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精选8篇)

《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1

数学新《课程目标》的总目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校的“法规”课堂,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让孩子“懂得方法,习得规律”,就是要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运用学到的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的“法规”课堂,是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让孩子“懂得方法,习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懂得方法,习得规律”,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课堂实录】 „„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同学叫小明,他的身体不太好,爸爸给他给他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要围着操场跑一圈,听清楚这个锻炼计划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跑的。第一天,出发了,看看跟你想的一样吗?(课件演示:第一天小明在操场里面跑了一圈。)师:跟你想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说说问题出在哪儿了? 生:没沿着操场的边跑。

师:好!请你道上面指一指,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生演示)对,应该沿着黑色的这个线来跑,我们说它是操场的“边线”,什么线? 生:边线

师:对,小明应该沿着操场的边线来跑,他跑到里面去了,看来他没有理解爸爸的意思。

(课件演示:第二天小明沿着操场的边跑,但没跑到起点处就停下了。)师: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次是围着操场的边线跑吗? 生:是。

师: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没跑完。师:你觉着他应该跑到哪儿?过去指一指。(学生演示)师:同意吗?孩子们。生:同意!

师:对,虽然沿着边线跑,但是要从这个起点开始跑之后,一直要沿着边线回到这个起点上,这样才叫一圈,对吗? 生:对!

师:第三天看他做到爸爸的要求没有。如果做到了,大家就给他鼓鼓掌!(课件演示:第三天小明沿着操场跑一圈。)是沿着边线跑吗? 生:对了!

师:对,不仅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这个起点开始跑之后,一直要沿着边线回到这个起点上,这样才叫一圈,真好!孩子们,这一圈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一周!(课件变“一周”为蓝色)那谁给大家指一指,操场的一周是哪儿啊?(学生演示指一指,教师示范指一指)

师: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你们说?一共多长? 生:400米!

师:也就说明小明一天要跑多远? 生:400米!

师:这400米是不是操场一周的长度?真好!那这400米也叫做操场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图形的周长”,好吗? 生:好!

(师出示教具三角形和圆形,生准备同样的学具。)师:刘老师这有一个图形,你们认识吗? 生:三角形

师: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指名学生在前面演示。师:再换一个起点指一指。生换一个起点再指。

师:圆的一周和三角形的一周到底长多少?测量一下。

生分组动手测量,汇报。三角形一周长48厘米,圆形一周长44厘米。

师:48厘米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44厘米是圆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圆形的周长。接下来,我请每位同学都指一指图形的一周在那儿?然后用你的小手估一估你自己的图形它的一周有多长。(师指导学生指一指,量一量,并跟大家交流自己的图形有多长,最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图形各种各样“叶子,心、五角星……)师:那么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生1:图形的一周。生2:一周的长度。生3:整个一周的长度。

师: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周是一周,长是长度,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成功和启示】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围着这个操场跑一圈锻炼身体”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谈论怎样测量像圆形、树叶、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三、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揭示了周长的概念之后,创设了“想办法求自己准备的图形(硬币、书本等)的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实践、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的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想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周长含义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估计和运用合适工具测量自己的腰围(腰的周长)、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相框边线解决刚上课提出的相框镶边“该买多长彩带”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具体测量和交流测量方法、体会,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不足之处。

1、我感觉这节课最遗憾的小组活动,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旧是几个优等生在活动,其他学生只有看或做做样子,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2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本章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我通过展现一副由十字绣作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是一幅十字绣图画 ,我想裱上漂亮的边框挂起来 ,但是我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多了浪费,少了不好看,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 ”这一建议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幅刺绣作品要用多少材料镶边才合适进行思考, 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周长. 这样的教学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再如,用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 工具等辅 助教材上课,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就 是关注学 生的学习 过程. 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我设计了 “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 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 、正方形的 边线是直的,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 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概括出周长的含义. 让每一名同学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再如, 我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去说一说周长的计算.如:在一个长为22厘米,宽为1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在它的边上剪去一个长为10厘米、宽为6厘米的小长方形,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这一题有三种情况,给时间让学生相互讨论,最后分别得出三种情况来.

第一种情况:如图:这是小长方形贴在大长方形的两条边上,这时候的周长为:(22 +16) ×2 = 76(厘米).

