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团队的自我评价是指(精选8篇)
自卑症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
自卑的人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
自卑感并不是如影随形似地时时处处都会产生,其情景性仍然是明显的。自卑感通常产生于失败的体验之后,尤其是经历过多次失败,往往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这种失败耿耿于怀而难以自拔,失去自信,从而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无能。自卑感也产生于别人消极的评价,尤其是这些消极评价来自于有举足轻重的权威人士时,如家长认为某个孩子不会有出息、教师认为某个学生难有作为,这些孩子和学生就会把这些消极评价转化为自我否定评价,从而丧失信心。虽然由于以上情景产生的自卑心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以致在这段时间内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和活动范围,但在这种诱发性情景不出现的大多数时间里,自卑心理并不会时时作祟,有自卑倾向的人同样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参加各种活动。
自卑与自我排斥不同。自我排斥是一种不能接受自身(即自我)的观念,是对自己全方位的否定,没有明显的情景性;自卑则是对自己的偏低评价,尽管也有自我否定倾向,但仅局限于某些方面(如能力、容貌等),且有明显的情景性。自卑也不同于自责,自责可以是正常心理现象,如因个人的缺点或错误而感到内疚;也可以是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如对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或失误出现罪恶感,对它念念不忘并要求给予惩罚或自罚,常见于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自卑则既不是正常心理现象,也不是具有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而只是在某种情景下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
解决方法: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谁都存在缺点。而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为了揭开他人的缺点而活着,谁都不会去在意你的缺点。
18心语 2008年5月第三期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陆游
情系汶川风雨同行
2008年5月12日,一个消息震惊世界。中国、四川、汶川、一时间成了各大新闻界的头版头条。作为了一个中国人,看见了被武警官兵称作为“人间地狱”的惨况,我们潸然泪下。
这是怎样不平凡的一年,2008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坎坷。在一本杂志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谁也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08年我们热切期待的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二月肆虐的雪灾,冻裂了中国大地。三月西藏**,烧伤了美丽的圣地。四月,奥运火炬全球传递受阻,刺伤了中国人向世界张开的双臂。五月,震动传及东南亚的四川大地震,震击整个中国的灵魂,但中国在困难面前屈服了吗?没有,中国挺起了新的胸膛。
不错,中国可以在抗战期间搭建了一条新的长城,同样也可以在抗灾期间用心搭建一个新的汶川。
一张张被 废墟埋没的笑脸,一排排为灾民捐助的队伍,一滴滴洒在千里之外的热泪。构建了在巨灾袭击下的中国。你可曾听说,在汶川灾区的现场,上演着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故事。两个十岁的孩子会用双手传递爱,告诉着对方坚持就是胜利;在房屋即将倒塌之时,老师为保护几名孩子,用生命捍卫了教师的职责;一名战士为了再救一个人而跪地苦苦哀求;几名解放军脱下帽子拍打脑袋为的是不让自己流泪;在危机中,他们奋勇前进位的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快点、快点、再快点”;一名前线记者在报道时忍不住哽咽而泣;在千里之外的捐助现场同样也上演着这样动魄人心的剧幕。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的储蓄罐郑重的交到捐款处用稚嫩的爱心托起了点滴的希望,那一刻我哭了,为这个小女孩纯纯的爱也为了一份遥远的牵挂。泪水模糊了视线,医院门口长长的献血队伍震撼着我的心,红色的血液流淌在充满着爱的渠道里。汶川,一个在地图上离我们只有一掌之隔的地域,正遭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水生火热也好,痛不欲生也罢,都请你们坚持下去,用顽强的毅力克服一切。
中国,13亿人口,任何一个小数字乘以13亿都会变得庞大,同样任何一个大数字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渺小。让我们把爱心相乘、把困难相除、情系汶川,风雨同行。
本刊编辑——王艳丽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病人,团队心理辅导,自我管理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医护型老年护理院已成为老年人的首选入住场所, 老年病人因疾病困扰和离开家人等带来的负面影响, 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忧郁感等心理因素,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团队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区别于个体心理辅导的辅导形式, 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将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1]。为了更好地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我院于2015年1月—2015年6月以团队心理辅导形式进行老年糖尿病健康宣教干预,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 月在本院老年护理院住院的6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 (2) 年龄在60岁及以上; (3) 具有完全认知和行为能力。排除标准: (1) 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2) 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获得病人知情同意后,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表2。本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
例
1.2 方法
1.2.1 护理宣教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宣教,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宣教的同时给予团队心理辅导。干预组的老年糖尿病病人使用抽签法分成3 组, 每组10例, 每周1次团队心理辅导, 辅导内容依次根据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量表中6个维度饮食管理、运动管理、遵医嘱用药、自我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及吸烟状况中的一个维度为团队辅导的目标, 分6次完成, 每次辅导时间为90 min。团队辅导方案由心理咨询师和糖尿病护理专家联合制定, 糖尿病健康教育内容按照2009年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具体团队辅导方案见表3。
