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篇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小大之狱 狱:

(2)公将鼓之 鼓: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

1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曹刿与庄公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2分)

【参考答案】

12.(1)案件

(2)击鼓进军(共2分。每小题1分)

13.(1)做官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1)句中的“肉食者”“谋”,“间”

(2)句中的“惠”“徧”“弗”译错一个扣1分。

14.答案要点:①凭借什么作战

②战争取胜的原因

《曹刿论战》课时训练习题及答案 篇2

一、基础知识

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 )

辙( )乱 旗靡( ) 肉食者鄙( )

2、填空:

⑴ 《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⑴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

⑵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

⑶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⑷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

5、翻译下列句子:

⑴ 小信未孚。

⑵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⑵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⑶ 曹刿请见。

⑷ 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⑴ 小“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⑵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二层: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jiànbiànbózhémǐbǐ

2、填空:

⑴ 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⑵ 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后齐人辙乱旗靡时

3、C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⑴ 参与 中间

⑵ 鄙陋,目光短浅 卑鄙

⑶ 指猪、牛、羊等祭品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⑷ 案件 监狱

5、翻译下列句子:

⑴ 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⑵ 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1、战争的双方性质鲁国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徧同“遍”,遍及

⑵ 动词 赐福

⑶ 请求

⑷ 请让我

3、用原文回答:

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乃入见。‖问:“何以战?”……

一层:写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二层: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3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立有间 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 D.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分)

翻译: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2分)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二)

十年春,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狱( )?

(3)公将鼓之( ) (4)望其旗靡( )

2.用原文语句填空。(5分)?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4.翻译下列语句。(2分)?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6.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3分)?

7. 你认为鲁庄公“鄙”吗?试说说你的认识。(4分)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 (2) 既克 ( )

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A、①公问其故( ) ②故克之( )

B、①望其旗靡( ) ②公问其故( )

2、“惧有伏焉”中的“焉”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兼词,“于此”之意。下面各句中的“焉”字用法,意思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又何间焉

3、在下面括号内填上省略的字。(2分)

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4、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之”字所指代的对象。(2分)

A、公与之乘 指代:

B、登轼而望之 指代:

C、故克之 指代:

D、故逐之 指代:

5、“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 (2分)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说明追击齐师的时机 B、记叙长勺之战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7、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2分)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8、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2分)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9、根据文段内容填空(3分)

A、文中叙述鲁庄公急躁进军的句子是:

B、叙述曹刿实地观察从而发现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C、表现曹刿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克敌制胜的句子是:

10、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1、从写作方法上分析,对鲁庄公的描写(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曹刿论战》答案

(一)1.D

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共6分,每句3分。第(1)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狱”“虽”“以”“情”译对两个记1分,不记0.5分;第(2)句语意基本正确记1分,省略成分补充正确记1分,“属”“请”译对记1分,不记0.5分)

3.夫大国,难测也(1分),惧有伏焉(1分)

4.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4分)

(二)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请见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C

6.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 可有不同意见。认为“鄙”的依据有:鲁庄公在战前幼稚地以为可以凭借近臣支持和神灵保佑来取胜,在作战当中他又急躁冒进,毫无谋略。认为他不“鄙”的依据有:他身为国君能尽职尽责,并且善于用人,善于听取正确意见;也可认为两方面都有。

(三)1.(1)倒下(2)战胜?

2.①D?②A?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消失了?

4.B?

5、略

(四)1、A、①缘故 ②所以 B、①他们的 ②指代“克”,即“取胜的”

2、C

3、鼓,气;鼓,气

4、A、指代曹刿 B、指代齐师 C、指代齐师 D、指代齐师

5、C

6、B

7、D

8、A

9、A、公将鼓之。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篇4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 (2)再而衰:

(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9.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2分)

20.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3分)

21.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2分)

参考答案:

17、(1)击鼓(2)第二次(3)像这样(4)离开

18、(1)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蜘蛛乘蛇不防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

19、辙乱旗靡 以首俯地

20、示例一: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示例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篇5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 {9 a& a" f/ x2 J7 Q/ M0 N3 G8 _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5 K: |} l1 z- f/ d9 a/ W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 ▲ (2)败绩: ▲

(3)不私: ▲ (4)恂恂: ▲

(5)立斩以徇: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参考答案:

