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安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迅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础和支撑。
一、以时不我待、争先进位精神为起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良好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推进措施。要树立雄心壮志,提升“精神区位”,清醒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潜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创先争优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力争有几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努力实现镇域居民收入增长和镇域经济发展同步。
从发展成效看,镇域经济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镇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展潜力看,镇域经济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镇域经济近几年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部分乡镇镇域经济发展缺主导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家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外向度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从发展条件看,镇域经济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等有利条件。我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大为改观,一
1些乡镇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大多数乡镇路网建设比较完善,部分乡镇处在高速公路网的辐射中;城镇化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壮大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
发展。
镇域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也是增长点和突破口。强化
工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镇域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先行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当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品牌为核心,加快形成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精心培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其引领带动能力。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坚持以项目建设吸引资金,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高效优质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原则,把城郊经济圈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乡镇作为重点,明确专业化功能定位,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辐射功能、支撑功能。坚持产业优先,把产业兴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支持城郊乡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推进城镇交通、通讯、信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强化民营经济主体作用,培植活跃市场主体。发展最大的问
题依然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抓镇域经济主要是抓民营经济发
展。要坚持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及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培训咨询、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大提高。
强化开放先导作用,提高镇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内
对外开放,主动迎接挑战。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镇域投资创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模式。推进“走出去”战略,推动镇域优势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强化企业家引领作用,培育镇域经济发展领头人。大量事实
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企业家的创业带动。要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善待企业家,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加强镇域人才建设,制订落实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镇域经济主战场创业服务。
三、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
着力破解镇域经济发展难题。目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中反映
较多的是用地紧张和融资困难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拓宽思路,调整结构,坚持规划为先,搞好土地整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搞好开发再利用,通过迁村腾地、“腾笼换鸟”等形式挖掘潜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集约用地,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根据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把更多资金投向骨干企业和有实力、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吸引信贷投资;搭建信用平台,健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千方百计缓解镇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题。
着力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职能,真抓实干,着力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狠抓投资调度,跟踪推进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问题。推进镇域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减少、下放、调整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对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少收费或不收费,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镇域经济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也要考核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不仅要考核乡镇,也要考核相关部门,激励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强化领导, 持续高位推进产业
领导重视是前提, 坚持不懈是根本。近年来, 旺苍县在推进茶叶产业过程中,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届接着一届干, 始终保持着强劲推动力。
1. 建立至上而下的工作机构
先后印发了《中共旺苍县委、旺苍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整合旺苍茶叶资源的意见》等一系列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了全县茶叶产业的有序推进。始终坚持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 分管副县长专门负责, 相关部门具体推进, 在县农业局设立茶叶标准化生产办公室, 并落实专门编制和专职人员;产茶乡镇、村层层细化发展目标, 把责任分解到人头, 把任务落实到地块, 构建了县、乡 (镇) 、村 (社)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体系。
2. 健全定期督查的推进机制
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一次茶叶工作会议, 对全年茶叶产业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听取茶叶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研究制定破解困难的举措。县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随时深入产茶主要乡镇, 现场协调解决土地、水利、道路等基础建设问题, 督促工作进度和发展质量。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按月通报茶叶发展的进度和质量, 对排名连续3次靠后的乡镇, 县上主要领导就对该乡镇的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3. 完善奖罚分明的考核体系
结合全县“以事论官、选贤任能”考核机制, 将茶叶发展目标纳入县级综合目标管理, 层层细化分解, 层层签订责任书。出台了茶叶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 制定了《旺苍县茶叶工作目标考核办法》, 年终由县目标办、县茶办牵头, 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 对种茶乡镇的基地建设、业主引进、专合组织建设、专业村社与专业大户培育、产业效益等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先进乡镇, 对完不成茶叶发展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 年终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二、广泛宣传, 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宣传是先导, 环境是基础。近年来, 旺苍县大手笔、全方位、高强度地加强对外宣传, 努力提升旺苍茶叶的知晓率和知名度, 为茶叶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 以会议推介扩大影响