1.2.2 观察指标两组病人均在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6 个月后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量表 (SD-SCA) [2]进行问卷调查, 包括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自我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及吸烟状况6个维度, 各维度得分范围1分~7分, 吸烟状况维度统计吸烟人数及每日吸烟量, 不计算得分。问卷以各维度单独计分, 得分越高代表病人该项自我管理行为越好。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 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1.2.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双人双录入,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分
3 讨论
3.1 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表4显示, 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实施团队心理辅导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 病人自我管理行为中, 除吸烟状况外其余5 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该结果与Wulp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老年糖尿病病人特别需要有人提醒他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定时监测血糖、按时用药等行为[4]。由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团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团体更利于个体创造并进入新的角色, 挖掘更多自身的潜能。团队心理辅导形式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与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有效融合, 自觉自愿地从心理上对自身疾病进行预防保健。由此可见, 团队心理辅导形式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的方式是有效可行的。
3.2 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稳定老年糖尿病血糖值表5 显示, 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实施团队心理辅导形式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干预3个月、6个月时, 干预组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与Edwin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病人的血糖水平与其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5], 老年糖尿病病人在接受团队心理辅导形式的糖尿病健康宣教后, 均匀合理膳食, 能有效控制热量摄入[6]。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及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7], 运动后肝脏和肌肉可使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使血液的葡萄糖持续下降[8]。糖化血红蛋白值是糖尿病病人有效控制血糖的一个关键指标, 本研究显示, 团队心理辅导形式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的方式对控制血糖是有效的干预方式。
4 小结
护理院对长期入院的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相比其治疗理论而言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观点, 具备丰富的参照背景, 使成员可以在团体中同时观察、学习更多的适应行为, 从多方面了解自己, 对自己形成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收获[9,10]。由此可见, 对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团队心理辅导, 能大幅度提高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能有效控制血糖值, 最大限度地保证老年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樊富眠.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1.
[2]费静霞, 裴建琴, 姚敏红.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2, 26 (6B) :1572-1574.
[3]Wulp Imanetesmare U, Leeuw RJ, Uorter KJ, et al.Effectiveness o1peer led sell management coaching for patients recently diagnosed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in primary ca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J].Diabtic Medicine, 2012, 10 (11) :1464-1471.
[4]Edwin BF, Jo AE, Suzanne M, et al.C'ross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of peer support for diabetes management[J].Family Practice Advance, 2010, 27 (3) :16-17.
[5]Balow J, Wright C, SheasbyJ, et al.Sell-management approachesfor people with chronic conditions:a review[J].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02 (48) :177-187.
[6]Cannon M, Nuttall FQ.Effect o1ahigh-protein, lava-carbohydrate diet on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people with type 2diabetes[J].Diabetes, 2004, 53 (9) :2375-2382.
[7]吴毅, 吴军发.2型糖尿病病人的康复治疗及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15) :2202-2203.
[8]David EI, Laaksonen, Jaana L, et al.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vention o1type 2diabetes[J].Diabetes, 2005, 54 (1) :158-165.
[9]崔红霞, 张英俊.心理弹性对家庭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 (6) :869-871.
