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025-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6篇)

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1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英语成语意义来源解读 篇2

【关键词】英语成语 意义来源

一、引言

成语的定义有很多,广义的成语即为习语,泛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中所特有的习惯性用法或特殊表达法,它可以是一个地区、社会或阶级团体所特有的语言,甚至是一个作家或名人所特有的语言;狭义的成语是指英语中长期使用、表意完整且结构定型的短语或短句。. Hartman认为成语是具有“特殊的、通常并不等于各个词涵义总和的词组,通常不能逐字直译成另一种语言”。本文所讨论的成语包括典故(allusion)、谚语(proverb)、格言(saying)、俗话(colloquialism)、俚语(slang)和其他一些结构固定的短语或者短句。丰富多彩的成语往往又受到心理、语言、社会和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实际含义与字面意义之间通常呈现不一致性,造成人们的误解。但是,传统的语言研究认为成语习语结构上具有固定性、意义上具有统一性。成语的意义是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的必然结果。很多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与社会生活、民族文化和地理风俗等相关的深刻内涵。

二、成语意义来源的因素

文学海洋,卷帙浩繁,成语意义来源的因素无法尽数罗列,下列分类法只是较为常见的几种。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带来成语背后的文化特质不同。它是不同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又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地处不列颠群岛的英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航海业和兴旺的渔业。人们在生活中相应表达了许多与航海、捕鱼有关的成语。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两难),原指17世纪人们好在船侧系上一块木板,有时水手不得不借助它到舱外维修。这块木板就叫“devil”,立于其上时,水手面临落水被淹的危险,即处于两难境地。batten down the hatches(未雨绸缪),原指用压条封牢舱口以应对远洋航行中不测的天气,现用指防备困难的局面。“all at sea”(不知所措),这一成语用于描述人们在海上失去控制、困顿窘迫的情形,后用指一切不知所措的场合。

宗教神话:宗教神话是成语产出的重要途径。其集中体现要数典故(allusion)了,它是英语中文化积累的产物,是一种有着深刻历史背景的修辞格。它是一个人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成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很多,如the heel of Achilles或the 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一唯一的弱点或要害)源自于希腊罗马神话。传说阿喀琉斯浑身钢筋铁骨,只有脚踵在出生时因为被他母亲的手握住所以没有沾到冥河圣水,才成为其最终被人射中并负伤致死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战争中,他骁勇无敌,所向披靡,杀死了特洛伊主将,著名英雄赫克托耳(Hector),而特洛伊的任何武器都无法伤害他的身躯。后来,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把他的弱点告诉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他被帕里斯引诱到城门口,脚踵被暗箭射中,他因而负伤而死。

政治军事:政治生活中所产出的某些成语习语只从文字层面往往是很难理解的。望文生义的理解和翻译势必成为笑柄。但是理解了词语背后的故事,其意义就不会再艰涩了。试举几例,如“Watergate(水门)”一词以其“丑闻”之意早已为人们熟知,其背后的故事是1972年6月l7日,美国共和党为了争取尼克松连任总统,在竞选中派人潜入首都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事处偷拍文件和利用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被当场发现。案发后,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英语中水门意指秘密非法的勾当,是所有门族词汇的鼻祖。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据载“walls have ears”首见于希腊。传说古希腊国王Dionysius实施独裁时,可以通过其手中拥有的一耳状岩洞的至宝连通整个皇宫。凭此监听皇宫里所有的秘密。另一说是法国卢浮宫建造时,王后Catherine在有些房间安装了可以互传声音的管道以获得许多国家机密和一些人的密谋计划,该成语由此而来。无论是耳状岩洞还是墙壁里的传声管道,都是秘密泄露出去的中介。大约在17世纪20年代,该词正式进入英语词汇,用以比喻秘密也会泄露,或是告诫人们说话留心,免得被偷听。

文学作品:catch一22(第22条军规一无法摆拖的困境或进退维谷的局面)是人们常见的一个成语,它源自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于l961年出版了此同名小说。小说中的第22条军规规定,飞行员如果疯了就可以申请回国,但申请书必须由本人书写.而且申请书中必须有逻辑地证明申请人神志是不正常的,不能服役.这条军规表明上有理有据,实际上是一个陷入自我矛盾的骗局,是一条根本无法实现的军规。salad days (少不更事的时期,创作家等的最佳时期)、beggar all description(莫可名状、难以说清)该词语出莎士比亚剧本Anthony and Cleopatra(埃及艳后)。a fools paradise(南柯一梦)、hit the mark(一语中的)均出自Romeo and Juliet(罗密欧与朱丽叶)。itching palm(贪得无厌)、its all Greek to me(完全不懂)均出自莎士比亚的Julius Caesar。to die in harness(马革裹尸)出自莎翁的Macbeth。green eyed monster (极为妒忌)出自莎翁的Othello。读过莎翁著作的人对理解以上成语可能困难会小一些。

日常生活: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在成语中也得以记录并传承下来。形形色色的人群与形形色色的工作种类孕育了形形色色的与生活有关的成语,有来自木匠、铁匠、裁缝等行业的成语,有描述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的成语,更有代表海洋民族特色的成语。如Such carpenters, such chips.(什么木匠出什么活儿),原指不同的木匠手艺也不一样,现喻指不同的人做事的水准不一样。As you sow, you shall mow.(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句简单的劝说,告诉人们只有先播种了才会有收成,其喻义也很明显。

