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草履虫 食盐 白糖
二氧化碳 反应记录 草履虫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能/不能 实验求证、记录观察结果 结论:
通过这样探究活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得方法,知道了实验计划的步骤,从而让学生形成严谨的探究习惯,这也真是我们生物学习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科学素养。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 生物教师如何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关键的。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中, 学生的学习情感因素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成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毋庸置疑,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 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 多讲解生活中有关生物的奇闻趣事, 在拉近学生情感距离的同时引出教学内容。例如, 在讲解有关生物变异的知识时, 笔者以这样的故事内容导课: 常言说得好: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这些都是典型的遗传现象。但我身边的一对夫妻, 他们的皮肤都很白, 却生了一个肤色较黑的儿子, 这是咋回事儿呢……在交流与探讨中, 教师博得了学生的好感, 也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密切理论与实践关系,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 生物教师要树立“大生物课堂”观。生物教学不再限定在校园的课堂之上, 田野或池塘都是学生了解生物现象、探究生命规律的最佳场所。
例如, 在讲解有关食物链的关系时, 笔者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的小池塘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池塘的生物各类, 思考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在校外实践活动中, 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一些学生还利用鱼钩或笊篱等工具捕获了一些小鱼虾, 对于一些既熟悉又不知名字的植物进行了认真观察, 并画图以便深入研究其特性。
在课堂交流时, 教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在一个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小池塘内, 既有芦苇、荷花、小鱼、小虾, 也有细菌和真菌, 还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与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生物课堂上巧妙设疑,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激发思考的“催化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从而使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例如, 在讲解《植株的生成》一节时,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共设计了以下问题启发大学进行自学与探究: ( 1) 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长大的? ( 2) 植物的根是如何生长的呢? 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 3) 为什么会是伸长区生长最快? ( 4) 枝条是如何生长的呢? 茎、叶、芽是怎样形成的呢? ( 5) 为什么芽能够不断发育成新的结构呢??
通过设置这些问题,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明确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这对于深化课本知识理解, 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61-01
长期以来,所有的教学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初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根本就调动不了教学的积极性,所以也就导致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困难。在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开始侧重培养新型的科学型人才,培养新型的科学型人才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并完善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一、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对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师的提问技巧、课堂的管理能力、重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生物学知识。对于这些方面,教师只需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其自身提问的技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管理能力;重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及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来向学生解释生物学知识[1]。
2、学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表现出缺乏学习动机、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三种情况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影响。所以要让学生拥有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动手及观察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效改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1、教师进行充分准备
侧重科学性的初中生物课程除了对教师具备一定的生物专业技能知识外,还有具备生物知识迁移转变能力。目前,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对生物课程知识仍然是以口传授为主要来源。所以,教师的生物专业知识和自身的个人素养非常重要。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授之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物专业知识技能并完善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如:在对八年级生物“生命的起源”的课程准备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自然发生论”和“神创论”产生的背景和区别带来的影响解释给学生听。并让学生逐步对生命的起源加深认识和理解,以完成教学目标[2]。
2、理解并探索教学改革的目标,完善教学特色
为打造各具特色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师在教学改革要求下要不断完善个人授课方式。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并总结实践经验,将授课方法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提高生物课的集中力和学习的兴趣。如:“生命的起源”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反复列举实例,联系实际生活,并收集相关的影像资料,向学生解释生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自然发展生产的。将知识教学转化为情感教学。从而让学生重新认识生命,促进学生珍爱生命、热爱情感。
2.1、注意学生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情感的变化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学生会根据时间的流逝、教师的引领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并做好教学安排。如:开课的20分钟左右,学生的状态是对新知识感觉良好,注意力也非常集中。所以,教师可以抓紧这20分钟的时间将难度大、重点程度高的内容传授完。在之后的20分钟内,则是做收尾工作,也就是总结。除此,初中生物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如:学生在回答课堂问题时,如果答案不正确或者是不完整,教师不应斥责学生,而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醒。如果回答正确,则可以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完善教学方法
3.1、对教材进行探索调研
教材是贯穿整个学习阶段的重要主题,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其教材也不例外,是贯穿整个学习的主体,且其对教材的应用还停留在传统的照搬照抄模式上。在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下,二次开发和深入探究调研教材已经成为了一个必要的过程。如:在七年级生物课程“皮肤与汗液分泌”中,其中除了固有的皮肤知识是教师必须教授,教师还可以充分将这些知识扩展到人体学、医学等相关领域中。使学生了解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及教材的重要性。
3.2、拓展教学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多媒体、互联网等也快速发展并普及,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多媒体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可。其不但具备便捷、快速等功能,同时还能够以视频、图片、音频等可以向学生直观展示典例和教材知识。如:七年级的生物课程“人体的营养”,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人体部位的实验,但在课堂教学上,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好的消化知识点。多媒体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不能进行实验的学校。并且,其还能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关心和注意,从而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3]。
新型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越来越大,在教学改革环境下,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其教学方式要形式新颖、内涵丰富。从而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创新途径。结合时代化、科技化、现代化,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结合,为学生获取丰富生物知识的来源[4]。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及保证往常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娇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学探究类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1(8):3-4.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1、提出问题:“我们家中贮存的种子,并不都能萌发。这是什么原因呢”?
