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企业文化理念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企业文化理念(共8篇)

银行企业文化理念 篇1

水长山远

志者恒进

——邮储企业文化伴我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邮政储蓄银行通化县支行。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水长山远,志者恒进》。

2007年的春天,春雨滋润大地的同时也孕育了一个不平凡的种子。这颗种子在短短的五年之中以创业者的豪情壮志和改革者的智慧与勇气,坚定地朝着建设一流的大型现代零售商业银行的目标阔步前行,实现了改革顺利推进,业务快速发展,管理持续提高,能力不断增强,效益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五年来这颗种子以开疆破土的创业豪情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经受住了市场变化带来的各种严峻考验,经受住了政策调整带来的巨大波动。面对复杂的环境与善变的形势,它始终坚持依靠自身力量,发扬努力拼搏精神,不等不靠,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抓发展决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推动了业务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如今36000个新兴的种子遍布在祖国各地为之推进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这颗不平凡的种子便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拼搏、创新、团结、奋进是铸炼邮政储蓄银行的四大核心灵魂

拼搏——惟有拼搏,才有创新、才出效率、才能实现邮政储蓄银行可持续的发展。邮政储蓄银行倡导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迎难而上,突破困难。

创新——创新是邮政储蓄银行生命之源,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邮政储蓄银行坚持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提高业务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和快速应变的能力,形成银行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百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团结——团结为合作之本,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精神之柱。邮政储蓄银行倡导员工以诚相处,用心沟通,胸怀远大,构建一个尊重人,关心人,培育人,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企业。

奋进——奋进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质。面对各种困难不气馁,邮储人不退缩,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以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挑战自我,跨越目标。

保持一个热情向上的心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有的时候我会因为工作的烦恼而不舒心,但是看到领导和其他同事兢兢业业的为邮储银行而努力奋斗促使我投入更大的热情于工作中,是你们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是你们的一举一动激励着我,是你们的一点一滴培养着我,我是平凡的,但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干好每一项工作,我的岗位是平凡的,但我会以敬业的态度,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我的集体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每天我们闲暇之余看到的都是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每当有谁有困难的时候每个人都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集体的温暖没有什么理由不让我拿出十分的热血投入到我的工作中去。

这些年来,邮储人始终将“进步,与您同步“作为座右铭;五

年来,邮储人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五年来,邮储人坚持“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五年来,邮储人在邮储银行的怀抱里渐渐成长;五年来,邮储人共同见证了邮储银行发展成为集公司业务、信贷业务、个人业务于一身,拥有36000个网点的全功能商业银行。

作为邮储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的成长得益于邮储银行的发展壮大,邮储银行的成长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作为邮储人,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因为有着重视,关心我们综合素质提高的企业;有着传我经验、助我成长的同事;有着彼此相携、同舟共济的和谐气氛。我们愿同邮储银行一起成长,邮储银行让我的生命里充满了理想和信念,充满了爱和温暖,邮储银行给予我们做人的启迪和方向,孕育着我们对明天的希望。邮储银行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我不再是幼稚的雏鸟,不再是轻狂的少年,而是已展翅飞翔的雄鹰。我将戮力同心、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火热的工作实践中创造出无悔青春的业绩,使邮储银行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必将托起邮储银行更加美好的明天。

奋斗和理想是我们邮储人终生无悔的追求,奉献和坦荡是我们邮储人人格力量的象征。让我们扬起生命的帆,踏上追求的船,用睿智的思想,宏深的智慧,丰富的情感,崇高的道德,浓烈的热情,与我们的邮储事业一路同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开放的思维,持续进行经营战略、管理体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工作;持续坚持以优质服务求生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金融创新意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向客户提供先进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打造成百姓信赖、行业知名的现代化全功能银行。

进步,与您同步。让我们一起相信:春雨曙光润邮储,崛起鹏飞在一五。拼搏进取各支行,龙年奋进斗志强~

银行企业文化理念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合规文化,风险管理

一、“合规”的内涵与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6年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对合规作出了解释:“合规是指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的“规”包括外部法律法规、监管规章、市场规则、行业自律规定及银行内部规章制度;不仅包括法律的文字要求, 还包括诚实守信等社会道德。

