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篇1

当前教师师德现状总体是好的,也涌现出一些值得教师骄傲的教师楷模,比如前不久电视上经常报道的张丽莉。这些教师楷模确实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把学生的学业当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摆在自己心头。师德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最宝贵的财富,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传授给学生做人的一些道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些需要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来教会学生。因此教师的师德很重要,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反思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就教师队伍中师德现状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有的教师只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一种挣钱的工具。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多挣钱,比如通过办补习班,向学生收取补习费。放假本身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休息,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释放出来,有利于学生迎接新的学习任务。而有的教师却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进行补习,不可否认学业差的学生确实需要补习,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有的教师只想通过补习来挣些钱,而对于一些没有补习需要的学生,也把他们吸纳进来进行补习。这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影响到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有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部分休息时间学习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却被教师给夺走了。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也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也成为学生一个坏的榜样。

二、有的教师不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自己亲戚或者领导的孩子就另眼相待,而对于有些学生,却不闻不问,甚至采取歧视的做法。这些做法都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时期。这样的做法直接影响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这些学生以后如果也当老师,也这样对待学生,那样伤害的是几代人。如果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也这样对待社会上与他们接触的人,那样伤害的是一群人。因此教师这样的行为危害是巨大的。教师要做到尽量的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那样师生关系将是和谐的,以后走向社会,社会关系也是和谐的。因此这样的行为影响重大。

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篇2

1.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为师者, 所以授业, 授德重于授学。《左传》有云, “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阐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是道德选择的酿造者, 是人才培养的决定者。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一的辅导员队伍, 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工作中, 在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完善过程中, 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层出不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大学导引和护卫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信仰, 那么教师承担和肩负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 当前高校仍然存在少数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 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等问题。学术造假、政治立场不坚定等高校教师失德行为时有发生, 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在意识和价值观领域的不坚定。

高校教师师德考核体系不健全, 师德建设常态化有待落实。尽管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较高, 但是定量化考核标准更多地集中于学习经历、研究成果、职业技能等, 而关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认定仅限于自我表述及简化的心理测评, 有效的监察考核体系尚未完善。此外, 入职后的教师师德建设的常态化机制有待落实。2014年9月29日,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从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健全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注重师德激励五方面考量, 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师德建设常态化提出举措建议。

2. 高校教师队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不难发现, 自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 各高校官方网站纷纷开辟了关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版块, 内容基本分为理论学习文件和学习活动报道两个部分。

各高校基层职能部门组织教师深入了解、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结合自身工作情况, 深度挖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 组织教师参加系列讲座。各高校、各部门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透彻分析教师本身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党政、团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责任重大。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班集体纷纷开展了相关的党、团日活动, 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效果显著。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大学生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条件;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创新与发展的知识动力, 刻苦学习是敬业的实现方式;青年大学生强调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诚信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青年大学生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友善是基础。由此所见, 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而言,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要求。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师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起着引领示范作用, 应当成为道德品行的楷模榜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状况, 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德育水平,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 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在指导思想、情感认同、价值取向和道德素质四个层面提出了新的内容。高校应提高师德认识, 坚持价值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 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师德教育, 营造师德环境, 开展师德活动。

2.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从坚守思想阵地的角度, 高校教师言传身教。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模式虽已基本形成, 但大部分处于欠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在全球一体化大环境下, 多样的思想冲击和碰撞随时会使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沦陷。高校教师是在校大学生直接接触的社会群体, 也是大学生最信任的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一定程度上,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决定了高校能否坚守住思想阵地, 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 进而在全社会发挥影响、示范和带动作用。

从坚定办学方向的角度, 高校教师要授业解惑。我国高校应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当今, 关于崇尚、照搬、效仿西方国家教育模式的呼声在大学生中越来越高, “出国热”“留学潮”是其现实表现之一。在这种表象之下,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显现出坚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 将影响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认同感, 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1. 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根本保障

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在满足教师基本自然需要前提下, 体现对人的尊重, 激发起精神层面的追求;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激励与约束并存的, 提倡约束为纲、激励为主。2014年9月29日,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就是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集中体现。

以南开大学为例, 南开大学近年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修订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细则, 制定了教师素质提升和职业发展计划, 明确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聘用、培训的重要内容,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 实行一票否决。同时, 建立专项评优机制, 每年组织评选“良师益友”“师德标兵”, 大力表彰宣传公能兼济、敬业育人的先进教师典型, 用鲜活生动的真人真事感召师生, 在全校形成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的浓厚氛围。

