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陪审员年终工作总结(共12篇)
自从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来到的基层工作,有各方面的原因吧。我觉得我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我就应该从最底层做起,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做好,只要我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在镇基层工作的几年里,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也再不是从前纸上谈兵的我,我有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各种中我做到最大的努力!
xxxx年x月,我经xx镇党委推荐,参加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的培训,被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xx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在陪审工作中,我能坚决服从法院的工作安排,自觉接受区人大的监督,积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努力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正确行使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一年来,我参与区人民法院审判的案件有()宗。现将自己履行人民陪审员职责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履行陪审员义务,为提高全民法制意识贡献力量
1.妥善处理好陪审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我在担任陪审员期间,先后任xx镇党委书记,xx区委常委、xx部长等职,工作事务繁多,但我能够做好计划、积极争取时间以及上级领导的支持,处理好各种矛盾,认真履行到庭陪审任务。
2.自觉增强陪审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审判纪律,努力做到依法进行案件的处理,做到不求索取、履职到位,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的使者,切实做到既维护好法律的尊严。
3.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在陪审中,我接触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案件,所以我经常有意地利用会前或闲谈时间把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接触到的案例向周围的人进行宣传,以此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
二、坚持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
1.从书本上学习。首先,自觉加强党建理论的学习。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牢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陪审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二,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陪审业务的培训并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人民陪审员培训教程》和《常用法律法规汇编》,努力做到读懂、吃透、牢记,在人民陪审员这一新岗位上得以熟练运用。
2、从网络中学习。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上网浏览各大网站有关时评、论坛、观点、评论和案例分析等栏目的内容,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3、从实践中学习。珍惜每一次陪审机会,事先了解案件情况,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条款。在审判案件时认真做好笔记,对照法律条款进行分析和研究,认真总结审判案件的工作经验,提高审判案件的能力。
三、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正确行使人民陪审员的权利
1.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我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案件的审判中去。一方面与法官密切配合,相互学习,认真听取法官对案件的分析和审理;另一方面在审理、评议、表决案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评议案件时,作为业外人士,我能依照自己的意志判断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件,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发挥对法官的制约与监督作用,注意听取合议庭其他成员的意见,搞好案件的审判工作。
2.提高认识,强化意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赋予人民陪审员同法官同等的权利。我认为,这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司法公正”是施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立法宗旨。在工作中,首先从自己做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树立在人民群众中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发挥一名人民陪审员在处理案件中桥梁、纽带的作用,减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误解,减少隔阂,为创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正确行使权利,维护法官形象。一方面是严格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以合情、合理、合法为前提条件,撇开感情因素,去掉儿女情长,始终保持冷静科学的态度,从纷繁的言词、实物等证据材料中,去伪存真,抽丝剥茧,对事实作出准确的判断。另方面是正确行使权利。作为陪审员,我能配合审判长工作,开庭前向审判长了解主要案情,征求审判长的意见,服从庭审安排;庭审中做到专心致志,按照分工,适时发问;我既能把握好工作的尺度、角度,又能杜绝陪而不审当陪衬,在具体工作中,能正确对待少数上级、同事、亲友的说情,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等方面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真正做到挡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依据自己朴素的正义感作出合乎“公道”、“良心”的判断,正确行使权利,以彰显公平和正义,维护法官形象。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诉调对接,参审,权责一致
一、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调对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调对接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法律调解能力弱化。法律专业知识和人生阅历两者的有效结合, 才能支撑起高超的调解能力。人民陪审员并不缺乏人生阅历, 而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独立运用。相对于合议庭合议时的封闭性, 经办法官的现场指点, 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调对接更像一场“单刀赴会”, 在简单的案件面前尚可无碍, 但一遇到非常规状态就难免出问题, 突出表现为:1、案件立案时看似简单, 一旦进入双方面对面时, 各类矛盾纠缠一起, “快刀斩乱麻”的能力非一两场培训课所能完成的。2、独立心证差, 要么受到善于言辞的一方当事人影响, 要么倾向于表面看似弱势的一方, 从而难以准确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 甚至形成有悖于事实的判断, 有意无意地向另一方当事人施加压力, 从而偏离中立的立场。3、偏重“和稀泥”。现在当事人法律意识比较强, 在诉讼之前或者调解方案达成时都会私下找律师, 谋求自身最大利益, 而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较为弱化, 在一些根本问题上倾向于“和稀泥”, 这非得不利于矛盾的化解, 反而增加后期诉讼阶段化解的难度。
问题二:“工调”矛盾隐形存在。参审与本职工作之间矛盾一直被认为是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现在将人民陪审员工作延伸到诉调对接工作中, 那么这种矛盾势必转移为“工调”矛盾, 而且参审相对而言一般为半天就完成, 可是调解工作往往非一次就能完成, 许多具有其他领域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民陪审员为此对参与诉调工作而抱有畏惧, 怕影响到本职工作。
问题三: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尚有待完善。可以说, 人民陪审员的廉政建设一直被忽视。人民陪审员拥有与审判员几乎相同的权利, 但是诸如“五个严禁”等纪律约束制度却未将其纳入有效地制约范围, 对其违反审判纪律的行为往往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另外, 人民陪审员作为调解员参与诉调对接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往往是一个人参与调解过程, 并不会像参审过程一样, 至少有审判员在判进行监督。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利必然腐败。”难免会发生人民陪审员利用自己有参与陪审的特殊身份, 以权谋私的现象。
这种权责不一致的配置大大地削弱人民陪审员在参与这种界定在法院常规工作之外的诉前调解工作时, 抵制外界压力和诱惑的能力, 也容易造成部分廉政失控现象。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思维与时代发展存在脱节:对人民陪审员管理仍主要依据于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那时至今, 法院的司法理念、审判管理、考核体系均已发生重大变化, 很少把目光投向于将人民陪审员工作与诉调对接工作相结合的宏观层面, 从司法为民的高度去探讨人民陪审员工作延伸。
另外, 奖惩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因无相应科学考核措施, 对参与诉调对接工作的人民陪审员进行综合考量, 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选任退出机制, 及时淘汰未发挥自身作用的人民陪审员, 为诉调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二是诉调对接尚属探索阶段。因诉调对接工作起步晚, 目前对于调解的规定更多局限于诉讼阶段, 诉调对接的立法规定尚属空白, 而安排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调对接工作, 也是部分法院从司法为民角度的新兴探索, 尚处于待开发区域。这就导致了人民陪审员对参与这项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形出现, 因为在他们固有认识里, 坐上审判席才有职业的尊荣感。
三是现今待遇无法形成有效激励。各个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参审奖励均有相关规定, 但诉前调解工作与参审工作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 无法从数量上衡量实际的工作量, 若简单地参照调处案件数颁发奖金, 将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甚至会出现为追求数量而过度加快调解进度的情况。
二、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调对接的建议
(一) 加强管理培训
在集中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 可安排人民陪审员旁听或者参与该案的适宜的诉讼活动, 通过实战演练学习审判员运用法律条文, 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在庭审后由审判员单独考察其对该案件的看法和对如何判决发表独立意见, 若有错误, 马上点明不足, 以此培养其独立心证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日后独立参与诉调对接工作化解矛盾。
(二) 完善要素保障
尽快出台《人民陪审员法》, 加强对组织结构建设、参与人员等也需要作出具体的规定, 以便提升影响力。各地法院还应积极向党政部门申请, 在办公场所、物资、经费等上获取支持, 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络, 努力争取公道正派、调解能力高的人员推荐作为人民陪审员, 并在公众开放日、巡回法庭时广泛宣传诉调对接工作, 让群众认识到该项机制好处, 同时对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地位进行宣传, 借此提升其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让当事人在发现由人民陪审员担任诉调对接工作调解员时会产生信任感, 进而多选择诉前调解工作, 缓解法院工作压力。
(三) 加大廉政监督
把人民陪审员参与诉调对接工作纳入法院党风廉政建设。首先, 积极开展参审廉政风险预防工作, 围绕参审流程, 排查廉政风险点, 分等定级, 制定预防及相应惩治的举措并确保落实到位。其次, 重视廉政文化教育。邀请人民陪审员参加法院组织的各种司法警示教育活动, 接受廉政文化熏陶, 增强对抗外界腐蚀的能力。再次, 整合其所在单位、基层组织的监督资源, 联合管理, 定期交流, 了解其思想动态变化, 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问题。最后, 做好利益规避工作。完善相关举措, 对其离任后从事律师等敏感职业应当给予必要的期限限制。
参考文献
[1]高翔.法院附设诉前调解之制度的构建[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2008 (6) .