先后成功举办了川东北片区名优茶技术培训会、“米仓山”杯万人品茶会、四川省春茶产销形势分析会、川北灾后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讨暨四川米仓山茶叶交易会、四川米仓山茶叶西部贸易洽谈会、米仓山采茶节等;承办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广元市共同主办的茶·有机·低碳国际学术研讨会。旺苍茶叶产业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印度、朝鲜、意大利、德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茶叶专家的高度评价, 认为“旺苍茶叶堪比龙井”。先后赴成都、西安、兰州等大都市举办“米仓山”茶叶产品推介会, 有力地提升了旺苍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以参观学习激发动力
2003年7月在木门镇召开了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现场誓师动员大会, 2006年9月召开了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大会, 每年召开一次茶叶秋栽冬管现场会, 组织各乡镇干部到木门、五权等茶叶强镇参观学习, 努力造大茶叶产业发展声势。积极组织产茶乡镇、相关部门干部到名山县参观学习, 借鉴其茶叶产业发展成功经验。主动邀请其他市、县前来考察、交流, 先后有遂宁、平武、马边等20多个市、县组团来旺苍县考察学习茶叶产业发展经验。正源、高阳、大河等乡镇自发组织干部群众230余人到木门、农建参观学习。通过交流学习, 开阔了眼界, 宣传了自己, 更激发出各乡镇发展茶叶产业的热情和动力。
3. 以媒体宣传优化环境
采取电视宣传、城市LED、固定大型广告、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方式, 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重点品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 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刊上有“文”、生活中有“形”。主动邀请各级新闻媒体走进旺苍宣传米仓山茶叶, 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旺苍县茶叶产业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旺苍县发展茶叶产业的显著成效, 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极大关注, 对旺苍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夯实基地, 努力扩大产业规模
基地是茶叶产业的“第一车间”, 是推进茶叶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基础。近年来, 旺苍县始终把高标准基地建设作为茶叶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
1. 坚持多元投入
2008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每年安排100多万元资金, 专门用于新建茶园的种子、种苗补助和老茶园管护补助, 优先以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项目支持茶园的路、水、地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同时, 旺苍县还积极利用农民小额信贷、农村金融创新、村民互助基金等方式, 为农民发展茶叶提供资金支持。坚持不懈地项目投入和政策扶持, 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发展茶叶的积极性, 在全县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种茶高潮。一大批有实力的业主如罗旭东、刘发仁、李奇、文伦富、张天宝等人纷纷投资茶叶产业, 在化龙、五权、东河、普济等乡镇新建起一批高标准茶叶种植基地。
2. 扩大发展规模
将茶叶产业放在全县农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规划并建成了木门、五权、高阳、枣林4个万亩生态茶叶示范园;木门、五权、龙建等10个千亩茶叶专业乡镇;高阳大茅坡、化龙石川村、黄洋金宝村等11个300亩以上的茶叶种植成片示范园, 标准化茶园达到15.2万亩, 培育了五权清水村、高阳宋江村、木门三合村等15个茶叶专业村和39户年收入超万元的种茶大户。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以订单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联结体, 把2万亩零星茶场整合成“米仓山”茶叶生产基地。截止2012年, 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0.1万亩。
3. 突出发展质量
严格茶叶种植技术要求, 制定了9项茶叶基地管理制度, 新建茶园一律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 一律使用国家级良种。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 在五权、高阳、普济等多个乡镇发展了1 000余亩地膜栽种茶叶。全面推行有机肥、枯饼肥、绿肥等无公害施肥技术, 以频振式杀虫灯、石硫合剂、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防治办法治理茶园病虫害, 确保茶叶的有机、绿色、生态, 建成了1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 (茶叶) 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绿茶加工示范基地。采取改植换种、新老套种、修剪、培肥、耕作、除草等措施, 对全县3万亩老茶园进行技术改造, 让老茶园焕发出新活力。
四、科技支撑, 着力提升茶叶品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 旺苍县不遗余力引智聚才, 强化科技投入, 狠抓技术培训, 以科技引领茶叶产业提质升级。
1. 夯实科技服务体系
借助中国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力量, 建立“县校”、“校企”合作平台, 成立5个“茶叶科技专家大院”, 常年开展米仓山茶叶科研和技术服务。以农业服务站、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服务人员为基础, 扎实推进茶叶科技“三千工程”:即培育千户种茶大户、千名制茶能手和千名茶叶经纪人, 充实和壮大了“县茶办—乡镇农业服务站—村社茶技员—农户明白人”的“四位一体”茶叶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目前, 全县已发展种茶大户180户、制茶能手123名、茶叶经纪人108名。
2. 实施科技培训工程
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片培训相结合、干部培训和农户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室内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分别在五权、高阳、木门、正源、化龙等乡镇举办了幼龄茶园春管培训班15期、老茶园改造培训班10期、新建茶园现场培训30期、茶叶加工技术培训班8期, 累计培训茶农8 000余人次, 发放技术资料3万余份。实现了社社都有“土专家”、家家都有“明白人”, 使茶叶种植、管护、加工技术得到全面普及。
3. 狠抓现场技术指导
把技术指导的重点放在现场示范上, 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的茶叶种植或茶场管护现场培训会。采取点面结合方式, 实行专家包乡镇、技术人员包茶场责任制, 向每个茶叶生产乡镇派驻1~2名专业技术人员, 从茶园的规划、整地、放线、开沟到茶树栽种、茶园管护、茶叶加工等进行全程跟踪服务;茶叶专家定期深入茶场一线, 开展现场巡回指导, 茶叶栽培、管护、加工技术逐年提高。
五、创新机制, 做大做优强势品牌
优势决定胜势, 品牌决定市场。多年来, 旺苍县坚定不移实施茶叶品牌战略, 做大龙头企业, 打响茶叶品牌, 拓宽经营市场, 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成倍放大。
1. 做大做强龙头
按照“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原则, 把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米仓山茶业公司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采取外引内联、兼并、租赁等方式, 先后整合了桃源、广元仁和、黄梁、五郎等10余家茶叶公司, 组建了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 解决了对外个体弱小无竞争力的问题。充分发挥“广元七绝之一”品牌效益, 将全市其它县区的茶叶逐步纳入整合范围, 统一使用“米仓山”品牌, 进一步壮大了企业规模, 建成了全市、全省的茶叶企业“航母”。目前, 米仓山茶业集团已创建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四川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省级示范企业、四川茶叶优秀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2. 做优做响品牌
把“风香”、“女皇”、“木门”、“鹿亭”等10多个茶叶品牌整合成“米仓山”系列产品, 解决了品牌小、散、乱、多等问题。严格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 制定了《米仓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管理办法》, 对使用“米仓山”品牌的茶叶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对不符合品牌要求的产品, 坚决取消市场准入资格。加大产品推介力度, 主动参加高层次博览会、展销会, 米仓山牌系列茶叶产品先后荣获“中茶杯”一等奖、杭州国标茗茶金奖、中国 (成都) 国际博览会金奖、四川省“甘露杯”金奖等多项殊荣, 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特供茶、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