幼儿阶段正是自我概念的形成时期,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价。[2]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大量存在于教师与幼儿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档案袋评价,结果评价等,这类评价多属于正式评价。但是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这些专门的、正式的评价之外,运用最广泛最直接的是一种即时的、模糊的、动态的评价行为,这就是教师的非正式评价,也有人将这种形式的评价定义为“口头评价”、“即时评价”。笔者从简洁、易于理解角度采用了“教师的非正式评价”的概念。
非正式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包括直接和间接的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不断地了解学生,进而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3]一句漫不经心的简单评价,一丝不屑的冷嘲热讽,一句随口而出的赞扬,一个肯定的眼神,就有可能激起幼儿改变自身观念和行为的潜在能力,影响到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此,本文拟从教师对幼儿的非正式评价的视角探讨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一、教师非正式评价的基本价值
(一)教师的非正式评价会促使幼儿形成积极或者消极的自我效能感
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尚未对自我形成客观认识的能力,幼儿对自身的评价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幼儿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和信任,对教师的评价也极为敏感,教师的评价是幼儿评价自我的参照物。教师的评价有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其中表扬和批评是教师评价最直接的方式。表扬和批评作为教师教育幼儿的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手段,可以对幼儿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但是表扬和批评这两种评价方式的实施又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副作用。经常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的幼儿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容易对自己产生自信,敢于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相应的也就容易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而经常得到否定性评价的幼儿,则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产生不自信的情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更多的是选择消极逃避,结果是使教师对他做出更为消极的评价,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幼儿无法得到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二)教师的评价行为会影响幼儿自身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行为
在幼儿的眼里,教师充当的角色是权威人士,甚至是自己崇拜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便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这一现象也可以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评价标准多是从教师那里模仿而来。如果教师将幼儿定义为“笨孩子”,那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到幼儿自身,他也会随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而变成真的“笨孩子”。如果教师认为某一幼儿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学习,不管这种评价是否正确,教师也就会在无意识中把这种评价反馈给幼儿,幼儿就会把教师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幼儿真的不能胜任较难的学习,这就是知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教师通过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来影响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不但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也受到同伴评价的影响,而同伴的评价则主要是根据教师对当事幼儿的评价而得到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会影響到幼儿的择伴行为,幼儿会更愿意和经常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的幼儿玩耍,幼儿也往往会把在幼儿园中能否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欢迎作为自己在幼儿园中是否快乐的一个标准之一,来自同伴的评价会影响到幼儿对自身的评价,积极的同伴交往会促使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从而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二、教师非正式评价的现状
教师的非正式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行为,它融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当前教师对幼儿进行的非正式评价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在教师的非正式评价中,否定性言语评价占优势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主要有四种:否定言语、否定性非言语、肯定言语、肯定性非言语。从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发展规律来看,教师都应该更多地以积极肯定的评价行为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但是在叶平枝教授所做的研究中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而教师惊叹的眼神、肯定的轻抚则更是少之又少。
(二)评价简单且表面化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持续的时间较短,超过十秒的评价极少,[4]并且对幼儿的评价多以训斥、“真棒”、反问、微笑等简单、表面的评价为主。在笔者观察的一次仅仅二十多分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其幼儿园教师一共说了十三次“你真棒”。
(三)评价语言过于随意,忽视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
评价语言是一门艺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一个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素养。在笔者观察的幼儿园中班,该班带班老师在给幼儿发体检结果表的时候,很无意地对豆豆说:“你看你,都已经是重度肥胖了。”豆豆小朋友五岁多,体重55斤。也许该带班教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无其他想法,但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平常都是吃三碗的豆豆,那天只吃了一碗,而且头一直低着,给人的是想吃不敢吃的感觉。显然,这就是忽视幼儿情绪体验的一种评价语言,尽管幼儿不是成人,但是幼儿却同样有着自己的情绪体验。可见教师很随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评价的情感投入不足
