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爱情祝福名言(推荐10篇)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掠走徽、钦二帝后,赵宋王朝匆匆南逃,李清照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
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
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便决定与他分手。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当时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故事就从这首诗开始说起。作者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
二、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三、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四、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五、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六、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七、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八、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九、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1.既然他满心烦恼和愁闷,这微笑是从哪儿来的呢?……多半是大自然本身赐给人类这种做假的本领,以便在心灵紧张的困难时刻也能掩盖自己家里的秘密,就跟狐狸或者野鸭一样。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欢乐和悲苦,然而不论这种悲欢多么重大,外人的眼睛却难以看清,这是秘密。 (契诃夫)
2.爱情会自寻出路
3.和一个生活习惯有很多差异的人恋爱不要紧,结婚要慎重,想想你是否可以长久忍受彼此的不同
4.友谊就像陶器,破了可以修补;爱情好比镜子,一旦打破就难重圆。 (比林斯)
5.单身汉比已婚男人更理解女人;假若不是这样,那他们早晚结婚了。 (门肯)
6.男女之间真正的爱情,不是靠肉体或者精神所能实现的,只有彼此的精神和肉体相互融合的状态中才可能实现 (朱耀燮)
7.只要婚姻合,铁棒打不脱。 (谚语)
8.一个男人真正动了感情的时候,他的爱较女人的爱伟大得多,可是从另一个方面观看,女人恨起一个人来,倒比男人持久得多。
9.坦白的爱情自有它的预感,知道能生爱。幽居独处的姑娘,居然偷偷跑进一个青年的屋子,真是何等的大事!在爱情中间,有些思想有些行为,对某些心灵不就等于神圣的婚约吗? (巴尔扎克)
10.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罗素)
11.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元)姚燧)
12.爱和炭相同。烧起来,得没法叫它冷却。 (莎士比亚)
12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12儿女的妄恩,就像这一只手把食物送进这一张嘴里,这一张嘴却把这一只手咬了下来。 (莎士比亚)
15.爱情和红算子一样是遮掩不住的 (霍尔克罗夫特)
16.无酒之处无爱情 (尤里披蒂)
17.跟女人做爱和睡觉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前者是情欲,后者是相濡以沫 (米兰·昆德拉)
18.爱情有一千个动人的心弦而又各不相同的音符 (乔·克雷布)
19.外貌的美是短暂的,表面的;精神的美才是内在的、永恒的。 (陈玉蜀)
20.忠于爱情并不等于迷于爱情,更不是说活着就是为了爱情。
21.天啊,男人不变心,他就是十全十美了。 (莎士比亚)
22.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23.千千万万匹走马,换不来真正的爱情。 ((藏族)谚语)
24.只要肌肉骨架好,不搽红粉也风流。 (谚语)
25.爱情存在于奉献的欲望之中,并把情人的快乐视作自己的快乐 (斯韦登伯格)
26.人前教子,枕边劝妻。 (书摘)
27.男子无妻家无主,女子无夫室地梁。 (谚语)
28.有的女人恋爱时让男人宠着自己,结婚后仍然要老公百般宠着自己,却忘记做为一个女人应该做的份内之事。这样的女人不懂得爱情。
29.如果她(他)爱你,你也爱她(他),那你千万不要骗她,即使善意的欺骗最好也不要有,因为她(他)毕竟是你最爱的人。
30.你只要有一件事对你所爱的人保守秘密,你不久就会无所顾忌地把什么事物都对他保守秘密。 (卢梭)
31.在要求对方是不是处女的时候,想想自己是不是处男,如果是,你可以,如果不是,你凭什么?
32.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曹禺)
33.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常常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支持他的女人。那一个失败的男人背后,是不是也常常有一个明明有闻的瞎捣乱的女人呢?
34.他心里想:“妻子分成两半,多可惜呀!一半是诗意欢娱爱情忠诚美貌体贴……”“……另半是高贵的姓氏名门后裔荣誉地位人情世故!……无法将这两半汇集于一人身上!” (巴尔扎克)
准确地说,屈原是个官员,而且是个出身贵族的高官。尽管他的仕途不是很顺,甚至几次遭到放逐,但他始终吃的都是皇粮。比起种地和做工的老百姓来说,日子要好过的多。要不然,他也没有时间,写出那么多的诗篇。
还有,屈原是自杀而死的。一气之下,投江而去。如果是现在,肯定给他下个“抑郁症”的结论。纪检也没查你,公安也没抓你,医院也没收你,跳什么江啊?
