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推荐10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 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人教版二下第七单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学语文, 不仅要会倾听、表达, 还要会观察和想象。请看, 这是个什么字? (出示:是“宀”的甲骨文形, 用它做偏旁组合成的字与房屋、家室等义有关。“守”字是房屋和“寸”的组合, “寸”指手腕下一寸之处 (出示古文字:) , 引申表示“手”, 所以“守”字的本义就是用“寸”保卫自己的家, 后来引申为守候, 如“守株待兔”就是这个意思。请同学们把这个成语念一念。
师:“守株待兔”正是咱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寓言。什么是“寓言”呢? (板书) 看, “寓”字下面的“禺”作声旁, 表示“寓”的读音, 上面是“宀”, 表示“寓”的意思也和房屋有关, 比如寓所, 公寓;“言”, 就是语言文字。寓言就像一座藏着很多道理的房子, 今天就让我们拿着语言文字这把钥匙去打开寓言之门, 探索故事中的深刻道理吧!
【意图:联系学生已认识的偏旁“宀”, 在导入中用汉字知识解决两个生字, 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文体特色, 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学法基石。】
二、学习《揠苗助长》生字
师:请大家自由读寓言《揠苗助长》,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看看哪些生字也能通过观察字形了解意思? (生读后交流, 师引导联系“揠”的提手旁和课文内容猜其意思为“拔”, 读准字音;动作表演理解“喘”的意思, 与“端”比较, 介绍声旁“耑”。)
“焦、截”为难点, 详讲。
1.焦
师:还有两个字没破解。我们来看看它们古时候的样子。 (出示:小篆:) “焦”是上下结构, 上面的“隹”是鸟的形象, 读zhuī, 用它做声旁的字有“推、堆、谁”等, 用它做形旁的字有“集、雀、雁”等;下面的“灬”, 咱们学过, 在“燕”字中表示尾巴, 在“熊”中是四条腿, 而“灬”更多地表示火, 叫火字底, 因此带有“灬”的字, 意思大多和火有关, 比如“煮、煎、照、热”。“焦”字本义是烤鸟, 引申指人的心里像被火烧一样着急, 课文中的“焦急”, 就是这个意思。找找看, “焦急”出现在哪个句子里? (出示: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读一读, 想想, 去掉“焦急”, 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生讨论交流)
师: (小结) 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如果能像这则寓言的作者那样使用一些准确的词语, 就能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生动!“焦急”一词, 仅从“焦”字的“灬”, 就让我们看到了种田人像被火烧似的着急神态。所以了解汉字知识, 观察字形, 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字义,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截
师:我们再来观察“截”字, 左下部也有个“隹”, 作声旁, 是“雀”的省写, 表示“截”与“雀”的读音相近。谁来读读这个字? (生读) 再看, “截”的其他部分 (板书:) , 这个偏旁读zài, 是割断、伤害的意思。在“载、栽、裁”等字中它作声旁, 而在“截”中它作形旁, 表示割断。请跟老师读:截, 截长补短, 截肢, 截断。
【意图:利用汉字偏旁的系统性复习巩固学过的字, 提前了解常见字, 便于学生举一反三, 达到“正确教一个可以带一串”的学习效果。】
三、写字
师:同学们, 写字前要注意三点, 一是观察字形, 想想字的意思;二是分析结构, 想想怎样写好看;三是端正坐姿, 恭恭敬敬地写字。请跟老师学写“焦”字。先观察字形, 想想“焦”的意思, “隹”是鸟, 右边四横, 表示鸟的翎毛, 不要写成“住”;“灬”表示火, 观察怎样将“灬”写好看, 四点间的距离要平均, 左右两点稍大, 中间两点略小。“费”, 从贝, 表示与钱财有关, “弗”表声, 本义为花费。“费”字的上部要写得稍扁以谦让下部, 下部要写得稳健, 以支持上部。“望”, 甲骨文写作, 像人站在土墩上举目望月的形象, 让我们想到种田人非常急切的心情。楷书左上方改成“亡”, 做声旁, 在这里要把“亡”的竖折改为竖提。“算”, 上方是竹字头, 说明古时用竹子做算筹, 中间是“目”, 不要写成“日”, 下方“廾”中的横是整个字的主笔, 要写长一些, 使整个字重心平稳, 不会摔倒。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写字要点, 将田字格中这四个字各写一遍。
【意图:写字前,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 在理解的基础上写, 既减少了学生写错字的现象, 又培养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四、再读《揠苗助长》
师:好了。我们说过, 寓言就像一座藏着很多道理的房子。那么《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中藏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想一想。 (生读) 谁愿意做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感悟出的道理劝一劝这位揠苗助长的种田人?
