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精选8篇)
http:// 生物技术支持
医学检验大致可分为形态学、生物化学、血清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几大类,其分别代表几代实验诊断技术。6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及半保留复制模式的出现,70年代基因重组及体外基因克隆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的应用使分子生物学在疾病诊断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85年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使医学界真正兴起了基因诊断技术热,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用于临床检验的PCR技术与经典的PCR反应在操作上稍有区别,有其自己的特色。一般在样品处理上,多采用非离子去污剂一次加热处理,这种方法对DNA纯化有限,但适应临床微量、快速的特点。另外PCR反应体系中各组成成份往往都预分装到反应管中,既减少操作者的工作强度而且也减少了污染的机会,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本公司率先研制并推出单管单人份的PCR诊断试剂,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些改进都不影响PCR效果,同样表现出高特异性、高敏感性、简便快捷等PCR最优秀的特征,在常见传染病、性病、肿瘤、遗传病、寄生虫病、优生优育、法医学等广泛领域中有相当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有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可引起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不同系统相应的病变。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肝炎、胃炎及肠道感染性疾病。引起肝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乙肝)、丙型肝炎病毒(丙肝),其它还有甲型肝炎病毒(甲肝)、丁型肝炎病毒(丁肝)、戊型肝炎病毒(戊肝)、庚型肝炎病毒(庚肝)等。这几种肝炎病毒中只有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病人为世界乙肝病人总数的50%。乙肝病毒经血液传播,病毒主要在肝细胞中增殖,也可以长期存留在骨髓细胞或外周血白细胞中。通常用PCR法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有报道用PCR法可以在泪液、乳汁、精液及血白细胞中检出乙肝病毒,这些发现提示其它传染途经存在的可能。PCR法检测乙肝的优势表现在:①早期诊断,因为PCR扩增极其敏感,理论上可检出100CID/ml乙肝病毒的患者血清,在感染潜伏期即可被PCR法检出。②对低持续感染乙肝病人的诊断,有些乙肝病人体内的病毒长期低复制感染,血清病毒浓度极低,一般酶标试剂无法检出,可以用PCR法检出。③疗效跟踪及病程判断,因为PCR能半定量检测乙肝病毒基因,是病毒是否存在及其数量多少的最直接指标。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血清或白细胞中病毒基因存在与否及其动态变化即能准确地了解病情。丙型肝炎病毒在血清中的浓度很低,丙肝病毒的分离尚未成功。目前用于丙肝病毒检验的方法主要是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HCV抗体。由于HCV尚无法分离纯化,所以用于包被的抗原是人工合成肽或基因工程蛋白,这些人工抗原与天然病毒抗原有一定的区别,理论上是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同时血清中抗体的出现及动态变化与病人病情无线性相关关系。RT-PCR技术使这些困难得到解决。HCV是RNA病毒,需先将病毒RNA逆转录为cDNA(RT)后再进行PCR扩增,这种技术称之为逆转录-PCR(RT-PCR)。PCR敏感性高可以检测出血清中低浓度的病毒,了解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动态状况。RNA纯化要求严格,是RT-PCR的技术关键,本公司目前使用的高效基因释放剂,联合特异性固相基因吸附乳胶颗粒,对样本中的RNA进行分离纯化,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通常用于RNA→cDNA逆转录的酶大致可以分为二大类,即低温逆转录酶,如AMV/MLV逆转录酶,高温逆转录酶,如Tth酶。Tth酶在锰离子作用下,具有逆转录酶活性,Tth酶活性温度高,可以使核酸充分线性化,提高逆转录效率及特异性。Tth酶在镁离子的作用下,又具有DNA聚合酶活性,从而真正实现单管单酶单人份的扩增要求,这样就在不降低扩增敏感性的条件下,一步完成扩增,不仅简化操作,而且又减少污染,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国内本公司已采用这种技术推出单管单酶单人份的RT-PCR诊断试剂。丁型肝炎病毒是缺陷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协同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急性病人粪便样本中,戊型肝炎病毒也长期存在于血清中。在PCR检测时,需注意取材的合理性。在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中,另一类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是幽门螺旋杆菌(HP)所引起的胃炎、胃溃疡等。HP可以经口-口途经传播并定位于胃粘膜上皮细胞,早期表现为浅表性胃炎,可发展成为胃溃疡。我国胃炎发病率之高估计比乙型肝炎更严重,对HP的检测应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对HP的检测可以用生化法测试尿素酶或用免疫法测试血清中对HP特异性抗体,也可对胃液、胃粘膜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PCR法检测HP非常敏感且特异性高,有研究发现可以从病人的唾液或口腔含漱液中检出HP。PCR法避免了取胃液及胃粘膜,减少病人痛苦,是目前最理想的方法。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的有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等。结核杆菌感染曾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一度是较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解放以后由于对结核病的预防的重视,特别是特效抗痨药物的出现,使结核病流行基本被控制。近来结核病有抬头的趋势,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是耐药株的不断出现,其二是对结核预防重视不足。结核菌痰涂片镜检阳性率太低,酶标法又因抗原交叉反应易出现假阳性,结核检测的金标准是结核菌培养法。但培养法费时昂贵并且受到用药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PCR在结核菌检测方面有简便、敏感、特异的优点。一般认为样本中内要有100个左右的结核菌即可被检出。目前用于结核菌PCR诊断的试剂,其引物主要来源于以下基因片段36KD/65KD抗原蛋白基因;染色体重复插入序列IS986、IS960、IS6110、染色体质粒DNA PH7311、PMTB4、P36基因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染色体重复插入序列IS986或IS6110,1990年Hermans首先介绍并使用了IS986基因设计的引物扩增产物为245BP,研究表明这一基因对人型结核菌有特异性。而后Thierry又介绍了插入序列IS6110基因,并认为这一基因对人型结核菌具有比IS986更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最适合M.TB的检测。结核菌痰标本的PCR检测应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问题。其一,多条带。即扩增产物电泳后有三条或三条以上的萤光除最前面的引物以外有两条产物带,这与插入序列本身各片段长度有差异、结核菌在治疗过程中染色体畸变、断裂、缺欠及不等位交换有关。这种扩增结果的判断应特别注意,凡在阳性对照相应位置有明显条带的判阳性,否则应为阴性,或建议病人过一些时间后再复检一次;其二,结核痰样本PCR检测时,要使样本充分液化,否则痰液中的粘液成份将影响扩增效果,甚至会导致严重非特异性扩增,电泳结果呈雾状;基三,结核痰样本PCR检测结果可能表现为阳性、阴性交替出现,这与结核病灶的不规律排菌有关。
循环系统以肠道小RNA病毒感染最具代表意义,如柯萨奇病毒等。这些病毒经肠道粘膜、淋巴结进入血液,最终可定位于心肌细胞中导致心肌炎。目前对这些病毒的血液样本检测往往比较困难。PCR用于柯萨奇病毒检测时因其是RNA病毒所以应注意样本的保存。外在环境中存在大量RNA酶,病毒脱壳后RNA将被迅速降解。一般用于RNA检测的血清常温下不应超过24小时,4℃下可保存2天,-20℃下可以保存2月以下。
