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有意义的事(共11篇)
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大家都应该做过许多活动吧?我也不例外。我做过的活动有许多,如:捉迷藏、玩游戏等等。但是有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使我难忘。那次活动就是——野炊。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郊外野炊。到了指定的野炊地点,老师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一开始,我们都挑些简单的活儿做,那些重活儿都没人愿意去做。过了半天,我们还是搞得一团糟。而在这个时候,旁边的小组已经传来饭香了。我们十分奇怪: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么好的饭呢?原来他们各自分工合作,并不只为自己着想。我们看了,十分惭愧,重新分工后,我们又忙开了。我们有的捡柴,有的打水,有的砌锅,有的洗菜,有的切菜„„过了一会儿,我们的锅里也传出了香喷喷的饭味了。再过了一会儿,菜也都煮熟了。我们就这样,吃了一顿自己做的饭。
这次活动十分有意义,因为它不但使我们高兴,而且它还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团结,不能只是为了自己着想,而该多为别人、为大家着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刷 鞋
那双脏兮兮的运动鞋静静地躲在楼梯的角落里,我看到它垂头丧气的样子,觉得有些对不起它。今天我来帮你恢复原来的容貌吧!我把清水倒在脸盆里,又拿来了牙膏、牙刷和大刷子。用牙刷在水里蘸一下,把鞋子的表面刷一遍,先刷掉那些容易洗掉的污渍。然后又在牙刷上挤点牙膏,把刚才没刷掉地污渍用力的再刷,可是,我怎么也刷不干净。那鞋子好像对我说:“哼!你根本就不会刷,弄到现在我的脸还是脏的!”我一点都不在乎它的嘲笑,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自信的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把这讨厌的脏东西洗掉的。”接着我更仔细用力的刷,刷了好几遍才把污渍洗掉,我又把鞋底也刷了一下,连缝里的泥我也没漏掉。那原先很干净的清水变成了黑乎乎的脏水。我又换了一盆清水,再把鞋子刷一遍,鞋子就变的洁白如新了。这回,鞋子好像在说:“谢谢你!谢谢你!让我涣然一新。”我微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看着带着水珠的运动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露出洁白的笑脸,我开心也笑了。
我学会了包饺子
今天,我看见妈妈在擀饺子皮,准备包饺子,我想:我还不会包饺子,乘此机会,跟妈妈学学。
妈妈擀的皮中间厚,边上薄,圆溜溜的。我拿起饺子皮,用筷子夹起些馅,小心地放在饺子皮中间,两手使劲一捏。只觉得粘粘糊糊,仔细一看,“哎呀”,我不禁喊出来,原来是我用力过猛,挤破了饺子皮,馅冒了出来。我赶紧“急救”,又拿起了一块饺子皮堵住破的地方,可馅又从另一边冒了出来。我急忙再用一块饺子皮堵住破洞。这时,妈妈已经包了五六个,我包的饺子排在妈妈包的饺子中间,挺着“将军肚”,真叫我不好意思。
妈妈看我难为情的样子,笑着说:“来,我教你包。”她拿起一个饺子皮放在左手心上,又用勺子舀了一点馅说:“放饺子馅时,不要放得太多,要不然饺子皮会裂开。”妈妈接着说:“包的时候,先把饺子皮对折后用力把中间捏紧,然后从右到左把饺子皮捏上,捏的时候还要打些褶。”我按照妈妈教我的方法去做,果然包得比刚才好多了。
看来学包饺子并不难,再练习几遍,我会比妈妈包得好呢!
