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石灰吟,出塞)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石灰吟,出塞)(通用11篇)

古诗(石灰吟,出塞) 篇1

首二句互文,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首二句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战争不断。这就将一时一地的戍边战事纳入到广袤悠长的历史时空之中,引导读者思考一些社会和历史的规律。诗意因此而深厚蕴藉。后两句怨而不怒,借怀念古代名将而批评当世无良将。施补华《岘佣说诗》云:“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此诗因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而脍炙人口。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石灰吟》课堂教学拓展评析 篇2

1.今天,我们深入研究《石灰吟》这首诗,比比谁得到的多。

2.在个人自学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完成练习。

(1) 这首诗是______朝代______写的,他是______家、______家,还是______

(2) 读本诗,你学到了两个四字成语______、______,学到了一个三字成语______,你知道它的意思是______,通过这个成语你体会到了:______

(3) “吟”的意思是,全诗赞美了石灰的______精神;全诗运用了______ 、______ 修辞手法。

(4) 这首诗按______石、______石、______石的顺序,写出了石灰的生产过程,______、______、______这四字词语写出了这个过程的艰难。(读石灰资料)

3.以上练习是对你所学零碎的检测,现在,你能用通顺的语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吗?(练说,指说)

【评析】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让学生读、思、讨论,最后又把学生零碎的理解融合成整体: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好像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究”,变空洞的“说”为实在的“写”,可谓“教之有法”。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导,真正能完成这张练习的可能只有少数的所谓优等生,而大部分中差学生的答案可能都是从同组优等生的练习纸上“研究”来的。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显然是相悖的。

三、 体诗情

这首咏物诗,只是在赞石灰吗?

1.补充材料1

于谦从小发愤苦读,立志为国为民,崇拜文天祥。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那年,于谦刚好十二岁。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说:“歌咏言,诗言志。”十二岁的于谦写下这首诗,是为了什么?(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积极追求。)

板书“志”,齐读这首诗。(读出坚定)

言必行,行必果,于谦毕生实践着自己的所言,请阅读于谦的生平,你自会感叹的。

2.补充材料2(于谦的生平)

读他的生平,你触摸到了于谦一颗怎样的心?

他为了百姓,即使烈火……

他为了国家,即便是粉身碎骨……

这是一颗为国尽忠,为民尽孝的赤子之心呀!(板书)

这是一颗历尽艰辛,无所畏惧的拳拳之心呀!(板书)

他竟被佞臣所害,佞臣犯下的是滔天罪行,黎民失去的是一代英明,现在,让我们通过诵读他的诗以表怀念,因为,人虽去,他的声音犹响彻耳畔,请读全诗!

人虽去,但他的故事仍在民间传扬,请快速浏览

3.补充材料3(于谦拒礼的故事)

于谦拒绝了谁的礼?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于谦接受了谁的礼?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坚守清廉,拒受皇恩;

他坚守清廉,不染俗尘;

他坚守清廉,肝胆相照万民情。

在我国璀璨的文化中,有一个成语就是因于谦而产生、传扬——这就是两袖清风。抄家时,他仍家徒四壁,他的这份坚守是至死不渝的。(板书:一生清白,至死不渝)

4.现在,你肯定读懂了这些词的双关语意。

千锤万击、粉身碎骨:写出了石灰的();表达了诗人的()。

清白:写出了石灰的();表达了诗人的()。

【评析】

课上,张老师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借助历史,引导学生了解了于谦写诗的背景,于谦的生平及反映其精神品质的故事,循序渐进、层层递升,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历史、社会及人物内心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不过,因为拓展内容过多,所有的内容学生不是听老师匆匆读了一遍,就是自己匆匆读了一遍,“浅尝辄止”又怎能“熟能生巧”?而且读材料过程中,没有更有效地突出读诗。

四、 总结拓展

1.一首《石灰吟》,让我们感受到了于谦大志和一生的卓越。老师在备课时,想用一图形把这些文字组成一个整体,你认为画什么好?

2.我想画一火炬,一首《石灰吟》就像一火种,点燃我们的激情,照亮我们的思想,指引我们的人生,也许,这才是我们今天读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3.我们诵读石灰吟,走近了于谦,但仅仅是近了,远没有“进入”,于谦是一本厚厚的书,怎一个四十分钟了得?让我们课后继续去读他,想他,追寻他……

【评析】通过这个图形的设计,学生的想象力在飞扬,激情在燃烧。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获得“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反思 篇3

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古诗(石灰吟,出塞) 篇4

石灰吟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六年级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学习目标

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运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初读古诗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暮江吟》。

读题

2、回顾我们学古诗常用的方法是什么?(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人)

生思考、回答

回顾就知,用学法。

3、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出示简介)(从主要事迹中初步感受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人)

