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精选8篇)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语文阅读理解怎么答题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其实, 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 只要明确解题要求, 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 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大部分题就能够正确解答。 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 就会消除畏难情绪, 所谓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 我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谈教学体会和见解。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 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 从结构上说, 是落笔点题, 点明文章的中心, 开门见山, 总领全文, 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说, 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 为后面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 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 点明文章主旨, 让人回味无穷, 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回答, 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 (怀念) 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出来, 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 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进行回答:“通过……?故事, 歌颂 (赞美) 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可以从文中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 能增强文章感染力, 突出文章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 那么它的作用是增强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激发读者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 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喜爱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 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 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 增强语言的气势;其是强化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还有叠词、短句使用, 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具有音韵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引用, 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 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 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 回答这种题目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 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 这需要学生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 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 丰富回答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 下面我们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 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 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我认为, 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 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 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 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 阅读题占了很大比重。因此, 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作者结合多年语文阅读教学经验, 介绍了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关键词】解题方法;答题技巧;答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看清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分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掘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分析表现手法,领汇中心思想。
二、解题主要步骤
(一)总览全文,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答题时,不要全文都还没有完整地阅读完,就草草地答题。一定要在拿到文章以后,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其有初步的理解,再去答题。
(二)弄清题意,确定问题需要我们回答的是什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细读文章后面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经过仔细的思考,确定我们所要回答的答案。
(三)从文章的一些句子中直接提取问题的答案。有些题目可以用文章中的原话来回答,这时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所要回答的问题。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深层涵义。有些问题是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挖掘句子的隐藏信息,经过仔细全面的思考,寻求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再答题,端正态度再书写。答案要基本考虑全面以后再写上去,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方法和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直达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繁杂冗余,没有重点,往往会事倍功半。
三、解题方法以及答题技巧
(一)题型1
文章开头第一段中某一句话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最后一段中某句话的作用。(某一句或某一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结构上和内容上。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回答,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主旨,开门见山,统领全文,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内容上来说,为下文作铺垫以及为下文衬托作用,为后面的某一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最后一段或某句话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以及开头相呼应。
(二)题型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就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热爱、感动、激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歌颂、赞美、热爱、惆怅、离愁别绪、孤独、惋惜、思乡、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内疚、痛心、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话语中看出来的,有些会是直抒胸臆,也有些会写得比较含蓄难懂。
(三)题型3
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类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仔细细地通读几遍,然后可以以下的模板来进行回答和描述:“通过作者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我们也可以从原文中去查找,文章中的每一段,尤其是第一段或者是最后一段中,有些句子中都含一定的信息,比如第一句或者是最后一句,一般文章中都富含有深意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都是作者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题型4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非常多,有比喻、夸张、排比、比拟、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等,我们常用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更容易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文章所写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更加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写热爱的事物,可以将它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到自然亲切;写的事物,能够把它表现得更加憎恶,给人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可以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态度,是喜爱还是厌恶,这样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加强渲染,可以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于表现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排比的作用: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能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分析语文重点变化形势。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阅读理解从课内转向课外,难度加大,课外篇目比重上升,客观性试题减少,主观题增加,难度更加大。
五、总结
基于多年语文学习经验,在我看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不能靠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循序渐进,才能有慢慢的提高。我们可以借助多阅读名篇,开阔视野,增加实践活动,增强对语言感悟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语文兴趣,陶冶情操,在多读多思中慢慢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探微[J].成功(教育),2012(11).
