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共10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篇1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我说:“同学们, ‘一场秋雨一场凉’, 夏天还没走远, 顽皮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 秋雨来到了我们面前, 让我们好好感受她吧!”此时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情形:淅淅沥沥的小雨, 哗哗啦啦的中雨, 倾盆而下的大雨, 夹杂着狂风与冰雹的骤雨。那么, 本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雨呢?这节课在学生们期待的心情中开始了。

我认为,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要注意抓住时机渗透段落和篇章等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所以, 我的第一步是初读课文, 先提出具体要求,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划出生词并试着理解, 然后自读课文, 并把自己认为美的段落读给同桌听。第二步, 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我利用识字课件进行引导和示范, 学生们很快就读准了8个生字和“钥匙、菠萝”等词语的读音, 记住了字形, 尤其重点指导了较难写的“爽”字的书写。第三步, 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秋天的雨”做题目。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感受课文与题目的关系, 以及题目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第四步,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以此引导学生明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学习总起句的写法。学生们一个个认真地读着, 仔细地找着, 完全融入到一种潜心阅读的境界之中。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适时地把课文中每段开头的句子组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 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课文大意等知识, 但又不落痕迹, 课堂学习氛围十分和谐。

在学习文本阶段时, 我采用了深入局部、灵活多样品读课文的方法。

首先学习“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打开了秋天的大门”段落, 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然后请其他学生评议, 运用配乐朗读予以引领。在有层次的指导下, 学生们走向了有感情朗读, 一个个比着读、赛着读, 读得很投入。

接下来引导: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我们都看到些什么呢?学生们争着发言……纷纷进入秋天的境界, 和文本情景融为一体了。于是, 我们走进了“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部分, 体会秋天的色彩之美。在学习这段时, 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 让他们说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心里的感觉, 目的是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时出示描写色彩的句子和相应的画面, 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都跃跃欲试地要来读句子。有的声情并茂, 有的甚至手舞足蹈。他们把看画面时的喜悦之情完全融于朗读的语句中了。当我再配上音乐, 让他们去想象和描述秋天还有哪些颜色时, 他们的小手一个个地都举了起来, 有的说:“秋天把紫色送给了葡萄, 紫紫的葡萄像一串串小风铃, 摇啊摇啊, 摇来了秋天的丰收。”有的说:“它把粉色送给了牵牛花, 粉色的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吹呀吹呀, 吹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 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眼中、心中, 这一教学重难点也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本段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意图是相符的。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文中的文字幻化成美丽的景色, 用图画诠释文字, 以情助读, 但是又不拘泥于简单的图画和有限的文字, 让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 在拓展性想象和表达中, 自然而然地迁移了语言知识, 感悟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 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秋色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体验到了欣赏美景和品味美文的愉悦。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 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了学生思维, 训练了学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可谓妙趣横生, 生机盎然, 时刻闪现着灵动的火花深深感染着教者本身。

在学习总结段时, 我将段首尾的句段连成一首小诗, 用以概括全文内容, 回归全文, 回顾感悟秋天丰收、欢乐的景象。我的意图在于以小诗作为全篇的统领, 力求给学生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强化对课文段落与篇章的整体感知。

我还进行了语言知识的积累拓展训练。让学生说说对秋雨及秋天的印象, 并送礼物给秋雨这位朋友。他们有的用图画表现秋天的绚烂, 有的写小诗赞美秋天的成熟……这节课就在学生们不同形式的展示中结束了。

二、教研感受

(一) 创设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让学生“想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 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课堂上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创设一个个精彩的情境, 让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徜徉在秋的文字里, 仿佛在秋天的世界里赏玩, 让他们有了浓厚的朗读兴趣, 即“想读”。例如, 在课堂上有几次出现了不待老师请, 学生就看着画面情不自禁地读的场面。这也得益于我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很多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如赛读、表演读、同桌互读等等。

(二) 创设情境, 讲究朗读方法, 让学生“会读”