学会等待
世事在变,我也在变。
我以前是个不会等待的人,想干什么就马上行动,片刻也等不了。不是因为我想争取时间,而是因为我的心静不下来。
就说等车吧。放学后,我等车回家,但公交车很慢,要等很长时间,可把我急坏了。我是个急性子,“慢”这个字是我的克星。有一天中午放学,我等得焦头烂额,不停地喃喃自语:“车子怎么还没来,怎么还没来呀?时间过得太慢了,太慢了!”我皱起眉头直跺脚,还时不时地唉声叹气。这时站在我身后的老爷爷用手拍拍我的肩膀,轻声道:“小朋友,现在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车辆行驶缓慢,不要着急,耐心等会儿。”我抬头看看老爷爷,又看看周围等车的叔叔阿姨,老人小孩,他们的从容与平静让我感到很羞愧„„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等待。等车的时候,我可以站在树荫底下,看看蔚蓝的天空,听听悦耳的鸟鸣,逗逗可爱的甲虫,一切焦躁不安早就烟消云散;或者呆呆地在站台上,一动不动,眼睛凝然注视着一个地方,什么都不想,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傻傻地站着,这样可以放松自己。
案例一: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节《认识分数》, 就是以多个物体为单位“1”的知识的教学, 一直以来教师都感觉是非常难的一个教学内容。最近在一次教学研讨中, 教师又再次关注了这一内容。
以下是教师在试教过程中的片段描述:
师出示4个桃, 请学生思考: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4只猴子, 每只猴子能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样一个问题放下去, 学生似乎没有什么困难。教师就很快进入第二个问题:如果有8个桃, 平均分给4只猴子, 每只猴子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一出, 学生就会有两种共性的想法, 一种是2/8, 另一种1/4。当教师面对这样的两种想法时, 更多的是一直绕在为什么是1/4和为什么是2/8上让学生说理, 结果的局面是都有理, 谁也说服不了谁, 学生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中, 教师就问:大家来看, 刚才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的。取了其中的几份, 因此大家再想一想到底应该是几分之几呢?学生勉强接受了1/4这个结果。
回想以前上这节课或者听这节课的经历, 每个教师都会经历这种教学的困惑, 对于这两个分数的辨析, 谁都是不可逾越的坎, 关键是依托怎样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辨析。
为此, 我跟教师们在一起谈话, 在谈话过程中发现教师们想的更多的问题是这个结论应该利用怎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辨析清楚。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学生探究出来的, 那这样的课堂肯定不行。而事实上教师非常困惑的就是在课堂呈现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最后还是教师用暗示性、强迫性的语言让学生接受了这一结论。
了解了这一想法后静下心来想想, 对于到底是四分之一还是八分之二的问题是否真正有需要学生去探究的需要?这一知识点到底是利用原有对分数的认识来实施迁移的有意义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要通过探究获得?
那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教材, 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 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确实就不那么容易了。把一个物体 (饼、苹果、圆片) 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这个饼、苹果或圆片的几分之一, 这里的二分之一既能表示一份的数量是多少, 也能表示一份与整个饼、苹果、圆片的关系。由于这种双重含义, 学生在具体数量的支持下, 接受了分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4份 (如8个桃组成一个整体) , 其中的一份是2个桃, 这一份是整体的1/4。这里的每份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不再是同一个数, 这就是学生的模糊之处, 也就构成了认识分数的难点。那这样的难点是靠学生去探究能解决的吗?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分析, 学生头脑中建构的就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 是对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的意义的理解, 无论是一个物体为一个整体也好, 还是多个物体为一个整体也好, 分母和分子所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 也是约定俗成的, 因此, 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采用意义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进行明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是整体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每份的个数发生了改变, 而分数的意义并没有改变。鉴于这样的理解, 我们对教学设计进行了重建。
过程如下:
当学生出现1/4和2/8这样的分歧后, 似乎通过争辩也无法获得一个共同的结论, 此时教师不是直接把学生拉过来, 而是带领学生回顾曾经经历的分数的学习过程。
教师出示几幅写出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图, 让学生根据图意用分数表示出来, 然后引领学生回忆:你刚刚所填的几个分数中, 分母都是表示什么, 分子呢?在回忆的过程中让学生明晰分母都表示被平均分的份数, 而分子都表示取的份数。