[2]于齐.我国法院诉前调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J].科技信息, 2010.
20xx年x月以来,xx县人民法院在县委的领导、县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上级人民法院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部署,从规范选任、管理和使用入手,完成了人民陪审员名额的确定、选位、培训、经费保障、宣传等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较好地弘扬了司法民主,促进了司法公正,保证了司法廉洁,增强了司法权威。四年来,xx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用心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截止目前,8名人民陪审员共出庭参与审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349件。
一是透过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将公众智慧引入审判领域,丰富和完善了合议庭思维方式和价值决定,拓展审判视野,有效确保了司法公正和完善。
二是透过人民陪审员按程序参与案件审理,扩大了司法决策知情权,增强了裁判过程透明度。
三是透过人民陪审员做好诉讼调解、判后答疑、以案讲法等工作,使其担当起调解、宣传、联络员主角,在法院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构成专业审判与陪审相互补充的工作格局。
一、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规范管理,用心探索专业审判与陪审相互补充的工作格局。
1、人民陪审员规范选任,注重结构,注重素质。
xx县人民法院为真正把人民陪审员制度落到实处,按照《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精神,坚持代表性和专业性相结合,规范人民陪审员的选拔任命。为使选任工作顺利进行,对选任人民陪审员的组织机构,选用条件及范围进行了公告,并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力量,公告张贴。对前来报名的人员,我们坚持严格选任条件,严把推荐报名、资格考察和提请任命关,力求把热心于陪审工作、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的各界优秀人士选拔到人民陪审员队伍中。坚持代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注意从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中进行选任,同时确保某些专业领域和群团组织人员的比重。坚持公平竞争与择优录用相结合,公开选任信息,畅通报名和荐举渠道,规范组织复查考察工作,确保选任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现已任命的8名人民陪审员来自政党、企业、个体等行业,涵盖面广,代表性强,素质较高,全部到达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2、立足审判工作的实际及人民陪审员自身特点,注重培训,夯实法律基础。
审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强度大的专门工作。针对选任的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驾驭庭审潜力薄弱,适用法律的技术较低,及法官职业化修养不足等状况。20xx年x月下旬,华坪县人民法院抽调一名院领导带队组织选任的8位人民陪审员参加了xx中级人民法院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并进行了培训考试。考试合格的8位人民陪审员于20xx年x月x日正式上岗参加了法院各类案件的审理。为进一步提高人民陪审员的专业知识,xx法院还加大对陪审员的业务培训,主要以集中培训,召开座谈会,组织庭审观摩等方式进行,透过培训逐步增强了陪审员的庭审潜力和技巧,为陪审员能认真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打下了基础。广大陪审员勤奋学习精研业务在很短时间内能够胜任了审判工作。陪审员上岗后,对安排有人民陪审员参加的案件,法院为陪审员带给必要的阅卷时间,对安排参与审案的提前15天通知,便于陪审员了解案情,发挥作用,缩短庭审时间,提高办案质量,对案件进行评议时,合议庭鼓励人民陪审员发言,充分听取人民陪审员的意见。陪审员来自基层,熟知社情民意,与人民群众更具亲合力。陪审员参与审案,增加了涉诉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度,司法活动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在个案裁判中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社会的价值取向,减少了涉
案上诉率和申诉率,实现了审判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3、规范管理,保障人民陪审员依法行使权利。
加强管理是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重要保障。我们严格按照《决定》要求,透过完善机制,加强了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建立人事管理机制。按照“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严格考核”的要求,制定了《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成立了人民陪审员办公室,确定了专门人员,具体负责人民陪审员的教育培训、人事管理和考核工作。对陪审员的奖、惩作了详细规定,实行奖勤罚懒,无特殊状况,按时发放补助,立案庭在安排陪审员参与审案的提前15天通知,力求做到本职工作与陪审员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建立表彰奖励制度,评选优秀人民陪审员,进行表彰奖励。透过这些措施,有力激发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工作的用心性。完善物质保障机制。为陪审员订阅相关法律书籍,及时补充调整完善陪审员的法律知识结构和资料。在政府财政部门的支持下,落实了对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培训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费用,根据华坪县机关干部县内出差标准,制定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活动补助办法,对陪审员每参与审判一件案件补助50元。并协调陪审员所在单位,对陪审员参与审案务必给予时间、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等各项保障。为保证陪审员审案时衣着庄重统一,为每位陪审员配发审案服二套。华坪县法院还将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工作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机关及人民陪审员所在的单位进行了沟通、联系、争取单位的关心支持理解,便于人民陪审员正常开展工作,调动人民陪审员的工作用心性,使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全面发挥。
4、取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双赢。
为使社会化的人民陪审员与职业化、专业化的法官互相配合审判案件,保证人民陪审员切实履行职责,在案件审理中,我们充分重视人民陪审员的意见,以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司法亲民的纽带,促进“公正与效率”这一司法目标的实现。个案审理中,无论刑事、民事或行政案件,人民陪审员不辞劳苦,克服自身工作忙的困难,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审判活动中。参审案件中,人民陪审员更注重从社会道德标准的角度对案件进行评断,将社会公众的良知和善恶标准、是非观念融于司法过程之中。庭前认真阅读案卷材料,按时参加庭审;庭审中认真听取控辩双方意见;在合议庭评议时从不同于法学专业的角度对案件发表看法。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和其它场合中,从不同角度用心宣传法律,以自身优势支持法院工作,用心化解矛盾,在法院与领导机关、社会大众之间,努力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司法工作向社会延伸。人民陪审员在工作中坚持理性、坚持独立、坚持思考、坚持公正,有效促进了审判工作,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赢成绩。
二、人民陪审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民陪审员为人民法院审判活动注入了新鲜血液,充实了审判力量,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陪审员经费保障不够完善。一是存在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所支出的交通费、就餐费未及时给予补助解决。二是陪审员教育、培训、交通、误餐等费用由于种种原因在财政部门未能单列,目前由院内透过挤压有限的工作经费保障陪审员正常参加案件审理。三是陪审员为参加案件审判而耽误时间、影响工作,但在经济上却无适宜补偿,这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陪审员参与审判的用心性,导致部分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的数量较少。
2、陪审员缺位的问题。一由于我院的人民陪审员大都由各单位人员兼职担任,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工作较为繁忙,法院在安排开庭、评议时间时都要迁就人民陪审员的时间,有的案件已安排好开庭却因人民陪审员临时有事而延期,有的案件开庭后因陪审员无瑕抽身而迟迟未能进行合议,导致诉讼周期延长,影响了办案效率,甚至陪审员因工作原因无法参与案件审理,涉及的陪审员数量和参审次数较为宽泛。二个别陪审员缺乏对陪审制度的认识,思想上不重视,行为上表现怠惰,不用心参加案件陪审工作。三有些机关和部门领导消极看待陪审,对此项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
