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的教案设计(精选12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神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朵美丽的浪花,就是神话故事,它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感情丰富,寄托了人民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学生说)在中国传说中,是女娲创造了人类。(板:女娲)作为人类的母亲,在人类遇到灾难时,女娲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女娲补天》(板:补天)。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归纳出示: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是怎么补天的?)
二、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解答心中的疑问。
2、听完后用简短的话回答。
3、自读课文,思考: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女娲为什么补天和怎样补天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划出关键词句,然后同桌讨论。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回答问题,相机出示课件。
2、引导:
女娲补天容易吗?从哪儿体会到的?
(一连串的动作)
3、在回答问题时相机指导朗读,从中体会灾难的深重、女娲为了人类的幸福不辞辛劳。
四、整体朗读
从刚才的阅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女娲补天的辛劳和不易,让我们快速浏览一遍,充分感受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你认为这个故事中神奇的地方。指名回答。
五、升华情感
1、很多美好神奇的神话故事都被拍成了大家喜爱的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5年把《女娲补天》这个故事拍成了动画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部动画片的精彩片段。老师先预告一下,动画片的结尾和课文中的不一样,请同学们认真看,看完了说说你的体会。
(观看影片7分半至9分半一段。)
2、指名复述两个结尾。
3、讨论:
这两个结尾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在讨论中体会女娲坚毅、勇敢的献身精神。)
六、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故事,下节课我们就边看动画片,边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为动画片解说,还可以讲讲自己搜集到的其它神话故事,开个神话故事会。
第二课时
【关键字】女娲补天;女娲形象;五色石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女娲补天的由来
人类产生的最初,社会安定和谐,生活过得其乐融融,但是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和灾害接踵而来,而最让人类感到恐慌和无助的一次就是天破了一个洞,人类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秩序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在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子民所经历的一切,她感到非常痛心,为了使人类免受灾难的威胁,下定决心,把天填补完整。关于女娲补天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说法:
(一)人为战争的破坏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属于中国古代传说之一,至今已流传了几千年。就补天缘由,众说纷纭,而流传甚为广泛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故事大概是这样:“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由此可以看出,共工曾与祝融交战,而共工以失败告终,极度的愤怒,才头触不周山,导致了天地混沌一片的局面。人类早期,氏族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导致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然而天灾源于人祸,人们无力改变现实,进而渴望出现一个伟大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女娲这一角色就满足了人们所有的幻想,这便有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二)自然灾害的威胁
上古时期的人类,经常会遭受饥饿、寒冷、疾病甚至于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淮南子·览冥篇》 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远古时候,天崩地裂,万物不能被天地覆盖和承载,火势凶猛不熄灭,水势浩荡而不止,猛兽吃掉了善良百姓,恶鸟抓老弱病残的人。女娲通过炼五色石来填补天的窟窿,斩断鳌的四只脚当作支撑天空的柱子,置黑龙于死地而安定天下,收集芦灰用来避免洪水泛滥。天恢复完整,四极也立正了, 黑龙也死了,天下平稳了,凶兽猛禽没有了,民众得以生还。从文中就可以看出,面对自然灾害的威胁,人类感到束手无策,无力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因而就迫切地希望出现一种神奇的力量来改变艰难的现实。基于人们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女娲的形象便顺应而生了,女娲出现以后,炼石补天人类遇到的困难逐一得到了解决。
二、女娲补天蕴含的历史文化韵味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在天地开辟的最初,人类是不存在的,女娲觉得世界过于冷清,便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捏出人,并赋予人生命,世界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女娲因此就成了人类的母亲。女娲造人的传说是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的一种探索,人类无法解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为是自然界的神力创造了他们。也正是人类的出现,大地热闹起来了,世界也变得丰富多彩了。神话故事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万物存在的一种猜想,同时也是古代人简单朴素的哲学思辨的产物。从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中,我们就会明白,要完成补天任务会遭受重重挫折,不仅要运用智慧掌握一定的补天技巧,还要坚持不懈勇于对抗各种困难。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古人类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殊时代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
(一)原始的女性崇拜
补天之事由女娲来完成,就足以看出女娲的重要性。女娲要承担补天的重任,就要在智慧和体能方面超越普通人,而事实的确如此,古书《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曾记载过,女娲出生非凡,长得是人面蛇身,一天中还能变化多端。此处可见,女娲并非平凡之人,她是一个神女,她与其他人类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她本身具有人的面孔蛇的身躯,还能在一天之中变换70多次,有这样的本领,女娲就是一个不凡女性的代表者。而在母系氏族社会,一般把年长的妇女推选为氏族长,来担任管理生活、养育子女、决定有关氏族发展计划的责任。女娲作为女神,拥有过人的神力,如此看来,女娲承担补天的义务则是众望所归。《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此处不难发现,女娲出生尊贵,是杰出女性的代表,她的出现焕发了大地的生机和活力,她能化生万物的本领也能够说明她能够担当起补天这一重任。
(二)补天工具
人类早期,受限于不发达的生产力,生存相当困难,而石器的发明,则让人类摆脱了完全凭借体力进行生产的处境。古老的石器作为一种生产工具,使人类便于捕食猎物,攻击野兽,对抗外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同时,石器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并且在人类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人类对石头充满了膜拜之情。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给男主人公设置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的前身是一块充满灵气的石头,人类对石头的崇拜之情不言而喻。而比清代还要久远的上古时期,石头是拥有多种神力的工具,人类通过石器的帮助,获得了更多的食物,完成了生产任务,从而适应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何选用五色石补天,王金寿先生在《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一文中谈到“五色石”之“五”当为汉代阴阳五行之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基本元素。女娲炼的石头也正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的组合,具备了某种能够补天的神力,因而选用五色石来补天,显然要比用其他材料更加牢固和持久,也更符合上古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思维方式。
三、女娲补天的现实意义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类对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思考,早期,大地震使天崩地裂、洪水泛滥,与之俱来的还有暴雨的袭击,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成了上古人类的心头之谜。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自然地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释原因。“四极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塌下来的意思,暴雨天经常会雨雾缭绕、阴云密布,天空的能见度很低,这时候看到的天则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看起来像是要塌下来的感觉。而“九州裂”则跟地震有关联,早期的人类根本无法预测大地震到来的时间,大地裂开以后,人们会十分恐慌,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面对地震人们仍然感到无力对抗。因此笔者认为,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实际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灾害原因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他们祈祷出现一位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则是拯救人类的最佳人选,而女娲补天的工具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五色石、鳌足及芦灰具有某种代表性,应该与人类早期的生产方式有关,同时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的神话传说,记载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外表和超群的本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些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有些是有原型人物的,他们身上的品质可能是众多人物品质的集合,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他们的形象才逐渐高大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他们神化,使得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熟知。透过历史的长河,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上古人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十分质朴的情感,在他们的观念里,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规律。人们将女娲尊称为人类的母亲,赋予女娲超乎寻常人的本领,这正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产生的较为朴素的认识,也是早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御览(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刘安.淮南子[M].顾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国华.女娲形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4]赵云芳.“女娲补天”与《红楼梦》新解[J].红楼梦学刊,2007(1).