2、组织学生分析原因(提示:(1)种子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生命的。(2)种子形成多数是在秋季。)
3、总结:
种子是具有一定寿命的,所以存放时间过长的种子有可能已经死亡。而刚成熟的种子也不能萌发,是因为它们正处在休眠时期,这是种子在形成后,对寒冷的冬季适应的结果。
4、出示实物投影,介绍种子发芽率测定的方法。
三、巩固:(如时间不够,可做为课下练习)
1、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是由种子的哪部分发育而成?
2、子叶出土与不出土的种子,在播种时深度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的条件: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
2、外界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3、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胚根发育成根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或胚乳提供各部分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材料用具:
取饱满健壮的红皮小麦种子和白皮小麦种子若干粒,刀片一个,镊子一个,培养皿4个,卫生纸若干张,清水,标签,胶水等。
实验步骤:
(1)浸种使小麦种子萌动。
(2)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0粒和白皮小麦200粒分别放在标有1号和2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3)将萌动的红皮小麦20粒和白皮小麦20粒,分别切下它们的胚,分别放置胚和胚乳部分。
(4)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分两部分放在标有3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5)将切下的10粒红皮麦种和10粒白皮麦种的胚乳部分,分两块放在标有4号标签的培养皿中,观察它们的发芽率。
①3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能不能长成幼苗?。
②4号培养皿中的两种小麦胚乳能不能长成幼苗?。
③设置1号和2号培养皿的意义是什么?。
④试根据探究性实验的结果,说明种子的胚和胚乳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⑤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什么?
----观察鸡蛋的结构
诸城相州郭家屯初中张云
一、教材分析:
观察鸡蛋的结构是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的一部分,观察鸡蛋各部分的组成对于更好的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观察实验,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观察鸡蛋的形态,掌握鸟卵的结构,学会分析各部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
三、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重点:
探究鸡蛋的结构
四、实验教学准备:
新鲜鸡蛋、培养皿、解剖剪、废物桶、餐巾纸、镊子。
五、实验教学过程:
提前一天安排每两位同学一组(一般同桌为一组),一个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另一学生准备一个新鲜的生鸡蛋。(引导学生思考生、熟鸡蛋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5%AD%B5%E5%8C%96%E5%9B%BE%E7%89%87&ie=utf-8&in=27077&cl=2&lm=-1&st=&pn=83&rn=1&di=260575263600&ln=1993&fr=ala1&fm=rs7&fmq=***84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83&-1&di260575263600&objURLhttp%3A%2F%2Ffortune.365jia.cn%2Fuploads%2F10%2F0202%2F.4b67cb6ec80b9t500x50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u56p7gj_z%26e3Bnmc3tw_z%26e3BvgAzdH3Fq7jfpt5gAzdH3Ffi5o%
3Ft1%3D98mm&W500&H500&T9415&S26&TPjpg【教师】导入:(师出示一幅一只小鸡和鸡蛋图片,让生观察,找出二者关系)大家都知道“鸡生蛋、蛋生鸡”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但是你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一个看上去冷冰冰的鸡蛋能孵出一只活生生的小鸡呢?这与鸡蛋的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鸡蛋的结构。
提问:新生命产生和维持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
讨论归纳,回答:氧气、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受精卵。
师:鸡蛋是如何满足这些条件呢?这些秘密都包含在鸡蛋的结构中。
(二)【教师】组织学生按从外向内、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顺序观察鸡蛋。
(1)观察鸡卵的形状?这样的形状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鸡蛋不慎掉出巢外,不易滚得太远,母鸡容易找回。
(2)按以下顺序观察鸟卵的的主要结构:
① 通过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7%BB%93%E6%9E%84%E5%9B%BE%E7%89%87&ie=utf-8&in=25119&cl=2&lm=-1&st=&pn=34&rn=1&di=25282231650&ln=1986&fr=ala1&fm=ala1&fmq=***0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4&-1&di25282231650&objURLhttp%3A%2F%2Fexp.ycyxg.cn%2Fuploadfile%2F201110%2F10%2F2026311929.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jxr_z%26e3Byvyx2_z%26e3BvgAzdH3Fv5gpjgp_z%26e3Bwfr%3Ft1%3Dmnd9&W600&H337&T8430&S30&TPjpg试一试是否能握破?你单手用力握鸡蛋,能推测一下卵壳的作用吗?