师:那你能带着这样一种清晰的理解再回到这个问题中思考一下, 看到底哪一种分数的表达是正确的。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提供材料,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掌握现有的知识, 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 将生长点植入学生的头脑, 沟通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不需要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 只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进行理解和接受。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很容易明理。
案例二:
五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也是值得我们去回首思考的一个内容。我自己曾经似乎对这个内容作了反复的思考, 也感觉这样的内容如果能上出探究的格局来, 那肯定课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我就呈现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教师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放在一起,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需求。
进而教师就试着问学生:你们会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吗?在这样一种开放的问题下引领学生进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探究过程。进入第二环节, 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学生画的资源, 有对的、有错的、有完整的、有不完整的, 在这样一个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以及制作过程。
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教学, 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我们预想的是学生会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一个自己头脑中的建构, 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大多数同学一筹莫展, 拿着铅笔迟迟不肯下手, 有的是下手了, 画出来的图一点概念都没有, 跟我预设的要用学生的资源作为我后面交流的材料的想法根本不能达成一致,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耗时很多, 学生未有完整画图的过程, 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的过程也只是走过场, 丝毫没有效果。这节课给我们的感觉是草草收场, 整个的教学现状让我们不禁对自己的教学有必要作深入的反思。
(1) 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主要是要让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点是学生能自主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时要让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
预习题的设计是小学数学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好的预习题不仅能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还能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预习题。
一、预习题要突出奠基性
新授课前的预习题, 是指教师在确切地把握了教学要求后, 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分散教学难点而组织的练习。它不是无关紧要的, 而是新知的落脚点和支撑点。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两步计算的方程”例4:3X+9=24之前可安排如下两个练习: (1) 填空, 一个加数=和- () , 一个因数=积÷ () ; (2) 解方程X+9=24, 并让学生口述解方程的理论依据,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把 (2) 中的X变为3X, 方程即为3X+9=24, 不知大家会不会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内容:“两步计算的方程”, 较原来那个方程, 只有第一个加数变为3X。如果把“3X”当做一个未知数看待就和预习题一样了。这样的预习题就具有奠基性, 它自然地为新知教学分散了难点, 学生在还没有感到是在学习新知时, 却已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预习题要注意联系性
一般来说, 一个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 凭借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和内在联系, 以已有知识为起点沿着知识的结构系统及其发展线索, 经过思维的联想、追忆, 架起学习的桥梁, 达到以旧革新、用旧促新的目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提问学生: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怎样?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这样密切, 是不是分数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样就容易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我先让学生练习“4/12=2/ () = () /3。等学生做完后, 我问:“你们填写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回答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出其具体内容时, 我又问:“如果把它看成是比, 整个等式怎样读?”如何填写:“4∶2=2∶ () = () ∶3=16∶ () ”这个等式?填写的根据是什么?这些设计的预习题, 使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认识, 而且通过提