[5]林野.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
[6]叶舒宪.女娲补天和玉石为天的神话观[J].神话·图像,2011.
[7]徐祝林.红楼梦以女娲补天开篇的结构内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
大王庄小学孙宝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冶炼、金光四射”等词语。
2、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神话的神奇之处,并能自学丛书文章。
三、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小朋友,我们的祖先非常爱动脑筋的,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面对天地万物、日月星辰的来历有过很多很多的猜测,也创造了一个个精彩神奇的,充满着智慧的神话故事,(板书:神话故事)小朋友一定看过很多神话故事吧,今天,老师也带来几个神话故事,你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师生一起说说神话故事的名字。你还看过哪些神话故事呢?(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
出示女娲图,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那你们对女娲有哪些了解呢?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补天》,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先自由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并且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我们赶快打开书本。
2、检查生字。
塌下
熄灭
冶炼
轰隆隆
熊熊大火 挣扎
窟窿
围困
燃烧
3、初读课文,概括小标题。
那么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讲了什么呢?(小结板书:天崩地裂)②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讲了什么呢?(板书:灭火造船)③第3、4两个自然段在写女娲做了什么呢?默读课文,像老师这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写在自然段后面。(板书:找五彩石,炼石补天)
④齐读第5段。
4、看板书,借助小标题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小结板书:神奇)
(三)品读体验,感受可怕
1、故事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人类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幻灯出示第一段)你能从这一段中找到有关描写当时可怕情景的句子,自己先来读一读吗?(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2、这可怕的情景到底是怎样的呢,咱们来想象一下,你在头脑中放放电影,来,闭上眼睛,可怕的情景开始了,(播放音乐)师范读
3、交流。看到了这幅可怕的情景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4、朗读指导。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到了可怕的景象,带着这份想象把这一段读一读,指名读。
5、引读。师:你看,远远的天空——,地——,山冈上——,田野里——,(幻灯点击),这世界多可怕啊!
6、过渡:看到人类遭遇了灾难,女娲立刻灭火造船,救出了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接着,女娲又——(学生接)找石补天,拯救了人类。这一幕幕的情景,多么神奇啊。让我们先走进女娲找五彩石的那一幕吧。
(四)放飞想象,感受神奇(ppt呈现第三段)
1、认真读一读这一段,你从哪里感受到故事的神奇呢?交流,随机朗读。
2、是呀,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纯青石,太神奇了。那么,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女娲又是怎么找到的呢?让我们也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编故事。
3、想象说话,师示范。
4、老师的故事编得怎么样?你想编吗?你也来编一个。(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女娲是怎么找五彩石的。)
5、从刚才小朋友的故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
6、小结:小朋友,刚才我们用自己的智慧,用我们丰富的想象看到了女娲找五彩石的画面,充满着艰辛和神奇,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五)讲述补天,再现神奇
1、找齐了五彩石,看,女娲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第4段,推荐一生朗读。
2、女娲又在做什么呢?你能说一说吗?看大屏幕自由练说。原来黑黑的大窟窿突然金光四射,这样的场面一定很壮观,咱们再一起来说一说。
3、找出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并说说你的体会。
4、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常人难以完成的,女娲太有神力了,你看,女娲这一泼,泼出了五彩的云霞,泼出了大地欢歌,泼出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多么神奇的想象啊。我们把这特别神奇的地方再来读一读。(读最后一句)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这个故事学完了,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啊?
