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精选10篇)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1

银银发〔2010〕93号

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宁夏分行,农业发展银行宁夏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宁夏分行,交通银行宁夏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宁夏分行,宁夏银行,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石嘴山银行,各村镇银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促进我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推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化农业建设为重点,以不断改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动县域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改革创新为内容,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金投入,努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服务需求,为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做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要始终遵循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区实际,按照以下基本原则推进:

一是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保障,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效性。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和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区各地县域经济特色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创新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增强金融支持效果。

三是坚持风险可控和优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创新信贷管理体制,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信贷管理办法,强化内控机制,合理分散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大部分县(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看,对县域经济信贷投入仍然不足。各行要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已任,在全区范围内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切实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全力促进我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实行倾斜政策,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级人民银行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实际,灵活运用好窗口指导、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央行资金导向作用,引导资金向县域回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健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信贷投放比例考核机制,使县域金融机构新吸收的资金有效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

(二)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增强整体合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发挥各自优势,明确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农业银行要适当下放分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采取有效措施,逐年提高农贷比例。邮政储蓄银行要扩大开办信贷业务的营业网点,加快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优化审批手续,在积极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基础上,适度提高优质客户的授信额度。村镇银行等新型涉农金融机构要立足支农、支小的定位,发挥小额、分散、流动的优势,满足农户和涉农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实际,寻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并适当增加县域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互利共盈。

(三)完善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信贷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继续完善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各层次信贷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一是努力满足农户种植、养殖信贷资金需求,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县域民营企业,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以及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等实际情况,建立适应企业授信特点的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三是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公司+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农户”、“信贷+保险”等多种贷款模式,为特色优势农业的加工龙头企业提供规模化、长期化的信贷资金支持;四是大力支持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电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为“三农”服务的日用百货、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以及县镇村三级连锁超市建设;五是完善对县域商贸、餐饮、运输等金融服务,探索加强对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等金融支持,加大特色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县域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信贷投放“瓶颈”问题。目前,抵押担保的缺失是制约信贷投放的最大障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突破传统观念,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探索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担保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凡是现行法律未予禁止、权属清晰、估值合理、能够流转,可用于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均可用于贷款担保。根据各地区的农业优势、产业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周期,灵活设计信贷产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不断完善创新信贷产品的操作流程,积极探索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荒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设施等抵押贷款。规范发展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力争今年我区县域内重点创新信贷产品取得新突破,县域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切实得到满足。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2

地方政府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线, 科学构建县域经济主体框架。地方政府要立足地方特色, 在市场、投融资、土地征用、技术人才招聘等方面, 支持、鼓励和引导县域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健康发展, 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使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地方政府要大力培育核心企业, 提高其产品质量, 创造名优特产品, 通过强强联合、强弱搭配等形式打造一批优强企业, 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

1 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县域金融, 县域金融是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域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加。

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 无论农业企业还是工商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县域金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品种的金融服务。如多层次多种类信贷服务, 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汇兑服务, 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服务, 多种类的投资理财服务等。同时还需要县域金融提供便捷的结算工具和现代化的结算服务等。

1.2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县域金融不断加大支持力度。

农村经济对县域金融的依附性加大, 农民从事个体工商业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同时, 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乡镇基础建设的发展, 农民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农村教育及文化事业的发展等, 这些事业的发展所需的主要资金都必须依靠县域金融的支持。

2 当前县域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 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巨大差异, 县域经济的发展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

2.1 金融服务政策缺失。

由于金融部门防止金融风险的理由到目前还没有给农民金融合作的权利。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经验表明, 如果小农没有金融合作的权利, 其它合作是很难有效开展的, 甚至没有金融合作的农民组织基本上都会处于半凋敝的状态, 更难强大起来。

2.2 信贷支持乏力, 作用持续弱化。

在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做“小”, 农村信用社又难做“大”。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多, 包袱重, 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加之各银行间的政策和内部对信贷政策的种种制约条件下, 支撑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私营个体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贷需要的满足率十分有限。

2.3 金融机构萎缩, 对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优化资产质量的角度出发, 实行“退县进市”集约化的经营战略, 大量撤并县域金融机构低效网点, 裁减人员, 缩小规模,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

2.4 企业信用观念淡薄, 逃废债现象严重。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 还贷意识差的现象, 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 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 债权无保证, 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 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