【意图:照应开头,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文体特色, 领悟《揠苗助长》的寓意。】
五、学习《守株待兔》生字
师:从《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中, 我们明白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下面再来学习《守株待兔》。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继续用观察字形等识字办法自学《守株待兔》中的生字。 (生自学并交流, 师引导:“株”从木, 朱声, 指“树桩”, “桩”从木, 庄声。联系“撞”的形旁和课文插图, 体会“撞”的意思, 读准翘舌音“撞”。“锄”, 金字旁, 用金属制作成的劳动工具, 能锄去杂草, “助”既作声旁, 也表意。)
“窜、此”为难点, 详讲。
1.窜
师: (出示繁体字“竄”) 本义是鼠躲藏在洞穴中。老鼠受到惊吓会飞快地乱跑, 这就是简体字“窜”的意思, “串”作声旁, 是翘舌音, 而“窜”是平舌音。跟老师一起读。“窜”字出现在文中哪个句子里呢? (出示:他在田里干活, 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读读这个句子, 想想, 把“窜”字换成“跑”, 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师: (小结) “窜”表示飞快地、慌乱地跑, 如果换成“跑”, 表达的意思就不那么生动了。我们在阅读时就要这样细细地品味字词, 体会文章的妙处。
【意图:科学解析汉字的形音义关系, 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 在识字中深入理解课文, 在阅读中深刻理解字义。】
2.此
师: (出示甲骨文) “此”字的甲骨文, 左边是“止” (脚) , 右边是站着的人 (楷书写作“匕”) , 合起来表示人站的地方, 比如“此地”。后来引申为“这、这个”, 如“此时、从此”。注意:“匕”的一撇不出头。请同学们分组读, 注意平舌音。
【意图:运用图示法和溯源法, 使“此”这一语义较抽象的字在学生脑中形象起来, 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六、小结, 读字词
师:仔细观察字形, 即使我们不认识这个字, 也可以通过偏旁猜出字的大概读音和意思。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寓言两则》的字卡吧!
七、再读《守株待兔》
师:《寓言两则》讲的都是古时候种田人的故事, 结局都是他们种的庄稼全完了。《揠苗助长》的种田人急于求成,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辛辛苦苦反而毁掉了自己的禾苗。可是《守株待兔》里的种田人是个非常有耐心的人, 为什么他的庄稼也全完了呢?《守株待兔》这篇寓言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请再读《守株待兔》, 找找答案。
【意图:联系两则寓言的相同点, 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点,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寓言的兴趣。】
八、结课, 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我们在小学时曾学过许多短小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均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比如说《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等。这些故事我们都把它叫做——寓言。刚才我们回顾了小学时学过的几则寓言,那么国外有没有比较有名的寓言呢?
生:有,如《伊索寓言》。
师:很好,谁来介绍一下?
生: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原是一个奴隶,他擅长创作寓言,讽刺权贵,后来被权贵所杀。
生:(补充)后人将他写的寓言编辑成册就成为《伊索寓言》。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比较有名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二、师生活动,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赫耳墨斯时应用怎样的语调呢?读雕像者时呢?
生:读赫耳墨斯时应用骄傲的语调,读雕像者应用热情的语调。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看看能否把人物说话的语调读出来。(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挑选两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读旁白。)
师:刚才两位同学已经读过了,我们来简单评点一下好吗?
生1:我觉得两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是读赫耳墨斯的同学把人物的语调读得惟妙惟肖。
生2:我觉得读雕像者的同学还没有读出商人的语调。
师:那你觉得雕像者应怎样读呢?(学生模拟商人的语调朗读,全班同学笑着鼓掌。)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是第二位同学把人物应有的语调读出来了,其他同学也可以在课后尝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能读得比他们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读这则寓言。老师准备了几个思考题,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三个思考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
师:我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赫耳墨斯到人间来的目的是什么?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生1:他来到人间的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说明他爱慕虚荣。
生2:说明他对自己没有自信。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主要还是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赫耳墨斯为什么要“笑着问”,“笑”说明了什么?