PCR检测在性传播性疾病(STD)的诊断中有较广泛的应用。经典的性传播疾病有梅毒、淋病、腹股沟淋巴肉芽肿、软锐湿疠、硬下疳等。而在现代STD中、解尿支原体及沙眼衣原体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可能更具有代表性意义。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布致,首先在局部形成硬软下疳,布后经血行播散到全身,最严重的是波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期,梅毒螺旋体大量存在于硬下疳中,可以用生理盐水湿棉签擦去皮疹表面污物再用钝刀片轻轻刮去上皮及结痂,用洁净棉签取渗出液样本作PCR检测,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极高。二期梅毒皮疹中也存在梅毒螺体其取样方法同埂下疳,三期梅毒皮疹中一般无螺旋体存在,因此III病人及部分无皮疹的I、II期梅毒病人可以取EDTA抗凝全血检测。淋病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性疾病之一,由淋病双球菌引起。淋病双球菌一般为胞内寄生,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外生殖器、尿道粘膜最常见。在尿道及外生殖器分泌物中有许多非致病的双菌存在,对分泌物拭子进行涂片镜检时,常导致误诊。另外目前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鉴别诊断特要,培养法准确但费时且费用高,受用药的影响。PCR法简便、快捷、准确非常理想。常用的引物多采用外膜蛋白抗原基因、隐性质粒DNA或16s RNA基因。16s RNA基因设计的引物特异性高但其敏感性低;隐性质粒设计的引物敏感性高但偶尔出现多条带的扩增产物,判断结果时应以阳性对照为标准,凡在阳性对照相应部位有明显条带的为阳性,其余均为阴性。以往对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的检测主要靠培养法,费时且昂贵,简便快速的PCR检测对其有极高的使用价值。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样本来源主要是尿道及宫颈分泌物拭子,由于分泌物中有许多污物含有PCR扩增的抑制剂,因此每次采样时尽量避免采集过多脓性分泌物,如果宫颈分泌物太多可以先用湿棉签将表面的分泌物擦去,再用洁净的湿棉签轻压旋转采集宫颈脱落细胞送检,其准确性更高。PCR也可以用检测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乳头瘤病毒等。引物尖锐湿疣的病毒是人类乳头瘤(HPV),可致生殖系统感染的乳头瘤病毒主要是6、11、16、18、33型。新近研究结果表明,在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良、恶性生殖器病变中,与血清型的关系并不密切,经常有交叉或多型民时感染。为简化操作,对其基因对比分析寻找共同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可以同时检出这几种型别的病毒既简化操作又减少费用是一种极理想的方法。
我国恶性肿瘤为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中以肺癌、胃癌及食管癌的发病率最高,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60%以上。引起肿瘤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及遗传背景。外界因此可分为三大类即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肿瘤与遗传有关的证据越来越多,除已知的单基因遗传肿瘤如视网膜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以外,还在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中观察到原癌基因的重排,这些基因的变化常导致细胞增殖调控失调终形成肿瘤。癌基因是指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基因,它们是在研究逆转录病毒时发现的。目前已知的肿瘤基因有60多种,1969年Hubner根据Rous(1911)的实验,在小鸡肉瘤滤液中发现一种能诱导宿主细胞转化的RNA病毒性癌基因(Viral Oncogene)。后来又在其它哺乳动物基因中发现与病毒癌基因同源序列,这种正常的细胞基因表达产物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有关。但若被某种因素激活就会转化为有活力的癌基因,通常称之为原癌基因(Proto Oncogene)。为了与病毒癌基因区分,分别用V-Onc及C-Onc基因来代表。目前了解较多的癌基因(C-one)有scr基因族、ras基因族、mgc及myb基因族。原癌基因存在于正常细胞中,并表达生物功能,只有在原癌基因被激活后才能诱导细胞转化,可能的原癌基因活化机理有:①点突变,受到射线、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诱导,这样微小的变化,就会活化癌基因,活化的基因产物仅有极微的结构差异,但在功能在却有很大的区别。②获得启动子,原癌基因从病毒基因中获得启动子而活化。③基因易位,内外界因素能导致染色体的某些基因易位、重排使原来无活性的原癌基因移至某些强的启动因子或增强子附近而被活化。④原癌基因的过量扩增,原癌基因产物一般与生长因子、生长因子受体、跨膜信息蛋白有关或功能相近,过度表达时,会因调控失常而引起细胞癌变。另一类与肿瘤相关的基因是抑癌基因如P53。抑癌基因较复杂,作用机理不太清楚。癌基因检测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杂交、DNA分子克隆、PCR扩增及序列分析。PCR扩增简便、快捷有较强的实用性,甚至可从病人体液样本中检测活化的癌基因而不需取活组织,对癌症的早期诊断有极重要的意义。Ras基因是1964年首次从大鼠肉瘤的急性逆转录病毒(Harver Murine Sarcoma and Kister Murine Sarcoma Virus)中分离出来取大鼠肉瘤(Rat Sarcoma)的字首命名。1982年首次在人膀胱细胞细胞癌中检出有转化能力的ras基因与Harver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有同源性称C-H-ras基因,后从肺细胞癌中发现了与Kister大鼠肉瘤癌基因同源的C-K-ras基因,从神经母细胞中又发现了N-ras基因。Ras基因激活的最常见方式是点突变。人类原发肿瘤时点突变主要发生在密码子12、13、59、61位。激活后的ras基因不牟自行灭活,根据其点突变的情况可以基因诊断、疗效观察。用PCR扩增样本ras原癌基因,再使用杂交法、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或产物测序法检测基因的突变情况即可用诊断。P53是抑制癌基因的代表,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其产物为53KD分子量的蛋白从此而得名,可分为突变型和野生型,前者为癌基因,后者为抗癌基因。1979年Cane发现了P53蛋白Eliyahu发现了p53基因有抑癌作用。P53突变后其产物突变蛋白稳定性增加,半衰期较野生型基因产物长,在细胞内堆积,可以用免疫组化法测出。PCR-RELP、PCR-SSCP则因方法简单、快速、特异性高,更具有实用价值。在SSCP分析中,单链DNA因碱基序列的变异,导致构型改变,在进行凝胶电泳时,其泳动速率发生改变,从布将变异的DNA与正常DNA区分开,统计表明100-300bp分子大小的ssDNA突变检出率可达97%,300-450bp标出率可达69%,因此大于400bp的片段多态性应采用其它方法检测。
遗传病是由于遗传基础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人类遗传病约有3000多种,患者占总人口数的10%。遗传病大概可分为单基因、多基因及染色体遗传病。常用诊断方法有家系谱分析、染色体检查(特别是显带法)、生物化分析等。随分子生物学发展,基因诊断愈来愈表现出其优越性,PCR技术是基因诊断的主要技术之一,为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类遗传病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预计与遗传相关的疾病的检测有80%将在3-5年内被PCR法所取代。PCR在遗传病诊断应用中,可以利用引物直接扩增变化的基因产物,也可以结合应用限制内切酶,分子杂交及电泳图谱分析进行诊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PCR法检测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血友病、脆性X综合症及性别鉴定等。地中海贫血(Thalassmi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不有同类型,以a地中海贫血及在中海贫血最常见。a珠蛋白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上,a珠蛋白基因突变致血红蛋白的全成减少或缺失,表现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在我国发病率为0.66%,贵州、四川等地高发可达2.2%。应用PCR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突变的基因诊断此病。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uria,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人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严重缺乏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酷氨酸血症,出现脑组织损伤,智力障碍。此病患者出生时正常,出生后一经确诊立即停止母乳喂养,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8-10年不致影响患者智力,但低苯丙氨酸饮食代价之昂贵是一般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关键在于避免患儿出生。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CR结合斑点杂交能有效诊断PKU。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变化很复杂,单基因固定位点变异布致病的情况很少,因此基因诊断过程中往往需要PCR技术与限制性内切酶、斑点杂交、聚丙烯酰胺胶电泳图谱分析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结合,作综合判断。