在实际操作中, 我发现有些学生往往在欣赏了美丽的画面后, 感情也不能油然而生。如何让这类学生会读, 就成了我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课中, 利用资源中的精彩画面展现秋天的情景, 我引导学生学习边欣赏边想象感悟的方法, 在感悟的基础上再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环节做铺垫, 这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就很容易表达出感情来了, 即“会读”。比方说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时, 我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 说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说出自己的感悟, 然后再指导朗读。这样, 当再读“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样的语段时, 能力稍差的学生也能声情并茂甚至手舞足蹈了。

(三) 创设情境, 指导朗读层次, 让学生“爱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篇2

第一课时

1.看拼音写汉字。

yán liào wén dàn hòu()好()()黄()的

2.本文从()方面写了秋天的雨,分别是()、()、()、()、()。3.从课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写一写。

清凉 留意 扇子 炎热 邮票 凉爽 柿子

仙子 菠萝 气味 香甜 粮食 加紧 油亮亮 杨树 丰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1)这篇课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的。

(2)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_______________,秋天的雨给小动物带来了_______________。

(3)读了课文,我认为秋天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季节。如果我是秋雨,我准备给__________带去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颜料 闻 淡 厚

2.五 一把钥匙 一盒颜料 许多好闻的气味 金色的小喇叭 一首歌 3.略

第二课时 1.略 2.略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篇3

这节课围绕课.题,我设计了四个目标。一是正确认读本课生词,会写柔、邮两字;二是认识中心句,并且找到2/3/4段的中心句,体会本文的写作思路;三是利用比喻句、抓住关键词,体会秋天颜色的美;四是围绕给出的两个中心句,来写关于秋天的一段文字。

在课前,我带领同学们预习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引领同学们预习课文。我发现,这种引领是有效果的。预习单中,同学们出错较多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我做重点讲解,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预习单的引领,我感觉同学们对第一、二个目标的掌握比较好。同学们认识了中心句,并且很快能找到中心句,比较顺利。但是第三个目标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对于学生牵引的痕迹太明显,违反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先是我引导同学对五彩缤纷进行理解,在找出文中出现哪些颜色,然后对第二自然段逐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不给同学体会感悟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对美的欣赏,容易养成孩子凡事依赖老师的心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在读文中出现的三个比喻句是时,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挖掘。比如,在讲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时,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能这样比喻?学就能明白,打比喻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这样有追问,才能使文本向更深处挖掘。

第四个目标,由于学生对秋天的事物缺乏观察,加上平时作文练习较少,同学们的语文积累不到位,学生语言组织不好,词语匮乏。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篇4

《秋天的味道》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板块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从秋天的味道入手,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来到家家户户写起,全面地描写了秋天醉人的味道、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语言朴实、生动、自然。“秋天的味道”是课文的题目也是课文的线索,作者将秋天众多的景物用这一条线索巧妙地串起来,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秋景图。

二、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并能恰当的使用;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美好,以及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了解和想象文中所描写的秋天的美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秋天的味道》是一篇抒情散文,基于散文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他们没有亲历过秋天收获时的场面,所以不太容易体会文章中所描写的种.种景象。但是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有生活经验,对于文字会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发言权留给这样的同学,以点带面,帮助大家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含义,并形成自己的感悟,进而用语言表达出来。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音乐《秋日私语》

2、什么是秦艽花?

六、实施过程

㈠ 复习导入。

1、认读字卡。

2、配乐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为你带来一首钢琴曲《秋日私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轻声地齐读课文。

㈡品读课文,交流体会。

1、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秋天的味道》。在没有学习之前请同学们思考 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感觉味道?

2、带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1)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然后再课文中找一找哪个自然段是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的秋天的味道,哪个自然段是作者通过味觉感受到的秋天的味道?

(2)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闻到了那些味道?

(2) 凉爽的秋风带来的种.种味道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你用书上的话来说说吗?

