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的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嬉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时年:今年。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已去:已经 离开。曰:说。则:就是。顾:回头看。惭:感到惭愧。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其实, 陈太丘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 或者说是不可以轻易判定他是守信者。
从标题上看, “陈太丘与友期”与“友与陈太丘期”是有细微差别的, 前者以“陈太丘”为主, 后者以“友”为主;课文标题是前者, 那么为主的应该是陈太丘, 而不是友人。因此, 陈太丘这个人物忽略不得。遗憾的是, 目前《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实际却忽略了他。
从“友人”方面看, 他是被歌颂的对象。他哪些方面值得歌颂呢?文中说得明白:他向元方打听陈太丘时用了“尊君”一词, 这说明他是很礼貌的, 值得歌颂;还有他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在元方面前生气, 因为这事与元方无关, 打酒只问提壶人嘛。因此, 尽管面对一个7岁的小孩子也感到惭愧 (从严格意义上讲, 友人只是为自己生气搞错了对象而感到惭愧的, 也即承认了元方说他“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是有道理的) 想道歉, 并想拉住元方的手以示友好, 其态度是很诚恳的, 这就是他反省之后才有的行动, 这一行动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具有知错就改品质的人, 也值得歌颂。如果他真的是一个“无信无礼、十分无礼, 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 不反省自己的过失, 反而怒责太丘, 粗野蛮横”的人, 那么, 他愿意给元方这个7岁的小孩子道歉吗?还能“下车引之”?这是何等的牵强附会呀!这种以矛攻盾的分析, 能自圆其说吗?这难道不是欲加之罪么?还是多分析一下友人为什么怒 (生气) 吧——这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所在!
首先, 我们还是看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行”应该怎样理解吧。对此, 课文脚本上注释为“相约同行”, 那么, “行”就是“同行”, 这已经清楚明白不过了。既然是“同行”, 那么陈太丘就不应该单独先行而去, 单独先行而去就是与“期行”有悖, 这就难免友人生气了。这里的“行”字, 换句话说就是“一起走”的意思;论语“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里面的“行”字, 就是“一起走”。网上对此的理解也是这样子的。由此看来, 友人的生气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那些教案以及教学设计当中的想当然等, 大概是没有正确理解这个“行”字造成的吧。
再看“友人”吧。他是守信者还是失信者?笔者认为他是守信的, 尽管在时间上失了约。他一定明白自己不能按时赶到, 这个时候他安全可以不去陈太丘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 一般情况下则更能说明他“失信”了。但是他还是去了陈太丘家, 这说明他在行动上没有“失信”, 而是“守信”的!还有, 陈太丘与友人的相约当中, 一定没有这样约定;“时间到了你 (我) 不来我 (你) 就可以走了。”如果这样约定了, 友人明知自己不能按时赶到, 也就没有必要还要去陈太丘家。其实, 失约并不等于失信 (就是他没有去陈太丘家, 也不一定是失信的) 。这个道理, 他懂;陈太丘呢, 不懂;元方, 更加不懂。天有不测之风云嘛。他因出现意外而迟到, 他是多么地希望得到陈太丘的理解和谅解呀!可惜的是陈太丘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陈太丘只想到约好的期限, 不懂得失约不等于失信的理儿, 不懂得在特殊情况下要灵活对待, 头脑简单, 一意孤行, 不替他人着想,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条主义者。不然的话, 陈太丘可能会这样想:友人时到人未到, 莫非是遇到了麻烦事或有重要的事必须做才这样的吧。如果能这样想, 陈太丘一定会在家里坚持等友人的到来的。这样的话, 友人与元方之间的矛盾连萌芽的机会都不可能有。由此看来, 还是理解万岁——这才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旨啊!