第二种情况:如图:这是小长方形的10厘米的长边贴在大长方形的一条边上,这时候的周长为:(22 + 16) ×2 + 6×2 = 88 (厘米).

第三种情况:如图:这是小长方形的6厘米的短边贴在大长方形的一条边上,这时候的周长为:(22 + 16) ×2 + 10×2 = 96(厘米).

在求解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让学生自主说出自己的想法,使他们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当学生解答出题目的时候,提升了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可以让他们爱上这一学科.

三、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现, 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课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 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用一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长9分米,宽5分米,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由学生来分析题意,得出答案.

解析:第一步先求出这根铁丝总长度,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9 + 5) ×2 = 28(分米);第二步再求出用这根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边长:28÷4 = 7(分米).

(9 + 5) ×2÷4 = 7(分米 ).

答:正方形的边长是7分米.

再如:用一张长为30厘米,宽为21厘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通过周长的含义,可以分析出,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只能是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也就是长方形的宽21厘米,那么剩下的图形就是一个长为30 - 21 = 9厘米,宽还是21厘米的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长 + 宽) ×2,可得结果.

(30 - 21 + 21) ×2 = 60(厘米 ).

答:剩下的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激励着学生. 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均处于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话,那么这可视为一节成功的课. 而这些都得益于我校对课题管理的实效性研究,在科学规范的课题管理制度下,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同学将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摘要:认识周长是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是在介绍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四边形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也是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真正的掌握并理解了,才能对周长的计算、测量以及应用做到得心应手,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图形的面积做好铺垫.所以,学生学好周长的这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3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初步感知“一周”,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1)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2)小组长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3)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4)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再各抒己见,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①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②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丰富,表达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体验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用词越来越精准,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2)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认真、主动实践,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朱杰.在实践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

《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投影展示)(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学生指一指,在白板上画一画)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学生指一指,在白板上画一画)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滚的方法在白板上呈现动画过程)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2)

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滚的方法在白板上呈现动画过程)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移一移的方法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拖拉)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周长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你发现了吗?

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反思】

认识周长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次接触比较正式的概念课,“周长”虽然学生的生活中也有所听说,但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第一次。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我分为五个环节来授课,一是创设情境,感受周长,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是提供实例,进一步认识周长;三是引导探究,测量周长;四是应用周长,解决问题;五是课堂总结,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全程使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和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更好的理解周长的意义。

在讲授这节课之前我认真思考这节课的重难点,还是放在对周长的含义的理解上。虽然学生很容易知道周长就是物体一周的边线的长度,但要对它形成一个清晰地表象还需要分开、一步步来进行。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周长时从描边线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等感性认识来充分感知周长。初次接触概念课,为了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允许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了解。

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对边线和一周的理解比较到位,但周长的定义到底是学生在感知后自己总结出来还是老师直接说出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节课上还是有老师总结出来比较好,学生都明白都理解,但是学生肯定会表述不当,在表述上造成很多障碍,浪费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在感知周长这个环节,更应该再让学生有更多感知的具体情境、具体事例可能认识更深刻。

在练习时,我设计了比较两不同图形的周长,对于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如何得出它的周长来,我让学生观察、充分思考,不少学生能想到“数点子法”、“平移法”真不错。但对于一些不规则图形,有些学生还是容易受到面积的影响。

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语言不够严谨。

2、课堂活动过于单一。

3、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对学生放的不够。

《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5

预设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实物、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边线。

1.认识边线。

我们学校最近正在创建绿色校园,学校准备在校园一角开辟一块花圃,(出示花圃,为了让花圃更美丽,准备给它围上一圈白色的栅栏,你觉得应该围在哪里呢?指名2-3人说。(围在花圃的周围或者是边沿)

请你上来指一指,好吗?

你们同意吗?

