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得体会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园心得体会(精选11篇)

校园心得体会 篇1

论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模式相结合培养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10-000-01

摘 要 巴西世界杯的结束使得我国足球从业人员再一次看到了我国与世界足球高水平国家存在现实的差距。纵观本届世界杯比赛,足球节奏越来越快,前场压迫越发激烈,更为明显的是各国在本届比赛中很好的完成了新老接替换代,这些新人的出现归功于各国科学系统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找出国外足球青训营培养模式并

与我国校园足球相结合,使得我国校园足球的开展与青训营培养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科学、可持续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校园足球 青训营 培养体系

一、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分析

从当前足球发展来看,校园足球是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储备最大的群体之一,我国近几年在校园足球开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改革,但足球青少年的培养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协调配合共同去建立发展的,因此我国现阶段校园足球在开展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校园足球开展初期,体育与教育之间冲突较为明显。从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来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基础,从学校到家长对于学习考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进行足球运动,其实足球

运动所带来品质方面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因此,协调好教育和体育关系,改善人们对于体育观念,对于足球的认识,是建立良好校园足球发展的前提。

校园足球开展中需要完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校园足球的开展不应该是简单的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足球训练比赛,对于青少年在从事足球学习同时或者学生今后个人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能力保证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青少年进行校园足球参与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球员管理制度,对每一名参与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对于有良好足球天赋的球员或对于足球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长期跟踪监控。与此同时,在进行校园足球联赛中严格制定比赛管理体系,大力倡导足球联赛文化,杜绝一切负面问题出现在校园足球开展之中,使校园足球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校园足球开展中教练员,师资水平能力有限。优秀青少年的成长与优秀教

练员科学严格的训练指导分不开的,但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园中有过专业足球训练经历的教练员数量仍非常的少,国家对于这些基础教练员的业务培训的普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二、我国青少年训练营开展现状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相比较国外足球发达国家青训营开展程度,目前我国青少年训练营开展方面比较缓慢,形式比较单一,并且在青训营开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1.青训营发展规划,培养方向不明确。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发展规划方面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建立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2.传统的青训营培养模式过于陈旧。我国的青训营模式过于老化。俱乐部梯队培养,足球学校,业余体校等培养方式依然被我国青训营所采用;3.青训营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有待完善;4.青训营学生的管理过于松散,学生选材,年龄注册,文化教育,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严重不足;5.青训营发展规划建设中社

会资金力量不足,缺乏青训营与商业模式的结合;6.青训营缺乏精神层次的文化内涵。

三、我国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模式结合研究

从我国目前的足球管理体制及现状来看,校园足球与青训营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将会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途径起到一定的影响。具体从几个方面开展:1.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体教结合问题.学生利用每周课余时间或假期的时间到训练营中进行正规系统的强化训练,将足球训练开展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弱化,使从事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职业规划;2.完善青少年培养管理系统,使青训营与校园足球之间存在的问题相互弥补,并且通过训练营可以对于学生进行科学的选材和运动员注册管理;3.通过青训营和校园足球的结合,为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搭建更多的展现平台,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4.将青训营中高水平教练与足球指导

员引入校园,为校园足球作指导,解决校园足球中的师资水平问题;5将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有效结合,使青训营的专业足球氛围融合到校园足球之中,更广泛地让足球在校园中的传播。

四、结论

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完成的,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青训营培养模式很好的协调。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校园足球与青训营模式培养体系对于我国更好的发展青少年后备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具备庞大的青少年足球基础后国家的足球水平才能够与世界高水平差距渐渐的减小,我国足球才能够更好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刘丹.球类项目训练理念批判.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xx.Basic Training.德国足协.徐金山.日本足球运动水平迅速

校园心得体会 篇2

一、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集思想、体制、教研、课外活动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1]。校园文化是一种依托于校园而发展起来的,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 校园是校园文化产生的肌体, 离开校园也就谈不上校园文化,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校园文化又同活跃于其中的师生紧密相连。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甚至是精神面貌, 良好的精神外貌, 形于心, 发于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对全体师生的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校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一种集体意识, 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会形成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科学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激发全校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的生机与活力, 使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2]。和谐校园要求各方各面协调一致, 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同时也要求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和谐一致。和谐校园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是人文景观的和谐, 是办校规模同师资水平的和谐, 是同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和谐。

二、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过于关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弱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理念的外现, 其核心内涵依然是校园文化中精神层面[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忠于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 为精神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目前某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单方面强调学校速度和规模。对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严重失衡。殊不知, 离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 大规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丧失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初意义。

