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精选6篇)

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篇1

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笔者认为,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下面就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惩罚的作用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惩罚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矫正功能:为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 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 (二)威慑功能: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如呆字生小做作业,教师惩罚该学生,其他学生便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惩罚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 二、惩罚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 (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 班主任老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必须讲清道理,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惩罚必须让受罚者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这里也顺带介绍一下美国学校的不同做法。美国学校在惩罚学生时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什么是错?违反了学校的制度就是错。既不给不学生争辩的余地,也没有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表面上看这种惩罚方式与美国所推崇的个性教育是相冲突的,实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强调的是自悟,调动的是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明白了对错,在教训中学会了社会法则 (三)罚要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 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四)对事不对人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如不准逃学、不准讲脏话、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避免“我讨厌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等伤害性语言,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轻蔑的态度。 (五)寓教于罚 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万不可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要避免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上纲上线,穷追猛打,“痛打落水狗”式的批评。 (六)惩罚要依法办事 惩罚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而班规要求全班同学民主讨论确定,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老师对他过不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 (七)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 如学生动手打人,班主任除批评外,还要让学生向对方赔礼道歉,造成伤害的要赔偿损失,挽回在对方身上造成的有害影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的好品质。 三、现代教育呼唤高明的惩罚 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等,更不是简单粗暴的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它又会是极富人情味的。 教育家魏书生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做了很多尝试,现介绍几例: (一)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二)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三)犯写地说明书,这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 一律:“我犯一个大错误……,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等等,这样做浮皮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写说明书基本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种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四)罚写心理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学生犯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他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错误的方法。 (五)犯罚其喊口号,更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此外,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曾因偷杀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里根曾因踢碎邻居玻璃而被父亲罚做临工赔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为惩罚爱睡懒觉的女儿,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恶果,结果女儿从此改掉了这个毛病……这些高明的惩罚产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让人叹服。 总之,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努力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当正面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惩罚这支利剑。参考文献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3.中国教育报.12月28日,第三版

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篇2

《三字经》里告诉我们:子不教, 父子过;教不严, 师之惰。纵观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的赏识教育当下, 教师的“严教”如何去把握并能行之有效呢。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 只是犯错误多少的问题。除了学习、纪律、卫生之外, 教师要将有着不同的个体差异的学生, 培养成为遵章守制、个性张扬, 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而缺乏惩戒的教育, 让学生多了些骄傲和自大, 少了尊重与敬畏, 是不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需要批评教育, 因为它是一种智慧, 教师的智慧、教学的智慧、教育的智慧。

一、自然惩罚法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 孩子进一步, 大人就退一步,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 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有一位母亲, 孩子去夏令营, 妈妈问, 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孩子说, 都好了, 你就别管了。这个妈妈一看, 衣服带得不够, 手电没带, 就问孩子, 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答, 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 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 孩子回来。妈妈问, 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 冻死了, 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 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 出差之前拉个单子, 好好咨询一下。这个妈妈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 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 晚上麻烦一点, 没有危险, 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俗话说, “吃一堑, 长一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 鼓励惩罚法

我曾教过一位学生, 他学习上得过且过, 作业一塌糊涂, 家长也只能听之任之。一次课后, 我将他叫来,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本作文让他读, 他马上拿起了书写工整的那本, 我问他为什么选这本, 他毫不犹豫地说:“这本整齐, 看起来清楚, 那本太乱了。”我让他翻看乱的那本作文封面, 他看到姓名那一栏歪歪扭扭地书写着自己的名字, 他低下了头。我乘机告诉他写得好的这个同学, 以前作业比他写得还乱, 但后来改正, 才有了大家喜欢的作业。“真的吗?”“真的。”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师相信你。但是今天的作业得重写!”他得到了自信和鼓励。以后他进步了,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声中爱上了学习。