2.5 资金大量“上存”, “外流”严重。

国有商业银行将组织的存款“上存”, 使县级商业银行从过去的“贷差行”变成现在的“存差行”, 大多数信贷资金被上划, 调离县域层面。邮政储蓄利用自身的网络等优势, 想方设法的“抢”存款, 最终也是为了资金的上存, 逐步形成相对单一的“筹资”结构。县域金融机构只“抽血”不“输血”的经营做法, 正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3 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生命“。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 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又是县域金融自身发展的需要。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积极地承担起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当前我国县域金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3.1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开拓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品种。

研究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贷款方式和具体操作流程;努力探索公司担保自然人贷款、仓单质押贷款或仓库物权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在个体私营经济中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工作;大力发展票据融资业务, 方便中小企业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业务等, 全方位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3.2 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 不断提高县域融资市场活力。

一是应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经常以银企恳谈会、贷款营销推介会、项目洽谈会等形式, 及时发布和反馈经济信息, 保证银行信贷投放的准确性。二是积极扩大县域直接融资功能。建立专为县域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或地方性金融机构, 扩展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范围, 使之具备为县域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可将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合并, 进行股份制经营, 扩大其为小企业服务的辐射面。三是逐步开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引导、推动并规范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等方式利用外资进行改组改造。

3.3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县域金融体系。

根据县域各金融机构的职能和特点, 合理进行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和经营格局的调整, 从而有效整合县域金融存量资源, 完善县域金融服务整体功能。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开放, 充分发挥其支持县域经济主力军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强化支持县域经济尤其是“三农”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适当下放贷款权限, 加大对县域经济建设的信贷投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着力提高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 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广大农民发展生产、走向市场的支持者和金融纽带。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 完善财政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持续投入与补偿机制, 扩大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3.4 打造社会信用文化, 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 大力推进征信系统建设, 加大农村、企业、社区和区域等信用工程建设力度, 着力培植“信用村镇”、“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户”等微观信用主体, 增强县域经济主体诚信意识。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3

意见还强调,创新实体书店经营发展模式,支持实体书店建设成为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场所。推动实体书店与网络融合发展,实现由传统模式向新兴业态的转变。提升实体书店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实体书店可供图书信息标准,建立面向社会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实体书店的优秀出版物供给,充分发挥实体书店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作用。更好发挥实体书店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实体书店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拓展业务渠道。

意见提出,要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将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校园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财税和金融扶持,对实体书店创新经营项目和特色中小书店转型发展通过奖励、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给予支持。提供创业和培训服务,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对开办实体书店的创业重点群体给予支持。简化行政审批管理,进一步实施简政放权,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开办书店。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实体书店诚信体系,规范图书市场价格管理,为实体书店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4

一、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

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资金来源。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二、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

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原则,增强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要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要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要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贷款损失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

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2] 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募集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

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适度放开小额外保内贷业务,扩大小微企业境内融资来源。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力争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清理规范。

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帮助小微企业增信融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不得以贷转存、不得存贷挂钩、不得以贷收费、不得浮利分费、不得借贷搭售、不得一浮到顶、不得转嫁成本,公开收费项目、服务质价、效用功能、优惠政策等规定,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优化“三农”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发挥直接融资优势,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全年“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农业银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省份范围。支持经中央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法制办、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

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优化刷卡消费环境,扩大城乡居民用卡范围。

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个人信用管理。

根据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促进消费升级。(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银监会等参加)

六、支持企业“走出去”

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改进外债管理方式,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制度。

加强银行间外汇市场净额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人民银行牵头,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七、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稳步扩大公司(企业)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加快完善期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品种创新,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的定价、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证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八、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

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拓宽保险覆盖面

和保险资金运用范围,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保监会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银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九、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对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准入管理,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银监会牵头,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十、严密防范金融风险

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点,及时锁定、防控和化解风险,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继续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风险。认真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名单制管理,严格防控房地产融资风险。

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加强行为监管,严格风险管控。密切关注并积极化解“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时暴露的金融风险。

防范跨市场、跨行业经营带来的交叉金融风险,防止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国际资本流动等风险向金融系统传染渗透。支持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转让,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及时主动消化吸收风险。稳妥有序处置风险,加强疏导,防止因处置不当等引发新的风险。