同学们的意思就是沿着花圃的边缘来围栅栏。边说边演示课件。

(花圃的实物隐去,显示花圃的平面图形,同时显示红色轮廓线)

我们就把边缘上的这条线叫做它的边线。这圈红线表示的就是花圃一周的边线。

板书:边线。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

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一指这片树叶一周的边线吗?指名一个人指。

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边说边摸),我从这里开始摸一圈所指出的就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摸一摸数学本封面一周的边线吗?除了这些之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自己的边线,请你先找一找再摸一摸它一周的边线,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集体交流。谁先来指一指,说一说。指名2-3人边指边说。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圆,三角形,不规则图形,四边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

学生自己描,描好后请学生拿上台展示,(2人)请同学来评价。

在这几个图形中你最喜欢描哪个?说说为什么。

(从学生的发言中引出边线是有曲有直的,有长有短的。)

板书:曲,直,长,短

揭示: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指一指,描一描,一起感受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叫做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周长的知识。

板书:周长。

二.            计算图形的周长。

在刚才我们所描出的几个图形当中,你能说一说三角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吗?五边形呢?

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图形量一量,算一算它的周长。

学生自己独立测量计算,在练习纸上列式。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同学拿练习纸上台来说。

提问:你是怎么算三角形的周长的?

(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

那剩下的两个图形你们怎么没有选择呢?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呢?

请你们开动脑筋,讨论一下,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同座位讨论一下,再集体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方法:1。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还可以用其它的软的材料代替绳子。

2.在圆形物体上做上记号,然后沿着直尺滚一圈,然后再看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请你上台来演示自己怎么量出圆形的周长的。

板书:(围,滚 )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2.P62/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算周长,这里还有几个图形,看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很快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学生的算式)

适当评价方法。

3.P62/5刚才的几个图形已经直接告诉你边长,让你求周长的,同学们想得都很好,现在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直接告诉我它的周长吗?

课件出示没有给出边长的图形

为什么?(没有告诉边长)

课件出示方格图。

说明:这里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现在你知道它们每条边的长了吗?

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那它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如果方法不够简洁可以再请一生补充。)

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呢?

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

现在我把这两个图形拼起来,你能很快告诉我它的周长吗?

课件演示:把这两个图形合起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图形?

指名一生先说,他说的对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动手算算看吧。

自己先做,列出算式。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学生的算式。集体评讲。

(在讲评时如果学生直接将两个图形的周长直接相加,要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图形拼起来形成的新图形一周的边线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直接将两个图形的周长直接相加)

三.            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请你们来看看下面的生活场景,说说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出示场景图

学生谈想法。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尹雅林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周长》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判断,理解周长的含义。学好这节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周长、面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多数学生的视野不开阔,认知水平较欠缺。生活中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应该说只有初步的体验,具体周长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但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对长、正方形有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都为学生认识周长打下了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2、在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正确地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不同测量工具正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法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与学生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相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PPT、白布、毛线、软尺、直尺、五角星、光碟、树叶等。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一周。()

1、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今天老师就先给大家放一小段动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蚂蚁爬了一周)。

2、这次带着问题再看一次,蚂蚁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爬?沿着什么地方爬,爬到了什么地方结束?

3、小结:蚂蚁沿着树叶叶边爬行一圈,我们就可以说蚂蚁沿着树叶叶边沿爬行了一周。(板书一周)

4、在数学上,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什么呢?(周长)PPT 教师顺势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23)(出示一张白布)老师打算给这张桌布镶花边,你觉得应该把花边镶在什么地方呢?那位同学上来指一指。

他在指的时候刚好围桌布一圈,也就是一周。

(PPT)从一个点出发,围白布刚好一周,回到起点,这条线的长度就是白布的周长。

我们可以说:围桌布一周的长度就是桌布的周长。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26)

出示情景图(例1右图)。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 指出:围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桩的周长。(读一读)

3、刚才我们认识了白布,树桩面的周长,在生活中,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模仿上面的话说一说。

4、摸一摸

刚才我们指了指周长,同学们你们能摸一摸周长吗?书桌、数学书、文具盒

在摸周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6、引出周长的概念(35)

同学们,你摸的书桌面是什么形?树桩面是什么形?白布是什么形?这些图形相同吗?但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图形(板书并读概念)勾书 当我们读了这个概念后,你们觉得哪些词比较重要?

7、议一议

(出示图片)哪条线是奖状的周长?为什么呢?

(三)操作实践,合作探究,(41)

1、量一量

通过两个环节的的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周长是围图形一周的长度,那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这就需要去测量,请小组同学拿出工具:毛线、软尺,直尺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测量出数学书、光碟、五角星的周长。

2、小组派代表汇报测量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四种:(1)直尺量。(2)毛线围,化曲为直。(3)软尺围。(4)滚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51)

1、书上描一描我们会测周长了,那我们会描周长吗?