三、娱乐惩罚法

学生犯错更多的是行为失控, 规范不够, 有的学生在不经意中违反了学校、班级规章制度, 老师在处理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 提供机会, 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会把握行为。比如说迟到, 我们可罚其在适当的时候为全班唱一首歌, 最好是有教育意义的歌, 这样做一来可以告诫当事人“犯错必究”, 二来可以让其他同学感同身受, 大家共勉, 三来可以让全班得到一时的轻松, 感受集体的亲情温馨。

四、劳动惩罚法

经常受老师批评的学生, 他们不惧老师的斥责和同学们的白眼, 往往破罐子破摔, 一般惩罚对他们没有作用。曾有一个学生:他个头高, 穿戴邋遢, 随口吐痰而且经常欺负其他同学, 上课时他的位置不是墙角就是面朝黑板, 否则, 他周围的同学就没办法学习。一次, 学习委员抱着作业本刚出教室门, 他故意跑来撞在学习委员身上, 作业撒了一地, 他扭头就走, 我知道后非常生气, 决定惩罚他。上课了, 这节课是小测试, 发完试卷后我悄声让他去将全班的配套练习拿来, 他听后愉快地走了, 不多会作业本抱来了。我递给他一张纸条:将本子发给每一个同学, 必须放在桌子左上角, 不能出声和影响其他同学答卷。然后把各小组的生字本收整齐、清点后拿回办公室。他第一次收发作业, 不知是紧张还是激动, 脸憋得通红。不多一会儿就干完了, 不但作业本摆放整齐, 还细心清点了人数, 完成后, 他就像一个打了一场胜仗的将军, 在等待我的嘉奖。我对他笑了笑, 俯下身悄声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 赶快去写试卷。忽然间, 我觉得他有自己的可爱, 我无须再叮咛他如何认真了。一次设计的劳动体验, 让他在接受了惩罚的同时改正了错误。

惩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篇3

当前,人们对于惩罚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偏颇,必须予以矫正。一是惩罚是否必要。对惩罚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出现过两种偏差。前些年,少数教师用体罚或变相体罚代替有效的惩罚,激起一些社会矛盾;近些年,因种种原因,教师对学生根本就不再惩罚了,犯了错误也不管不问。我们必须明白,体罚或变相体罚不是惩罚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二是什么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主观上故意违反《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失范行为,应该受到必要的惩罚。一些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业表现作为惩罚学生的主要考量因素,是不可取的。三是构建惩罚教育体系的问题。宜城市实验小学推行学生自主管理新模式,完成了学校的相关要求,学生就可以自己拟定奖励方法和内容,自我奖励;完不成,学生自拟惩罚方案,自我惩罚。让学生认识到惩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

提高惩罚教育的质量。如何灵活地运用惩罚手段,发挥惩罚的作用,关键是要把握好惩罚的度。

一是慎用惩罚,罚必有因。勇者敢于改正错误,智者善于把错误化作成长的财富。惩罚要精准,每一次惩罚都要切中要害,要对学生有触动,能够激起发自心底的悔改。惩罚要慎用,对于学生的错误言行,必须调查清楚,证据确凿,让其对所实施的惩罚心服口服。二是把握规律,顺时应势。惩罚要客观公正,一视同仁;要适时适度,减少伤害;要定向施策,因材施教。从良善的动机出发,方法果断得力,态度严肃认真,让受罚的学生领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三是就事论事,适可而止。当学生违纪时,教师只宜就违纪行为本身说事,不可轻易和人品联系起来,妄下断语。例如,学生如果只是忘记了交作业,就不宜给学生贴上“懒惰”的标签,而应该提醒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其认识错误,自我教育。

