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精选8篇)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篇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 孙 唯

我校于2012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的重点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围绕这个内容,我们开展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搭建环境、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始建于1960年,2000年3月,我接任校长之后,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呢?经过对学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瞄准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找准方向就要自主前行,带着这样的理想,一做就是十几年。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

1.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

2.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建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国家省市级课题,与东北师大签定了教学资源合作项目,引进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作课件的困扰。同时加强培训与教研,带领老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点,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的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是现成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老师们经常是被动应用;二是应用方法零散,现有的方法都是针对某一课某一点,解决的是一课一课的问题,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经过与东北师大的教育技术专家的多次研讨,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最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象搭积木似的就可以制作出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们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我们从2009年开始组织老师梳理知识体系,分析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分析实现条件,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我们把知识分为三类,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还原知识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用信息技术再现,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一般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增强学生体验,形成应用技能。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本体)与学习规律”研究为本的“理想化”教学设计方法。

4.创新发展期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用技术来支撑学生的学。

为此我们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认为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构思出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以数学学科为例,首先按知识模块梳理出学科知识点分布情况,这是数学知识体系分析表,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这些知识可以归为图形与位置这一类,这类知识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然后对这类知识里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

比如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内容的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三是学习目标设定;四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最佳学习思路,分析实现条件。

如针对学习目标之一:能发现单靠方向或者距离不能准确确定位置,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进行任务驱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所需要的条件。理想的实现条件是:带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感受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我们挖掘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虚拟教室环境之外丰富、逼真的问题场景,例如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学生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并可以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回放研讨,这是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及汇报,通过自己探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角度与距离两个条件,结论得出之后,接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训练:一是描述物体的位置,老师利用网络查看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实现了因材施教;二是学生自主选择分层的任务,自由设计题目进行分层次训练,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师生活动、互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课堂结构、互动质量,实时反思、调整,通过评价我们得出:这是一节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深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再例如语文多维智能电子教材,我们首先将语文按照字、词、句、段、篇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环境:按知识的获取过程建构程序化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链接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实现了学习任务自选、学习资源自助、成果编辑自如、成绩反馈自动的个性化学习。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构建出“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对我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二、教育信息化探索心得

1.鲜明的办学理念

我们之所以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源于我校“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做到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坚持走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2.务实的合作引领

2003年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从思路方法到软件与资源,从应用指导到队伍培训,东北师大给予了全面的引领和扶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3.实用的教学资源

目前,语文、英语学科的多维、智能电子教材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工具平台,以及各学科的主题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条件。

4.鼎力的行政支持

近些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给予我们高度关注和设备支持,市教育局领导经常亲临学校关怀指导,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的士气。

5.多元的校本培训

培养现代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组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老师们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没有觉得是负担,反而觉得他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这种挑战给了他们极大的刺激,不断创新的热情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

6.有力的保障制度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变成课题,用课题来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通过课题来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1.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完善

(1)硬件环境建设

我们本着边应用边建设的原则,我们构建了多种教学环境,有电子白板的多媒体环境、有固定学习终端的网络教室环境、有移动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和pad环境,满足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满足了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软件资源建设

近几年学校已建成了校本库、项目库、广域库,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可以说,老师们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在优质的硬件、软件支撑下得以实现,反过来,很多优质的资源让老师们视野更加开阔,不断催生出他们创新的教学思路。

2.教学方法创新成效显著

以前老师在常规环境下备一节课很容易,把握好知识传授、应对好考试测验就可以,信息技术进入到教学中后,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跨越时空限制的探究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条件,这些引发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的变化使我们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应运而生。我们提出了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五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梳理出具有普适性的操作流程。构建出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发自内心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升。

3.学习方式转变效果明显

常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缺乏积极的动力,探究过程没有实用灵活的学习工具,课后也缺少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与条件,优质的硬件、软件搭配上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与三边关系》一课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利用平板拍照、上网收集素材,利用电子学件探究三边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协作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利用测试工具互评、自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团队合作、应用与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实现了由教材变学材、教室变学场、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4.学校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

我们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目前,教师们的教研、交流,管理者的日常办公、师生考评等都统一在管理平台上进行。例如: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我们了解到,部分家长比较担心数字化的学习是否影响孩子的视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加大科学应用的管理力度,事实证明科学的应用不会影响学生的健康。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生革命性变化,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3)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功能,带动农村教学点校同步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篇2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