三、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改善意见和措施
今后,为保证人民陪审员的陪审工作规范有效,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在审判活动中的用心作用,还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务必要充分尊重人民陪审员的权利,认真研究和采纳他们的意见,使人民陪审员真正“既要审、又要判”,从而保证案件审判时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
2、用心思考,因地制宜,采取妥善方式解决陪审员培训、学习工具、交通及就餐等补助问题,首要解决陪审员经费实行财政单列,按《决定》落实陪审员经费保障。同时人民法院要与陪审员所在单位和部门加强联系,加强沟通,用心协调解决人民陪审员的后顾之忧;
3、各审判业务庭要重视对人民陪审员的规范管理工作,相关案件承办人要认真做好人民陪审员个案考核,立案庭庭要指定专人负责陪审员排期开庭并作好登记,负责按时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报送统计表和考核表,共同做好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
一、学习与提升
在担任人民陪审员以前,我没有任何审判工作经验,我意识到,要在审判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每天浏览法院为我们订阅的《人民法院报》,经常到法院五楼图书室借阅法律书籍,为自己充电;二是关注司法实践中案例的分析,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案件都有意识地去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法律知识结合起来;三是注重加强与法官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在参与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主动向法官们学习,了解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和定性,不断积累经验,提高陪审水平和办案能力,确保案件质量。从起初在庭审中的一言不发,评议案件只能附和法官的意见,到后来越来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陪审能力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付出和奉献
一个陪审案件一般要跑三次法院——庭审前阅读卷宗材料、开庭审理、合议,许多民商事案件往往多次调解,则需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学习和培训等活动又可能占去部分休息时间。因此,当好人民陪审员不仅要求自己要有付出和奉献精神。每次接到陪审通知,我都会妥善安排好自身的工作,克服一切困难,保障庭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正是由于周围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使得我对人民陪审员的工作始终保持热心不变。通过案件庭审,我也收获到很多:一是当事人的理解和肯定,这于我而言是最大的收获;二是法律知识的增长和个人视野的开阔;三是案件调解成功时的个人成就感。
三、释法与明理
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民众讲法、释法,帮助民众了解法官的思维方式,了解法官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判断标准,了解诉讼程序的运作方式,让民众认识到某个裁判是由法官与陪审员共同作出的,是通过民众参与司法的过程达成的,以加深民众对司法的认同感。
在陪审过程中,我经常以普通民众的经验判断事实,以传统朴素的伦理道德阐述法律,使胜诉方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被支持,使败诉方明白为什么会输掉官司。通过与法官零距离、面对面的接触,不仅可以亲身经历一场法治的洗礼,学会用法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思考问题,而且会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向身边的人广泛传播,形成很好的辐射效应,从而减少公众对司法的猜疑、不满和误解,增进对司法的信任、理解与支持。
四、调解与和谐
在民事调解中,依照审判程序,只要双方当事人自愿调解,我都积极支持调解,并发挥与群众贴近的优势,积极做好双方当事人的工作。为了更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我在陪审过程中,充分利用拜泉法院的“家室审判调解室”协助主审法官对案件进行调解。由于人民陪审员有着与法官不同的优势,我在调解过程中,往往根据自身的阅历、社会经验和所处的环境,设身处地、耐心细致的做好说服教育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许多案件能够调解成功。
如在原告陈某与被告王某的离婚纠纷案件中,原告陈某哭诉被告王某在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是,并经常对她实施家庭暴力,而被告王某却粗暴的打断陈某的叙述,并扬言“愿意上哪儿告就上哪儿告”,就是不离婚。在获悉情况后,我先以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被告的距离,得到其信任,后因势利导,指出被告的过激行为可能引发的不利后果。在我耐心细致的说服下,被告终于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接受我的建议,同意与原告进行调解。我从法律与人情方面多次进行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五、公正与自律
人民陪审员不是一种荣誉,更不是一种权力或者社会上一些人所谓的资源,而是一种责任,是人民和法律赋予的一项神圣工作。打铁还要自身硬,作为一名“不穿制服的法官”,也要严格遵守审判纪律和审判机密。依法办案是法官裁判案件必须不折不扣执行的原则,同时也要求人民陪审员应当在法律框架内注重维护公平、公正,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注重和善于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法官的思维互补,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
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随之而来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而人民法院调解作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也是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的追求与期待。
一、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
民事案件诉讼调解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主持调解的一种具有法律后果的诉讼活动。按照我国现行诉讼法的规定,诉讼调解贯穿于民商事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的全过程,一旦调解成立,就对诉讼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其中一方不能适时履行,即可能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也是诉讼调解不同于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地方。
诉讼调解既是人民法院的审判方式,也是结案方式之一。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案件审理终结或当事人撤回起诉。它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双方的对立情绪,也因为调解是非判决形式,是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签字认可的,故而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能够自觉履行调解协议,从而减轻执行压力,降低司法成本。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加强了诉前调解和人民法院便民联系点建设工作,并取得实效。
今年1至10月以来,我院共审结各类案件1436件,在结案案件中,调解结案的案件数278件,占民商事结案案件总数26.71%。当事人撤诉案件189件,占18.16%。以上两项统称为非判决方式类结案,占结案数比率为44.86%。离婚案件调解率最高,合同案件次之,侵权案件又次之。此外,还受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57件,调解结案13件,撤诉4件,非判决结案29.82%。
二、调解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调解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在民商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坚决贯彻执行刑事、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和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精神,还大胆探索,努力在行政诉讼和赔偿诉讼中施行调解(和解)工作,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俱佳。
(二)调解时段的纵深延伸。过去的习惯做法是,开庭调解、判决前调解,如果调解无效,则径行判决。现在,我们不仅能够坚持做到上述的调解工作,还能够将调解延伸到立案前、判决后和执行中,并且结合法官的判后答疑和涉诉信访工作,最大限度地延伸调解,努力做到案结事了,不留后遗症。今年以来,诉前调解得到加强,也取得很好效果。
(三)调解工作方式的与时俱进。首先是加强与人民调解的对接,培训人民调解骨干,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民事审判一庭、二庭和弋江、黄墓、何湾人民法庭就常年和辖区镇村人民调解组织结对子,还分别举行过不同层次的人民调解员培训班、庭审观摩、法制讲座等活动。