提高惩罚教育的效能。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要达到教育的效果需要从细节入手,持续关注,防止反弹。因此,实施惩罚教育,对学生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持续跟踪,不断创新方法。一是对于所有涉及惩罚的问题都要深入调查,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避免由于不了解而造成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二是因人而异选择惩罚方式。对开朗、坦率的学生应直截了当;对聪明、爱面子的学生,则要通过暗示,使其默默改正错误;对故意作对的学生,教师应言行谨慎。三是做好善后工作。必须承认,不管多么正确的惩罚,都会或多或少给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善后工作就是要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批评和惩罚不是目的,惩罚之后教师应当主动找学生谈心,纾解学生的情绪,表扬学生勇于认错的态度,充分肯定学生身上的优点。一般来说,经过这种善后处理,改善师生关系,有利于揭示惩罚教育良善的出发点和初衷,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篇4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育本身有一个纠错的任务,而错误的种类有很多种,虽然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但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简单地说,如果教育真有那么大的威力,不就用不着监狱和法律了?谁犯错了、犯了罪,交到老师那里一教育不就得了?而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我们现行的观念实际上并不完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也一样,但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由监护人承担责任,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未成年人不承担,他的监护人要承担,如果他的监护人不遵守这个法律规定,或因为利益,或出于偏袒,那么逃避责任的现象必然出现。而教育机关其实无权强制性教育,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一来二去,说服教育的效用就少得可怜了。其实,我们如果想得远一点,未成年人是不是人?未成年人是不是永远不会变成成年人?如果考虑到这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味地避免惩罚的“保护”其实是人为地制造了“双重标准”,这样一来,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要么无所适从,要么积习已成,最后留下的出路只能趋向“自保”了。“自保”其实是人生来就具有的,那么学校的教育就等于无效。再说,教育之中有一种是切身的教育。光有说教是不够的。身体上的适当惩罚其实也是一种纠偏的手段。当然这里面要有个度的问题,这样惩罚,一个不是很严重,另一个是要起到思想上的认识,这里面的度是很难把握的。其实传统教育中对这个问题把握得很好。有很多老师一提到传统教育就特别反感私塾先生的“体罚”,其实很多暴力的手段却往往都不是私塾先生使用的,倒是后来的人在推倒私塾时的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了惩罚手段,并成功栽赃给传统教育而已。要知道私塾先生也是要有生源的,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衣食来源,私塾先生动辄动粗,不是砸自己的饭碗么?私塾先生的惩罚最著名的就是拿戒尺打手心了,其实“戒尺”与“戒耻”同音,“手心”与“守心”同音,我常想这样一个短木命名为“戒尺”是不是最初有着一种深意呢?私塾先生打了学生手心,也没有听说哪个家长把私塾先生拉到公堂上去,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惩罚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是由家庭、教书先生、社会制度三方面统一达成的,缺乏了这种统一任何的惩罚行为都会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也就是说,惩罚的是否有度,在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识,在一个共识的范围内,适当的惩罚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在这个共识的范围内,任何一方的越界行为,也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惩罚,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篇5

多媒体与网络教育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在教育领域中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手段,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它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每一个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作 者:张少华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内蒙古,包头,014030刊 名:世纪桥英文刊名:BRIDGE OF CENTURY年,卷(期):2009“”(7)分类号:G43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 计算机远程教育 高等教育

惩罚教育是一把备用钥匙 篇6

一、惩罚教育何时派上用场

1.家庭教育中的惩罚教育

场景对比:

一个3岁的美国小朋友, 不好好吃饭摔碎了碗, 美国父母就不会再让他吃饭, 饿到他认识错误为止。

一个3岁的中国小朋友, 同样不好好吃饭, 也摔碎碗, 中国父母可能会哄宝宝开心, 哄他吃饭, 宝宝会很得意。

在爱心教育泛滥的今天, 爱似乎已成了一种教育宗教, 许多家长都视其为万能。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结果过度的爱心教育, 无休止的满足使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懦弱的性格, 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并表现为抗挫能力差, 意志脆弱, 也就是所谓的“蛋壳效应”。

孩子行为的偏差、有瑕疵, 不去拨开眼前迷雾, 恰恰助长了孩子坏习惯和不良行为的养成。这其实是害了他们一生!

