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文学作品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比喻文学作品(精选11篇)

比喻文学作品 篇1

摘要:比喻,被称作“语言艺术之花气”,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语言学家沈谦在他的《修辞学》 “ 自序”中说:“研读奋修辞学,就是要探讨语言文辞之美,透过有意识的努力,有系统地归纳分析,享受寻获宝藏的欣喜和愉悦。只要能稍微下番功夫,能欣赏、运用修辞之美,一定可以净化心灵,拓展胸襟,提高精神生活的美境,享受无穷尽的美感经验,进而开创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比喻,文学作品,意象美,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

比喻的审美功能,它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必须是美的,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巨大的艺术震撼;而具有这种艺术魅力的作品,它所拥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比喻等,也应该是美的。美学家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 一书中写道“当艺术作品能从审美上被感受之时,它的物质材料就能相应地变成为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它足以构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等都派上了得天独厚的用场,显现出巨大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真正的文学,它的审美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美

意象这个概念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总结,同时它也赋予我国审美、艺术构思和绘画表现的特色。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比喻提供新的意象,刺激欣赏者的想象,唤起人们丰富的感情。我们知道,比喻离不开语词符号,而语词符号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各自有着不同的品质。在非艺术语体中,比喻借助喻体与本体之间现象上的相似关系,去认知主体,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工具,是认知事理的桥梁。正如钱钟书所说“譬喻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人们熟知的经验信息,它并不需要被认知。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比喻的喻体提供的意象是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审美对象。文学是“有象之言 ”,“ 舍象忘言”,是无诗也。文学离不开形象,并且它要凭借形象来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和抒发感情,这就需要比喻等修辞手段创造新的意象。喻体提供的意象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虚象”,如水中月、镜中花,但它是饱含着艺术家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新意象,它可以同作品中与之相关的“ 实象” 结合,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 第 51 页)

上面这段肖像描写,比喻提供了“娇花照水”、“弱柳扶风 ”等新意象,它们的作用不是帮助认知,而是扩展审美想象的天地。这些新意象并不直接代表描写对象林黛玉的外貌、性格等特征,只是人们经验意象,与直接描写的对象相比,它们是“虚象”,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虚象,它们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应该说它比直接描写的对象更美,更饱含情感。正因为有了这些 “虚象”,艺术作品才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欣赏中,当把林黛玉娴静的性情同“ 娇花照水”,把她的行动同“弱柳扶风”等意象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们的想象就会从“ 娴静 ”、“行动”这些抽象语词中解放出来,在虚实幻化、多层次意象组合的艺术画面上飞扬。“艺术的存在正是由于要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真正去感觉事物,使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可以这样说,比喻提供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经验意象,让人“ 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让人深深地去感受美。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接接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 乡愁》)这首诗,以巧妙、新颖的比喻,创造了一串蒙太奇效果的意象流,并把深沉的乡愁在貌似平淡地叙述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诗中作者把 “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并由此推出四个情景、四组艺术画面,而每一组画面都是“我”产生“乡愁”的根源所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几个比喻,诗歌不仅缺乏形象,“乡愁 ”也无从产生,因为情感总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引所起的;没有比喻提供的形象,抽象的情感,“乡愁”便无以寄 托和表达。这里,比喻提供的四组画面不仅呼唤并表达了“乡愁 ”,而且它们本身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空间,它们或许代表着抒情主人公“我”人生历程中的几个重要经历,或许是衬托“我’ 愁苦人生的几幕背景。它们被诗人着意地加以表现,这就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增强了作品的力度,使诗歌升人到新的境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首词反映了亡国之愁。词中,无形的“愁之多”被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巧妙至极。愁是一种情绪,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因而难以被人的感官捕捉。诗词中的比喻 “以实写虚”,创造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具体意象,把无形的愁绪形象化,这样,欣赏者的想象随着那泪泪东流的“一江春水”而奔涌开去。在想象中,“亡国之愁” 被幻化为更具典型性的绵绵愁绪,它震撼人们的心灵,把人们引向审美的境界。

“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这段环境描写,两个比喻是传神之笔,它们不仅写出了荷花淀中荷花叶的厚密、荷花箭的挺拔等实景,而且创造了“铜墙铁壁”、“哨兵” 等新的意象。这些意象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感情。在审美过程中,人们通过这些意象,凭借想象就能把握住艺术家的情感脉络,而仿佛置身于荷花淀充满战斗气氛的环境中,并领悟到作品暗含其中的深意——即一场激战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等。如果没有比喻提供的意象,人们的想象只会滞留在具体的描写环境中,不能超越那缺乏灵性的“自在”之物,作品也绝不可能产生景情并茂的艺术魅力。