其次是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积极作用,人民陪审员不仅开庭履职,还配合法官进行调解,这些不穿法官袍的准法官能够减轻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和怀疑态度,在开展法制教育和以案说法活动中,也有以身作则示范的作用。如在一起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案件中,人民陪审员闵银娣以一个乡亲和母亲的身份,在法庭上向各被告人的法定监护人宣传法律,要求他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挽救和感化作用。
三是尝试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实行网上、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疏导调解,如立案庭在某个离婚案件中,就是利用手机短信和被告取得联系,向被告不厌其烦地宣传法律,告知权利义务,取得被告信任和理解,被告从一开始拒不接听电话到主动回来参加庭审,并最终圆满调解结案的。
四是建立人民法院便民联系点,法庭向外延伸,和人民群众联系更方便,和全县经济工作和重点建设项目联系更紧密,调解的功能进一步辐射。在服务工作大局,优化司法环境方面作出努力和积极尝试。
(四)执行和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情况下,调解结案了,也不能案结事了,原因就是义务人因为多种原因不能及时履行自己签字认可的调解书。那么,进入执行程序以后,是不是就一定得强制执行呢?答案是否定的。执行庭今年10月在执行申请人县国土局与被执行人××交付土地一案中,法官们多次说服教育被执行人,强化执行和解,终至双方达成协议,有力地支持了大浦新农村试验区的建设。
三、当前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诉讼调解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调解对审限、司法成本和办案效率的影响。按照现行诉讼法的规定,无论是普通程序,还是简易程序,在规定时间内办结案件,是法定审限的要求。在审判实际中,因为需要调解,往往使宣判延迟,也使法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效率。其次是调解或多或少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大多数调解结案的案件原告,也就是权利人基于解决矛盾而被动妥协,使得其应得利益没有得到足够实现。再次是不能片面追求调解结案率,而有损司法裁判的权威和严肃性。因为调解多少回避了一些案件事实,司法机关不做过多介入,导致调解结果和依法判决相比,事实上有较大差异。
人民法院应该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的作用上下功夫。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对策,作为这方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努力方向。
1、设立调解庭,试行调审分离,调解前置制度。调解庭类似于速裁庭,可以提高办案效率,降低司法成本,也可以和裁判庭作近距离对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2、大胆创新,继续尝试扩大调解的适用范围,直至无案不可调,追求调解利益最大化。
3、把诉讼调解和综治工作更紧密地结合,强化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努力建设多元化的纠纷解决长效机制。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人员参加审判活动,与法官共同行使审判权的制度。②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制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法官滥用权力导致司法不公,另一方面也是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员制度所带来的问题也日渐受到了关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认定无明确标准
审判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吸收非职业审判人员参与司法,并不意味着毫无标准地随机遴选。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只明确了人民陪审员制度适用的情况,而并未对人民陪审员的选择条件做出规定。而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中,第4条给出了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具备的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年满二十三周岁;3.品行良好、公道正派;4.身体健康。此外还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只有大约5%的公民具有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这意味着95%的公民被排除在外了。③换言之人民陪审员是只要极少数公民才能参与的一项制度,这与其设立时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案例浩如瀚海,必长期刻苦钻研者始能窥其堂奥。所以,社会上只能有少数人具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可以成为合格的法官。”④合格法官数量短缺,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广泛存在。中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案件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法院里却没有足够的法官听讼。这一困境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功能异化———仅仅为了弥补法官人数不足,达到组成合议庭的人数要求。忽略了陪审员本身适格与否及其应当在审判中实际发挥的作用。
(二)人民陪审员权责不清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8条: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在这一条款中,立法者使用了“权利”而非“权力”,并且在刑事诉讼法中,该“权利”并未有明确说明,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人民陪审员对于自身享有的权利懵然无知,又因为不如法官深厚的法学素养,导致人民陪审员怯于表露自己对于案件的看法,往往只是附和法官的看法,陷入“陪而不审”的尴尬境地,人民陪审员这一位置形同虚设。
此外,在人民陪审员责任方面,尽管一些试点城市开始推行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人民陪审员应当肩负的责任在立法上依旧是空白。
(三)人民陪审员消极参与
人民陪审员在审判活动中不够积极的表现,除了归因于法官的强势以及权责的模糊外,微薄的报酬也是理由之一。尽管被选拔为人民陪审员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是参与审判也是一件耗费心力的工作,与所需要付出的劳动不相宜的报酬无疑削弱了公民参与这项司法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浩繁的卷宗往往给没有经受过专业法学训练的人民陪审员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阅读不完卷宗,从而对案情缺少了解,极大地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在庭上的表现。
二、解决方法
针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提出了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法:
(一)建立完善全面的制度,明确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责任,并且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
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评议程序和表决程序,切实保障人民陪审员在审理过程中依法行使权利。⑤
(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人民陪审员的选拔条件作出调整。
避免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成为精英参与的制度,忽视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
(三)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制度。
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加强人民陪审员制度履职保障机制建设,如宣誓制度、个人信息和人身安全保护,提供上岗培训等。⑥为实施人民陪审员制度所支出的经费应单独列支、专款专用。
(四)健全人民陪审员考核制度。
对阅卷率、出庭率、陪审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可每年进行一次,将考核结果送交有关机关及本人。
摘要:与其他国家的陪审制度相比,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个特殊的制度在其创制伊始就承载了特殊的政治任务以此来显示司法民主。然而,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在设计制度时对司法运作的原理和陪审制度的法理缺乏理性认识(1),因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制度,问题,完善
注释
1丁以升.司法的精英化与大众化[J].现代法学,2004.4.
2约翰·亨利·梅丽曼.大陆法系[M].顾培东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37.
3张曙光.人民陪审:困境中的出路——河南法院人民陪审团制度的贡献与启发[J].政治与法律,2011.
4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刘峥.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再思考[J].法律适用,2015(12).