3. 做活做宽市场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2010年达到285.9亿元,是2005年的2.5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2.8%,2010年达到21.24亿元,是2005年的4.1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7.3%,2010年达到12.01亿元,是2005年的4.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2010年达到14811元,是2005年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9%,2010年达到3605元,是2005年的2.4倍。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较2005年增加247亿元、88亿元,增长189.7%和135.1%。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核桃、板栗、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收入已占农业产值的63%,较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8.78亿元,是2005年的5.1倍,年均增长3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4.9倍,年均增长37.2%。循环经济成为破解环境约束、促进工业转型的主要途径,商丹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园区,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被列为省级重点,累计入园企业111户;现代材料、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21户,较2005年增加19户。第三产业全面提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全力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首届秦岭生态旅游节被评为2010年全国最具潜力旅游节庆品牌,全市建成国家4A景區1个、3A景区2个,累计接待游客2722万人次,实现收入85.3亿元,较“十五”分别增长8倍和16倍。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8.22亿元,是“十五”的6.2倍。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引进比亚迪、中国黄金、陕西有色、陕煤化等知名大企业落户商洛,马来西亚客商在商洛设立了全省首家外商独资投资性公司,五年签约招商项目740个,引资到位资金239.96亿元,是“十五”的8.9倍。全面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西台铁路建成通车,境内西柞、蓝商、商界、柞小、商漫五条高速公路建成运营,西商二线正在加快建设,商洛已成为全省高速公路最密集区域。“十一五”末,全市铁路总里程达252.7公里,公路密度达66公里/百平方公里。商洛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区南大门、丹江公园、商鞅广场、江滨大道等城建工程全面竣工,城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六县县城和重点镇变化显著,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五年累计新修通村水泥路、沥青路6408公里,农村饮水工程1010处,解决了62.6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以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节能减排和重点区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五年造林绿化181.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2.4%提高到62.3%。累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38条,治理水土流失3925.5平方公里。市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6县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关闭“五小”企业17个,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6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削减1.1%和7.3%,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去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50天,比2005年增加60天。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全面推行“蛋奶工程”和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为19万幼儿和中小学生配发了营养早餐,为42.66万妇女进行了免费体检。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9%,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一。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十一五”末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85%以内。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22.13万平方米、14595套,改善了1.46万户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十五”末的17.37平方米增加到25.3平方米。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从无到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工赈、扶贫和生态移民17511户74604人,41.25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不断深化“平安商洛”创建,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和公众安全感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认真实施“旗帜工程”,深入开展以“富民和谐”为主题的“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活动,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的党建品牌。不断探索完善村党支部书记公开竞聘、农村基层干部选任和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推行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记实卡”制度,扎实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团结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开展创建“科学执政、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清正廉洁”好班子活动,积极推行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制度,各级领导班子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坚定信心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扎扎实实保稳定、科学发展富商洛”为载体,深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了一批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了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制订了一批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年”活动,探索建立了领导干部任前“考廉”制度,在乡镇全面实行了“廉政灶”制度,得到中省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十二五”时期是商洛奋力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关天规划对商洛的战略定位,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确定的今后五年发展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
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工业强市,实施开放带动、城镇带动、项目带动、科技带动,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全力打造“三区四基地”,奋力推进率先突破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三个上水平”和“四个翻一番”,即循环经济发展、民生和公共服务保障、区域创新和开放三项工作上水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四项指标分别翻一番,即:生产总值达到650亿元,是2010年的2.37倍;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是2010年的2.35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8000元,分别是2010年的2.03倍和2.22倍,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000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以上。
围绕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打造“三区四基地”。利用融入西安1小时经济圈的有利条件,面向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立足生态优势,搞好重点地区生态保护,把商洛建成关天经济区生态发展示范区;围绕转变发展方式,重点建设10大循环经济产业链、20个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把商洛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关天经济区对商洛的发展定位,着力建设现代材料工业基地、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和优质绿色食品基地。
二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1358”工程,到“十二五”末建成以比亚迪太阳能光伏为龙头的1个200亿元产值的产业,以铁、钒、钼系列开发为主的3个100亿元产值的产业,以锌、镁、石墨、电力、绿色食品系列开发为主的5个50亿元产值的产业,以黄金、环保、氟材料、钾长石、生物医药、生态旅游、汽车零部件、服务业为主的8个20亿元以上产值的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打造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以中心城市、亚迪城、商棣工业园和丹凤县城为重点,拓展带状城市结构,实施丹江综合整治、商丹城市一级主干道、东西南北环线、商鞅大道、亚迪大道等项目,尽快形成四大門户区、百里丹江景观带和商丹谷地串珠式城镇群,力争“十二五”末中心城市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万人,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8%。
四是着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商二线、商榆高速和西康铁路增建二线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启动山柞、丹宁两条高速公路以及西合铁路复线建设,争取开工建设西安商洛机场项目,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商洛发电厂、热电厂等配套能源工程建设,提高我市发展的电力保障能力。
五是着力构建创新开放型区域。深入推进与比亚迪、国电、华电、陕西有色、北京普能、广东粤海、中国黄金、陕西延长、陕煤化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扩大合作成效。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
会上,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曹明权通报了全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家波宣读了中共房县县委《关于规范全县党政干部行为的“十不准”规定》。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刘庆涛通报了上半年目标考核督办情况,宣读中共房县县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干部队伍管理的暂行规定》。