跳了就是跳了,死了就是死了,可能连屈原自己都没有想到。在他死后两千多年,还有这么多人怀念他。上至80岁的老奶奶,下至三五岁的小毛孩,都知道端午节里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
为什么?答案就两个字:“爱国。”一个人因为忧愤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不惜以死抗争,甚至“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志士,当然值得这个国家的人民怀念。
屈原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秦国派张仪来到楚国,说只要楚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送给楚国方圆六百多里土地。屈原认为这是个骗局,所以极力劝谏楚怀王不要上当。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把相印授予张仪。当楚国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以后,张仪立即翻脸不认账,说当初答应给楚国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 “六里”。随后两国交战,秦国反倒占领了楚国的六百里土地。
还有一次,秦派兵攻楚,并占领了楚国的八座城池。这时候,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到武关相会。屈原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楚怀王为讨秦王欢心,还是去了。结果,他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后来,秦国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三年后,楚怀王也死于秦国。
这两件事,都说明屈原看的远,说的对。如果听从他的建议,楚国可能就不会亡,楚怀王也不至于困死他乡。可楚国先后几个国王,不但没有给屈原任何的奖赏,反而将他几度流放。其中最后一次,长达之久。当秦军攻陷楚国的国都,眼看家破人亡之际,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
屈原虽然以特殊的方式告别了人间,但却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思想。
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前方的道路多么曲折和漫长,自己都会不屈不挠,上下探索,奋力前行。
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酲。”哪怕周围的环境都被污浊,我也要保持洁净;哪怕周围的人都已喝醉,我也要保持清醒。
他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自己衣食无忧,却时常哀叹楚国人民的苦难。
他说:“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青春无价,光阴无价,无论是谁,都应该珍惜生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青春之世界。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杜甫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2、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3、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4、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5、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6、泥落画梁空,梦想青春语。——吴文英《生查子·秋社》
7、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吴文英《醉桃源·芙蓉》
8、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9、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崔颢《长干行·家临九江水》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3、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6、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7、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5、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6、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7、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8、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9、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10、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11、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1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1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14、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15、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
1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
1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19、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赞(285)赞(285)赞(285)赞(285)评论(4)转载(859)分享(347)复制地址收藏夹按钮收藏收藏更多上一篇 | 下一篇:寂无色(雪小禅)
1.“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
杜甫推崇儒家思想,再加上其诗歌的影响,被后世称为诗圣。“圣”在古代是对儒家人物的神化评价和称号。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
3.“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4.“诗囚”—孟郊 在孟郊的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日子非常的短暂。他一生几乎都贫困潦倒,连死后的丧事也是韩愈等友人集资操办的。诗多不平之鸣,用字追求“瘦”、“硬”。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称之为“诗囚”。
5.“诗豪”—刘禹锡
他的诗精炼含蓄,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7.“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9.“诗奴”— 贾岛
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0.“诗骨”— 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11.“诗家天子”—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12.“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3.“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其诗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
14.“杜紫薇” 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诗神” 苏轼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 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 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
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 不定。后期(41 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 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
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 125 首,多为五言诗,从内 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
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 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
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 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 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
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
《桃花源诗并记》 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 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
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 意境,为中国诗坛开
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王维(701 ?- 761)
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 400 首。他是唐代山水田
园派的代表。不仅如此,王维善画人物、丛竹、山水。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
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 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 荆州长史。
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 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
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 生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 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
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 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 一个整体。
李白
(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
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 立业的政治抱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
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 10 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
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 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 创作趋于成熟。此后 11 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
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 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 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
(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
(今贵州桐梓一带)。
途中遇赦得归,时已 59 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 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 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卒。文学创作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尚存 900 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李白的诗歌
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 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
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 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
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 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 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
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 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 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 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 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 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 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
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 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 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 《杜 少陵集》。
白居易(772 ~ 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生于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 岁起,因战乱
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
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 75 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 厔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 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 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 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 “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 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 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 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 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 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 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 志。
王勃
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一说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卒于上元二年(675);
一说生于永徽元年(650),卒于仪凤元年(676)。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史称初唐四杰。以神童之誉而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为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二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 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或三年,南下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文学上,王勃崇尚实用。他主张文章要开物成务、立言见志,能甄明大义、矫正末流,反映国家兴衰大事。他对当时竞为雕刻、骨气都尽的文坛深表不满; 猛烈抨击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 提出了文学改革的要求。这些主张和他的清