教师对幼儿的非正式评价所投入的情感不足,评价的情感投入不到50%。[5]很多教师更加倾向于重视对幼儿显性的学习行为进行直接评价,而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要,并且幼儿教师还面临着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庞杂等多重压力,由此带来的职业倦怠对于幼儿教师所给予幼儿的评价有很大的影响。
(五)评价误差
造成教师评价误差有多种原因。诸如晕轮效应,主要指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言语行为的一切认知与评价,造成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或“一坏俱坏”的主观倾向。另外,所谓的刻板印象,主要指教师评价幼儿时,易受某些心理定势的支配。如:老师会有意无意地按照年龄、性别、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居住地区等特征,将幼儿归入某一类别,并依据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关于这类幼儿的固定形象来判断其个性。还有所谓的情绪效应,主要指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常受到情绪的影响。
四、优化教师的评价观,促进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一)评价语言要以具体评价为主,避免简单划一
一方面,很多教师非正式评价基本上停留在概括性的评价上,词汇单一、针对性不强,这种泛泛的、没有目的性评价,哪怕是肯定性的言语也只会让幼儿觉得空洞,甚至麻木。教师就应该在评价时将评价语言具体化,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仅是就幼儿所呈现出的最终画面来评价幼儿的绘画能力,而要尽量的发现幼儿绘画过程中的小细节。比如:看到幼儿线条画的直,可就此提出表扬,让幼儿知道自己确切的优点,让幼儿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另一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为了维持班级纪律、实现教学目标,或者会表扬遵守纪律、完成任务的幼儿,或者会批评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尽管教师的表扬或者批评带有一定的意图,但是由于幼儿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老师单纯的评价行为,并有可能模仿、内化为自己的评价标准。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中,能够告知幼儿行为的标准以及自己对幼儿的期望,让幼儿明白为什么受到了表扬,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进的以及将来如何做才能得到表扬,让幼儿学会预测和控制自我观念和自我行为,从而有助于幼儿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
(二)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鼓励幼儿参与评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利用日常生活的适当时机、故事或者游戏来引导幼儿对事情作出判断,对自己或者他人作出评价。比如:在讲《小红帽》的故事时,教师就可引导幼儿对小红帽的行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从而让幼儿学会客观评价别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自身的认识。
(三)使用否定性评价时应注意方式方法
教师对幼儿的否定性评价有时候也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必要的否定可以培养幼儿接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否定性评价的时候更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同的方式方法在幼儿发展中所取得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在进行否定性评价时,教师可采取先扬后抑等较为委婉含蓄或者幽默的方式。比如:在进行否定性评价的时候可以说:“XX小朋友球拍得很稳,要是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既能收到教育上预想的结果,又不伤害幼儿的自信心。
(四)把握好言语评价和非言语评价的时机
教师要注意自己言语和非言语的评价,善于捕捉幼儿的优点或者长处。当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使这样的成功成为他继续努力的动力。教师也要注意关心那些平时不爱说话、不爱交往的,性格内向的幼儿。当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或者遇到困难时,教师的一个赞扬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一次轻轻的抚摸,都会是对幼儿莫大的鼓励和评价,让幼儿体会到教师也是注意他的,关心他的,他和别的幼儿受到的是同样的待遇,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得到增强。
(五)要考虑幼儿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不能只看到幼儿不足的一方面。正如丽莲·凯兹指出的:从常模来看,幼儿大概在四岁时就能学读写,但这并不是说幼儿就该从四岁开始學习读写。作为幼儿教师,要明确区分儿童能做什么与该做什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有些幼儿可能比较擅长手工而不擅长绘画,而有些幼儿可能比较擅长绘画而不擅长手工,要能识别幼儿独特的能力,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有价值的人,并尽可能的用非言语暗示他,给不同能力的幼儿以不同的任务,给不同的幼儿以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独特的一面。
(六)在同伴面前要慎重评价幼儿
正如上面已陈述的,教师会通过影响幼儿同伴关系来影响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当众的否定性行为容易让其他幼儿孤立被评价的幼儿。我们经常会在幼儿园里听到幼儿这样说:“我们不和XX小朋友玩,因为老师说他不乖,不是好孩子。”事实上,这种行为极易伤害受评价幼儿的自信心,形成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七)使用增值评价
“增值评价”是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早在1996年提出的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概念,不妨将“增值评价”迁移在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中。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要了解到幼儿的现有水平,也要肯定幼儿未来的发展潜质。使用增值评价有利于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待幼儿,不仅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幼儿从评价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
总之,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深刻影响,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科学的、客观的、多元化的评价观,这样不仅仅能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更能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使得幼儿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韩进之.我国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初探.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3)
[3]高凌飚,黄韶斌.教学中的非正式评价.教育学报,2004(2)
[4][5]叶平枝.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10(4)
[6]刘以榕,申艳娥.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现状研究.教学与管理,2005(3)