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从而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 学生对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一点知识基础吗?在没有学之前, 独立绘制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能力到底有多少?有这种探究的必要吗?从现场的情况来看, 放开让学生独立绘制是一个挑战非常大的问题, 如果某一个问题是学生触摸不到的问题, 那就可以选择跟随书本的一种阅读学习, 更何况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本身也是约定俗称的一个知识, 如果通过阅读书本等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 来了解复式条形图的画问, 使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逐步加深。这样设计的预习题, 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三、预习题要体现策略性
学生通过解答预习题, 形成了解题模式。当他们遇到新问题, 自然会想到已有的解题模式, 因此预习题的设计必须为新知寻找解题方法, 扫除障碍, 铺平道路。如教学五年级第九册乘法例3“工人用砖铺地, 每小时铺地12平方米。0.5小时铺多少平方米?0.1小时铺多少平方米?”学生一时不知怎样列式。教师可先设计这样的预习题:“工人用砖铺地, 每小时铺12平方米, 8小时铺多少平方米?”学生会很自然地列出:12×8的算式。此时学生会顺水推舟地列出例题的两个算式:12×0.5和12×0.1。这样教师用不着多费唇舌, 学生就把算式列出来了。所以, 备课时设计预习题虽然要备教材, 但更要备学生, 要预想到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并为这些事情准备好“预案”,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
四、预习题要表现出迁移性
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等系统性不强的学科,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 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 因此, 教师要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如教学例题:“小华家养了35只母鸡, 4个月一共生了3640个蛋, 平均每只母鸡每月生了多少个?”为了搞懂这个例题, 可这样设计预习题: (1) 小华家养的母鸡4个月共生蛋3640只母鸡, 平均每个月生蛋多少个? (2) 小华家养了35只鸡, 一个月共生蛋910个, 平均每月每只鸡生蛋多少个?当学生解答这两道预习题后, 再引导学生把这两道题综合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就得到了例题。如果没有课前设计的预习题作铺垫, 学生对此题就会感到有很大的难度, 一时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有了这样两个预习题, 能使学生思维平滑上升, 从而轻松地解答了例题。
总之, 数学新旧知识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而数学课中的预习题就是在这样的联系与区别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它能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把学生的思维带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好的预习题还能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在此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预习题。
(江苏省新沂市瓦窑镇新世纪小学)
法、需要注意和完整的地方, 以及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结构的一种认识, 同样能起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 我们感觉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走入了一个误区,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来看待探究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两种学习的方式,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选择。而事实上进入高一年段的学习后, 我们也会更多地接触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 通过与书本等方式的会话来学会学习。因此, 在小学阶段, 对学生的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忽视。
人为什么想做事情?因为无所事事会让人感到很空虚,而空虚是需要填补的,所以人们会去做填补自己空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虚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之一。
每个人填补空虚的方式不一样,常常因为爱好、年龄、地域、目标、境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从这个角度来看,用来填补空虚的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对于有些人来说纯属浪费生命的事情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有益身心的妙方。
比如,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天天打麻将或者打游戏也许能暂时填补空虚,但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只会使他堕入更加空虚的深渊:但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打麻将或者打游戏却有可能促进健康,能够活跃大脑思维,增加动手能力,甚至防止老年痴呆。
寻找有意义的事情做是填补空虚最好的方式,因为有意义的事情不仅能填补空虚,而且还会给做事的人带来成就感。