2. 师德文化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力量源泉

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 2012年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的专题网站, 其中涉及师德规范、师德话题、吾爱吾师、主题活动、师德论坛、他山之石、师德风采、师德研究等诸多板块, 从理论研究、创新实践等多角度, 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供依据、营造氛围、创造动力。除此之外, 北京理工大学“我爱我师”年度评选活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的开展、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三育人师德标兵”评选等也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典型表现。

3. 以工会为核心的部门机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组织保障

工会是职工合法利益的代表, 负有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责任, 有义务为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努力。当前高校工会组织教职工日常活动时, 应注重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同时在活动内容上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工会的“教职工之家”的作用, 在情感上要求教师进行师德建设。

4. 以加强党的建设引领高校师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内容, 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中党员的比例比较高, 政治思想觉悟高, 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直接关系到师德建设的状况, 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立。把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中突出师德建设的要求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开江、屠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路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1 (4)

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幼儿家长 幼儿教育 认识

在此次新乡市幼儿教育现状调研活动开始前,为考察此次调研活动的有效性、必要性和后期活动的针对性,调研服务队队员们积极研讨并制作“关于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认知”的调查问卷和“关于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现状的认识”的调查问卷,共计400份发给新乡市市民,主要调查对象是新乡市幼儿园教师(200份)和幼儿家长(200份)。有效调查问卷273份。回收调查问卷后,认真细致地对调查问卷进行分类和统计。以下是按照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分类的调查结果:

根据“关于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认知”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1.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集中在专科水平

在回收的针对教师的问卷中,75%的教师是“大专学历”,16%的教师是“中专中师或高中学历”,而只有2%的教师是“本科学历”。可见当前幼儿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很少。幼儿教师整体年龄集中在20岁左右,多为女性。大部分教师选择该专业是由于对孩子的喜爱。在幼儿教育中,男性教师极少,这除了反映学前教育受社会重视低,也从侧面表现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学前幼儿教育的不关注。幼儿教育中缺乏男教师会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需要受到社会的关注。

2. 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很多教师缺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划能力

当问及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方面”最欠缺的是什么时,41%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划能力”,28%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而对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组织控制能力都比较强。在问及“什么是教师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时,53%的教师认为是“优秀的教学技能”。由这些问题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教师们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策划能力较为缺乏,需要接受相关培训。

3. 幼儿教师参与的相关教学培训较少,培训效果较差

在教师们“主要参加过哪方面的专业培训”这个问题上,接近半数的教师选择了教师教学技能和幼儿园日常管理培训。但在问及这些培训是否在工作中有很好的应用时,63%的教师选择了“部分有用”。由这些问题,可以发现在幼儿教师培训这一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提升培训绩效是主要问题。

4. 在对待教学职业方面,教师们普遍表示喜欢当前职业

教师们选择幼儿教师职业的原因是什么呢?66%的教师认为自己喜欢孩子,34%的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那么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是否还愿意做一名幼儿教师?33%的教师“执着追求无怨无悔”,25%的教师认为“还好”。而且,72%的教师认为“在幼儿教学中应扮演朋友的角色”。由这些问题表现出当前幼儿教师对个人职业是较为满意的。

5.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中,教学媒体的应用较少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中,教师们能够较熟悉的使用哪一种多媒体材料呢?72%的教师只熟悉办公自动化如word、PPT等,而对于flash、CAJ等媒体材料的使用则相对生疏。在我们对教师访谈的过程中,也有了解到教师们之前很少接触flash,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中,一般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使用学校发的教材,很少自己动手组编教材。从问卷以及访谈中了解到当前在教育中使用的教学媒体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较为生疏。

根据“关于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现状的认识”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1. 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重视度低

在问卷中有问到家长“幼儿园教师是否能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和意见”时,48%的家长表示幼儿教师“偶尔听取”,22%的教师“很少听取”家长意见。在问及原因时,很多家长表示很少有时间询问教师关于儿童在校的情况。在我们问卷最后的开放式问答上,部分家长对这些问题并不重视。从我们问卷发放和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感受到部分家长对于学前教育并不是非常关注。可见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重视度不够,说明学前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学前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问卷整理后的数据中,只有22%的家长对幼儿教师的整体印象表示“满意”,47%的家长选择“较满意”,而38%的家长选择“一般”。在谈及对“班级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师风师德”情况时,只有8%的家长认为是“优秀”,而57%的家长选择“良好”,30%的家长选择“一般”。从这两个问题,整体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教师现状并不是很满意,幼儿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家长方面与幼儿园方面的交流太少,仍存在很多待改进的地方