[7]邢强.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四川心理科学,2001(2)
自我评价 (self-evaluation) 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三基本六会”的培养目标要求, 且一直沿用至今, 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也是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准确回应,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 人才选择的门槛降低, 生源质量有下降现象, 同时扩招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组织上的难度加大, 加之学校场馆等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等, 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0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0人, 女生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近期资料20余篇, 获取相关信息为本文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100%。
1.2.3 数理统计法: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学生专业能力自评状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关乎着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走向, 由于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好坏直接反应一个学校对学生的教授能力的体现。因此, 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以及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关乎着体育教育专业的未来。
2.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自身能力评价分析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自身的能力能够满足所学习的专业的要求。特别是在女孩子中这种可定达到96℅.说明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 学生对于自身的能力要求达到了高度认同的态度。这也反映出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能够按照要求来培育学生。
2.1.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修课具体培养目标进行的相关调查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目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对体育教育专修课的培养侧重点依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但是关于体育教育专修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只是一言片语, 并未提及具体、详细的培养措施、步骤等的明确规定。因此,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完善, 以及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对于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促使教学稳步前进, 提高教学质量和解决学生就业难将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上学后专项技能能力自我评价分析
专项技能是指一个人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所掌握的与该项目相关的技术、学习、专项理论、专、教学, 裁判及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再教育理念上仅仅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学生专项技术能力与特长为宗旨的教学方针。特别是体育教育这项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项目, 如何在四年的时间里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体育教育, 通过所学的专业技能对自身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十分重要的。
2.3 学习态度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自我评价的影响分析
学习态度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近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如受到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所接触的重要人物如家长、同学, 更重要的自己所处学科领域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教师对于他们学习的影响都持认同的态度并且认为好的家庭环境以及良好的校风是促进他们学习的动力所在。此外, 好的学习态度还受个人的学习内在需要以及群体的需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学习的自身需求同时提高一个班级的核心竞争力, 告诉学生个人的进步与班级的荣誉息息相关, 在班级形成一种学习的正能量, 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不愿学习的问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教育专修课教学技能是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修学生从事体育教师这一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3.1.2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阶段, 能够按照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来实施。
3.1.3 学生上学后能够对自己学习技能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客观的评价。
3.2 建议
3.2.1 自评能力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部分, 如何形成好的自我评价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导, 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 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欲望及正确的自我评估能力。
3.2.2 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培训,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意识和危机感, 每个人都要去学习, 这样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自评状况、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专业能力的提升策略与影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本专业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中能够很好的按照内蒙古民族大学制定的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本专业技能练习的相关要求。通过四年的有效学习后, 能够准确的对自身的技术能力、个性特点、主观能动性做出判断。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专业能力,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王鲁克.体育教学技能[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235-236.