加快信用立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社会诚信文化,为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新政解读

涉农保险迎来新机遇

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的政策措施之一是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7月初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金十条”)第八条指出,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并再次重申有关内容,如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等。为此,从今天起,本报推出“金十条”保险新政系列解读3篇。

随着一系列农业保险政策落地,在农业保险的带动下,农房保险、农机保险、渔业保险等涉农险种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等新型险种。由此,涉农保险迎来了新机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农业保险从2007年试点以来,中央财政补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险标的从2007年的5种发展到现在的19种。在发展农业保险的同时,国家正在积极鼓励涉农险种的发展和产品创新,同时也是督促政府将与农民生产息息相关的涉农险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

事实上,农房保险、渔业保险和农机保险在部分地区已进行试点,但未在全国铺开,比如种业保险目前还在研究当中。

《中国保险报》从中国保监会获悉,2013年1-5月,全国涉农保险共计实现保费收入5.31亿元,支付赔款2.3亿元。其中,农房保险保费收入4.28亿元,支付赔款1.45亿元;农机具保险保费收入0.65亿元,支付赔款0.6亿元;渔船保险保费收入0.38亿元,支付赔款0.23亿元。

庹国柱表示,涉农保险其实是农业保险的自然延伸。随着国内农业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需要保险业提供相应的创新产品,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要。这将有助于发挥保险业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方面的积极功能,有助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没有政策支持 渔业保险难做大

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金融机构要根据渔业生产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研究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据了解,目前在全国开展渔业保险仅有少数机构,包括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上海安信保险、中航安盟等,而主要承保机构是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主要开展的渔业保险有渔船财产保险、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给《中国保险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渔业互助保险共承保渔民929414人(其中海洋作业渔民790676人、内陆作业渔民138738人),渔船69722艘,为渔民群众提供风险保障2040.59亿元,占据了全国渔业保险95%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共处理理赔案件14213起,其中渔民理赔案件8118起(死亡836人,其中海洋作业渔民761人、内陆作业渔民75人),渔船理赔案件6095起,支付赔款3.8亿元。

不少地方都在尝试渔业保险试点。2008年5月,农业部在各地开展渔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财政支持下,利用专项资金在全国7个沿海省部分重点渔区开展渔业互助保险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工作,补贴险种为“渔船全损互助保险”和“渔民人身平安互助保险”,补贴比例为20%,每年补贴资金为1000万元。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试点实施以来,2012年,全国入保渔民和入保渔船数较2007年分别增长85%和83%,带动各级地方财政落实补贴资金近2亿元,渔民入保经济压力有所减轻,保险覆盖面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不过,到目前为止,渔业保险仍未被纳入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5

研报告

关于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增加信贷有效投入,本文以县金融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县域经济6月25日发展与金融现状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以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县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县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市场日趋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保

持快速增长势头。,完成县内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农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46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6元。

一季度完成县内生产总值38241万元,同比增长%;1—4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962万元,同比下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20万元,同比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68万元,同比增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19万元,同比增长%。

县域金融机构设置情况

我县共有银行机构51个,其中农村

信用社机构33个,邮政储蓄机构10个,商业银行机构7个,政策性银行1家。

融资现状

由于没有融资担保体系,我县的企业发展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为主、部门协调为辅、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方式,这些资金对于企业的流动资金缺口来讲,只能是杯水车薪。

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情况

截止5月底,我县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7106万元,比年初增加26731万元,增长%;比去年同期11939多增14792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069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比年初增加5214万元,增长%;农业贷款余额38009万元,占信用社贷款总额的%,比年初增加3394万元,增长%,比去年同期3031万元多增363万元。

不可否认,在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多元化情况下,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是全方位、多渠道的。在我县县域融

资市场不很发达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信贷作为县域经济融资的主渠道,贷款投放仍是衡量金融支持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连年增长,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然而,与农村信用社相反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余额还是营业网点数都呈递减趋势,并且其贷款额的减少超过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增加,使得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总体上呈下滑趋势。

二、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保险机构等,商业性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行的县域金融机构职能也正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

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

从机构看:首先,作为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原本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再加上,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及粮食购销进入市场的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这就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在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逐步退化。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县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大幅精减,特别是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已全部撤消,建行、工行分别仅在县城保留了一个营业点,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又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

