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精选8篇)

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篇1

———对待后进生的方法

当老师,最头疼的可能就是班上的后进生了。作为全国优秀教师、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眼里的后进生是个什么样子?

魏书生认为,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人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

在盘锦实验中学当校长时,他把一个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要到了班里。进班第一件事,魏书生让他自己找优点,这个男生说,我没有优点。魏书生说:“不可能,我已经发现了两个优点!”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一听说自己又优点,居然脸红了。

这个学生语文考试只得了8分,这要是搁在别的老师身上惟恐避之不及,可是魏书生居然夸他:“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啊!”魏书生就是这样换个角度看学生,把他们积极的、乐观的一面调动起来。有了这样一席话,原来惨不忍睹的卷子看着也顺眼起来了,魏书生又帮他分析每道大题还有哪些潜力可挖?生字填空、文学常识、作文……结果,这个学生最后又找出了一二十分的“可发展空间”!下一次考试,考了58分,慢慢地,及格了。

在魏书生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信心。

曾几何时我们为自己的爱而感动,学生却无动于衷,我们愤懑,我们委屈,却不知道我们的爱错失了方向。智慧源于真爱,真爱触动心灵,爱的力量很伟大。魏书生的教育观让我懂得了身为班主任的妙处、用处,坚定了我走一条既轻松又快乐的教育之路的决心。

通过学习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深切的体会到,教师的眼中没有不一样的学生,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是教师的职责。我们要努力拼搏,努力去学习,钻研自己的技术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金祥权

2009年7月13日 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

金祥权

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一、语文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当然,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的试验和研究中,我们就感到必须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是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关 注 每 一 位 学 生

金祥权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心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篇2

现代文的教学任务包括字词教学、段落层次结构的教学、阅读分析教学等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一、字词教学

学生课前预习, 查字典解决字的音、形、义, 课上通过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若学生读错则由其他学生指出, 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 动口读课文, 既完成字词教学的任务, 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课文较长不适宜全文朗读时, 我就让学生完成预习题中的注音或选出重点易错的字词让学生拼读, 如有错再纠正, 总之无论遇到什么问题, 我都尽量让学生去完成, 学生不能完成时, 我再帮助完成。字词教学一般我采用这样两种程序:

第一种程序:适用于篇幅不太长的课文的字词教学。第一步, 出示教学目标, 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明确读什么内容, 有什么要求;第二步指名学生轮流读课文, 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不可让其他学生放任自流;第三步, 引导学生找出读错的字, 当学生读错字音时, 应让其他学生指出, 如其他学生不能指出, 则由我点拨;第四步, 引导学生齐读。

第二种程序:适用于篇幅稍长的课文的字词教学。第一步, 出示教学目标;第二步, 指名学生给生字注音或解释词义;第三步, 小结段落结构的教学——运用先学后教法分析文章结构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是否正确, 层意概括是否恰当。如学生讲错了或讲不清, 则由老师提示并教会学生分析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段落层次结构教学

段落层次结构的教学采用这样的程序:第一步, 应明确交代学生完成的任务, 提出两点要求:第一, 写清文章段落的起节次;第二,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第二步, 指名学生板演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三步, 引导学生评议改正。第四步, 小结分段的规律。

三、阅读教学

阅读分析文章内容教学, 老师先提出要求, 出示明确的思考题, 让学生自学 (可独立自学, 也可分小组自学) 边阅读课文, 边分析课文, 找出思考题的答案,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再由教师小结归纳。

阅读教学采用的程序是:第一步, 示标;第二步, 出示思考题, 进行自学前指导;第三步, 对照思考题自学, 老师巡视;第四步, 检测自学效果;第五步, 小结。在实际教学中,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 或者即使只有一个目标, 但却有几个不同层次的子目标, 这样一堂课就必须有若干先后教的小板块组成。因此我一向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机动地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即魏老师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四、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教学课堂应用

以前我曾认为老师应该深挖洞——讲的越多, 越细, 越深, 越透, 学生学的就越快, 越好。老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来的快一些。事实上, 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自从学习了魏老师的教育思想, 课堂上几乎都是学生在自学, 思考, 讨论, 交流, 我讲得愈来越少。