当然, 一般情况下友人是不应该生气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同了。据史料记载, 友人比陈太丘官大两级, 是陈太丘的顶头上司。据此, 友人对陈太丘的机械离去而生气, 说其“非人哉”是有理由的,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即是。仔细品读“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不难发现友人指责的是陈太丘的擅自行动先行而去——没有“一起走”。还有友人是有资格来生气的, 因为就是等到友人一起出发而误事, 那么承担责任的不是陈太丘, 而是友人, 无论什么事都是友人兜着的呢。友人能不生气吗?还有, 陈太丘在自己的家里等, 与不在自己家里等是完全有区别的。在其他地方等, 一旦夜幕降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陈太丘只好不等而或回家或去目的地好了。如果这样, 友人就不该生气。而在家里等, 不论等多久都得等, 因为投宿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友人怎能不生气呢?更因友人有车, 为何不等到友人到家后一起乘车走呢?友人能不生气吗?可惜的是, 陈太丘没有这样想, 或者说不会这样想, 因而也没有这样做。友人不生气才怪呢。陈太丘怎么就长着一颗木头脑袋呢?其实, 为了表示对友人 (领导) 的尊重,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另外的地方, 陈太丘都得等。由此看来, 这生气是情理之中的事, 也是事态发展的必然之事。再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来看, 方正, 正直也。该文表现谁正直为好呢?当然是友人正直为好 (若大家都正直则更好) 。因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用现在的话说, 劳心者即领导, 劳力者即被领导。结合本文来看, 友人是领导, 陈太丘是被领导, 只有领导正直, 被领导才不受冤屈, 才得到幸福。至于元方还年幼, 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世说新语》共设36门, 第12门是“夙惠”门, 专记聪明儿童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却没有放在“夙惠”门, 是元方不聪明吗?不是。既然这样, 为何作者不将它放在“夙惠”门而偏要放在“方正”门呢?原来是, 放在“夙惠”门里的聪明小孩一般都是主角;而放在“方正”门里只能是个配角了——本文就是以他来陪衬友人的高尚品质, 突出友人的“方正”的。由此看来, 作者本人是深谙该文主旨的。
也看看元方这个小孩子吧。他的言行举止只是他的本能而已, 他的心怎样想口就怎样说, 这说明他童性未脱, 天真无拘;与其他胆小怯生的小孩相比, 他不畏惧陌生人的胆量是应该肯定的。正因为有他这种本能的表现, 他与友人之间才产生了矛盾, 因而“入门不顾”。不然的话, 他会迫不及待地躲了起来或被吓哭了什么的, 任凭友人生气罢了, 哪还有他与友人产生矛盾的呢?如果这样, 友人的高尚品质也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 为了体现友人的高尚品质, 从写作方面看, 元方在制造矛盾上只能这样安排。再从元方的回语来看, 说他聪慧也未尝不可, 因为他给友人头上扣上了“无礼”“无信”两顶帽子嘛。这帽子扣得当否?回答是这样的, 说友人“无礼”扣得倒还算当, 因为友人生气毕竟生错了对象;不过, 友人的“尊君在不”是有礼还是无礼?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友人是很有礼貌的。然而在元方的心里, 他认识不到友人生气是情理之中的事, 便认为这是“无礼”了;说友人“无信”则扣得不应当了, 因为有信无信的问题, 实在比较复杂, 元方是不会懂的, 他喜欢怎样认为就怎样认为, 他认为只要是误期了就是“无信”。所以, 他便给友人扣上了这两顶帽子。这其实是很伤了友人的自尊心的。然而友人不与元方计较, 因为他知道计较起来也是没有用的。俗话说:童言无忌。何况站在元方的角度来说还很有理呢。大人不记小人过嘛。友人是这样想的, 因此特向元方道歉等。这说明友人胸襟阔大, 品质优秀。换句话说, 友人理解元方, 元方却不理解友人, 因此矛盾不可避免, 这又说明了一个理儿:理解是相互的, 一厢情愿是不可求得和谐的。同时, 我们还明白友人为求和谐而屈尊道歉等, 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的。如果元方少年老成地对友人说:“伯伯 (或叔叔) , 您别生气吧, 因为我爸爸不在家, 您生气又有什么用呢?”真能这样, 友人自会感到惭愧的, 同时还真的表现了元方的聪慧哩。可惜呀, 元方并没有这样说呀……
诚然, 矛盾出来了, 就得想办法解决。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从主观上去作文章, 于是, 友人“下车引之”。但因元方年幼, 友人的努力而为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 要解决这个矛盾, 或者确切地说, 不让这个矛盾出现, 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陈太丘在家里尽管等好了。