2. 片面追求学术水平高速发展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忽视内涵建设。

当前, 各方积极倡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但各种不同的理念相互激荡, 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过分提倡实用主义, 弱化人本关怀。[4]学术水平和学生就业是学校两大支柱, 部分高校单纯强调学术水平和就业发展, 这种模式是一种随时都会丧失生机的发展, 它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提升。

3. 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重视不够。

学生, 是学校根本, 无论是学校建设还是发展都应该以学生为根本, 为基源。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生, 在当前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过程中, 部分高校对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问题未形成充分认识, 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难以消除的影响。首先, 学校对不健康网络文化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5]。大学生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人才, 他们不仅掌握先进知识技术, 对网络文化也相当关注。目前网络文化良莠不齐, 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的缺失, 使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学生造成思想冲击和影响, 对健康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十分不利。其次, 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6]。当前, 各大高校在重视大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 未能同时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些高校处理问题忽视学生心理感受, 其实质上掩盖问题, 并没有实际解决, 深刻影响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再次, 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提升[7]。当前“老人倒地无人扶”等社会问题引发关注, 这些道德事件表明道德建设和人文素养尚待加强。学校对学生道德要求的提升将成为影响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高校将思想品质和德育建设归为中小学的义务和职责, 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持续培养和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构的基石, 对广大的师生影响不可小觑, 另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同时也同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其影响能够波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从一定时期来看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引领和谐校园的发展, 从长期看高校校园文化关系到中国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的实现, 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是个曲折迂回的过程, 是不可一蹴而就的过程, 必须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是凭空臆想就能形成的文化形态, 而是要通过全体师生的实践并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形成、定型并不断丰富完善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迫在眉睫。伴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 各种不健康的意识也日益凸显, 越来越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 各种错误的思潮汹涌而至, 扰乱了人们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步伐。各种错误思潮对当前学生的影响日渐明显, 进而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和前途, 这些人才是祖国未来的脊梁, 承担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理应引起高校主管及其领导人员的重视。

当前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完善的重要机遇, 抓住机遇建设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 要构建和谐社会, 应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支撑, 努力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的人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技能。值此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契机, 各高校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四、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 要提升校园文化示范效应。

高校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适度竞争有利于高校自身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也有利于各高校的良性发展, 但是这种竞争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高校间的竞争应表现为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 而这种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校园自身的文化建设, 因而各高校应努力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 并带动各其余高校的发展, 形成自己所独有的示范效应, 努力铸就自己的先锋榜样作用。

2.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提升创新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时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发展变化。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 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一个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 必须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的发展。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和程度, 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和谐校园不仅是校园物质层面的和谐, 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而言, 它更是一种学生内在个体素质的和谐, 因此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的培养发面, 要求学校能够做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才, 不仅仅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要具有长远的眼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 加大对不健康思想、低俗文化的监管力度[9]。

加强对腐朽、低俗思想和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的有效监管,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既有利于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 也有利于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4. 实现校园资源优化配置, 提升校园文化系统功能, 强化校园文化要素的整合功能。

校园文化是由各种不同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因此, 一个良性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兼顾各方,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构建完美的和谐校园。

总之,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在当前党中央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同时, 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积极发展学校特色, 维护和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摘要:党的十八大深入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软环境, 对学生素质培养、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和启示作用。值此十八大深入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之际, 深入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校园文化建设紧迫性, 简要探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举措意义重大。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文化,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慧.现阶段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J].理论月刊, 2006, (2) .

[2]常一青.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促进各族师生全面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3) .

[3]杨经录, 王宏宇.基于“和谐”的校园文化内容建设探究[J].国电力教育, 2008, (6) .

[4]陶成文.理工科院校应强化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4, (2) .

[5]刘志坚.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 .

[6]刘德宇.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4, (9) .

[7]张建明, 李遵清.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 (1) .

[8]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7) .