“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怎样教?其中奥妙无穷, “学生会的不教, 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 老师少讲, 精讲, 只作点拨性的引导”, 这是我在一年多的课改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 我尽量让自己不就题讲题, 或只找出答案, 叫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寻找规律, 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教的方式, 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 老师肯定, 不必重复, 讲的不完整, 达不到深度的, 教师补充, 讲错了的, 教师更改, 这样, 老师讲的时间就少了。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 但是, 其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我的指导, 不是我“无为”, 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 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 创造条件, 本能地让学生“有为”,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地建构, 真正提高自学能力。我还很关注差生的学习情况,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是都优秀的, 我从来不因为成绩的好坏改变对学生的态度, 相反, 在我所教的学生中, 我非常喜欢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对他们特别关注, 把特别的爱心送给特别的学生, 调动他们的情感力量。课上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 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 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 课后谈心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 我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 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和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我所教的二年七班, 学生孙旭曾在作文中写到“自从上了初中, 我的功课进步最快的要数语文了, 刚上初一时才50分, 之后分别提高到65, 74甚至80分, 这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 他对我特别关心……”看到这些后, 我心里特别高兴, 并不是因为学生对我的夸赞, 更重要是因为他进步了。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魏书生教育思想有感 篇3

一、科学地借鉴“三段六步”教学模式,贯彻民主与科学教育的思想

魏书生创建的“三段六步”(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观念,即教学中的民主与科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地借鉴了魏书生创建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自学阶段——导学阶段——测评阶段。自学阶段:指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教材和尝试答题,并初步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教师巡视,掌握“学情”。导学阶段:针对学生自学遇到的障碍、暴露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测评阶段:围绕教学目标,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和作业,组织学生当堂互测自评、自结,用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二、把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体现民主与科学教育的思想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安排好操作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我“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听魏书生思想报告会有感 篇4

——坚定理想信念,人会容易快乐。心理专家调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心中的幸福感降低,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失去了“信”,找不到心中的精神家园了。灵魂没了家园,失去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即使有再多的钱,再大的官,能快乐起来吗?人应该审时度势,认清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那片家园,你就会快乐!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自己活得快乐,学生才会跟着快乐。

——常怀感恩之心,人会容易快乐。魏老师说,当他处于困境时,挫折使他充满了上进心,所以,再苦也要常还感恩之心。每个坎坷,努力挺过去,都有便宜可占。为人师的我们,对于我们的学生,也要满怀感恩之心。把你身边的人当作天使,你就天天干活在天堂里,把身边的人当作魔鬼,那么你就天天活在地狱里。

——提高工作效率,人会容易快乐。魏老师谦虚地说到,他的办法没有新的,全是老办法。他的经验就是:不喜欢折腾,持之以恒,守住自我,守住自己成功的阵地。他建议我们老师们面对新事物时,首先要守住自我,然后吸收宝贵经验来拓展昨日守住的阵地。守住自我,一靠民主,二靠科学。魏老师本着四个字“松、静、匀、乐”四个字,领着自己学校的全体师生向快乐迈进。

——降低工作和生存的成本,人会容易快乐。一个人,他干的活减去吃的饭,那就是他的价值了。魏老师的一句“所有学生都是班主任,要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干,而我自己是个懒人”对我启发很大,我想,多半时候,就是对于学生的不信任,累得自己一团糟。

总的来说,听了魏老师的报告后,我有两个体会。一,只要本着对教育的热忱与爱坚持不动摇,那么你一定会成功。二,魏老师的演说让我感受到心灵的洗礼。

魏书生教育思想 篇5

岗子小学:刘艳辉

一、平凡而大度豁达的人生

魏书生是个平凡的人,但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魏书生不仅是个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豁达的人。他的豁达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境遇观,二是苦乐观。

人不要埋怨境遇。命运把你放在皇家花园,你应该长成参天大树;命运把你甩到千山的石头缝中,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大地,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魏书生面对这一切却非常坦然,常能变苦为乐,以豁达的心情乐此不疲地心情愉快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常常说,读书是享受,写作是享受,教学是享受,散步是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是享受。