生1:“笑着问”是因为他听说“宙斯”的雕像只值一块钱,觉得太便宜了。
师:所以他的“笑”是——
生:(齐声)嘲笑、讥笑。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1:人不能骄傲自大,要有自知之明。
生2:要谦虚,不能骄傲,不能爱慕虚荣,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
生3:要多做实事,少想虚名。
师:三位同学讲得都很好,综合三位的意见,我们就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那就不会被人尊重。所以,做人不能爱慕虚荣。
三、学生表演,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赫耳墨斯在人间碰了一鼻子灰的经过,我们可以想像当时赫耳墨斯内心肯定经历了一番由信心百倍到垂头丧气的有趣历程。然而寓言毕竟篇幅比较短小,不能详细地表现人物神情姿态,那么我们能不能发挥想像,将赫耳墨斯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神态加以补充然后表演出来呢?
生:(充满信心地)能。(教师选五位学生上台,分别表演赫耳墨斯、雕像者,以及赫耳墨斯、宙斯、赫拉的雕像。五位表演者在一旁讨论台词、造型,其他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几分钟后,表演开始。)
师:(语调平缓地)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在古希腊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一位雕像者正在店里照料生意,在他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神的雕像。
雕像者:(从黑板左侧上)大家好,我是这个城市中最著名的雕像者,大家请看,这些全是我创作的雕像,这是宙斯的雕像——
宙斯的雕像:(摆出有力的姿势)我是众神之王宙斯,我能随便赐福与降祸,我威力无比,我的雕像肯定值钱。(笑声。)
雕像者:这是赫拉的雕像——
赫拉的雕像:(自信地)我是赫拉,我是全世界妇女的庇护神,买我的雕像肯定没错。
雕像者:(指着赫耳墨斯的雕像)这就是赫耳墨斯的雕像,据说他是我们商人的庇护神——
赫耳墨斯的雕像:(骄傲地)我就是赫耳墨斯,是天下所有商人的庇护神,瞧我的脸蛋多英俊,身材多健壮,我的雕像肯定价值连城!(生大笑。)
赫耳墨斯:(蹦跳着出场,双手作飞翔状)我飞、我飞,我是多才多艺、英俊潇洒的赫耳墨斯,我今天到人间来,看看我在人间受多大尊重。咦,下面有个雕像店,下去看看。(生大笑。)
雕像者:你好,请问你要些什么?本店有最好的雕像。
赫耳墨斯:(指着宙斯的雕像)这个满头白发的糟老头多少钱?
雕侮者:哦,你是说宙斯的雕像啊,不贵,一个银圆。
赫耳墨斯:一个银圆?(脸转向观众,不屑地)嘻嘻,就值两个肉包子的钱。(面带微笑地指着赫拉的雕像)这个女雕像多少钱?
雕像者:这是赫拉的雕像,还要贵——点。
赫耳墨斯:(转向观众,幸灾乐祸地)嘻,贵一点,也就一块一左右啦。(看见自己的雕像,作惊喜状)哇!这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小伙子不就是我吗?(瞥了一眼雕像者)我是他们的庇护神,我的雕像肯定价值不菲,少说也要值上200个银圆吧。(转向雕像者)虽然我知道这个雕像对你来说很珍贵,你不一定肯卖,但如果我实在想买的话,我得出多少银圆才能买走?
雕像者:你是说他呀,这样,你如果买了那两个,这个英俊潇洒的赫耳墨斯的雕像就算添头,白送。
赫耳墨斯:(睁大了眼睛)白送!?(怀疑自己听错了)你是说我买了赫耳墨斯的雕像那两个就算添头白送给我?
雕像者:你听错了,我是说,假如你买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我就把赫耳墨斯的雕像送给你,算作添头。
赫耳墨斯:(难以置信地,继而沮丧地)有没有搞错?我居然成了添头,我太失望了,我要离开这个令人伤心的地方。我飞、我飞,哎哟,我跌下来了。(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刚才几位同学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我们来简单点评一下。
(略)
四、师生互动,学习《蚊子和狮子》
师:我们来看另一则寓言《蚊子和狮子》。我们首先把课文朗读一下,要读出各种人物的语调。(学生自由读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解决问题)
师:在刚才的自学中有没有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
生1:蚊子为什么会胜利?又为什么会失败?