②通过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7%BB%93%E6%9E%84%E5%9B%BE%E7%89%87&ie=utf-8&in=24752&cl=2&lm=-1&st=&pn=33&rn=1&di=53613823460&ln=1986&fr=ala1&fm=ala1&fmq=***03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3&-1&di53613823460&objURLhttp%3A%2F%2Fhiphotos.baidu.com%2F%25D1%25A7%25CE%25DE%25D6%25B9%25BE%25B3iewwei%2Fpic%2Fitem%2F0ad24420d9b7c7a2d6074265.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it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25D8%25A0%25CE%25DE%25Dm%25Bl%25BE%25BntjoojtAzdH3Fwsk74AzdH3Ftpj4AzdH3Faw1d99da1lk0v0wd1ma09dmc_z%26e3Bip4s&W498&H225&T11358&S22&TPjpg
轻轻敲破熟鸡蛋的钝圆端,将少量破损卵壳剥掉。
你看到了什么?能推测它的作用吗?
③ 卵壳膜和卵壳之间有个空腔,叫什么?你能推测出它的作用吗?
④ 继续剥离卵壳,将内容物一起倒进培养皿。(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操作)
【友情提示】一定不准将卵黄膜倒破
⑤ 对照鸡蛋结构示意图,观察鸡蛋的各部分结构。
【学生】小组内观察讨论各结构的作用
⑥ 实验器材整理归位。,磕破蛋壳。
②请将剥下的蛋壳放入废物桶。
③小心鸡蛋内容物洒出,污染桌面。
④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持安静。
(3)共同认识鸡卵各部分结构(出示图)
【小组合作探究】
①生活中,鸡蛋被作为人类必要的食品,是因为鸡蛋含有丰富的营养。你认为卵
白、卵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②卵黄始终位于卵白的内部。根据系带在卵中的位置,你认为系带有何作用? ③未受精卵的胚盘小而色浅,已受精卵的色浓而略大,你认为卵的哪一部分将来
可以发育成雏鸡?
④卵黄与卵白界线分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透明结构呢?
(5)通过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E9%B8%A1%E8%9B%8B%E5%AD%B5%E5%8C%96%E5%9B%BE%E7%89%87&ie=utf-8&in=6276&cl=2&lm=-1&st=&pn=152&rn=1&di=201797331200&ln=1993&fr=ala1&fm=rs7&fmq=***84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52&-1&di201797331200&objURLhttp%3A%2F%2Fpic13.nipic.com%2F20110325%2F2531170_162400522764_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gtrtv_z%26e3Bv54AzdH3Ffi5oAzdH3F8AzdH3Fm9AzdH3F9n0blnmh8wmvajjv_z%26e3Bip4s&W1024&H682&T8253&S122&TPjpg讨论:所有鸡蛋都能孵化成小鸡吗?如果你是鸡孵化厂的厂长,你应选择什么样的鸡蛋呢?
(6)对照图总结各部分的功能。(出示鸡蛋结构图)
(三)学以致用
①有人说鸡蛋就是一个卵细胞对吗?
【学生】未受精卵包括卵黄膜(细胞膜)、卵黄(细胞质)、胚盘(细胞核)
②如果把鸡蛋的 卵壳用胶水全部涂上能否孵化出小鸡呢?
③鸡蛋有哪些结构与陆地生活相适应?
【学生】
1.卵壳和卵壳膜起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
2.卵白提供水环境
3.气室提供了氧气
4.卵黄和卵白提供营养物质
5.系带对卵黄起固定作用
四、课堂小结。学生提出疑惑。
五、达标检测
1.鸟卵中能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的是()。
A.卵黄B.卵黄和卵白
C.卵白D.卵黄和胚盘
2.鸟类的受精卵中将来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A卵黄B胚盘C卵白D卵黄膜
3.小红的姥姥养了两只母鸡,它们能生蛋并孵出小鸡吗?()
A.不能生蛋,不能孵出小鸡B.能生蛋,但只能孵出小母鸡
C.能生蛋,但该蛋孵不出小鸡来D.能生蛋,该蛋也能孵出小鸡来
4.养鸡场的母鸡下的蛋不能孵出小鸡,原因是()
A.鸡蛋太小 B.鸡蛋没有受精
C.鸡蛋储存的养料太少
D.鸡蛋内储存的空气太少
5.观察鸡卵的结构时,未受精卵的特点是()
A.胚盘色浓而大B.卵黄色浓而大
C.胚盘色浅而小D.卵黄色浅而小
6、连线;
1、卵壳
2、卵壳膜保护作用
3、卵黄膜胚胎发育的部位
4、卵白保护,提供养料水分
5、卵黄提供主要营养物质
6、胚盘贮存空气
7、气室固定和减震
8、系带
六、课后延伸由该实验拓展出实验
提问:借着阳光看,你看到蛋壳上有什么?(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气孔”)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能证明鸡蛋壳上气孔的作用吗?