二、淡泊名利

魏书生是名人,是个精神富有者。虽然他现在并不缺钱,但一直是个苦行僧的形象。他说过:苦行是一种幸福,一来可享受理智的满足,二来可砥砺意志,最主要的,它能省掉不少为个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麻烦。他自律很严,严得让人觉得他傻,觉得他怪,他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很大的贡献,但只知奉献,不求索取。正像有人评论他的那样:绚烂之极,归于淡泊。而我要说:淡泊名利,才有绚烂。魏书生不仅是为师者的榜样,也是为官者、为人者的榜样。

四、敢说真话

魏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说的看似小道理,其实是大道理。而魏书生却从“小”处着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强化素质,提高能力.书生谈话,慢条斯理,娓娓道来,宏论一泻,语惊四座,其感染力、穿透力、影响力是其他人的谈话所罕见能及的,这秘诀大概除了他的语言技巧外还在于他谈话中的“真”和“实”,这也是广大教师提高表达能力所应该学会和牢牢把握的。

五、自爱爱人的心理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

魏书生人格高尚,又极注意锻炼和养生,这是自爱的表现。

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是 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魏书生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不是简单地加以训斥了事,而是通过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魏书生让学生写心理病历,包括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这五个部分,然后通过这份心理病历,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之下,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地逐步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或毛病。对于一般性的错误,魏书生则让学生写说明书,使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绘出自己心理

活动的三张照片,让两种思想在照片上曝光。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是怎么争论的;第二张照片,犯错误时两种思想是怎么交战的;第三张照片,犯错误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通过写心理病历和说明书,学生学会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不仅改正了错误,还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

这就是魏书生,一个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一个尊重自己也知道怎样尊重别人的人。

魏书生的人生艺术是令人敬佩的。他常说:人的一生发展犹如一部精彩的多幕剧,有低谷也有高潮。当处在低谷期时,关键要自珍、自重、自持,真正做到“不怨、不怒、不卑”,长守泰然自如的心态。当事业趋向波峰时要不自傲,善待他人,包括对自己有嫉妒情绪的人,艺术地化解一切对立情绪。

魏书生的教育艺术给人以启迪,他在教育工作中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比如他善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意志等等来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如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想像力等等,并取得实效,他教育学生制订四部分计划:一是终生奋斗目标;二是十年奋斗目标,三是一年奋斗目标;四是一天工作学习目标。这种计划使学生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远大的理想,又培养了学生从现在做起的求实精神和良好习惯。魏书生在学生教育上还有一个特点,即从小事抓起,他任教委主任后推行“五个一”活动;即做一分钟家务,写一分钟日记,唱一分钟军歌,昂首挺胸踏步一分钟,搞一分钟记忆力比赛。这“五个一”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自我教育的大事。

学生们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增强,而这种意识和能力恰恰也是“教是为了不教”所要求的;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三闲”(闲话、闲事、闲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这种习惯和效率还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带来长远的影响,许多学生将会终身受益;学生们学习方法得到改进,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 篇6

仔细研究魏书生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方法,可以发现他的教育方法巧妙而高超地运用了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很好地把握了知、情、意、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正是用这把金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创造了一个个的教育奇迹。

首先,认识是情感的起点。

魏书生高度重视学生“知”的广度和浓度。他不仅给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十分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他通过班级“高教执行会”,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个有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政治、经济问题,讲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善;班级日报让学生观察生活,获取新知;通过写座右铭、抄格言,读人物传记使学生理解人生,思考人生。

这一招,他不单把学生带进课堂,更带进了知识的海洋;而这些知识都是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学生也特别感兴趣,这是在书本上却无法获得的。

这些知识不仅使了解自然和社会,而且对道德的认识和评判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是引导人走向光明的灯塔。魏书生特别注意发挥这“灯塔”的指引作用。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的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课本、课堂限制了教师和视野,讲过来读过去,多是些枯燥的概念和单词的公式,再加上单调的校文化生活,使学生思想枯竭,认之甚少,健康向上的情感成了无源泉之水。