生2:蚊子胜利是因为他专门叮咬狮子鼻子上没毛的地方,他失败是因为忘了身后的蜘蛛。
师:也就是说蚊子胜利是因为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抓住了狮子的短处;而他失败是因为忽略了他自己的短处。
生3:蚊子两次“吹着喇叭”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4:第一次表现了蚊子的勇敢;第二次是因为他打败了狮子,得意忘形。
生5:文中“不料”一词有何作用?
生6:“不料”表现了蚊子临死之前也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说明了他的至死不悟。
生7: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8:告诉我们如果得意忘形就难免失败。
生9: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像蚊子那样的人,即使打败过大人物,如果不重视自己的弱点,也会被小人物打败,所以我们应该谦虚谨慎。
五、比较异同,概括特点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两则寓言都学完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则寓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讲了一个道理。
生2:都运用讽刺的手法,都有语言描写。
生3:情节都很有趣。
生4:不同点是第一篇主要是语言描写,第二篇还有动作描写。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寓言的一般特点……
生1:寓言都讲述一个道理。
生2:寓言都运用讽刺的手法,而且篇幅不长。
师:还有,多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六、发挥想像,动笔创作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的特点,知道了寓言其实并不神秘,我们是不是也尝试一下,来创作一篇能署上自己名字的寓言呢?
生:(跃跃欲试地)是。
师:为了使大家的创作更加容易人手,老师设计了一道题目:
请从老虎、狮子、熊、豹子、狼、兔子、猴子、羊、鹿、狐狸这十种动物中任选两种或两种以上,模仿《蚊子和狮子》创作一则寓言,讲述一个道理。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随堂指导,直至下课。)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1)
学会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3)
能借助注释理解文,初步领悟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文。(2)
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文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重难点、关键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审议所讲的道理。时划分:两时。教具准备:(出示重点句子)教学过程:第一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记得的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你们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思考文讲了一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文,对照译文了解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思考:(1)
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2)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像“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
四、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第二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题: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文,学生思考文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文,对照译文了解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字音:自度
持度
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何不试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文。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文。
4、感悟寓意。(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叫做教条。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去处理呢?(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责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练习复述并背诵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学习《揠苗助长》)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⑴学生讲解题意:
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⑵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⑶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⑴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⑵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⑶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⑴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⑵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课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⑶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⑷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严文井
寓言是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就是一个故事中寄托着一个道理, 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 大道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以《寓言两则》为题的寓言文本共出现三次, 分别编排于二下、三下和四下的教材中。寓言虽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但由于在全十二册人教版教材中数量较少, 且没有独立成一个单元, 因此并未受到老师们的重视, 致使在教学时出现“乱花迷眼, 目标缺失”“因循守旧, 过程雷同”“古调常弹, 方式陈旧”“鹦鹉学舌, 刻板说教”等问题。因此笔者将着眼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年段的《寓言两则》之间的联系, 借助相关理论著作, 并结合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 探究寓言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聚多离少看文本, 万缕千丝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两则》分布在不同的年段中 (二下、三下和四下) , 由此形成了寓言课程, 成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教学实践中, 教师鲜少考虑寓言放在不同年段的原因, 也鲜少在备课时对寓言文本进行纵向的比较, 使得寓言教学往往只出于对内容解读的浅表层面, 而没有方法的延伸。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应当通过对比不同年段的寓言文本, 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 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一) 比较学情定目标
张弛在《语文教育人文论》中提到:“人性化的语文教育首要因素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也是教育者的道德重心。”不同年段的学生在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上必然相异, 而处于后一学段的学生在学情方面必定会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年段特点出发, 必定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案例1】:
(二) 比较主题定目标