由于小学教育的不重视, 课程安排的不充足, 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的素养较差。因此, 学生刚升入初一时, 通过对学生进行一次调研, 通过问答收集学生的真实情况。经过了解后, 一个班往往只有40%学生有家用电脑, 并且家长还会限制学生的使用时间。计算机操作水平并不高, 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 甚至只停留在打网络游戏的阶段。了解情况后我就做好登记, 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 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二、端正认识, 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

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 但由于家长的认知程度和对学生引导的不足, 在学生的心目中, 计算机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并没有带来什么便利, 使得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 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感兴趣, 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如何在学校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是个很迫切的要求。

1. 做好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宣传工作

初中学生爱玩, 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 如果没有从思想层面上统一认识, 那么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要让学生了解, 当学好了初中阶段的课程之后, 他们能够掌握哪些知识, 并且对于以后出了校门, 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并且, 我在每个班级建设了一个信息组, 根据学生信息水平的高低和学习的态度, 每组评选出一到两位同学, 组成班级的信息组长。让水平高的学生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好为人师”是人的本性, 当信息组长想要给其他同学帮助的时候, 他们本身就要很好的掌握各种知识, 并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 也进一步巩固、深化了知识。

2. 我也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 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具有一定优越性, 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 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判断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知识, 创造新的知识, 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不要什么知识都一股脑的教给学生, 要给学生制造一点他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小障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协作, 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钻研, 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从而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三、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农村教育中, 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即使有, 数量也极其有限。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 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 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教师要做好维护工作, 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 如使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象, 以便实时快速恢复等。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篇3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教育部已拟定,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Word设计贺卡、办电子报,用Music作曲、用电子表格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两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要常抓不懈。键盘指法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要求初中阶段作为常规训练常抓不懈。但是,应杜绝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的作法。我的做法是:①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拿出五分钟的时间练习指法。前期“键位感觉”①的训练必须用键盘、模拟键盘或自制的键盘卡(与标准键盘等大)进行,后期“传感速度”②的训练在课余任何时间均可方便地进行。②每节上机课前用5分钟的时间对学生一周键盘指法训练的效果进行检测:开始的1--2分钟用于完成开机和指法热身练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进入机房后自觉抓紧时间各就各位,开机练习);其后的2分钟用测试软件进行英文录入比赛(测试);最后的1-2分钟用于测试小结。教师在小结中要注意表扬本次比赛前10名或达到本阶段训练标准的学生,并纠正不规范操作。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比较迅速地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信息,它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以及社会固化的思维方式和风气的影响该模式陷入了一种“注入式”,“满堂灌”的僵化状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很大程度上,所接收到的信息仅仅是信息。我们都清楚信息,知识,和智慧三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学生既不能对新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与应用,也不能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也就是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自主的去学习,去探索新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活动方式和策略,鼓励学生自我设疑,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纠正补救,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与实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这样几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1.设置疑问模式

教师或学生置疑。指导学生质疑,学生自习解疑,师生共同归纳,再设置相应训练加以强化和反馈。这种模式以疑问为线索,以解疑为动力,以活动为手段,以澄清问题,强化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如下图:

2.目标驱进模式

教师出示目标,或学生自行确立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学习设置相应问题,组织讨论。突破重点,难点,疑点,布置相关联系,详析总结,回归目标。

3.自学—合作模式

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对学生学习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自学,能动的学习。该模式的核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建构知识。有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篇5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课程的名称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传统的教育重视“双基”,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基础与同步。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受到落后观念和陈旧设备的制约,导致保守和安于现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者对学生的类型不加区别、分析,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一目标,这正是我们亟待改进的第一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别较大,如一再保持落后的以教师为主,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那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吃不消”和“吃不饱”的两种普遍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求学校更新设备,以达到教学要求为目标。近年来由于各部门的重视,达标校均能达到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具备了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条件)。其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讲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技能应用最熟练的一支队伍,我们应充分灵活利用这种优势,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挖掘现有资源(交互性网络教学环境、辅助教学较件),进行个体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利用自身养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增强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和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的统一起来。