继续看友人吧。如果真的蛮不讲理, 那么受到元方的指责后, 他不仅不会感到惭愧, 反而会怒火中烧。这样不仅毫不利于和谐, 反而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友人没有这样做吧。本来, 友人也很想向元方说明他为什么迟到了的原因的, 但这是没有用的, 因为元方毕竟只是一个7岁的小孩, 还谈不上有什么阅历, 自然是头脑简单, 思考问题单一, 不可能想到在某种复杂的情况下, 不守时的行为与守信的品质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的。同样, 元方也认识不到, 父亲在等了很长时间之后走掉, 在常态的情况下固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友人是因某种不得已的缘由而迟到赶来, 那父亲的离去让友人生气, 说出气话也是情有可原的。俗话说:“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友人便干脆委屈自己不说罢了。还是那句话, 理解万岁才是本文的主旨呀。
这样的主旨, 要七年级学生懂得的确很有难度, 作为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它。
更有, 从写作体验来说, 文中所涉及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 一定起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常练笔而能写点文学作品的教师, 一定会有深切感受的。正因为这样, 教学本文时我们就“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那些教学设计等在这个方面是犯下了错误的。在向素质教育要质量的今天, 那些教学设计者应该尽快地汲取教训呀。
但是, 值得怀疑的是, “非人哉”中的“人”字应该是“君”字, 可能是作者或编者的疏忽而成了“人”字。因为从全文当中的“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来看, 都是“君”字, 很有和谐感;为了保持这种和谐感, 只能是“非君哉”。网上对此之译文就是“不是君子啦!”这是很对头的。当然, 这里的“君子”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充满理性, 而陈太丘的先行离去, 恰恰是缺乏理性的表现, 所以“非君哉!”“非人哉”——“不是人啦!”如果友人真的这样说, 那实在是说过头了。但从全文来看, 友人是不会这样说的。我们知道, 要骂某某不是人, 那么这人一定是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或有畜牲一类的行为了。而陈太求仅仅只是先行离去, 怎能说“非人哉”?!
总之, 通过解读本文, 尤其是通过教学本文, 应该让阅世不多的学生们懂得本文的主旨是“人世间的事是复杂的,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 世界就少一份矛盾多一份和谐, 理解万岁!”, 而不是以“诚信”为主旨的!
固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毕竟其主角还是哈姆莱特, 绝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也就是说, 对文本的解读, 读者由于自身知识、阅历、个性等的差异, 对作品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往往会有差异, 差异的前提是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还是应该有基本上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承认差异并不等于放纵读者的错误理解。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 如果我们认可让学生懂得的是“诚信” (或守信) 的重要的话, 那么我们就是对读者错误理解的放纵, 而不是承认差异;如果我们认可让学生懂得友人礼貌待人, 有错就改的良好品质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或者认识到友人胸宽量雅具有包容品质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那么这才是承认对该文本解读的差异性。其实, 承认这一差异性, 就是对《陈太丘与友期》应该有基本上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具有包容品质就是建立在对他人他事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就是以“和谐”为果的因。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那么我们还愁和谐不成?