小知识:
一只鸡蛋壳上的气孔
有7000个左右。被污染的鸡蛋孵不出小鸡,是因为
秽物堵塞了蛋壳上的气孔,妨碍了鸡胚的呼吸。蛋所以不能用水洗,是因为蛋壳外面有一层粘液凝固而成的薄膜。水洗会破坏这层保护膜,细菌就会乘虚而入,使鸡蛋腐败变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特浓厚,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实验,仔细观察,提出或深或浅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激烈,答案整理的也非常合理,效果良好。但是个别学生操作还不很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根据以上案例,不难看生物实验课上应注意一下几点: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规范操作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4、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通过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智力。生物实验课对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决心将实验课的课改继续深入下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八.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诸城相州郭家屯初中
姓名:张云职称:中二
电话:***电子邮箱:zhangyun42174@126.com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那这些内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可以说,教无定法,但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什么类型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问什么?怎么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内容。
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重点内容的确立
•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 • 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三大课程理念。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主题。这些内容都是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编制的,它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大主题都是我们初中生物中的重点内容。时间关系,我们从中选几个内容来谈谈这些重点知识的教学实施问题。•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生物学中有不少内容很抽象,尤其是微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比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时就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基因什么样,那怎么来理解基因的传递呢?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我想到的就是先带领学生找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明确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问题以后,就可以把研究基因的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的传递问题了,教给学生转化的思维,也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体现,因为染色体比较大,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到,容易研究,就相对的具体一些了。•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样,复杂的问题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也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比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测定气体成分变化的问题来解决。• 枯燥的问题生动化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在处理这样类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小游戏等以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生物的变异”一节时,我设计了小组活动,加进了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观察、记录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的问题生活化
比较理论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距离,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内容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并很容易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比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我一开始用了猜词的小游戏,学生以为像电视节目那样娱乐轻松,所有的人都积极踊跃地参与,游戏结束了我告诉他们其实你们刚才的游戏就是在对生物进行分类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就感觉极其轻松,没有压力。
总之,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充分为教学实施服务,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以达到有效进行教学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总免不了设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恰当地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投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愿意思维、乐于思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 3 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这儿这么问。
(一)按教学内容的特点分
1、形态结构教学的问题设计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不仅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各部分的形态、特点,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实验来认识各部分,也就是说,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比如,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了洋葱细胞时,就可以这样设问“你的显微镜视野中有多少洋葱细胞啊?从哪儿到哪儿算是一个细胞?”“洋葱表皮细胞什么样?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每个细胞由几部分构成?怎样描述才不容易遗漏某个部分?”用这样的问题串来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观察要有序,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形态到结构,由表及里,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又达到了让学生自己去逐步地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教学目标。
有些细微的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设臵一个问题情境,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对该部分结构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的结构,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如“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些没有任何破损的菠菜叶和部分盛满水的烧杯,教给学生把叶片部分浸在水面以下,然后含 着叶柄基部往叶片内慢慢吹气,观察在水面下叶片冒出气泡的现象,同时提问“为什么从叶柄基部吹进的气体会从叶片上跑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叶片的正反面冒出的气泡一样多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2、生理功能教学的问题设计
相对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会抽象难理解一些,所以,在讲解生理功能的有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动画、实验等手段,设臵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后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比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根、茎、叶内有导管,而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怎样让学生看到这一途径什么样、水分又是怎样运输的呢?教师可以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做一个小实验,如把芹菜的下端横切平整,然后把下端浸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芹菜上端的叶脉中也会充满红墨水,并把芹菜拿出来,横切成许多小段,分发给学生观察横断面,再纵着撕开看纵向的充满红墨水的导管(PPT芹菜),同时提问“你把芹菜的下端浸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其顶端的叶片中充满了红墨水,这说明了什么?墨水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芹菜的横切和纵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推测一下充满了红墨水的结构是什么?它在植物体内是怎么分布的?”,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看到了生动形象的导管,又目睹了水分运输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导管的运输作用。
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还是通过实验设臵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提问,让 学生慢慢体会到植物的呼吸,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先让学生动脑思考,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才能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了呢?他们想出很多方法,有的甚至很幼稚,不过没关系,教师可以顺着较为合理的思路,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把植物放入水中,若冒气泡则可以证明。窗台上正好有天竺葵,我问学生这么大的一盆花如何放进烧杯呢?学生便想到折一小枝放进去,我这样做了,结果并没冒气泡,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学生商量:另换一枝,看看行不行?再折下来吗?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时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枝叶压弯进水里,这样既做了实验还没损伤植物,又试一次,还是没有气泡,看来这个办法不行。尽管如此,但这个学生的思路还是不错的,知道从气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一点应给予肯定,并接着加以引导,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来解决。确定了研究思路以后继续跟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怎么设计呢?这个特定的空间是什么样的?室外行不行?引导学生分析室外环境大,干扰因素太多,不好控制。我们的教室行不行?学生互相讨论、比较看法,觉得教室空间也不小,又有门窗与外界相通,还是不行,得用小容器。这时我出示一个广口瓶,问学生可以吗?他们一致回答还应该在瓶口盖上盖才行。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渐渐地明白在密封的小容器里氧 气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多都相对明显易测的道理。接下来继续讨论实验材料的选择,显然,一棵完整的植物不妥,不易放入小容器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应该用它的局部或某一小器官来做,经过大家的筛选,认为种子比较合适。这
时