(3) 我们班有好多同学他们的都曾经亲身体验过秋天丰收时的场面,那么当你看到作者所描写的这些事物时,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好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那谁愿意带着亲切、幸福的情感为同学们读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在这一自然段种有这样的一句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谷粟瓜果,都以成熟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请大家想想一下谷粟瓜果的成熟姿态,把你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师:这是我们感受到的谷粟瓜果成熟时的姿态,那么作者

看到的瓜果都有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呢?它的味道如何?你想知道吗?那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然后再书上 画出相关的句子。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 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葡萄样子和味道的句子。

(2) 利用描写葡萄样子、味道的句子,体会作者怎么样通过视觉、嗅觉、味觉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重点理解“迫不及待、脑清目明、为之一振”三个词语的意思)

师:当作者看到这样诱人的葡萄时他有什么举动?“迫不及待”说明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那你在什么情况下回有迫不及待的心情?(学生说句子)

师: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的这一粒葡萄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一天当中你会在什么时间有这种脑清目明的感觉?(学生根据经验回答)那么老师希望你们能很好地利用造成的时间,进行晨读,能做到吗?

师:又是什么情况下会让你“为之一振”呢?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3) 有感情的再读第三自然段。

师:我们看到作者发现葡萄后,不仅从视觉上观赏葡萄,还从嗅觉、味觉上品葡萄。从这一系列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感情,这种感情由欣喜到满足。你能用你的声音把作者的这种感情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文)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尼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㈢诵读回味,表达感情。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汇报读。

3、回顾课文,整体感知:细细品味了课文之后,你局的作者笔下的秋天都有哪些醉人的味道?

㈣个性表达

师:在作者眼中,秋天的味道是亲切的、幸福的、香甜的,在你眼中秋天还会有怎样的味道?

㈤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如果喜欢其他自然段也可以同时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秋天的味道

秋天带来的幸福

〉 浓浓的秋香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篇5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 教师常常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小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运用。 小学三年级学生思想还不是十分成熟, 思维方式比较简单, 这个时期的学生还比较贪玩, 不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少。 这就要求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小组学习教学方式, 让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学习语文知识,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组学习的具体方法

小学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 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学生。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 学生年龄比较小, 活泼好动, 不能听从老师安排,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 因此,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 通过以下具体措施进行教学。

1.生字合作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学中, 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认识生字。 在认识生字以后, 让同桌组成小组,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 两个同学相互提问并检查生字。 一个学生进行听写生字, 另一个学生进行监督, 然后角色互换。 最后两个同学针对错的生字再次回到原文学习, 及时纠正对方的错误, 并提高双方的学习效率。 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课堂, 在课堂上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词语练习

在小学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学中, 学生认识基本的生字以后需要对词语进行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小组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中, 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学到更多词语知识。 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增加学习难度, 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近义词或者反义词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进行小组分析。教师让学生说出词语“热闹”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时, 需要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掌握知识程度不同, 通过大家的观点集合在一起, 在能够回答出教师问题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还能判断哪些是近义词, 哪些是反义词, 挖掘到更多词语。 另外,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朗读合作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不断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中, 需要关注学生的字词发音, 从小锻炼学生学习普通话。 教师可以将课文的长度合理划分, 让学生分层次进行朗读, 并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把文章分成哪些层次, 再让学生朗读, 也可以根据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看看哪一组同学的朗诵最具有感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写作教学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中, 每一个单元都涉及写作。 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写作探究,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求在教师安排写作内容以后, 对小组分析的形式进行讨论, 正确把握写作的方法,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限, 因此需要在小组讨论中, 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 提高写作思路。

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

在三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已经运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 但是有些小组讨论学习模式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当代的教育需求。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教学效率, 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设计以下几种小组模式。

1.常规小组模式

小学三年级在进行分组时, 要合理分配学生,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组, 要求小组成员合理分配任务,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合理分配任务, 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使得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发挥自身功能, 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2.兴趣爱好形式

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不同产生了一系列个体差异。 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性格及兴趣都存在一定差异。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学习分组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学习。 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蒲公英》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喜爱植物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 在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 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方式形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组, 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在一个平等的范围内进行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有的学生喜欢朗读课文, 有的学生喜欢默读课文, 有的学生喜欢拿笔记录。 通过教师观察, 将具有相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 这样能够使得学生之间能够高效率地配合学习, 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结语

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模式, 能够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不断的沟通交流中, 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 在小组学习中, 能够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交际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基础上, 提倡运用小组学习教学方式。小组学习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已经采取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 小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本文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的教学特点, 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小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淑香.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赤子 (上中旬) , 2015 (04) .