校园集体舞的教学体会 篇3

1)学生动作不优美,身体的重心起伏不到位。

2)男女生搭配跳时出现害羞而影响动作。

3)队形变化出现混乱。

我是这样解决问题的:

1)让学生体会身体重心的起伏,重要是膝关节的屈伸。

2)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动作——波浪步、前进步、后退步、转体、侧身、邀舞、谢礼。

3)同性伙伴的合作练习。(男与男、女与女)

4)异性伙伴的合作练习。练习前先让男女学生把基本动作做熟练,同时和全体同伴(异性)都合作一遍,让异性同伴消除害羞心理。

5)队形变化练习。先把学生的移动线路图讲清楚,然后只练习移动换舞伴,再练习完整集体舞。

6)听音乐完整练习。虽然学生已经掌握集体舞动作和换舞伴方法,但听音乐做节奏比较快,学生有时跟不上节奏,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醒:上、退、转体、后退、侧步、退步、换舞伴等。

另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有以下几点:

1)手臂与步伐配合不协调。

2)转体上步时方向不够90°,两脚分开过大,影响后退步。

3)前侧步时没有背对背,后退步时面对面。

纠正方法:

1)要求学生上步时(高重心时)手臂前上举,高度为鼻子位置;后退时(低重心时)手臂侧平举打开。教师语言提示:收、展。

2)在地上做“十”字标志,让学生每次转体转到十字线上,熟练后再无标志练习。

校园迎新心得体会 篇4

工作一个多月了,亲身参与经历了分公司的迎新活动,在这过程中学到很多,感触颇深。

记得第一天来市区分公司报道,曹经理就把我们派往了当时最忙碌的校园营销中心,当时自己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完全把自己当做公司的一块砖,哪里学要哪里搬,一心想为公司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那时高校即将开学,所以来到部门后我们就开始了迎新的准备工作,虽然是粘卡之类的简单操作,但无不考验着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乏味,更多的是责任,虽然身为基层工作人员,但我深知迎新前这些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因为自己马虎在卡上写错了号码,很可能给以后的迎新发卡过程中带来麻烦,甚至客户的投诉,所以本人粘卡时十分细致认真,就像在学校考试时做数学题一样。

在医学院新生报到前一两天时,我们被派往仓库,开始更加艰苦的工作,在那里需要把很多很多帐篷搬往即将举行活动的现场,每个帐篷都需要两个人抬,过程是艰苦的,常年握着笔杆子的我确实鲜有接触到这样的重体力活,虽然已经进入秋季,但不一会儿汗水还是湿透了我身上穿的那件黑色动感地带小T恤,一颗颗汗珠从下巴滴落,细皮嫩肉的小手也磨出了老茧,人的体力是有限的,但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我,因为每当我想到如果我们搬运的帐篷不能及时到位,那势必会耽误即将到来的迎新活动,一想到这些我变忘记了疲惫,再苦再累都能迎难而上,永不言弃。在这期间我也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我们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是在我们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之下,才在医学院迎新活动前保证了帐篷及时到位。

之后迎新活动便真正拉开了序幕,我们曾被派往医学院和河师大活动现场,那些天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我倍感充实,也学到很多。在河师大现场时我记忆犹新,很多场景还历历在目,一个个动感地带帐篷和色彩斑斓引人注目的条幅装点着河师大校园,使这里蓬荜生辉,带给校园以青春活力,不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伴随着一个个提着大包小包新生的到来,我们的工作也开始了,在校园掀起一场办理移动业务的热潮,只见一个个报道新生蜂拥而上,在校老生闻讯纷至沓来,不一会儿办理业务的帐篷就被热情的学生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可谓是里三层外三层,我们工作人员忙的是不亦乐乎,作为一名移动公司员工,此时拖着疲惫的身躯,挥洒着汗水,忘我的工作,但看到此情此景,我是幸福的。记得第二天有下起了一场大雨,但丝毫没有浇灭学生们办理业务的热情,一个个打着雨伞冒着大雨,也要办理上预存套餐,也要参与存分摊送礼品,这些我们移动的忠实客户让我为之感动,不禁落泪。

当现场活动结束以后,我仍然感到意犹未尽,以后还想多参与迎新现场活动,虽然过程是艰苦的,但很有意义。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在校园营销中心的录入资料工作,一天天重复性的工作是乏味的,但一天早上王经理到我们那对我们五个实习生的一席谈话让我精神振奋,获益良多,好似一场细雨洒落在即将枯萎的麦苗上,使我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要全心全意认认真真的去完成看似简单的工作。

校园安全心得体会 篇5

一、增强安全意识

首先,领导重视安全。学校的安全工作管理程度如何关键在领导,领导起着主要的作用。所以学校领导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特别是校长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重要的工作来抓。

学校领导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一是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和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管理安全工作的水平;二是认真传达有关学校的安全事故及其责任事故处理,增强学校领导、教师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领导带头学习领会上级有关安全部门的文件会议精神,严格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安全精神要求,提高学校领导安全管理能力。四是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管理计划之中,并拟定相关的各种安全预案。