毋庸置疑, 任何一篇寓言文本的教学目标都紧扣所在的单元主题。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具备单元整体性的意识, 将寓言文本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结合起来。例如二下《寓言两则》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 善于思考”;三下《寓言两则》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怎样看问题, 怎样想问题”;四下《寓言两则》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故事长廊”。显然, 四下《寓言两则》的单元主题与二下和三下的类型不同。根据“故事长廊”这一单元主题, 四下《寓言两则》的教学目标必定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对寓意的把握上, 还应当包含“通过阅读寓言故事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这一教学目标。只有关注寓言文本所在的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 教师才能更为准确地制定寓言文本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突出单元的整体性, 使寓言文本更好地为单元目标服务。
(三) 比较习题定目标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课后习题则是编者意图的重要体现,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能关注于此,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把准目标。例如四下《寓言两则》的课后习题:
这两则寓言对我很有启发, 我要多读几遍, 特别要读好人物对话。
读了课文, 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 如:飞卫为什么先要纪昌练习眼力呢?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联系上下文, 我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人物的想法, 如“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 只看了几眼, 就掉头跑了。”我们来找找类似的句子, 体会体会。
不难发现, 课后练习第1 题和第3 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结合重点词句, 体会人物的心理, 从而为理解寓意打下基础。第2 题则明确要求学生能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此外, 三道课后习题后出现了一位学习伙伴, 提出“我要再找一些寓言故事读一读”, 这就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寓言故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也和单元主题“故事长廊”以及单元目标“以课文为生发点, 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 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 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相吻合。可见, 关注寓言文本的课后练习题, 有助于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 从而正确制定教学目标。
二、齐足并驰看文本, 相与为一
《寓言两则》是由两则寓言故事组成的课文, 前后两个寓言文本处于同一年段, 服务于同一单元主题, 在蕴含的寓意上亦有相似之处。若能利用它们的关联之处设计教学, 定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 比较内容设计教学
《寓言两则》中的两则寓言故事在内容上易于提出相同的阅读点, 并从切入的阅读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从而提炼出更高的理性认识——寓意。教师若能把握《寓言两则》的前后文本在内容上的联系, 就能通过比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使教学的重难点得到突破, 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如【案例2】:
(二) 比较方法设计教学
《寓言两则》中的前后两个寓言文本不仅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 在阅读方法上也有关联。如果说前一个寓言文本的教学包含着阅读方法的学习, 那么后一个寓言文本的教学应着眼于阅读方法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如【案例3】:
三、表里相依看文本, 一体同心
任何年段的《寓言两则》的教学都少不了理解故事内容和领悟寓意两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聚焦内容和寓意两个点, 让学生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 领悟寓意。
(一) 比较词句理解内容
寓言故事的内容是表象, 是学生直接阅读和理解的对象。低段儿童由于阅读能力较弱, 可能出现对寓言故事的内容不甚了解的情况, 从而影响寓意的理解。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从关键字词或重点句段入手, 通过词句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如【案例4】:
(二) 比较人物感悟寓意
寓言背后蕴含的寓意是内核, 是隐秘且深刻的学习对象, 所以学生在领悟寓意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架设解题, 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感受和表达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 从而进行迁移内化, 指导自己的言行, 获得精神的成长。
纵观三个年段的《寓言两则》, 六篇寓言故事蕴含的寓意无不指向主人公的言行, 这就给予了我们教学启示:若能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 对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感悟,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寓意。比较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将读者与故事人物进行比较, 通过读者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故事的寓意。如二下《守株待兔》、三下《南辕北辙》和四下《扁鹊治病》均安排了“我想对某某主人公说……”的课后习题, 无一不是在提醒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与故事主人公在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比较来领悟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另一种是将故事人物的前后行为或态度进行比较, 探究人物行为或态度变化的原因, 从而感悟寓意。如三下《亡羊补牢》的故事中, 养羊人第二次丢了羊是因为他对邻居的劝告不以为然, 而最后养羊人的羊再也没有丢失是因为他听取了邻居的劝告将羊圈修补好了。由此学生就能轻易地明白:虽然养羊人没有及时听取邻居的劝告, 但只要最终能改正错误, 结局仍是好的。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进行“亡羊补牢, 为时未晚”的成语拓展, 就能深化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总之, 寓言教学想要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文本的视角入手, 抓住文本的特点以及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比较教学策略,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目标, 构思适宜的教学设计,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寓言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品读故事内容, 感悟深刻寓意、掌握阅读方法等方面获得全面地提升, 实现语文能力的发展。
摘要:寓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道德品质的教育和习作能力的训练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寓言教学存在着学段目标缺失、教学过程雷同, 教学方式陈旧、说教意味浓厚等问题,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本文从教材编排特点入手, 采用比较教学策略, 通过对寓言文本的比较, 探究不同年段的寓言教学目标的制定, 并对寓言文本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寓言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寓言教学,教材编排,比较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于强.寓言教学学段目标的缺失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 2015.