关于合规风险, 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曾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合规风险是指, 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 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当前合规文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合规组织体系不健全。

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和监管部门要求, 在合规风险管理活动中, 各银行应着手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各银行虽然大都组建了相对独立的合规部门, 配备了合规风险管理审查人员, 但合规组织体系建设大都停留在形式上, 合规部门不够独立, 尚未设置专职合规人员或合规人员缺乏自主性, 合规部门与业务部门职责关系界定不清, 合规组织系统薄弱, 集中统一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2. 合规风险意识淡薄。

根据合规管理活动开展情况来看, 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员工, 对合规管理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 即使是合规部门从业人员, 对今后合规工作怎样开展也拿捏不准。一些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职员, 对于什么是合规, 为什么要合规, 怎样才能合规, 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识识和做法。有的员工对当前推行的合规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 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 将其视为一种负担, 害怕合规风险管理进行下去会影响业务经营工作的开展。

3. 合规工作缺乏必要的数据平台和技术手段。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技术手段有限, 缺乏必要的电子化技术操作程序。因此, 以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防范为主要内容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同时, 合规风险专业人才资源稀缺, 合规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 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许多合规工作人员未能达到合规工作要求。

4. 制度执行力不强。

当前, 商业银行违规案件仍在不断发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内部控制缺位, 制度执行力低下。据分析, 金融机构发生案件的80%是有章不循造成的, 20%是制度缺陷造成的。近年来, 通过改革发展, 商业银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执行力低下的问题使大量的制度形同虚设, 导致案件频发。

二、强化合规文化理念, 加强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 风险是与商业银行相伴生的产物, 识别风险、分散风险、化解风险是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核心职能。商业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 商业银行是处理风险的机器, 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当前, 在面临同业竞争日益加剧、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监管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 就必须扎实推进合规文化建设。

1. 深化改革建立风险防范基本制度。

首先,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为防控风险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班子合理的制衡架构。加强制度约束, 有效降低内部关联交易和内部人控制的道德风险。第二, 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在战略规则、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 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加速业务流程整合, 实现业务集中规范处理;建立覆盖全业务、全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 确保人才专业化培养和配置。第三, 理顺风险控制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关系。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机构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的沟通, 防止出现风险管理真空。创造条件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实施风险管理人员、会计负责人以及法律合规人员的派驻制, 前移风险控制关口, 增强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2. 加大合规文化建设力度。

合规文化的精髓是银行的经营活动, 必须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为准绳。因此, 要重视制度建设。要遵循“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 以及“一项业务一本手册, 一个流程一项制度, 一个岗位一套规定”的要求, 认真做好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评估和梳理工作, 及时进行相应的补充、修订和完善, 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 严禁出现管理“断层”和风险控制“盲区”, 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提供制度基础。健全完善监督纠正机制。健全授权授信体系, 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授权;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 以及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关系的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的控制要求, 对于重要活动应实施连续记录和监督检查;着力完善内控的科技手段, 提高经营管理的科技含量;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价, 形成合理的内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自律监管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排查各类风险隐患, 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 坚决纠正并限期整改, 把问题的查处与制度的执行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坚持“以人为本”, 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防控风险。

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人既是管理的对象, 又是管理的动力。因为健全的体制要靠高素质的人员去坚持和完善, 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要靠高素质的人去掌握和运用。所以, 风险管理的核心, 是对人的管理, 包括对人的道德、能力和良好的激励举措的实施等。积极组织开展“合规文化”教育, 提升遵章守纪和合规文化理念, 灌输“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合规文化要领, 使全行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普及行内法制教育, 要从规范干部员工的行为入手, 突出法制教育和案例剖析, 通过“惩戒人”达到“规范事”的目的, 实现从“管人”到“管银行”的科学传导。通过剖析已发问题来揭示业务风险点和薄弱环节, 对守法意识淡薄、业务操作违规行为敲警钟, 增强全员防范案件的责任感, 自觉防堵各类案件。

