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生活提出以来的实施状况的社会调查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低碳生活提出以来的实施状况的社会调查(推荐3篇)

关于低碳生活提出以来的实施状况的社会调查 篇1

生态工程系 林业信息

低碳生活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强调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际行动。当前,全球气候变幻无常、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明显、生存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

关键词:低碳 低碳生活 社会调查

调查对象:广大群众

调查感想:

“低碳环保”,在政府宣传和社会舆论影响下,可谓流行。但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减碳、低碳生活的并不多通过本次调查,在这次的调查中发现在当前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也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居民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他们的环保意识有较大影响,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愿意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家庭月收入处于3000到5000元区间内的被调查者有较强的低碳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虽然94%的人认为应该低碳减排,但四成居民只有意识,还未采取实际行动。

造成上述问题的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政府在宣传过程中,泛泛而谈,使得居民对低碳生活的益处体会不深;在贯彻“低碳环保”的过程中,政府或社区只重宣传不重实践,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居民不知从何下手;在日常生活中,居民的环保习惯难以坚持,使得“低碳”不了了之。

其实,低碳环保作为全社会的共同心愿,每一个社会主体对此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现存的问题也并非不可解决,调查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努力提高居民的低碳意识,激励居民将低碳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去;其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居民形成正确的环保执行观;

积极当好“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的践行者。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环保义务和环保责任。我们要牢固树立“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理念,强化使命感,增强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倡导低碳生活的自觉性,把“厉行节约、低碳生活”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注重培养节能习惯,拒绝物质至上的消费文化,把“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牢记于心,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当好“厉行节约、低碳生活”的宣传者。低碳生活关系生存家园,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要身体力行深入学习低碳环保知识,利用宣传橱窗、海报、内部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节能低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将节能低碳的环保意识和生活知识传

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积极为建设绿色节约型家园出谋献策、贡献力量,将好的经验与建议介绍推广给自己的同事以及身边的人,把学习到的好点子、好方法带到家庭和社会中,以点带面,打造“个人影响集体、编办影响社会”的节能减碳环保氛围,以实际行动做节能减碳宣传者。最后,居民自身应长久地将好习惯坚持下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发挥低碳环保主力军的作用。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落实到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中,就是要在切实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土地保护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要切实积极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促进勘查开采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要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采率、选冶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要积极主动开拓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加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工作,建立我国地质碳汇监测网络,开展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启动二氧化碳储存示范工程。开展全国地热资源现状普查、省会城市浅层地温能调查,积极开发利用绿色新能源。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政府部门义不容辞,同时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主动作为。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份资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把节约资源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让降低污染的低碳生活成为未来中国的社会风尚。

关于低碳生活提出以来的实施状况的社会调查 篇2

一、居民践行“低碳理念”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居民“低碳理念”在实际生活的实施度较低。不论哪个年龄段的被调查者对“什么是低碳”的理解都不是太到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9份, 收回有效问卷341份。被调查人群中, 有66.27%的人不知道低碳理念的涵义;有65.1%的人没听说过“低碳贝贝”;有72.73%的人听说过国家出台的有关“低碳”政策但不是很了解。从学历上看, 不管是什么学历, 基本上都对“低碳理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都比较模糊不到位。被调查者中80%左右的人很了解或听说过“熄灯一小时”, 但是每年都参加的仅占被调查者的5.2%。其中, 本科、研究生学历对“熄灯一小时”等活动“很了解”的比例分别占被调查者的26.11%、35.71%, 但是坚持每年参加的也分别仅占被调查者的5.91%、7.14%;在被调查者中本科、研究生以下学历者比例要更低。调查分析发现, 居民虽然认为低碳很重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般普通市民家庭中完全做到“低碳生活”的比重偏小, 仅占被调查者的1.17%;“尽量做到的”所占比例要大得多, 占被调查者的57.77%。关于居民对“低碳理念”的态度, 大部分人还需要加强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理念, 被调查者中觉得有必要行动但还没采取行动的比例为43.99%, 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影响正在采取行动的比例为37.83%。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年龄居民在实际生活中“低碳理念”的实施情况也有所差别, 从“出门购物是否自带购物袋”的情况来看, 从年龄大到年龄小呈明显下降趋势;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在实际生活中“低碳理念”的实施情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于怎样影响他人践行低碳理念, 接近半数 (47.21%) 的人认为应该“言传身教”, 首先自己做到低碳生活。22.29%的人认为应该“帮助他人树立正确的低碳观念”, 35.19%的人认为应该“结合生活, 教授他人正确的低碳生活方式”。还有21.11%的人认为应该“号召身边的人一起参加相关活动”。22.88%的人认为应该通过相关的教育和节目宣传了解。极少数的人认为顺其自然, 不需要什么行动。综上说明多数人还是能够认识到要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他人。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人群对低碳生活的建议都是要从自身做起, 从生活细节着手, 例如“减少用电”、“少穿纤维衣服”等;加强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 尤其要发挥电视等传播媒介的作用;开发新技术, 减少能源的使用, 例如“太阳能的发明和使用”;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以全球金融危机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 全球经济从信息化时代步入低碳化时代。我国的节能减排国家战略在不断的完善和实施中, 而要建设低碳社会, 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宣传和企业的科技创新研发, 更需要全体公民对低碳的身体力行。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公民将低碳深入自己的意识, 用低碳意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