于“跛足”状态。而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其起步较晚,又正处于市场转型阶段,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

从结构看: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雷同,致使许多领域存在信贷真空现象。近年来,我县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农业贷款增长较快。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大都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养植业、运输业、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领域,且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率也不是很好。

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

放,而把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短期贷款。

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少,致使部分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再加上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从而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

县域经济存在诸多的“滞后性”使得金融支持的动力不足,企业自身融资能力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县经济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在产业结构方面,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且结构雷同,小而全、低水平的问题突出。在农业上,大部分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化水平偏低,农业规模效益较差。其次,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单

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突出,自身积累能力较弱,经营效益相对较差,并且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冲击。第三,企业普遍缺少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保

证,且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佳,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梗滞,企业融资需求与商业银行的信贷运作机制有一定差距。一是银行的政策性投资取向主要是针对扶持国有经济。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基本上丧失信贷自主权。三是金融信贷准入门槛过高,大部分企业难以达到银行的次认定标准,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锁。四是国有商行信贷考核约束与激励机制失衡。基层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贷款终身考核制,而对信贷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却缺乏激励机制,这种信贷管理机制的失衡,最终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出现“惧贷”心理。五是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抓大放小,支持科技含量高、效益高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信贷授信的标准和条件一般按照支持大项目、大企业的标准制订,故而,在贷款操作过程中,造成

商业银行热衷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县级支行对许多项目或企业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对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

作为目前xx融资市场上重要的资金供给者,农村信用社在支农中产生的矛盾无法回避。一是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与农民减负增收的矛盾。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数为基准贷款利率的倍,增加了农民的利息负担,有悖于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二是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与金融手段单一的矛盾。信用社在农村缺乏竞争,在金融创新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干部职工素质不高等原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农户贷款户数众多与农贷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四是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与农信社经营目标的矛盾。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是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当然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

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强烈反差,加之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信贷人员“惧贷”心理较为突出。

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目前,县域经济与金融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反映灵敏、直接对接的信息平台。从经济主管部门来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对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办法不多、思路不宽,对如何让企业得到金融资本的充分支持研究不够。从金融机构来看,也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客户找银行、银行等客户的观念,虽然有不少金融机构确立了信贷市场营销观念,但由于没有建立与客户直接的面对面的信贷营销机制,使部分优良客户不能得到银行信贷的及时支持。故而造成资金供给方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信贷要求、信贷程序等等信息,资金需求方不是很清楚;客户的投资情况、生产情况、效益情况、市场情况、资金需求等等信

息,金融机构也不是都掌握。由此就出现了好企业、好项目银行不一定发现;差企业、差项目,银行又不能支持的现象。

三、制约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制约了信贷投放。主要表现:一是货币政策多元化程度不够。长期以来,人民银行针对县域企业大都属于中小企业的实际,大力倡导在支持大企业、大项目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策略则实行的是“三大”战略,这种“抓大”信贷策略既与央行货币政策多元化导向相悖,又与贷款客户脱节,也不切合xx实际,显然不符合xx经济发展之需。二是“支农”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投入一直是央行货币政策的要求,但在实际传导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也因小额农贷额度小、期限短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6

【文件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保监发〔2017〕42号

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与保障功能,拓宽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渠道,促进保险业持续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导向,发挥保险业务和资金独特优势,做实体经济服务者和价值的发现者;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不断创新保险产品、业务模式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拓宽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依法合规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原则。

二、积极构筑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风险保障功能,发挥实体经济稳定器作用。积极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为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提供风险保障。重点发展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校园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业辅助社会治理作用。推动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承办质量和统筹层次,推动大病保险政策向建档立卡贫困人群的倾斜,形成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社会救助等衔接机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推进税优健康保险在全国推广。积极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出台并落地实施。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发产品,开展地方试点,准确把握社会需求,扩大承保覆盖面。指导保险公司提升理赔服务水平,切实化解矛盾纠纷,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完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产品收入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利用保险业务协同优势,运用农产品期货、期权等工具对冲有关风险。推进支农支小试点,探索支农支小融资模式创新,通过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直接对接农户、农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融资需求,丰富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和农业再保险体系,持续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三)增强保险增信作用,助力小微企业融资和出口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持续推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指导完善“政银保”模式运行机制,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保险增信服务,助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步推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充分发挥信用保险功能作用,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支持我国外贸稳定增长,增强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为出口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支持中长期出口信用险和海外投资险业务发展,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