[2]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一、自制粉笔
1.教学目的
(1)了解制造粉笔的方法和生石膏与熟石膏的转变过程。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实验用品
生石膏、碳酸钙、水、电炉、小铁锅、粉笔模具、200目的细筛子、温度计。
3.实验步骤
(1)用生石膏制熟石膏。将生石膏用水洗净,再粉碎研成细粉,
通过200目的筛子,然后将生石膏粉末放入铁锅中加热,边加热边搅拌,温度达到170℃时,就生成了熟石膏。
反应原理:
2(CaSO4·2H2O)=(CaSO4)2·H2O+3H2O
(2)调制石膏浆。取熟石膏粉末60g,碳酸钙粉末40g,混合均匀,加入100ml水调成浆状。
(3)浇模。将浆状物倒入模具中,为了便于脱模,应事先在模内壁刷一层肥皂水。在浇灌时,还应敲打模子,以防凝固后的粉笔中有气孔。浆状物灌入模子后,约10分钟即可凝固。打开模具取出粉笔晒干即成。若欲制彩色粉笔,可在调浆时加入颜料。
4.教学组织
(1)随后引入课题,介绍粉笔的简单制造方法,引导学生自制粉笔。
(2)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步骤1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石膏加热时千万不能使温度过高。
(3)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制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感到成功的乐趣。
二、香烟烟雾中几种毒物的检验
1.教学目的
(1)了解香烟烟雾中几种毒物的测定方法。
(2)了解一氧化碳、醛类等物质的特性。
(3)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
2.实验用品
香烟、水、新鲜动物血、95%的酒精、氯化汞溶液、银氨溶液、三支具支试管、单孔橡胶塞、直玻璃导管、脱脂棉。
3.实验步骤
(1)一氧化碳的检验。一氧化碳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检验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按左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在侧支试管A的管口配一单孔胶塞,塞孔插入一根直玻璃导管,玻璃导管下端套上一团脱脂棉。玻璃管上端插上一支点燃的香烟。在B管中装有1/3管的蒸馏水。在C管中装有5ml新鲜的动物血液,C管的支管与抽气装置相连。因为A、B、C三支具支试管已连接成一个密闭的整体装置,所以从C管的侧支管抽气,就能使插在A玻璃管上的香烟继续燃烧,产生的烟雾就会依次通过A、B、C三支试管。第一支香烟吸尽后,连续吸第二支、第三支,当燃烧到第三支香烟时,可以明显地看到血液由血红色逐步变成鲜红色。这说明一氧化碳已经与鲜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2)尼古丁的检验。尼古丁又叫烟碱,它易溶于酒精,遇到氧化汞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根据这一性质可以检验烟雾中含有尼古丁。按附图装置,把C试管中的血液换成10ml95%的酒精。点燃香烟,并从C管中抽气,使烟雾通过A、B、C三支试管。当燃烧到第三支香烟时,C管中的酒精可变为黄色。当点燃到七八支香烟时,酒精变为褐色。取下C管,将2ml褐色溶液倒入另一试管中,再滴入3滴氧化汞溶液,立即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尼古丁存在。
(3)醛类的检验。醛类能溶于水,在(1)、(2)的检验中香烟点燃生成的烟雾都通过了水,将B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5ml,加2ml银氨溶液,放在70℃的热水浴中加热2~3分钟,可观察到试管内壁有银镜生成。
4.教学组织
(1)引入课题,今天通过实验检验一下香烟烟雾中的一些有毒物质。
(2)教师引导学生按步骤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西潘联校 罗艳梅
一、教育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本节学习9个生字;
理解故事的内容,读懂故事情节;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词句段的学习,了解故事的经过;
联系实际理解寓言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
本课两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四、教法:自主研读
五、教具:交流卡
六、教学过程
(一)谈扁鹊引入新课
1、教师简介扁鹊。
2、板书课题,读题。
3、质疑:扁鹊为谁治病?他得了什么病?扁鹊给他治好了吗?为什么没治成?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
2、生字抽读,强调读准字音。
肠、烫、汤注意是后鼻音。
4、字词质疑,全班讨论解疑。
敷:搽上,涂上。
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无可奈何。
(三、)细读课文,理解故事来龙去脉
1、指名分节读文。
2、用线划出扁鹊的话。
3、学生汇报扁鹊的话
4、指导朗读扁鹊的话,注意读出说话的语气(前三句要诚恳耐心,最后一句,无可奈何,惋惜。
(四、)再读课文,理解寓意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尊重医生,有病及早医治。)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五、)小结课文,总结寓意
(六、)作业
如果你是蔡桓公,当你洪身疼痛请不到扁鹊时,你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 不信
请治 皮肉之间 不高兴
肠胃里 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 浑身疼痛病死
【教学目标】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流畅的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3、通过阅读课文,得到启发,并联系实际生活。【教学重难点】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联系实际生活。【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对话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角色帽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么?为什么?