优生学包括基础优生学、社会优生学、临床优生学及环境优生学。孕期检查及产前诊断是临床优生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孕期检查除一般项目外还能及时了解孕妇是患有某些对胎儿发育有严重影响的疾病如风疹病毒感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体感染等,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展成为宫内感染。PCR技术对这些病原体的检测简便而确实,另外利用PCR技术可以对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苯丙酮尿症、脆性X综合症等遗传性疾病进行宫内诊断。可见PCR在优生优育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集的86份细菌样本进行研究,其中粪便样本21份,尿液样本25份,脓肿样本30份,血液样本10份。所有研究样本都经过标准化的采集和送检流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份。观察组粪便样本10份,尿液样本13份,脓肿样本12份,血液样本8份;对照组粪便样本11份,尿液样本12份,脓肿样本18份,血液样本2份。两组样本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验方法对照组: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接种于SS、麦康凯培养基,尿液、脓肿标本接种于血平板,放入温箱孵育培养24 h;采集静脉血8~10 ml,立即注入血培养瓶,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Bact/ALERT3D 60型血培养仪进行标本培养。仪器发出阳性报警时,查看细菌生长曲线,并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培养瓶内培养液直接涂片,经革兰染色镜检后,报告结果。同时将抽取的培养液转种于血平板、麦康凯平板(35℃)、巧克力平板5%CO2、35℃培养18~24 h,待菌落形成后,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微生物细菌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
观察组:应用PCR方法进行检验,ABBOTTm2000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把观察组样本放在生理盐水中,进行离心处理,离心速度为1200 r/min,操作时间为10 min,然后去除上清液,加入碱性裂解液并且放置于98℃的温度环境中进行加热,再重新进行离心处理,取其上清液作为基因模板,并且使用PCR扩增仪进行检测。根据要求设置循环参数,针对细菌培养液的检验结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与PCR检验试剂的说明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细菌检验作为临床医学检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临床常用于细菌检验的方法是细菌培养方法,该种方法操作简单,在细菌检验中应用极为广泛。然而,细菌培养方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且从标本采集到出结果报告需要时间较长(3~7 d)[3]。
PCR检测法,是一种通过体外酶促扩增特定基因或者序列的技术,需要经历高温变性、低温退火、适温延伸的周期,以固定的循环数扩增,从而实现特定DNA的迅速增加。PCR检验方法在各类基因表达及相应的检验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包括基因克隆、遗传鉴定、传染病病原分析。采用PCR方法对病原菌进行检验,必须注意针对该菌特异的保守序列设计适宜的引物,以免非特异性片段对PCR的扩增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应用PCR方法检测感染性病原的主要方向包括两方面:①检测每一种病原的单个特异基因,可同时检测一种或几种病原体是否存在;②检测某一病原的多个基因,可以减少假阳性结果的出现。吕虹等[4]研究人员基于复合探针技术原理,以bla NDM-基因作为待检靶基因建立检测方法,对PCR扩增体系中镁离子浓度、PCR退火温度等进行优化,并对检测的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等进行评价,研究显示,以灵敏度质控品进行灵敏度实验,最低检测限可达2拷贝/体系;非耐药性菌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批间批内变异系数均<5%;只有产NDM-1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为阳性,其他377株临床分离菌和阴性对照均无响应,由此可见,PCR检验法在检测含bla NDM-1基因的菌株方面具有很好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刘广文等[5]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l Tor型霍乱弧菌染色体上目的基因zot与基准基因thy A的Ct值差值,根据已知拷贝数菌株N16961的两基因Ct值之差来推算待测菌株中zot基因的拷贝数,研究证明PCR检验法可以准确检测菌株染色体上的基因拷贝数。
虽然对各学科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方法的出现弥补了旧方法的不足,但是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例如检测仪器价格高昂、检测仪器对样品的纯度要求严格等,不利于广泛应用。PCR技术既具备快捷、简便、精密准确等优点,又具备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便于检测成组样本等优势,降低了检测成本,缩短了检测时间。PCR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为兽医公共卫生营养健康和疾病预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PCR检验法在细菌检验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准确度高,检测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检出迅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验法在细菌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份细菌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份。对照组采用细菌培养法进行检验,观察组应用PCR方法进行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结论 PCR检验法在细菌检验中具有较高检出率,准确度高,检测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检出迅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菌检验,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山,吴亦栋,尚世强,等.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菌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4):242-245.
[2]王蒙,徐志毅,高斐,等.PCR检测细菌16s r RNA基因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1,6(14):88-89.
[3]王婵媛,吴永贵,齐向明,等.PCR和传统培养法检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的对比分析.中华肾脏病杂志,2015,31(12):898-904.
[4]吕虹,刘志红,刘琪琦,等.复合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细菌耐药基因bla NDM-1方法的建立.生物技术通讯,2012,23(3):411-414.