除外,领导还要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要有预见性和远见性,比如对学校的安全隐患,要做到提前预防、提前采取措施等。

其次,教师重视安全。学校领导还要加强对教师的进行安全教育,增强教师的安全工作意识。学校主要领导要除了利用例会或集中学习时间认真的传达上级有关部门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还要在学校各种集中的场合加强安全教育,以帮助教师提高安全认识;特别是在日常安全管理中,贯彻好学校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安全工作的责任意识;同时学校要通过各项安全应急预案的演练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救自护能力。这些都是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前提。

最后,学生重视安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内涵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运用安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就是要结合《学校安全教育纲要》全面系统的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教育。

二、加强安全制度建设。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学校安全工作的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保证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首先要确定好每年度的安全管理任务目标,这个任务目标应该在每年度的“学校安全工作计划”中具体体现,任务目标的制定是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精神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由领导班子研究讨论制定。然后学校的一切安全工作都要围绕实现这个任务目标开展工作,它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要明确各级安全工作的责任人,避免工作推诿的现象。这样制定出的有关安全工作职责、制度等,能树立“一盘棋”思想,既避免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职责制度等方面的“重”与“漏”现象、减少工作交叉,又避免因各项职责、制度等规定不一致或者抵触而引起的工作不便,使安全工作职责制度执行起来能够保持清晰顺畅,这样做不仅便于教师的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定期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学校要做到定期检查与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工作。一是学校要做到“三个一”,安排专人每月对校园环境进行一次大检查,每天进行一次小检查;班主任每周向学校汇报一次安全工作,平时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排除;领导班子每周开会必讲安全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二是布置的各种安全工作检查督促到位。并将检查结果进入安全考核各项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在安全工作的分配上尽量均匀,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积极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教师,这样也便于安全排查工作的开展。

四、建立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要和有关部门协调,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给学校一片净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积极与辖区派出所联系;加强学校安全防范与巡查;加强学校人防的同时强化技防设施的应用等。

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坚持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为有效地抓好安全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定期的安全教育制度,以班级为主的效果会更好;二是依据学校、学生、季节等特点,选择适当的安全教育内容;三是通过趣味活动和安全演练等形式,让学生用心感受。

书香校园心得体会 篇6

诵读在我们看来无非就是利用一定的时间把一些重要的诗词让孩子读出来或背诵下来,当然这主要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学校所完成的。可是今天我才发现:

第一,原来吟诵也可在外面带着孩子在具体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孩子们能入情入境,效果更佳。孩子们也会在三五遍的吟诵中体会内涵,以致很快地达到会背的境地。

第二、吟诵时学生还得注意诵读的姿势、眼神、调整呼吸,最重要的是还要面带微笑。

第三、老师在教孩子诵读时,还得注意创设情境,特别要注意可边做动作边诵读,对于童谣我们还可边打节拍边诵读,这样孩子们会在快乐中边玩边体会诗的意境,并很快记住它,继而能很熟练地背下来。

第四、诵读诗词时,要想孩子会背诵,老师的指导是少不了的,千万不可让孩子死记硬背。

第五、吟诵的内容有很多,面很广,不一定要局限在古诗词,现代诗也是不错的选择,如:金波、金子美玲这些作家等。

第六、老师的领读很重要,要经常对孩子说:“请你这样跟我读”。

第七、在教低年级孩子诵读时,不要刻意地去告诉孩子哪该重读哪该怎样读,只要让孩子觉得读的有趣即可。

叶圣陶曾说过:“令学生诵读,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边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点能背诵,而自然得到纯熟的境界。”

是的,我们教学生诵读,最主要的是:

1、要努力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中传递的感恩、同情。

2、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能力;

校园心得体会 篇7

一、统筹安排, 规范运行机制

1.建立运行网络

学校首先成立了创建特色学校领导小组, 由校长统筹规划, 教师具体实施, 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教师———学生逐级实施的立体网络。对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解决, 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以保证特色学校创建的顺利实施。

2.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特色学校的质量考评机制、管理保障机制和教师激励机制, 要求特色项目, 每年要有一次特色成果展示, 要有一项成果获得县级奖励, 对达到的项目, 在目标管理考评上给予加分奖励。同时, 改革完善教学工作制度, 充分调动教师创建特色学校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参与创建的主体意识, 保证特色学校建设的正常运转, 使特色学校创建具备科学规范的运行体系。

二、依据校情, 打造办学特色

学校在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原有优势和现有基础, 出台了《四都中心学校创建特色学校实施方案》, 依据《方案》逐步实施。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建立《国学》读书活动领导小组