[2]幻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山东: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1、准备一间员工活动室或休息室。很多企业都有一间活动室,当员工感觉压力太大或者需要放松一下的时候,就可以到那里去。这些房间里备有一些游戏器材、喜剧录像、笑话书,等等。
2、做一些出乎员工意料的事情。在下一次员工内部会议上,你可以突然走进去,或者当某个员工询问公司午宴在哪里举办时,你故作神秘地回答:“我不知道啊,我已经吃过了。”
3、组建一个娱乐班底。他们的使命是找到让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收获乐趣的方法。经理人需要给每一位员工一次机会加入这个娱乐班底。
4、要及时给大家找乐子。经理人可以制订方案让团队成员开心一下,可以是在办公室聚会上,也可以利用下个月的休假时间。与此同时,试着让你的团队成员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找到一些乐趣。
5、举行非正式的聚会。时不时地在户外或者当地的某家咖啡厅里召开会议。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员工会更加放松,彼此的沟通也会更加彻底。同时,这也能破除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人隔阂。记得在这样的会议上准备一些茶点。
6、轮流在下午两点说个笑话。每天下午两点的时候,召集你的团队成员聚个一两分钟。每天都让一名不同的员工给大家说个笑话。这种小游戏能让你的员工重新振奋精神,尤其是在下午这个大家都感到有些疲惫的时候。
7、举办一场周五聚会。让你的员工每天多工作15分钟时间,这样到了周五下午4点,就可以举办一场聚会了——或者让员工提前下班。
8、开展有竞争性的游戏。把你的团队成员叫到一起,让大家开发一个新颖的竞争性游戏,找两个或更多的人来作设计。他们可以使用办公室里的任何材料或者资源。员工将在开发这些游戏的过程中收获乐趣,继而很放松地去玩这些游戏。记得提供若干象征性的奖励。
9、举办一场笑话比赛。要求你的员工记录自己每个星期笑了多少次,并必须记下是什么让他们发笑。参加比赛的笑话必须能让人捧腹大笑,每个月月底,胜出的员工将享受到大家提供的一顿免费晚餐。
10、搜集一个礼品袋。每一位员工都要准备一份价值两美元以下的礼品,礼品必须无聊、搞笑,并且有包装。把所有的礼品放进一个大箱子里,每个员工从里面拿一份其他员工准备的礼品。
11、出于寻开心的目的举办一些头脑风暴会议。要求你的员工为一种目前并不存在但未来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服务或产品展开头脑风暴,或者让大家为一把用旧的牙刷想出新的用途,或者让大家为某种特殊的状况设计解决方案,比如,明天早上,全世界的人在醒来后都发现自己的双腿短了一截,该怎么办?
12、举行一次拼字游戏。列出公司里用到的所有技术词汇,然后举行一次拼字游戏,获得胜利的人将得到一个奖品。
13、进行创意练习。在召开解决实际问题的某个会议之前,为了激发大家的创造力,让所有的团队成员参加一些激发创意的练习。要求员工用30秒钟的时间列出房间里所有重量不超过一磅的物体,或者让员工列出所有圆形的物体。
14、开辟一个趣味互联网电子公告板。当员工计划举办一次有趣的活动并希望其他人参与进来的时候,鼓励他们把信息告诉其他人。某个员工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活动时间、活动地点、预算经费等信息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这样对此感兴趣的那些员工就可以直接和他联系。
我看过柴静说的小段子:“1998年我刚来北京的时候,碰见的男青年,经常都是三句话,‘我漂在北京,我是搞艺术的,我总有一种想死的冲动。’有的还有第四句话,‘你们学校在哪儿?要不我到你们食堂找你吧’……不着四六的艺术青年,大都这套路,靠这几句话泡妞和蹭饭,等饭点儿到了,坐人对面,你就得让他:‘吃一碗吧。’”不由得会心一笑。
时过境迁,女文青都成为女文中,完全明白从来没有形而上,精神空虚,要么吃饱了撑的,要么只为吃口饱饭。我遂微微一笑。
男孩只是专科,也坦承在校期间是睡过去玩过去的,所以找工作方面,就没了挑三拣四的可能性。千难万难才进入目前的公司:不喜欢,学不到东西,没上升空間,又很累……领导和家人都建议他进修,提升学历才有发展的可能性。男孩却说:“要那些钱有什么用啊?我只想要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休息时候可以四处流浪,钱花光了再回来做事……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那么辛苦?”