师:神话故事就是这么神奇,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凭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这么多美丽的故事,我们的丛书中也有很多这样神奇的神话故事,又告诉了我们宇宙的何种神奇呢?读丛书《尧的故事》、《仓颉造字》。
(学生自由阅读两篇文章)阅读要求:
1、画出文中神奇的地方,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你觉得尧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生交流《尧的故事》中神奇的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仓颉造字》。
(七)作业布置:
A:课文中有很多描写优美的句子,我要把它摘录下来。B:(任选一个完成)
1、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评一评我讲得怎么样。
2、我要上网看看《女娲补天》的动画片。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 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 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 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范文二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
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
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
答案
理解探究:(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
合作释疑: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课内精读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2.a.心理b.动作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5.能说会走。6.略
拓展延伸: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3、最安全的绝对
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范文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情感目标
1.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像。2、体会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学法提示
文章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和形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试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大胆进行探索,了解人类起源的科学解释。
课 时: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文体解话:你知道什么是神话故事?说说你读过的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查字典注音;划出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会为止
2、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初读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作品主题。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⑴、先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准备复述。
⑵、读课后习题中《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2-3人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交流:
⑶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组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2、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1]、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提示:紧扣课文语句)
[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运用想象,把成语“喜气洋洋”“眉开眼笑”构想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四、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五、测一测,检查一下你学习本课的成果如何: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
莽莽榛榛()()澄澈()()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
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
3、仿照下列的拟人手法和句式特点,再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山涧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为大树在身边而含羞躲藏。
仿句:
六、课堂小结:(自己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南厂街小学 王丽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设计:
一、揭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31课——女娲补天。
板书课题:女娲补天。
2、复习:听写词语
燃烧、挣扎、喷火、熄灭、冶炼
自我检查。
3、连词成句,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文
1、师:我们感激女娲补天拯救了人类。那女娲是位怎样的神呢?请自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词或句子。
生自读文,边思边批注。
2、班内汇报。
师重点引导从课文第2、3、4自然段感受女娲的崇高精神,并相机指导朗读。
(当学生汇报到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学习课文。)
其间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女娲精神品质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师:每每谈到这个神话故事,每每看到天边五彩的云霞,我们都会仰望天空,回忆《女娲补天》的故事。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文最后一段。
师:孩子们,我被女娲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都被《女娲补天》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女娲是位怎样的神?
指板书,引导学生说。
三、拓展
师:有关女娲的故事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指名交流。
四、作业
1.挑战级:课下搜集有关女娲的神话故事。
2.王者级:搜集其他神话故事。阅读课上与大家交流。
3.板书设计:
善 良 甘于奉献
女娲 补天
不畏艰险 不怕危险
附:第一课时简案
一、揭题,了解“神话”
二、初读,读记字词
三、读文,读准读顺
可是,有一天,天空突然破了,大地也裂了开来,于是整个世界上都是从天上落下来的烈火和地下冒出来的洪水。人类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女娲看到人类的痛苦,感到十分难过,于是决定去修补天空和大地。她把彩色的石头熔化了,用来修补天空,用泥土去填平地下的裂缝。她又砍下了海洋里的神龟的四条腿去支撑天空。这样,世界又恢复了平静,人类又开始过安定的生活。
以现代的眼光,女娲也许是一个外星人,具有人面蛇身的一个高等动物,已具有纳米的完整技术,有重组和加工分子的能力。当她来到地球时,就拿起土地,依心中的基因蓝图,重组分子,做成她心中的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细胞质、DNA、基因片段、蛋白质,这些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元层次尺度大多在微米级或以下,其中基因片段、蛋白质即在纳米级)。这用泥土造人,以现在的技术描述就是纳米技术里的(building block),将原子或分子设计组合成新的纳米结构,创造出新的东西。当她熔化彩色的石头上去补天时,所走的天梯很可能是重量只有钢的1/6,但强度是是钢100倍的碳纳米管。
所以,这个神话在数十年或百年后可能就不是神话,而是人类本身技术就可达到。你可以想像到未来的美感可能已不是做纹身,而是干脆做一个蝎子的身体,或定做一个和女娲一样漂亮的蛇身。你读书的方式,可能是植入不会被身体排斥,且比现在最小的次微米芯片还小1000倍的蛋白分子芯片图书馆,而不必背书了。而工业污染,也可能用纳米回收器集中后,变成下一个纳米成品的原始材料,因为纳米加工的原始材料正是原子和分子,所以地球又可能回归到大自然美丽景象的“理想世界”。
但是人类,又如何进入到那样的“理想世界”呢?如果以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几次重大的民生改善的启动因素和重要影响,希望藉温故来知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和机械的发明启动现在纺织工业、煤炭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运输业和通讯业等领域高度成长。有能力操作蒸汽机和机械的企业,可获得较高的利益。
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发电机的发明是革命性的关键技术创新,发生在许多领域,例如动力工业、钢铁工业、能源和化工、运输工业和电讯产业等, 这些产业,是当时最大的价值创造者。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是知识创新带动的工业革命。
主要的技术创新领域有人工合成技术、电子工业、工业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和航空航天工业等。同时,新产品和新产业涌现并快速成长。高技术和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产业、教育与培训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成为增长和就业的明星。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著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即指知识资本)中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指经济的推助力不再是有形的资产(如资金、机器、设备等),而是诸如专利、技术及知识等之无形资产,最明显的例子是世界500强里不乏从车库起家的公司,如MS、HP、Yahoo、Cisco等。一方面大研究组织如 IBM实验室、贝尔实验室、美国太空总署等动辄结合数百、甚至数千名科学家的智慧投入一项计划中,另一方面,大学纷纷与工业界结合作,作应用科学的研究,知名的例子如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麻省理工学院则加惠了128公路区(Saxienian, 1994)。早在1987年,研究发展(R&D)产业在美国已经变成一个年产值1180亿美元的大产业(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7)。
归纳以上可得到几点重要的启示:
一、每次的工业革命,有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由技术发明、技术与制度创新推动的。
二、每次创新革命结果,都会造成所得的重新分配:即每次主导革命的产业,相对于既有产业,总经济利益会明显提升。如每次的工业革命导致工业比重的上升和农业比重的下降,而知识革命又导致工业比重的下降和知识产业比重的上升。换言之,谁能掌握创新革命,谁就能掌握高于其它产业或公司的经济利益。
三、现在已经到了知识资本时代,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都带有较浓的资金资本主义色彩,即生产的关键要素主要是资金,没有资本就很难从事生产和其所得分配。但是在现在对创新能人者配股的分配方式,先进国家则已是司空见惯的制度了。
从以上三点可以获得,企业要提升价值必须透过技术创新,且在第三波的工业革命里,知识工作者的创新又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第三波工业革命里创新成功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整合好知识工作者,第一个做出女娲那蛇身的生物科技的公司,肯定可以让股票市价上扬好几倍。对于一个有志于掌握未来创新的管理者,你应该学习的是“如何整合和管理知识工作者,和作好创新管理”。或者说,对一个创新管理者而言,纳米级的管理知识就是“如何整合和管理知识工作者,来作好创新管理”
景洪市勐龙镇小街嘎囡完小
玉光叫 教 材 分 析:
课文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贤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贤的精神。三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对神话传说有一点的了解和阅读兴趣。因此,教学时,教师不必过多讲解课文的内容,而要让学生自学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女娲的辛苦与伟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说话的能力。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2、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女娲是怎么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难点:在阅读中感受深化故事的神奇。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展示图片引入 1、教师:这是谁啊?