谈谈你对师德的理解与认识 篇4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期所特有的内涵。否则,错误地理解师德内涵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造成不良后果,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

清楚的理解师德的内涵,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历史时期虽为师德加入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第三,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篇5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孙玉萍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8期

[摘要]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出发,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师德教育应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度保障、民主管理、营造氛围、心理辅导来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教育

[作者简介]孙玉萍(1971-),女,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师资管理与培训。(天津3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07年教卫系统重点调研课题“新时期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30-02

在《说文解字》中,“德”被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有人认为“„外得于人‟说的是要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内得于己‟讲的是内心修养,也就是要无愧于心。”①另外有些人认为:“这八个字实际上是讲德的两个来源:一是从他人那里获得;二是从自己内心的体验上获得。德实际上是指客观的道德准则在人身上的表现,即人对客观道德准则掌握遵循的程度。”②“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为全面掌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对天津市23所高校(其中本科校18所,高职校5所)的288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了5所学校,与部分教师座谈。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各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市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1.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热情高。34%的教师表示教师工作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另有63%的教师表示喜欢教师工作。近30%的人每日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即使是休息日,也有66%的人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他们几乎全部表示自己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自信自己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有50%的教师认为选择教师职业是认为自己适合做教师,这是多种选项中最集中的。

2.对学校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待提高。有30%的青年教师对学校规章制度只能回答“知道一些”或“不知道”,自信自己非常熟悉学校规章制度的只有16%,他们中的18%存在迟到、提前下课、中途离开课堂等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他们中的58%对教师的行为要求不是很清楚,他们几乎全部会被学生的求情打动,而改变学生的成绩。

3.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32%的青年教师有校外收入,其中有3%的人收入超过了校内。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教师的校外兼职能使教师更多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少数教师校外收入较高,甚至超过校内收入,很难保证把全部精力投入校内的教育教学中。调查中也发现个别教师热衷于校外兼职,利用高校教师较多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把兼职当成了主业。

4.各学校师德教育形式单一。各学校均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近年高校扩招使高校师资严重不足,各校招聘引进了一批新教师。他们有热情,学历高。各学校的师德教育多采取文件规定、会议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师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教师最希望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是“榜样”(占48%),德育理论也表明,德育教育应多样化。

5.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扩招使各校师资严重不足,高校教师压力过重,教师要面对来自教学内容更新、学校严格管理、学生同行评教、晋升职称科研成果、考核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堪重负,由此而产生消极或反感情绪,造成教师职业道德滑坡。

(二)当前高校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

高校青年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状况较好。在要求教师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评分时,分别给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分数的人占8%、56%、15%、17%、4%。综合各校情况,新时期常见的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主要有:(1)有的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第二职业;教学不认真,教学效果差;满足现状,业务上不进取。(2)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不够,只教书不育人;指责、埋怨、歧视学生。(3)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和影响(衣着、说话、举止等),甚至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成见和怨气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4)有的教师考虑个人名利多,不能正确对待授课课时和教师职务晋升,不能团结周围老师。(5)有的教师“以教谋私”,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考试等工作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

二、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归类

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确切地讲,是这个人同时具有某种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品质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这五种因素的集合体。

(一)师德认识问题

道德认识,就是人们对某种社会道德关系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和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表现在多数青年教师不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不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行为违背了教师道德。

(二)师德情感问题

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慕和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绪的体验。表现在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对学生缺乏爱心;违背原则宽容放纵,不管不问,或者苛刻指责,埋怨歧视。

(三)师德意志问题

道德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有没有坚毅果敢的道德意志,是青年教师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现今学校中青年教师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若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半途而废。表现为受物质利益诱惑,讲实惠,按酬付劳,功利主义盛行。

(四)师德信念问题

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发自内心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在人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为缺乏职业神圣感,把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把其看成为之奋斗的事业。