老师拿出干大豆种子问学生可以用吗?有的学生说可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行,理由是前面“种子”一章中曾经提过干种子生命力低,那它的呼吸作用肯定也弱,气体成分变化不明显就不好测,而萌发种子生命力旺盛,呼吸作用肯定也强,气体成分变化明显才易测,所以应该用萌发的种子,同时可以用干种子或微波后致死的种子做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好了,用什么方法检测瓶子中的氧气少了?用什么样的方法检测二氧化碳多了?如果检测到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实验,再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学生会对植物的呼吸印象更深刻。
(二)按问题本身的作用分
1、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新课的问题设计
作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这类的提问,意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学习和思考。
举例: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可以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吹气球,学生会很兴奋地参与。教师设问“从吹气球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气球内外的气体成分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7 通过设问让学生对刚才热热闹闹的小游戏进行思考,把学生的活跃的情绪慢慢引导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2、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设计
作用:当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或讲解一个新内容需要学生回忆旧知识时,恰当的设问会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教师设问“哪些过程产生氧、哪些过程消耗氧?哪些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哪些过程消耗二氧化碳?”,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和本质后,去判断分析日常生活、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搞清楚了产生氧、耗氧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以便为下一步“碳氧平衡”的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
3、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解释现象的问题设计
作用: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后,让学生尝试着去解释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现象,“为什么植物单独存在会死亡、小鼠也不能独自生活、而把二者同时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却可以都长时间地存活?”学生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他们已掌握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本质。
4、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
作用:这是为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而进行的提问。
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教师给学生列出了一些实验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法,“怎样检验气球内外的气体哪一个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再比如讲“气体扩散”时,教师喷洒一些香水,“为什么老师在讲台上喷洒香水,坐在后面的同学也能闻到啊?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体现了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课程结束前的问题设计
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总结,作出自己的结论。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性课堂,情景模式,兴趣
就目前新课改的发展趋势来看,对于初中生物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初中开展生物教学,就是要把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不仅要对于课程教学思想观念上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还要合理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着手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全面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推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课程思想观念与教学意识形态的改变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在生物教学课程的制定中,能够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要做到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在思维培养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的创新,同时还应应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双重结合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述《生物的特征》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从身边的生物进行课程讲述的入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大屏幕投影仪进行放映,在大屏幕上向学生们展现各种生物的特征,图形结合,加强学生的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大脑的想象能力,从而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不仅要在课程安排上提高课程本身的革新,还应从细节进行入手,着重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能够与课程的安排相呼应,双重协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 2)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学习中来,让学生爱上学习。
( 3) 生物课程中添加创新元素,提高学生的思维扩展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稳定地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二、情景模式的建立,打造探究性课堂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合理制定生物课程计划设计时,还应合理地建立课堂情景模式,多角度地打造探究性课堂,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课程的全部知识内容,让学生在无意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良好、自主、愉悦的学习氛围做好铺垫,促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主表现心中的各项思想观点。同时,就目前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方面可以看出,建立合理的情景模式,能够有利于学生扩展思维,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对于新时代的学生而言,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满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兴趣,同时针对于建立合理的情景模式,初中生物老师还可以一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度来进行具体情景的合理安排,保证教学主旨是以学生为本,与学生为中心而合理开展进行的,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老师作为辅助者,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形成,确保学生能够投入到生物课程的学习中来,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具体问题的探究,保证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的稳定。
三、实验教学稳定提高学生的兴趣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把生物实验与理论知识的双方面的教学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二者相互结合,保证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进行实验教学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
( 1) 课程讲解与实验相互融合,保证课程在进行合理进行时,相关的生物实验就可以进行相互衔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 2) 考虑到生物实验教学课程在准备工作上的繁琐,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工作,提前从各方面前期准备中,确保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让课堂能够在安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下去。
( 3) 加强学生的实验知识的普及,合理地培养学生在生物学习方面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全面深入地走进生物知识的海洋中。
四、结束语
一、小组合作
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不能一味地根据书本上知识来教授,而是要在现实的生活之中找到新的知识,然后再根据书本上所提及的知识进行研究与实验,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实验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学生对于周边生活的探究来不断地改变教學方式。小组合作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在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在已经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二、示范引导
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生物实验的时候,对于具体的步骤与操作原理还比较生疏,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示范引导。但是这种示范引导并不是手把手的教导,而是在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步骤与方法之后进行创新性的引导。在课堂上教师要对于具体的生物实验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还要对于这些步骤操作的原理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更加彻底地了解到这些实验步骤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细致的讲解来让学生对于实验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培育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
三、课外实验
著名的生物教育专家孙浩认为,生物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的学科,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带领同学走进自然,因此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还要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上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如果仅限于室内的生物实验教学,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发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创新能力,推动生物实验教学的发展。
四、实验教学的过程要以问题为驱动
在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尽可能地活跃课堂的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引出来。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在问题的解决与探讨过程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的理解。但是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要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程度相适应,所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因此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引导出将要学习的知识,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出难易水平相当的问题。