关键词:条码化 LIS检验信息系统 临床检验 应用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18-02
以数据的后期处理为主要任务的LIS系统已经在我国各级医院检验科广泛应用,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无缝连接,实现医嘱信息共享,条形码技术在检验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2]。我院西院检验科于2010年开始使用检验信息系统(LIS),于2011年开始使用条形码标签,在LIS系统与HIS系统无缝连接的基础上,应用条形码技术,简化了检验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现将条码化检验信息系统在检验工作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计算机,医院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条形码扫描仪,条形码打印机。
1.2 方法。
1.2.1 门诊医生站申请单的流程。门诊医生开具电子检验申请单-门诊病人交费-打出发票的同时打印检验项目的条码单-据指引单的提示留样本-检验窗口扫描指引单打印条码(两份)-标本接收中心根据条码扫描出样本的基本信息-各检验部门进行仪器检测-检验者审核确认发出报告-病人凭借条码在自助报告单机上打印检验结果。
1.2.2 病区医生站申请单流程。病区医生开出电子检验申请单-病区护士批量打印出检验条码-护士凭借条码采集标本[3]-在系统上进行标本确认-标本发送给检验科-检验科接收标本并在系统内确认-各检验部门对标本进行仪器检测。
2 结果
2.1 手工检验。对标本进行核对与编号,在LIS系统中选择所属的检验组别,对每一编号的标本逐一扫描条形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完成患者信息、标本编号、检验项目等信息的录入,最后将检测结果审核无误填入后打印报告。如胸水、腹水、白带、粪便、等标本的常规检测,使手工检验程序大大简化。
2.2 仪器单向数据传输。使用专用仪器进行检测,标本扫描、编号与手工法相同,标本编号与仪器编号保持一致,检测结果自动传输到LIS系统,审核无误后打印报告。此检验模式适用于血液分析、尿液常规分析等检测项目固定不变的专用仪器,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为差错的发生。
2.3 仪器双向数据传输。标本扫描与编号同手工法,条形码信息从LIS系统中自动获取,检测仪器根据条码信息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在LIS系统中自动生成检测结果,如生化项目、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适用于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仪器,方便医生即时查询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条形码的工作原理。黑色条码之间在光学上的信号形成反差,这种反差转变成电信号,通过条形码阅读器来快速识别条形码内的信息。本科室所使用的条形码是黑白即时打印的条形码,在医生开出电子检验申请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诊断、检验项目、收费、开单医生、条形码打印时间等详细信息即在条形码内包含了,这种全面反映患者信息的方式被称为“伞信息条码标签”。这种条形码在检验系统中的引入,大大缩短了手工输单时间,使检验科操作向自动化操作迈进了一大步,并且提高了检验各环节操作的准确性。
3.2 条码化信息系统的优势。
3.2.1 条码化信息系统使电子检验申请单代替了原来的手工开单,规范了检验开单流程,减少了患者信息手工录入出现误差的机会,自动核算出相应的检验费用,避免漏收、错收。
3.2.2 条形码标签共有两联,一联贴在试管上,检验时通过条码扫描读取患者信息,同时完成检验信息在HIS系统中的传递[4];另一联患者留存,检验结果出来后,医生在医生工作站可即时查阅检验结果;门诊患者凭条形码标签可在自助打印机上即时打印检验报告,这样即可保护患者隐私又缩短了查询时间。
3.2.3 检验科配备條码扫描器,能迅速准确读取条形码内信息。条形码是标本的唯一识别码,在HIS系统和LIS系统内,通过条形码可快速调出检验项目及患者的详细信息,缩短了患者基本信息录入的时间,且能提高基础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另外住院患者还能同时完成收费。
3.2.4 某些大型仪器具有双向通讯功能,主机发送临床患者的检验信息后,检验仪器对各个项目进行组合及检测,避免各项目检测结果通过手工在仪器上输入,大大减少人为输入差错,精简了操作步骤,使自动化分析变成现实。
3.2.5 一份检验报告能否顺利送达患者手中,涉及到医生、护士及检验人员各环节,条码化检验信息系统的使用,可对检验各环节进行监控,随时发现某一环节出现的差错,避免科室间的摩擦,保证检验质量,提高患者在诊疗过程的整体水平。
3.2.6 检验结果在电脑内保存,由于条形码技术的介入,使结果具有唯一性,可随时查询该患者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所有结果,并能对某一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避免手工抄写结果耗时、不易查找的缺点。
总之,临床检验工作中应用条码化检验信息系统,可规范检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对提高检验管理水平,保证临床检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春龙,沈波,陈凌平.不同类型条形码标签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4):52—53
[2]秦丽,赵书平,孟光源等.Lis结合条形码技术在检验科自动化分析仪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21(1):72—73
[3]黄顺,马学革,王瑞兰.护理床旁移动信息系统简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69
PCR-DGGE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是近年来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具有简便快速、可靠性强、不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培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动态性的分析.本文概述了PCR-DGGE技术的发展、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国内外废水处理的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将该技术应用于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的微生物检测中对理解污染物的降解机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 者:陈竹 陈元彩 Chen Zhu Chen Yuancai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资源科学与造纸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刊 名:造纸科学与技术 PKU英文刊名:PAP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5(6) 分类号:X793 关键词:PCR-DGGE 制浆造纸废水 微生物多样性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再加上车辆驾驶人员培训时间短,不能完全适应道路交通环境的要求,道路交通事故与日俱增,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断上升,这不仅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更给受害人及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在生活上带来了许多困难。作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如何通过对交通事故现场痕迹物证进行分析、提取,迅速、及时侦破案件,严厉打击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概述
(一)痕迹检验与痕迹检验技术
痕迹检验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检验刑事案件中的痕迹,确定痕迹与案件的事实、痕迹与一定的人或物的关系的一种技术手段与司法鉴定工作。
痕迹检验技术是指运用痕迹检验学的理论、方法检验案件中的各种痕迹物证,确定痕迹与案件、痕迹与一定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刑事技术。
(二)交通事故痕迹及鉴定依据
所谓交通事故的痕迹是指交通事故形成的一切痕迹,具体指在交通事故和逃逸案件的发生过程中,车辆与其他车辆或物体相接触和相互作用时,在彼此间的作用面上形成的形象痕迹、整体分离痕迹和表面附着痕迹。
交通事故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指事故发生后遗留在现场路面、车辆、人体及有关物体表面能够证明事故事实的各种印痕和破损的状态。
利用痕迹检验技术对交通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现场勘察工作可以确定案件性质,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现场是否有轮胎印
对于现场中的轮胎印,关键是要分析此轮胎与被撞车辆或行人是否有关。我 们主要通过轮胎印痕反映出的行驶方向、轨迹、通行及变异情况还有现场被撞车辆或行人的倒地位置、痕迹等来综合分析现场遗留的轮胎印痕是否是由事故形成的。
2.现场是否有汽车零部件、玻璃碎屑及其他散落物
我们要分析现场的散落物属于肇事车辆的哪个部位并尽量收集;检验被撞车辆或者行人有无油漆、玻璃碎片或其他附着物粘附;还要检验受伤者的受伤部位、程度和形态,来推断肇事车辆的碰撞部位及行人致伤的情节。
3.钝器伤的特点
交通事故中的身上多为钝器伤,应根据受伤者损伤部位、形态、受力方向来分析肇事车辆上是否有形成此伤口的部位。
4.现场痕迹、物证是否有反常表现
在现场勘查中,运用痕迹技术发现现场的疑点,并通过进一步检验找到证实案件性质的依据。如果现场痕迹与事故发生过程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案件非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就较大。