其次,情感是认识的发展。

魏书生不仅把学生知的而大大拓宽,程度大大加深,而且特别重视把学生获得的认识转化为情感,让学生在知识氛围中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去追求,展开理想的翅膀,在心灵的原野上翱翔。由于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有了评价社会、评价人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产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熏陶,他让学生把人当做一个广阔的世界去看待,把心灵当做比天空更广阔的地方去想象,想五千年后的地球。走了错路、犯了错误,他不是训斥、整治,而是以导师之情,民主、平等的态度让学生写心理活动的“说明书”、“心理病历”,以此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

他这些做法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犹如磁石一般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的首先情感,使学生产生了的首先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追求欲、探索欲、奋斗欲,学生的情绪乃至整修身心都被教师设置的环境氛围常常吸引着,感情之舟沿着教师指引的船身行驶。学生经常处在各种情感体验之中,造成了一种强大的“场”效应。事事不见老师管,时时都有老师在,真可谓“攻心为上”。学生正是在知识的氛围中,在老师设置的一个个教育中思想受感化,情感受感染,情操受陶冶,灵魂得净化,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打架惹事、无事生非之兴趣顿觉索然无味。即使但凡有偏颇,也很容易校正。追求光明,摒弃错误就成了情理中的事了。这是魏书生对“攻心求”的运用。

相对而言,我们又差了一步。我们多的是“攻身术”,直接出面,评判是非,对则褒,错则贬,强调管理,注重控制,忽视了学生感情世界的开发引导和内心的启迪,忽视教育的设置,用老师的情感代替了学生的情感。不是把学生当做广阔的世界,而是当做一部学习的工具,要求听话、服从。如既不足,情又不深,对立冲突,教育“难”就在所难免了。

魏书生高超的掌握和处理知、情、意、行之间的辩证关系,他不仅很好的知、情、意、行的每一个教育阶段,而且特别注意了各阶段之间的朴素渗透、朴素促进和朴素转化,他通过多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发展。他的许多教育方法兼有知、情、意、行培养的全部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他多层次、多开端、综合性的把握和运用这一教育规律,从而使德育规律在他手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客运用。正是因为他娴熟而巧妙的运用了这把打开心灵的金钥匙,才使他的教育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我们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不仅每一个阶段做得有缺陷,而且忽视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品德教育规律,知、情、意、行之间不是朴素促进,而是朴素削弱:知之不多--情感不深--意志不坚--行为不无偏见,造成了恶性循环。从这一点看上去“难教”、“不听话”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也正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地方。

魏书生惩罚教育的启示 篇7

一、惩罚要以对学生的尊重为前提, 要让学生感受到信任与理解

惩罚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 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惩罚却是一把双刃剑, 如若使用不当, 就会走样变味, 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惩罚与体罚并不是没有界线, 二者的分水岭就在于对学生的尊重。

体罚是无视学生尊严, 摧残学生心灵的非教育方式, 而惩罚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让学生完成一定指向性任务的一种教育行为。魏老师面对犯错的学生一没有罚站, 二没有罚跑, 三没有让学生写检讨书, 而是通过写心理说明书、唱歌、做好事的方式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学生在完成这三项任务时, 不仅保住了颜面, 而且得到了教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关注, 为改正错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惩罚的内容应直指学生心灵, 促使学生内心的反思与省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惩罚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教育的目的, 而通过惩罚的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内省、深刻反思、直面心灵、认识自我, 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因而, 惩罚的内容应起到引领、激励、启发学生, 促使学生主动反省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奖励式惩罚之所以能够奏效就在于其唤醒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神经,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深刻的感触与忏悔。魏书生老师让犯错学生写心理说明书、心理病历的方法, 更是直抵学生心灵, 让学生真正地面对自我, 反思内省。心理说明书不同于我们一般的检讨书, 检讨书仅仅是让学生阐述犯了什么错, 而心理说明书则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以及犯错的前因后果, 学生要完成五百字的心理说明任务, 就必须将自己犯错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予以回放, 而这正是剖析自我, 深刻反省的重要形式。正如一位学生对检讨书与心理说明书比较后评价道:“写检讨书, 越写越恨老师;而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可见, 魏老师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 达到了学生自我反思与内省的目的, 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唤醒了学生的良知。