我校读书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 主管德育副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团支部书记、大队辅导员、德育处主任、教导主任组成, 组长是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这个小组经常研究有关开展《国学》活动的情况, 制订读书活动的工作计划, 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及时反馈进展情况。我校领导把开展《国学》读书活动视为己任,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全校师生达成共识:“让读《国学》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每天必做的事”。

2.建立指导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得力的指导教师队伍, 其主要成员有:各中队的辅导员。他们负责实施学校制定的《国学》读书工作计划, 组织本班学生制定读书方案, 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开学后, 学校都举行了“《国学》读书活动”的启动仪式, 各中队制定了详尽的读书活动计划。各科教师常常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相对应的《国学》课外读物, 同时学校还十分注意博览群书的学生, 让这些学生的家长介绍引导孩子读书的经验, 带动其他学生读好书、做好人。

3.建立读书活动骨干队伍

成立了学生“《国学》读书骨干班”, 第一批就有60多名学生, 是从全校学生中挑选出来的读书积极分子。“《国学》读书骨干班”成为我校读书活动的骨干队伍、领导队伍, 为读书小组的其他成员树立榜样, 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4.精选活动内容

国学教育分文学经典诵读、艺术修养、体育竞技三部分内容。

第一, 文学经典诵读部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组织人力审慎选择国学素材, 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编写了小学国学教育教材, 供小学生使用。

诵读内容安排:

第二, 艺术修养部分: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势, 确定自己在国学教育中的艺术特色和主导方向。广泛开展书法、美术 (如国画、版画、剪纸等) 、传统舞蹈、戏曲 (如京剧、山歌剧、民乐) 等国粹的启蒙和入门教育。

第三, 体育竞技部分:根据本校的师资条件, 利用体育课或大课间, 开展中国武术、太极, 通过活动小组开展中国象棋、围棋等健身益智方面的学习和活动, 努力弘扬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学教育中来。

5.搭建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进校园活动

第一, 科学安排读书时间。

每天早读课:10分钟集体诵读, 每天下午放学前集体诵读5分钟;

语文课前3-5分钟诵读 (可领背、齐诵、单独背) ;

每周校本课程课:教师指导诵读;

每周班会课:班级检查、比赛诵读;

每周升旗仪式:全校集体诵读;

假期学生自主诵读和学生与家长共读。

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国学》读书节, 把鼓励少年儿童读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以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表演课本剧的比赛等形式激发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第二, 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将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报刊进行科学分类,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借书制度、阅览制度, 为学生《国学》读书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 浓郁校园读书文化氛围。学校在教室内, 走廊旁, 都布置有相关《国学》读书的格言和标语。这些镶嵌入墙的名言警句时时启迪、教育着广大师生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好。如:“与经典为友, 为人生奠基”;“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学校和每个班级的黑板报都宣传诵读《国学》的重要性, 介绍读书的方法。各个班级开辟富有特色、富有童趣的读书心得交流栏。学校还要求每班开设开放书架, 这样不仅为学生读书提供便利, 而且让《国学》书籍永远在学生的视线之内。

第四, 开展读书用书竞赛活动。学校坚持每个月一个主题, 开展《国学》读书心得交流、手抄报比赛、作文笔会、书画笔会、读书论坛等活动, 引导学生自觉读书用书。同时, 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学国学帮扶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学小博客大赛”。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 弘扬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美德, 活学活用。

此外, 学校每学年都举办读书节活动, 内容包括“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征文比赛”等, 激励学生品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与此同时, 学校还开展“读书之星”、“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评比活动, 每一个主题活动都掀起读书热潮,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发展。2012年12月申映雪同学的书画作品荣获福建省青少年书画摄影比赛二等奖;2013年10月邓东芝同学制作的学具, 获福建省第七届教学具评优比赛二等奖;学生作品、文章发表或获奖达100多人次。

学生如此, 学校教师也在丰富的读书活动中提升自我。根据“创建学习型学校, 培养科研型教师”的活动要求, 学校规定教师每人每年有一本政治理论学习笔记本和一本业务学习笔记本, 业务学习要求记录有万字以上。正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 近年来, 教师们撰写的教学论文或案例在CN级报刊杂志上发表46篇;有60多篇在省、市、县级评比中获奖。有二位教师评为市级名师;一位老师被为省“特级教师”和省“杰出人民教师”。

