手,有的学生可能是学习好,有的学生可能是积极性高,有的学生可能是遵守纪律,有的学生可能是爱劳动等等,这些都需要以不同的形式评价学生。
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看,听,说,做的各项能力。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此外,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认真学习电脑投影一体机的使用和操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一切教学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当然,我们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困惑、困难,这需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
【科学课改小结】推荐阅读:
月份课改小结06-22
“彩虹”课改小结06-29
外科学小结11-27
小学科学备课组小结06-01
学生课改体会:课改 让梦想起航06-22
新课改演讲稿《一路课改一路歌》09-22
中学课改经验05-29
课改方案解读06-13
语文课改亮点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