县委书记、县长沈明云作重要讲话。沈明云在讲话中指出,房县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目标宏伟,任务繁重,要实现既定目标,第一位的就是要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说到底就是要讲政治、扬正气、树权威。讲政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对上级决策部署,下级都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没有任何价钱可讲,也没有任何责任可推;扬正气,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县委、县政府良好形象。弘扬正气,维护形象,必须做到心正、身正、行正“三正”;树权威,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强化县委领导核心地位。对县委作出的决策,政府要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人大要依法搞好监督,政协要积极参政议政,形成县委领导、四家班子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沈明云指出,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必须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特别是县委十二次全会以来,县委政府围绕“提速进位、加快发展”,先后提出了“四大”、“五四三”、“一圈两带”等发展战略,这是全县干部群众的智慧结晶,是推进房县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必须牢牢坚持、认真继承、大力弘扬,而且要做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县上下要坚持做到“四个不动摇”,即做“强”工业,坚持走工业强县之路不动摇;做“特”农业,坚持走农业稳县之路不动摇;做“活”旅游,坚持走旅游立县之路不动摇;做“大”项目,坚持走项目兴县之路不动摇。同时要做“实”民生,努力打造“幸福房县”。
沈明云强调,解放思想是干事谋事的逻辑起点,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解放思想的重点是四家班子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解放自己作为解放思想的起点。解放思想,首先自己得有思想。要从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要从不敢担责、敷衍了事的倾向中解放出来,要从不顾大局的自私狭隘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放”出来。要把统一思想作为解放思想的关键。解放思想,才能突破禁区、扫清障碍;统一思想,才能凝聚力量、推动发展。要在把握县情上统一思想,只有把思想统到“发展不够”这个最大的县情上来,才能形成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局面。在发展思路上统一思想,要用大局眼光考量全县,用战略眼光指导长远。在发展措施上统一思想,把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强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把解决问题作为解放思想的重心。要用科学的理念、管用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学会在解决问题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化解矛盾。要善
于发现问题,精于剖析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下真功、动真格,在破中求立,在立中显破,树立奋发有为观念;要把推动发展作为解放思想的归宿。解放思想,就是要扫除一切影响发展的障碍,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堡垒。只有解决思想“不开窍”、思维“不跟趟”,才会有速度“大比拼”、位次“大重排”,在增强发展活力上有新理念,树立更加开阔的新视野,重点在开拓发展空间上寻求新突破,力求县域经济在总量上做大、层次上提升、领域上拓展、质效上提高。全县上下要勇于解放思想,敢想、敢试、敢闯、敢干,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房县提速进位的崭新篇章。
沈明云指出,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好坏,体现着执政者的水平和能力。房县要实现经济大提速、大跨越,就必须下重手解决好发展环境问题。要构建企业家老大的敬重环境,构建同企业家和投资商做知心朋友的人文环境,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心解难的服务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沈明云要求,要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首先要解决好认识问题,知道干部与群众是什么关系。要有群众观念,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把握“四个关键”,体现“四个为先”。即坚持发展为先、坚持民生为先、坚持服务为先、坚持群众为先;奠定“三个格局”。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总体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行政管理和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管理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
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管的综合管理格局;其次要解决好源头问题,从发展、政策、需求三个层面上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三是要解决好难点问题,加强特殊人群帮扶。四是要解决好基础问题,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基层管理体系,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沈明云指出,全面分析和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是做好全年经济工作的关键,是实现争先进位目标的重要保证,以超常规举措实现争先进位总目标。要立足县情,在总结成绩中认清优势。要综观全局,在横向对比中寻找差距。要着眼全年,在倍加努力中争先进位。全县上下只有咬定预期目标,奋力赶超,才能确保省市争先进位目标顺利实现。要集中精力做实项目,全力打好项目工作百日攻坚战,加快金裕石材、武当生物药业、三里坪水电站、太子贡皇酒、神农饮品、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速度,争取早日投产见效;对已经启动的观音洞景区开发、五星级酒店、中华诗经城等10个重大项目,细化工作进度,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尚未开工的项目要逐一进行分析,找准问题,努力化解,确保早日开工建设;对已上报的预算内以工代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54个项目,要加强跟踪督办,争取早日下达投资计划。要全力以赴招商引资,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项目落地,提高资金的到位率和开工率。要充分发掘工业潜力,要因势利导壮大农业,继续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特色经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产业增效,坚定不移繁荣第三产业。
沈明云强调,加快科学发展,作风是第一保障。当前,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重任,房县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作风建设,更需要建设一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一是必须具有尽心尽责、勇于担当的魄力。有权必有责,责任重于山。要知责,知道干什么事;要尽责,尽心尽力抓落实;要担责,建立责任“买单制”。二是必须具有激情干事、奋发有为的雄心。效率来源于激情,激情检验精神状态,要下重手彻底根治“懒、庸、浮”现象,燃烧激情,奋发有为。三是必须具有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品质。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都要做“政令畅通”的执行者、“令行禁止”的带头者。凡是县委、政府定下的事、安排的工作,必须快接受、快执行,不搞阳奉阴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有难度、有困难,也要不讲价钱,不找借口;对所承担的任务和完成的目标,要逐项细化任务、分解责任,定人员、定进度,今日事今日毕,当月事当月毕,不用督办,不拖时间。凡是县委、县政府立的规矩、定的制度,都要带头遵守,作好表率。县委研究制定了《党政干部行为“十不准”》、《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干部请销假制度》、《精简会议和改进会风的意见》等工作纪律和制度,县四家班子首先承诺,带头遵守。县纪委、作风办等部门要明查暗访、加强巡查,对违反作风建设纪律规定的,要敢于从严较真、动真碰硬,该告诫的告诫,该通报的通报,该曝光的曝光,该查处的查处,该追究的追究。
沈明云强调,实现房县跨越发展,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全县上下要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各级党组织在推动房县跨越发展中始终成为全县人民的主心骨。要
选准人、用好人、管好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切实抓好团结工程,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强基固本的活力之源;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着力解决干部“能力危机”问题;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塑造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奋力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黄山区人大常委会 2008年10月