学生:女娲
教师:对,她就是女娲,她就是神话中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2、板书:31女娲补天(1.女娲做什么?2.谁在补天?齐读课题)师:由题目想起那些疑问?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阅读,在读书之前我们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词语.。
二、复习:
(齐读)轰隆隆
塌下
露出
燃烧
熊熊大火
围困
挣扎
熄灭
喷火
缺少
冶炼
液体
大盆
金光四射
云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女娲把()又(),补()的事。(学生填)出示答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天塌下了一块,大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来冶炼,补好了天。”的事。
四、学习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问题,课文那一段写补天的原因?请大家勾画下来。生:画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
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教师:从“塌”字可以感受到什么?(声音大,力度大,倒,下陷)在“塌”之前出现了什么声音? 教师:“轰隆隆”是表示什么词语 学生:。。
教师:我们把像声音的词语称为“象声词”,我们把他积累下来。2、天哪!太可怕!,女娲看到可怕的景象是怎样的? 学生:。。
教师:课件展示,让学生看到人们被大火捆住,还有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五、知识拓展 1、课件展示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我们仿佛看到了---------------------听到了------2、想一想
如果你当时在现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学生:难过,悲伤。。
教师:难过,哪你们会怎么做呢? 学生:把人们救出来
教师:很好,那现在让我们看看女娲当时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自读 学生:难过极了
教师:她为什么难过? 学生:各种回答
教师: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人类是女娲创造的”就说明了人类像女娲的女儿,看到自己的女儿当然难过了,所以她怎么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学生:求雨神下雨,把火熄灭,造船救出挣扎在水中的人们。
教师: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了上来了,可是问题有没有完全解决呢? 学生:没有
教师:在课文中那句话说明了问题没有解决呢?女娲又做了什么? 学生:天上大窟窿还在喷火
教师,你们回答很正确,天的大窟窿不补,底墒还会在一次着火,此时的女娲要怎么做呢? 学生: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教师:课件展示。。“冒着生命危险”体现了女娲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回答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找出文中女娲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教师:找“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说明找的过程怎么样呢? 学生:很艰辛
教师:这么艰辛女娲都没有放弃说明女娲怎么样? 学生:坚持不懈,有耐心 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展示第四自然段段课件,女娲补天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有哪些? 学生:找、挖、放、冶(yě)炼(liàn)、化、装、端、一泼
教师:让学生简单的说说女娲补天的过程,并用三个字来概括女娲补天的过程
找————炼————补 教师:学习了前4个自然段了,天有没有补好了呢》 学生:补好了,教师:同学回答得很好,天补好了,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生:安居乐业的生活
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局,教师展示课件
六、复述故事
教师: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我们学习完了,同学们能根据老师的板书复述一下故事吗? 很久很久以前,一声巨响之后,(天塌(tā)了),地(被震裂了),人们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zhēng)扎)。
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雨,把天火熄(xī)灭。)又(造了船,救出人们。)
为了(补天),寻找(五彩石)并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最终把(天补好了。)
七、布置作业
1.把积累的词语抄在词语本上,每个写一行。2.把自己复述的内容写在小练笔本上。
八、板书设计
31.女 娲 补 天
原因:天塌
受灾
环境描写
经过:找---炼—补
救灾
1、认识“措、混”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补天”的过程,感受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
3、抓住人物描写,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述“补天”的过程,感受神话故事的人物形象。(重点)
3、抓住人物描写,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看图激趣
1、同学们,还记得他么?(出示盘古图片)他就是盘古。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形容他么?(顶天立地、力大无穷)是呀,他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能够开天辟地,有着非常神奇的本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是本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于是,在导入时,我出示了本单元第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中的人物盘古,让学生回忆人物的特点,简短的谈话,唤起了学生对神话特点的认识,很顺利地进入了下一环节。】
2、她,大家认识么?(出示女娲图片)女娲。今天,老师就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和她有关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叫做《女娲补天》,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
(1)女娲是谁?
(2)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b、女娲怎样补天??