二、形象美

文学创作中,要把生活的场景、事物、人物的性格或者抒情主体的心境等生动地浮雕般地描摹出来,常常借助比喻。比喻可以以实喻实,或使原有事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或者原有形象传神。如苏轼 《百步洪》写水波之冲泻 :“有如兔走鹰华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句连设七喻,七种形象纷至沓来,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又如 《红楼梦》第78回,贾母说 :“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 用“没嘴的葫芦”比喻袭人非常具体形象,能很快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个感性的形象——没嘴的葫芦,而这个形象又与袭人的性格非常吻合。比喻还可以以实写虚,把那些无形的事物、抽象的情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朱自清在散文《春》中,连续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 ”、“花枝招展 ”的“小姑娘”、“有铁一般的腰脚和胳膊”的“健壮的青年 ”,形象生动,情趣盎然。而“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 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月》)“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青玉案》)例中用喻体呈现的形象把抽象的、不具形的“愁”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的心理状态描绘的形象可感、多姿多态。

“曲曲折折的荷塘一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级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拉杜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知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接连运用比喻,仅仅二百来字,就把月下荷塘上面的静态与动态的荷叶、荷花以及荷花的清香,写得如此细致生动,使人如临其境,亲见其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 琵琶行 》)这是用比喻描写声音的千古绝唱!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描摹出琵琶的悠扬、幽咽、激烈等声调,使读者如闻其声。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枫拂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鲁彦 《听潮》)大海沉吟的声音是听觉感受到的,例中通过比喻,使声音同 “ 朦胧的月亮 ”、“玫瑰的晨雾”、“ 情人的蜜语 ”、“ 拂过琴弦的微风 ”、“ 飘零在水面的花 ” 联系起来,感觉多次转移,这 自然很容易地就调动起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加深理解和感受,受到感染。

三、情感美

文学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偏重于感情的,感情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没有情感的作品决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越是清真意笃,越能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去打动读者,生命就越长久。文学作品中,比喻不仅能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作家总是在这个形象中寄寓着主观情感的信息,以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又岑参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字里行间渗透着动人的感情。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洋溢着李白因惊异于庐山瀑布的壮美而产生的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实际上比喻这种修辞方式所能表达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应该说人的各种情感,都能在比喻中得到相应的表现。如 “ 我缩在这样一套棉衣棉裤里,如同一只蛹没有成熟就死在茧子里。”(张贤亮 《绿化树》)作家把缩在破棉衣棉裤里的“我”比作一只没有成熟就死在茧子里的蛹,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对自己处境的自怜与悲哀。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个本体,可以使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比如,“只有那个北招待所,那‘梁效’的黑窝子照耀得如同白昼,人影幢幢。这些缘槐的蚂蚁!撼树的毗虾!这些跳梁 的小丑!急于跳墙的狗子!似乎特别的紧张,在朗润园的湖水之畔其势汹汹。”(徐迟 《在湍急 的涡漩中》)例中连用四个近似的喻体,揭露梁效这个“ 四人帮” 的黑班子不自量力、倒行逆施的丑恶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文学作品中的 比喻还往往选用抽象的喻体。这种抽象比喻,因为经常运用“梦”、“情”、“愁” 等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喻体,所以更能抒发作家深切的情怀。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院溪沙》)作者把有形的飞花 比喻成“梦幻”,把毛毛细雨比作“愁绪”,赋予飞花梦幻之美,赋予绵绵细雨以愁绪之感。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诗人用包含激情的想象,将奇丽的桂林山水喻之为虚幻 的“梦”和 “仙”,将人带入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美境中。

四、新奇美

朱自清在其 《文学与语言》一文中指出 :“比喻是文学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与文人必须常常制造比喻,改造比喻。”这些都指明了文学作品中比喻求新求异的特点。

远距、殊异的本体和喻体组织在一起构成的比喻,更容易出新出奇。这正是“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钱钟书 《七缀集》)越是那种放得开放得远的比喻,越具有迷人的魅力。在这一点上,屈原的《离骚》、但丁的《神曲》至今还是无法超越的典范。

钱钟书的 《围城》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将文凭的功用比喻为亚当.夏娃下身的那片树叶,新奇而又巧妙。

朱自清的散文也常常远譬而不用近譬,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塑造优美的意境。《荷塘月色》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与树影参差相映,并不均匀,但浓抹淡妆总相宜。作者将小提琴演奏名曲时发出的和谐的旋律来比本来没有声音 的“光与影”,描绘出一个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乐美的奇特的优美的境界。