二、对居民践行“低碳理念”的相关政策及建议

第一, 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 建设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 推广利用太阳能, 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 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 倡导适宜装饰, 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 有效降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第二,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根据调查结果, 外出乘坐出租车或开私家车的居民也占了不小的比例, 因此要践行“低碳理念”, 需要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 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 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第三,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我们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 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为居民低碳生活提供技术支持。第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根据调查发现, 餐饮业对水电的使用比较浪费, 相关部门应该规范小型餐饮业、超市经营模式, 并对符合低碳标准的经营单位给予相应的表彰、鼓励、支持, 引导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第五, 完善有关低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自2009年歌本哈根峰会召开后, 气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英国、日本、丹麦等国近年来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 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有关低碳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将会促进居民提高低碳意识, 并鞭策居民遵守,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低碳”。第六, 大力提倡并组织有关“低碳”的活动。“地球熄灯一小时”是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大型活动, 实践证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 我国也举行了一些有关低碳的活动, 例如“低碳贝贝”, 但是收效甚微, 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组织低碳活动, 尤其是以社区、学校、单位为单位开展, 例如集体种树、观看“低碳”教育宣传片等, 这样能保障更多的人参与进去, 从而使大家将这种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第七, 充分发挥学校、媒体的作用, 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传播, 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是当今时代对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四大媒介, 覆盖范围广, 接收人群多, 影响力大。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的优势, 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同时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 发挥杂志、社区等多方面的力量, 让“低碳理念”萦绕在人们的周围, 人们身在这样的宣传环境中, “低碳理念”将会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意识中扎根, 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总之, 政府应该采取多种策略, 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科技、低碳交通、低碳政策和法律法规、低碳活动、低碳宣传等, 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

三、对居民践行“低碳理念”的策略建议

第一, 提高居民自身素质, 居民要学会利用身边的各种媒体资源不断学习低碳知识, 领悟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文化, 并做到及时关注低碳城市建设的各类政策、活动等信息。第二, 居民要提高“低碳”意识, 学会如何实践低碳理念, 真正做到低碳生活而不是仅仅将其当做一句口号。第三, 居民应该主动地组织和参加各种各样的低碳活动, 并宣传和带动周围的人参与进来, 引导大家都形成良好的低碳意识, 从而形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 创造更有利于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 共为低碳城市建设献一份力。第四,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 并在生活中实施。以下为整理的低碳生活小贴士:一是冰箱。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 放得过多或过少, 都费电。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二是空调。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 频繁开关相当费电, 且易损坏压缩机。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 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 且比制冷模式省电。三是洗衣机。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 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 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一般脱水不超过3分钟。四是微波炉。每次加热或烹调的食品以不超过0.5千克为宜, 最好切成小块, 量多时应分时段加热, 中间加以搅拌。尽可能使用“高火”。五是电脑。短时间不用电脑时, 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 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 适当降低显示器的亮度, 长时间不用选“关机”。任何电器一旦不用立即拔掉插头。六是燃气。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 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 以免浪费燃气。七是外出交通工具。尽量选用公共交通, 开车出门购物要有购物计划, 尽可能一次购足。多步行, 骑自行车, 坐轻轨地铁, 少开车。八是节水。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 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沾了油的锅或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 洗起来既节水省时, 又可少用洗涤剂, 减少水污染。九是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 同时减少填埋的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 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 可以生产再生资源。十是自备塑料袋或使用环保袋。塑料的原料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节约塑料袋就是节约地球能源。十一是购买本地产品。购买本地产品能减少在产品运输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十二是购买季节性产品。购买季节性的水果、蔬菜能减少温室生长的农作物。很多温室都消耗大量的能源来终止非季节性的产品。十三是减少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采购。饲养家畜要消耗掉2/3以上的耕地, 地球上人为产生的甲烷中, 畜牧业就占1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也在不断加剧。实行低碳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济南市居民“低碳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实施情况一般, 居民整体的低碳意识和低碳的执行能力还比较薄弱, 只集中在一些具有较高学历、特定职业的人员中。践行“低碳理念”,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文化不仅仅以单纯的碳减排为核心, 还要以人为本, 从提高人的低碳意识做起,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相信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城市将更加美好。