(四)发挥保险产品和资金优势,推动健康和养老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养老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医疗健康保险服务。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医疗、养老和健康产业投资,支持保险资金以投资新建、参股、并购等方式兴办养老社区,增加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促进保险业和养老产业共同发展。

三、大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五)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积极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和引导作用。支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去产能并购重组基金,促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加快转型发展和实现脱困升级。支持保险资金发起设立债转股实施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支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开展不良资产处置等特殊机会投资业务、发起设立专项债转股基金等。

(六)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保险机构不断提升境外投资能力,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关键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支持保险资金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多边的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通过股权、债权、股债结合、基金等形式为大型投资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撑。鼓励中资保险机构“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布局,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保险保障服务。

(七)支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保险资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以及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等区域发展。支持保险资金对接国家自贸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发展的重点项目和工程。积极引导和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探索新的投融资机制,对于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利、生态、能源、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给予长期资金支持。

(八)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鼓励保险资金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军工产融合作模式,支持保险机构和军工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保险军民融合发展基金。鼓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起设立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的债权计划、股权计划和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更好服务《中国制造2025》各项任务。

(九)推进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专业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发起设立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募集保险资金投资符合条件的PPP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调整PPP项目公司提供融资的主体资质、信用增级等监管要求,推动PPP项目融资模式创新。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逐步完善投资计划监管标准,放宽信用增级要求和担保主体范围,扩大免增信融资主体数量,创新交易结构,精准支持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和工程。

四、不断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

(十)创新保险扶贫基金,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推进中国保险业产业扶贫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引导保险资金通过市场化产业投资开展对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设立中国保险业扶贫公益基金,创新保险产品对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积极发挥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和上海保险交易所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平台作用。

(十一)创新再保险和巨灾险业务模式,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发挥再保险创新引领作用,建设区域性再保险中心,加大再保险对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型风险、特殊风险的保险保障。发展巨灾保险,支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开展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业务。

(十二)完善新技术、新业态保险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创新战略。研究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分散科技企业创新风险,降低企业专利维权成本,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融资、并购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风险补偿机制,会同财政部、工信部修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指导目录,研究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点。研究启动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实“互联网+”行动,鼓励保险机构围绕互联网开展商业模式、销售渠道、产品服务等领域的创新,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需求。

五、持续改进和加强保险监管与政策引导

(十三)逐步调整和优化比例及资本监管。注重风险实质判断,动态审慎调整投资资产的分类和资本要求。对于基础资产为国家政策明确支持的基础设施、保障房、城镇化建设等项目,且具有保证条款的股权计划和私募基金,研究调整其所属的大类资产类别和优化偿付能力资本要求。研究保险资金投资金融产品的监管比例,按照基础资产属性实施穿透性监管。

(十四)积极推进差异化监管和分类监管试点。研究推进差异化监管,对于经营运作稳健、资产负债管理科学、投资管理能力优良的保险机构,支持其开展各类创新试点业务。研究建立保险资金非重大股权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支持保险机构根据资产负债匹配和偿付能力状况自主选择所投资未上市企业的行业范围。对于保险资金投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的项目和产品,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在产品注册、备案、审核等环节给予优先支持。

(十五)着力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切实强化风险防范和监管,加强对重点风险领域和重点公司的风险预警,落实风险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规范和治理违规开展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等行为,抑制产融无序结合和资金脱实向虚。坚持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导向,引导保险资金秉承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原则,为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优质资金。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风险跨行业传递,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中国保监会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7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贵州的城乡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城市,大多数农村还属于较贫困的地区。由于贵州的经济发展程度相比起其他地区来说要落后于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得到充分有效挖掘,从而难以发挥出巨大经济效益作用。同时,县域内的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这将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对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提高三化的程度,进而对全面推进贵州省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重要的意义。

二、贵州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 贵州县域金融需求主要状况

(1)县域金融的需求总量不断扩大。贵州目前大力推动发展现代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对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大力需求。