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2)溃败,失败,败逃 (3)不占为己有 (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 (5)立即斩首(来)示众 (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练习答案 篇6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起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公将鼓之 ⑵故逐之 ⑶凡主将之道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B.无敌于天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D.一静可以制百动 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既克,公问其故。

⑵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知 礼 则 不 屈 知 势 则 不 沮 知 节 则 不 穷

13.【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答案】9.⑴击鼓 ⑵追击或追赶 ⑶方法(手段、道理、规律) 10.C 11.⑴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⑵小的好处和祸患,不足以辱没我们的才能。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 12.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13.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啊,后发制人(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南华初级中学

杜发新

一、引入

1.由提问你所知道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入。

2.请同学们说一说《左传》中传如何解释,同时引出“春秋三传”。并简介本故事的背景。

二、读课文,请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指出易读错的字,并作出提示。1.通顺流利的读课文,结合大屏幕学习字词注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阅读课下注释。3.学生再读课文,读出人物语气。

例: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夫战,勇气也(发议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小议《曹刿论战》什么样的课文。

例:讲述齐鲁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与鲁庄公参战的课文;剪裁得当的课文;

三、学字词,译课文。

1.利用助学卡比较辨析词语。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总结。在此基础上翻译个别句子。(详见助学卡)

2.概述故事。请结合课文,讲述一个关于“一鼓作气”或“旗靡辙乱”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赏内容

思考讨论:此次战争取得胜利,你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或曹刿对战争取胜原因的分析完全正确吗?)

五、品人物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结合具体的文字去分析)2.你对鲁庄公物和评价?

六、辨详略。

找出课文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选材?提示:论和战

曹刿和鲁庄公

齐国和鲁国

人物的言与行

事情的因和果都可以放进来考虑。

结论;本文是为了凸显曹刿这个人物的远谋,才这样取舍,告诉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做到合理剪裁。

《曹刿论战》 篇8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戎行攻击鲁国。鲁庄公预备应战。曹刿恳求参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议这事,你又为啥要参加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短少才智,不能远见卓识。”所以上朝去参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啥应战呢?”庄公说:“衣裳、食物这些摄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专有,必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定凭着一片至诚,通知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心,不能被神信赖,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一样的案子,我即便不善于明察详审,必定根据实情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工作。能够凭仗这个条件打一仗。要交兵,请答应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戎行在长勺作战。庄公计划伐鼓指令进军。曹刿说:“不可。”齐国戎行敲了三次鼓。曹刿说:“能够进攻了。”齐国的戎行大北。庄公预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可。”所以向下调查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能够了。”就追击齐国戎行。

战胜了齐国戎行后,庄公问这样做的缘由。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伐鼓振奋了勇气,第2次伐鼓勇气失落,第三次伐鼓勇气就消除了。他们的勇气不见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量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号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曹刿论战》改写 篇9

见到鲁庄公后,曹刿问:“敢问大王,您凭靠什么条件作战呢?”鲁庄公思虑了一下,说道:“吃的穿的等这些养生的东西,我都不敢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皱了皱眉头,不太满意地说:“这些只是小恩惠,您分给了大臣们,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民们却没有得到,就不可能与民同乐,人民也不可能在打仗时配合您,听从您的。”鲁庄公肯定地点了点头,又说:“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猪这三牲,还有玉器和绸帛,我都不敢随便地改变旧制,不敢虚报数目,祭神时用的祭品数也一定如实地上报给神明”曹刿又摇摇头,说:“对神明不说谎话,这种有限的诚意,小小的信用一定不能受到神明们充分的信任,他们也不可能会保佑您打胜仗的。”鲁庄公开始有点急了,说道:“大大小小的要打官司的案件,即使我无法将每一个案件都明断清楚,可是,我都一定是本着忠诚负责的态度按照实情来处理的,这回总行了吧!”曹刿微笑着点点头:“恩!段案时明察秋毫,这倒是属于忠于职守一类的事!您能这样有诚意,就一定可以获得民心,得民心,战争就基本上有了胜利的可能。恩!如果您做到这样的话,倒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打一仗!如果作战的话,那时,恳请大王能够让我陪您一同前去!”