摘要:低碳理念贯穿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核心在于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 共同促进森林恢复和增长, 增加碳汇, 减少碳排放, 减缓气候变化。对于我们来说, “低碳”是一种态度,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 从点滴做起。本文通过对济南市349位居民的低碳理念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 主要涉及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低碳生活的了解情况及切实做法等问题, 向人们宣传低碳活动, 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 强化低碳理念, 倡导健康、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生活,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望, 2009

[2] .白莹.转变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J].西部高校论坛, 2009

关于低碳生活提出以来的实施状况的社会调查 篇3

一、低碳经济概念

英国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先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报告认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以降低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获取GDP的绿色增长。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加大碳减排技术使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生活观念、消费模式、发展路径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可协调性的发展。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就是开发和利用低碳能源,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学者的一般界定和认识,低碳经济概念可以分划出经济形态论、可持续发展论、低碳排放论、绿色经济论等几种类型。

经济形态论。龚建文认为,低碳经济是实践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模式。[1]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2]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低碳产业、低碳排放、低碳技术、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3]李建建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4]张坤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大力提高能源效率、规模性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断开发利用碳减排技术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5]李宗才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的一种创新型、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6]

可持续发展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同时又可以维续后代人发展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学术界,低碳经济研究也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付允、马永欢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7]杜飞轮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先决条件,借助技术和制度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周生贤提出,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促进发展观念的改变,建立清洁能源体系,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可持续性发展。[9]单宝认为,低碳经济就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实质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转换清洁结构,核心是实现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根本性转变的可持续性发展。[10]

绿色经济论。英国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先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就是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了恰当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实现对自然资源高效文明的持续性利用,最终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金涌等人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11]吴晓青认为,低碳经济也可以说是一次绿色的能源革命。[12]邢翼等认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节能经济,最大限度减少高碳能源消耗排放以达到节能减排的功效,开发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其本质上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3]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低碳产出,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发展路径是碳中和技术的绿色经济模式。[14]刘细良强调指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理性选择和理性平衡,是一种追求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实现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的绿色可持续经济。[15]

低碳排放论。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提出,要依借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减少社会生产中自然资源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一种对自然环境危害最小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就是为了降低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重在建立低碳能源体系、开发低碳技术和转变高碳产业结构,核心内容是实施低碳政策、开发和使用低碳产品,以大量减缓低碳排放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经济模式。[16]王灿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指经济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大大低于当下的排放水平。[17]姜克隽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要素,就是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获得社会整体发展的最大产出效应。[18]郝泽华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施行低碳能源系统,开发低碳技术,打造低碳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碳量排放。[19]

总体而言,低碳经济的经济形态论、可持续发展论、绿色经济论、低碳排放论四种类型的概念都注重节能减排,都强调珍惜有限资源,都强调从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技术开发和使用上开拓出发展的路径,都呼吁保护人类共同居住生存的环境。国内学者只在是研究的视角、分析的范式、规范的准则、实施的手段、拓展的路径各有不同而已。经济形态论注重从经济发展形态的高度确立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把低碳经济视作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生产方式。[20]可持续经济论重在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重在坚持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旨在提高资源利用能效。低碳排放论的核心在于节能高效上,重心在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比重,目的在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发展并行不悖,都是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1]崔大鹏认为,绿色经济内涵宽泛,涵盖广阔,可持续发展论调则注重“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安全、发展创新经济”。[22]绿色经济就是把非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获得对资源能源消耗的最低化、环境污染的最小化、生态破坏的最低化处置。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在经济发展效应和目的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在可持续经济发展中,最少的废弃物排放是首要目标,最小化的碳排放量、无碳化的循环发展都是低碳经济的重要表征。[23]