比喻的新奇美还表现在喻体的现代化方面。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在比喻的喻体中及时得到反映,使得比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都市的女人,永远追求着时尚,占据着东风第一枝。她们的裙子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 ;她们的裤子一会儿变肥,一会儿变瘦 ;她们的风衣一会儿变成铁锈红,一会儿变成紫罗兰......她们大多是从电视、从广告、从橱窗、从旁人那里学到的。她们极易患这种比流行感冒还快的传染病。她们穿的其实永远都是“拷贝”。

(肖复兴 《都市的女人 》)这个例子中具有现代特征的喻体“拷贝”的使用,给人以生动新鲜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我们论述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四种审美功能 :意象美、形象美、情感美和新奇美。比喻的巧妙运用,能让读者从中感知到的不仅是她们沁人心脾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芬芳,而且作品 诗意的浓度和作者感情的浓度的叠加交融,更给人以醉人的芳馨!而不当的比喻可能使人更加得不知所云,并且破坏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比喻,唯其贴切,被描绘的事物才能得以准确的表现;唯其新鲜,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2]张光勤主编.文学与写作趣话[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 社,1998 [3]钱钟书.七缀集[M](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黄柏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查普曼: 《语言学与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42页

[7]周中明: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236页

文学作品中的幽默与比喻 篇2

关键词:幽默;比喻;讽刺意味

中图分类号:I27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3-01

幽默(humour) 是外来词,它属于美学范畴。这是被公认了的,但对幽默的理解有多种。有人说幽默是含泪的微笑;有人说幽默须婉而多讽,他是“和的讽刺”。而钱钟书先生则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他也指出:“幽默当然是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幽默。”刘继庄《广杂记》云:“驴鸣似哭,马嘶如笑”。而马并不以幽默名家,大约因为脸太长的缘故。老实说,一大部分人的笑,也只等于马鸣萧萧,充不得什么幽默。钱钟书先生的话说得很明白:幽默应是“会心”的“微笑”,他重在“别有会心”。这就与“傻子的呆笑”、“瞎子的趁淘笑”以及滑稽的大笑不一样。也许正因为这样,郑淑惠先生才说:“幽默需要喜剧的笑来发泄、来表示,然而,戏剧的笑只有与丰富的内蕴相抱而行时,才够获得幽默。”“会心的微笑是内蕴的外溢,喜剧的笑是幽默的“谐体”。换句话说,幽默内存的内容意蕴,深长的意味,是借笑的形式表现的。”具体到《围城》中,钱钟书先生的幽默就是作者察世事,面对严酷现实、沉闷人生的泰然之,把人世的纷争,美与丑的搏斗,善与恶的对比,大千世界中众多人物用生动诙谐的笔调写出,从而引起读者含有深意的会心的微笑,并在笑中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独特的幽默在《围城》的叙事、刻画人物、环境描写乃至议论时都有体现。

在《围城》的一些叙事中,钱钟书先生利用叙事本来表现独特的幽默,使人会心的微笑。例如在回船,鲍小(对方鸿渐)笑说:“方先生,你教我想起我的fiance,你相貌和他像极了!”这个fiance 使读者们和方鸿渐一样急于想见一见鲍小的未婚夫,但当船到香港时,却发现“鲍小扑向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现在全明白了,鸿渐被鲍小“引”了。

更具喜剧彩的是方鸿渐留学经费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是由“点金银行”周经理“把陪嫁办喜事的那笔款子加方家聘金为女儿做生意所得利息”赠给挂名女婿的,二是方遁翁汇给儿子一笔钱---让他买补的。这并不可笑,可笑的是这挂名女婿并非周经理想的那样“知”,而是对淑英的死有“犯人蒙敕”的快活,因他在此前早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婚约,没想到夙愿现在才实现。并且方鸿渐并非真有病需要吃,方遁翁也知道儿子没有病,却因“自己的威严远及于几千里外”而汇钱给儿子。这真是件喜剧的复杂事件,主人摇苦笑。还有更精彩的事就是方鸿渐留洋归来在周家看《沪报》的事。当方鸿渐在报发现自己获得博士学位消息的时候,他为假文凭的事羞愧得无地自容,而她岳周太太却认为挂名女婿是在为自己那个薄命的女儿伤悲。两种心里巧妙地错在一起,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从平凡的小事中寻找幽默的因素,从而创造出喜剧氛围,使人开怀大笑或会心的微笑。