美国的加德纳博士指出:“总的来说,传统的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这就造成先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但到一定水准后,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愿望来做创新的事情。相反,先进的教育者的长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力。”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固有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尝试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处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各种技能,发挥想象力,尝试性地进行自主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掌握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和成果进行评价,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优势,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创造性的努力,教学模式的革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正是发挥我们教师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

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互助精神,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学生思维不能开小差,要聚精会神的听讲,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已经在多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者早已抛弃了这种落后的单纯以传授为主的观念和模式,他们更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甚至与老师商量,老师则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叙述,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在上述调查中表明学生本身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远在其他学生之上,足以成为小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大胆讨论,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综合能力,让课堂从严肃的变成轻松的,从单一变为多样的。

四、提供学习与交流工具进行在线教学,允许学生异步交流。

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室的软硬件资源,一改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我们有网络就有条件在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在线”教学的成分,让所有师生的信息在网上成为透明的,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比如:在网上放置了一份课程教学大纲,便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教材与作业内容,这种形式允许师生灵活地运用教学计划。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几种类型的学习活动贯穿于一堂课当中。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课例作品、教学素材、网络资源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教师的在线帮助下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可进行在线交流、讨论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评价都会及时得到直观的反映,不会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篇6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共同发展,如何使两者整合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内涵并归纳了两者整合的理论基础,继而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150-02

一、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不同的专家和研究者对其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认知和情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果。还有研究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就是指为了完成课程教学活动,把多媒体和信息化环境下的诸多要素,即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与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具体实施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一理念的基本思想是把课程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成为新的学习资源,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

综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工具,也作为学习对象融人到课程教学体系的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并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学习等各个领域中呈现。这种整合融知识、素养、工具于一体,体现了教与学的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相应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可以概括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和工具,把有关英语语言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等和英语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理、组合,共同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两个转变,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者,而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帮助学生在一定情景背景下,充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966)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该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传播学理论。教育传播学指出:教育传播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动态过程系统,把这些要素的性质、功能、及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文字形式、图解形式、数学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教育传播的模式。这一理论对于设计、开发或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资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媒体是信息的载体,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无可取代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因其多样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等特点,能把图、文、声、动画等中的音频和视频形式与网络连接起来,并将这几种媒体形式进行逻辑连接,从而更丰富、更生动地传递知识,达到教育传播最佳效果。

(三)生理学理论。在人的五种基本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中,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使用比率方面中所起的作用最大;在注意力集中效果方面,视觉媒体要高于听觉媒体;在记忆效率方面,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存储更持久,学习效果更好。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图文并茂的知识呈现还是创设的各种仿真练习情景,都是最大化的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思辨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也是其他媒体无法做到的。

三、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初形式,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形式。教师运用PowerPoint、Word、Adobe Flash、PhotoShop等软件,选取教材和多媒体素材库中符合主题的内容,编写演示文稿进行课堂讲解。教师结合讲解、演示来传授教学内容,而学生主要通过视听获取信息。这种教学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而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也明显优于课本+粉笔+黑板的模式。

此外,Acereader Pro软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技巧和能力;Eno则有丰富的听力材料,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可下载,可在线测试,可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听力水平。各类针对学生专项技能训练的软件因其方便性、高效性,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二)积极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因特网,校园网,英语精品课程网站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资源。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后作业等可以组成一个学习资料库放到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依赖FTP技术进行上传,同时借助电子邮件或网络专设的讨论区进行讨论或个别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的效果。

另外,教师也可以就某个专题布置任务,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和网址,并划分小组,指导学生使用方法;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后,相互讨论,撰写专题报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全面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的平台有三大类:学习系统(网络课程)、测试系统、网络辅助平台(管理系统)。这一整合层次是基于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将现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信息化处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光盘等立体形式,在学习的平台上跟学生实现交互性,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平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预习新内容、练习巩固已学内容、单元测试、人机对话、知识延伸。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BBS,微博、QQ群、微信群等也是当前学生课后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这些平台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展开交流,使英语的“教”与“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些数字化平台因其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成为了学生天然的语言环境,成为了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单纯把信息技术用作是教学辅助工具或教学信息的来源都是孤立片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的整合的最大化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前提,以师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为保证,在每个教学要素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优势,提升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的贡献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探索 篇7