俊高华的作品对转变唐初文坛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诗现有 80 余首,多为
五言律诗和绝句。
其中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有名。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离别之人,意境开阔,一扫伤离惜别的低沉 气息。
为唐人送别诗名作。王勃的古诗仅有 10 余首,它们继承了乐府民歌传统,又能开拓新意境,展示了唐乐府的新面貌。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 90 余篇,多为骈体,但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备受推崇,其中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千古。王勃的诗文,虽仍 带有六朝“采丽竞繁”的色彩,但其风格清新明朗,已显示出唐代文学的崭新气 象。
刘禹锡(772 ~ 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 江)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 校书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
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 洛阳任职。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现存 800 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 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 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 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 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
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 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 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 《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
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
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 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 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
孟浩然(689 ~ 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 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 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
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 的失意。在此前后,他还曾游历扬州以及湘、赣、蜀的一些地方,也曾滞留洛阳。开元二十二年(734),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其同去长安,为其延誉。但孟浩然不慕 荣名,竟至期未去。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足一年而返乡。
二十八年,他病疹发背,医治将愈,适王昌龄来襄阳,相见甚欢,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 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 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者。其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
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 庄》、《春晓》等篇,自然浑成,韵致飘逸,意境清迥,空灵蕴藉,挹之不尽。
岑参
(
715-770)
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 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 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 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 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 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 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
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
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灵 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
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说 “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自出塞
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 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高适(700 — 765)
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 , 居住在宋中(今河南 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 , 应举中第 , 授封丘尉。十一载 , 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
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 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年)卒,终年 64 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
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 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 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吃喝玩乐样样精通。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
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 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 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 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 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
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 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 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 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 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王之涣
(688 — 742)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 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 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 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 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 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杜牧(803-852)
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 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
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 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 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 “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冬至日
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 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 20 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 乱与军事。23 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 岁进土及第。同年
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 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
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 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
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 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
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 “ 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
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 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其 “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 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 “ 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上李中 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 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
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 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 ”(《注 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 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这些 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李商隐(约 812 年或 813 年—约 858 年)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 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
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 在家族里排行 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 22 首被收录,位列第 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
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 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 阳。
李商隐的诗歌体现了他的思想,其人基本思想基本属于儒家,但看中实用,对儒学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认为不必规规然以孔子为师,不必以“能让”为贤等。
他还有佛道思想,主张以“自然”为祖。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
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 600 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 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
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 可空百代无其匹也。”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
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
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 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
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 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 《杨
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 比作“獭祭鱼”。
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 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 [8] 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 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
“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 年 12 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温庭筠
(约
812-870 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但是,到
他父亲这一代时,早是家道中落,衰微而已。他少年时代,即以善思敏悟。才华 横溢而称著乡里。逮至长成,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以 诗词文赋见长。世传,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得“温八吟”之号。曾经“八叉手而成八韵”,又别 称“温八叉”。
大约是因为其长相较为丑陋的缘故吧,所以时人亦有称他“温钟 馗”的。
温庭筠虽然甚有才思,弱龄有志.然而,仕途却闭不得意。从 28 岁到 35 岁的八年之中,他屡屡应试,屡屡不第,尤其是最末一次应试,竟因恃才傲物,讥讽权贵,触犯上司,被诬为“有才无行”,再次名落孙山,以至于一生都未能 得中进士。
大约是唐直宗大中三年(849 年)的前后,温庭筠以善于诗词,被当朝宰相令 狐绹选用为考功郎中,进入相国的书馆工作。有一次,令孤绹看到他填的一首 《菩 萨蛮》 词很好,就假冒自己的名字把它进献给唐直宗,并再三嘱咐庭筠为其保密。但是,温庭筠非常鄙夷令孤绹的这种行为,很快便把此事宜捅出去,弄得堂堂相
国尴尬异常,大失体面。又一次,宣宗赋诗,上句用了“金步摇”,但对句一时 怎么也想不出来,遂令庭筠来对。
庭筠立即以“玉条脱”应对,宣宗听罢非常满 意。
当时在旁的令狐相国不知温庭筠所对词语的出处,庭筠便告诉他典出 《南华 经》,井很不客气地指出: “
《南华经》
是一部极普通的书,并非什么生僻著作,相国在公事之余,应读一点古籍才是。
”他的这一番语带教训的批评,使令狐绹
出乖露丑,遂把他忌恨在心。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庭筠替应试者提笔代劳,事发 后,令狐绹便以他搅扰科场罪名,贬为隋县尉。此后,庭筠依附徐商,被任为巡 官。在这段时间,他常与段成式、余知古、徐商等,往来唱和,吟诗作赋,度过 他一生最愉快的几年。咸通七年(865 年),徐商攉升宰相,任庭筠为园子助教。然而,好景不长。
是年秋试中他竭力赞赏推荐邵谒的文章,而邵谒之文以激切的 育词揭斥了时政,温庭筠也因此被罢官。从此,他落魄江湖,四处飘流,几年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 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 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至于他的词,尽管 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但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津的和谐 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 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