师: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背景、人物介绍
女娲是谁?利用查找到的资料一起交流。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相传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五彩石
是伏羲殿下平台上一块五彩斑斓的巨石,它也和一段美丽的传说联系在一起。女娲造人后,人类慢慢地繁衍开来,他们采摘野果,追猎猛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一道晴天霹雳闪过,接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同,天空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大雨倾盆而下,淹没了田野和村庄,转眼间地上变成了一片汪洋。女娲看到人们哭喊着四处逃命,就决心要把天空的裂缝补起来。女娲背着砍山斧,从东山采来红砂石,从西山采来白玉石,又从南山、北山、中山采来其他三种颜色的石头,把他们一起放进熔炉里。过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成了与天空颜色一模一样的五彩石,女娲就用这些五彩石补住了天空的裂缝。大雨停歇,洪水消退,人们又过上了自在的生活。相传这块色彩奇异的巨石就是当年女娲补天后剩下的一块五彩石。我们用水洇湿石块后,可以看到上面分布着许多抽象的纹理和图形,有人说中部是中国疆域轮廓图,四周是龙凤呈祥图;有人则说石面上是许多原始人类的影像。总而言之,这块石头是这座山上独一无二的奇石。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
我们要想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和把握人物鲜明的特点,就要边读边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如:像理解天塌以后的可怕,就要抓住“熊熊大火”“到处”“围困”等词语想象人们生活的惨状。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惊慌失措、混乱、一项、熄灭、塌下来、杀了、传颂、功绩
(重点指导生字:
措:“措”和“错”是形近字,应读“cuó”;
混:“混”和“昆”是形近字,不要读成“kūn”;
塌:“塌”和“蹋”是形近字,不要读成“tà”;
颂:是平舌音,不要读成“shò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声母易读错:措(cuò);
韵母易读错:项(xiàng)塌(tā)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窟窿,倒,下陷。
塌下,洞,小孔。
洪水,地面形成高低不平的山脊、
山冈,指可能酿成灾害的大水。
冶炼,停止燃烧。
熄灭用高温熔炼或电解等方法将矿石中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天塌下一块,地被震裂,人们被水火所围困,女娲把人们从水火中救了出来。又拣五彩石冶炼,补好了天。)
五、品读课文
(一)默读,想哪些段分别写补天的起因、经过、结果。
1、学生默读思考。
2、小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后,汇报学习收获。
(因为天塌地裂、烧起大火、发洪水,给人们带来痛苦;女娲见此情景,很难过,求雨神熄灭大火,造船救出人们;女娲去找五彩石,回来冶炼成水,把天补好;女娲把天补好后,人们又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人们还记得………)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女娲的心情,了解她的所作所为及原因。
1、指名读一、二自然的。
2、指导学生从内容去想:
正当人们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时,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当时在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了解人民的痛苦,一方面体会女娲看到这场面的心情)
(板书:起因:天塌地陷烧起大火发洪水)
3、女娲难过极了。
联系课文第一句来体会。“创造了人类”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
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
4、指导朗读女娲难过的语句。
5、小结,为救人们,先做了两件事:求雨灭火;造船救人。(板书:经过:求雨灭火造船救人)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了解女娲补天的经过。
1、大声自由读文。
2、找出文中具体补天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女娲的精神。
(1)(课件出示)结合挂图理解补天这段话,进一步体会女娲为补天所付出的艰辛。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板书:炼石补天)
(2)引导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补天的经过。
3、指导朗读这两段话。
(三)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大自然的美丽。
1、后来,女娲补好了天,没有了威胁人们的大火,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板书:人民又安居乐业)
2、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已经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女娲是这样一个善良的、能为大家着想的英雄。(板书:爱心吃苦勇敢)
3、神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塑造女娲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物?(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议一议。)
六、拓展延伸
1、在女娲的努力下,天被补好了,从此人类头顶的天空象帐篷似的张开来,再也不会塌了。人们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学们,你想对女娲说点什么?
2、女娲如此辛苦的补天,我们现代人应该做些什么?
七、课堂小结
古人想象出女娲补天这样的神话,说明古人希望有一天人能有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还希望人们都能像女娲这样心地善良,关心别人。
八、当堂检测(选做)
1、想象: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了?
2、田野里到处是洪水,人们在水里挣扎,我仿佛看到;仿佛听到。
九、课后作业(选做)
推荐阅读有关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15女娲补天
起因经过结果
天塌地陷求雨灭火人民又安居乐业
烧起大火发洪水造船救人炼石补天
爱心吃苦勇敢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
不足之处:
“好几万年以前,我就炼五色石把天补得结结实实,怎么会有大窟窿呢?”女娲娘娘自言自语着,又问,“臭氧层,是不是你不守职责,到处乱跑造成的?”
“女娲娘娘,您错怪我了。我在距地球10~50千米的大气层中,也就是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待着,严实地罩着地球,足有几十千米厚,不让太阳把那两种伤害人类的紫外线射到地球上来,千万年了都没事,可是,近几十年来,不知道是什么人把天捅了个大窟窿。我招谁惹谁了?”臭氧层挺生气地向女娲娘娘抱怨着。
这时,天空出现了三个小天使,他们一边飞,一边说笑着。
“你们往下看,南半球那儿有几只兔子,怎么闷闷不乐,也不爱动弹呢?”白天使跟黑天使和黄天使说。
“我们患了白内障,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了。你们是谁呀?”一只兔子听见有人在说他们,便随口问道。
“我们是来视察天地的天使团。听说人类有得白内障的,怎么兔子也患这种病呢?”白天使不解地说。
“唉!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能是环境恶化造成的吧。”一只兔子诉苦道。
“你们既然是天使,快救救我们这些大海里的浮游生物吧!从天上射下来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弄得我们浑身难受,不少同伴已经死了。”大海里的浮游生物忧心忡忡地冲着天使团说。
“咱们再去看看陆地上还有什么怪事情吧!”黄天使说。
“哇!快看,南天大窟窿底下那片豆子田的大豆秧,怎么全都枯死了?树木也干枯了!”黄天使大喊道。
“唉,那边儿天的窟窿底下几个孩子的皮肤,怎么黑一块紫一块的?”黑天使指着孩子们让另外两位天使快看。
“救救我们的孩子吧!他患了皮肤癌!”一位妈妈朝着天空呼喊着。
女娲娘娘听到这位妈妈的呼喊声,冲着小天使们说:“小天使们,请快去人类社会调查调查吧,为什么天上会出现大窟窿?为什么动植物和人类会得这种怪病?”