钱钟书先生不仅使叙事本产生幽默效果,而且在叙事中也利用有效手段来产生幽默,使人会心的微笑。

首先,钱钟书先生“冲破词语意义之间的习惯的搭配关系,利用词语意义很不相同但细想又并非毫不相干从而建构幽默艺术”。如买办张吉发夫妻“保有他们家乡的传统思想,以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过二十还没有嫁掉,只能进古物陈列所供人凭吊了。”看后不免会心一笑,因为“凭吊”是“对着遗迹、坟墓等怀念”的意思。却“凭吊”一个二十岁还没有出嫁的女孩,这显然不通,二者岂能搭配,但作者偏要将二者连在一起,造“语义搭配关系的扭曲”。但细想一下,作者是要讽刺张吉发夫为买办,传统的封建婚姻观念却很强。利用同样的手段,来揭示出方鸿渐与其未婚妻淑英的距离。这就是“鸿渐还在高中读书,随家里作主订了婚。未婚妻并没见面,只瞻仰过一张半照相,也漠不关心。”“瞻仰”是“恭敬地看”,但作者却用来“瞻仰”一个极平凡的女孩的“玉照”,难免不让人会心一笑。笑后沉思,作者原来借此表达方鸿渐与未婚妻之间陌生、敬而远之的隔膜心。此外,书中还有多外这种冲破词语意义之间的习惯的搭配。例如:“柔嘉只能承认,并非从外进,而是从内地出”。“寡也没请李梅亭批准,就主仆俩开了一个房间。”“辛楣利用主人职权,当鸿渐的面向她专利地献殷勤。”“到苏家来朝参的又添了个曹元朗,心放了许多。”

其次,在叙事中作者用“褒义词修饰贬抑的对象,用赞扬肯定的语陈述憎恨、否定的事物”,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鸿渐告诉周太太还没对象,丈人就夸他:“你老太爷家较好,你做人规矩,不会闹什么自由恋。”但实际,他在回船就与鲍小来,这就使人不得不对方鸿渐的“规矩”大打折扣,同时对他丈人马“冷然微笑”。更精彩的是写方鸿渐到家的第二天,两位小报记者登门采访,写其中一位:“蓝眼镜是一个博闻多识之士,说久闻克莱登大学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学府。”作者本说,那小报记者是孤陋寡闻,却说他是“博闻多识”的人。“克莱登大学”本是子虚乌有的,但“蓝眼镜”不仅仅“久闻”,还说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将小报记者那虚伪、丑恶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出来。

最后,在叙事中,作者“利用语义转换造表达的讽刺意味”,从而使人开心一笑。如介绍高校长平时演讲,作者写道:“高松年为校长,对学校里三院十系的学问,样样都通----这个“通”就像“火车畅通”,“肠胃通顺”的“通”,几句门面话从耳朵里进去直通到里出来,一点不在脑子里停留。”“样样都通”的“通”是“了解、懂得”之意,而说这“通”像“火车畅通”,“肠胃通顺”的“通”,此时“通”已转为“没有堵塞,可以穿过”之意了。通过“通”字的语义转换,暗示出高校长对“三院十系的学问”样样不通。看到此句,笑后沉思,原来作者是要借“通”来揶揄这个高松年的演讲纯属废话。再如写汪太太有病这件事,作者是这样叙述的:“第二位汪太太过了门没生孩子,只生病。在家养病把这病养家了,不肯离开她。”“在家养病”的“家”是名词,指“家庭的住所”之意。而家在“把这病养家了”之中就不是名词了,意思就发生转变。这“家”就具有“顺”的意思了。它把汪太太这个老病号刻画得再清晰不过了。从以两例可看出,语义转换确实给叙事增添了不少幽默,使人不得不佩服钱钟书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怎样判断比喻句和非比喻句 篇3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

要牢记不能将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如:“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又如:“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典型例题

1.仿照例句,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例:弯弯的月亮 好像 一条小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1)美丽的彩虹 像 一座弯弯的长桥。

( ) ( ) ( )

(2)黄澄澄的柿子 像 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

( ) ( ) ( )

解析 比喻的特点是用两个不同种类的而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

(1)句中有本体、比喻词,应补充上喻体:“绿色的海洋”。把小兴安岭连绵起伏的山上一望无际的树木连成片的样子比作“绿色的海洋”。

(2)句中有比喻词、喻体,应补充上本体:“翠鸟头上的羽毛”,把翠鸟头上羽毛的样子、颜色比作橄榄色的.头巾。

强化训练

1.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的括号里打“√”。

(1)一片片晚霞,倒映在小河里,好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 ( )