(五)师德习惯问题

从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来看,道德行为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自觉性上面,而是要按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行动,成为青年教师的日常习惯,这就是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主要特征是:它不是时时事事需要诉诸自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经常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表现在有人监督检查时,就能遵守道德规范,没有监督时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三、增强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过去的师德教育理论过于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重“投入”轻“产出”,重“灌输”轻“接受”。结合青年教师特点,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即从教育者的视角转向受教育者的视角。应坚持把接受者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只有青年教师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的影响,并通过主动的“内化”表现出来,师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

(一)制度保障,明确教师的行为规范

根据德育认识过程理论,个体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因素所构成,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各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言语行为规范和优良高尚品质的总和。“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③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虽主要靠其自身觉悟、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但绝离不开制度保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提倡、教育、督促和引导。

(二)民主管理,增强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意识到主体的存在以及主体的作用。教育活动中应通过无拘无束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与交融,应创造一种能使受教育者讲真话,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气氛,教育者要积极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

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首先,学校各项事务应建立在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之上。要坚持民主治校,大力倡导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纪守法,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者应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下放管理权限,建立科学的决策参与制度,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才能和潜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老教师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认为,行为的获得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渠道。“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④这与我国传统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教育理论是一致的。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发现了许多示范原理,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第一,当观察和实际模仿操作联系起来时,示范的效果将进一步提高。第二,学习者看到榜样的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或禁止后,学习者的相似行为也受到了抑制。第三,学习者看到榜样示范后,有时并不立即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外部环境适合时,再出现模仿行为。

学校应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明确责任,制订计划,落实方案,每学期有总结有交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是业务,而且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周到细致的关心与帮助。

(四)心理辅导,运用科学理论引导帮助

青年教师违反师德常常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⑤RET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艾理斯(A.Ellis)创造的一种道德心理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ve Therapy(合理情绪治疗

论)的简称。艾理斯认为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动物,人既有理性行为也有非理性行为,造成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当外界变化与自己意志相悖时,就感到难以接受;二是以偏概全,即通过少数事件推断整体;三是夸大危害,即把不幸和挫折看成灭顶之灾。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完善他们的职业操守。

[注释]

对教师礼仪的认识 篇6

教师礼仪是教师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规范化的做法。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一种手段。唐教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子,对学生真诚相待,去做学生的朋友,去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推动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方面的品格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的这份情感,只在口头上说说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真爱,就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对他们讽刺、挖苦,使他们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碎,这样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表扬这个张扬个性,功效力大的尚方宝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我们的国家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唐教授的讲座还让我意识到: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名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美观,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女老师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总之,从事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教师礼仪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者,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是不能够误导人家子弟的。教书育人的教师,是不能非议党和政府,是不能蔑视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不能违背教育法、教师法,不能做出有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事情,不能和科学唱对台戏的。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规范。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在党和人民信任的那个讲台上,为人师表者,我们是不能信口开河的。社交礼仪认为:君子和而不同。社交往往以对方为中心,所以要善解人意。老师和学生位置虽然是平等的,但仍然有差异。实际上是一个教一个学。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所以你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人民教师,就要爱护学生、端正态度、以宽待人、要善于包容。要容人,容忍自己的同事有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容忍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教学要求,容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偏好和兴趣,教文科的不能说文科比理科好,教理科的也不能认为文科不管用。总之,待人接物要懂得宽容。而教师礼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摆正教师和社会交往层面的位置、和同事的位置、和同行的位置、和家长的位置、和学生的位置,一句话,即是端正态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者为先。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钻研业务,不厌其精,对自己学而不厌。而育人──教师者,万事之师表也(有天然的亲和力),要好自为之。自律是第一位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二者相鉴,缺一不可。教师礼仪的基本特征:

①师资──(所谓:教不严师之惰。)要有一技之长、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他所传授的知识、科目的兴趣。

②师表,语言、心灵、仪表、行为都要美。楷模就要思圆行方(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契坷夫)。

③师德,讲职业道德,要忠于祖国,要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爱护学生。④师心,即爱心,不能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正如毛泽东所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的工作中,转化为实际的效果,不能恣意妄为,信口开河,不能朝思暮想。