4. 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

要切实增强内控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无论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还是业务创新, 都必须突出强调内控的有效性和风险的责任制, 由业务先行向内控先行转化, 由被动接受稽核检查向主动申请合规监督转化, 促进全行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化。建立高管人员市场化的激励约束制度, 包括到任离任审计制、年薪和期权激励制、高管人员良好行为准则制, 使得从基层行到总行的管理人员都能置身于良好的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框架之下。加强执行力建设, 使全行都把执行力作为当好称职领导、合格员工的履职能力来提高;把善抓执行力作为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高效作风来提倡;把善抓执行力作为提高团队战斗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必由路径来对待。

参考文献

[1]韩光聚.对商业银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分析与探讨[j].温州经济师, 2009 (2)

企业文化当突出和谐理念 篇3

和谐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和谐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方面。和谐文化最核心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支撑着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目标指引。不可否认,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忽视了应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导致了企业内部的不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一个经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和谐的团体。我们要确立以和谐理念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和目标追求,把企业变成上下趋同、目标一致的命运共同体,使企业获得发展的持久动力。

和谐制度体系是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谐在企业制度文化中的表现,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制度、规范、准则等,它确立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办事准则、员工行为规范,是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有机体现。只有和谐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和谐运转。

和谐行为是企业行为文化的主观反映。和谐的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的管理行为和员工的身体行为。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企业,和谐企业要求培养和谐行为。只有管理行为、员工行为符合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才能为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创造前提条件。

和谐形象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客观体现。和谐的企业物质文化既包括具体的工作环境与设施,也包括抽象的内部环境和氛围。“和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就能使和谐文化“物”化、具体化。

企业文化需要和谐内涵

企业文化需要和谐理念统领。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这是时代对企业和企业家提出的新要求。企业和企业家要与时俱进,破旧立新,以新的和谐理念创建企业、管理企业和发展企业,把和谐理念贯穿到企业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谐既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企业应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制度文化需要和谐理念完善。实施和谐企业管理,要用和谐理念解决好公司内部上下、左右的组织关系,处理好公司总部集权与内部各单位分权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让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企业诚信文化需要和谐支撑。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企业诚信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加快企业诚信建设,就必须以和谐引领、以和谐开路、以和谐维系,只有这样,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才会持久、才会卓有成效。

社会和谐需要企业和谐支持。企业既要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履行应有的义务与责任,也要对社会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履行应有的义务与责任,这就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离不开和谐,没有和谐意识、离开了和谐行动,这种责任感就树不起来、也坚持不下去。因此,社会和谐离不开企业和谐的有力支持。

员工行为需要和谐文化规范。企业的文化氛围是一定文化的具体体现,要使企业的内外关系达到团结和谐,就要通过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信念和群体意识,使企业成员的个体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与企业整体统一,从而使得各部门能在统一的文化氛围下消除原有的障碍,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管理绩效创造良好的条件。

用和谐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强化领导的“和谐”意识,发挥领导的表率与示范作用。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文化深受企业领导者的影响,甚至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文化。企业领导者对构筑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领导者通过其权威和个人魅力,透过口号、行为,形成一个共同远景,让大家行为一致,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通过长期的经营实践,在员工中形成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最终演化为企业真正的文化。因此,领导要强化和谐意识,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树立和谐文化理念,并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与员工的行为,使其符合和谐文化的范畴。

以构建和谐企业为目标,实施企业文化创建或重塑战略。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企业应与时俱进,对企业文化的现状进行评估,对如何在企业文化中融入和谐文化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文化创建或重塑规划,进行充分论证实验,再予以传播执行。在融入和谐文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文化是有传承性的,一个企业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要珍惜企业文化中传统的精髓,在继承中创新。

建立和谐的组织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组织结构虽然不能承载企业文化,但他对企业文化有重大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是灵活高效的,那么企业的氛围就是活泼的、积极的,部门之间就会协调配合,企业文化就会显示巨大活力;反之,如果组织结构僵化,就会气氛凝重,部门之间合作配合也会生硬死板,缺乏生气,企业文化就会没有活力。要建立与和谐文化相适应的内部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并由专门部门负责这项工作,使企业文化建设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同时,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纳入企业管理目标,加强绩效考核,以绩效考核引导企业管理和员工行为,使之适应和谐企业文化建设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全员支持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在于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要依靠人,企业精神的培育只有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下,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员工的群体意识,才能给予员工以理想、信念、鼓励和荣誉,成为凝聚员工力量、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发展企业文化也是为了人,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最大限度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因此,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绝不能本末倒置、“见物不见人”。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企业,和谐企业需要和谐文化。用和谐理念打造和谐企业文化,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不同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是个性化的,但对构建和谐社会来讲,和谐文化又是共性化的。我们在重塑企业文化、追求个性化特色的同时,要用和谐文化这一共性特征不断丰富其内涵,创新企业文化,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银行企业文化理念 篇4