用读书来填补空虚,会产生别的工作所不能带来的快感和宁静;用旅游来填补空虚,会扩大眼界和胸怀。
如果一个人一头扎入自己的兴趣中,用研究心爱的事物来填补空虚,则不仅会从心理上产生成就感,而且会在现实中创造出扎扎实实的成就来。比如,大部分诗人、小说家、科学家等都是一头扎进了心爱的学科里面,最后才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另外,对于一些事情的喜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我有一个朋友,他原来并不喜欢收藏旧家具,但后来他把经营的公司卖了,变得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于是开始慢慢接触收藏,用以打发忽然变多的时间。现在,他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旧家具收藏家,对于旧家具的热爱已经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对别的东西简直都视而不见了。你想,这个时候,他的内心还会有空虚感吗?那曾经的空虚早被他对收藏的热爱填满了。
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某个理想实现了,或者某件事情完成了,生命就充实了。但生命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就像爬山:在爬上一座山头之前,我们心里把山头作为目标,以为这个目标就是我们的终极理想,登顶就会让我们觉得完满;但到达顶峰后,我们却又常常四顾茫然,因为理想的达成也意味着奋斗的结束,充实感会随着目标的消失而消失。
事实上,任何充实都不能填补一辈子的生命。充实过后会有新的空虚,需要我们继续去填补。
比如男女在一起恋爱的时候,沉浸在对方的世界,两人都是充实的,但热恋过后总会有感到空虚的时候,那该如何弥补这个空虚?是喜新厌旧,还是不断发现对方值得你珍爱的品质并携手前行?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选择。
工作和事业也一样。我们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成功之后,继而就有可能感到空虚。
这时你是选择寻觅更高的目标继续攀登,还是从此一蹶不振,决定着你能否持续不断地获得心灵的满足。空虚,在这个意义上,也许能成就创造力、推动力。
周四下午,学校举行“爱心跳蚤市场”义卖活动。我和同学、家长们吃过午饭就来到学校布置场地。我们办跳蚤市场的热情仿佛感染了太阳公公,它高高地挂在空中,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千万缕明媚的阳光把校园装饰得暖洋洋的。同学们陆续来到了操场,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活动早点开始。
还不到两点,操场上已经水泄不通,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市场,可热闹了。转眼之间,我们就变成了杂货店的店长、员工和顾客。大家举着海报,拉着横幅,大声叫卖,可我们班更胜一筹。我和同学们挥舞着铃鼓,大声喊道:“来一来,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心动不如行动,快来抢购!”更引人注目的是崔铭哲、周茗萱,他们打着快板,跟着节奏,说唱起来:“对面的同学来看一看,我们的商品丰富多彩,没有一个你不喜爱……”还有张奥雷,瞧,他披着一件黑色的斗篷,头上戴着一顶浅黄色的草帽,拿着一个话筒,在那里吆喝。再看梁悦宸,她跪在地垫上,摇着铃鼓大声吆喝。这时,一位同学走过来,拿起一本书,问道:“这本书几元?”梁悦宸想了想,微笑着说:“这本书五元。”那个同学又问:“能便宜点吗?”她回答:“那就三元。”同学高兴地拿出钱,给了她,正准备离开,她又马上追问:“这儿有抽奖活动,你买满五元,可抽奖一次哦!”那个同学摆摆手,可梁悦宸还是笑眯眯地说道:“欢迎下次惠顾!”每一位“销售员”都特别卖力,脸涨得红红的,嗓子都嘶哑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的努力果然没有白费,活动结束后,我们班的四个钱箱都被装得满满的。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辛苦,而且也让我们学会了怎样与别人沟通交流,还锻炼了我们的胆量。这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记住我们对你们寄予的厚望,就算你们觉得它们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至关重要,是你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生活的意义要由你们自己创造。
这所备受尊崇的学校历来好学求知,所以你们期待我的演讲能传授永恒的智慧。我站在这个讲坛上,穿得像个清教徒牧师——这身打扮也许会把很多我的前任吓坏,还可能会让其中一些人重新投身于消灭女巫的事业中去,让英克利斯和考特恩父子出现在如今的“泡沫派对”上。但现在,我在台上,你们在底下,这是一个属于真理、追求真理的时刻。
你们已经求学四年,而我当校长还不到一年;你们认识三任校长,我只认识一个班的大四学生。所以,智慧从何谈起呢?也许你们才是应该传授智慧的人。或许我们可以互换一下角色,用哈佛法学院教授随机点名提问的方式,让我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回答你们的问题。
让我们把这个毕业典礼想象成一个问答式环节,你们是提问者。“福斯特校长,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哈佛苦读四年是为了什么?福斯特校长,从你40年前大学毕业到现在,你肯定学到了不少东西吧?”40年了。我可以大声承认这个时间,因为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然包括我获得布尔茅尔学位的年份——现在好像都能公开查到。但请注意,当时我在班里还算岁数小的。
可以这么说,在过去的一年里,你们一直在提出问题让我回答,只不过你们把提问范围限定得比较小。我也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回答,还有你们提问的动机,这是我更感兴趣的。
其实,从我与校委会见面时起,就一直被问到这些问题,当时是2007年冬天,我的任命才宣布不久。此后日渐频繁,我在柯克兰楼吃午饭,我在莱弗里特楼吃晚饭,在我专门会见学生的工作时段,甚至我在国外遇见毕业生的时候,都会被问到这些问题。你们问我的第一件事不是问课程,不是教师辅导,不是教师的联系方式,也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实际上,甚至不是酒精限制政策。你们反复问我的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都去了华尔街?为什么我们哈佛毕业生中,有那么多人进入金融、咨询行业和投资银行?”