摘要:《陈太丘与友期》是教材里的名篇, 但是该文的教学方案与设计, 以及思想开掘, 笔者通过查阅很多资料发现是值得商榷的。
人物:来客、元方
幕启
来客:(知道少年就是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抬起头来一看,心想:他不就是那个跟爸爸失约的叔叔吗?哼!现在到来了,高中生优秀作文《陈太丘与友期》课本剧作文》。可他还是出于礼貌)您好!叔叔,我爸爸跟您约好了正午到,可已经过了正午了您还不到,他就先走了。
来客:(生气地)哼!真不是人哪!与人约好一起同行,现在却丢下别人先走了!
元方:(气愤地)您与我爸爸约好是在正午碰头,可您却过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将信用;您对着儿子骂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
幕落(剧终)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改编文:
东汉时期,有个人叫做仲弓,又名陈太丘。他是一个公正守信、德行高尚的人,“梁上君子”的故事就是关于他的美谈。同时,他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的儿子们个个都像他一样能言善辩。
有一天,陈太丘的一位朋友约他在那天中午的时候一起出行,陈太丘很高兴地答应了。到了中午,陈太丘准备好了车,在门口等朋友。可是,陈太丘左等右等,都不见朋友出现。陈太丘很失望,他以为朋友可能不会来了,就自己坐车走了。陈太丘走后没多久,他的朋友就坐车过来了。那时已经过了中午,朋友瞧见这里没有陈太丘的影子,以为陈太丘在家中等他。
那时陈太丘七岁的小儿子元方,正在家门口玩沙子。朋友看见了他,就质问到:“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头也不抬,平静地回答道:“我父亲看你久久没有来,就先走了。”朋友一听,气急了,眉毛皱的像根麻花,眼睛瞪得老大,表情十分可怕。他一跺脚,将车板蹬得嘎吱响:“真可恶!怎么这么不守信用!与别人约定好了的事,竟违约,反悔!”
元方对朋友的表现视而不见,表情还是很淡定,这令朋友更加生气。元方看着那张生气的脸,不紧不慢地开口了:“先生和我家父亲期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中午却没有来,这就是不守信用;您对着儿子骂自己的父亲,这又是不讲礼貌。”
朋友听了元方的话,半张着嘴,脸上一阵白,一阵红。他自己想了想,不禁感到惭愧,的确是自己先失信于人。于是准备下车向元方道歉。元方瞟了自己父亲的朋友一眼,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留下朋友一个人在门外愣着。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
3、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十一岁的小朋友他叫元方。有一天他去拜会袁公。袁公问:在太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有意为难他,就说: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们,如果你是元方,你会怎么回答呢?
元方并没有直接的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打了个比方,说了这么一句话: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元方用一种迂回的方式去回答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既照顾了袁公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有关元方的小短文,看看他的其他事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友期》。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课文的示范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语气。
师:有一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尊君在不”的“不”字。明明是不,为什么我们却要把它读作否呢?因为它是通假字,通哪个字?“否”师:那我知道,同学们应该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故事的大致意思还读得懂吧?关于其中一些重点的字词,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字词)(学生抢答)
师:看来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到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在预习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啊,它出现了很多次。就是这个“君”字。在文章里出现了几次啊?四次。把它所在的句子找出来。君久不至”“君与家君”。同学们是否能说说“尊君”“君”称谓有什么不同呢?(ppt展示答案)
师:很好。除了老师列出来的这些字词,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学生提问)
师:没有啦?那大家知道,古文相对于我们现代文而言是比较简洁明了的,“你贤良的父亲“家父在太丘,“:页。《陈太丘与(听录音)(ppt展示重点“尊君在否”“家君”这三个我从前”同学“周公、129。“待比如说我们想要表达某个事情或者某种意思,用现代汉语来说的话可能要花上十几个字,但是我们用古文可能就几个字就搞定了。那是因为古文中常常会省略掉一些语言成分。在《陈太丘与有期》这篇文章中呢,就有很多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动作的发出者被省略掉了。我举个例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过中不至是什么意思啊?过了正午还没到,谁还没到啊?友人。但是这里却把友人省去了。按照这种方式,我们把整篇文章中被省略掉的成分给补全。(看上面)师:同学们填的很正确。能把这些部分准确地补充出来,我敢说你们对于文章意思的理解已经是八九不离十了。那还等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吧?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学生复述)
有没有同学想要挑战他的,有没有比他讲得更好的?