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直接 影响下形成的。对于温庭筠的品行,历来毁誉参半。
不过从他那些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词作来看,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这必 然会影响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同时,也给后世的词人带来了不甚良好的影 响。
范仲淹
(989 ~ 1052)北宋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
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 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 , 长数百里 , 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上
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 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 , 出使安抚东南 , 开仓赈灾,奏蠲
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1035), 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
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 饶州
(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
(今浙江绍兴)。
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 , 每将三千人 , 分部训练 , 量敌众寡出战 , 熙宁将兵
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 , 筑青涧、大顺 城 , 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 , 羌族归业者数万户 , 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 , 选贤任能 , 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
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 为“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
(今陕西彬县)、邓
(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
范仲淹又是文学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 今广为传诵,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柳永(约
980~ 约 1053)
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
(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 倒,处事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 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士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还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
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跃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
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 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 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
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 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
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 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
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曾巩
(1019 ~ 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 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 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 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
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 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 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 400 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 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 50 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
苏轼
(1037 年- 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 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 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 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 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 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 年)宋徽宗即位,他
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 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 “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
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 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
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 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 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 赋》、《中山松醪赋》等。
辛弃疾
(1140.5.18-1207.10.3)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
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
《稼轩词》(一
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辛弃疾是出生在沦陷区的。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了,而辛弃疾为什麼那样的忠义奋发,因为他是生
长在一个忠义奋发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之时,就常带著一 群儿童去游览,指划山河,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忠义天性是 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长的。所以说,稼轩词反映了南宋整个一代热爱祖国人们的 共同心声。
稼轩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即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自从出现辛词这座豪放的爱国词的高峰,随著反映时代危机的需要,在辛词 的影响下,豪放词的佳作大量涌现,在词的发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约词双峰并峙的 地位。
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国,多少词人哀旷愤世的作品,无不继承辛词的爱国传
统和豪放风格。所以,从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当代,不少文学家继承了辛词的 豪放传统,在词坛中留下长远的影响。
李清照(1084 ~约 1155)
宋代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 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 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 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
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 1 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
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陆游
(1125 ~ 1210)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不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又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 的诗作影响较大。他 20 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 终其一生,[ 钗头凤 ]、[ 沈园 ] 等名作即是为此。29 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 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但 由于张浚举兵北伐失败,陆游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黜
还乡。后屡次上书求职,乾道五年(1169)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乾
道八年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襄理军务。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
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收复中原的希望也就此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五年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得到重用,孝宗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奏请开仓赈
济,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
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十五年,陆游 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 奏章,谏劝朝廷锐意进取,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 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 12 年之久,在幽静清贫的生活中度着
晚年。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 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
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嘉 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85 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诗歌创作
陆游集中存诗共约 9300 余首。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 游还写了很多别具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现着
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 起。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纳兰性德(1655-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
于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 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
《选梦词》。
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三子四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 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
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 《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 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 四卷),《词林正略》 ; 辑 《大
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 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 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 349 首,刊印为《侧帽》、《饮水》 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 评: “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诗人雅号
张三影:宋代词人张先善写小令。一次,一位客人称赞他:人们都叫你„张 三中‟哩!因为你的《行香子》写出了„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的佳句。” 张先不以为然地说:
“那倒不如叫我„张三影‟吧!”客人不解其意,张解释道:
“„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这三个„影‟字是我平生最得意的呵!”于是,“张三影”便传开了!
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把早春景色写活了,尤以“绿 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最为传神,时人因此称之为“红杏枝头春 意闹尚书”。贺梅子:
宋代贺方回有首 《青玉案》 词,结句“梅子黄时雨”,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诗家天子:
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 家天子”。
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
长爪郎:唐代名诗人李贺因手指奇而长,被时人称为“长爪郎”。杜紫薇: 杜牧曾写过 《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温八叉:
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呼他为“温八叉”。五言长城:
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
称他为“五言长城”。
米颠:米芾性格孤傲,行踪怪痴,有浑号“米颠”。
贺鬼头:诗人贺铸,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贺鬼头”。梅河豚:宋代诗人梅尧臣以《河豚诗》而得名,人称“梅河豚”。鲍孤雁:宋代诗人鲍当以《孤雁诗》而得此名。张孤雁:宋代诗人张炎以《解连环·孤雁》词扬名,人称“张孤雁”。谢蝴蝶:
宋代谢学士吟咏《蝴蝶诗》三百首,时称“谢蝴蝶”。
袁白燕:明代诗人袁凯以《白燕诗》出名,人称他为“袁白燕”。
【古代诗人的爱情祝福名言】推荐阅读:
古代诗人哪些称号10-12
古代诗人的风格及诗歌语言风格特点11-25
古代经典爱情名言06-20
中国古代教育的名言10-29
读书的古代名言警句摘抄05-26
古代修身养性的名言07-12
古代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12-03
古代哲理性的名言12-18
赞美老师的古代诗句名言名句07-17
纯粹的诗人的作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