三、整合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1.整合学科资源。

学校要求除开设的特色课程必须确保实施之外, 还要求其它学科的教学也必须有机渗透《国学》特色教育。如在音、美、体育学科教学课堂上, 在开展其它综合实践活动或主题活动中, 都将《国学》特色教育融合其中, 使特色教育与其它学科资源纵横联系, 增强学生对特色教育意义的感悟。体现特色教育的“系列性、艺术性、育人性”。如主题活动《走进归龙山》就是让学生了解四都归龙山的悠久历史, 更加明确传承民间风土人情的重要性。

2.整合家庭资源。

学校的特色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 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在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上, 学校总要安排时间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 并要求家长各方面给予配合, 如建议家长平时在家中, 多给学生看一些能够陶冶情操的有关《国学》或艺术类教育节目,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平时督促学生在家多加练习, 如书法、绘画、乐器等多是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效果的。而像环保等社会公益项目, 更需要家长以身作则, 给孩子树立榜样, 并在行动上给予支持。

3.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是教育的源泉和归宿, 只有依托和建立在社会基础的教育, 才是活的教育。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厂、场, 建立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 让学生自主地把学到《国学》的相关知识学以致用, 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 我校特色学校的创建, 《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提升了学校教育品位, 提高了办学质量, 也为学校内涵发展积淀了丰厚的底蕴。

摘要:走特色兴校之路是一所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统筹安排, 规范运行机制;依据校情, 打造办学特色;整合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三个方面详叙了我校创建特色学校的做法。

校园短波:校园新闻五则 篇8

(王树成供稿)

江苏省金湖县闵桥实验小学在后操场上举行了“助残献爱心”的捐款仪式。在捐款现场,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掏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投入捐款箱里。

(陈学东供稿)

近日,本刊编辑应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实验学校的邀请,出席由该校举办的“中小学作文研讨会”,就解决当前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到会专家、教师进行研讨。

(本刊记者供稿)

日前,江苏省通州市石港小学班旗设计大赛落下了帷幕。本次大赛在全校发动的基础上,由各班精选3幅作品参评。瞧,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获奖展出,是多么自豪呀!

(潘亚锋供稿)

为了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师生享受读书的快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山东省枣庄市文化路小学于近日举行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成长”展示活动。活动中,学生们表演了古诗朗诵、相声、课本剧等,老师和家长代表也表演了古诗朗诵等节目,精彩的表演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

校园讲座心得体会 篇9

关于学生心理,张老师主要讲了八大点。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每个孩子一生下来,父母们都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真是太奇妙了。可是你会发现父母们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却都一样(只指有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从小开始孩子们的独特性都没有受到过尊重。

而我从教开始,虽然注意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比如有的孩子靠“听”就可以学得很好,有的孩子靠“看”就记得很快,也有的孩子要靠“写”才记得牢……每个孩子学会知识的方式都不一样,这是每个孩子独特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孩子的独特性还表现在很多的方面。我们只有注意到这点,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我虽然深知这一点,但我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基本上我都教两个班的语文,每个班50人,假设10人学习的方式相同,那么每篇课文都要讲10遍,在现今可能吗?理论虽好,实际情况却没办法做到,这才是我们现在最悲哀的地方。

另一个专题是承担教师责任,享受职业幸福。教师还有幸福吗?比如说,困惑一:教师管理上关注教育评价而不关心教师生命感受。管理部门对教育的重视更多的体现在了对教育各种类型的检查评比当中,而教师是直接承担者。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教师受到的伤害最大,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而有时,却变成了要完成毫无用处的造假材料,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有些不是教师的错,出现了问题却鞭鞭打在老师们的身上。老师一个学期要接受校级以上检查近20次,有时一个星期就有3次大型的检查。这样的一种多重的、没有一个统一说法的管理,让一个人承受着不公平的评价,他的一生会幸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如此“重视”教育,却有没有重视教师。

困惑二:理念上关注学生而不关爱教师。由“师道尊严”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再到“以学生为本”,在强调学生地位的同时,教师的地位逐渐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对“以学生为本”的错误理解,使得教师丧失了应有的教育教学权,甚至丧失了教师的尊严。家长期望值过高,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该由学校、老师全权负责,而且对于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很多家长爱子心切,只会拿着放大镜来看待问题,无形中给老师们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某报曾报导,教师有“七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直接服务于学生的,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却忽视了教师的生命感受。例如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请问,如何负责?靠什么负责?老师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可以保护学生免于受伤?我觉得自己的安全我都保证不了,何况学生?