2、出示PPT

(五)、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智慧的人们利用周长来解决了不少问题,如:知道了自己的腰围,就可以买到合适的裤子。同学们,请用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在生活中找一找能用周长来解决的问题,想想解决方法,找找问题答案吧!

七、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方法

《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将课程推向了素材丰富、探索广阔的大空间。同时, 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我们如何走进新教材?新教材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的体会可谓至深。首先, 必须改变那些已经驾轻就熟的教育观念, 这不是没有痛苦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 师道尊严, 天经地义。但是对新教材, 我们更需要依靠的是学生, 而不是自己, 利用学生新颖、创意性的思维, 完善我的课堂教学。而我面对的是农村的孩子, 他们虽然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 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存在许多问题, 譬如, 讲了很多遍的问题, 学生还是不懂, 或是一知半解。但是, 只要针对他们的特点, 围绕农村这个大舞台, 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探索, 也是能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的。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 由于条件及地域的限制, 加上家长所受的教育有限, 在对待数学的学习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发展。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 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变学会为会学。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 教师的本领不仅在于给学生讲了些什么, 更在于你的调动、启发、唤醒艺术的高低。

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 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 笔者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 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 (A) ~13 (J表示11, Q表示12, K表示13) 的扑克牌, 其中, 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 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 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 然后当众公布, 想好24的同学马上到黑板写出过程。在游戏过程中, 快乐、竞争的气氛, 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 学得轻松, 玩得愉快, 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使其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三、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 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 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 这里主要以下面两种为主:

(1) 分析与综合。分析, 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 归纳与演绎。归纳, 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 找到他们的共同点, 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 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 (或是所学知识) 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 如完全平方公式, 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 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 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 并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解决特殊,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并要求自主探索, 主动获取, 进行合作学习, 体现团队精神以及民主决策等。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必须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 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较普遍地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一道题, 放在小组中, 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 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课堂上,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 有的当组长, 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 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 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 老师参与其中, 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 教师从细微处着眼, 进行指导。这时, 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 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 给自己的同桌讲讲, 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还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 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 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 同时又是学生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学实践中, 我们感到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 可以弥补教师在众多有差异学生教学上的不足,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 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我们农村的数学教师来讲既是一次机遇, 更是一次挑战。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 去研究学生, 利用农村这个大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周长的认识》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课程理念;数学情境教学;体验

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所创设的,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以此来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数学体验

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大多和初中没有太多联系,因此高中生在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时,自己理解起来往往较为困难。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二项式定理》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并导出“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除此之外,在教授立体几何时,教师应该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产生相应的认知,使学生认真地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二、利用数学文化史来创设情境

由于高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数学相关的故事也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一些数学文化史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定理和概念的由来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学生在了解了数学文化史以后,对数学学习才不会感觉到枯燥和无聊,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文化史来创设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全面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实验情境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验情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实验情境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椭圆定义》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椭圆是扁的,它到底与哪些点有关系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学习,这样才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在创建的实验情境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验中,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认认真真的探索、完成。还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思考,勇于请教,敢于创新,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对于每一个实验的要求和步骤,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在失败时,要认真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或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完成实验要求和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乃至在整个学习阶段都养成认真、严谨、科学、创新的学习态度。

四、组织教学活动,构建活动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和教学有关的活动,为学生构建活动情境,教师要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还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根本上提高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力度。

五、合理地利用科技手段教学,创建信息化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数学课堂是一种单一和传统的教学情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已经慢慢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此,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那些数学教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变得生动和直观起来,更能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的作用。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椭圆的特征进行呈现,把它和圆进行一个比较,从而寻求出椭圆的方程式与圆的方程式的差异,这样就更利于学生对这公式的牢记。又比如,教师在教学“球的内切与外接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正方体和球体的内切和外接问题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教师为其创建的信息化情境中,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内化。

综上所述,在课程理念下要想做好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根据班级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情境,并且要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数学体验,利用数学文化史来创设情境。除此之外,在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中还应该利用实验情境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红.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林艳莉.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增补支部委员大会议程下一篇:口腔诊所所需设备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