4、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5.多种形式读:指名读。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齐读课题

自渎古诗

通过信息平台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为后面的“托物言志”埋下伏笔。

借助电子课本,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并用画笔功能标注小节线。

二、了解石灰,理解诗意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出示:石灰的自述)

静听、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语音功能,播放音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石灰的一生,从而让学生指导作者为什么要借“石灰”来言志。

2、这首诗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的?(体会拟人写法的作用)

3、理解“只等闲”的意思。

4、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指名说诗意)

思考回答

用聚光灯功能,理解关键词。

三、联系生平,感悟诗情

(一)结合故事,明志向。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1.讲述背景: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二)结合资料,悟“清白”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1、出示资料:

过渡:于谦是选择像其他大臣一样苟且偷生呢?还是誓死保卫国家?

1、再读古诗,于谦的情感有了什么变化?那个词看出他已做出决定?(全不怕)

2、他真的什么都不怕吗?(他不怕什么?怕什么?)联系后面的句子,体会“清白”。

3、于谦也是这么想,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1、出示资料:

此时,如果你是于谦,你会怎么想呢?你会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吗?(组织学生交流)

在狱中,于谦想到奸臣当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问心无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在狱中仰天长叹——(指名朗读)

阅读、讨论、交流、诵读

阅读、讨论、交流、诵读

屏幕出示文段,让学生阅读作者的背景,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志”。

资料的展示,更能让学生能感悟出诗情。

四、初识“托物言志”

再读《石灰吟》,你觉得这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石灰与诗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思考、回答

五、拓展咏物诗,体会“托物言志”的特点

1、在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咏物诗,正如《石灰吟》那样,表达了诗人的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体会这类诗歌“托物言志”的特点。

【出示】《墨梅》《竹石》(指名读)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大家也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

2.串读三首诗

【出示】《石灰吟》

这三首诗中还有许多奥秘。自由读一读,从诗句中,你有什么发现?

3.哪句诗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我们把三首诗读成三句诗。

4.总结:如果这节课,《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清白,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全体起立背)

比较、自渎、感悟

通过信息平台出示图片、文段,通过三篇“托物言志”诗,找出“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板书:

石灰吟

知诗人

(托物言志)

明诗意

清白

悟诗情

教学反思: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链诗篇。

六环节中,解诗题紧抓了“吟”一字,由吟入手,引入诗文,不仅复习了旧有的《游子吟》,又学习了1种新的古诗形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石灰的炼制过程,再让学生用诗中的话说石灰的经历,继续思考,再用四字词概括石灰由石到灰的过程。这种思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让学生三次走进石灰、了解石灰,从而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其实这种教学思路是在最传统的解词、释义、串句屡遭失败后,集大家智慧而成的。我现在明白了“斟酌”、“推敲”2个词的含义。

领悟诗情,需要有1个步步深入的过程。起初,我的设计很肤浅,没有真正意义上深入文本,深入于谦,有点华而不实。后来得到年级老师的点拨让我懂了,成功的课既要实在,又要技巧。我把诗人背景资料做了很大的修改,让资料成为学生感情升华的根本,由石灰迁移到了于谦,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分2个层次领悟了诗情。让学生懂得了于谦的粉身碎骨与永留清白。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石灰吟》教学实录 篇5

一:导入古诗

1、师: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了解诗人

2、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生:(齐读)于谦

3、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于谦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

4、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

5、师: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真了不起!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见过石灰吗?生:见过。

6、师: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生:石灰。

7、师: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生:石灰吟

8、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指生读古诗

9、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师:谁来试一试?指生读

10、师: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谁愿意再来试试? 指生读

11、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非常好孩子!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三:走进古诗,明白诗意

12、师: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13、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你来!生:我画的有:千锤万击。

14、师: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 生: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15、师: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撞击的次数多。

16、师: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 生: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17、师: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18、师: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

19、师:是呀,好一个困难啊!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生:我觉得非常的痛苦。

20、师: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21、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生:看做平平常的事。

22、师: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23、师: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生:(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24、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

25、师: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生:(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

26、师: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生: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

27、师: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生: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

28、师:顽固?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9、师:还能读得更好,孩子。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30、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31、师:朗读中透着顽强。还有吗?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生:

32、师: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生齐读前两句古诗。

33、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生: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

34、师: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生:全不怕。

35、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生:粉骨碎身

36、师:再来生:粉身碎骨。

37、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38、师: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39、师:你再来读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40、师:多么无畏得石灰呀!一起来读。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41、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 生: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42、师:从你的感情再来读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43、师: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你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44、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45、师: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生:(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

46、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47、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

48、师:谁来试一试?生:读整首古诗

49、师: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生:

50、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生:生再次齐读古诗。

51、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生:清白

52、师: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53、师: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你来说。