近两年来,黄山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的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到了发挥自身职能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在实践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保障了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执行,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维护党委核心作用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摆正人大位置。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适时准确地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维护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加强请示汇报,坚持党委领导。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定期、不定期向区委汇报工作,对一些阶段性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积极请示汇报,使区委及时了解人大开展工作的情况,并对一些重要工作参与研究,提出参考意见。三是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支持。围绕区委提出的“旅游兴区、工业富区、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上,深入研究依法监督、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决定以及发挥代表作用、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通过认真干事、扎实工作,赢得了党委的支持,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深入调研,当好党委决策的参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如《黄山区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实行动态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关于黄山区城市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关于全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调研报告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改进监督方式,强化监督职能
黄山区人大常委会在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全区工作重点,精心选择监督议题,改进监督方式,强化监督职能,严格依法监督,讲求监督实效。围绕事关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工作,开展执法检查9次,视察活动8次,调研32次,召开常委会会议13次,主任会议 36次,听取“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 27次,作出决议、决定14项,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开展法律监督,推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常委会严格法律监督,先后对《义务教育法》、《动物防疫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意见建议17条;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和“五五”普法情况进行了调研检查。不断探索执法检查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常委会坚持把执法检查同普法教育、落实部门执法责任制和督促整改相结合,就法律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议意见,并就这些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促进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了《黄山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暂行办法》,为维护本行政区域法制的统一与尊严、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政、促进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抓住“三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突出重点,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审计、工业、旅游、农业、代表建议办理、审判、检察等工作作为重点,通过深入开展调研检查视察、适时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等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公正司法、公正执法。二是围绕难点,促 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相继听取了科技富民工程实施情况、环境保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工作报告,督促“一府两院”在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上,统筹兼顾,既要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助“一府两院”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三是关注热点,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劳动和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热点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改革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到广大群众。针对城区浦溪河治理建设,常委会适时作出了《关于批准区人民政府实施开行贷款项目的决定》,并对该项目的实施加强监督,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就浦溪河综合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生态水质保护和景观建设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有些被区政府采纳,有些由区政府有关部门整改;针对代表提出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常委会将它列为重点督查内容,有效保障了各种涉农资金30%以上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等;针对高中招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听取汇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开展工作评议,增强监督实效。近两年来,黄山区人大常委会根据《监督法》和《安徽省各级人大代表评议工作条例》,常委会采取民主投票方式,确定区林业局、民 政局、建委、劳动局为评议对象,通过深入调研、对有关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检查、征求全体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听取审议工作报告,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建议,限期整改,并听取整改情况的报告,使被评议对象受到了鼓励和鞭策,增强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有力推动了部门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三、做好组织服务,发挥代表作用
黄山区人大常委会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创新人大工作的关键举措,紧紧依靠代表开展工作,加强和改进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工作,增强闭会期间代表活动的实效,支持代表依法履职,代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表率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大力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了代表的履职水平。强化代表业务知识培训,充分利用会前培训、召开代表座谈会、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形式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坚持向代表赠送《江淮法治》和《区人大常委会会报》,不断提高人大代表的政治素质和履职水平。通过培训和各项活动,广大代表既看到了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认清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我区快速发展的信心和自身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生产生活中,广大代表充分发挥了自身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传达贯彻好上级决策精神,收集反映好社情民意,对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积极拓宽联系渠道,激发了代表的履职热情。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创造条件为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履行职务提供快捷方式,在区人大网站上开通“主任信箱”、“代表工作”专栏,将区人大代表进行编组并安排常委会组成人员分工联系。近两年来,区人大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各类活动400多人次,进一步发挥了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拓宽代表行使建议权的渠道,在区人大网站上增设“网上建议”功能。创新意见提出方式,在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对代表审议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等6个工作报告时提出的意见,经整理归纳后形成26条建议,以正式文件交相关单位办理。此外,在闭会期间,常委会通过召开代表座谈会和代表来信来访,收集代表建议。近两年来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达414条。
(三)提高建议办理质量,发挥了代表的主体作用。为规范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和解决“落实难”等问题,研究出台了《黄山区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暂行办法》、《黄山区优秀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及先进承办单位、个人评比表彰暂行办法》。今年,在区人大网站上公布大会和闭会期间的代表建议及办理情况,提高建议办理质量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为代表更方便、更直观地了解 建议办理情况提供平台。近两年所有代表建议均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毕,代表满意率达100%。通过代表建议办理的落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人大代表的影响进一步得到认可。
四、参与重点工作,服务发展大局