(2)王宁长得很像他的爸爸。 ( )

(3)太阳像个忠实的向导,在空中给你指点方向。 ( )

(4)正桥连接着二十二孔引桥,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卧在大江上面。 ( )

(5)小草在大雨中剧烈地摇晃着,好像要折断腰似的。 ( )

2.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1)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 ) ( ) ( )

(2)花叶上的水滴,在阳光映照下,好像晶莹的珍珠在闪闪发光。 ( ) ( ) ( )

(3)火红的枫叶如同天边飘落下来的红霞。 ( ) ( ) ( )

(4)叶子密密麻麻的,仿佛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 ( ) ( ) ( )

(5)白浪翻滚,好像一道高大的城墙。 ( ) ( ) ( )

3.用下面的词语写出四个比喻句。

(1)……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像……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 (3) √ 4)√

2.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1)一棵棵榕树 像 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2)花叶上的水滴 好像 晶莹的闪光的珍珠

(3)火红的枫叶 如同 天边飘落下来的红霞

(4)密密麻麻的叶子 仿佛 一顶巨大的绿色帐篷

(5)白浪翻滚 好像 一道高大的城墙

3.(1)小鸭子的两只脚好像小扇子一样,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

(2)天空中飘满了降落伞,像一朵朵五彩的鲜花。

(3)小兴安岭物产丰富,仿佛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比喻句 篇4

1、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心旷神怡。把()比作()

2、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把()比作()

3、小姑娘那甜甜的笑容好似百合花一样纯洁。把()比作()

4、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把()比作()

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把()比作()

6、在这粗壮的黑甲虫中间,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好像南国的少女。把()比作()

7、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把()比作()

8、星星璀璨耀眼,如同一颗颗美丽的钻石,闪闪地镶嵌在夜空的帷幕上

9、无数冰峰雪崖,有的像挺着胸的巨人,有的像扭着腰的仙女,有的像漫天飞舞的云龙,一座座都是大自然天才的杰作。

10、在夕阳的照耀下,湖水闪闪发光,像鱼鳞,像碎金,叫人心旷神怡。

拟人句:

1、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2、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到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4、秋天到了,树上红彤彤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6、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7、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山上,大山迅速地换上了浅绿色的衬衣。

8、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9、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夸张句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她演讲完毕,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6、广场上人山人海。这句话是对()进行了夸张,说明了()

7、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容得下几个班的同学活动呢?

8、他呀,心眼儿小得只有针眼儿大。

9、狼牙山五壮士的口号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反问句:

1、五位壮士的英雄壮举怎能不让人钦佩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看到这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4、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6、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8、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9、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10、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1、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12、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3、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1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5、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16、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17、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18、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0、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三、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改为比喻句)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改为拟人句)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改为夸张句)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改为拟人句)

5、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改为比喻句)

6、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改为比喻句)

7、防风林挡住狂风(改为拟人句)

8、天上的云形态各异,什么样子的都有。(改为排比句)

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__________________。2、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

1、大家都能办到的事,难道我就不能办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有什么理由骄傲自满,故步自封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下列句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或者说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说:“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到野外活动,我必须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王告诉蔺相如说:“你要带着宝玉回到秦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妈妈对我说:“我上班去了,你中午在家自己温习功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谭老师对朱明星说:“你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亮说:“我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华对赵明说:“我想请你帮一下忙”

————————————————————————— 9王芳对我说:“我和你一起去上学,请等一下我。”

比喻句练习 篇5

把()比作(),写出了()。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用()比喻(),写出了(3、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用()比喻(),写出了(4、.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把()比作(),写出了(5、天上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

把()比作(),写出了(6、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关于奔跑的比喻 篇6

读一本心仪已久的小说好比是一次如释重负的奔跑,跑完一圈后就在预算下一圈的际遇。

用二者作比较似乎太过于牵强,但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书、赛跑。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小说的世界对我来说永远都是最美的,看着那些或伤感或激昂的文字,内心总会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而我的疑却完全是一种空想,总附带着曾经的过往和忧伤。

曾省吃俭用买上几本《萌芽》吮吸它的青春细腻,选了几本《读者》臆想它的寓意深远,尔后坐在角落那个常与小说梦游的温床。可是,班主任经常来个突然袭击,将那些最钟爱的宝贝风卷残云,然后冷冷地丢上一句“写份检讨”,便扬长而去。久而久之,伤心之余的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些小说迷们似曾相识的“无病呻吟”的各种苦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末了,也只有乖乖看着那些烦琐的文字和公式,将生活套上条条框框,然后完全紧固,最后仿佛连空气也失去了活力,凝固到让人窒息!但毕竟奔跑就是奔跑,徒步,只会更显双腿的健硕,没有书,又怎可扼杀我飞扬的思绪?生活原来也是如此简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其实就是万人齐聚的马拉松比赛,一旦留恋路边那短暂的风景,自己便会被别人抛至身后,失足的梦想便成了千年的羁绊,前方的路已经被飞驰而过的对手踏成一路泥泞!