生: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

54、师: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生: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

55、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生:我从。。。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56、师: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还有吗?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

57、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生:清白。

58、师: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59、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生:读诗。60、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生:齐读古诗

61、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生:背诵古诗。62、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 生: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

63、师: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

64、师: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生:清白。

65、师: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生:清白。四:拓展延伸

66、师: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 生:读诗。67、师: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生:齐读

68、师: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

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生:美。

68、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生:

69、师: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陈老师写的。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生拿练字纸练子。

70、师: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

板书 石灰吟

《石灰吟》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教学《石灰吟》,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二境:苦涩滋味,诗意已荡然无存。

教学至此,自我感觉已至课的尾声,可想起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类的考题,为了对学生“负责”,于是让学生填空。课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学生在思考收罗恰当的词语,我的大脑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会却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于是不得已将教参书上的“不同流合污”话语搬了出来。写下这几个字,我也感到荒唐。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茫然,从学生认真笔记的动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这是“我”的教学,呈现着“我”的焦虑与思索。如果问这段反思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真”在其中,是“真”让这段文字熠熠生辉:

反映真情景。“读诗,认识石灰”,“赏诗,领悟正气”,“填空,明确主旨”。前面教学行云流水,课堂呈现和谐动人的画面,后来的填空则让师生同时陷入了尴尬。这样一步步写来,不含虚情,真实“录像”,于是教学的历史存留,镜子的作用显露。

坦露真心情。从反思中可以感觉其中“人”的存在:鲜活,个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说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话语,没有性情,无关痛痒,那么它的作用显然也不再与自我相关。

《石灰吟》教案 篇7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

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

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

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

(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

(3)、清气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导朗读

(1)、学生自练。

(2)、教师指导练习。

(3)、当堂背诵。

检查背诵,练习反馈。

作者用梅花赞美注重_______,而不注重_________的人。

背诵《墨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背诵《墨梅》。

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回忆方法。

讲读课文《竹石》、《石灰吟》。

(一)、讲读《竹石》。

听配音朗诵。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1)、什么咬定了青山不放松?

(2)、竹子为什么不生长在泥土里,而要立根于岩石中呢?

(3)、东西南北风是什么风呢?

重点讨论,你觉得诗人写竹石是不是只为了写竹石呢?他其实是在写谁?为什么他不直接写呢?

指导朗读,背诵。

(二)、讲读《石灰吟》

听指名朗读。

根据注释,理解诗句。

把仍未理解的诗句在小组中提出,共同解决。

重点讨论:

(1)、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

(2)、作者写石灰其实是想写谁?写什么品格?

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课前复习

1、竹石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石灰的特性与人_____精神相近。

2、背诵《竹石》、《石灰吟》

归纳总结。

古诗除了第一节课所提到的特点,还具有哪些特点?

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其共同特点都用物的什么特点赞美人的什么?

运用特性比喻精神注意什么?

能力训练

自学收集的其他托物言志的诗歌。

分组向同学介绍。

按诗意给《墨梅》配画。

连线:梅坚忍不拔

竹忠贞不屈

《石灰吟》评课稿 篇8

沈老师执教的是古诗《石灰吟》,全诗不到三十个字,却被她挖出了很多东西,如了解诗人、理解背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故事延伸,拓展内容;创设情境,激情朗诵;……从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中,无不透出教者的思考、探索与创新。总之,这是一堂很有实效的课。

一、整体感觉较顺,给人一气呵成、抑扬顿挫的感觉。开头沈老师清楚介绍了“吟”这种文体的写法,包括后来的“托物言志”的特点,这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

二、“创设情境,激情朗诵”的教学,非常值得学习。语言文字仅仅是外在的表象,更何况诗歌的语言那么精炼,如何引导学生将沉默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挖出深藏于诗中的东西,从而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沈老师作了很好的尝试。她更加注重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更充分地点燃学生的诵读激情,一次次“入情入境”的`朗读很有感染力。

石灰吟教学设计 篇9

一、理解大意

1.导入解题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赞美石灰的古诗《石灰吟》。(屏幕出示全诗,教师范读。)同学们见过石灰吗?在什么地方见过?都用来干什么?

建房子的时候放在混泥土里面;粉刷墙壁的石灰粉;

师:其实我们石灰有很多用途,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都有用到石灰。

2、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师:“吟”我们在哪些学习过的古诗词中也有这个“吟”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吟”带有什么意思呢? 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理解诗意

(1)过渡:石灰这种看似普通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要去赞颂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谁可以来读读这首诗。谁读得更好的?

(3)读了这一首诗大家知道这首诗什么意思吗?同桌同学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字词画出来。同桌交流。(学习古诗词时利用好注释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

(4)师: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吗?