作者: 王素华 郑菊整理发布时间: 2008-02-15 13:55:30
------------------
编者按:王素华,江苏省徐州贾汪区法院陪审员,2007年获全省优秀人民陪审员称号。从事陪审工作三年来,他认真履行人民陪审员职责,多次与法官到田间地头与当事人面对面沟通、协调、宣传法律、参与调解,使一批疑难案件得以妥善处理。三年来,参与陪审案件三百余件。陪审工作虽非他本职工作,但他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回想三年来的陪审工作,他认真撰写出以下六个方面的体会:
1、人民陪审员的教育培训应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作为一名人民陪审员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除自己加强学习提高外,更需要人民陪审员管理机构不间断的教育培训。
一是经常法律知识的培训。针对目前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实际,自身加强系统的法律学习不太现实,人民陪审员管理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人民陪审员进行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培训。在办理重点复杂案件时,人民法院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专项培训,以案学法,使人民陪审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二是经常组织开展观摩审判活动。一方面旁听本院优秀法官审理案件过程和优秀陪审员陪审案件过程,另一方面到外地同级人民法院旁听优秀法官审理案件过程和优秀陪审员陪审案件过程。三是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案件审理工作是社会特殊工作,是一个明辨是非的过程,在当今诸多诱惑的社会保持一支廉洁公正的人民陪审员队伍十分重要,这就需要人民陪审员的管理机构不断加强对人民陪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的方式,首先要从制度入手,以制度来约束,发现违规违纪的及时建议地方人大常委会取消人民陪审员资格;其次开展向优秀人民法官和优秀人民陪审员学习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化人民陪审员。
2、对待人民陪审员工作要有热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展第二、第三职业的创收,相对清贫的人民法院陪审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加之人民陪审员在自身单位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社会交往,做好人民陪审员工作确实存在很大困难。因此,作为人民陪审员对待陪审没有满腔热情和恒心是难以胜任的。
2005年4月份我正式被任命为贾汪区人民法院陪审员,第一年我参加了60余案件的陪审,第二年参加了近100个案件的陪审,第三年参加了近200余案件的陪审。一年比一年陪审的案件多,虽然耽误了我自己很多的工作时间,但我在自己的单位的业绩依然十分优秀,尤其2007年,我被区委区政府抽调到创建廉洁贾汪活动办公室负责筹划和对外宣传,在我的努力下,信息上报和采用数量居全市之首,创廉创新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我之所以能把陪审工作做好,是因为我对人民陪审员工作充满热情,无论哪个法官打电话约我,我都会千方百计安排好自身的工作,克服一切困难,甚至加班工作到零点,也要参加人民陪审员陪审工作,同
时,我对人民陪审员工作保持热心不变,持续恒温。
作为人民陪审员只要对待陪审工作抱有一颗持续的热心,少一些杂念,一定能处理好自身的工作与法院陪审工作的关系,促进陪审工作登上新台阶。
3、案件审理前人民陪审员不宜接触案件涉及的当事人
在目前社会的大环境下,民事案件在立案之后,刑事案件确定审理时间之后,案件涉及的当事人(包括律师)往往早知道参加案件审理的审判长,相当一部分案件涉及的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说情或做小动作,有可能会对案件审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案件涉及的当事人在案件审理前尚未关注参加案件审理的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可在不受干扰中陪审案件。我在近3年的陪审当中陪审前没有接触任何案件涉及的当事人,因此我的陪审心里天平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实践证明,案件审理前人民陪审员不接触案件涉及当事人,能有效避免先入为主的意识,有利于促进案件审理的公平。
4、人民陪审员必须保持独立陪审思维
人民陪审员作为合议庭一个分子,在陪审过程中虽然不是主审,但必须保持独立陪审思维。也就是说,在尊重主审法官的同时,要进行独立的思考,站在人民陪审员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判断。在陪审过程中要认真听,认真思考,认为需要发问时就向审判长建议,大胆发问,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人民陪审员就成为表面上的一种形式了,就起不到人民陪审员的真正作用了。当案件审理结束后,听取主审法官的意见,达到共识更好,如意见不一致要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合议庭讨论时,如果采纳自己的意见,说明自己的思维正确,如果没有采纳,认真查找存在的原因。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起离婚财产纠纷案。女方精神长期患病,有一女儿跟随女方生活,离婚双方就现住四间房屋(系连在一起)产权产生纠纷。四间房屋,离婚前双方住两间,有房产证,男方母亲住两间有自己单独的房产证,被告男方认为房产主权明确,被告母亲住房产权由被告母亲所有,离婚双方现住房财产共同分割。本人在陪审过程中发现,四间房屋是双方在离婚前共同盖的,男方在为母亲办理房产证时没有征得女方的同意,男方虽称借母亲的钱盖的房屋,但女方不知道,同时没有任何证据,因此我认为,男方母亲所住的两间房屋虽然房产证是真的,但取得的渠道不合法,属于离婚前财产转移,建议合议庭四间房屋离婚双方各两间,依法收回男方母亲所住房屋所有权,男方和母亲共住两间房屋。最后合议庭合议时审判长首先听取我的意见,通过认真商讨采纳了我的意见,被告男方也没有提出上诉。我认为,本次参加审理的成功,就是因为在审理过程中保持了独立的审判思维。
5、人民陪审员应充分发挥调解优势,促进社会和谐
无论民事案件的陪审还是刑事案件的陪审,主持法律的公道是人民陪审员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既要主持法律的公道,又要打造社会和谐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作为人民陪审员要融入这个课题之中。一个案件审理使用法律再公正,如果当事人不满,就达不到社会造的和谐。作为人民陪审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殊身份的优势开展调节工作。
2007年夏天,我参加一起邻居间因土地使用权纠纷互相厮打造成一方轻伤害案件的陪
审。双方因地边界线问题产生纠纷已经3年多,镇、村曾三次调解,丈量土地均没有达成共识,经常为此吵打,最后一次造成一方轻伤害。在刑事案件审理一开始,被告人对法院不信任,说自诉人法院有亲戚,承办法官怎么解释被告人也听不进去,我当庭告诉他:“今天我作为人民陪审员参加这起案件陪审,你尽管放心,不管哪方有熟人都不会影响你们案件的公正审理。”在第一次开庭审理中,自诉人、被告人双方均对土地问题纠缠不放,且情绪激动。我认为,如果简单审理轻伤害案件,土地纠纷问题仍解决不了,后期隐患将会更大,因此,我建议审判长休庭,暂别宣判。
第二天上午,我和审判长一起驱车来到双方所在镇、村,找到相关领导,又找到了自诉人和被告人的家属,由法院、镇党委、村支部、及自诉人、被告方家人五方,共同协商调解,最后,根据原、被告人争议焦点,我大胆地提出了调解方案,方案提出后,自诉人及被告人家属双方均表示同意。趁热打铁,我又陪同审判长、镇党委、村领导与原、被告人一同来到了山上,对双方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并劝说他们要有一个好的姿态,一切要向前看。在我和法官的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双方第一次显得大度。在实地测量过程中,我亲自扯尺丈量,在有争议的土地上作了明确的标记,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然后就地画图,就地起草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参加处理纠纷的所有人员均在调解协议上签了字。一起争议三年的纠纷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自诉人感慨地对我说:“尽管这次实地测量我好象吃点亏,但我服,悬了三年土地纠纷今天在您的帮助下给我们解决了,我十分感激。”镇、村领导也非常感激地说:“因为他们两家的纠纷,我们镇、村连续三年综合治理工作不达标,这回你们帮了我们大忙了,这样,我们的综合治理工作就可以达标了。”当处理好这起土地纠纷时,已经到下午两点了,我和法官们顾不得吃饭,共同又去看守所看望被告人,告诉他处理土地纠纷的结果,并教育他在庭上能有一个好的态度,争取从轻处理,被告人表示同意。第三天,对该案又进行了第二次审理,在庭上被告人主动认罪,表示今后与邻里间一定处理好关系。原告也原谅了被告的过激行为,请求法庭对被告予以从轻处理。法庭当庭宣判,判处被告人拘役3个月,缓刑6个月。被告人及家人当庭泪流满面。
三年来的人民陪审员工作告诉我们,只要你对构建社会和谐有强烈的责任心,作为人民陪审员你就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做好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6、管理机构加强与人民陪审员的联系很重要
根据调查,目前人民陪审员工作出现出现两少现象,即人民陪审员管理机构对人民陪审员过问得过少,到人民陪审员工作单位沟通过少。
针对这两少现象,人民陪审员管理机构要加强参加与人民陪审员的联系。一方面要加强人民陪审员自身联系,法院人民陪审员管理机构要经常找人民陪审员谈心,了解人民陪审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力所能及地解决人民陪审员的困难;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与人民陪审员的沟通,听取人民陪审员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人民陪审员大胆地参与案件陪审。另一方面人民陪审员管理机构要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单位的沟通。人民陪审员在自身单位都有自己的工作,频繁参加审理案件势必影响自身工作,势必影响人民陪审员在本单位的形象,这需要人民陪审员管理机构经常到人民陪审员工作单位进行走访协调,同时争取地方人大常委会作出相关有利于人民陪审员的条例或规定,确保人民陪审员的合法利益。
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若干问题的答复
法政〔2005〕63号
(2005年6月1日颁布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政治部:
在进行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就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的有关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经研究并征得有关部门同意,答复如下:
答:(1)兵团基层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的名额由兵团分院确定,人选在辖区范围内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中产生。兵团基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由兵团分院任命。
(2)铁路法院、林业法院、海事法院不单独选任人民陪审员。上述法院审判案件依法应当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在其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名单中随机抽取确定。
2、现役军人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现役军人不宜担任地方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
3、外来务工人员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公民,离开户籍所在地后,在其居住地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居所,并且居住地符合经常居住地条件的,可担任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
4、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成员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的成员,不是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的,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
5、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法律另有禁止性规定的除外。
6、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法官、检察官,以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其他工作人员,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离任后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1)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离任后,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上述人员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比例应当与其他人员的比例适当平衡。
(2)法官、检察官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3)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曾在基层人民法院工作的,不得在原任职的基层人民法院担任人民陪审员;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曾在县一级人民检察院工作的,不得在与原任职的县一级人民检察院同级、同辖区的人民法院担任人员陪审员。
(4)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不得参与原任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检察官从人民检察院离任后,担任人民陪审员的,不得参与与原任职人民检察院同级、同辖区的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
7、没有从事诉讼业务的律师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依据法律规定,凡具有执业律师身份的人员,一律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8、清真寺的教长能否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符合担任人民陪审员条件的宗教界人士可以担任人民陪审员。
9、原有的经选举产生的人民陪审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 1
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生效后,任期未满的,应当如何处理?