(2)县域金融服务的需求结构多样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包括种植贵州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农户、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合作组织等等的一些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个人、企业、机构组织开始涌现出来,农村经济主体的数量开始以较快速度增长,同时经济主体的构成更加多元化。

(3)县域金融的需求需要加强对金融发展环境方面的建设力度。当前贵州农村金融的总体发展环境比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加快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速度造成了阻碍。因此,不断增强对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是能否有效促进贵州县域经济的金融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 贵州县域金融服务供给体系现状

(1)银行机构不断增加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银行机构加大了涉农贷款以及支农再贷款的额度,对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发放贷款给予了强力的支持,尤其是为支持贵州省一些经济发展贫困落后的地区增加了贷款,为农户贷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2)各个银行机构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机构把支持县域经济

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产业链延伸当作是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扩宽了业务的范围,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促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事项方面提供了资金贷款服务。

(3)农村信用社则始终把做好“三农”服务看作是自己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竭力为农户、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等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需求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早已经成为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推动力量。

三、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金融信贷支持的力度不强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的调整和制度改革的不断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对县域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了削弱,使其难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匹配。对于银行信贷方面来说,在县域范围内的银行规模都不是很大,一般都只支持提供额度较小的贷款,使得县域内的一些企业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信贷资金支持,不利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转,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 县域资金向外流出

当前,贵州县域资金不仅不能将其引入到县域经济建设发展里来,相反,县域资金正逐渐向外大量流出。贵州县域金融机构业务中的农村存款每年都得到了增长,然而真正使用在县域发展建设方面的资金量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预期增长。储蓄银行的大量资金外流成为县域资金向外流出的主要渠道。

3. 缺乏完善的县域信贷环境

近年来,贵州一些县域企业采取不合理的方式来对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债务进行逃避。另外,由于地方政府为了谋求利益,对县域企业肆意逃避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表现出不断纵容的态度,从而造成金融机构应收的贷款债务越积越多。同时,贵州县域经济的运行环境和企业经营的信用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导致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恶化。

四、金融支持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加大县域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

结合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努力加大对县域金融信贷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信贷支持的规模进行不断扩大、大力支持“三农”的扶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标准,扩大金融服务的涉及范围,提高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现代金融产品和开发更全面的金融创新业务。打造具有贵州县域特点的金融服务平台。

2. 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减少资金外流

鼓励金融机构将吸收到的县域资金按一定的比例投放到县域内,用来进行贷款业务,促进资金在县域内部的循环。同时,对某系金融机构把资金从县域中转移出去的行为要进行及时遏止,加强对县域资金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高金融机构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并将更多的资金吸入到县域经济建设中来,有效促进县域投资项目的不断壮大。同时还要健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提高资金的抗风险能力。

3. 完善县域金融环境的建设

针对贵州相对薄弱的县域金融环境,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营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是目前重要的当务之急。然而单单依靠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也应该为完善县域金融环境的建设做出贡献。政府部门要完善金融机构的制度建设,为县域资金的供求方面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此外,要进一步深化建设县域金融信用体系,打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秩序。

4.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构建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体系。

各个银行部门要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协调好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将政府、银行、企业三者结合起来,强化打造金融对接的平台,有针对性地构建金融服务体系,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的资金投入。另外,金融机构要把县域经济的改革创新同提高资金信贷与加强防御规避金融风险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结论

在推动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贵州金融业一直坚持县域经济是市场经济、开放经济、富民经济、特色经济这四种观念。并努力营造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来促进金融业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针对贵州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方面的问题,金融机构自身以及政府部门都要加强制度方面的改善,政策方面的扶持,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惩罚的力度,为县域金融业的发展维持一个良好的金融秩序环境。致力于构建一个与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为贵州省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贵州县域经济在整个贵州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对贵州整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国家的一些重大发展战略性政策的实施效果。然而,目前在贵州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金融支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减慢贵州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绊脚石。因此为了使金融支持能够在贵州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有效的作用,并能够更好地适应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本文针对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的相关问题和制约金融支持的因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从而加快促进贵州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贵州,县域经济,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向民.对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J].西安金融,2003,(4).

[2]汪小勤,黎萍.浅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J].武汉金融,2001,(6).

[3]唐阳芬.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信贷支持研究[J].西部论坛,2005,(1).