“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师: “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呢?

是平常的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师:对我们在《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到的“等闲”也是这个意思。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两个词我认为要好好理解。

“千锤万凿”的“千”和“万”是虚词表示和多次,我觉得“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5)师:借助工具书后,关于字词你们还有什么要提出的吗?谁能完整地说出全诗的意思?

(这首诗大体意思是:制作石灰十分困难,先从深山中千锤万凿取石头,然后用烈火煅烧取来的石头。石灰具有崇高的品格,为了造福人类,它把清白留在人间,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

(6)吟诵:这就是石灰的品格,既平平凡凡,又轰轰烈烈,难怪诗人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学生诵读全诗。)

二、感受品格

1.历尽磨难:感受石灰和于谦的形象

(1)石灰的生成历尽了千辛万苦,可谓“千锤万凿出深山”;面对磨难与危险,石灰又是那么的从容自若,真是“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一读第一、二句诗,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比如:为了烧制石灰,深山里的石灰石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凿开了心,掏出了肚;石灰石被运下山,又忍受熊熊烈火焚烧。顽强的石灰面对这一切磨难,无所畏惧。真是太了不起了!)

(2)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石灰,这就是宁死不屈的石灰。难怪诗人如此敬佩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

(3)按常理来说石灰只是一种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物质,但是在诗人的诗中却感觉到石灰好像有了思想和感情。再自由读一读,诗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感觉到了。在课文中画出来,体会体会。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

老师: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现在杭州)人。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石灰吟》是于谦年轻时写下的一首诗,正值热血青年的于谦慷慨激昂地吟诵道——(学生诵读全诗)真是诗如其人啊!《石灰吟》就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2.永留清白:体会石灰和于谦的品格

(1)对比讨论:石灰留给了人间什么东西?于谦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同桌同学讨论。)

(2)交流体会:(学生交流看法,老师引导升华:石灰被用在建筑物上,它留给人间的是洁白的墙,哪怕粉身碎骨也全然不顾,坚强不屈、纯洁高尚。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的一生,他的品格体现了石灰的品格。)

(3)拓展联系:你还知道哪些像于谦一样的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他们也留下了满留乾坤的清气在人间,请读——

屏幕显示: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竹 石(清)郑 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咬定青山不放松,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立根原在破岩中。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千磨万击还坚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梅花(宋)王安石

墨梅(元)王冕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墙角数枝梅,我家洗砚池头树,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凌寒独自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遥知不是雪,不要人夸颜色好,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为有暗香来。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谈谈自己感受

《石灰吟》的教学反思 篇10

我教学《石灰吟》后曾写下这样的《石灰吟》:

今天教学《石灰吟》,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二境:苦涩滋味,诗意已荡然无存。

教学至此,自我感觉已至课的尾声,可想起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类的考题,为了对学生“负责”,于是让学生填空。课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学生在思考收罗恰当的词语,我的大脑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会却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于是不得已将教参书上的“不同流合污”话语搬了出来。写下这几个字,我也感到荒唐。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茫然,从学生认真笔记的动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

这是“我”的教学,呈现着“我”的焦虑与思索。如果问这段反思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真”在其中,是“真”让这段文字熠熠生辉: i ОLjs?

反映真情景。“读诗,认识石灰”,“赏诗,领悟正气”,“填空,明确主旨”。前面教学行云流水,课堂呈现和谐动人的画面,后来的填空则让师生同时陷入了尴尬。这样一步步写来,不含虚情,真实“录像”,于是教学的历史存留,镜子的作用显露。反之,回避问题将继续为问题所累,那种加工改造实际是对教育真容的“涂抹”,问题的本质在“涂抹”中难觅,所谓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虚幻无根。 )

坦露真心情。“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这反映着应试的心理,这种“思”是一种顾忌。“老师啊,你啥时能鄙视流俗,不同流合污呢?”这是指向未来的思,话语里已经包含对历史的不满,企望超越。至于反思的两个小标题则明示自己对这节课的评价,体现着一种“觉醒”。我们可以感觉其中“人”的存在:鲜活,个性,正直,也庸俗。如果反思只是说些藏匿自我的公共话语,没有性情,无关痛痒,那么它的作用显然也不再与自我相关。

思考解决真问题。“公开教学作秀,关起门来死揪。”有人奉此为生存之道。我想,如此“聪明”的教师是不会有什么真反思的,当然也不可能领会什么教育真谛。笔者愚拙,执意要在自己的家常课里“作秀”,而且把课上僵化控制、只为考试那“揪”的教学视为丑陋。“秀”出味道,剔除丑陋,我想这是教育人道的思考。

石灰吟的诗意解析 篇1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翻译】

石灰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但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诗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作者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上一篇:《一个人的博弈》阅读答案下一篇:专业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