2、那我们以前学习过什么寓语故事么? 参考答案: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3、大家来说说什么是寓言故事,寓言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寓言是用一个短小生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的意思
4、好,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新的故事,第九课《寓言两则》,看看今天我们要去学习的寓言故事又教会我们什么道理,请大家翻开书34页。
生字词学习
1、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一遍课文。
(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听听那些读音不正确,也检查了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
2、让学生现场标注生字词并组词,表扬提前做的同学。
3、齐读一遍生字词。
4、学习多音字“圈”,羊圈(juàn)、圆圈(quān)(板书:圈 juàn、quān,)
5、重点学习难字“窟窿”,书画多,意思是“洞”,使用拆分法学习;读音要注意轻声,齐读一遍。
6、解释“街坊”的意思,也是轻声,点学生读,齐读。
7、解释“盘缠”的意思。
8、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读,全班再齐读一遍生字词。
解题《亡羊补牢》
1、现在我们先学习第一篇寓言《亡羊补牢》。(板书:亡羊补牢)齐读两遍课题。
2、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亡羊补牢的“亡”和“牢”是什么意思呢?是“死了羊要补好牢房”的意思么?
参考答案:学生会否认,说“亡”是丢失,“牢”是羊圈,意思是说丢了羊才来补羊圈。
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亡羊补牢》,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
2、让学生用自己话简单的表述课文内容,点出成语是概括整个寓言故事的精华。
3、观看视频《亡羊补牢》。
4、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个寓言故事。
重点段落学习
1、课文哪些自然段讲亡羊,哪些自然段讲补牢? 参考答案:1-4段讲亡羊,第5段讲补牢。
2、齐读1-4自然段,思考:故事里牧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请同学们在找出文中相关句子。
参考答案:两次。PPT展示“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重复提醒多音字:圈。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因果关系。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
4、同学们想象一下,当养羊的人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羊被狼叼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第一次丢羊)
参考答案:气愤的骂狼等,学生自由表达,没有固定答案。
5、牧羊人丢了羊,街坊是怎么劝告他的?指名读,引导读出劝告的语气。
参考答案“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5、从街坊的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引导评议,齐读。
6、街坊真情的劝告,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参考答案: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指导学生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板书:毫不在意)
给这个句子加上“因为„„所以„„”再读一次。
7、老师不明白了,第一次丢羊街坊劝他修羊圈,他为什么没有修?,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8、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参考答案:展示“第二天早上,他去放养,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板书:第二次丢羊)(1)指名读第4节
(2)为什么要用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让学生想一想。参考答案:因为两次丢羊的过程是一样的(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呢?
参考答案: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9、哪部分讲补牢的?自由读第5节,想想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划出有关句子。
参考答案:展示“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板书:后悔——修羊圈)
10、那么为什么他第二次丢了羊,就去修补了羊圈呢,他又是怎么想? 参考答案:再不修可能要丢第三只羊等,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回答。
5、学了这篇寓言,你想对牧羊人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提高升华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文中句子。为什么要用“赶快”?能否去掉? 参考答案:不能。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教学双重否定句式“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3、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参考答案: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
参考答案: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板书:结果——再也没丢)
6、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
7、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指出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板书: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8、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总结
学习了这篇寓言,同学们是否跟之前有不同的感受了呢,现在再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板书:未为迟也)
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还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事吗?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说是发生在别人身上。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南辕北辙)
1、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重点段落学习
1、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讨论
1、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
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参考答案: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同时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2、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1、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2、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①分担角色
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教案寓言两则10-21
人教四下语文寓言两则10-24
9、寓言两则导学案12-08
三年级下册郑寓言两则12-17
语文第六册教案-寓言两则07-0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寓言两则10-31
《寓言》教学教案09-28
寓言教学反思12-17
《伊索寓言》导读教学设计06-23
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