2.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教育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是我们做教师的经常挂在嘴边上的教育学生的原则。多数学生会被你的“情和理”打动, 能理解你的苦心, 但也有特殊的学生根本不理你的茬儿, 被教师认为是“刺头”“冷血动物”“没治”的, 怎么办?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 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用合适的“惩罚”手段。

这是一则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案例:

记得才带这个班时, 对班级卫生工作我是相当头痛, 几乎有一半学生好像没有打扫卫生的习惯, 轮到值日不是忘记就是不认真扫, 应付了事, 我也曾想到用自己的行为感化他们, 每到放学打扫时, 我亲自去, 协助他们一起干, 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有所改善, 可当你不在时, 又偷工减料了, 你还真拿他们没办法, 天天陪着你也实在吃不消, 此时, 我想到了惩罚, 我把他们分成三个小组:早晨、中午、下午, 采用小组负责制, 几个人捆在一起, 包干到人, 如果卫生扣分, 全组一起罚扫地, (不知这个算不算体罚) 说也奇怪, 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 卫生工作我不用再怎么操心了。平时教室卫生保持也不错, 每天早上, 那黑板都擦得干干净净, 我自叹不如, 有时我擦黑板可没他们那功夫。前后反差如此之大, 我想是惩罚的魅力所在吧。

因此,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 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时机, 实施不同的教育, 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 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 严格管教, 是必要的。

二、惩罚教育要有目的性

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 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出于爱, 一切都是为了爱护学生———当然不是溺爱, 也不是那种残酷的爱, 那种职业心态被扭曲下的对学困生的苛责。“罚”要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罚是为了矫治缺点, 而不是为了打击, 甚至是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是区分必要的惩罚和“体罚”依据之一。在内容上表现为:罚以爱为中心, 它不是讽刺、挖苦, 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它犹如春风, 催人奋进, 它要求以情动人。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 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罚不仅仅是指出不足, 更要给予学生以希望, 应该避免说这样的话:你太让我失望了, 我对你缺少信心……这些话犹如利剑, 会刺伤学生的自信心。罚中要多这样的勉励和期望:努力一下, 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你能改正, 老师信任你……

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 有罚学生“画画”“写作”代替惩罚的, 这类意在彰显学生特长的惩罚, 更应该说是一种激励。我也学着用了一些方法, 有学生上课不认真, 就让其为我代收作业, 等到了办公室后, 再跟他谈谈课堂里的问题, 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同时也要让他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有学生经常违反一日常规, 造成班级检查被扣分, 就让他在课前五分钟为大家献歌一首, 以示歉意。其实, 惩罚和激励也许本是同一回事, 只不过这种惩罚, “让爱做主”, 因而更富有人情味, 也更易被学生接受。

三、惩罚教育要有策略性

1.惩罚———不需要语言

案例: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就巧妙地处理过这样一件事。考完试之后, 一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试卷要求陶先生将“99”改成“100”。陶先生仔细看了一遍试卷后, 什么话也没有说, 将“99”改成“100”, 只不过随手在一个字上点了一个小红点。许多年过去了, 那个孩子还时常回忆起这件事, 并总爱说一句话, 那个小红点点到了我的心里去, 它教会我怎样诚实做人。原来陶先生点点的那个字是被那个孩子改过的。

解析: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 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会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个眼神、这个动作既包含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责备、制止, 又包含着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