教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①严于律己。②以学生为本(摆正和学生的位置)。③要有自知之明,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学习的意识,内强素质,外造形象不同的对象对教师形象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时代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古代对教师形象的要求:要有尊严,要讲教化,要高高在上,拉开距离,严格要求学生等。教师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塑造教师形象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因该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同事的,与领导的,与学生的,与学生家长的等等。社会对教师形象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师主要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党和国家,不同对象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出发点去思考问题,自然就会对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形象的要求也要从多方入手。学生对教师形象的要求:首先要平等相待,相处要有平常心、平等心,不能摆教师的架子,因为平等才容易通话。其次在学生眼里好的老师的形象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很重要。朋友平等是前提,朋友是不能强加于人的。家长对教师的形象要求是书教的好,对我家的孩子好,对我家的孩子“严格”些等,但老师注意通常家长说的严格是有底线的,当你真的很严家长又会心疼孩子因而埋怨老师,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是老师和家长之间不容易沟通,因此教师就要注意运用不同方式面对家长的不同要求。党和国家对教师形象的要求就是希望教师培育出合格优秀的全面发展的有多种能力的人才。不同的对象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明确各方要求才能做得更好,更好的满足各方的要求,教师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修养,具备文明礼仪,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从内心到外表不断完善自我,美化自我,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风采,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学习交际艺术,掌握交际技巧,将有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

重要性

教师的形象礼仪。形象对一个人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最初展示。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必须讲究美的仪表、美的仪态、美的语言。教师形象的好坏,对于学生的价值标准、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影响。塑造教师形象有四个效应,首轮效应就是仪表整洁。第二就是近因效应。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时刻保持自己的教师尊严,公平对待学生,友善对待学生,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堂。第三要有亲和效应。“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教师不能将自己塑造成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人,远离学生,冷漠情感,让学生认为教师不友善、不亲近,没有共同语言,这样很容易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容易产生矛盾。要使自己的课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要努力将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要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老师与自己没有距离,可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可以将老师当作可以信任的大朋友,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产生师生情,使课堂教学互动互助。第四就是定型效应。作为教师,我们不可以有过激行为,不可以有鲁莽行为,不可以出现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一旦出现就很难从学生心目中抹去不良的印象。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问题,但我认为也是教师的礼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意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通过金教授的讲解,我更深一部地感受到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在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但某天为应付检查,为了听领导的话,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这样就会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

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

教师礼仪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它具有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和深远性。具体说来,教师的礼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日常工作中,我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还是比较注重的。首先是发型,简洁而利落。其次是衣着,我总会保持得又干净又整齐,衣服上没有较为明显的污渍,隔两三天便会及时更换清洗;另外,服装的式样也能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由于自己学过美术,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有时也会考虑的多一些,就向金教授说的全身的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以前我对教师穿无袖无领的衣服一直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夏天都捂着,多热呀。现在通过金教授的讲解,我对这一点有了新的认识。最后一点是在化妆和佩戴饰品方面,每天我都要化妆,但从不把妆化得很浓,首饰也是稍作点缀即可,而且能考虑到各种首饰的材质,其它的饰物与服装的搭配也注意要使之相互协调。总之,今后的着装和修饰自己还要特别注重,特别是在校园里,要与教师的职业特点相吻合。

二、举止。它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它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在我看来,教师注重了自己的着装,但在坐立行方面却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是非常难看的。所以每当穿正装的时候,我绝不随意坐,走起路来也是稳稳当当的;而穿正装时间长了总觉得有些累,所以间隔一段时间我就会穿两天休闲一点的衣服,在穿休闲服的时候,适时放松一下,有点随意感,但也绝非肆无忌惮的去说、去坐。

三、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

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四、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开学初,我便在学生中同时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一张笑脸、一声致谢、一声问候、一句道歉。既然是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的,我想教师必定就要起好带头用,给学生做出表率,从而体现教师的示范性和率先性。其实这里提出的“四个一”都是待人接物非常基本的礼仪常规,就说不是在学校里,对于一个一般的人来说也是应该具备的。做教师的人,他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对于一名希望成为优秀教师的人来说,都是应当尽量加以避免的。总之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就意味着我们的整个人生航程将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挑战。我们必须鼓足勇气,义无返顾的朝着人格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平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礼仪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所以我认为学习文明礼仪,使我们每个人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通过学习《教师礼仪》我认为: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合群,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礼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使用文明语言,不仅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还能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师生之间的感情。好的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讲课实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影响。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相信的,自己必须坚信不移;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在学生不在时也必须做到。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行为,学生时刻在模仿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比如我们老师要求学生见到老师要问好,那么我们教师是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呢?这个问题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它是一个很