------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心得

2010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发布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农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项俊波首先致辞并启动《中国农业银行文化宣言》发布仪式。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农行将践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传承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的企业愿景,坚守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全行将秉持五大理念,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的管理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风险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的人才理念。

我行文化理念的确立,于全体员工似大海航行中的一盏明灯,然确立只是农行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文化深植和文化推广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我行员工充分领会其精神,感知其深意,组织认真学习,以使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在广大员工心中扎根,化作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为目标,把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各项要求,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化作推动农业银行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脚踏实地践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心得一:解读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使命:面向三农 服务城乡 回报股东 成就员工

使命是一个企业开展全部活动的根本原因和终极责任的集中反映。服务三农是国家赋予农行的神圣使命。致力于为中国的三农事业贡献力量,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农业银行有覆盖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服务城乡,创造价值、回报股东是农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农业银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们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理念,坚持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努力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搭建适宜的发展平台,致力于员工与农业银行的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愿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农业银行的愿景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它全面反映了农业银行的经营特性、发展追求和行业地位,既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农行人的奋斗目标。它承载着我们对农业银行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传达着我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远大志向。

核心价值观: 诚信立业 稳健行远

诚信立业是农行人高尚品行的彰显,其传承于农业银行优秀的文化积淀,贯穿农业银行全部发展历程;稳健即严谨务实、精细管理,行远意味着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惟稳健者,才能行远。

经营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

市场是农业银行服务客户、创造效益的基础。客户是农业银行一切价值创造的来源。:效益是农业银行经营的终极目标,是衡量单位、部门和员工业绩的重要尺度。

管理理念: 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

细节最能从深层次体现一个企业、一个人的整体、综合素质。合规本身就是价值创造的助动力。责任心是农业银行正常运作的基本保证,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品质。农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

服务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

客户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真诚待客,诚信服务,我们的服务热情始终如一。努力与客户建立长久稳定的互利共赢关系,我们助力客户发展的真情始终如一。大行德广伴您成长,这是我们真诚不变,始终如一的庄重承诺。

风险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违规就是风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将规视为农业银行的第一高压线,违规必追,违规必究,决不姑息。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一切事业的生命线,更是农业银行效益的本源。安全创造效益,安全就是效益。

人才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引入企业文化理念 篇5

浙江省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方勤舟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但很多学生在就业或在实习期间,学生角色不能很快转变为企业员工角色,面对全新的与校园氛围差异很大的企业氛围,心理准备明显不足,显得无所适从,不能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感觉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脱节,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企业也普遍为学生缺乏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感到失望。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者没能很好地引入企业文化理念,没有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或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学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规划,营造富有企业气息的校园氛围。

在精神文化上,要吸取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和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中去,把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使中职学校精神富有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譬如海尔公司“创新”的核心价值观、“敬业爱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快速反应,马上行动”的作风;又如“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的企业文化等,都可以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中来。

在制度文化上,学校要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譬如,可以把海尔的“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和“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的严明制度渗透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去,建立“目标→日清→激励”三级管理体系。同时,在制度执行中我们也向现代优秀企业学习,规范管理,注重激励,奖惩分明,严字当头,雷厉风行,对出色完成任务的及时予以奖励,对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任务打折扣的进行批评和相应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才能使他们练就优良的职业作风、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在物质文化上,要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把企业成功人士的照片、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在实训工场、教室、寝室的布置方面要凸显企业特色,在教室布置上可以把一些知名企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内容上墙,如会计专业班级可以将算盘、铜钱挂上墙头,汽修专业可以把各种汽车标志挂上墙。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种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活动文化上,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等。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模拟岗位练兵、艺术作品展示;在学校运动会上增设技能趣味项目。譬如,汽修专业的滚轮胎比赛、餐饮专业的持托盘(内放盛满水的酒瓶和酒杯)竞走比赛,在文艺比赛中增设歌颂工人阶级伟大的大合唱节目等。让这些具有专业特色的、能促进学生技艺和技能提高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在班级文化上,有一部分班级以企业的名称命名,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设计富有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虚拟的企业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的气息,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内容上,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气息,使企业文化成为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