接到女娲娘娘的命令,小天使们把天出现大窟窿的原因和大窟窿底下动植物和人们生病的原因查清楚了。
“原来是人类生产空调机、电冰箱使用的制冷剂中有个叫氟里昂(freon)的,还有生产烟丝用的膨胀剂和灭火器的灭火剂中有个叫哈龙(Halon)的,他们专门吃臭氧层里的氧,一次吃一点点,就是一个氧原子,吃一点,天就出现一个小窟窿,吃得多了,臭氧层就出现了大窟窿,天就破了。”白天使像是做科学报告似的说。
“太阳光中的两个撒手锏,一个是紫外线UV-C,一个是UV-B,从大窟窿中钻到地球上,它俩是人类和动植物患病的罪魁祸首。”黑天使说。
“臭氧层也是个大傻蛋,怎么让氟里昂和哈龙给吃了那么大的窟窿,竟没有感觉呢?而且还不知道是谁吃的!”黑天使生气地说。
“别怪臭氧层了,咱们还是去找人类商量怎么办吧。”黄天使说。
“人类已经知道他们自己出了毛病,不该使用氟里昂和哈龙。为此,他们签订了全球携手共补蓝天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已经开过11次大会,第11次会议是在中国的北京召开的。这个议定书有法律约束力。”黄天使说。
“人类就是现代女娲,只要他们认真履行议定书,大家共同来补天,50年后,天一定能够补上。”小天使们说着,微笑着飞走了。
知识链接:
臭氧分子包括3个氧原子,这种气体在大气中非常稀薄,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
臭氧层是抵挡紫外线的盾牌,不让危害人类健康的紫外线UV-C和UV-B射入地球,只放过对生物无害的UV-A紫外线。亿万年以来,正是臭氧层这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万物繁衍生息。
臭氧层遭到破坏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类使用叫氟里昂的氯氟化碳物质和含溴化物的哈龙造成的。因为这些物质夺取臭氧中的氧原子,从而造成臭氧层被破坏。
教学目标:
1、明确新课标对三年级写字的要求,会写13个生字。
2、了解左右结构字形特点,举一反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新课标中,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写字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把我们的汉字写对还不够,还要争取写好。
师生共同回忆字形结构分类。
二、新授:左右结构字形特点
口诀:看看宽窄
比比天地
注意穿插
小心避让
四大类:
• 左小右大
如:塌
• 左窄右宽
如:隆 • 左右等宽
如:缺 • 左大右小
如:叔
三、活学活用,火眼金睛 本课的左右结构生字分别是哪一类呢? 反馈:
左小右大:塌、喷、治
左窄右宽:隆、燃、熄、炼、挣、纯 左右等宽:缺 左大右小:本课无
四、写字
从中国的神话谱系来看,女娲是中国的第一女神,若不强调性别,则可以说,娲是中国的第一神。“娲”是女娲的专用名,一个字专指一位神,这在中国神话中唯此一例。《说文》:“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不止是造人。
女娲化育万物,这种说法在现存神话中语焉不详,只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有十个神人,是女娲的肠子化成的,因此就叫女娲之肠,他们除了横道而处,也不见什么作为。
化育万物的神话,后来出名的是垂死化身的盘古: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三国吴徐整《五运历年记》)。
盘古为自然捐躯,顺便也为人类捐躯——他身上的虫子化为了黎民百姓,创世问题和造人问题一块解决了。
但相对于最早出现在《天问》中的女娲,盘古在文字记载中是后起的神话,盘古是男性,这位万物之父当是男权的产物,以取代作为万物之母的女娲。
即使不讲女权男权、母系父系,孕育和生殖的直观也决定了人的想象:在创世和造人方面,最早的神只能是一位女神。
这位名为“娲”的女神,怎样出现在上古初民的想象中?人怎样造神,并且命名?
既然“娲”字为女娲专有,那么,造神即造字。从“娲”字看,左右结构。女字旁,这不用说了。右边的“呙”(繁体“咼”),这也好说:从它与别的偏旁组成的字中可以看出其意思——涡、蜗、莴、窝、埚、锅,这些东西都有漩涡或呈漩涡状;如果是神示的漩涡,那是“祸”。所以,从字形上看,娲:女人的漩涡。
从字音上听,“娲”同“哇”,哭声。母亲生产时,往往要疼得哭的,而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一定哇哇大哭——因为哇哇,就被叫成了娃娃。
想象可以超验,但总有经验的底子。一个迷狂的人涂鸦,总会画出一些漩涡纹,这是头晕目眩的结果。女娲这位造人的女神,在上古初民的想象中出现的时候,仍旧没有离开人类自身生殖的经验。在一个个新生命诞生的时候,初民目睹旋涡状的女性生殖器,耳闻婴儿哇哇的哭声,一个被命名为“娲”的女神就在人的想象中诞生了。
人是有想象力的动物。这是对人的一种定义。人的定义已经有无数条,只要愿意,你也可以往无数条里再加一条,以至N条。对人下定义,这是另一种造人,在神话和宗教之外,在哲学上造人。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人是会思考的芦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著名的定义牵扯到植物、动物和人自身,实际上是瞎子摸象,各有其片面的深刻。深刻而片面,片面而深刻,它们各自在观念上塑造着人。如何全面?那得把无数条定义加起来,求得总和,包括下面一条:人是有羞耻的动物。或者说,在神的面前,人是含羞草。
在神造人、亦或人造神的过程中,羞耻已经诞生。
女娲造人的神话先后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抟土,也就是玩泥巴。中国民间,玩泥巴玩成了一种工艺——泥塑。古籍记载,女娲最早玩泥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汉应劭《风俗通》)。
女娲当初以一己之力,玩累了就偷懒,用粗绳从泥巴中甩出人来。女娲一偷懒,或者说人一认命,后果很严重,人有等级了。富贵的,是女娲亲手捏出来的;贫贱的,是女娲用绳子甩出来的。绳子是手的延伸,工具;用工具来批量生产,当然不如纯手工的好了。唉。