五、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基础概念的把握
授课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要让学生把基础的生物概念掌握清楚,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对于这些较为基础的概念都没有很好地把握,那么也就失去了生物实验教学本身的意义。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与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但是如果基础概念掌握不牢,在实验教学之中就会受到很多的阻碍,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得不到发展。要很好地实施生物实验教学的前提就是让学生牢固地把握住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的概念,将这些基础的概念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能力。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了解到具体的实验步骤之后,根据所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所学知识。要想在实验教学过程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出一种严密的实验态度。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手,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出一种较为严密的科学态度。而且只有具备较为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各个实验器具,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实验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转变。当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学习”,教师要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
“思”就是思考。思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考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叶的结构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观察叶的表皮装片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各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又是怎样构成的?有何功能?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结果三: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探”就是探究。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提出问题,去假设问题,然后设法(包括在课外)去获取事实和证据,去思维,去发现,去推理,去判断。为了正确地表达,要鼓励学生与人交流和合作。例如,在讲“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探究实验,与人交流和合作,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动手中获得感性知识,在交流和合作中得到提高。最后教师进行点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多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探寻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现象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学好初中生物,就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生物学科知识的来源多从自然和生活这两方面着手。因而,初中生物中生活化教学措施的推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本文从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这几个方面入手,细致的探寻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学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因而在学习中需要熟悉整个学习过程,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这门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给学生导入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能进入到全新的感知世界内,这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的必要前提。为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良好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从生活情境逐步过渡到生物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也会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生活化的情境学习中,要将生活中的发展规律、现象和生物学科知识进行密切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良好认知。与此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学生对生物有更好的了解,也就能对生物有更多的探知欲望。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的时,教师为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在教学初期引入中国的一句俗语: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遗传现象,比如两只白猫能生出两只黑猫,两个父母皮肤比较白,但是却能生出一个黑皮肤的孩子,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影响,也是生物基因变异的一种类型。教师在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引用较为常见的生活事物,因而需要解释生物学的各类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运用现实的形象理解知识的抽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度的添加相生物现象让生物课程更为形象,之后借助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让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生活,满足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中能感悟、领悟和经历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过程,了解如何用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学生看到知识学生的实用性,就会对知识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也能真正的探究知识本质,更能进一步探寻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如,我们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这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何喜欢在大树下面乘凉,并能利用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详细的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散发部分水汽然后收到雾化影响,就会不断的吸收周边热量,所以夏天在树下纳凉会感觉很凉爽,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了解到夏天在树下纳凉凉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树枝遮住阳光,另外一方面是树本身会吸收周边热量。教师为让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提升,就要运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但学生在学习初期不知道应从哪个方面思考问题。因而,初中生物教师应需重视生物课外活动,尽量让课外活动趋向生活化,更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做好融汇贯通,这样生物知识就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教学活动更为科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展开实际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相关的生物知识。比如,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拓展学习层面,寻找生活中能运用生物的知识点和知识内容,如学生将食品保存看成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搜集家中食品保存的方法和保存过程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翻阅资料,也可以询问父母搜寻保存方法,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父母一到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掌握观察现象,也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上课之前,教师可借助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搜寻处出来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生物知识解释提出的问题。课堂以外,生物教师也需利用现有知识引导学生做食品保鲜的相关实验。借助于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存储方法对同一类食物进程存储,也可以通过观察各类不同的食物保存效果选择高效合理的保存方法。基于此,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设不但能拉近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也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布置生活化练习和作业
给初中学生布置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也是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究转化过程中的遗漏部分,然后进行二次巩固,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为让学生喜爱练习和作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实际生活内容,让初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满足学习实践要求。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练习和作业,能将学生从枯燥的书面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尝试,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并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力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在学习课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这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布置有关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类相关题目,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将各个小组不同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全班同学统一讨论,然后形成完整的调查后提交报告。
四、结语
总之,生物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重视生活化生物教学方式的运用模式,更要通过各类方式让学生合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造福于人。除此之外,通过生物知识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引导当代初中学生树立健康的生物学习理念。
参考文献:
[1]胡同炎.关于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06):3-6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生物是初中教学中较为重要的课程,教师要重视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兴起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对于学校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而初中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翻转课堂,通过翻转课堂的运用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和效率。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基于翻转课堂对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改进,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翻转课堂。所谓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主动、专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翻转课堂的特点首先是教学视频短小精悍;其次是教学信息比较清晰明确,同时有利于重新构建学习流程;最后一个方面就是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