三、惩罚的方式要讲求科学艺术, 要让学生愉悦地接受

写心理说明书不仅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改掉自己的毛病, 而且也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唱歌的惩罚方式则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调节了班级气氛。而做好事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分散学生犯错的精力, 以便将其引到真善美的正确轨道上来。这样的惩罚方式颇具特色, 也极为有趣, 学生很容易接受, 魏老师的学生犯错之后也常常主动要求接受这样的惩罚。可见, 科学而艺术的惩罚方式, 学生不但不会反对, 而且会热烈赞成, 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向善的良好品质, 之所以偶尔犯错, 只是没有控制住自己而已。

也谈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与人格魅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59-02

【作者简介】俞永军,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江苏高邮,225600)教师,高级教师,教育硕士。

魏书生,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这当然有危害,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地方化、区域化的培植,而非拿来主义,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有人对其全盘否定,鸡蛋里挑骨头,说魏书生打着“民主”旗帜,实施“专制”路线,是放大应试教育,戕害学生身心,是自我标榜,是奴性教育。于是乎冷嘲热讽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不屑一顾者有之,伐而诛之者有之。

魏书生的教育理念固然有“专制”痕迹,难道苏霍姆林斯基就没有?罗曼不是被苏霍姆林斯基用绷带缠住手掌和手腕,然后紧紧捆在衣袋里?(乔建中,2007)笔者认为,任何内容只要适合孩子就是最好的,任何教育只要“以人为本”就是最好的,任何方法只要遵循“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就应当可行。

冷静思考,我们发现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与人格魅力依旧值得学习与借鉴,甚至实施与推广。

一、教育就应该返璞归真不折腾

“课改”无非是发扬优点,摒弃缺点,或者将缺点逐步完善直至完美而非“海归派”所宣扬的全盘否定,另起炉灶。现实中恰恰如此,明明一些通俗易懂的道理,偏偏弄得玄乎玄乎,让你一愣一愣的。比如:明明一堆萝卜,他硬说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课间老师逮住“专家”,诚惶诚恐。“专家”盯着你望,不屑一顾,鼻子不停地哼哼:“此乃”就是“这是”,“若干”就是“一堆”,至于“组合”嘛,就是“放在一块”的意思。老师立即恍然大悟,随即感到更加困惑,明明是一堆萝卜,为什么偏偏说成“此乃若干萝卜的组合也”?

这是魏书生几年前在著名教育家学术报告会上的一段话,魏老师的话还没说完,会场上早已笑声一片,掌声雷动。明明简单的道理,偏偏说成深奥的知识,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一方面培训者彰显知识;另一方面炫耀成绩。魏书生却不是这样,无论旁征博引,还是真知灼见,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他说“启发式教学”,孔子就提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什么时候“启发”?视情况而定,学生心里想弄明白却不明白,或者嘴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

如今基础教育也变着法儿追求过高目标,把个别人可能实现的目标无限普遍化。这种大气候极大地诱发了家长的虚荣心,他们宁愿替孩子吃遍所有的苦头,花最多的钱来“帮助”子女“快速成材”。孩子苦不堪言,像一只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儿一步一回头。目标过高就是教育的自我休克,它的最大危害就是把学生置于“对立面”,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心力交瘁的精神状态下。理论创新是时代要求,但我们切不可把这种创新庸俗化、标签化。理论创新必须基于艰苦的实践并且为实践反复验证。理论创新不是“口号翻新”,不是口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

最近几年笔者觉得语文很难教,不是说流程不够清晰,训练不够到位,成绩不够理想,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文课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通俗点,应该像人早起晚睡、洗脸漱口一样,每天都进行,每天都到位,绝不会因为心情高兴就多洗几次,也不会因心情沮丧就不洗,更非因环境变化,就少洗乃至不洗。语文课就是听说读写的充分展示,认认真真地听,轻轻松松地说,真真切切地读,实实在在地写。如果听说读写被弱化,课上得再热热闹闹,终究是“水中月镜中花”,“语文味”亦荡然无存。如同一棵果树,唯有扎根大地,才能仰望苍穹,生机勃发;否则,再怎么浇灌,再如何修剪,终究结不出甜蜜的果实来。