5.勘查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迹象
有些案件现场完全符合交通事故的特点,可通过调查走访外围现场,观察外围现场是否有可疑现象,结合多方面的调查作出客观全面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运用痕迹检验技术查处交通事故和肇事逃逸案件越来越得到公安部门的认可,根据痕迹检验技术作出的鉴定结论在许多重要环节中起到直接的关键性的作用,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作用 1.痕迹检验在判断交通事故类型的作用
准确的判明事故类型是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基础,不仅可以提供排查方向,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交通事故类型一般分为三种:即车车相撞、车人相撞和车辆单独事故。在这几种类型中,有是会因为事故现场混乱或没有证人而发生混淆。比如有的车辆单独事故现场和车车相撞很相似,如果没有目击证人或者证人陈述不清楚,往往会引发受害人家属上访等事件。这类案件可以通过对事故现场的勘察及人员损伤情况的检验和车辆痕迹的检验、确定痕迹尤其是车辆的痕迹(包括行驶痕迹、刹车痕迹、损坏痕迹和擦伤部位等),准确的判明痕迹的形成过程,为妥善的解决这类案件提供客观、准确、科学的依据。
如某地仇某某与女友骑一辆二轮摩托车外出,正遇派出所设卡检查过往车辆。因仇某某所骑摩托车的车型、颜色等特征与几天前被盗窃的车相似,民警便令其停车接收检查。仇某某见状驾车仓皇逃走,并与大树相撞,二人当场死亡。受害人家属听信一些“目击者”谗言聚众闹事。为了妥善解决此事,派出所将案件上报上级公安局请示出具现场车辆检验报告。经过检验发现,该车损毁严重,多处痕迹符合撞击树木摩擦地面形成的特征。从而排除了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谗言。
2.在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交通案件发案率时有上升的趋势,这类案件会因为现场情况和证人情况而侦破起来比较困难,通过痕迹检验技术检验却常常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检验鉴定轮胎花纹痕迹。车辆肇事时留在现场地面上的印记是车辆运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交通事故再现中不可缺少的物证。这些轮胎印在现场中除了留在地面上外,有时还留在被撞人或被轧过人的衣裤上。只要认真勘验就可以发现和提取,为破案提供重要物证。
(2)检验鉴定整体分离痕迹。整体分离痕迹是交通肇事现场常出现而且又不易被破坏和改变的物证之一。由于机动车具有体积大、重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在车辆与车辆之间的碰撞中,在地面常常会有脱落或在车体上遗留的一些涂料,这为认定肇事车辆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3)检验鉴定微量痕迹物证。在许多交通肇事案件中,微量痕迹物证常常能发挥很好的证据作用。碰撞的车辆、车人、车物之间互相附着的涂料、纤维、介质物质等都能反映出互相的关系、形态、高低、位置,从而印证两者的作用关系,为破案提供很好的线索与证据。
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上述几方面只是常见的痕迹检验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应用。总的来说,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进行现场勘验,就能够很好地发挥痕迹检验与鉴定技术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的作用。
二、痕迹检验在交通肇事案件中的具体应用
(一)轮胎花纹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轮胎印压痕迹
在交通事故中,人与车、车与车之间发生接触,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物质与痕迹形态的相互交换,在双方客体上会同时留下痕迹物证和微量物证。印压痕迹的形成必须有三个要素,即造型客体、承受客体和作用力。造型客体、承受客体的作用方式不同时,所形成痕迹的种类、特点和形态是不相同的,造型客体的轮廓形态特征会直接反映在承受客体上。
案例:2002年6月2日,某路口,石某驾驶大货车由南向东右转弯时,大货车右前角与李某驾驶的两轮摩托车(后乘其子)相撞,造成二人当场死亡。经勘察,死者李某后腰部、后背肩部印压花纹痕迹清晰,由两种不同轮胎胎面花纹印压形成,经与大货车轮胎胎面花纹样本比对检验,死者腰部车印压花纹图案与大货右前轮轮胎花纹样本图案相同(图略),后背肩部花纹图案与大货车右中轮轮胎胎面的样本花纹图案相同。
由此可见,肇事大货车右前轮首先由死者腰部碾轧,随即右中轮由后背肩部碾轧。当碾压在人体上后,人体软组织在轮胎胎面人字形的间隙中形成挤压造成淤血,使轮胎胎面花纹较完整地显现在人体皮肤上而形成轮胎印压痕迹。
2.轮胎滚印
滚印是指车辆轮胎在路面作纯滚动运动时,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可以显示出胎面花纹结构。
路面上的轮胎滚印的宽度决定于轮胎的负荷、气压和规格。对同一种轮胎而言,车辆重载和轮胎气压低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增加,滚印较宽。车辆轻载和轮胎气压高时,胎面与路面接触面积减小,滚印较窄。
3.轮胎压印
车辆轮胎受制动力的作用,沿行驶方向在路面作滚动和滑移的复合运动时,在路面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的胎面花纹在车辆行驶方向有所延长。车辆制动时,随着制动力的增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由小变大,车轮由滚动过渡到抱死。由于车轮运动方式的改变,路面上出现由轻到重,向行驶方向延伸的轮胎纹痕迹和拖印。
4.轮胎拖印
拖印是指车轮被制动抱死后,轮胎滑行在路面上遗留的印迹,这种印迹呈带状,不显示胎面花纹。拖印是指由于轮胎与路面接触部位强力摩擦,使胎面物质呈细小颗粒脱落,在路面上形成的平面夹层痕迹。
5.轮胎侧滑印
由于车辆制动性能、速度、装载、轮胎和路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车轮偏离原行驶方向作斜向滑移运动,遗留在地面的印迹。侧滑印迹宽度一般大于车轮胎面宽度,不显示胎面花纹。
(二)爆胎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在交通事故中,车辆轮胎出现爆裂现象并不少见。车胎痕迹在交通事故痕迹中属于车辆行驶痕迹,爆胎后还会产生其它痕迹。爆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发生交通事故时也会造成爆胎。但对于驾驶员来讲,这两种爆胎现象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爆胎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属于意外事故,而交通事故中造成的爆胎,其前提是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往往是驾驶员违反交通法规等原因而酿成的交通事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案例:今年二月份,我市境内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猎豹”牌吉普车,由东向西行至S312线39km + 840m处超车时,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辆“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造成3车受损,4人死亡,8人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经现场勘查和事故调查,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驾驶吉普车的驾驶员,在没有与被超车保持充足的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实施强行超车,是造成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吉普车驾驶员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吉普车驾驶员接到交通事故认定书后,立即提出了异议,并称这是一起由于吉普车左前轮突然爆胎后,方向突然失控导致的意外事故。而最初调查时,吉普车驾驶员未曾提及爆胎之事,车上的4名伤者也均未听到爆胎声。为了查清该起交通事故的真实情况,事故处理部门对吉普车左前轮车胎进行检验以确定该车胎爆裂是在事故发生前还是在事故发生时。
经检验,该轮胎为真空轮胎,轮胎与轮毂已脱离。轮胎面上有大量撕裂状痕 迹,轮胎外侧有一处3cm ×4cm缺失,其他无异常。根据痕迹特征反映,可判定轮胎面上的大量撕裂状裂纹痕迹应为轮胎在爆裂过程中所形成的爆胎痕迹;轮胎外侧面的缺失,因形态规整,痕迹内壁的细微痕迹方向性一致,判定为撞击过程中所形成的切割痕迹。由于被检轮胎同时存在爆胎痕迹和撞击痕迹,要确定两种痕迹所形成的先后顺序,就必须根据痕迹形成的过程和机理加以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假定该车是先爆胎后撞击,则爆胎后轮毂将直接承受汽车的部分重量,没有气体的瘪胎必然地面之间形成碾压过程,且轮胎与轮毂由相对静止变成相互摩擦,应该在轮胎上形成轮毂的碾压和摩擦痕迹。根据上述汽车在行使过程中爆胎所形成痕迹的机理,我们在被检轮胎没有发现轮毂与轮胎在碾压过程中所应反映出的痕迹。若撞击后形成爆胎,则由于该轮胎与被撞三轮车某部件形成挤压,造成该轮胎内压瞬间增加可以形成爆裂,并在高速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形成切割痕迹。根据轮胎上痕迹的种类,以及痕迹形成的过程、机理综合分析,可认定这起交通事故中爆胎的形成过程应为:肇事车辆与前方同向行驶的“一汽佳宝”牌小型客车相擦刮后,吉普车变向驶向公路的左侧,与对面沿路边停放的“飞彩”牌农用三轮车及路边6个行人相撞。此鉴定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事故处理部门下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所认定的结论。
(三)整体分离痕迹检验鉴定的应用 1.同质断裂整体分离痕迹