要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方式。比如威利·萨顿式的。当他被问及为什么要抢银行时,他回答:“因为那儿有钱。”你们中很多人都在经济学课上见过克劳迪娅·戈尔丁和拉里·卡茨两位教授,根据他们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学生择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他们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金融行业有极高的金钱回报,还是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其他工作。
确实如此,你们中有37个人已经和“为美国而教”签约;有一个会去跳探戈,去阿根廷研究舞蹈疗法;还有一个将投身于肯尼亚的农业发展;一个拿了数学荣誉学位的人要去研究诗歌;另一个要去美国空军受训当飞行员;还有一个要与乳癌作斗争。你们中有很多人会去读法律、医学或其他研究生。但是,绝大多数人选择了金融和咨询,这与戈尔丁和卡茨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克里姆森报》对去年的毕业班作了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工作的人中,58%的男生和43%的女生作出了上述选择。虽然今年经济不景气,这个数字还是达到了39%。
高额的薪水、几乎难以拒绝的招聘方、能与朋友一起在纽约工作、享受生活以及有趣的工作——有很多种理由可以解释这些选择。你们中的一些人本来就决定过这样的生活,至少在一两年之内是这样。另一些人则认为先要利己才能利人。但是,你们还是问我,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自己更关心的是你们为什么问这些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如果戈尔丁和卡茨教授的结论是正确的;如果金融行业的确就是“理性的选择”,那么你们为什么还是不停地问我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这个看似理性的选择,会让你们许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不尽合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出于被迫或必须,而非自愿呢?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困扰你们这么多人呢?
我认为,你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你们不想自己的生活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且还要有意义。但你们又不知道如何协调这两个目标。你们不知道在一家有着金字招牌的公司里干着一份起薪丰厚的工作,加上可以预见的未来的财富,是否能满足你们的内心。
而现在,你们中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把以上这些成绩与择业结合起来。是否一定要在有利益的工作和有意义的工作之间作出抉择?如果必须选择,你们会选哪个?有没有可能两者兼得呢?
我认为,你们之所以担心,还有另一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有关,但又不完全相同。那就是,你们想过得幸福。你们纷纷地选修“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的科学”,想找到秘诀。但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幸福呢?我可以给出一个鼓舞人心的答案:长大。调查表明,年长的人——比如我这个岁数的人,幸福感比年轻人更强。不过,你们可能不愿意等待。
我听过你们谈论面临的种种选择,所以我知道你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关系感到烦恼——或者更准确地说,如何定义成功,才能使之产生并包含真正的幸福,而不只是金钱和名望。你们担心经济回报最多的选择可能不是最有意义或最令人满意的。但你们想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生存,做艺术家、演员、公务员还是高中教师?你们要怎样找到一条通向新闻业的道路?在不知道多少年之后,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和论文,你们会找到英语教授的工作吗?
答案是:只有试过了才知道。但是,不论是绘画、生物还是金融,如果你不去尝试做你喜欢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你会后悔的。人生之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
你们可能喜欢投行、金融或咨询,它可能就是你的最佳选择。也许你们和我在柯克兰楼吃午饭时遇到的那个大四学生一样,她刚从西海岸一家知名咨询公司面试回来。她問:“我为什么要做这行?我讨厌坐飞机,我不喜欢住酒店,我不会喜欢这个工作的。”那就找个你喜欢的工作。要是你在醒着的时间里超过一半都在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你是很难感到幸福的。
通向有意义、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让自己为之努力奋斗,不要停歇,随时准备着改变方向。记住我们对你们寄予的厚望,就算你们觉得它们不可能实现,也要记住,它们至关重要,是你们人生的北极星,会指引你们到达对自己和世界都有意义的彼岸。你们生活的意义要由你们自己创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一定要经常回来,告诉我你们过得如何。
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给2008年本科毕业生的演讲
默默 荐
一天下午,我在马路上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碰”的一声,被她撞到在地上,我爬起来往后退了几步,我就立刻反应过来,想看一看凶手到底是谁,原来是一个小女孩,只见她穿着有好几个破洞的衣服,到处都是用布缝缝补补的痕迹,头发也是乱糟糟,手里还拿着过了好几天的面包。
我听见一陈“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的声音,我顿时才发现她在向我道歉,我一边用手拍掉手上的尘土,一边对她说:“没关系的,不要仅,哦,对了你的家在哪里?”“我……我的家……在那边一家餐厅旁边,我出来想买点东西吃的,小女孩吞吞吐吐的说着,我好心地跟她说“要不我送你回家!”说着便拿出口袋里的巧克力给她吃。在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但是路不好走弯弯曲曲、坑坑哇哇的,我还摔倒了好多次,终于到了她家,她笑着说:“谢谢你,以后你遇到困难我也一定会帮你的!”