能体现人的素质的实例。教师的礼仪有很多,我们教师应养成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我们的职业是个教育人的行业。正如《荀子?修养》中所说的那样:“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自古以来,礼仪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当今世界,国家有大小之分,人口有多寡之别,社会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文明民族都很注重礼仪。我们也往往把讲礼仪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对个人而言,礼仪则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对于教师来说,礼仪更有它的特殊意义。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尊敬他人、讲究礼节的程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的人际传播技能。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他不仅是学生处理人世疑难的导师,也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礼仪,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修养,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教师作为文明公民必须自觉讲究礼仪。人与动物的区别除了会说话能劳动以外,就是人是讲究礼仪的,是脱离了野蛮和愚昧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其表现首先就是对别人要有礼貌。人人都有自尊心,并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然而如果教师不注重讲礼仪,甚至庸俗粗鲁、举止野蛮,就自然会导至被别人瞧不起,就更说不上让别人尊重自己。所以,要成为一个受人欢迎和尊重的人,必须调节自己的言行,养成讲究礼仪的良好习惯。教师礼仪不仅能够对教师的社会交际活动有调节作用,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有调节作用。我们常听人评价“某教师有涵养”,其实是他能在一些场合很注意分寸,注意用教师礼仪来调节自己的言行。

也就是说,教师礼仪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礼仪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已经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了。最好还是请他到角落里,在那里去擦鼻涕,叫谁也不要看见他。”可见教师注重礼仪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只有摒弃那些不合身份的穿戴、不拘小节的言行、不加检点的习惯,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校通过师德建设,教师的礼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教师礼仪相悖,乃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的现象在教师队伍,尤其在青年教师身上还大量存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公共场合语言粗俗不文明;不尊重学生,时常挖苦讽刺或冷漠疏远;对学生的提问、问候随便应付或干脆置若罔闻;上课时接听、拨打手机;在教室内吸烟、随地吐痰;形象举止过于随意或浓妆艳抹、过于修饰,等等。这样的教师怎能有威信?怎能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又怎能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对照。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理应从思想上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明白“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深刻内涵,意识到自己的品德情操、处世态度、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如果每一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每一所承担着教育重任的学校都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努力地提高、培养教师自身礼仪修养,必将对造就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对教师师德现状的认识 篇7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最基础的建设, 而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他们的师德状况, 直接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 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和标准, 教育创新的顺利实施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当前,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广大青年教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 拥护改革开放的政策,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对国家的政治局势和经济发展前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保持着自身高尚的职业操守。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真诚愿望, 爱岗敬业, 勤奋好学, 积极进取, 开拓创新, 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 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表现出形形色色的价值失落和迷茫, 出现了较普遍的师德失范现象, 极大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也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因此,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 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紧迫性的任务。

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现状

要在新时期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必须要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 不但要看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抓住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 思想文化多元激荡, 一些社会失范现象不能免地开始出现, 对青年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 冲击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致使师德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没有理想, 缺乏信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 绝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也有极少数人理想信念动摇, 只看重名利地位和奢侈享受, 放松了对学术的钻研和作为教师指引学生寻找正确人生方向的职责。更有甚者借口学术探讨, 向学生灌输非主流价值观, 甚至在课堂上散布错误观点, 崇尚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自由, 这对大学生的成长将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1.2 缺失敬业意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教师的待遇逐步提高, 教师的生活水平与其付出劳动成正比, 多数青年教师能忠于职守, 施教于人。但也有一些人缺乏敬业精神, 没有上进心, 对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精力投入减少, 放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创新的研究和探索, 懈怠备课, 课堂上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呆板, 信息量少、知识陈旧, 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缺乏创新意识, 严重损坏了青年教师的形象, 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 随时存在被淘汰的危险。

1.3 育人意识淡薄

在高校教学科研一线, 广大青年教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 既教书又育人, 科研教学两手抓, 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同时带动国内科研水平提高, 也确有一些人职业道德意识淡漠, 只教书不育人, 只满足于课堂传授知识, 对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 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质量下降, 没有起到人生导师的积极作用。