断裂形态由物体形状所决定,断裂面可能凹凸不平或带有毛刺,或呈其他特征形态,断离面相互对应,界面上的痕迹、附着物及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通常在现场提取到的遗留物,仅仅反映了该残片本身的特征,只能认为是与案件有关的物证,只有当获得了与遗留残片相关的另一分离体客体,而且经过对分离客体的检验,其断裂特征与遗留残片特征相对应时,才能初步确定是否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因此,不仅要对形态特征进行检验,还要对其进行物理、化学的检验,进一步分析它们的材质、种属,综合起来判断是否原为一体,准确作出同一认定的结论。
案例:2000年7月22日,在某高速路,一辆旅行车由西向东行驶中因爆胎停车,乘车人阎某下车行至超车道内时,被一辆同方向由后驶来的小客车撞出,造成阎某死亡,事故发生后肇事小客车逃逸。经勘验,对现场遗留残损物与嫌疑 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进行了整体吻合复原,其嫌疑车右后视镜基座支架残损件的断面呈凸起弧线,宽度为0.2cm,长度为1.7cm,工字型断裂面宽度为0.2cm,对角线长度为0.8cm,凹陷面弧线宽度为0.3cm,长度为1.1cm;各形态特征均与现场遗留残损物断口形态的弧线宽度、长度相对应,各断面痕迹特征吻合良好,经X射线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材质进行分析均为同种金属材质,为同一物体断裂分离所形成,可作为同一认定的依据。
2.异质脱离整体分离痕迹
无论是同种材质的组合体,还是不同材质的组合体,各部件之间会有相应的接触面,相邻两部件的接触面上会留下相应的接触印痕和附着物,脱离后,在脱离部位上的印痕形态也是相互对应的。因此,通过异质材质印痕及附着物进行形态特征与分析检验,判断是否原为异体、异质分离同一认定的依据。
案例:2002年10月18日,在某环路发生一起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造成骑三轮车人死亡。经查,车号为晋×××的斯太尔牌大货车有肇事嫌疑。对现场提取的车体部件与大货车左侧脚踏板支架部件经过初步重叠复位后两部件吻合良好。现场遗留物简称A件,车体上部件简称B件,对于这类组合部件在同类大货车上通常属于通用部件,但在这起案件中,它的反映特征在于:(1)擦划痕的贯穿特征。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A件与B件表面的擦划痕由A件表面贯穿至B件表面,划痕连续完整,而且数条划痕均为一次形成。(2)形态特征的完整性。当A、B两个部件拼接在一起时,在其表面的中心部位,有一个由中心跨越两部件边缘而形成的一个孔洞,移开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其形状会失去完整性。(3)固有的接触痕迹。A件圆柱体(与B体接触)的外表面与B件半圆形(与A件接触)壳体的内表面上,有形态相对应的磨损痕迹。(4)物理化学特征。A件与B件表面的黑色油漆涂层,经FTIR、SEM/EDS检验,均为同种油漆;两部件对应的磨损面上,均检出对方的不同金属成分。在这一案件中,采用了一物多证、同痕多检、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上述特征,对涉案物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检验,作出了整体异质分离的鉴定结论,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肇事嫌疑人认罪伏法。
(四)微量物证检验鉴定的应用
交通肇事逃逸案具有现场开放的特点,微量物证的分布复杂,交通事故中常见的微量物证有油漆物证、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纤维物证等。由于微量物证种 类、发生作用方式以及遗留部位的不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微量物证具有不同的存在与分布形式。
1.油漆物证
当车辆与车辆发生碰撞和刮擦,被碰撞和刮擦部位的漆层会发生脱落或相互间的油漆物质转移;机动车辆若与自行车或行人相碰撞和刮擦,有时会在自行车某部位,被害人的衣服、身体上留下肇事车辆的油漆。现场油漆物证的形态与车辆涂层油漆的老化程度及事故本身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有关。有的是车辆表面油漆脱落,有的则是多层油漆甚至是底部的腻子层也同时脱落。一般来讲,只有那些旧车因表层油漆严重老化,附着力差,会呈现较大的片状散落,其他则多呈细小颗粒状和小片。如果在事故现场收集到的漆层较厚且厚薄不均匀,可判断此漆片为修补喷涂过油漆的车辆上掉下来的;反之如漆片厚度较均匀,则此漆片为从厂家喷涂油漆的原车上脱落。
(1)油漆物证的提取。现场油漆物证的提取在交通事故现场发现较完整的油漆碎片,可利用竹质镊子轻轻地夹取,放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微小的油漆颗粒,则应使用检材收取勺或手术刀刮取后收入检材收集瓶中。对于擦刮痕迹部位的油漆附着物,最好是做完痕迹鉴定和拍照之后,小心地将漆状附着物连同载体一起妥善固定好,直接送检,由检验技术人员进行微量漆状物的提取。
(2)嫌疑肇事车辆上油漆物证的提取。当通过侦查找到嫌疑车后,不要急于提取油漆检材,而应认真、全面地检验该车各部位,重点观察该车涂层是否有划痕、擦痕、脱落及重新喷涂等现象。然后对其形状、离地距离进行测量、记录,同时对照对方车辆或受害人身上接触点的位置、距地高度是否吻合,如不吻合即可排除;如果双方在擦划方向上吻合,相应距地面高度一致,应必须注意两者油漆的颜色是否一致,以便提取到准确的检材。
2.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
根据塑料零部件成分、性能及事故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不同,脱落的塑料物质形态不同。可塑性差、质地坚硬的塑料零部件,受到撞击后容易破碎,呈块状脱落。如机动车转向灯灯罩、非机动车尾灯标志等;可塑性较强、质地柔软而有一定韧性的塑料零部件经强力撞击或擦刮,局部产生高温,被撕裂或拉伸,呈胶状或薄膜状,粘附在车辆或物体表面。如非机动车把套,常因被机动车擦刮而呈薄 膜状粘附在车辆表面。
塑料和合成树脂物证的提取。散落在事故现场地面上的塑料碎片,可以用不锈钢镊子夹取。若塑料碎片体积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用干净的足够大的纸袋盛放; 若塑料碎片很少,则应用检材收集瓶或硫酸纸制作的盛物袋来收集。对于粘附在痕迹部位的非本身形成的物质,往往是因刮擦作用形成的附着物,提取和保存一定要小心。可借助放大镜观察,用具柄手术刀片轻轻刮取附着物。若附着物较多或具有一定硬度,可用不锈钢镊子提取,然后放入盛物容器中。如果提取连肉眼也难以观察到的附着物,可以使用酒精棉球或用一小块酒精纱布沾擦有附着物处(注意不能来回多次擦),然后将棉球或纱布连同附着物质一起放入专用玻璃收集瓶中保存。
3.纤维物证
纤维物证的出现率相对于其他微量物证出现率较低,它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车辆与人体接触的事故现场必有纤维物证存在。而且交通事故现场的纤维物证一般都是微量的,有时有数根毛发,有时只有单根毛发或纤维,往往不易发现并且因其颜色特征不明显,除个别差异较大者外,用肉眼难以区分,必须仔细观察和寻找,有时需要使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和鉴别。纤维物证粘附于肇事车辆的事故接触部位与被撞人体纤维的脱落部位具有方位的对应关系。
纤维物证的提取。机动车辆与人、动物的毛发接触,往往会将受害一方的部分毛发转移并附着在肇事车辆上,或掉落在事故现场的地面上,机动车辆与人的织物接触也会造成织物纤维的掉落与转移。由于毛发、纤维掉落或附着的数量较少,而且毛发和纤维本身又很细,因此要用手柄放大镜仔细勘查事故现场,必要时应使用光源照射寻找纤维物证。在提取附着物之前,最好用照相机拍下纤维的原始依附状态,作为重要物证形态资料。然后用干净的不锈钢镊子进行提取,最后将提取到的纤维物证连同所提取的受害一方(人或动物)被刮擦痕迹处的毛发或织物纤维三至五根一同送检。需要注意的是,应在立体显微镜观察到两者的颜色和外观形态近似或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提取比对检材。若微量纤维的种类较多,在事故现场的散落面积较大,难以在肉眼观察下用镊子一根一根地提取,此时可使用交通事故物证提取箱中配备的静电取迹器进行提取。
三、总结 通过以上交通事故的痕迹检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在交通事故处理中痕迹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车辆痕迹的检验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这就要求公安交通事故处理部门的民警要进一步增强在处理交通事故的过程中的证据意识。要加强对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知识的学习和交通事故中的痕迹检验知识的储备。对特大、复杂的交通事故案件以及可能造成矛盾纠纷的案件要有保全证据的意识,以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一些经典的肿瘤标志物却无法在当前以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中体现出来。
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SELDI-TOF-MS技术自身的限制性,包括敏感性、重复性以及使用当前设备对每个峰值蛋白确认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实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是否恰当,某个蛋白组模式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还是炎症反应,或是代谢紊乱等无法定论;另一方面是不同实验室结果可比性、标本处理过程的差异无法探究。
核酸探针的应用原理和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核酸探针的应用原理
核酸探针技术主要是借助核酸分子链的特异性识别病毒基因。当两个来源不同的核酸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 这两个核酸链能实现配对, 相互结合成为分子杂交链。在碱基配对过程中, 可用探针标记特定的碱基序列, 常用的探针标记法有同位素标记法、生物素标记法。基因探针的存在能直接检验出未知样品中是否含有与其相同的序列, 并分析探针基因与被检验基因的同源程度。制备核酸探针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选择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的核酸片段;第二, 标记物的选择, 常用的同位素有32P、125I、35S等。