1、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
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2、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当然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3、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能准确解答。
3.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4、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有些题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
5、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让我们根据问题能够说一个所以然来,或谓之“自圆其说”。只要我们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总结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语文基础题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3.【词语运用题】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答题技巧、答题模板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高考语文复习有哪些技巧
平时要多积累
众所周知,语文复习的技巧知识是要靠积累的。它不像数学或者物理那样,有公式有常识等,它的学习只能靠平时的积累。所以不要指望说一下子就能把成绩给提升上去。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积累真的很重要,如:多看课外书籍,可以积累素材。多阅读课外古诗文可以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知识,对我们的做题是很有帮助的。高三同学想要进行语文的积累主要有四个技巧:摘抄、背诵、记忆和训练。语文复习的技巧有三种:单元积累法、考点积累法和易混点积累法。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用哪种途径,哪种方法来进行积累。
语文的作文是重中之重
通常有学生都说,作文都没法复习的,因为作文都不像其他题目,没法一下子就能提高写作能力。但学生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作文的准备。其实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想要提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但学生也是要在考前进行准备的。平时可以多练习下作文的写作。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审题,同时也要形成积累作文材料的习惯,进而熟练掌握一种作文的思路。这样才能够在高考中写好作文并且掌握一定语文复习的技巧,拿到较高的分数。
用好语文课本知识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在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因此,掌握阅读答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
在小学语文考试阅读题中,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问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①核心人物
②核心事物
③核心事件
④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
(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
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多角度描写。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1)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2)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16.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7.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
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8.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
①肖像描写
②外貌描写
③神态描写
④动作描写
⑤语言(对话)描写
⑥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9.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
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0.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
增强表达效果。
21.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24.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5.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6.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27.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8.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29.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30.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1.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32.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
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 也是难度较大, 考生易丢分的题目。其实,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基本上都是从“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这三个角度来设置的。据此, 笔者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主观题的设题规律作一些探索, 并总结出相应的答题特点, 以期对我们的高三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从“写什么”角度设题
主要从概念把握、句义理解、主题提炼、形象概括等方面设题, 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结合设题;题目一般突出写作的“内容和情感”。
(一) 概念类
1. 典题选粹
(1) 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 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登山者所攀登的雪山峰顶;人类所追求的精神顶峰;作者所冲击的文学创作的高峰。
(2) 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2012年四川卷《柴火》)
【答案】生活物资, 家力的象征, 家的一部分, 传统生活方式, 精神寄托。
(3)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 (2010年江西卷《饮一口汨罗江》)
【答案】寓意: (1) 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 (2) 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词语内涵角度设题。因设问角度是“写什么”, 答案回答“是什么”即可, 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方面的内容。有时须借助表现手法来理解词语的内涵, 如第 (1) 题运用了比喻, 第 (2) (3) 题运用了象征。
3. 相关知识解析
(1) 明确“概念”的特点。是指该概念在上下文中产生的语境意义, 这个意义是临时性的, 而非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义, 因此理解概念应紧扣语境。
(2) 分清“概念”的类型。分清是褒义还是贬义, 是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还是指代义等;要考虑是否包含了表层义和深层义。如第 (1) 题的“绝顶”主要是比喻义, 第 (2) 题的“柴禾”就包含了象征义, 第 (3) 题则为指代义。
(3) 把握“概念”的位置。文中的概念一般包括局部性概念和全文性概念, 前者重点结合概念前后文内容概括, 如第 (3) 题的“渔翁”;后者则须紧扣全文内容提炼, 往往涉及文中的主旨。如第 (1) 的“绝顶”和第 (2) 的“柴禾”等。
(二) 句义类
1. 典题选粹
(1) 你如何理解“心里仿佛陆续注入一缕一缕的光亮”这句话? (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
【答案】 (1) 比喻句。“他”的讲述使“她”对农村的了解由模糊到清晰, 带给“她”温暖。 (2) “陆续”“一缕一缕”说明这种了解是一点点逐渐加深的。
(2) 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 然而, 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 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
【答案】 (1) 老刘的画中没画太阳, 却是以太阳照耀为背景。 (2) 画中蕴含着他对理想境界———“太阳梦”的追求。