举办“职业素养”讲座。学校每月都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学校,为在校学生作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讲座的内容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毕业生的工作感受与反思等,让学生亲耳听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安排教师下企业。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专业文化课和专业技能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就能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有时,我们还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帮助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

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课程实习。职业素养、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安排在校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多次课程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同时把工作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进入企业一线,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人才标准,什么是竞争,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与矛盾,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看到自己的差距,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与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受挫、抗挫品格得到了发展,组织纪律观念得以加强。

总之,通过感知企业文化理念,亲身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就能充分认识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也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日后的工作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

[编者按]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校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应邀出席大会并以《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为题作了主题报告。在报告中,刘洪一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入手,分析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本文为作者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近年来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显然,离职率较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长远竞争力不够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是什么?就深层原因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欠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文化素质”底蕴的缺乏对其从业的影响乃至一生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特别在一些先行的高职院校,通过院校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此项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如何从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及其特点出发,卓有成效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仍有大量问题亟待深入探索。深入分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主要存在着四个方面的误区。

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高职教育工作者把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技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再搞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这种线性的二元对立的简单化思维,实际上走入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认识的误区。

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一直以来,高职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说,这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对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也导致了一些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

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这些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必须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来。可以说,没有企业元素,高职文化就不完全。但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特征必须是“教育性”,而不是“企业性”;企业文化渗入高职教育活动,并不等于要替代其“高等教育文化”,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混为一谈是一种严重的误区。

忽略高职教育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一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了片面的理解:有的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认为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只是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点缀,用一些运动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与上述“四个误区”相对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方面的缺乏:一是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二是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三是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存在着上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了从根本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包含了人在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素养,是人类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也是学习并有效运用其他专业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基础。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无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实现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要求。作为占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适应社会转型上做出积极的行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高职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如果优良的文化价值体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社会诚信缺乏;从教育系统来说,如果过于急功近利,文化素质教育必然弱化,人才培养就会出现“畸形”。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的时代,处在一个从投资推动向创新推动迈进的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以创新的意识将来自上游岗位的创新设想加以实现,而且要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对待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和工程工艺。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要求。我国高职教育主要是从中职教育发展起来的,从中职教育到高职的发展反映的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不断地扩大,从而突破单纯实际技能培训的狭窄范围,在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逻辑要求。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目前,美国以社区学院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开设的历史、艺术、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到基础课学分的50%以上,但更多的是采取正规课程计划之外的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及人际关系等隐性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作风等产生教育影响。从欧洲来看,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等。从亚洲来看,韩国的高职教育虽然以技能教育为主,但根据其教育人力资源部法律规定,各大专院校的学习应包括文科教育课程,其中有国文、文化史等基本科目。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当前要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径和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1、重塑高职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三并”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重心和目标。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会操作机器的“工具”,而是要培育既具有实践技能,又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掌握和运用人文、艺术和科学知识的“全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三并人才”的育人理念,即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德业并进”就是讲政治、品德要过硬,技能、专业也要过硬,两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动;“学思并举”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举,才可以举一反三,才能培养创新能力;“脑手并用”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而要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实际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要求不仅能动手,同时更要能动脑,所谓“心灵才能手巧”。这一“三并人才”理念,是我们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指导方针。

2、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特色

如何在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有效地契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特征去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除了要强化传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外,要特别将“做人”的问题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人文、科技、审美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为特色,以此作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使得专业技能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有机地联接和融合,并能实现相互促进。在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和职场素养的同时,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使命意识等也都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契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多样化和开放性特征。由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形成了既有别于国外高职院校,又有别于国内一般学科型大学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这就为构建开放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主导”是这个开放性文化素质教育平台的基础,政府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发挥着整合和具体实施的作用;企业的参与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乃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人才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作出重要的检验;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和职场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定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作用不一,但可以合作推进,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开放平台。