核酸探针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核算探针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有不同的应用类型。但无论哪种类型都能发挥出核酸探针检验疾病的作用。将核酸探针作为特异性目的基因进行检验环节中, 核酸探针技术的应用较广泛。在基因工程中, 很多基因链特异性明显, 借助核酸探针的特异性, 能直接检验出目的片段。对于基因的重组, 需借助核酸分子杂交过程鉴定, 在该环节中能直接确定出样品的杂项, 直接剔除样品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PCR技术的应用原理和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PCR技术的应用原理
PCR技术又被称为基因体外扩增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体外扩增特定的双链DNA片段, 该扩增十分迅速。DNA双链在受热后, 变性为两个单链, 在其中加入两段人工合成、并与靶DNA目的序列两端互补的核苷酸片段作为左右引物, 经变性、退火、延伸的循环, 使DNA实现大量扩增。在DNA分子链扩增中, 靶DNA分子呈几何级数增加。在扩增循环次数增加的基础上, DNA增加, 酶分子逐渐被消耗。在一次扩增中能将靶DNA扩增近百万倍。
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将PCR技术应用食品检验中, 主要是因为PCR技术的反应迅速, 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生物灵敏性较强。因此将该技术应用到食品检验中, 具有较大的潜力。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中可检验多种类型的病原体, 具体的内容如下。
1.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
检验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时, 传统的食品检验方法为分离鉴定技术, 在实际克隆环节中需要花费2~4周时间, 检验不及时。而采用PCR技术后, 可有效地提升检验效率, 对于食品中的李氏杆菌溶液进行基因扩增处理, 结果能在12 h内完成。该技术提升了食品检验的实际效率, 在待测样本上包含5~50个细菌也可被检出。
2.黄金色葡萄球菌
黄金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在食品中误被人食用, 将会引起食物中毒。其中内毒素将会引发中毒体休克综合征。科学家借助PCR技术对于食品中该种病毒进行检验,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检验出毒素, 避免人们食物中毒。由此可见, 以PCR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可为食物内部的病毒检验带来便利。
3.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在食品中的出现将会引发腹泻等问题, 将PCR技术应用其中, 克隆出基因特异性序列, 设定引物, 能够比较快速的检验处标记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该技术的准确率可达100%。
虽然PCR技术的在食品检验中的效率较高, 具有较强的灵敏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污染问题。如果在实验条件控制不当的情况下, 将会生成非目的产物, 降低检验的灵敏度。
结语
【摘 要】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进行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分析生化检验结果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但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结论: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为糖尿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生化检验;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步升高,相关调查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各类疾病的第三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生化指标改变密切相关,评定患者生化指标对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为此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应用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辅助诊断,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79例,年龄范围27~82岁,平均年龄(57.9±18.4)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3.2±2.9)年。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2010版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将这些经确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常规体检为健康的200例成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81例;年龄在19~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7±19.7)岁。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生化检验方法
1.2.1 空腹血糖检测 所有人员在接受空腹血糖(GLU)检查前的12h之内严禁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于检测日清晨7点左右抽取静脉血液样本2ml,用于空腹血糖的检测。本实验每人均进行3次检测,以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作为诊断标准对所有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2.2 血脂检验 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都需禁食禁水12h,在次日早晨进行静脉采血,通过一定的处理后,检测受试人员血液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
1.2.3 糖耐受试验 在糖耐受试验前3天,受试者保证正常饮食,如受试者进食较少则需每日摄入150~300g碳水化合物。试验前1天开始禁食,并停止用药,当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约2ml,并测定葡萄糖浓度,即为空腹血糖。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要求受检者在5min内喝完,并分别在喝完糖水后30min、1h、2h和3h抽取2ml静脉血进行检测。在整个受检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并禁烟禁食。通常受检者在喝完糖水后30min~1h内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约2h后降至正常水平,若无法降至正常水平,且尿糖呈阳性,则判定为糖耐受能力降低。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各项生化指标对比 检验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但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糖耐受实验 两组人员进行糖耐受实验检测,发现200例患者2h糖耐受实验检测结果均值为(12.3±5.2)mmol/L,均超过参考值范围,所占比例为100.0%,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作用障碍或分泌缺陷导致患者血液中血糖浓度异常升高的常见慢性疾病[4]。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是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进而出现尿糖症状,同时引起患者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损害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使其发生功能障碍甚至衰竭[5]。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多饮、多食以及消瘦等,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将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等急性并发症导致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或血管、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6]。
诊断糖尿病的检验方法很多,本研究中主要通过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指标为糖尿病诊断提供参考,研究结果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而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生化检查指标对糖尿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诊断过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莲芬.糖尿病诊断中生化检验的应用研究进展[J].健康必读,2013,12(6):117.