这是自由吗?不,这只是懒散与不求上进。哪个国家的解放,不通过战争;哪段自由,不来源于艰苦奋斗。中国人都听过那句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小时候看电影,往往有一个大叔眼冒怒火,握着拳头高呼:“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自由,前进……”自由是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著名的《自由女神引导人民》,半裸的女神手把三色旗,在枪林弹雨中招引着民众向前冲。枪杆子里面才出自由呢。更不用说美国那位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永不下班的自由女神像,她一手高举着火炬,另一手紧抱着《独立宣言》,你可以理解成:天黑了,她点着火把也要看书。自由靠永不懈怠的知识赢取。
爱情想自由?得有娜拉出走的勇气。如何避免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至少要经济独立,否则就是重复《伤逝》里涓生与子君的悲剧。财务想自由?得有相当的金钱,能以投资自养。若非生为富二代,金钱从何而来?无非就是一把血一把汗。
想过闲云野鹤、神仙般的日子,随时背起行囊上路。可是,你得保证在弹尽粮绝的时候,还能抽出最后一张信用卡,还不曾被你刷爆。越想自由,越得奋斗,自由就在双手中。奥运会上,把最重的杠铃举过头顶后,才能潇洒地放下,享受那双手空空的轻盈快感。
亦舒有一篇小说,叫《细沙》,开篇第一句:“关于自由的一切,兆芳都是同小平叔学的。”小平叔是个热爱自由的浪子,去南太平洋岛国晒太阳,与艳冶女郎享受同居的欢爱而不需要结婚。他对朋友的小女儿兆芳说:“我的家,在某个海滩上,一出门,踏到的便是洁白的细沙。”浪子也会老,曾经的不羁变成落伍,女人离开他,他还是钻石王老五吗?不,要去掉钻石二字了,甚至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老光棍。他说过的有美丽细沙的家呢?他在世界各地都买不起房子,哪里都不是他的家。到最后,他病倒在地球某个角落。
当年仰慕他的少女兆芳,终于出语讽刺他:“光会恋爱,不会赚钱,是行不通的。”兆芳喜欢的男友,是“死命工作赚大钱做大事”的那种,带她回家,是海边的小小别墅,一开门,就看到“洁白的细沙泳滩”。男友说:“一年前咬咬牙分期付款买下来的。现在已经涨了一倍。”意不在海景,在于海景房的投资价值。
这故事的寓意十分浅显,无非就是:要实现梦想吗?先从梦中醒来开始工作吧。而“时光如细沙漏过指缝,一去不回头”。
(编辑/张金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急诊内科符合条件的病人96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急症47例,重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等呼吸系统疾病41例,脑梗死8例。采用隔日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护理,男21例,女24例,年龄49.7岁±12.8岁;观察组51例采用细节护理,男25例,女26例,年龄48.5岁±13.1岁;入选病人受教育程度均在初中及以上,获得知情同意配合研究,可进行语言交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排除精神病病人。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疾病构成、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病人急诊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和支持治疗,但护理方法不同,对照组45例病人采用急诊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51例病人给予细节护理,具体护理方法见表1。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4]对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病人自我效能进行评价,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由低到高计1分~4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好[1];②根据各医院心理情绪评分量表[5,6],制定适合急诊内科病人的心理情绪量表,包括紧张、焦虑、抑郁3方面,采用5级评分法,由病人根据自己的心理情绪选择,评分越高,心理情绪越差。该问卷于2010年12月在病人中进行了预调查和评定,结果经本院5位护理专家评价,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为0.93,信度为0.91,效度为0.90。③评价护理后两组病人遵医嘱服药、心理自我调节、自我行为管理情况,评价急诊救治效果,以病人急诊危象消除或明显好转,基础疾病得到缓解为有效;急诊危象未缓解或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自我效能评价
两组护理前GSE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GSEC评分较护理前无明显变化,观察组GSEC评分较护理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护理后GSE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分
2.2心理情绪评价
组内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紧张、焦虑、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仅紧张评分较护理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护理前紧张、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紧张、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自我管理能力和救治效果评价
观察组护理后治疗依从率为86.67%,心理自我调节为68.89%,自我行为管理为66.67%,急诊救治有效为93.33%;对照组分别为50.98%、33.33%、43.14%、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例(%)