班主任曾经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不是我剥夺你们爱的权利,只是早恋容易让你们分心,步入歧途呀!”的确,十年寒窗就为高考那一搏,一旦自己松懈了思想的那根弦,结局的受害者岂不是自己?古人云:早熟的瓜不甜。天马行空的花样年华,我们总爱胡思乱想,有时还会将自己亲手折叠的粉红信笺或节日礼物偷偷放在他(她)的课桌里,这些青春绚丽的过程终究只是我们脑海中的痕迹,如果深深留恋这段过往,那我们会失去前面更美丽的风景。“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手中有了鲜蜜”,谁都不值得为早恋这朵无果的娇花洒下应有的泪滴。所以在这次奔跑中我们不可怠懈,因为漫漫人生路上将会有更多的新事物等着我们去征服。

人生本是一场无限制的奔跑,当你到达这一站的终点时,它将永远注定是你下一站的始点。命运的齿轮不断旋转,我们的心也将永恒。

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你都必须奔跑。这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更是我们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狮子是多么的强大,如果它一旦不能奔跑,它将永远吃不到羚羊,等待它的将会是死亡。相反,如果羚羊不奔跑,它也将成为狮子的腹中之餐,等待它的也将会是死亡。伤仲永,一个神童的奇迹,凭此一个仅有的天才名誉就被无情扼杀,曾有多少人为他感到心酸。平心而论,我们并不是神童,所以更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顽强拼搏。古人的教训,后人的觉醒,给我们年青一代注入了无穷的精神活力,体坛健儿刘翔,叱咤风云,风靡世界,倘若他的目标只停留在上一届的世界记录上,他还会一举打下12秒91的壮举吗?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残酷,我们若一味坐吃山空,不思进取,那还谈何人生?最终我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下一个弃婴。

脚下走的每一步路都是进步的过程,人生若只如初见,只是当时已惘然,该明确你的下一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人的一生只会在奋进与再奋进中得到升华”,所以,我们的目标不在于“12秒91”,而在于有更高远的希冀。

既然人生便是一场无休止的轮回、一场无终结的长跑,我们又该用什么理由来拒绝奔跑的生命呢?道可道,非常道,既然没有永恒的终点,那么就让我们迈开双腿去为人生找寻完美的终结吧!

怎样改写比喻句 篇7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句子的形式:本体+喻词+喻体。

比喻词:“„„像„„”、“„„好像„„”、“„„如同„„”、“„„宛如„„”、“„„仿佛„„”、“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等。

顺口溜:

比喻手法真形象,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喻体性不同,本体喻体有相似。修改句子睁大眼,首先本体来找出。

接着比喻词添加,好像同仿佛似的。成了变成是构成,喻体确定由本体。

比喻的条件: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如:他长得像他爸爸。(不是比喻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比喻句)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云像棉花。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例句赏析:

一块块拔地而起的巨石像一支支巨大的竹笋。(外形相似)小河如同一条透明的蓝带子。(外形、颜色相似)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外形、颜色相似)

用比喻的方法把下列句子写具体、写生动。雨下得很大。

眼睛明亮。天气闷热。

闪亮的小露珠。

大象的耳朵真有趣。树叶一片片落下来。

2、鸟儿啼转起来。

3、金秋十月,桂花开了。

4、洞庭湖的水真绿啊!