4、融通校企文化,打造专业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院校文化

院校文化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在高职院校文化的建构中,应努力实现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企业文化之间的合理融合与有效对接。合理融合,是指学校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要素,如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务实诚信、效率意识等。当然不能简单照搬移植,更不能将院校文化庸俗化、功利化。有效对接,是指要多方面创设条件,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学校营造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情景。

5、适应文化素质教育需求,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弥散性特征,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复合过程。因此首先必须树立整体化推进的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项孤立、个别的单项工作来进行。其次,要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传统的人文课程要嵌入一定的专业技术、区域文化特点,不仅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也与专业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通。再者,要根据高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特点,把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生的实训中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工作平台,还应是一个充塞着相应的职场文化的情景,包括职场规范、职场的制度文化等。

6、加强探索指导,建立示范基地,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高职教育规模宏大,目前院校数达1215所,在校生900多万,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而且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伟事业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鉴于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相对薄弱的现状,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大探索,加大专家指导的力度。也可借鉴本科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经验,选择若干有条件、做得好的院校建立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和示范基地,以推动和辐射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基石—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一个企业有企业文化未必会成功,一个企业没有企业文化一定不会成功,一个企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成功。

对于企业文化的基石这一定义,有人认为是核心价值观,有人认为是基本意识,有人认为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实对于这个概念我认为是见仁见智的,就我而言我认为企业文化的基石是职业素养。下面我想谈一下华锡集团的企业文化的职业素养的五大内容。

一、爱岗敬业

所谓“做一行,爱一行”就是说要爱岗敬业,假如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他能为企业做贡献、去奋斗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员工只会是企业的蛀虫。企业要培养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辱观,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在生生不息。

二、高效执行

一个再好的理念,如果没有人去执行,那也只是个空想,或者没有有效的去执行,那也会变成一个失败的决策。执行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高效的执行力度可以让企业发展的更强大,反之,企业将走向低迷,甚至被市场所淘汰。也许我们不知道,电脑在刚刚出世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用的那么简捷方便,我们要打开一个文档往往要输入一大堆的程序命令才能打开,有一家公司在1981年就设计出来了电脑图形界面、图标、菜单程序和鼠标,但是因为缺乏执行力而没有推向市场,被苹果公司利用参观的机会山寨优化使用在自己的电脑中,并高效执行推向市场,使苹果大获其利。可见有效的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团队至上

世界上一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十分注重团队协作精神,推崇团队至上的理念。因此我认为,要创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并让其被广大员工接受,那就需要建立一支极富凝聚战斗力的职工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团队精神很大程度上有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实现状况。激发员工团队精神,铸企业文化之魂。

四、廉洁节俭

廉洁使企业健康,节约使企业灵活。在一个廉洁节约的环境中,某些人会因为私用公司的几张纸、浪费几滴水而感到忏愧;在这样一个廉洁节约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才能屹立不倒。

五、持续上升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每位员工的持续学习和提高,如果员工不思进取、安于现状,那企业的发展也就止步于此。俗语说“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把员工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提高,那将使企业上升到更高一层次的空间。

企业文化理念 篇6

1、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由核心价值观、使命、愿景三部分构成。

2、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 “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

3、中国移动的企业使命“创无限通信世界 做信息社会栋梁”。

4、中国移动的愿景“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

5、核心价值观阐述了“我们是谁,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反映了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精神;使命表达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其内涵表达了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原因;愿景说明了“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企业在一定阶段内期望达到战略目标和发展蓝图;

6、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内涵是“责任”和“卓越”,体现了中国移动作为企业、中国移动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将以成为“负责任”和“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作为自己的追求。

7、中国移动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培育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提升过程。

8、2007年,重点培育贵州移动“责任—价值—荣誉—卓越”的价值理念,增强员工对“正德厚生、臻于至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9、贵州移动愿景目标:中国移动贵州公司通过“责任铸就卓越”企业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广大移动员工心中培育“责任”意识,倡导“担责任、创价值、展荣誉、铸卓越”观念。