[2]郑云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4.

小学三年级语文《秋天来了》教案 篇6

1、审美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2、了解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全方位地感知秋天。

3、学习创作画的表达方式,能大胆、直率地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知“秋”,拓宽视野,学会创作的表现手段。

教学难点: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直率表达,个性作画。

三、课前准备

各种秋天的物品、油画棒、水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来了很多东西,你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师生:哦,(有稻子、柿子、南瓜、葡萄、红辣椒、苹果)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季节的?

生:

师:这些东西都是秋季才会有的,秋天真是一个喜悦的、收获的季节啊。

除了这些,老师还发现小朋友们已经穿上了秋天的外套,秋天正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原来,秋天来了。(课件:揭开课题)

(二)、新授

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记忆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生:秋天很凉爽

秋天有很多果实丰收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觉得秋天是一个很美的季节。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

(课件欣赏秋天的图片)

秋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那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老师这里有许多彩色卡片,小朋友们能在这里面找到秋天的色彩吗?

(生上台找并且贴)

师:秋天的色彩是最丰富的,真是美极了。很多画家都描绘了秋天的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画家们笔下的秋天。

师:这幅画中画家画的是什么?

生:

师:他的画中都有哪些颜色?

生:

师:是用什么画的?有谁知道?

生:

师:这幅画很特别,这是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叫做《大碗岛上星期天的下午》,这幅画是画家用油画颜料一点一点的点画上去的,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点彩画。

师:大师们笔下的秋天真是美极了。刚才有小朋友说秋天是一个树叶纷飞的季节,真是好美啊。你们瞧,老师这里有一棵秋天的树,树枝上的树叶都快掉光了,你们看,有的树叶还直挺挺在枝头呢,这样的树叶绿中带点黄;有的树叶正随风飞舞呢,这样的.树叶一半黄一半绿;有的树叶已经落在地上了,他已经完全枯萎了,全都变成黄色的了。远处的稻田里也是金黄一片,老师猜想,农民伯伯肯定要笑弯腰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瞧!一群大雁正向南飞呢,秋天真是太美了。

师:用画的形式表现秋天真是太棒了,还有什么方法能表现秋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树叶贴画)

老师这里有许多秋天的落叶,看到这片树叶让你想到了什么?哪个小朋友上来拼一拼,搭一搭。(生示范)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看看还有什么方法来表现秋天。(课件撕纸贴画)这种撕纸贴画要怎么做呢?看老师的!(师示范撕纸贴画)

师:看了这么多,小朋友们早已按捺不住了吧,在桌子上有几种材料,挑出你喜欢的材料来描绘秋天吧!(放音乐)

(树叶贴画、油画棒、撕纸贴画、水彩笔)

(生作业)

师:好,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画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点评)

师(总结):今天的这节课中我们一起找了秋天,知道了秋天的颜色,也画了秋天。秋天过后就是冬天了,下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思考一下冬天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颜色的?

《北大荒的秋天》练习测试 篇7

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你去过北大荒吗?“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的地区,现在经过开垦,北大荒已经成为著名的“北大仓”,课文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北大荒秋天的美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丰收的情景。

二、我会写 读拼音,写词语.dou dînɡ yín huī jú huánɡ yí bì rú xǐ

()()()()tǐng bá shàn lǐnɡ ràn shào râ nào fēi fán()()()()

三、我辨别 比一比,再组词

荒()降()芒()铃()拔()慌()绛()茫()岭()拨()

四、花落谁家,选字填空。茫

()人

人海()()

连()文

波()

语()