1.4 示范作用不够

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显著的示范性, 对正在寻找人生定位的莘莘学子有着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但有一些青年教师师表意识淡薄, 在政治立场、思想作风和言谈举止等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 给学生们的思想道德造成负面影响。他们教育学生要遵纪守规, 而自己却迟到、早退, 上课接手机, 随意调停课;他们教育学生要重义轻利, 自己却违背学术规范, 弄虚作假, 侵占他人劳动成果;部分教师眼中多了对经济的追求, 地位的向往, 却少了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和对学生的真诚关爱, 一味钻进钱眼中, 玷污了“师道”二字, 更使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

2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

分析青年教师师德方面存在这些突出问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受社会功利化、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高校开放性办学的现状使学校与社会密切接轨, 高校不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的纯洁的“象牙塔”, 教师也不再是淡泊名利、不闻世事的文人雅士, 太多世俗杂质进入到大学知识殿堂, 社会中的各种思潮潮水般涌来, 青年教师或多或少都被世俗文化所影响, 一些青年教师刚刚踏上职业岗位, 肩负起教书育人职责, 对职业本身要求尚不能完全理解, 思想尚不十分成熟, 不辨是非, 导致信念丧失、没有理想, 丢掉了作为教师的本分, 无法产生精神推动力促使自己潜心教学和工作, 把一颗真心都交付给莘莘学子, 对教学和工作产生应付思想, 没有上进心, 敷衍了事。

2.2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教师的价值诉求发生改变,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 无法正视自己的职业和肩上的责任, 青年教师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 他们开始寻找捷径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对以往的甘于付出、默默奉献产生了困惑和迷茫。

2.3 高校内部不公平现象及腐败现象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不良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 各大高校相继推行的行政化办学和管理使“权力”所带来的利益日益凸显, 其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竞争使青年教师产生一种不被公平对待的感觉。学术腐败、职称评定中注重论资排辈、领导优先、在科研成果的评定上只重量化不问质量等现象导致一些青年教师迷失了方向, 是去了理想, 不再把育人作为第一要义, 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的青年教师, 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教师应有的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作风受到冲击, 学术不讲创新, 无心潜心做学问, 敬业、奉献精神更无从谈起, 出现严重的师德失范问题。

3 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全员育人, 教师是关键。”要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 必须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师德素质。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对象, 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更是丝毫不能懈怠,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必要措施,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具备良好的师德, 具体应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师德教育和师德培训

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职业岗位, 还没有确定下职业发展方向, 找到自身定位, 因此应结合青年教师特点, 对青年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在开展师德教育的过程中, 相关的途径和形式要贴近青年教师, 用时代特征、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来感染青年教师,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比如开展团体拓展训练;举办教师音乐会、艺术展、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开展心理咨询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吸引青年参与到实践中来, 接受道德熏陶和陶冶,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磨砺师德意志, 强化师德行为, 从而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水平, 提高高校师资力量。

3.2 开展“树典型, 学先进”活动, 大力宣传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 以优秀青年教师默默奉献, 不求回报的职业道德, 弘扬正气, 树立信心, 影响其他青年教师, 起到规范师德的作用。大力倡导新老教师交流活动, 使青年教师从老教师身上学到高尚的师德, 也给老教师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 使师德建设成为学校良好的传统。定期举行高校师德评选表彰活动, 评选中主要考虑师德水平高的优秀老师, 并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 给予他们自信, 避免不受重用的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发生倾斜, 对师德表现优秀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使青年教师在评优表彰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能够感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和成功, 激励周围更多的同龄的青年老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提高师德素质。

3.3 以网络环境为载体, 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培育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

充分认识加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努力探索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的有效途径。从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出发, 以敬业、奉献为主题, 深入持久地开展网上师德学习教育活动, 新颖且实用, 符合青年教师的时代气质。通过丰富多彩, 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 使他们掌握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师德的丰富内涵和师德修养的要求, 增强践行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体悟到自身肩负的责任, 使其爱上自己的职业。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耐心教育与热情服务相结合, 进一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大众传播媒体, 开发新的师德教育载体, 拓展新的师德建设领域和教育空间, 让敬业精神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养成。

3.4 完善师德规范, 加强师德监控, 实现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师德评价和监控是约束师德行为, 防止师德失范的有效措施。学校要通过完善师德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师德监控, 促使青年教师遵守法规法纪, 增强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同时提高科学公平性。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 通过健全规章制度, 如教师教书育人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 成为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 促使教师遵守法规、法纪, 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同时建立教学评估、教学督导、随机听课等制度, 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 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 促进青年教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青年教师平时的管理, 坚持和完善教学考评, 形成一整套考核、评议、优胜劣汰的机制, 改变部分青年教师重业务轻道德甚至不讲师德的不良倾向。最终通过以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达到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之目的。