5、奔腾的湖水从大坝的进水口直冲下来。

6、他飞快地跑过来。

7、秋天,枫树的叶子红了。

改写比喻句 篇8

1、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

2、徐悲鸿奋发努力。

3、趵突泉白浪翻滚。

4、趵突泉晶莹剔透。

5、黑虎泉声音洪大。

6、珍珠泉声音低细。

7、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8、趵突泉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

9、湖泊在沟谷中。

10、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

11、草原上,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

12、成群的骏马腿很粗。

12、在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

13、桂花纷纷落下来了。

14、整个宇宙混沌一团。

15、这个巍峨的巨人,撑在天地之间。

16、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17、珍珠鸟的身子很肥。

18、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

改成拟人句

1、牛犊跑前跑后。

2、老牛仪态端庄。

改成夸张句

招聘比喻句 篇9

招聘启事

经研究,本公司决定在整个句子家族内招聘一批比喻词是“像”的比喻句。有意者请于星期一下午两点来本公司比喻科面试。

修辞公司

2008年5月15日

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不一会儿便飞遍了大街小巷。句子们纷纷议论着,那些带“像”字的句子个个跃跃欲试。要知道,修辞公司可是一家令人羡慕的外商独资公司呀!

星期一下午,离规定的面试时间还有半个多小时,修辞公司比喻科门外就排起了长龙。主持面试的是知识渊博的比喻科科长。下午两点,面试准时开始。

第一个进来的句子是“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喻科科长将来者打量了一番,说:“对不起,你不能被录用。”来者一听,急了:“科长,您是不是弄错了?您看,我带有‘像’字,不是比喻句是什么?”

比喻科科长微微一笑,耐心地解释道:“比喻就是打比方,主要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我们今天所要招聘的比喻词是‘像’的比喻句就属于第一类,其基本形式是:甲像乙。甲代表被比喻的事物,乙代表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像’是表示比喻关系的词。由于从你身上根本找不出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所以你不是比喻句。你虽然带有‘像’字,但是并不表示比喻关系,只是相当于‘比如’,表示举例。”

“原来是这样。”来者说完,就默默地离去了。

第二个进来的句子是“这座山像泰山一样美”。比喻科科长仔细地打量着来者,问道:“你是比喻句吗?”来者赶忙回答:“当然是。您看,我不仅带有‘像’字,而且还把‘这座山’比作‘泰山’哩。”“的确,你很像比喻句。”比喻科科长说到这里,停了一下。来者听了,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不过,我要告诉你,”比喻科科长继续说道,“比喻有一条规则,即被比方的事物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而且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如果没有相似点,就无法比喻,如果是性质相同的事物,也不是比喻,而是比较。‘这座山’和‘泰山’都是山,显然是性质相同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只能表示比较,比较‘这座山’和‘泰山’的美。”

来者心里凉了一大截。

第三个进来的句子是“这像是邻居家的孩子”。比喻科科长看了来者一眼,说:“很抱歉,你可以走了。”“为什么?”来者近乎恼怒地责问道。

比喻科科长说道:“你根本不是比喻句,而是表示揣测,猜测这个孩子可能是邻居家的。检验你这样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将‘像’直接换成‘可能’或‘也许’。如果能换,就不是比喻句,而是表示揣测。”

“我带有‘像’字呀!”来者仍不死心。

比喻科科长解释道:“‘像’不过是比喻的外衣,‘像’字句不一定就是比喻句。我们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仅仅看它是否带有‘像’字,而应该着重看它是否具有比喻的特征。”

来者无话可说,悻悻地朝门外走去。

接下来面试的好几个句子都没有被录用。这些句子都只是带有“像”字,而不具备构成比喻句的条件。

比喻科科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唉!怎么连一个真正的比喻句都没有出现呢?”

就在这时,句子“平静的湖面像一块绿色的翡翠”走了进来。

修辞手法 比喻教案 篇10

(一)【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修辞——比喻

授课教师:贺智斌(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说课】

一、课程说明:

修辞方法,单就这个知识点来讲,无论从考查还是实际的运用等方面看都是重点。作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对比喻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研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遵从辨识、理解、运用的规律进行重点突破,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具体说明:本节课重点通过例句的解析,使学生掌握比喻这种修辞的几个特点,从而能准确辨识;通过经典片段赏析,以及实战演练,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比喻的能力;通过语段改写,提高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思想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

1.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2.通过练笔,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

(三)学习难点:

通过练笔,学生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步环师生活动 骤 节

设计

意图 一 情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引出境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第二导本和习作中。环入 节。二 辨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并说明理由: 提出识前测比 A.刚刚下过的这场雪好像与往年不同。中一喻 小部 B.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分学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生所

遇到 C.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幅精美的图案。的不

能准 D.接近黄昏,鹅毛般的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

确辨识比

二、依据知识解决问题:

喻句的问 1.关于比喻的知识:

题。

什么是“比喻”呢?“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比方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格。

本体是所要描述的对象;喻体是用来做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有“像”“是”等。2.依据知识,分析习题 3.小结:

辨识比喻的关键为:

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本体喻体,拥有相似。三 赏 1.听故事,辨优劣

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喻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勾画出比喻句,说一说哪个比喻好?为什么?