二、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在翻转课堂运用方面的不足
1.学生的课堂主动权有待提高
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课堂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然而在我国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翻转课堂的认识不够,在运用翻转课堂进行生物教学时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课堂上交给学生的主动权还有待提高。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有待提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教师手中,翻转课堂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于学生来说,之前的课堂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翻转课堂上自己突然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比较突然,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
2.实践活动较为缺乏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是翻转课堂能够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我国初中学校在运用翻转课堂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时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实践活动较为缺乏。实践活动的缺乏一方面使得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能够发挥的场地变小;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设置有利于翻转课堂效率的提高,而缺乏这一活动对于翻转课堂的效率来说十分不利。因而,我国初中学校在利用翻转课堂进行生物课教学时要注意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获得相应的知识,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利用翻转课堂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翻转课堂是新时期下教师摸索出来的新型教学手段,通过翻转课堂的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很有帮助。在了解了我国初中学校在运用翻转课堂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1.加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权
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进行生物教学时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翻转课堂下,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定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在角色的转换上需要教师多做努力。一方面,教师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一旁教导指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的思路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顺利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主动权是运用翻转课堂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进行生物教学时需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2.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数量
实践活动能够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也是翻转课堂的教学特色。我国初中学校在运用翻转课堂进行生物教学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少,因而生物教师在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时需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设置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数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进行不同的对照试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对“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有最直观的认识,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翻转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通过翻转课堂的运用能够使我国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虽然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在翻转课堂方面的运用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相信通过翻转课堂在我国初中学校使用范围和效率的扩大,翻转课堂的生物課堂教学实训效果一定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曼菱.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响.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初中生物,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贯彻,国内教育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生物这门学科。老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表现、态度、能力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自新课改实施以来,生物教学要求突破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领用现代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多元化教学的概述
1.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就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课程并没有给学生过多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是单纯的结合老师要求教学,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在学习期间,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习欲望。就生物课程来看:生物属于接触、认识自然的学科。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方式都以成绩为主,生物课程为基础的考试制度没有得到重视。虽然在传统学习中,考试成绩还行,但实践意识与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从而也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挥。
2.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是影响初中生物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生物课堂中,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大部分老师使用的是灌输式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却忽略了课堂教学生机与活力,最后也就影响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传统生物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将学习成绩与知识掌握作为重点,然后再根据应试教育任务进行教学,却忽略了主体位置,这样就很难展现老师的引导功能。之所以开展生物学科,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都容易被忽视,更多的是结合应试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做好生物教学改革工作。
二、多元化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的使用
1.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分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生物老师必须学会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现实情况与学习基础,把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成绩不好与优秀的学生构成,在相同的起点下进行合作学习。然后再由老师指定某个实验与话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允许学生积极发言,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在《细胞》这一课中,先引领学生讨论,结合已有的知识发表对细胞的看法,听取学生意见后,再向学生展示细胞图片,以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为了提高认知的准确性,还需要借助生物实验,如:借助显微镜分析生物体活动与构造。在解剖洋葱时,先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再指导学生画出洋葱表皮图像,在同学互相展示与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小组荣誉感,促进小组交流。为了提高学习兴趣,生物老师可以综合运用视频、图片与文字,从听觉、视觉上进行刺激,然后再结合各种授课形式为学生展示学习环境,以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时,先观察各种植物,通过选取各种植物图片,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放映,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生物的热情,然后对相关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生物老师可以先讲解重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自主实验教学。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通过生物实验能及时解决各种知识困惑与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与接受能力,让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事实上,生物教学不可能离开实验独立存在,所以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实验,借助实验结果与过程引领学生做好分析。如:在细胞实验中,生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解剖,借助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同时指导学生绘制细胞构造,这样学生就能及时掌握细胞形成、分布与活动过程,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将该方法应用到现代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同时也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很多实验受时间、仪器设备等因素影响,根本不可能在实验内操作,此时就要求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然后再由老师讲解,以完成教学任务与安排。
3.研究性教学。将研究性教学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是形成自主探究模式,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结合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动力与兴趣,然后再做好问题探索,在提高自主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该模式更多的是针对教学活动,它要求学生在理解相关技能与知识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同时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的知识。如:在讲新陈代谢时,先向学生提问:新陈代谢的器官有哪些?是如何进行新陈代谢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以此加深认识。