区人大常委会在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人大的优势,积极参与全区重点工作,为本区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参与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投身全区经济建设,响应区委“招商引资百日会战”号召,大力开展带头招商,2007年共引进到位资金2680万元。二是帮扶乡镇发展。常委会主任、各副主任均联系一个乡镇,经常深入乡镇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常委会一把手联系谭家桥镇,从多方面帮扶该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谋划发展新路子,协调解决难题,提供项目信息,有力促进了黄山东大门的快速发展。三是联系重点项目。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经常深入各自联系的重点项目单位和施工现场,通过实地走访、普遍调查、现场协调、跟踪服务等形式,及时了解项目近况以及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项目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强力推进了联系项目又好又快建设。
一、对照先进找差距,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我们自己与自己比,可以说是发展迅速、变化明显、成就辉煌,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且不说与南方地区无法同日而语,就是在本省、在潍坊,我们的差距也非常明显,并呈逐步拉大趋势。前段时间,我们到寿光、昌邑、高密进行了参观学习,×××市委组织到青岛、烟台、威海、德州等地市进行了参观学习。对这些地方奇迹般地崛起,我们看了眼馋、心里服气,不是身临其境,确实难以置信。从经济总量看,去年荣成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1亿元,文登188亿元,胶南158亿元,胶州151亿元,寿光132亿元,分别是我市的2倍、1.7倍、1.4倍、1.3倍、1.2倍。从财政收入情况看,荣成去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5亿元,文登6.7亿元,胶南5.8亿元,胶州4.9亿元,寿光5.2亿元,分别比我市多3.5亿元、2.7亿元、1.8亿元、0.9亿元和1.2亿元。从工业运行质量看,去年荣成完成工业增加值96.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99.5亿元,利税29.5亿元,分别是我市的2.5倍、1.8倍和2.5倍;文登去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6.6亿元,利税32.5亿元,分别是我市的2.5倍、1.9倍和2.7倍;胶南完成工业增加值57.6亿元,胶州52.9亿元,寿光42.7亿元,分别是我市的1.5倍、1.4倍和1.2倍。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地方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而且招商引资力度大、势头猛,发展后劲充足,前景广阔,真正驶入了经济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今年1—5月份,荣成市合同利用外资25亿元,实际到位15亿元,其中实际到位境外资金8000万美元,分别是我们的1.9倍、3倍和5.3倍;文登市合同利用外资2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6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000万美元,分别是我市的1.6倍、2.9倍和4.7倍;胶南市合同利用外资58.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6.4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5亿美元,分别是我市的4.5倍、9.3倍和10倍;胶州市合同利用境外资金3.9亿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6亿美元,分别是我市的2.6倍和10.7倍。从潍坊兄弟县市的情况看,高密市狠抓园区招商,先后规划建设了占地近一百平方公里的七大园区,其中密水街道工业园占地4平方公里,已有146个项目入园建设,美、英、德、日、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项目都已落户开发,今年以来共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10个,还有8个过5000万元的大项目正在洽谈中。寿光市在招商引资上大气魄、大思路、大手笔,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都有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台头镇一个镇就有68个规模以上企业;前段我们参观的金玉米工业园占地800亩、总投资6.5亿元,墨龙特钢有限公司项目一期占地1150亩、投资4亿元,台头镇的10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总投资5亿元。与他们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后劲,无论是招商氛围还是引资招数,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规模,其差距显而易见、有目共睹,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
差距客观存在,差距已成现实。分析造成差距的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于思想观念不如人家新、运作机制不如人家活、发展招数不如人家实、工作力度不如人家大。我们比差距、找原因,不是妄自菲薄、否定过去,也不是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反骄破满、自我加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赶超先进,不断开创全市改革建设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差距、看不到差距。只要我们正视差距,辩证地看待差距,视差距为潜力,变差距为动力,就能够知耻而后勇,就能够在差距中发现新机遇、实现大发展。当前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十六大召开以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热潮,最近召开的省委和×××市委工作会议,吹响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号角,带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良机,各地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竞相崛起。能否抢占先机、加快发展,至关重要。机遇抓得住,就能迅速腾飞、缩小差距、赶超先进;机遇抓不住,就会不进则退、拉大差距、一蹶不振。面对各地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面对当前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强化措施抓重点,努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冲破思想障碍,解放思想谋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的大进步。我市改革建设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最主要的也是差在思想不如人家解放、观念不如人家新、精神状态不如人家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改革和发展清除思想障碍。具体要切实抓好“六破六立”:一是破除盲目自满思想,树立忧患紧迫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近年来,我市改革建设确实有了很大成就,不仅闯出了路子,创造了经验,而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一些同志因此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满足于步子不快年年迈、效益不高年年增,缺乏立大志、创大业、争一流的思想。各级一定要树立寝食难安的忧患意识,克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跳出×××看×××,对照先进找差距,放宽眼界求发展,自警自励,自强不息,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迈更大的步子,促进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二是破除求稳怕乱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发展意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必须有敢闯敢试的精神,有敢为人先的胆略。敢于冒风险、勇往直前,就能够抓住机遇,推动发展,领先一步;而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则只能是亦步亦趋,甚至将机遇丧失。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级务必克服求稳怕乱的思想,敢闯敢冒,敢为人先,不遗余力,拼命发展,只要符合实际,只要有利于发展,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搞无休止的争论,先干起来再说,先办成了再说,让实践作为最终检验标准。三是破除等待观望思想,树立抢抓机遇意识。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在机遇面前抓得准、行动快,就会事半功倍、迅速崛起;相反,等待观望、瞻前顾后,就会失之交臂、追悔莫及。省委和×××市委工作会议的召开,必将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的高潮,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市上下一定要强化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迅速行动起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确保在新一轮大发展中挤上头班车,进入快车道。四是破除唯条件论思想,树立开拓创新意识。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固然离不开环境条件,但条件只是外部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发展的内在动因。只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完全可以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我们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先进求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意识,积极探索,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全市改革发展的新境界。五是破除小团体主义思想,树立一盘棋意识。不管是条条单位还是块块部门,都要着眼全市工作大局,着眼×××长远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切实把部门业务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大局中去,绝不允许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借口,干扰和影响经济工作。六是破除论资排辈思想,树立事业至上意识。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克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旧思想,树立“无功便是过”的新观念,真正以发展论英雄,凭政绩用干部,建设干事创业的班子,选拔干事创业的干部,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市委研究确定,在干部使用问题上,就是要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对招商引资规模大、新上项目多、经济发展快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重用,对完不成招商引资任务、工作平平、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降职使用。允许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中有失误,坚决反对无所事事、指手划脚挑毛病。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坚决不让那些投机取巧、做表面文章的人占便宜。还是那句话,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