“校园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5月21日至5月31日参加贵州省农村寄宿制“校园安全”校长培训,使我感受到“学校安全重于泰山”。校园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在工作中要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争取使我校的安全工作和教学成绩得到双丰收。在此,谈谈个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工作,特别是重大煤气中毒事故以来,我校认真贯彻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题会议精神, “提高自我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对家长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为此,我校确定了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以树立安全意识为主线,以强化层层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措施为重点,及时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校园内安全隐患,努力创建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整改迅速、环境安定、校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园,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中稳步发展。

为确保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我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学校领导加强了有关人员的安全工作责任心,真正使学校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杜绝了责任事故的发生。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统一指挥、协调各班工作的开展,第一时间传达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安全工作的指示、任务和要求;各班班主任具体负责一线安全管理,明确分工和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带队、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将校园安全工作实绩与各班级和教职工学期评估相挂钩,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了各项安全工作落在实处。

二、强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的重点是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为此我们提出要树立六种意识、开展“七防”教育、克服四种疏理、坚持“四不放过”、营造“四讲”氛围。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开展“七防”教育,即防盗、防火、防震、防溺水、防触电、防交通事故、防食物和煤气中毒等教育活动。确定每学期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宣传周”,并举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赛、作文比赛、安全教育讲座、安全专业知识竞赛等。假期中我们也不放松学生的安全教育,每学期放假前夕,我们都印发致学生家长公开信,让家长注意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严防学生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克服四种心理,即“凑合”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粗疏心理;坚持“四不放过”,即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甚至提出了对安全工作要小题大做、捕风捉影,保持对安全工作的高度敏感性;营造“四讲”氛围,即利用横幅标语、校园广播、班级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一个“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使我校的每一个角落不流一处死角。

通过这些丰富多采的安全教育活动,师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采取切实措施,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开展创建安全班级、安全办公室、安全计算机室、安全家庭活动,认真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坚持“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处抓起”的原则,加大安全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严防细查、速改快整,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进行校园安全整改,覆盖了学校所有办公地点。完善值班预案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确保了学校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和谐、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建立各种报告制度,加强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工作日报告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自查范围》。

2.重大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凡是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及时查清原因,对事故责任者给予严肃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应及时妥善处理。对发生事故不上报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严格校规校纪,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严肃帮教、处理,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总之,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严明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五、突出学生安全重点,抓好学生安全管理

1.严格门卫制度,加强值勤值班,严格校规校纪,强调学生进入校园(包括节假日)不能骑车,学生进出校门时均有学生文明礼仪岗在校门口进行检查。

2.加强课间管理,课间、中午安排有一名值日教师到各班巡视,杜绝学生在课余时间滋生事端。

3.进一步发挥校外辅导员的作用,邀请校外辅导员经常性的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及安全知识的教育。

4.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

5.加强交通安全法规教育,经常性的进行交通安全常识讲座,教育全体师生注意交通安全。

6、加强对学生防煤气中毒、防食物中毒的安全教育。

7、定期联系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家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

依托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篇11

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促进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绿化、设施等硬环境及文明友善、严谨笃学、勤奋好学的软环境两方面。优美人文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诗似画的校园风光,整齐光洁的过道走廊,赏心悦目的教室布置,健康活泼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硬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无聊的文化及各种消极厌学现象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论述中,既强调环境对人发展的制约作用,环境是人的思想影响的来源;又强调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种改变不是通过天才人物的头脑与理性,而是通过人们的实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具有双向作用的功能:即社会实践改变环境,使得改变了的环境对人产生新的影响作用,同时社会实践又在改变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人发展了智力,不断改变着主观世界,并使他们对环境的作用力日益加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这两种改变是“同时性”的,硬环境改造人与人改造硬环境是辩证统一的。

从我校近十年来的发展来看,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倾注了巨大的人力、财力,通过绿化、净化、香化、园林化、知识化,使校园的一景一物,一墙一壁,每个角落都无声地“说话”。校园建筑面目一新,景观硬件建设的布局结构和造型在和谐、特色、寓意深远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为保护古树另辟新路;返修老校门、河埠头;新修风华园;以校庆为契机,建造校史馆,收集大量有本校特色的纪念物,修建意义深远的腾飞校标等;专门派人到外校取经,调整教学楼绿化和各种墙面文化的布局,多媒体设施班班齐全,学生自行车棚、400米塑胶跑道、体艺馆、教学楼、宿舍、食堂井然有序,校园内设置了激励性的“表扬与批评公告栏”及“三项”竞赛、先进人物宣传窗等,到现在已形成了一个整洁优美的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和谐乐园。环境能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神怡,也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现在很少有人会乱扔纸屑、随地吐痰,不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学校近几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环保学校、市绿色学校,整个校园已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人与自然达成了无言的默契,彼此和谐相处。