一、教师要具备比较强的网络信息的选择和获取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地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来学习知识,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网络教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只是被动地看和听, 还可以参与实际的模拟操作。教师讲授的材料通常是通过校园网或者Internet提供的, 学生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 而是在一定的网络环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通过“自我构建”完成获得知识的过程。但网络资源既丰富又比较杂乱, 如果完全放任学生去获取信息, 往往花费时间较多又达不到教学目标, 因此对于每一节课, 要求教师事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关的信息, 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设计, 使之成为课堂上解决问题的有效资源。例如, 在讲《主题网站制作》这一单元时, 需要学生分小组根据主题制作一个网站,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笔者就课前将网站所需要的素材搜集好, 作为素材包的形式让学生从网页课件上下载, 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的选择和获取的能力, 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有用的信息。

二、网络教室的建立是实现网络教学的关键

网络教室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机房, 网络教室由教师机、学生机、控制系统和资源系统组成。它是集成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它既能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 又能提供各类丰富的学习资源, 能够支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网络教室的功能包括:广播、监控管理、演示、分组教学、语音教学、传输发送、联机讨论、电子黑板、远程命令、随堂练习、考试等。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写生机传送教学信息之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 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 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 并进行网络对话。使用这种实时广播屏幕的方法, 可同时满足实时性和强制性的要求, 很方便讲课。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教学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会促进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变化,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 往往是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 或者一半时间上理论课, 一半时间上实践课, 教师很难控制上课时间和学生的操作习惯。网络教学中, 通过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 可以生动、直观地传达我们的教学内容, 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为轻松, 学生学得更自主。

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 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再利用网络资源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网上资料 (或自己查找信息)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总结和反馈。

2. 网络环境下开展多项实践活动

学习是为了应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成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所教内容, 在学生中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在讲解《网页制作》这一节课时,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个人主页, 最后由教师将优秀作品放在校园网上, 让同学们来浏览、评价、使用, 这样学生既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也可以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在实践中发现了秘密, 培养了创新能力。个别主页开设了论坛, “版主”也是由学生来担当, 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真正就学校、班级、学生、学习展开讨论, 可以就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网络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目标要明确, 避免模式化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明确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为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途径, 指导学生在网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绝不可将传统教育模式全部抛弃, 而应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中优秀的部分, 融入网络教育模式中, 形成一个全新的、优秀的教育模式。

2. 要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

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才会主动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 搜索相关小故事、图片、动画等, 将教材有机结合起来, 用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在讲《算法》这一课时, 笔者通过让学生玩《野人过河》这个小游戏, 引出算法和算法的描述, 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3. 要适当选用网络资源

面对Internet上大量的资源,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接受, 学会判别资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面对资源, 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伪存真, 去糟粕留精华。

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探索 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54

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其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

一、理论上的教学

1.理论课占总课时的比例不应超过30%。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语言算法、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上机课。

2.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有“自己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组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部变化。

二、微机操作的教学

1.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的70%以上。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的现代化机房,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投影片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率教学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了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三、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

课外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应分程序设计和应用技术两大类进行辅导。

1.程序设计小组。中学各个阶段的程序设计课外实践应与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相结合。由于此类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心理素质好,文化课成绩优异、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较高级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的早期培养尽基础教育的责任。

2.应用技术小组,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创作美术作品;普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的规划的能力。

四、对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反思及对策

当前,学生一般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多数学生喜欢电脑游戏,对于教师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热情不高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钻研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授课方式最好多种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分层次法等,并且深入挖掘各种教学方式的内涵。此外,授课方式应该是活泼的,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不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为主,而重在掌握技能和新的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艺术的提高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喜欢应用性强及理论应用相结合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充分利用互联网,将理论、基础知识融于应用中。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的形式比较呆板,一般都是先讲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组成、工作原理等)。这些枯燥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作为学习搜索引擎时的应用内容,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而且内容图文并茂,比教材更详实。这样既了解了这些知识,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仅凭借一周一课时的学习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才能让他们受益终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课程,教师应该经常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缩小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前沿发展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或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让学生长期保持下去呢?我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上网查询资料、开展网页制作培训及定期开展各种比赛等;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还让学生帮助教师制作一些小课件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关于学习的800字作文:如何高效学习下一篇:北京大学深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