[4]张改清.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弱化及其对策[J].现代经济,2008,(1).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8

(一)提高责任意识,增强金融能力。主动承担对发展县域经济的社会责任,把优化信贷结构与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及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盘活现有信贷存量,引入县外资金,增加信贷投放。同时,加强信贷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提高对县域经济和民生社会事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突出发展重点,调整信贷结构。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适时调整信贷结构,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有效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实施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支持实施发展生态化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继续做好有效信贷投入,积极为优势产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等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改进和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加大信贷支持。

(三)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依托地方特色,丰富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方式方法,运用和推广金融新产品,着力打通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最后一公里”。改善金融服务流程和方式,推动银企对接,通过财政注资形式建立担保基金,大力推动创新性金融产品的推广和运用,优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减少农村地区现金使用,推进金融基础服务“村村通”。

(四)增强社会担当,加大民生投入。进一步激活城乡消费市场,积极拓展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落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支持社会就业和创业;完善农村金融扶贫机制,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信贷支持,满足首次购房家庭和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贷款需求。

(五)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政策、知识、法规的宣传,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大信用环境的整治力度,规范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单位参与的金融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引导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企业间因民间借贷发生的纠纷;加大对非法金融打击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改革,规范民生金融组织。

(六)加大考核力度,完善正向激励。进一步建立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年度考核激励制度,把存贷比和贷款增幅、增量、涉农贷款和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作为考核内容指标,将财政性资源分配与考核结果挂钩,发挥财政资金撬动融资的功能,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银行金融机构予以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财政局供稿)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篇9

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银发〔2018〕7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十三五”规划“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统筹优化金融资源,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银行信贷服务方面

(一)在符合监管政策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依法合规组建海洋渔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运、港口、物流、海洋科技等金融服务中心或特色专营机构,在业务权限、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有序推动民营银行常态化发展,提升对海洋经济重点地区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展海域、无居民海岛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稳妥推动在建船舶、远洋船舶抵押贷款,推广渔船抵押贷款。发展出口退税托管账户、水产品仓单及码头、船坞、船台等涉海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

(三)鼓励采取银团贷款、组合贷款、联合授信等模式,支持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对协作紧密的海洋产业核心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积极开展产业链融资。积极稳妥推广渔民“自助可循环”授信模式。

(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加大对规模化、标准化深远海养殖及远洋渔业企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坚持有扶有控,重点支持列入“白名单”并有核心竞争力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电子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发适合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业、港口物流园区等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涉海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作为信贷审批的主要依据。加强押品管理,合理确定抵质押率,确保押品登记的有效性,强化贷后管理和检查,切实防控化解海洋领域信贷风险。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涉海企业环境和社会风险审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坚持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涉海企业在环保等方面实质合规的审查。对涉及重大环境社会风险的授信,依法依规披露相关信息。

二、股权、债券融资方面

(七)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成熟涉海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探索建立海洋部门与证券监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合作机制,加强中小涉海企业的培育、筛选和储备。

(八)支持成熟期优质涉海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中小涉海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涉海企业发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和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对运作成熟、现金流稳定的海洋项目,探索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加大绿色债券的推广运用。

三、保险服务和保障方面

(九)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海洋渔业保险给予补贴。规范发展渔船、渔工等渔业互助保险,积极探索将海水养殖等纳入互保范畴。探索建立海洋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加快发展航运保险、滨海旅游特色保险、海洋环境责任险、涉海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推广短期贸易险、海外投资保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在海洋领域的覆盖范围。

(十)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投资。鼓励保险资金投资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加大对海洋领域重大项目和工程的投入。

四、多元化融资渠道方面

(十一)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大型船舶企业依法依规按程序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十二)支持涉海企业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进行跨境融资。推动航运金融发展,创新涉海套期保值金融工具。

(十三)加快在海洋经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渔港建设、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领域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运用投贷联动模式支持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

(十四)积极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壮大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积极发挥基金会在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五、投融资服务体系方面

(十五)加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搭建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优质项目数据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采选入库并获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优质项目。

(十六)建立健全以互联网为基础、全国集中统一的海洋产权抵质押登记制度。建立统一的涉海产权评估标准。规范海洋产权挂牌交易行为。

六、政策保障方面

(十七)加大信贷政策落实力度,指导金融机构改进完善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增强海洋经济企业贷款利率弹性。