春节快要到了,爸爸拿着很多张“大红纸”回家。
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边把“福”字展开来边说:“这是过年的一个习俗——贴“福”字。”“太好了,我也一起来贴!”我迫不及待地从爸爸手中拿过一张“福”字。爸爸说:“别急,别急,先要把去年贴在门上的春联等统统撕掉。”于是,我们一起把旧的都撕下来。我又急着要贴了。爸爸拦住我说:“再等等,把门上的灰尘也都擦干净,这叫辞旧迎新!”“看来,以前的规矩真够多的。”我小声嘀咕道。爸爸耐心地告诉我:“这些都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一代代传下去。”等我们把门擦得干干净净之后,我便在新的“福”字背面粘上双面胶,搬来凳子,把“福”字高高地贴在了门上。
等我从凳子上下来,仔细一看,咦,“福”字倒贴了。我不好意思地对爸爸说:“我刚才太粗心了,竟然倒贴了。”我立即站到凳子上,打算撕下来重新贴过。爸爸却阻止我说:“你真是歪打正着,贴“福”字是应该倒贴的,很好,不必重贴。”“为什么呀?”本以为会受到爸爸批评,没想到反而受到表扬,我更加莫名其妙了。“因为把“福”字倒贴,就表示“福”到了!”噢,原来是这样!
有一次,我们在外湖里训练,风突然间变大了。对于新手的我来说能把握住方向已经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了,这风再一大,实在是让我不知所措。记得那时刚做完顺风转向这个动作,松帆后我小心翼翼地注视着船舷,生怕船舷要浸入湖水之中。就在我不经意抬头时,帆“嗖”的一声打到了我的眼角。当时我疼痛无比,但是我还算幸运的,只是擦破了点皮。虽然吃了些“皮肉之苦”,可也进一步领会到了航行知识――帆会跟着风,风万一调皮起来有时候会“无法无天”,我以后一定要小心,仔细一点。
上几周训练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天的风很大和往常有些不同,我和师姐两个人一艘船。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我记住了风大时要低头看前方,这样就可以避开帆,不会被帆打到。我专心致志地驾驭着帆船,帆船在我的掌控中迎风前行并得到了一直守护在湖面上教练们的认可。就在我暗自窃喜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装船的时候主帆绳末端的结打得太松了,帆绳已经离开滑轮掉进湖里了。我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你别松舵阿,快拉舵!”经验丰富的师姐指挥着我。我手忙脚乱地拉起了舵,惊讶地发现船舱都是水,已经快到船舷了。这是我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幸好师姐急中生智,看见我脖子上挂着的哨子就让我吹哨求救。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这么大的肺活量,这次的哨声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响亮。教练们听到我们的求救信号,及时赶来帮助我们一起把船舱里的水往外舀。用摩托艇拖着我们回到了岸上。这件事情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装船时绝对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2个月多月的训练,我已经被一艘艘小船深深地吸引住了,喜欢上了帆船训练,也感受到帆船运动精神。在教练,师姐师哥们的引导下我会再接再厉继续向前进――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用最美的帆在最美的湖上放飞自己的梦想。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老师说今天下午上户外课,我可开心坏了,因为下午不用上课了,老师说的下午两点半去公园集合。
到了下午,我疯一般的跑到了目的地,老师正在清点人数,我一看立马比之前速度快了五倍跑了过去,老师说你来了,我看到他们每个同学手里都拿着两三个风车,老师说我们今天卖风车,我们都想,卖风车,肯定很容易。过了一会儿,我们看到了叔叔和阿姨,要是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子,我就鼓起勇气走过去问叔叔阿姨要一个风车吗,但是每次我只能听到:不用了,谢谢,或者是我们家里有一个了,所以,不用了,当我每问上好几个人的时候。遇到的都是这样的回答。