(3) 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 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答案】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 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 透支健康甚至生命, 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品味语言、领悟文章中重要句子内涵角度设题。类似“概念”类答案, 围绕“是什么”、而非“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来组织答案。解答此类题目, 应特别注意句子是否含有深层的含义。
3. 相关知识解析
(1) 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虽是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但并非句中的每个词语都是“重要”的, 应抓住其中最关键的词语揣摩。如第 (3) 题, 只要抓住“沉静”和“啮碎”这两个关键词语, 就可以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
(2) 明确句意的类型。一般分为表层义和深层义, 表层义即句子的基本义, 不难把握。深层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概括义, 即对某些文段或全文内容的概括; (2) 比喻义, 即采用比喻修辞手法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义, 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如第 (1) (3) 题; (3) 哲理义, 即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含意; (4) 象征义, 即象征的本体意义, 通过分析象征本体的特征去探求其背后隐藏的作者本意, 如第 (2) 题; (5) 双关义, 即包含表面义和隐藏义的句子, 隐藏义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三) 主题类
1. 典题选粹
(1) 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 (1) 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 (或“赞叹”) 。 (2) 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 (3) 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4) 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2) 文章第 (11) 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1年福建卷《走进腾格里》)
【答案】 (1) 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 (2) 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 (3) 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3) 联系全文, 概括本文主旨。 (2009年江西卷《木车的激情》)
【答案】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 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 侧重考查概括文章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的能力。概括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类答案, 语言要简洁, 层次要清晰, 有时可分要点作答;概括主旨类答案, 有时可采用“通过……抒发了阐述……”的模式。解题时应注意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这类句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时能对我们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起重要作用。
3. 相关知识解析
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 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对段落感情或内容的概括, 如第 (2) 题, 一般可抓住主要语句、提取关键词语概括。二是对层次感情或内容的概括 (有时一段即为一层, 有时若干段组成一层) , 概括层意须以归纳段意为基础, 在分析段意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简明扼要地进行归纳概括。三是对全文感情或内容的概括, 如第 (1) 题和第 (3) 题, 须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对全文核心内容和思想感情作总体提炼概括。
(四) 形象类
1. 典题选粹
(1) 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2年新课标卷《马裤先生》)
【答案】 (1) 颐指气使, 目中无人, 缺乏公德; (2) 斤斤计较, 爱占小便宜, 自私自利; (3) 不讲卫生, 不顾他人感受, 趣味低下。
(2) 综观全文, 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答案】 (1) 韦素园是一个“瘦小, 精明, 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 (2) 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 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 支持、经营未名社; (3) 他性格认真而激烈, 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3)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 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 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角度设题, 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来揣摩人物的情感特征和心理表现。概括时宜选用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或句子概括, 如形容词或动词 (或短语) 或包含有这些词语或短语的句子;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分析或说明, 宜用最简洁的词语作出概括, 答案一般不涉及“怎么写”和“为何这样写”的内容。
3. 相关知识解析
(1) 散文中的形象, 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因此往往是考查的重点;记人叙事类散文设题常常也会涉及人物形象的欣赏。
(2) 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考查重点通常是要求考生透过形象来把握蕴含其中的情感, 其情感表现往往体现在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欣赏则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来完成。
二、从“怎么写”角度设题
主要从文章的结构安排 (作者的写作思路) 和表现手法角度设题, 有时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置。题目突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一) 结构类
1. 典题选粹
(1) 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 请任选两处, 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2010年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
【答案】 (1) “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 在结构上收束上文, 引起下文, 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2)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 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3) “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4)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结构上照应前文, 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 引出下文。
(2) 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 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2006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案】由秋天的表情, 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 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 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 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 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并作简要分析。 (2008年江西卷《朦胧的敬慕》)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1) (2) 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3) ~ (10) 段分写:其中 (3) ~ (5) 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 (6) ~ (10) 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11) ~ (12) 两段总结全文, 点明主题, 照应标题。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角度设题。一般有三种设问方式: (1) 单纯分析文章结构, 要求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如第 (3) 题, 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 (简要概括) →分说 (具体说明层次大意) ; (2)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 (作者的写作思路) 来概括文章的主题, 如第 (2) 题, 类似于概括层次大意, 答案突出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思路; (3) 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如第 (1) 题, 答案特点一般是:总说 (怎么写) →结合句子或段落前后内容分析说明 (为何这样写) 。