(2)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形似神似。2.细比较,识标准

(1)比较分析:

①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②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2)名家指路:

补充:钱钟书在《七缀集》中曾经说: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3)妙喻赏析:

①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②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③他(方鸿渐)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④鸿渐倦极,迷迷糊糊要睡,心终放不平稳,睡四面聚近来,可是合不拢,仿佛两半窗帘要接缝了,忽然拉链梗住,还漏进一线外面的世界。

——选自钱钟书《围城》

(4)小结:妙喻的特点:本体喻体,愈远愈新。3.总结: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三、妙笔生花写比喻

1.怎样才能写出精妙的比喻句呢?

伙伴相助:请祁燚同学谈创作过程。

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祁燚 2.师生小结:

① 确定本体。② 确定本体内在特点。

③ 依据特点寻找诗意喻体。

④ 两相扣合,生动描述传达出本体特点。3.练笔: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写完整,使之构成一组比喻句。

第一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细流,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亲情是什么?

亲情是诗,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 „„ 4.成果交流:

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较为准确的选择喻体完成一个比喻句的创作,但不具体形象,缺少感染力。

5.思考:怎样才能使比喻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效果更震撼呢?

①比较分析

第一组:

瘦身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

原稿: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如同洗了一半澡的美人,周身还围绕着雪白的泡沫便出浴了。

第二组:

原版:女孩是一朵花。

升级版:女孩是一朵会笑、会跳的花,她蹦跳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笑。

第三组:

原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像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升级版: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大地慵懒的躺在厚厚的棉被下睡熟了。

②小结得出方法:紧扣喻体、强化特征、细致描写,可以使比喻效果更震撼,内容更具体,句子更丰满。

6.运用方法,二次加工,完成比喻升级版。原版:亲情是一股细流。

升级版: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干涸的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7.同学展示,点评。8.老师范例:

亲情是诗,它书写在慈母的针脚里,“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亲情是词,它吟唱在离人的酒杯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亲情是歌,它盘桓在儿女的心里,“天长地久有时尽,血脉相连无绝期”。

作家秦牧说:

“美妙的比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字。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有奇特的变化。” 四 梳

四、总结回顾

理总 ①本体喻体,本质不同。结

②本体喻体,形似神似。

③本体喻体,愈远愈新。

④紧扣喻体,强化特征。五 拓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展迁 1.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的一段描写,请你找出运用比喻的句子,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移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摸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2.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句子。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脊梁,支撑着不倒的灵魂;

信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信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比喻,拟人 排比 篇11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它就像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它就像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 它就像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童年就像记忆的银河里无比闪亮的一颗星星,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像蜜一样甜的梦,我总能感受到欢笑与快乐。

童年像一粒小种子,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和我们一块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童年像风筝,放飞我的理想和希望。童年像一盏路灯,照亮我们前方的路。

童年像一支神奇的画笔,画出我们精彩的人生。

排比句:

1、我问爷爷童年象什么.爷爷说童年象那绚丽的七色彩虹.奶奶说童年象刚升起的太阳.妈妈说童年象含苞欲放的花朵.爸爸说童年象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2、、童年是小草的芽儿,充满了生机;童年是早晨的太阳,充满了活力;童年是清润的雨水,充满了欢乐。

3、童年是色彩斑斓的画册,装载着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流淌着飞腾的浪花;童年是一束灿烂的鲜花,芬芳了多少快乐和幸福。

4、童年是小姑娘头上的蝴蝶结,童年是小姑娘手中的牵牛花。童年是小伙子手中的泥娃娃

5、春天告诉我,童年是嫩绿的树苗。夏天告诉我,童年是清凉的泉水。秋天告诉我,童年是火红的枫叶。冬天告诉我,童年是飘舞的白雪。

6、童年是一架纸飞机,无忧无虑;童年是一张旧相片,回味无穷;童年是一株新发的小草,欣欣向荣;童年是一双眼睛,天真无邪。

荷花荷叶的拟人句:

1、白荷花从这些荷叶之间探出小脑袋,调皮的摇晃着。

2、池塘里的荷叶在微风中摇动着,像翩翩起舞的舞女一般,轻盈而美丽

3、一阵风吹过,荷叶在快乐地跳起了舞蹈。

4、颗颗明亮的水珠像顽皮的孩子,在荷叶上跑来跑去。

上一篇:听课心得大学下一篇:写描写动物的好词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