二、低碳经济基本特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研究认为,低碳经济具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机制运作的经济特性;有新能源开发、清洁能源使用、提高资源能效的技术特性;有加大碳减排力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目的性。[24]李建建、马晓飞认为,低碳经济具有降低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的目的性,借助技术、机制创新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缓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缓解地球变暖的态势;低碳经济最终只能依靠新能源技术开发、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行绿色生产模式,最终达到经济社会整体重构的效应性。[25]林诠认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是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低碳经济以降低碳基能源的巨大碳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全体社会绿色、和谐、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本质目的就在于对资源和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对低碳产品的广泛开发,对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全面减排。[26]杜飞轮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低碳的生产模式,低碳的能源体系,低碳的消费结构,低碳的生活方式。[27]章宁研究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特征:低碳经济的发展源起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整体窘境;低碳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含着高技术、高投入和高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必须依赖绿色能源的开发和低碳环保技术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的着力点。[28]

三、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彭近新认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滞碍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层面还是能源技术开发创新,无论是低碳经济政策法规还是环境保护观念,无论是低碳经济运行机制还是政府支撑的力度,无论是市场化的推进还是行政化的管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多处在下风。所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挑战重重。[29]庄贵阳认为,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技术投资力度严重不足,在全部科研支出中比重不足1.5%,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力度不可同日而语,而企业自主研发投资不到全部科研基金的35%。而且,碳减排技术缺乏长期规划,多谋求短期效应,对市场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不足;低碳经济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对国际低碳技术的转让和合作缺乏制度性支持。[30]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能源结构的高消耗、温室气体的高排放成为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和挑战。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正处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总体进程之中,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长都极大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对煤炭和石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和能源结构决定我国的化石能源体系暂时不可能得到彻底的变革;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产业技术的低端化层次、低附加值的产业供应链、出口产品竞争力弱的低端结构模式引发的大幅度转移排放等,都是我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挑战。[31]周剑等学者研究认为,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减排态势会对我国的碳减排形成空间挤压,直接影响到我国新能源建设领域的决策;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竞争性挑战;以改善地球变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竞争格局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发达国家在碳减排和碳交易领域的优势势必加大我国在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成本。[32]可以说,国际领域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势头对中国的节能减排形成一个外在性的加压环境。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低碳经济发展也同时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一书中指出,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碳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的长足发展,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潮流,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转型态势;既是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实际举措,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中,应该力促实现碳减排技术的升级,使我国在低碳经济技术领域中力争拔得头筹。[33]总体而言,我国低碳减排的空间较大,实现低碳减排的成本相比较发达国家为低,减排行业和企业之间合作潜力很大,[34]和发达国家进行碳交易的可能性更为宽敞。[35]周剑、刘滨、何建坤等学者研究认为,在现有的国际竞争规则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技术为我国推进低碳技术的自主性发展提供机遇,有利于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西方发达国家在WTO的规则下运作国家碳交易市场,采纳规格更高的行业绿色标准,这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成促进的动力。[36]

五、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

就我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促进经济增长、缩减贫困差距、增加劳动收入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节点。所以,通过降低国民收入、减缓经济增长幅度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应是不可取的。中国只能走促进经济增长和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投资的路径。[37]《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设置了节能减排、强化低碳、绿色发展的基本模式。[38]张坤民认为,中国资源禀赋不佳,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耗数量巨大,碳排放量总额居高不下。有鉴于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可替代能源建设。[39]任力认为,实施低碳战略,优化产业构成,调整能源结构,在碳交易市场实现国际接轨,借助强力政策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40]《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研究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须符合国情,同时要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拓展出一条目标明晰、注重实效的发展路线。要注重远中近期目标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规则制定,勇于担当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提升国家地位和形象。[41]冯之浚等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重在“创新”:要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建设,要以结构创新推进能源更新,要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排放,要以消费创新推进低碳生活,要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社会。[42]付允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坚持把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推广碳中和技术为最基本的发展路径和方向;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43]

张一鹏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单纯地依赖低碳技术的进步是不可取的,甚至是低效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低碳生活的基础辅助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生活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好诠释。[44]吴晓江认为,低碳经济其实是一种“公民运动”,需要全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予以支撑。所以,低碳经济建设不是单纯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治理,而是要真正关注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生活细节中向“阳光经济”和“风能经济”转型,实现全民节能减排。[45]

以低碳城市建设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潮流,很多学者在此领域展开研究。汪光煮指出,我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理念转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46]戴亦欣则认为,政府主导、市场引发、市民合作,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制度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要素。同时,要将低碳经济的时代转型和城市的发展历程相结合。[47]毕军认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要旨是城市发展指标与产业调整实现整体协调,要将政府从上到下进行掌控的制度模式和长期减排的目标任务相结合,避免城市建设中追求低碳经济政绩的短期效应。[48]刘志林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内涵应该是经济模式转变、消费理念提升、生活方式转化、生活质量提高的结合体,只有碳排放达到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标准,才能使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49]很多学者重点研究了我国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与发展模式的基本关联[50][51][52]。