答:在《决定》生效前,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民陪审员,《决定》生效后,除依照法律规定重新选任外,不得再担任人民陪审员。
10、《决定》生效前,人民法院特邀的陪审员,能否继续担任人民陪审员?
答:在《决定》生效前,人民法院特邀的陪审员,《决定》生效后,除依照法律规定重新选任外,不得再担任人民陪审员。
此复。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社会公众参与案件审理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从法制史的角度来看, 现代陪审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 并随着英国在近代的扩张而传播至美洲、非洲、亚洲等殖民地。陪审制度历经变迁和发展, 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分别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陪审团模式和参审模式。就我国而言, 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 陪审制度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 它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出现是随着中国满清政权的崩溃而进入中国法制视野的。虽然在清末修律中规定了陪审制度, 但遭到了各省抵制而搁置。中华民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虽然在司法制度中提出了建立陪审制度的方案, 但未能得到实施, 南京国民政府的某些法律条文虽然规定了这一制度, 但不可能在当时司法实践中得到实施。上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边区”和“解放区”普遍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这是我国现代陪审制度的雏形。解放后,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明确规定实行人民陪审制度。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了适用人民陪审的案件范围, 即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 但是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把人民陪审制度规定为宪法原则。1979年《人民法院组织法》再次确认了这一原则, 甚至在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凡是由合议庭审理的一审案件都必须有人民陪审员参加。这些规定直到1982年都发生变化, 1982年宪法不再把人民陪审制度作为一项宪法原则, 同年的《民事诉讼法 (试行) 》和1983年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不再将陪审制作为一项审判原则予以规定。1989年颁布的《行政诉讼法》、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和1996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都没有规定第一审案件必须实行陪审制, 从而人民陪审制成了一项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的一项审判组织形式。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弘扬司法民主, 促进司法公正, 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并于2005年5月1日开始实施。《决定》的颁行, 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审判制度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也表明立法机关对中国陪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持支持的态度。我国现行法律所规定的人民法院第一审审判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形式为独任制, 就是由一名法官独自审理案件, 另一种形式为合议制, 审理案件由审判员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一个合议庭, 合议庭的组成人数必须为单数, 对于采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中, 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各为多少人目前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 只能由各级法院在审理案件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这是我国目前可以找到的人民陪审制度的法律依据及具体规定。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托克维尔极为推崇陪审制度对陪审员法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应当把陪审员看成是一所常设的免费学校, 每个陪审员在这里运用自己的权利, 经常同上层阶级最有教养的最有知识的人士接触, 学习运用法律的技术并依靠律师的帮助、法官的指点, 甚至双方的责问而使自己精通了法律。我认为, 美国人的政治常识和实践常识, 主要是在长期运用民事陪审制度当中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陪审员制度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宣传法律还可以让晦涩的法律通过人民陪审员的参与而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司法制度的角度来讲, 人民陪审制度的实行在中国司法活动中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加上中国各项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历史变故, 特别是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使得作为政治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司法制度的变革显得更为复杂和艰巨, 作为审判方式的一种组织形式, 人民陪审制度也概莫能外。当前, 人民陪审制度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 立法上的缺陷。
首先宪法并没有规定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 造成人民陪审员制度缺乏宪法保护。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是一切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 任何违反宪法规定的法律法规都是无效的。宪法规定的内容都是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 得到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的保护。人民陪审员制度, 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 具有很高的法律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缺乏宪法的保护, 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我们需要重新恢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法地位, 修正宪法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其次没有一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专门法, 现有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内容只是散步于《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法规。没有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专门法律, 造成我国目前人民陪审员制度内容零散, 规定较为原则性, 甚至出现用词混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很难有效地保护人民陪审员制度, 这也是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的最大阻碍。最后虽然在民事诉讼法中仍然有所规定, 但显然已是今非昔比。民事诉讼法上这种过于简单和抽象化的规定, 一方面没有明确人民陪审制度的地位及其相关的职能, 另一方面对于人民陪审制度在实践中如何执行也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 比如, 人民法院在何种情况下应该启动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人民陪审员的任职条件、在审理案件中的职权和职责、人民陪审员有没有任期上的限制、人民陪审员产生的程序性规定、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风险有无相关保障和如何保障、采用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时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的比例有没有规定的必要和如何规定这一比例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2. 实践中的不足。