三、结语
自新课改贯彻以来,教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初中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使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加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以提高学习趣味与活力。同时,生物老师还应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提高生物教学效率,通过教学创新,保障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浅议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的运用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周 漫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案例教学法”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效果,以证明该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文章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出发,结合笔者的实践,探索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使生物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并将其探索的心得总结为“四步教学法”:1、精选案例,激发学习兴趣;2、运用案例,巩固知识;3、分析讨论案例,提高能力;4、教学反馈、理论升华。通过总结和分析,认为“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特点,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它也有其局限性,即知识点受制于案例,需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和补充。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运用分析;讨论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01-02
引言:在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虽然在一些课中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但学生主动学习缺少,大多数学生缺少有独立思考,更少有亲身去实践的。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尤其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使生物课的内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内容具体化,不再抽象。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创新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对于教育案例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多种叙述。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986 年,“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倡议将案例方法应用到教师教育方案中,此后,各种研究者及教育者才开始把案例引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郑金洲博士定义为“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换句化说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上,就是通过对设计一个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本网网 )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信息,主动地采集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具体应用
2.1精选案例 激发兴趣。
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节,用了动物世界的开头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真实又典型,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所选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能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讲述我国的动物资源时,用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并且讲述了一个故事美丽的可可西里,一位老猎人,清晨起来,走出帐篷,看到了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出于猎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猎枪,而那只藏羚羊并没有出于求生的本能而逃离。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藏羚羊两条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热泪。老猎人开枪射杀了这只跪着的藏羚羊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这跪着的藏羚羊怎么也不能拉起。老猎人用锋利的刀子剖开了藏羚羊的腹部,看到了一只小藏羚羊。老猎人什么都明白了,从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没看到这位老猎人。学生观看后有了很大的震撼……综上所述,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应遵循原则:(1)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实际情况(3)当时的教学环境(4)真实性(5)完整性(6)时效性(7)趣味性。
2.2 运用案例,巩固知识。
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运用的恰当与否是重中之重。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占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占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高达65%。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一个过度时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教师也能更好的缓冲难点和突出重点。因此, 运用案例教学既提供了教学的素材,也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对案例的理解具有开放性师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在案例呈现时,教师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建立学生的一个框架。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知识分析说明与复杂多变的生物知识获得,对所学知识的会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是能理解的、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植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在学习能量转化器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看一个大力水手的动画片入手,先请学生观察动画片中的人物是谁?让他们讲出这个人物最喜欢的一句话,通过这句话同学们知道了什么?使他们获得了能量的概念,也了解能量可以转化的知识。从而导出“能量转化器”的知识点,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铺设了“平台”。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探究酸雨的危害”案例,通过书上案例让学生了解了酸雨这种自然现象,同时给学生一个信息的传递,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生物圈;在人为模拟的情况下,可以再现自然过程,方便观察和实验研究;安全实验的技能。从而使学生巩固了生物圈的知识,并且又明确了在自然界发生的事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得到结果。因此,案例的运用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既能让学生掌握,又能巩固。
2.3 分析讨论案例,提高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使学生产生疑问,在此阶段,教师要学会设问。设计的问题不能简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难度适中。案例分析、讨论过程是集中学生集体智慧,解决案例,也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案例讨论的过程有不可预测性,由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初步领会和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从而获得思维上的深化,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例如在讲述环境保护时展示了以下案例。
保护我们的“水缸”阿哈水库。
阿哈水库是贵阳的三个“水缸”之一,周边树林环绕,风光如画,景色十分秀丽。鱼类资源丰富,青山滴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阿哈水库的水情况开始逐年恶化,到九十年代阿哈水库水变色,甚至有恶臭散出,一些区域鱼虾绝迹,鱼类资源己近枯竭,两岸出现荒山秃岭,近几年为了保护水库的水资源,也为了保护我们的“水缸”,国家开始治理阿哈水库。阿哈水库的这些变化给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变化。
问题1: 阿哈水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
问题2:保护阿哈水库我们该怎么样?
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对其他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其能思维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2.4、教学反馈、理论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通过教学反馈,既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够使今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通过前面环节,教学目的己基本达到。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不可能面面俱到,不会涵盖教学内容的所有知识点,需要教师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对教学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教材中的生物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
当然任何教学的方法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如上所述,案例教学法也还有待完善。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Richert, A.E. Case methods and teacher education: using cases to teacher reflection ,in Tabaxhnich, B.R. etal.(des.)。, Issues and practices in inquiry ―― oriented teacher education, 1991
2、张奎明,美国教师教育中案例方法的应用和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7,(2):47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7
4、陈亚丽,初中生物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5、杨宵,案例教学法生物学科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 2009,(03)
6、苏玲丽,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 2005
7、李杰,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06)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09-30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12-27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反思12-02
初中生物老师教学总结12-14
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01-05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03-09
2024初中生物教学论文03-11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集03-20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四大误区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