师:好的,都说得很不错,多去积累一些有趣的故事,你们会是故事大王的。
师:我们说文言文要多读,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意思。朗读课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字音、语气,情感......像我们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些对话,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元方还是个孩子,所以他的话要读出一点孩子的味道,要有点稚气。而友人呢,是个大人了哦,所以他的话呢,我们读出来就要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成年人说的话。除了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以外,还要注意骂人的话要读出生气的味道,讲道理的话呢要读出一本正经的感觉。
师:说了这么多,我请同学来实践一下。请三位同学,分别读旁白、元方的话、友人的话。有么有同学愿意尝试?其他同学注意听好了,等下就由你们来点评。(学生点评)
师:其实这三位同学读得已近够很不错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下,建立在他们的基础之上我们要读得更好。《陈太丘与友期》预备齐。下面请同学们在一起来把课文朗读一遍,思考陈太丘、友人、元方分别是具有怎样性格的人?我们说人物性格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去发现。友人、元方的性格更多的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上来把握。陈太丘呢,从他的行动上去把握。《陈太丘与友期》预备齐 陈太丘:讲原则,或者还有点古板
友人:不讲信用、野蛮无理但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据理力争,正直
(结合文章语言,谈谈从哪里看出?)
师:文章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呢? 待人(接物)要讲礼貌、守信用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学习经过语言描述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
2.学生课前板书展示学案课前预习部分的1、3、4题。(1组展示课前预习1;2、3组展示课前预习3;其他小组有疑惑的都能够展示。)
3.板书展示学生的解读的目标。(指定一名学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当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渴望求知的眼睛,就会想起冰心的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日,就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的《陈太丘与友期》,去认识一位机智的儿童--陈元方。(板书: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世说新语》:
(生结合课前展示的板书讲解,然后生齐读。)
附:
南朝文学家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著作是一部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第一部体小说集。《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解读目标:
咱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需要掌握哪些资料?此刻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一位学生结合课前展示在黑板上的学习目标解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资料。)
三、展示疑惑:
古人云:学贵有疑。是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哪些疑惑?
(生结合课前的板书展示预习中遇到的疑惑。)
此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
四、诵读课文:
学习文言文,诵读十分重要。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给大家读读课文?读时要注意字音、停顿。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一会儿从这两个方应对其朗读进行点评。
(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同学们点评的都很中肯。刚才对文章节奏有疑问的同学还有疑问吗?(解答后进行下一个环节)此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刚才大家提到的问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
五、翻译课文:
同学们读得不错。此刻,请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在书上划出疑难词句,标出重点词句。在独立完成后能够小组内解答疑问,交流重点词句。小组交流完后,组内解答不了的疑问能够派个代表板书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能够帮他们解答。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板书疑问--解答疑问)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到底读懂了吗?此刻,咱们就进行组间提问,考查一下。规则是:提问资料为你们认为重要的词、句。其中有4处加分点,凡是能够问到加分点的同学,都能够额外加2分。提问、回答的思考时间都不得超过3秒钟,超时的同学将失去机会。时间3分钟。此刻开始。
(学生进行组间提问,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重点:不--否去:离开)
教师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作为加分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完善板书:通假字:不--否古今异义词:去:离开(古义)到(今义)
看来有些同学还有些意犹未尽,此刻,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有效训练”,完成后同桌互相批阅,把错误及时改过来。有三个板书展示的机会留给同学:有效训练1、有效训练2的第一小题、有效训练2的第二小题。不板书展示的小组派代表给他们批阅、改错。
(学生3人板书展示,别组学生给他们批阅、改错;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有效训练,然后互批、改错。)
附: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尊君在不
(4)相委而去
(5)下车引之
(6)元方入门不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头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六、感悟课文:
经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此刻,请你再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内探究2,把要点写在学案上,然后小组交流,最先完成的两个小组把第一小题答案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板书展示--板书展示--板书展示小组主讲,其他小组补充)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咱们看到了一个不讲信用的友人,此刻,请你穿越时空,送给他一句话,能够用自我的语言,也能够借用名人的话。
(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结合课前展示的有关诚信的名言。)
附:
(1)元方有什么特点?友人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根据并标出。他们的特点是经过什么描述方法体现出来的?