()名

五、连线,搭配词语。五彩斑斓的小河 一碧如洗的原野 清澈见底的锦缎 热闹非凡的天空

六、我会选量词。首 面 台 幅 条 片

一()小河

一()树叶 一()歌曲

一()彩旗 / 2 一()电视

一()画面

七、小小词语林。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在这句话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再写出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吗?如:桃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修辞方法我知道。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方法。比喻句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词语)能体现出拟人的修辞方法。仿照这个句子写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我会做 读一读,做一做。

七月的北大荒,天气清明,微风徐来,袭人衣襟。茂密的草丛上,厚厚的盖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泛出迷人的香气,粉红色的波斯菊,鲜红的野百合花,亭亭玉立的金针花,正如丝绒锦锈,装饰着这无边的大地。蜜蜂、蝴蝶、蜻蜓闪着五彩缤纷的翅膀飞翔;野鸡、野鸭、鹭鸶、水鸟,在低湿的水沼处欢跳;麂子、獐子在高坡上奔窜。

1、短文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北大荒七月的美?用“-------”画出来。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繁茂----()装扮------()

3、人们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北大荒,读了这短文后,你怎样赞美七月的北大荒: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篇8

稻田里黄澄澄的一片,像铺满了金子。一阵风吹过感到格外凉爽,再一看稻穗,它们轻轻的在风中摇曳,不时发出“哗哗”的声音。稻秆被稻穗中饱满的果实压弯了腰。农民伯伯看成到这一切心里甭提有高兴了!只见他们有的用推谷机收稻,发出了“隆隆”的声音;有的`用镰刀收割,发出“沙沙”的声音,一首动听的交响曲在田野上飘荡……

高粱地里是红红的一片,熟透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一位位勇士准备发起战争,更像是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了起来。

棉花地里,到处白茫茫的,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有的棉桃含苞待放,有的已经完全裂开露出雪白雪白的棉絮,快乐地等待着人们来采摘。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练习题 篇9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食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中快乐的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欣赏者;力求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

3、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关系。立足本课教材实际,科学的确立三维目标。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技能的形成为载体,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难点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教法学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翠鸟》练习题 篇10

cuì niǎo chèn shān dǒu bì jī líng

( )( )( )( )

wěi gǎn zhù shì yú wēng dàng yàng

( )( )( )( )

二、读一读,抄一抄。

翠鸟 腹部 清脆 饲养

石壁 又尖又长 透亮 逃脱

三、比一比,组词语。

衬( )秆( )疾( )泛( )

村( )杆( )病( )乏( )

脱( )饲( )希( )透( )

锐( )词( )稀( )秀( )

四、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羽毛 ( )的爪子 ( )的眼睛

( )地看着 ( )地注视 ( )地停

五、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动——-( )是——( )祥——( )呼——( )

得——-( )吞——( )始——( )进——( )

六、快乐阅读

我家的芦花鸡

我家的大芦花个儿高,身体壮,样子挺威武。它头上的冠子红红的,就像戴了一顶红帽子。它走起路来总是把头昂得高高的。它的羽毛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有灰色的,混杂在一起,花花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长长的尾巴翘翘着,两只金黄色的脚走起路来“噔噔”地响。

有一次,邻居家的一只大公鸡啄我家的小鸡,被大芦花看见了,它倾斜着身子连跑带飞地猛扑过去,用利爪勾住那只鸡的翅膀,又用尖硬的嘴啄那只鸡的`冠子,那只鸡被大芦花啄得直叫,像打败了仗似的,没命地逃跑。可大芦花呢,却像打了一次大胜仗,威风得很。只见它抖抖满身的羽毛,“咯咯咯”地叫个不停。

1、抄写下面的词语。

威武、猛扑、威风、闪闪发光、金黄色、翅膀

2、比积累。

长长的、红红的、( )、( )、( )

3、请你把描写芦花鸡外形特点的句子抄写下来。

4、小作者是抓住了芦花鸡哪些上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七、能力拓展。

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试着动笔写上一段,读给同学们听听。

上一篇:交通安全写作文下一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