终于到了作战的时候,曹刿果然与鲁庄公一同上了战场,并同坐着一辆战车。曹刿很自信这次能够战胜齐国,因为在战争前的时间里,庄公一直都是察狱以情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的战场是在长勺。庄公拿起鼓槌准备击鼓宣命进军时,曹刿阻止道:“大王,现在还不可急邃进军。”鲁庄公十分疑惑,但还是听了曹刿的话,因为他相信曹刿是个治国能士。等到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后,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大王!”最后,齐军大败,齐国的败军们个个丢盔弃甲,狼狈地逃走。庄公高兴极了,兴奋地准备赶车追逐,曹刿又阻止了,说:“大王,危险,您还不能这么做!”说罢,他便走下战车,先俯下身子观察了敌军的车辙轮迹,然后又从容地登上了车坐前的扶手向远处望什么。这举动使鲁庄公更加疑惑了,疑惑之余,鲁庄公又听到曹刿说可以追赶。于是,鲁国军队驰前驱逐消灭了齐国的军队。

长勺之站胜利以后,鲁庄公为解开疑惑便问曹刿之所以“两可,两不可”的道理。曹刿说道:“在战场上,双方对敌,就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战争决策者来说,或攻或守,需要掌握适宜的时机。而作战一事,主要靠的是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勇气。所以我军先退让一步,避开对方的锐气,然后争取有利的时机,由被动地位转化为完全主动的地位。因此在齐军们第一次击鼓时,他们士气振奋,满腔热血。而再次击鼓时,军心疲塌,士气衰减。等到第三次击鼓时,他们已经军心怠惰,士气尽竭。而我军才第一次击鼓,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涨,对方刚好士气衰竭,敌疲我打,因此我军方得以一鼓作气攻克阵地。敌方是一个大国,虽然被我国打败了,但也要设想到最不利的可能,不能够轻率行动,避免遭受埋伏的袭击,但也不能消极等待而错失良机。因此我观察了敌方战车的车辙,见车辙纷乱,而远望到他们的奎旗东倒西歪。所以,我当即便判定了他们不是诈败,因为如果是诈败的话,车辙就会比较有章法,不会如此纷乱,奎旗也不会那么东倒西歪,所以我决定驱车追赶他们。”鲁庄公听后连连称好,对曹刿赞赏有嘉,后封曹刿为鲁将。

曹刿论战典故 篇10

就在鲁庄公准备出兵应战的时候,一直隐居的曹刿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缺乏谋略:为了避免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军的蹂躏,他就进见鲁应公,请求参与战事。曹刿向鲁庄公问:鲁国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这类维持生活的东西,我总要分赐给臣下,不敢一个人独享。”曹刿说:“这不过是小恩小惠,没有惠及全国,人民是不会尽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我的对神明是非常虔诚的,祭天地的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曹刿又说;“对神明守小信,不一定能感动神明,神明也不会因此降福的。”鲁应公想了一下,又说:“我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案件,虽然做不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亲自按律处理。”曹刿这时才说;“为百姓办事,这才算尽蓟了君主的职责,凭这一点可以与齐国决一胜负了。”他还请求陪同鲁庄公一起奔赴战场,鲁应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赶奔长勺。

两军在长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鲁庄公准备下令擂鼓进军,以先发制人。曹刿连忙阻拦,建议鲁庄公坚守阵地,伺机破敌。鲁应公接受了他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而此时齐聚军求胜心切,凭借兵力上的优势,首先向鲁军发起猛攻。他们接连三次擂鼓出击,但是都在鲁军严密防守之下被挫败,不但没有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使自已斗志沮丧。

曹刿见时机成熟,就建议鲁庄公果断反击。于是鲁庄公传令鲁军全线迸攻。鲁军凭借着高昂的斗志,一鼓作气,势如闪电般冲向敌人,一下子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鲁庄公见齐军败退;就想下令追击,可是又被曹刿所阻拦。曹刿眺下车,在地上仔细察看,发现齐军车辙紊乱;然后又登车远望,看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他由此判断出齐军的溃败不伪装的,这才让鲁庄公趁势追击。这样,鲁军进一步重创齐军,把他们赶出了鲁国国境,长勺之战以鲁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后,鲁庄公询问鲁军取胜的原委。曹刿答道:“打仗所凭恃的就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所衰退了;到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全消退了,齐军冲锋三次,士气已经耗尽,雨我军士气正旺,这时反击,自然可以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解释了没有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个大国,实力不可小视,因此要防范他们假败,以免鲁军遭遇埋伏。后来看犁齐军的车辙紊乱,旌旗歪剁这才敢建议国君实施追击。曹刿的一番话使鲁庄公心悦诚服。

上一篇:孩子的心愿诗歌下一篇:国旗下讲话学期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