3.5 坚持服务育人是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

全面关心和爱护青年教师, 就是要把师德建设同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 使青年教师“多用武之地, 少后顾之优”。当前, 切实解决好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 主要就是解决好青年教师的住房和待遇问题。因此, 学校应逐年增加青年教师收人, 提高青年教师生活品质。同时要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对青年教师中出现的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校领导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解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 使青年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从而使他们能愉快地投人到工作中去。与此同时,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针对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富有朝气、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但又苦于无法入门、难以确定科研方向等特点, 学校应该为这些青年教师选配一名思想品质好, 学术造诣深, 作风正派, 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中老年教师一对一地进行帮教, 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为他们的成长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对他们政治上关心、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帮助, 导师对青年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业务和科研方面提出培养要求, 而且在师德方面也要提出一定的目标和措施, 并作为考核的硬指标。

4 结束语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还应该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不断丰富其内涵。高校应该依据时代发展的特点, 揣度青年教师思想, 逐步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 积极采取有效途径, 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的完善, 从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育,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使教书育人的师道得以发扬光大。

摘要:青年教师是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 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本文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普遍存在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以达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师德,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R].2005.

[2]顾冠华, 沈广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M].海洋出版社, 1999.

[3]刘宝存.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9 (1) .

[4]刘瑞.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间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 2004 (12) .

[5]张雷.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12) .

浅谈师德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篇8

一、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校正调节

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这里所说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命令、教育等方式或途径,指导或校正教师的行为,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需要一种调节机制。师德是帮助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调节机制。师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师呈现明确的行为准则或规范,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教育过程展开的行为,对于相反的行为则给予抑制和反对,从而促使教师和进入教育过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育任务。

教育实践中,调节教师行为的机制不限于师德一种。现在我们正努力追求的法制化社会,即依靠法制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法制的完善,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也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法律同样是教师行为的调节机制,与师德在目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法律是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呈现,由政府专门机构特别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强迫推行,因此它的优势和劣势都表现在外部强制性和不可随情势而论的呆板机械性。和法律相比,师德对人行为的约束更具温润圆透的特点,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更有人情味。

在教育过程中,制度、条例或法律一旦建立就不能随意更变,因此它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例如,教师守则中可能规定教师不能迟到早退,却不能明确说明在何种特殊情况下迟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许的。这些条例、规定“就事论事”,在内容方面缺乏广泛包容性,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在范围上有限。例如,“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擅离岗位”等规定,都是针对某种或儿种具有行为,全没有“爱岗敬业”这一道德教条来得大方和游刃有余。

正因为法律和行政规范、制度无法完全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才需要更为灵活方便、广泛有效的师德规范莅临“指导”。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为调节教师行为的三个方面,不是互不相关、截然分离的;实际上,法律和行政制度等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具备道德的基础,体现道德的精神,否则它们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东西。反面而观,之所以在师德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法律、行政制度,是因为师德的调节作用与方式是有限的。

总体说来,师德的行为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教师个体的内心信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诉诸人内心的自觉自愿。所以,师德总是被人称为教师的内心大法。

师德造成的社会舆论是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当教师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社会舆论就会给予正面评价,教师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强化已有教育行为;当教师的行为有悖于师德要求,社会舆论就会对其进行谴责或批评,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倾向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行为。

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力量,它的作用一是通过个人的内心自觉实现的;二是在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无能为力时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攻心为上”的“心罚”,贬抑学生的人格,当法律还不能惩罚他时,道德法庭会执行对他的审判。

二、对教师的行为激励作用

师德对教师同样有激励功能,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来实现。比所有具备此种道德取向的教师都会得到积极的舆论评价,被倡导、被赞赏、被鼓励。教育领域中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等活动,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

有一点也许应该特别强调,即师德对教师进善取向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这样狭窄的一个方面。师德的激励功能有广泛的表现,它不仅看教师的道德行为效果,而且看道德行为动机;不仅看道德行为,而且看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意志等素质发展情况。这充分体现出师德的丰富内涵,即只有道德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说明拥有道德,师德的激励也就不单纯指向教师的道德行为。

上一篇:买卖合同一2下一篇:集团公司20XX年党建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