3. 相关知识解析
(1)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一是并列式, 文章的各部分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二是总分式, 可分为总—分, 总—分—总, 分—总;三是对照式, 文章两部分内容对比, 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四是递进式, 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解答时须先分清文章的结构属何种类型。
(2) 说明某句话或某段落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须结合该句或该段在文中的具体位置来分析:如果是在开头, 一般是开篇点题;或提示下文;或为下文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或渲染气氛, 为下文内容作铺垫等。如果在中间, 一般是承上启下, 或承上, 或启下等。如果在末尾, 一般是照应前文, 或深化主题, 或卒章显志等。
(二) 手法类
1. 典题选粹
(1) 本文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答案】顺叙 (以时间为线索) 。与标题相呼应, 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 (或“能更好地展现农村一天的生活场景”) , 暗示了千百年来农村的生活节奏。
(2)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
【答案】第三人称。效果: (1) 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 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 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2) 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 更具有客观性。
(3) 从表现手法上, 选择一个角度对第 (9) 段作赏析。 (2010年上海卷《天目山》)
【答案】虚实结合, 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 (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和庄重的活动, 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 , 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 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角度设题, 要求指出文章的表现手法并作分析说明。解题时须先说出表现手法, 然后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明手法的具体体现。 (此类题目一般和“为何这样写”综合设题, 前一问一般回答“写什么”, 后一问回答“为何这样写”)
3. 相关知识解析
散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较为复杂, 我们只能选择某个角度大致把握: (1) 表达方式:记叙 (倒叙和插叙) 、抒情 (直接和间接) 、议论、说明和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 景物描写等) ; (2)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3) 其他:象征、抑扬、白描、衬托 (正衬和反衬) 、对比、铺垫、伏笔、设悬、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人称, 等等。 (注:“其他”表现手法有的是表达方式的“细化”)
三、从“为何这样写”角度设题
主要针对语句的品味, 形象的赏析和艺术的效果方面设题, 有时会和“写什么”综合设题。题目突出文章写作的“作用和效果”。
(一) 语句品味类
1. 典题选粹
(1)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
【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 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 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2)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2011年山东卷《审丑》) (附赏析句子: (1) 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 每张脸都板硬, 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2) 心坠得他累。)
【答案】第一句:侧面描写, 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表现曾老头的貌丑。第二句:心理描写, “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 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3) 第 (6) 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四川卷《柴火》)
【答案】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火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 层层渲染, 画面生动, 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火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 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角度设题。解答此类题目, 须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 侧重说明该句子的表达效果;所考查的句子一般含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有时须借助相关的表达技巧知识赏析。
3. 相关知识解析
(1) “重要语句”一般有两种:一是在文章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二是内涵丰富包含作者情感或思辨的语句。对于有深层含意如哲理义、比喻义、双关义的句子, 应在纵览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 (双关义还须根据语境和话者的用意来揣摩)
(2) “写什么”中的“句义类”题目考查重点是句子的内容;“语句品味类”的设问重点则在“为何这样写”, 表述重点在写作效果方面, 如上述题目。因此在回答句子基本意思或采用的表达技巧后, 须着重说明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丰富情感。
(二) 形象赏析类
1. 典题选粹
(1) 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2年新课标卷《马裤先生》)
【答案】 (1) 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 (2) 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 (3)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文意, 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
【答案】 (1) 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 帮助作者超越困惑, 获得心灵的解放。 (2) 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 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 (3) 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3) 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
【答案】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 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 有时跟“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问相结合, 要求赏析作品中形象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解题时注意在把握形象特点的基础上, 侧重回答形象在小说中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3. 相关知识解析
(1) 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等;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安排以及表达技巧的使用方面所展现出来的能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 一般来说, 这种魅力需通过欣赏形象、把握作品的内涵才能获得。
(2) “写什么”中的“形象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形象“是什么”, 即形象的特点;“为何这样写”中“形象欣赏类”设题主要要求回答“为什么”, 即这样塑造形象的艺术效果。
(三) 写作手法类
1. 典题选粹