(二)打破传统定势,创新思路抓发展。
加快发展、赶超先进,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下决心打破平推平拥、按部就班的传统工作定势,突出重点,研究对策,牢牢抓住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这个牛鼻子,依靠大招商、大投入,实现大发展、大突破。
二是三体推进,提高引资效率。首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招商引资的主体。各级必须牢固确立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对企业压担子、定任务、给政策,切实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各企业都要以法人代表和第一责任人的身份,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和压力感,克服“投入不多年年有”、“效益不高年年增”的思想,积极主动地搞好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大企业要舍得拿出好项目、好产品,积极与国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对接,敢于让外商参股、控股甚至整体收购,实现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借助外力加速发展,真正建成一批象“晨鸣”那样的“重量级”企业。×××有限公司去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自筹,共投入6000多万元扩大生产规模,并新上举升机生产线,产品出口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客商、企业、科研机构合资合作,广泛引进资金、技术、产品、人才和管理办法,促使企业迅速扩规模、上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作用。要积极实施“北扩东移”战略。市经济开发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六通一平”的基础上,搞好整个新区的规划建设,利用我们引进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尽快配套区内道路、绿化、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层次完成潍河两岸的治理改造,使整个开发区真正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大平台”,经济增量的“助推器”。要加紧规划建设城东开发区,市政府要尽快拿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关乡镇要积极配合,全力参与,争取年内拉起框架,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要把引进项目作为“两大”开发区建设的生命线,特别是下大气力抓好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使其真正成为外商投资的“乐园”和工业经济的“摇篮”。辛兴镇为加快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短短半年时间,就拉起了占地8.3平方公里的兴创工业园。以此为载体,今年以来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6个,其中有18个合资、独资项目入园经营,总投资3.2亿元,吸引外资8330万元。各乡镇(街道)要借鉴辛兴镇以及高密的柏城镇、礼泉街道和寿光的台头镇等先进单位的经验,加快乡镇园区建设步伐,靠园区的载体作用,吸引更多的项目入园开发。要认真落实“特区特管”政策,赋予各级开发区相应的管理权限,积极创造条件,在开发园区实行“税外无费”政策,进一步降低入园门槛,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的吸附力和带动力。再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媒体作用。各级党政和市直各部门,要积极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当好媒体。重点是加强组织协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外出招商;营造宽松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创新服务手段,通过规划园区、举办节会等形式,为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机会。
与此同时,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瞄准行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机制。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在培强做大兰凤科技、华日粉末、外贸医学激光产品等20个高新技术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开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对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要不断加大技改力度,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无价之宝。日照市大打人才战,积极吸引国内名牌大学到日照建立分校,仅一年多时间,就吸引北大等2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陆续落户,总投资10.5亿元。新郎公司引进日本、德国、意大利著名服装大师进行技术指导,从而保证了新郎服饰在全国的名牌声誉,并为其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破瓶颈制约,优化环境促发展。
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宽松适宜的良好环境。各级必须下决心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要努力加快硬环境建设。城区重点抓好西郊街、兴华路两条主街改造与和平街北段及潍河大桥、兴华西路改建罩面、人民路东西两段、繁荣路东西两段硬化、铁路立交桥至潍河段206国道拓宽改造等七项路桥工程,以及对潍河进行园林景点式改造、火车站客货两站、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开发区重点要抓好区内道路、绿化、亮化、水电管网配套及潍河治理,并着手规划建设东外环路北延与开发区横二路的对接工程。乡镇重点抓好“村村通油路”一期工程建设,特别是今年开工的七条县乡道路,要按照计划,加快进度,确保如期完成通油路任务,为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条件。要做好经营城市文章,创新思路,实现以地生财,滚动发展。要切实抓好软环境治理。一是确保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健康运行。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入驻“中心”工作的职能部门,一定要强化大局意识,按照“零距离服务”、“一地办理”和“限时办结”的要求,立足行业职能,扎实开展工作,努力实现“中心”的科学高效运转。二是严格监督投诉制度。前段市里专门成立了行政效能投诉监察中心和经济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并设立投诉电话,方便了社会各界和外商对服务部门的监督,取得了较好效果。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违反政策规定、破坏×××投资环境的当事人及时查处、严惩不贷。三是积极开展“双评”活动。根据×××市统一要求,市里确定每年组织限额以上企业负责人、个体私营业户以及有关人员对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开展两次评议活动,对评议出的最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第一次通报批评,第二次诫勉,第三次免职。纪检监察部门要加紧操作,在7月份把第一次评议活动开展下去。通过扎实有力的措施,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形成招商引资和工业投入的最佳环境。
三、加强领导抓落实,全力开创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抓落实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当好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实现全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重点在领导,关键在落实。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
要进一步加强对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要科学分工搭配,合理安排时间,实行“两条线作战”,一条线抓招商引资,一条线抓日常事务,确保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实现招商引资与日常工作两不误、双丰收。要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层层签定责任状,对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发展任务进行分解量化,真正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指标、件件有落实的工作格局。对重要工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都要分工负责、专人靠上,拿出一套班子抓好落实。
二要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
抓不抓落实,既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从前几天全市的现场观摩情况看,有些乡镇、部门基础条件非常接近,但招商的成效、投入的力度、发展的势头却大不一样。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作作风问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跳出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怪圈,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工作落实。要身体力行,带头转变作风。各级领导同志要注意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跑项目,亲自抓招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对策,有的放矢,务求实效。要敢于正视困难,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善于从困难中发现机遇,坚定信心,自强不息,始终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和旺盛的进取精神,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要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