[2] 李慧萍,安玉英,沙拉买提.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30-1731.
[3] 常尘成.2010版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修订内容解读[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0(5):294-301.
[4] 李巧清,陈艳芝,张思荣.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8(12):115.
[5] 卢久世.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分析[J].北方医学,2012,9(9):30-31.
[6] 王勇,李玉臣.糖尿病血脂检验临床价值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1,18(6):321.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吴先玉(1967-),女,湖北恩施人,大专,主管技师。
【摘 要】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进行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分析生化检验结果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但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结论: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为糖尿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生化检验;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步升高,相关调查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各类疾病的第三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生化指标改变密切相关,评定患者生化指标对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为此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应用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辅助诊断,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79例,年龄范围27~82岁,平均年龄(57.9±18.4)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3.2±2.9)年。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2010版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将这些经确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常规体检为健康的200例成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81例;年龄在19~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7±19.7)岁。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生化检验方法
1.2.1 空腹血糖检测 所有人员在接受空腹血糖(GLU)检查前的12h之内严禁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于检测日清晨7点左右抽取静脉血液样本2ml,用于空腹血糖的检测。本实验每人均进行3次检测,以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作为诊断标准对所有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2.2 血脂检验 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都需禁食禁水12h,在次日早晨进行静脉采血,通过一定的处理后,检测受试人员血液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
1.2.3 糖耐受试验 在糖耐受试验前3天,受试者保证正常饮食,如受试者进食较少则需每日摄入150~300g碳水化合物。试验前1天开始禁食,并停止用药,当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约2ml,并测定葡萄糖浓度,即为空腹血糖。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要求受检者在5min内喝完,并分别在喝完糖水后30min、1h、2h和3h抽取2ml静脉血进行检测。在整个受检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并禁烟禁食。通常受检者在喝完糖水后30min~1h内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约2h后降至正常水平,若无法降至正常水平,且尿糖呈阳性,则判定为糖耐受能力降低。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各项生化指标对比 检验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但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糖耐受实验 两组人员进行糖耐受实验检测,发现200例患者2h糖耐受实验检测结果均值为(12.3±5.2)mmol/L,均超过参考值范围,所占比例为100.0%,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作用障碍或分泌缺陷导致患者血液中血糖浓度异常升高的常见慢性疾病[4]。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是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进而出现尿糖症状,同时引起患者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损害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使其发生功能障碍甚至衰竭[5]。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多饮、多食以及消瘦等,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将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等急性并发症导致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或血管、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6]。
诊断糖尿病的检验方法很多,本研究中主要通过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指标为糖尿病诊断提供参考,研究结果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而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生化检查指标对糖尿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诊断过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莲芬.糖尿病诊断中生化检验的应用研究进展[J].健康必读,2013,12(6):117.
[2] 李慧萍,安玉英,沙拉买提.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30-1731.
[3] 常尘成.2010版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修订内容解读[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0(5):294-301.
[4] 李巧清,陈艳芝,张思荣.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8(12):115.
[5] 卢久世.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分析[J].北方医学,2012,9(9):30-31.
[6] 王勇,李玉臣.糖尿病血脂检验临床价值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1,18(6):321.
(收稿日期:2014.07.15)
作者简介:吴先玉(1967-),女,湖北恩施人,大专,主管技师。
【摘 要】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健康体检人员,分别进行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分析生化检验结果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但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结论: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测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为糖尿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生化检验;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50-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步升高,相关调查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上升到各类疾病的第三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1]。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与血液中生化指标改变密切相关,评定患者生化指标对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为此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应用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辅助诊断,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21例,女性患者79例,年龄范围27~82岁,平均年龄(57.9±18.4)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病程(3.2±2.9)年。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2010版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将这些经确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同期常规体检为健康的200例成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9例,女81例;年龄在19~82岁之间,平均年龄(55.7±19.7)岁。两组人员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生化检验方法
1.2.1 空腹血糖检测 所有人员在接受空腹血糖(GLU)检查前的12h之内严禁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于检测日清晨7点左右抽取静脉血液样本2ml,用于空腹血糖的检测。本实验每人均进行3次检测,以空腹血糖高于7.0mmol/L作为诊断标准对所有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2.2 血脂检验 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都需禁食禁水12h,在次日早晨进行静脉采血,通过一定的处理后,检测受试人员血液中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
1.2.3 糖耐受试验 在糖耐受试验前3天,受试者保证正常饮食,如受试者进食较少则需每日摄入150~300g碳水化合物。试验前1天开始禁食,并停止用药,当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约2ml,并测定葡萄糖浓度,即为空腹血糖。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要求受检者在5min内喝完,并分别在喝完糖水后30min、1h、2h和3h抽取2ml静脉血进行检测。在整个受检过程中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并禁烟禁食。通常受检者在喝完糖水后30min~1h内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约2h后降至正常水平,若无法降至正常水平,且尿糖呈阳性,则判定为糖耐受能力降低。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各项生化指标对比 检验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但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糖耐受实验 两组人员进行糖耐受实验检测,发现200例患者2h糖耐受实验检测结果均值为(12.3±5.2)mmol/L,均超过参考值范围,所占比例为100.0%,说明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作用障碍或分泌缺陷导致患者血液中血糖浓度异常升高的常见慢性疾病[4]。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是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进而出现尿糖症状,同时引起患者机体的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损害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使其发生功能障碍甚至衰竭[5]。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多饮、多食以及消瘦等,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将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等急性并发症导致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或血管、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6]。
诊断糖尿病的检验方法很多,本研究中主要通过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指标为糖尿病诊断提供参考,研究结果也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GLU 、TC、TG、LDL-C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群,而健康人群血液中的HDL-C水平要高于患病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糖耐受能力明显降低。生化检查指标对糖尿病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检测、血脂检验和糖耐受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诊断过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莲芬.糖尿病诊断中生化检验的应用研究进展[J].健康必读,2013,12(6):117.
[2] 李慧萍,安玉英,沙拉买提.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30-1731.
[3] 常尘成.2010版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标准》修订内容解读[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0(5):294-301.
[4] 李巧清,陈艳芝,张思荣.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8(12):115.
[5] 卢久世.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分析[J].北方医学,2012,9(9):30-31.
[6] 王勇,李玉臣.糖尿病血脂检验临床价值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1,18(6):321.
【PCR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临床检验手册06-09
临床检验基础总结doc10-09
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10-16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07-13
临床免疫学检验复习题06-16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设置标准07-01
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验收申请表10-26
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