一是管理不到位。不同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主管部门不尽相同, 大多是政工办, 有的是立案庭, 有的是监察庭, 有的干脆就不设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缺乏规范性, 导致对人民陪审员的管理难度加大。二是制作追究不健全。人民陪审员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 但是人民陪审员却掌握了国家司法审判权, 对案件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 我国对人民陪审员的责任追究体制规定不全, 没有建立完善的奖励、惩罚机制, 而现实中却出现人民陪审员办“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 导致无法更好地追究人民陪审员的法律责任。三是庭审作用不明显。在很多基层法院中, 只是为了应付法律的明文规定以及上级法院的考察。陪审员不陪不审、陪而不审、审而不议、议而不判等问题较为普遍。陪审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共同阅卷、共同调查、共同审理、共同裁决难以实现。案件审理几乎成了审判员的“独任”审判, 陪审员在审判中几乎成为一种“陪衬”和“摆设”。四是资格审查不严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明文规定了人民陪审员的资格审查程序, 但是现实中, 并不是所有法院都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的。很多基层法院在选择人民陪审员时, 由于没有向社会公开人民陪审员的招录信息, 一般都是法院直接确定人选, 上报人大通过, 基本上没有社会人士自己报名。而人民陪审员的职位也成为了解决就业困难的措施之一, 一些人往往托关系, 在法院当个人民陪审员, 有案件审理的时候, 来法院参加一下庭审, 领一下经济补贴, 有的干脆每天到法院上班, 成为“编外审判员”了。人民陪审员遴选问题, 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 各地不尽统一。五是培训不规范。目前我国法律原则性规定了, 各地法院需要对人民陪审员定期进行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 但是具体由何方培训, 怎么培训等方面的内容没有任何规定。法院缺乏对人民陪审员法律素质的培训, 造成人民陪审员在庭审时缺乏严肃性, 衣着、言行较为随便, 社会影响较差。六是保障不完善。人民陪审员在审理案件时依法享有有关的经济补贴等保障, 但是在现实中, 往往很难落实。有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迫于财政经费的问题, 法院很难及时提供人民陪审员的经济补贴, 长时间拖欠人民陪审员的补贴。再者, 各地人民陪审员取得报酬的方式也存在差异。有的法院按天数计算, 有的法院按小时计算, 有的按出庭次数计算。用人单位和人民陪审员普遍认为, 目前人民审判员报酬普遍偏低或混乱, 是影响人民陪审员参审热情的一项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1. 完善立法。
一是要解决应该是人民陪审制在法律上的地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恢复人民陪审员制度在宪法上的地位, 陪审制度是一种关于司法民主的基本制度, 因此应该有宪法依据。我国现行陪审制是以《人民法院组织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依据, 在法律地位上缺乏充分的立法基础。二是应该明确规定适用人民陪审制的案件范围。虽然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从立法的角度来看有些问题应该是宜粗不宜细, 但是过于粗放的规定反而削弱了法律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上所述的规定可以说各级法院是否选择人民陪审员制度都不存在违法问题, 显然法律上的这一规定使得人民陪审制度形同虚设, 成为可有可无的制度, 根本没有一点法律的强制性可言, 这不仅有损法律之尊严, 同时也是对立法资源的浪费, 如此还不如不规定的好。三是明确规定陪审员的资格。陪审员的作用除了认定事实之外还直接参与案件的合议过程, 所在也直接参与到法律的适用中, 因此其受教育程度对其能否正确认定事实并对法律正确理解和适用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现行立法中没有关于陪审员文化程度方面的规定。一些陪审员文化程序较低, 法律意识淡薄, 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 以致影响了陪审的效果, 这也是实践中多数法院之所以不选择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陪审员的选择一定要强调素质和质量, 应该尽可能吸收一些懂法律或具有各项专门知识的人才担任陪审员。当然除了专业上的考虑之外还必须注意陪审员的其他素质问题, 如个人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品性等等。此外还必须设置排除性的规定, 有些具有特殊职业或工作岗位的人员明确规定不得成为人民陪审员, 如党政机关的领导或工作人员、执业律师等等。四是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产生的程序。从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来讲, 人民法院是我国唯一的审判机关, 法官的产生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 所以对于“准法官”的人民陪审员的产生而言, 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人大委员会选举任命才具有合法性。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成立人民陪审员任选委员会, 由各单位向该委员会提出陪审员名单, 公民个人也可以直接向该委员会自荐。陪审员由该委员会审查任命, 并发给资格证书, 陪审员的任期与人大代表的任期相同, 但可以连任。五是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的职责。人民陪审员作为合议庭组成人员其法律地位与其他审判人员一样, 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但是这些权利义务不够明确, 同时对于权利受到侵犯时也缺乏必要的救济途径和法律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立法上对这一制度补充一些保障性或权利救济途径的规定。当然除权利之外还必须明确人民陪审员违反法律规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六是参加案件审理的人民陪审员的人数。从职业的角度来讲, 笔者认为合议庭中的人民陪审员的人数不宜过多, 因为司法活动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 而且司法公正承载着许多其他制度所难以承载的期望, 所以能否正确认定事实并适用法律对审判活动至关重要, 让过多的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表面上可能会使监督司法体现得更为充分一些, 但从效率和法律效果来讲未必是可取的, 甚至可能影响司法公正。所以就合议庭中的人民陪审员人数来讲, 认为不应超过审判人员的人数。
2. 规范实践。
一是要加强对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陪审员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 因此各级人大应当加强对陪审员的培训, 采用各种方式促进陪审员对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其参与司法活动的能力。同时还应注意提高陪审员的道德水平, 使陪审员在审判活动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加强陪审员保障机制。《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2条规定, 人民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 由原工作单位照付工资, 没有工资收入的, 由人民法院给予适当的补助。但在实践中, 由于法院办案经费不足, 给人民陪审员支付的陪审费偏低, 使很多人因为得不到经济补偿而不愿担任陪审员。笔者认为就陪审员的物质保障来讲各级人大应该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基金, 人民陪审员的经济补偿不应该由人民法院从本院的办案经费中支出, 因为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法院的负担, 可能导致法院尽量避开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 另一方面也会削弱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中监督司法的作用和其参与案件审理的独立性。除了物质上的保障之外还应该逐步完善人身安全的保障机制。三是应该赋予当事人是否实行陪审制的选择权。陪审制度作为一项法定的制度, 其设立的宗旨在于使当事人享有要求受到人民陪审员的陪审的权利, 从而达到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的目的, 实现民主司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 所以是否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权利应该在于当事人而不是在于人民法院, 所以实践中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来决定案件是否适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做法显然是不太符合法治之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实践中应该由法院告知当事人有选择的权利, 如果一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提出要求陪审, 那么法院就应该适用人民陪审制度, 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这一要求, 人民法院也应该告诉当事人。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 (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98
[2].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法学家, 1999 (3)
[3].肖天存.法官职业化背景下我国陪审制度之重构.云南大学学报, 2005 (3)
人民陪审员职责
忠于宪法和法律,公正司法,秉公办案,遵守廉政纪律,保守审判秘密,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公民道德,注重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参与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应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的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每年陪审不少于5件。依法参加人民法院案件审判前接受岗前培训,根据陪审工作的实际需要接受审判业务专项培训。在审判活动中,认真查阅参审案件材料,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独立发表意见,独立行使表决权,审核参审案件裁判文书,对参审案件进行监督,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按时参加案件开庭、合议、调解、宣判等审判活动,无正当理由不得推卸和拖延履行职责。