《圣经》里说上帝造人,材料也是土,尘土。上帝没用什么工具,不过多了一道工序: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上帝也不会搞批量生产,他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一个亚当,然后取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他的配偶夏娃。接下来就是亚当和夏娃的事了。
女娲造人,不完全是照自己的形象。神话中说,她是人面蛇身。跟中国神话中的众多形象一样,人面兽身,这是神的人格化,又尚未脱掉兽形。女娲造人,其实是把人“立”起来了,把人脸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人的高度。
人直立的结果,除了上肢的解放,还有面孔的上升。如果面孔和屁股处于同一高度——兽的高度,人不会有羞耻感,也不会有羞耻观。
如果只说吹气,女娲也是吹过的,因为对象不止一人,而是一批一批,女娲只好间接地吹——通过乐器把气吹到人的耳朵里,人就活蹦乱跳了。
古籍上说,女娲作笙簧。笙簧是一种装有簧片的管乐器,从字面上即可看出,是竹子做的,管子用竹杆,簧片用竹叶。古籍上还说,笙簧有笙斗以作共鸣,是用匏瓜作的。为什么叫“笙”呢?因为,笙,生也。为什么用匏瓜来共鸣呢?因为匏瓜多籽,籽,子也,多子,正是先民所求。匏瓜比葫芦瓜大,跟葫芦一样,是母胎的象形。
女娲制作并吹奏笙簧,实际上是在给人类催生。这种衍生人类的配乐,尚可实证于现今苗族的芦笙——听起来,如横空出世的哭声,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庄严。
中国上古有黄帝、蚩尤大战,苗族是在战败后迁徙西南地区的,深山如深闺,上古文明的活化石很多已经藏到西南山野里了。
中国西南的苗、瑶等族又有女娲兄妹入葫芦避洪水、再造人类的传说,这种诺亚方舟式的传说源于洪荒时代,在世界上版本众多,相同的一点是,涉及了性,但省略了性描写。
女娲造人的第二种说法是性交,这是科学的说法,说明先民已经搞清了性与生殖的关系: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唐李冗《独异志》)。
nlc202309040235
“女娲兄妹二人”,证以他书,即伏羲和女娲。跟女娲一样,伏羲也是人面蛇身。在出土的汉画像石和唐帛画中,伏羲、女娲都留下了交尾的形象。
在文人的叙述中,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妻,是有乱伦的恐惧和性的羞耻的,哪怕他们身处“宇宙初开之时”。不过,这则兄妹结为夫妻的神话,出现在当今所能见及的文字中,已经是唐朝了,因此给“宇宙初开之时”打上伦理化的烙印,也很正常。这则神话的背后,是人类早期血亲婚姻的历史,被文人加上伦理化的想象以后,只是用来解释一种婚俗了:何以“取妇执扇”?
以性为羞,以性为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人的身心塑造。但是人的再生产又是必需的,生殖又是离不开性的。那么,两全其美的办法是:“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既有了性,又保住了面子。
在中国古代,保住女人面子的方式很彻底,就是跟社会隔绝,只囿于家庭。而遮蔽女人的除了扇子,有比扇子更大的东西,比如闺房,比如后花园,于是有闺怨,有红杏出墙。
《圣经》中,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两人的眼睛就亮了。这类似于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人的混沌也像自然的混沌一样,开了。但亚当、夏娃也从此有了羞耻心,拿无花果树的叶子遮住了自己的私处。
亚当、夏娃的羞耻,跟伏羲、女娲的羞耻一样,都是文明人加给他们的性的羞耻。树叶是自然生长的,拿来编裙,它就是文明的产物了。草也是自然生长的,结草为扇,它也是文明的产物了。
不同的是,《圣经》中人类的第一次遮羞,遮的是私处;中国神话中的第一次遮羞,遮的是脸面。
有关遮羞,还有一点:亚当、夏娃是两人都遮了,伏羲、女娲却只有女娲一人遮之。
《圣经》把女人视为“第二性”,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偷吃禁果,夏娃在蛇与亚当之间当的是二传手,上帝因此惩罚夏娃: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这样看来,《圣经》中的女人跟中国古代的女人一样,也是男人的从属。但在羞耻心上,男女还是同样具有的。禁果毕竟是两个人吃的,身体也都是裸露的,所以亚当、夏娃都羞耻,都躲着上帝——然后就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中国的伏羲哥哥,则是在昆仑山上对天“咒”了一番,就以天意去掉了羞耻,跟女娲妹妹合为夫妻了——然后他们就下了昆仑山,天下也就有了人民。
昆仑山是一座神山,从音和形上看,昆仑其实就是从混沌中生长起来的山。伏羲、女娲下昆仑山,跟亚当、夏娃出伊甸园一样,都是人类走出混沌,走向文明。不过一个是带着“原罪”,一个是带着“天意”。O,MyGod!哦,我的天!
天,老天,老天爷,天的人格化就是中国的“上帝”(God)。中国男人仰面朝天的时候,就是把脸露给上帝了,只看上帝肯不肯赏脸。而中国女人,在传统中从来都是低眉顺眼,时不时还要以扇遮面。
唐时娶妇执扇的婚俗,后来发展为新娘顶着红盖头。极端的情况是:红盖头揭开,新郎、新娘才初次见面。女人面孔的非社会化至此已达顶点。
红盖头是一块双重遮羞布,既针对面孔,也针对性。终成恶俗,代之以洁白的婚纱。
伏羲、女娲在神话中最早结为夫妻,因此他俩又被尊为婚姻之神。古籍上说,女娲当了最早的媒婆;伏羲创制了嫁娶,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是两张鹿皮。鹿皮作为聘礼,当然会随着鹿的减少而变成其他物件。终于西化,易之以订婚的戒指。
戒指戴了,婚纱披了,又一个家庭组成了。然后,如果性与生殖不分离,那么很快,又一个新生儿哇哇大哭着来到了这个世界,呼吸着对他(她)来说绝对新鲜的空气。
赤条条地来,比新鲜的空气还新鲜——这位赤子根本不知羞耻为何物,但是在父母的教导下,他(她)也终于学会表示羞耻的动作——用食指刮一下红彤彤的脸蛋。从此,他(她)不再赤条条了,即便最后赤条条地去,也是一张打满了文化烙印的臭皮囊。
女娲造人的两种说法,在羞耻观上都指向了人脸。面孔的上升,使人与动物有了区别;面孔的遮蔽,使女人和男人有了区别。但如果没有家庭和社会,人会对羞耻有所感,有所观,而且长出一颗羞耻心吗?