银行企业文化理念 篇7

随着全球新一轮经济的发展和升级,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产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开始了新的转型和升级,逐渐形成了新了经济特征:产业发展人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化、投资文化资本主导化、文化发展经济一体化等;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上越来与富足的同时,精神层面的需求显得愈发重要。在当今社会,由于人们各种需求因素的影响,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特殊商品。文化产业化无疑是人类的伟大进步,是人类的精神属性高于物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人们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更大规模的文化消费,这是人类精神上伟大的“自我解放”。“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式融入了现代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领域并以各自不同的形式体现着自己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价值与内涵,向世人诉说着自己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所具备的竞争活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日趋显著的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思想是什么?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也是企业发展的总体谋划和根本策略,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在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从而提高整体企业的经营管理效能和对外竟争力,这方面,已经为很多案例所证实,也因为其卓有成效性,被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者所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集中体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并将其最大化,这可以在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起到积极作用,为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必要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升。因此,现代企业要想保持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加强具有自我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这不仅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引领企业发展方向,凝聚企业核心竟争力;提升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增加品牌的大众认同,从而提升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力资源,以及和本企业有业务来往的各种合作伙伴;激励作用,企业文化能为员工树立目标,激发员工和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信赖感和忠实度;稳定作用,正向的文化引导可以通过正确的文化理念指引企业发展,使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平稳、有效运行,从而企业发展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对一些不良的消极思想,起到改造、消弱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两个历史意义:

一是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现代化企业都具备两个重要特征:物质与精神,二者互为依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自身特定的,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经营理念可以归之为企业精神。在经营管理中,将企业精神做为发展的核心,同时,加强企业文化方面的物质激励,可以使企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才能才能在经济社会中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二是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现代经济活动中,激烈的市场竟争主要是人与人的竟争,拥用一支高素质的员工团队,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通过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企业文化战略,达到“人才强企”的目标,进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竟争中核心竟争实力。

三、以文化产业管理理念透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社会发展全球化,已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也影响和改变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有新思维、新作为。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物,已经成文当今社会中全球化的代名词!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想走出去,并且走得稳、走得远,就必须要明确得认识到这一点!鉴于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借鉴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念,从而激发、创造出更为多样化的新思路。为使企业在竟争中占有利地位,就需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信用、商誉、品牌、形象等无形资产,充分利用和发挥,争取较好的投资机会和市场地位,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点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巧妙地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也就是实现企业高附加值的重要源泉。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较为强势的文化总希望借助其自身强大力量,将自已的价值观推广和普及。因此,在文化产业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发生互相渗透和反渗透。我们恰好可以充分利用文化产业的这一功能,将自身的企业文化逐渐发展为本企业的文化产业,使其最终成为专属于本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文化产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来看,两者都与人的发展构成统一的过程。所以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借鉴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也是有效的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的另一种方式,从而促进了一个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构成了人和企业的双重发展、科学的发展。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结语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来思考,人类的发展史也是文化的发展史、人类的文明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文化生产不断由弱变强、由贫瘠到丰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的发展史。一个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同人类整体发展历程大同小异,在一个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这就相当于是物质属性,但企业逐步发展到较为高级的阶段时,生存已不再是首要问题,而在于如何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这便相当于是精神属性,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诉求,以及企业对人文领域的一种终极关怀。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 并呈现互相促进、彼此渗透融合的态势。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在优秀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如何建设企业管理中科学、系统、完整的体系, 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文化产业,企业文化,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任伍, 赵莉.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2]谢植雄.文化经济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03) .