(1) 简析第3段中的“抓药”细节。 (2012年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答案】 (1) 用白描手法, 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 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2) 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2011年江西卷《晚秋》)
【答案】 (1) 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 处境凄凉; (2) 照应标题 (或渲染氛围) 。
(3) 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2011年湖南卷《想飞》)
【答案】 (1) 运用第二人称, 如对朋友殷殷相告, 有一种亲切感; (2) 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 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2. 设题角度和答案特点
该类题目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角度设题, 设问类型一般有明问和暗问两种。明问:告知表现手法的名称或范围, 要求说明或分析其好处或作用, 如第 (2) 、 (3) 题。暗问:先要揣摩具体的写作手法, 然后再分析说明表现手法的作用或效果, 如第 (1) 题。
3. 相关知识解析
(1) 跟“怎么写”中“手法类”相比, 该类型设题侧重回答“为何这样写”, 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如第 (1) 题的“表现了……”“再现……”, 第 (3) 题的“有利于……”等。
(2) 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对比: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使形象鲜明。比喻: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生动形象,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衬托 (正衬和反衬) :突出本体的特征。抑扬:突出强调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 情节紧凑。照应:使文章整体感强, 突出主题。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倒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使文章产生悬念, 更引人入胜。插叙:补充人物和事件, 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 能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一、 合理安排顺序,把握题目关联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高考考场上,学生担心时间不够用,压力会很大,因此不能像平时训练时那样从容淡定,常常会出现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甚至误解的情况,这也是阅读的大忌。
教师在指导高中生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时,要让学生先通读全篇,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详细审题,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归纳答案。在阅读时要尽快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并画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为答题做铺垫。其实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来自于文章本身,只要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就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出题顺序通常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所以,建议考生在高考中按照题目顺序进行答题即可,不要进行跳跃式答题,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丢题的现象。现代文阅读的各个题目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考生要善于挖掘,这样对解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利用主旨句,找准突破口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反问句等处,文章的主旨句恰恰就隐藏在这些包含关键词的句子里。所以,学生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中心的词语。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时候会出现判断正误,这样的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命题者通常会跟学生玩文字游戏,改变句中的定语或者状语,从而改变句意,出现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现象。当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备选答案中哪个地方是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从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三、 理解字词意义,明确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往往会考查更深层次的引申义,这样才能符合考纲的要求,更好地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某句话的深刻含义”等类型试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对此,学生要找到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解题思路,透过表面的意义去体会深刻的内涵,然后联系具体语境和上下文,做出正确的解答。学生要谨记命题者既然出了这道题,那么答案就一定会在文中。
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现代文阅读《一朵午荷》中有一道题: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这是个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应在本义和象征义中寻找。“午”的本义是指看到荷花的时间是在午后,而象征义则指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所以在答题时要全面、准确,既要体现出欣赏荷花时间的本义,还要表达出暗寓荷花的生命状态,在作者心中永不凋谢。学生在答题时要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筛选重要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四、 弄清文章结构,理清答题要点
弄清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从结构和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把文章结构层次弄清了,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章时要设法找到文章的主线,然后根据主线去弄清各段落的层次。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高中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做概括题型的思路是依据主旨句进行总括,把文章内容具体化;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频频出现,以“请谈谈你的理解”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认真、仔细,语言要精炼、准确、简洁、清晰,突出重点。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现代文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中有一道考题为: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要高度重视注释的作用,这篇报道发表于二战期间的1943年8月,曾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答题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经过仔细分析,就能得出答案要点:对生命的尊重;世间有大爱;在战争年代对人性、爱的期盼。
总之,在实施了一轮课程改革以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在题型和考查目标上做了改进和调整,开放性的探究题目逐渐成为了出题的重点,并且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钻研考纲和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方法,从而为答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奠定基础。
【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推荐阅读:
语文阅读题快速答题方法10-10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方法07-12
小学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09-20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10-24
语文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11-17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0-31
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题06-02
一下语文期末阅读题11-11
珠海语文中考阅读题12-09
中考语文阅读题练习题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