整体而言,我国很多学者在发展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学者们指出,我国正值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飞速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碳减排压力有增无减。[53][54]所以,当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更为重要,要在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下,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成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于降低能源强度、促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55]加大碳金融和碳财政的支持力度;[56]改变能源消费方式,拓展绿色经济消费;[57]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实现国家、企业、市场三者有效合作;[58]以技术创新、能源创新、制度创新达到节能减排效应;[59][60]在国际领域加强低碳技术合作,发挥碳汇潜力,拓展国际碳交易的合作。

六、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建设获得了相当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去吸取和借鉴,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发展。

冯之浚和陈岩等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基本经验后指出,欧盟的低碳减排,英国的低碳立法,北欧的低碳生活,美国的智能和超导电网,日本的低碳社会,这些低碳政策体系已经初现成效,成为我们借鉴和参考的重要依据。[61][62]仇保兴详细地总结了英国低碳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对英国全民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给予高度评价。郭印、王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际领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其中,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气候变化税还是碳基金制度,无论是气候变化协议制度还是碳交易机制都给全世界的碳减排作出了表率;德国为了实施自己的低碳经济战略提出了气候保护的高技术战略、生态税收制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等,都展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意大利采取CIP6机制和白色证书制度,在全国展开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在温室气体减排的事业中展示了自己独特而且有效的贡献。[63]陈志恒详细总结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具体举措,包括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制度革新、环保示范、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里的协同互动。[64]刘志林对英国的低碳城市和日本的低碳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总结了两国在低碳经济建设上的宝贵经验。[65]

总体而言,我国学者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介绍上多数只能作一些简单的评介,欠缺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有关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建设经验对我国低碳经济事业的效应缺乏基本的检测,对我国低碳事业的教益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论证。但无论如何,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低碳经济的先驱,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很值得我国进行借鉴和参考。

[1]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04-206.

[3][42]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新华文摘,2009,(13).

[4][25]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6).

[5][9]张坤民.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要性与可行性[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3.

[6]李宗才.我国低碳经济研究述评[J].争术界,2010,(6).

[7][14][4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8]杜飞轮.低破经济[J].宏观经济管理,2009,(7).

[10]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11).

[11]金涌,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

[12]吴晓青.实行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A].潘家华.低碳经济的概念与方法学探析[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60-72.

[13]付允,等.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研究[A].中国资源与环境,2008,(3);邢翼.中国低碳之路怎么走[C].环境经济,2009,(8).

[15]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04-21.

[16]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73.

[17]王灿,王克.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A].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2008:419-420.

[18]田晨.《世界环境》记者田晨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

[19]郝泽华.在“低碳经济”中赢得先机[J].企业文化,2008,(10).

[20]贺业方,朱兵,洪丽云,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分析——基于资源生产率[J].技术经济,2010,(12).

[21]周宏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考量[J].理论前沿,2009,(20).

[22]崔大鹏.低碳发展漫谈[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上)[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32.

[23]方时娇.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09-05-19.

[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9,(8).

[26]林诠.建材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方向[J].中国建材,2009,(9).

[27]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28]章宁.从丹麦“能源模式”看低碳经济特征[J].科技经济透视,2008,(12).

[29]CCICED.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A].张坤民,等.低碳发展论[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041-1067.

[30][37][5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3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32][36]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33][4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1-102.

[34]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35][6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36]周剑,刘滨,何建坤.低碳发展是我国应对经济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9,(15).

[3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8.

[3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0]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44]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

[45]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J].社会观察,2008,(5).

[46]汪光煮.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1).

[47]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48]毕军,刘凌轩,张炳,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49][65]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50]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

[51]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52]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53]于恒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建设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1,(1).

[54]秦军.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对比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6]岳瑞锋,朱永杰.1999—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域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0,(3).

[57]徐匡迪.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对气候变化[J].科技通报,2010,(1).

[58]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

[59]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60]白楠楠,宋焕斌.低碳经济——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契机[J].生态经济,2011,(1).

[62]陈岩,王亚杰.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0,(4).

[63]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

[64]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

上一篇:学校书法教育工作汇报下一篇:市房产管理局半年工作总结及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