人类以婚姻建立家庭,而婚姻历经抢夺、介绍、自由等形式。神话中伏羲、女娲创制婚姻,实际上是开办婚介所——女娲担任媒人,伏羲规定彩礼——处在抢婚和自由恋爱之间。
至于配偶的数量,虽然表面上看,伏羲、女娲是一夫一妻的单偶,但实际上应处于从对偶到单偶的过渡当中,又带有血亲婚姻的烙印。
女娲造人的第一种说法不涉及男人。如果把这则神话历史化,对应的应是人类最早的群婚时代——多偶带来的结果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欲知其父,至少要从群婚到对偶婚,一妻多夫,或者一夫多妻。而从一妻多夫到一夫多妻,正是从母系到父系,从女权到男权。然后,对偶演变为单偶,一夫一妻。如果找神话上的对应,就是女娲造人的第二种说法,女娲有了“哥哥”——伏羲。
婚姻形式变化,人的羞耻观也会变化。比如在群婚时代,性的羞耻感就应该不会强烈。比如在搶婚时代,抢婚并不羞耻,如果在自由恋爱时代再去抢婚,那就脸上无光,会被人骂为“不知羞耻”。
婚姻形式的变化,会带来家庭形式的变化。比如从妻妾成群到一夫一妻,比如从四世同堂到两代空巢,中国的大家庭已分解为小家庭。小家庭相对于大家族,隐私更易保护和自我保护。被保护的隐私,逃脱了外人的羞耻观的纠缠,是否给自身以羞耻感,就取决于一颗羞耻心是怎么长的了。
家丑不可外扬。中国人在处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时,其实是注重隐私观念的。而社会对家庭的侵犯,在上演过“抄家”这样极致的荒诞剧以后,已经止步于一扇门前。
曾经以扇遮面的女人,早已走出家门,到社会上“抛头露面”去了。很好——不管化妆与否,只要不戴假面。从前的她们在人前笑不露齿,现在的她们四处微笑,不仅露齿,而且八颗。这也很好——不管是否皓齿,只要不是假笑。
露,还是不露?从牙齿上即可看出,羞耻观随时代而变,就这样塑造和改造着女人的面孔。露,还是不露?从衣饰上更可看出,羞耻观随时代而变,就这样塑造和改造着女人的身体。
男人呢,一如既往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从无皱纹到有皱纹,并且往皱纹里填写着名誉、地位、金钱、权力之类的东西。他们囿于宿命又不甘于宿命,七窍之间皱纹纠结——纠结于女娲造人第一种说法中的“黄土人”和“引絙人”。富贵还是贫贱,这是个问题。
找到女娲留下的指纹?挣脱女娲手中的绳子?中国人宿于先天之命,又在后天塑造和改造着自我。这样,总会有人忘了长一颗羞耻心,结果就长出了一张不知羞耻的脸。
一张不知羞耻的脸,就是没有从兽的高度升至人的高度的脸。要把面孔升上来,要叫别人不齿冷,不用打自己耳光,只要重新像小孩一样学习羞耻——伸出食指,刮一下自己的脸:脸红,还是不红,这是个问题。
女娲造人,是对中国面孔的最早塑造,上升或遮蔽,适度的羞耻平衡着矛盾的身心。
一张扬起来的脸,是骄傲的;而仰面天空,这张脸同时又是谦卑的。如果真的面对神,人只够作含羞草——人性经不起神的审视和触碰。
作为中国的第一女神,女娲兄妹在洪荒时代再造人类的传说正如前述,已流入苗瑶山野。女娲最初化育万物的神话在文字中也已残缺,但她在洪荒时代再造世界却是有文字全记录的——这就是女娲补天的神话。
牵引中国人头颅、映照中国人脸庞的苍天,在神话中是女娲补过的。在天崩地裂的往古之时,是女娲重建了天圆地方的秩序。从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来看,往古之时正是洪荒时代;洪荒时代在全球各地神话中普遍出现过,只是补天的神话,似乎中国独有。
神话中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在中国人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天空应该是五彩的吧——只要国人“立”起来,而且昂头:女人浓妆淡抹,或者素面;男人顶天立地,哪怕叉腰。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3.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教学重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神话民间故事导入。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哪咤闹海》《精卫填海》等。
二、简介神话和神话的特点
1.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肋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神话的特点: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神话富有幻想的形式。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三、作者简介
袁珂:我国著名的神话学家。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四、预习字词检查
五、赏读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思考
1、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你认为女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女娲:神性:神通广大; 人性:勤劳、聪明、有爱心、有创造力,总之,女娲是一个人性化的神)。
(二)复述故事情节
六、拓展延伸:关于想象
(一)有关的名人名言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
(二)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三)想象大比拼 发挥联想与想象续写句子:
1、牵牛花开放啦,……
2、早上打开窗户,哇……
3、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七、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八、作业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神通广大的女神
丰富的想象 女娲
巧妙的构思
勤劳、智慧的母亲
人性化的描写
【《女娲补天》的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语文主题学习教案06-20
女娲造人的教案10-02
《女娲造人》(第4课时)教案10-02
《女娲造人》语文七年级上册新课标教案06-27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6-16
小学语文《女娲补天》说课稿及教学设计10-02
描写女娲的神话故事10-14
女娲补天教学实录06-08
女娲造人阅读题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