3 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4年1月—3月9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例)和实验组(n=49例)。此98例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空腹血糖≥7.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2小时血糖值≥11.1mmol/L。对照组中,男性29例(59.18%)例,女性20(40.82%)例。年龄在46~60岁,平均年龄(52.05±1.36)岁,平均病史(10.22±1.69)年。实验组中,男性21(42.86%)例,女性28(57.14%)例。年龄在43~64岁,平均年龄(53.5±0.13)岁,平均病史(11.72±0.42)年。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年龄、性别、发病历、家庭史、糖代谢水平等基本状况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包括开设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发放指导资料、个别健康指导等[2]。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由内分泌科医生3名和护士5名组成的医护团队给予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主要包括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指导、口服药物治疗、心理指导等健康教育。其具体如下:
①自我监测血糖以及葡萄糖耐量试验的指导:帮助选择适宜的血糖仪,并教会正确使用。向患者说明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根据葡萄糖耐量试验,因该项试验需要5次静脉采血,反复采血可能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应做好解释工作,帮助病人正确完成试验。告知抽空腹血后,立即口服葡萄糖75 g溶解在250 mL水中,5 min喝完,服糖后30、60、120、180 min分别抽血查血糖。
②饮食指导:强调合理分配,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容易饥饿,根据生活习惯、病情需要,指导将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3]。饮食中对血糖有影响的3大营养素应定量摄入,蛋白质1~1.2 g/kg,脂肪1 g/kg,糖类需由全日总热量减去蛋白质以及脂肪的热量后再除以4,即可以得出全日需要量。糖尿病一日至少吃三餐,在每日活动量不变的情况下,饮食中的主、副食数量基本固定,并使之较为均匀地分配于三餐中,避免因随意增减而引起血糖波动。
③口服药物指导:对于胰岛素应用的患者,告知如果有大汗、饥饿感及时通知医生,防止血糖过低而引起昏迷。告知注射局部的水肿、瘙痒,一般继续使用后可以消失,不要抓挠。为避免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于磺脲类和餐食调节剂应用的患者,告知不良反应主要是体重增加和低血糖,应在餐前或餐中服用。服药期间和服药间隔应该尽可能固定,服药期间要继续遵守饮食计划,如果在应该进餐时,没有进餐,则不要服药。
④心理指导: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血糖不容易控制,并发症多,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否认心理。可以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使之掌握维护自身健康的钥匙,消除引起的心理问题。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和干预后4个月、7个月的空腹葡萄糖值;餐后2 h葡萄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比值。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3月后有4例失访,实验组6月后有1例失访。结果显示:经过干预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方面上均显著下降。但干预后4个月时、干预后7个月时实验组3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注:该组干预前后比较,P<0.01。干预后4个月时、干预后7个月,同时段,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的综合征。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以及环境因素有关。因此,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早期治疗、长期治疗、综合护理、治疗措施个体化的原则。具体措施以饮食指导和合适的体育锻炼为基础,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治疗。
近年来,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深刻理解糖尿病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知识;设立个人糖尿病控制目标;适宜的营养管理;把锻炼身体变成生活方式;使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定期检测血糖、尿糖,并根据结果更好地调控血糖;预防、监测和治疗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等。患者通过这些实用性、指导性、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以前严重缺乏自我管理知识,逐渐转变为重视日常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及相关治疗,病情控制得越来越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也大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该文实验组给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其结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方面上有差异,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说明自我管理的实施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松,韩智华.强化自我管理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096-1097.
[2]高俊香,唐丽梅.自我管理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0):1558-1559.
[3]兰洁,孙红霞,马建华.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6):238-239.
[4]马明,何伟.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4):392-393.
【对团队的自我评价是指】推荐阅读:
团队经理的自我评价06-23
设计团队的自我介绍06-29
提升自我团队范文04-06
从自我管理走向团队管理07-01
如何在团队中自我定位02-20
关于对工作态度的自我评价06-02
自我评价以及对工作的设想06-19
对自己作品的英文自我评价02-08
对团队建设的认识09-27
工作的自我评价及对工作的满意度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