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监督支持法院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为了使人民陪审员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院专门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针对陪审功能的发挥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一、人民陪审员的遴选情况
1、人民陪审员基本情况
我院共选任人民陪审员5名,均为藏族、男性、乡镇干部,年龄在30-35岁之间,今年我院没有增选人民陪审员,因为法官人数与人民陪审员人数相等,根据上级要求我院人民陪审员人数已经超过法官人数的三分之一。
2、人民陪审员的产生方式。
我院5名人民陪审员均为我院提名报人大批准方式产生。
3、我院人民陪审员完全按照《决定》规定的方式遴选,没有违背《规定》的标准。
4、我院没有长期不能履行职责的人民陪审员,所以尚未建立人民陪审员的退出机制和轮替机制。
二、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情况。
1、我院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范围
我院完全依照《规定》执行,因重大案件集中于刑庭所以人民陪审员仅参与了刑事案件的审理,我院民事案件多数为调解结案,而且立案调解居多,所以在民事和执行案件中都没有人民陪审员参与。
2、人民陪审员参审情况
到目前为止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4件,占本辖区内普通程序案件的7%,人民陪审员没有参加其他程序。
3、我院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均采取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全员轮流。
4、我院人民陪审员固定分配于刑事审判庭。
5、我院人民陪审员参与了庭前阅卷、庭审发言、评议阶段发表意见,没有起到对法官的监督作用,与审判组织配合较好,积极性较高,希望陪审员今后多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对参与庭审工作的认识。
三、人民陪审员的保障问题
1、目前我院人民陪审员仅解决了培训费用,其他经费未得到保障,因为我院的人民陪审员均为乡镇干部,所以没有给予补贴。
2、我院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没有受到安全方面的威胁。
四、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和培训情况
1、我院人民陪审员由院党组统一管理,不定期联系和
沟通。
2、我院没有人民陪审员司法不公、司法不廉的情况。
3、我院人民陪审员进行了3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2007年在西藏法官学院培训20天,在司法处培训7天,2008年年初我院和司法局联合培训3天。
五、其他
1、我院有两名人民陪审员参与了普通程序案件审理,每人参审两件。
2、我院参与陪审的人民陪审员占陪审员总数的40%。
3、参加案件审理的人民陪审员都是乡镇干部,年龄在30-35岁之间,一名32岁,一名34岁。
4、2005年5月-2009年7月期间,审理案件最多的人民陪审员审理案件2件。
针对以上问题,要充分发挥陪审员在社会正面影响力的优势,提高陪审员与社会的沟通效果,增强法院裁判的说服力,还应该提高陪审员的地位,建议对陪审的社会地位从法律上比照人大代表对待,凸显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增加他们的社会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更充分的发挥陪审员的参审、陪审作用,扩大公众对法院裁判结果的认知度。
昂仁县人民法院
(一) 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现状
在我国, 人民陪审制度是指非职业法官的公民个体通过有组织的形式参与到案件调查、审判等过程的一项法律制度。通过人民陪审员参与到案件中审理,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法官的监督, 有利于防止司法的腐败。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陪审员自身法律知识的缺乏, 人民陪审员制度规定不明确, 陪审员“陪而不审”的弊端更为显现。
(二) 我国陪审制度现状成因
1.陪审制度不完善, 尚待改革
我国现行陪审制度在《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有类似的规定。主要特点是: (1) 陪审制度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制度, 陪审范围不明确, 由法院决定是否需要选择陪审制度; (2) 陪审员选任资格规定过于简单, 结构单一化, 缺乏广泛性与代表性; (3) 陪审员连任制度有失公平性; (4) 陪审员经费拨助不明确。
2.我国陪审员法律知识缺乏, 陪审效果不明显, 容易造成“陪而不审”的结果
据了解, 陪审员产生是由人大任命或单位推荐等方式;一般要求学历较高, 缺乏代表性;他们当中大多数缺乏法律知识, 在审理过程中, 观点往往不专业、没有说服力, 在案件合议时一般不发表意见, 评议表决时信服于职业法官。因此, 我国陪审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就没有发挥出陪审员应有的作用。
二、从美国陪审团制度探析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 美国陪审团制度特点
美国各级司法机关审理过程中, 按成员的人数可分为“大陪审团”与“小陪审团”。“大陪审团”一般由案发地23名普通公民随机组成, 主要负责对刑事案件是否立案进行调查取证, 一旦案件进入立案阶段, 那么“大陪审团”就自行解散。“小陪审团”是指进入刑事案件审理阶段后, 会有12名公民随机组成一个组织, 负责对案件当事人是否犯罪及对其前期犯罪指控进行判断, 如果“小陪审团”判定当事人有罪, 则由法官直接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 如果“小陪审团”认定其无罪, 那么当事人将得到无罪开释。[1]在民事诉讼中, 陪审团主要决定解决争议, 决定是否赔偿的问题。
(二) 美国陪审团制度价值与不足
1.通过权利实现公民的自由
陪审团制度通过权利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制约国家权力, 实现了公民的自由。陪审团制度通过公民分享司法审判权, 以权力制约权力, 保障了公民的自由。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指出:“实行陪审制度就可把人民本身, 或至少把一部分公民提到法官的地位, 这实际上就是把陪审制度, 把领导社会的权力置于人民或一部分公民之手。”
2.一致裁决制可以防止多数人暴政
多数人暴政, 又称暴民政治、多数人暴力、群体暴政。最先提出“多数人暴政”的是法国人托克维尔, 他指出, “我最挑剔于美国所建立的民主政府的, 并不像大多数的欧洲人所指责的那样在于它的软弱无力, 而是恰恰相反, 在于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 陪审团制度的一致裁决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司法过程中的“多数人暴政”。
3.陪审团制度一直为美国所用, 不是完美的, 只是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制度
陪审员随机抽取, 来的人各色各类, 五花八门, 知识文化程度差异不一。在美国, 法律队伍如何强大, 为什么偏偏要找一帮门外汉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那是因为陪审团制度最不易受人操纵, 从而有效防止司法的腐败。
三、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与完善几项措施
(一) 改变我国人民陪审制度“陪而不审”的现状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 陪审员都是随机抽取, 在审判过程是法官主导整个案件的审理, 陪审员一般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 对于案件的审判没有具体的法律见解, 最终形成“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局面。笔者认为, 改革陪审制度应首先改变人民陪审制度这种状况, 建议对陪审员进行专业法律知识培训, 从而更好地发挥陪审员的真正作用。
(二) 保留原来参审式的人民陪审制度, 建立特色的陪审团制度, 确立制度的使用范围与使用方式
为了有效节约法律资源, 对于一些简单的民事案件, 可以应当事人申请吸纳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对一些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民事案件, 应当组成陪审团, 由陪审团共同审理案件事实, 并由法官根权陪审团的认定进行判决;对于的刑事案件, 可以应当事人申请或法院根据案情决定, 组成陪审团。
(三) 确立陪审员选拔机制
据调查, 我国陪审员选任专业领域不够广泛, 过多地集中在政府机关, 不能覆盖多样的专业技术领域, 因此选任的陪审员社会代表性不足, 导致在审理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陪审员来自人民群众, 代表民意, 从而真正达到克服法官定势思维的作用。总的来说, 陪审员的选任, 应从职业结构、知识层次、综合素质等方面来衡量。
(四) 加强陪审制度的宣传, 让人民群众知道陪审制度的存在, 学会基本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利
据了解, 社会大众大多数不知道陪审员的存在, 普遍认为法官就是主宰案件审理, 真正的民意表达根本不存在。故加强陪审团制度的宣传, 让群众了解该制度, 懂得如何启动陪审团程序, 最终捍卫自己的权益。
摘要:在我国, 人民陪审制度设立初衷是为了体现民主, 防止司法的腐败, 但是在实际操作却导致了陪审员“陪而不审”的状况。本文借鉴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成功经验, 从而根据我国的囯情, 探讨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陪审制度。
关键词:陪审制度,陪而不审,陪审团
参考文献
【人民法院陪审员年终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07-18
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2-16
2024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1-09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调研报告09-10
人民法院领导班子争创“五好”自查总结06-30
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2-10
2006年市中级人民法院人大工作报告11-15
人民法院“四五”普法和依法治院工作总结12-01
人民法院判决撤销10-27
人民法院演讲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