就在这时,一个奶奶和爷爷抱着一个小孩子,那个小孩子一直闹,使劲哭,但是,当我转过去的时候,一个小弟弟跑了过去,我想肯定也不会要,果然不出我所料,那个老奶奶也没有买,我们四处张望,看到那个小男孩儿有向一个地方跑去,小男孩儿过去说了几句,那个阿姨竟然买了一个风车,我好后悔呀,可是世界上也没有后悔药,这一下午我一个也没有卖出去,别人都卖了两个了,我想我以后也要勇敢一点。
那天,我和姐姐本来是要去公园玩的,结果正好碰上爸爸单位去探访老人院,爸爸就带上了我和姐姐一起去。爸爸对我们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肩负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为了加强对自身的思想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所以应该跟随我一起去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坐了很久的车,到了老人院。跨进老人院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平静、安宁。在和煦的阳光下,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树荫底下,安安静静的,或聊天,或下棋。他们没有孩子脸上的天真,青年脸上的憧憬,中年脸上的忙碌,他们象在思索些什么:或许是对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回忆吧。偶尔头顶上飞过一两只小鸟,但他们也从不抬头看,只是默默地低着头,沉溺于自己幸福的回忆。院子里没有太多的绿化,只是一些古树,如同这些老人们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岁月的洗礼,沉积了太多的历史。
首先我们先进行自我介绍,稍微和老人们打打招呼。之后,大人们开始帮老人们打扫卫生。而我和姐姐则是在拍照。不一会儿,大人们就打扫完了。这时,我与姐姐也参观完了。在大人们与老人们的鼓励和殷切的期盼下,我们几个小孩开始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我和姐姐两个和唱了一首:《咆哮》,虽然那些“可爱的”爷爷奶奶们似乎没有听懂我们唱些什么,但是他们一样给与了我们热情的掌声和温暖的笑脸。
你知道吗?我在旅游青城山的时候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和老外说话。
事情从头说起。7月15日,我们要去爬青城山,我尽我自己的最大努力,总算走到了坐索道的地方,我没想到,这索道里面还有座位。正好,我们跟1个导游和1个老外坐在了一起,导游用流利的英语话来对老外说话,这些英语话,我只有几句能听懂。我本来想对老外说什么的,可是我怕有些难的单词我不会说,我就紧张起来,一言不发、忐忑不安,生怕老外问我什么问题。快要下索道了,妈妈提示着我:“再见怎么说?”我想:这个简单!我开口了,说:“Goodbye,Welcome you to China again。”老外听了,立马给我竖起了一个大拇指,还说:“Goodjob。”我自豪地对妈妈说:“有时候我也很重要的,但是我重要的由来也是靠了妈妈,你啊!”于是,我和妈妈都笑了。我想:第一次紧张没关系,第二次就不能再紧张了。目前,我正期待着下一次的表现。
哈哈!这件事可真有意义啊!
【小学生作文-有意义的事】推荐阅读:
小学作文:那令我惭愧的事10-30
小学生作文一件让我难以忘记的事05-30
小学四年级作文:让我感动的事06-07
小学五年级作文:一件幸福的事09-09
一件难以忘怀的事_小学生六年级作文05-27
小学作文一件成功的事400字左右07-09
一件有趣的事1000字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06-17
小学五年级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作文09-11
桃树作文_小学生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