年初我们制定了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考核奖惩办法,与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签定了招商引资责任书。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分工负责制,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奖优罚劣,论功行赏。市委市政府重申,凡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奖惩政策一律不变,年底严格检查考核,兑现奖惩,该罚的要坚决罚上来,该奖的一定要奖下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奖出动力,罚出压力,激发活力,加快发展。对各单位招商引资情况要每月一通报,半年一考核,后3名的全市通报,电视上表态。各主管部门要大胆负责,敢于碰硬,严格按制度办事,以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不断上台阶、上水平。同时,要继续落实领导包靠大项目责任制。包靠大项目的市级领导班子成员,要铺下身子,深入企业,现场调度、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大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地区较长时期所走过的路。这是一种突破式的发展,脱离固定模式的发展。县委提出“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号召和“力争到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5、县城面积新增4平方公里、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综合实力在省市排名中大幅前移”的目标,是加快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性目标。从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和有利条件来看,从我县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来看,这一目标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根据“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今年全县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三件大事,加快实施“四大经济战略”,提高“三化”水平,努力实现产业项目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环境四大新突破。
——围绕增强投资拉力,努力实现产业项目建设的新突破。项目支撑产业发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没有项目,就难以成就企业;没有企业,就难以成就产业;没有竞争力强大的产业,也就没有实力强大的地方经济。只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好产业项目建设这个龙头,经济实力自然水涨船高。要充分发挥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器”作用,利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速。要通过项目建设使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具体化、步骤有序化,使资源利用集约化。推进产业项目建设要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具有比较优势、拉动作用强、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大的项目,使今年全县重点产业项目向金银、煤炭、水电、烟花爆竹、冰糖橙、旅游等主导产业及其深度开发集中,向城镇、交通、农田水利、电力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集中,向优势企业改造提升集中。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办法,建立市场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吸引融聚各类资本,确保产业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优化产业项目建设环境,确保产业项目建设保持强劲态势。
——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突破。经济结构不优是制约我县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围绕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切实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上要突出以股份制为主。要深刻认识“股份制经济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创办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重组县属企业,使外资企业成为股份制企业的主体。二是在调整产业结构上要突出以工业化为主。要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围绕煤炭、金银、水电、烟花爆竹等支柱产业,加大提质升级力度,大力培育企业集团。以知名产品为龙头,加快上下游企业纵向组合,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品牌经营,加快相关企业的横向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鼓励和支持水电、铅业、铅业、银业等优势企业实施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双轮驱动,引导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企业集团,打造地方工业的“航空母舰”。三是在调整企业结构上要突出以民营为主。企业民营化程度越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不符合国家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和办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自觉地把民营经济作为兴县富民的大事来抓,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
——围绕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把推进改革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来抓,着力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要素市场改革等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一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把国有工商企业改革作为全县改革的重点,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县属企业改革。着力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处置国有资产,实现产权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县属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形成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今年县属国有企业的改革面要达到100、新组建公司及股份制改造企业100达到规范要求、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100进入破产程序并终结、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及国有职工身份退出国有序列达到70。按照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管理、营运、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加快形成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营运机制。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除烤烟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进县属国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县属农林场所的改革改制,今年冰糖橙公司、食品有限公司要完全与政府脱钩,实行独立的市场运作。在完善和稳定农村承包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出台鼓励发展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结构的土地流转政策,使农村土地向规模集中,向高效产业集中。三是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投资门槛,开放投资领域,使各类资本能够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导向顺利进入各个领域投资,切实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投资“瓶颈”问题。搞活土地和矿产资源经营机制,在矿产资源拍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规范活跃的人才流动机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公务员公开招考、事业单位人员聘任等制度。今年要全面推开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特别是要加快改革教育、卫生等系统的用人制度。要建立引进高素质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良性机制,加快“人才强县”的步伐。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荐阅读:
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10-12
洪泽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工作10-26
求真务实奋力进取10-06
践行初心使命,奋力担当作为的党课讲稿07-15
深入开展亮剑行动奋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06-24
推进经济责任审计07-21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06-02
推进落实企业改革发展06-17
创新思维推进企业发展10-04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