(十八)加大对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从中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成熟、金融服务基础较好的区域,探索以金融支持蓝色经济发展为主题的金融改革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先行先试。鼓励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按规定开展海洋产业相关业务。

(十九)加强金融、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鼓励海洋经济重点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统计监测和效果评估。

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海洋、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部门,将本意见联合转发至辖区相关机构,并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海洋经济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本地区金融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协调做好本意见的贯彻实施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海洋局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2018年1月15日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篇10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和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由于金融对县域经济投入的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制约因素分析

1、资金投入结构不平衡。近年来,因国有商业银行逐步转变经营理念,由过去规模经营转变为效益经营,并采取上收贷款投放权限,减少基层营业机构及营业人员,紧缩经费开支等措施,弱化县域金融机构经营能力及信贷投放力度。县级支行贷款权限仅限于小额质押贷款及部分小额消费信贷。一方面对本地中小企业贷款申请只有调查权,没有决定权,且申报贷款的手续十分繁锁,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发生矛盾。另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为了贷款安全可靠,把眼光盯在为数不多的县域优势企业,如:电力、交通、通讯等优势行业,造成贷款投放过于集中。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经营规模小,实力弱,自有资金短缺,银行不愿将贷款投放给这类企业。

2、县域资金外流严重。一方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供应不足,以宜川县为例,2004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529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5124万元,存贷比为55.4%,其中,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达26345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8.16%,而各项贷款余额17130万元,占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68%,存贷比为65%;而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通过转存上级行资金的渠道,使县域资金外流严重,2004年末,工行、农行上存资金达7900万元,比上年增存1300万元,使得本应“输血”的县域经济变得更为“失血”。

3、邮政储蓄存款影响信贷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其存款以较高利息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使邮政机构有较大利益冲动,邮政储蓄存款成倍增长,就象一个“抽水机”,吸收大量的资金,造成原本资金紧张的县域资金短缺更加严重。

4、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难以发挥。截止2004年12月末,宜川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0820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23.8%,各项贷款余额7994万元,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31.8%,存贷比73.9%,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企业形象、品牌效应,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

5、中小企业抵押难,担保难,融资渠道单一。一是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由于其缺乏行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状况不佳和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中小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时间紧、期限短与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集中也存在矛盾。农村信用社虽有点多面广和对中小企业比较熟悉的优势,但市场定位在服务“三农”,原则上70%以上的贷款用于农户贷款,受市场宣传和资金实力的的制约,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明

显不足。三是大部分中小企业资产总额小,难以提供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没有一家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6、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债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受各种利益驱动,企业逃废债屡禁不止,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许多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和信用激励、惩罚机制,这些都制约着金融部门向中小企业融资。而信用环境缺乏,企业逃废债已成为金融资产安全运行的一大隐患,导致银行惜贷、恐贷。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1、较变经营理念,解决县域资金外流问题。商业银行要提高服务县域经济的意识,正视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授信制度,减少对上级行资金的集中上划,集中资金实力,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为“三农”服务。邮政储蓄资金应“反哺”县域经济,调整资金运用政策,适度向县域经济增加支农再贷款,以缓解县域资金供求矛盾。

2、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激励约束和担保机制,努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应建立“银企”信息沟通机制。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主动向所在地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信贷投放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监督,为在当地信贷投放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从而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积极性。

3、营造良好金融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责上坚持由监管型向服务型转换,多措并举,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搭建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二是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货币政策的“窗口”指导作用,用好用活支农再贷款,不断加大政策指导力度,推动涉农产业的信贷投入不断增加。三是加大对农信社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开展增资扩股的宣传、发动、引导工作。支持农村信用社树立品牌,提升企业形象,真正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金融企业。

4、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商业银行要针对中小企业用款“急、频、少”的特点,改革信贷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与中小企业贷款特点相适应的新的贷款发放与审批程序。要在保障贷款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审批环节,以加快贷款发放速度。

5、整治信用环境,建立良好经济外部秩序。一方面,要打击“失信”行为,大力整顿经济金融秩序。金融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促进社会信用制度不断完善,联合工商、税务、公检法等部门加大对各种形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的制裁、打击力度。二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作用,建立一个集中的信用征集机构,最大程度上实现县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等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防范信

上一篇:多维度打造数字化校园下一篇:山东快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