二、教育就应该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

一直以为自己的心态不错,然而听了魏书生的报告深感惭愧,因为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笔者还计较个人得失考虑自身感受,没有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对方感受。

魏书生一生倡导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的科学与民主,看似简单,其实包罗万象。比如民主,他提出四个关键词,即服务、互助、人性与商量;科学,他提到的关键词为计划、监督、反馈。除此,他强调最多的就是“练气功”,换一个词,“注意力体操”,松、静、匀、乐,即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这四点中魏老师又特别推崇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诚如他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不要“鬼化”,也不要“神化”,人要抵得住社会上的物欲横流、尔虞我诈,要守住自己的平常心,要追真、向善、求美。

印象最深的是魏老师讲的故事——某人经过努力当上市长,但内心不够踏实,因为他渴望早点当上副省长,就这样当上了省长、“地球村村长”“太阳系主任”,以至后来的“银河系主任”。原以为做了“银河系主任”就会心满意足,谁料到“宇宙代表大会”连一个名额都不分配给他,他怒气冲冲地找到“宇宙元首”,“元首”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告诉他:宇宙中像这样的星系数也数不清,如果每个人都想弄一个指标,恐怕再大的会场也坐不下。此人回来后闷闷不乐,最终积郁成疾,一命呜呼。

看似一个笑话,然笑过之后我们终于明白,一个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无限膨胀,直至爆炸。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平常心,要安安静静地教语文,要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施久铭老师说得好:语文素养的实现,很多时候是通过熏陶、浸染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机会。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常浸润在语言实践之中,让他们充分地读,认真地想,自由地写,尽情地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对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急不得。我们不要希望在一个早上把所有事情都办好,要循序渐进,要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守住心灵的那份宁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三、教育就应该让内容远大于形式

有两段场景,犹如放电影一般常常在笔者的脑海浮现:魏书生手握无线话筒,站在主席台,问工作人员有没有讲台,工作人员无语,再问有没有纸箱子,工作人员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魏老师四处瞧瞧,终于发现一个方凳子,拿过来,平躺在桌上,然后将手中的话筒架好,说了句:有些东西就应该只重内容,不看形式。下午工作人员将桌上凳子拿走,搬来一张讲台,上面架着话筒,还有一篮盛开的鲜花。魏老师走上台,皱了皱眉头,随手拿走花篮,说了句:“我这个人只看内容,不看形式。”

乍看上去不经意,但就是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魏书生,一个做了地级市教育局一把手还兼任语文教学,还担任班主任的魏书生;一个长年坚持锻炼,不报销一分医药费,常怀感恩之心的魏书生;一个淡定自若,宠辱不惊,勤俭节约,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魏书生。

形式远大于内容,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某重点中学,从一开学就让学生填写《成长日记》,如果单单记录重要事件也无可厚非。然而该校的《成长日记》非常齐全,分时段呈现,类似会计手中的账本。上午8:00-9:00干什么,9:10-10:10干什么,晚上21:00-22:00干什么,学生都必须认认真真、翔翔实实记载。

不难想象,该校领导的真实用意,就是全程监控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看上去是精致化管理,关注到学生的细枝末节,减少偶发事故的发生。但这恰恰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具体表现,因为他忘记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

再如,某校组织的集体备课:个人自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看起来很有实效,可操作中却变了形,个人不自备,一味拿来,至于个人再备也是在拿来的纸质教案上圈圈画画,添添补补。为什么?因为这是学校必查的,如果看不到书写痕迹,看不到添加性语句,再怎么复备也不能过关。

形式多了,势必影响内容的呈现,势必滋生虚假的风气,势必扰乱正常的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局面,教师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学生互相抄袭,到处说谎。一旦这样,教育的不幸与悲哀必然接踵而至。

上一篇:黑龙江省住房与建设厅下一篇:和领导一起喝酒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