2.肯定———惩罚中的激励

案例:我班有个非常调皮的男孩董某, 在班里学习成绩较差, 每次测验成绩一直不及格, 保持在30分~40分之间。我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董某的家庭环境非常特殊, 母亲在没生下他时父亲就有了外遇, 在他刚上学时父母就离异。该生课堂上不专心听讲, 手里不停地玩笔和纸, 做一些小动作, 还经常在桌子、书上画小人。作业经常不交, 不完成。在一次数学课上, 董某又由于在上课时调皮捣蛋, 影响周围的同学, 惹恼了数学老师。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准备换一种方式对他进行教育。我先让董某罚站在教室的前面, 此时的董某一脸的无所谓, 或许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然后, 我要求全班同学以组为单位, 依次站好, 惩罚不是辱骂, 而是让每个人都来说说董某这个人的优点和长处, 而且说的内容不准跟别人重复。于是, 有的同学说出了董某在某一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经历, 有的同学则表扬董某在画画方面比较有天赋, 有的同学称赞董某值日认真……我发现董某的脸上先是一脸的错愕, 慢慢地, 在同学们的一句句肯定中, 董某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轻轻低下了原本高高昂起的头。

解析:表扬在帮助经常犯错误的董某坚定了“自己还是一个好孩子, 为周围人接受的人”认识的同时, 更加深自己对错误的认识, 更有利于其悔改。

3.顺应———让“错”成为一种教育资源

案例:我印象很深的是自己刚毕业那会儿, 第一次接一年级的一个班, 全班43名学生, 男生占了24人。当时乡下的孩子大多调皮, 尤其是男孩子, 整天摸爬滚打的一身泥。有一天上课, 我刚走到教室外的走廊时就听见班级里传来一片吵闹声, 还有几个女生尖利的哭声, 我心里一紧:出什么事了?三步并两步跑进教室, 看到的情景让我啼笑皆非:几个女生抱在一起哭, 一堆男孩子则站一旁坏笑, 而班里的头号“调皮鬼”李某拎着一条大青虫在女孩们眼前晃呢。见我来, 女孩子们好像见到了救星一样都跑过来开始控诉李某的所为, 而其他的男生则乘机跑回自己座位。此时的李某已没有了刚才的威风, 耷拉着脑袋等着我的批评。看他的样子已经知道自己的错了。我想了想, 俯下身子对女孩们说:“好, 老师今天就替你们出这口气, 惩罚他们!”女孩们点点头, 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 男孩们更紧张了。我故意停了一会儿才说:“你们敢捉大青虫, 还是蛮勇敢的, 老师都不敢捉呢。那么, 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怎么会欺负女生呢?所以, 男子汉们, 你们今天做得不对哦。为了惩罚你们, 你们今天回家得帮你们的妈妈捉光菜地里的虫子, 而且每个人要写一篇日记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可以写你对大青虫的认识, 也可以写今天的事或者你想对女生们说的话, 明天让女孩们‘审查’你们的日记。”我一说完, 女孩们脸上都露出胜利的微笑。

解析:这次惩罚, 男孩们愉快接受, 日记也写得不错, 虽然表达还有欠缺, 但真情流露, 有的还在日记上向女孩子道歉了呢。女孩们也很大方地原谅了他们。惩罚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当孩子犯错误时, 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 分析孩子错误行为的心理及动机。是不是“好心办坏事”抑或是强烈的好奇心驱使, 如果是这样, 我们就可以顺应孩子的行为及心理, 让事件发展下去。不过这样的发展是在教师引导下向好的方面、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面发展。

四、惩罚教育要有适度性

虽然“惩罚”教育好处多, 但是倘若一个不小心, 往往会闯进“体罚”的禁区。那么如何做好“惩罚”教育?掌握好一个“度”字, 即科学地使用处罚。我们在使用惩罚教育时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1.控制惩罚程度, 避免粗暴的批评

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产生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尖刻的训斥犹如利剑一样刺伤学生, 伤害师生关系, 更会把学生推向更远, 导致学生逆反思想的产生, 最终导致教育失败。

2.把握惩罚尺度, 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杀一儆百”, 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也有部分教师当着其他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面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这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局面。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通过找学生个别谈话、慢慢疏导,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批评, 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乐于接受师长的批评教育。

上一篇:2024年国庆节广播稿下一篇:出租车租赁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