创造人性的校园制度文化,激励领导与群众的和谐

校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是精神文化的外壳。我们在管理中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个性。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是学校的一个整体,他们相互之间需要沟通,通过沟通达到和谐、一致,这样才能良好地进行运转。某些情况中,领导与群众往往会形成一组矛盾的对立体,要想建立一个齐心协力、蒸蒸日上的师资队伍,单纯地让教师畏惧权力,遇见领导避而远之,这绝不是一个好领导,也办不好一所学校。如果下级既畏上级。又能与上级促膝谈心,共同交流,那整个学校肯定充满生机。要让全体教师都能向着学校,努力为学校着想,那必定要有一些人性化的,顺从民意的又有激励性的各种制度。在制订各种制度时,学校工会应组织全校教职工,多次加以讨论,不断修改完善,做到让每一个教职工知晓各种制度的制订原则,让每一位教职工的意见充分表达,在方案通过的同时做好有异议教师的思想工作。领导与群众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了解,即使制度仍有欠缺,不能做到绝对公平,群众也会谅解,不会有更多的指责和矛盾出现。

如果学校在管理上有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来保障,同时也必须要有好的运行机制来实施。制度的制订也是为了更好的实施并产生效果。如果制度很多很完善,但始终让它晾在一边不用,在具体工作中仍然我行我素,领导说了算,专断独行,那就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不但得不到群众的信任,更会引起众人的反感。

在制度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领导班子内部不但要团结一致,还要以身作责,率先执行。特别是一些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考核制度、奖金分配制度、评先评优等,领导好让则让,使更多站在工作第一线的群众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做到劳有所得。

当然,制度是主观的、人为的,在实施过程中,领导更要人性化操作,多体察民情,深入群众,多了解教师的思想,包括教师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苦恼。这样领导对待教师生活、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就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及时地送上温暖,采取相应对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最难建设的一个环节,和谐程度如何?它可比一面镜子,能照出一所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

积淀深厚的校园观念文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度

校园观念文化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所逐渐累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长期以来的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精神产物,它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魂等形式上。它的形成将通过“精神影响”产生长远的、巨大的熏陶效果。

比如,我校以五十年校庆为契机,把几十年来所积淀的校园观念文化进行了挖掘和整理,修建校史馆,编写校史册,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魂:“明德、启智、健体”,并分别作为三幢主楼的楼名,体现了我校是一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学校;校训“求真、求知、求新、求美”,要求全体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但要学到新知识,也要懂得真善美,辩别善恶丑,更要有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校风“团结、勤奋、务实、创新”,说明了全体师生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有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着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和谐氛围。在学校长期办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办学理念:“天生我人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近几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全校师生努力奋

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学校的高中美术特色教育成绩越来越显著,学校的选修型校园活动开展热烈,引入了宁波市唯一的自行车运动训练基地等。

校园的观念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形成的,也不是一个人可改变得了的,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一所学校有了正确的办学理念和长久的传统历史,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比如,我们学校长久以来已形成了传统的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升国旗仪式、入团仪式,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系列。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兴趣小组活动。重视社团文化建设,成立文学社、爱心社、书画协会、合唱队、舞蹈学习班等组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更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一种默契,这种师生同乐的状态可以蔓延到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以生为本,努力发掘学生的特长,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以学到知识为荣。以展示特长为骄傲,活动中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在整个校园中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文化,延伸学校与社会的和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进一步实现了校园文化的社会化。

目前,校园网已经得到普及并被广泛地应用,有些学校的校园网络更是做得精妙绝纶,校园网络文化能促进师生文化视野的多元化,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传播特性决定了承载多元文化的可能和便利。网络传播的虚拟、即时、多元等特性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如网络传播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优于传统的“言传笔授”教育方式,这不仅增添了教育的感染力,而且也提高了各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扩大了覆盖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网络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工作空间,不同地点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进行学习和思想交流。

现在,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网络文化的出现为学生学习的社会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开辟了新的天地,因为网络快捷性、便利性、广泛性及“多媒体”的多重感官刺激功能。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不得不让人佩服,现在的学生知识面之广,社会经验之丰富,已经让我们为师者感到汗颜,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近几年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

上一篇:《山东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下一篇:关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