三、结论

成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鲜明有力的表达手段,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成语的学习离不开对其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意义的了解和探求。但是对成语的理解常常使学习者感到困惑。其意义很少能照字面理解,一旦遇到成语,读者往往无从索解。望文生义的误解或使用不当极有可能产生笑话。成语在搭配上的诸多限制,更使得英语学习者对成语是既爱又恨。因此,了解成语来源,溯源成语内涵,加强背景了解,不仅对成语学习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恰当使用成语和深入进行文化探究也极具意义。

正如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在其名著《论语言的起源》中说过:“我们的语言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探索成语意义来源也是一定意义上对文化背景,话语环境,历史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探讨。

参考文献:

[1]Hartman,R.R.K.Lexicography:Principles and Practice[M].London:Academic Press.1983.

[2]费南多.习语与习语特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3

巫臣,本名屈巫,字子灵,春秋时期著名人物。原是楚平王大夫,出自楚国公族之一的屈氏。因慕夏姬之美,而用计携夏姬出奔晋,辅佐晋景公。

子重(?—公元前570年),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子反(?-公元前575年),即公子侧,春秋时期楚国司马。楚穆王之子,楚庄王之弟,楚共王的叔父。

【疲于奔命】是什么意思?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劳。

【疲于奔命】出自哪里?

1、《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2、《三国志·郭淮传》: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4、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曹孟德败师淯水》:且彼或来借粮,或来借兵:公若应之,是疲于奔命,而又结怨于人;若其不允,是弃亲而启兵端也。

【疲于奔命】词语辨析:

【疲于奔命读音】:pí yú bēn mìng。

【疲于奔命的近义词】:应接不暇、捉襟见肘、马不停蹄、席不暇暖。

【疲于奔命的反义词】:髀肉复生、应付裕如、以逸待劳、悠闲自得。

【疲于奔命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疲于奔命】如何造句:

1、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已经够重了,还要在各个才艺班间疲于奔命,连寒暑假都没办法好好休息。

2、他们为了拿到很低的报酬,每天走街串巷,疲于奔命,还要受尽人们的各种冷眼和嘲弄。

3、尘世是复杂的,特别是在生存激烈的今天,为了生存,人们往往疲于奔命,由此暗淡了笑容。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我们要坦诚地对待生活,绽放笑颜,更会成就事业,成就自己,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疲于奔命】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你们这两个坏蛋,实在太可恶了!我一定要叫你们受命奔走,疲竭而死!(原文是:‘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篇4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杨布就脱了外衣,穿着里面的黑布衬衣回来了。他家的狗仿佛看见陌生人似的,对着他狂叫不止。杨布大怒,拿起一条木棍要揍它。杨朱从屋里出来说:“不要打它,你怎么能怪狗呢?如果让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够不奇怪吗?”

寓意: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个人长成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碰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杨布碰到问题没有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别人:怪狗不认识他,这是要不得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篇5

杜甫(公元7——公元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杨贵妃(公元7——公元756年)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钊,唐中期权臣,奸臣。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用奸佞,败坏朝纲。杨贵妃同曾祖兄,张易之之甥。

【炙手可热】是什么意思?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炙手可热】出自哪里?

唐·杜甫《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可热】词语辨析:

【炙手可热读音】:zhì shǒu kě rè

【炙手可热的近义词】:烜赫一时、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炙手可热的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炙手可热用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炙手可热】如何造句:

1.吸引猎婚族在日本也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当,这与近年来日本不婚族大增的趋势密切相关。

2.这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攀附他的人不知有多少。

3.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域名的商业价值炙手可热,成为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和诱发域名纠纷的重要因素。

4.美联社纽约电现在轮到中国成了气候问题炙手可热的焦点了。

5.专业知识加上流利的英语,足以让你成为社会上炙手可热的人才!

6.在面对炙手可热的金州勇士时,湖人集体发威,轻松拿下比赛。

7.分析师们说,投资者对炙手可热的新兴市场股的狂热近来也有所降温,部分原因在于远离风险。

8.爱滋病护理是常今炙手可热的议题,亦是发展中的一门专业。

9.范斯克是国际间炙手可热的指挥家,经常出任世界各个最顶尖乐团的客席指挥。

10.我将会成为百老汇炙手可热的新星,在大卫的新戏里。

【炙手可热】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钊。由于杨贵妃得宠,杨钊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给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有关龙的成语故事 篇6

1.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被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

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2.叶(shè)公好龙

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

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3.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4.鲤鱼跳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

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5.笔走龙蛇

唐朝贺知章在家宴请宾客,座中有诗仙李白、僧人怀素等。酒过三巡,贺知章请李白作诗助兴,李白推辞说:“还是请怀素上人挥毫助兴吧。”贺知章说:“那就李白赋诗,怀素挥毫,珠联璧合吧!”怀素自知盛情难却,几杯酒下肚,便开始挥毫如飞,一旁李白也开始朗朗诵来:“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吾师醉后倚绳休,起来向笔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时时只见龙蛇走……”自此“笔走龙蛇”成为形容书法笔势矫健、洒脱的专用成语。

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上一篇:毕业留言:永恒的友谊下一篇:行业交流会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