关于促进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思考 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 理念落地 思考

企业文化是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发源于日本,形成于美国,是继古典管理理论(又称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丛林学派管理理论(又称管理科学)之后,世界企业管理史上出现的第四个管理阶段的理论,也称世界企业管理史上的“第四次管理革命”。泛义的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由三个层次文化组成的,故又称“三层次”学说。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是:深层文化(又称理念文化)、中层文化(又称行为文化)、表层文化(又称物质文化)。与此相对应,企业文化体系也由三大系统构成,即:理念文化识别系统、行为文化识别系统、物质文化识别系统。在这三大系统中, 理念文化识别系统体现了企业的“想法”,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体系运作的原动力和实施方向;行为文化识别系统体现了企业的“做法”,是企业文化的动态识别形式,是体系运作的基础和保证;物质文化识别系统 是企业的“脸面”,是企业文化的静态识别形式,是体系运作的外化和载体。三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笔者通过多年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经历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在理念文化体系建设完成以后,让文化理念落地是工作的重心和关键。将抽象的理念落实到员工具体行动中,实现从理论认知向文化落地转变,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从完善各项机制入手,探索建立企业文化建设推进工作体系,促进企业文化理念落地,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要建立组织运行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推动力量。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有建设企业文化的自觉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在规律,带头践行企业文化理念,为员工当好表率。要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体系,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负总责;各分管领导负责分管部门、分管工作领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员工参加国家组织的企业文化师职业任职资格培训考试,建立内部培训师队伍。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授课,并确保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有一个企业文化培训师,专门负责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培训工作,从而自上而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系,实现立体网络、全员覆盖,完善推进企业文化理念落地的组织运行机制。

二是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企业文化理念要落地,前提是让全体员工对文化理念普遍了解并广泛认同。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要从思想认识、行为管理、典型示范、领导带动、物质激励等方面入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方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要坚持宣传教育常规化,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开展文化理念宣传。将企业文化理念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栏、文化长廊、文化理念挂图等进行宣传。将企业文化主要理念和行为规范编制成手册,发放给员工,以方便他们随时翻阅学习。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使企业文化成为指导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

三是要建立载体推动机制。企业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选用有效的活动载体,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企业文化落地。根据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企业可以每年确定一个专题,有重点地进行宣传培育。建立企业文化经典案例搜集编写制度,以文化理念为指针,对先进管理经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加以整理,编制成经典案例,发放给广大员工。定期确定一个文化理念主题,发动员工撰写心得体会,讲自己身边的故事,并将其编辑成册。举办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增强企业文化理念宣传的效果。建立和规范使用视觉识别系统,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

四是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没有一定的人员和资金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难以开展。当前,企业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经科学管理上升到了文化管理阶段。虽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明显的经济收益,但企业领导干部要提高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認识,树立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就是对企业发展投入、对企业未来投入的理念,建立企业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在人员方面,要充分提供保障,设立专职工作人员,并加大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平。在资金投入方面,每年要总体规划,做好预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抓好落实,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五是要建立评价完善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是否遵循规律、切合实际、富有特色、扎实有效,需要用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目前,烟草行业已经制定了行业文化评价体系,为企业科学评价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提供了依据。企业要利用好这一工具,客观地认识本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首先,企业要认真学习这一评价体系,正确掌握文化评价体系的实施程序、操作方法和应用规范,熟练应用软件平台。其次,要认真制定评价规划,定期开展文化评价工作,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总结成绩,认真查找差距。再次,要扎实做好改进提升工作。通过认真分析评价结果,进一步了解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新要求、新期望,做好理念的提升工作,不断丰富企业文化体系的内容。如果结果与评价标准差距较大,要及时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回头看”活动,确保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相吻合。组织职工参与对企业文化的评价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其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认同度,加快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六是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考核,可以客观地对文化推进情况进行评价,找出当前工作与文化管理目标之间的差距。同时,依靠考核的强制力,可以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步伐。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一是要建立企业文化考核制度,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工作考核体系,以增强各部门、各基层单位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二是要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从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到一般员工,都要签订“一岗双责”的责任书。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实行双考核,既考核经济和管理工作,也考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二者相互促进。三是要科学确定企业文化考核体系。该体系应包括考核维度、考核目标、考核指标和目标值等内容。考核维度是指从哪几个方面来评定和分析企业文化;考核指标是衡量企业文化管理目标实现结果的定量或定性的标准;目标值是对期望达到的文化管理目标的具体定量要求。鉴于考核内容的特殊性,对企业文化的考核周期至少应为一年,考核主体为企业文化管理机构,考核过程应全员参与。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对企业文化考核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以更好地推动企业文化规范、有序、系统开展。

上一篇: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彰显成效下一篇:面部表情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