(2)你赞成元方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七、再读课文:
文章以寥寥数笔,就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此刻我们面前。此刻,请同学们充分调动你的感情储备,分主角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果能再辅以动作、表情,就更好了。每个小组能够组成一个代表队,把你们的最佳表现展示给大家。
(学生小组分配主角,练习。)
有两个小组有展示的机会,不展示的同学要注意点评。
(生分主角朗读--点评--齐声朗读)
八、总评课堂:
(总评的学生负责。)
九、结束语:
今日,咱们的课堂上确实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我期望同学们不仅仅要在才学方面跟元方一样机智,更愿意看到同学们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成为一个聪明机智、懂礼仪、讲诚信的好少年!
十、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拓展资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
2、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
本内容,并争取能当堂背诵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有理有据地
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诚实、守信、有礼等美德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能有理有据的评价人物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题导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聪颖少年的故事导入:王戎识李、曹冲称象
刚才的两个故事与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出自同一部书,大家知
道是什么书吗?(《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简介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听读课文,要求: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并请同学指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2、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自评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要求:先读后译,说出重点词
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
4、二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
女生读,男生评
三、深入文章,把握形象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陈太丘
客人
陈元方
语言
2、客人的两处语言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客人是个什么样 的人?
①询问,很客气 ②愤怒,音调很高 没有诚信
3、元方用怎样的语言回答呢?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①礼貌,客气的说 ②声调不高,但义正词严 聪明机智
4、对元方的回答,客人的反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惭”、“下车引之” 说明元方的话很有说服力,客人知道
了自己的错,要表示歉意,他是个勇于认错的人
5、元方接受了吗?他怎么做的?
没有
“元方入门不顾”
6、你对元方的行为怎么看?(可以进行一场小小的辩论会)
小结:老师应该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我们应该有自己 的看法,元方的行为,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当然,我 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宽宏大量的原谅客人,因为别人知 道错了,我们就应该给他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
四、激情诵读,情感体验
1、三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人物情感(分角色朗读)
2、分角色背诵(小组之间比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小结:其实背诵并不难,只要我们充分预习,用心投入,再
加上科学的方法,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很有趣的事。当 然,希望同学们课下还要趁热打铁,把文章熟记于心。
五、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些其他聪颖少年的故事,同学们还知道哪些 呢?请用一句话将它概括出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说新语》这部
书,积累了不少的文言词汇,也知道了做人的原则,一定要诚实 守信,礼貌待人。最后,老师也要送大家两句话,希望大家能带 着它们上路,走向自己美好的明天。(大屏幕展示)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举一反三,写出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与友期行、下车引之、入门不顾、则是无信 ....
我认真阅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方案,感触良多,整个教学设计不错,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1、三维目标明确且表述合理,能够根据教学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课程整体目标一致,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
2、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具体、详细,并以此为依据确立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了解到学生的抽象思维获得了一定发展,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本班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已经比较熟悉,所以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3、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整个教学设计学生的各种活动贯穿始终。
4、注重了拓展延伸,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将所学的知识点得到了巩固和落实。
5、教学过程设计严谨,环环相扣,有层次性,有阶梯性。便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完成课堂目标。
值得商议和修改之处:
1、应事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明确分工,任务应具体。
2、对课堂表演环节,教师事先应有细致的安排,否则的话就会显得杂乱无序。
3、应设计学生活动评价表。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
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
(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