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推荐7篇)

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 篇1

6月30日,口市举办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招商推介会,推介会以“共谋新发展、共享新机遇”为理念,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原则,一批城市更新及新城建设合作协议签约,包括口七彩文化城项目合作协议、西部生态新城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口市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东湖新城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等。

城市更新行动将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加强修缮改造,补齐城市短板,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活力。

“东强、南联、西美、北升、中优”同建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聚集吸引力

口是口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该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交通枢纽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等“六个中心”为支撑,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前,口中心城区正按照“东强、南联、西美、北升、中优”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聚集吸引力。

按照“建新城、优老城、提能级、增水平”要求,去年,口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城市体检。根据发现的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城市安全等8方面“城市病”,口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等,谋划了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快速公交系统、韧性城市建设、滨河景观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老旧厂区活化利用、新型城建和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四个新城”建设等10大类、970个城市更新项目。

其中,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将对全市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摸排,合理确定改造内容,实行“一区一策”“一院一策”,统筹更新改造老旧小区道路、停车位、水电气设施等,完善养老扶幼、卫生服务、助残服务、健身休闲等社区服务设施,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

按照“大格局、分步骤、小组团、快落地”原则,今年将启动实施23个城中村改造,共分为

等6个片区,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捆绑打包,一体推进。目前,6个片区已分别组建推进专班,部分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已确定,近期将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

老旧厂区活化利用,鼓励转变老旧厂房区域功能,积极向总部基地、商业综合体、文旅科创基地、消费体验中心、健身休闲娱乐中心等综合性新型消费载体转型。

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严格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重点补齐教育、医疗、托育、养老及无障碍等服务设施短板,积极拓展城市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开展街区环境、街区设施及街区立面整治等工作。

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强化消防设施配套,补齐消防设施短板,确保消防通道畅通;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快实施管网和泵站建设与改造;推进河道卡口段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满足城市防洪排涝和水安全要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和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疫情防控临时安置点建设。

针对交通建设方面的短板,口将着力构建外联内畅的“

”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东环路、联纺路2条城市高架路和东环高架路,构建高铁站、高速出入口、口机场的快速交通体系,构建南北大通道;实施联纺高架路,建设横贯东西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口路—口大街五岔口、南环路—口大街五岔口2座立交桥,打通城市堵点。建设口路、口路、农林路横跨口国道和口铁路立交桥,构建主城区东西部快速连接线。实施

等“三纵二横”城市快速公交系统。谋划建设发

北延4条快速连接线,促进主城区与组团区融合发展。建设

2条生态旅游大道,实现城市周边历史文化与景区互动融合,构建大旅游交通体系。

目前,口东环路高架桥、口路(跨口铁路和口国道)立交桥、南环路—口大街五岔口立交桥、口大街—口路五岔口立交桥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文本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城市快速公交人民路线路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已编制完成;东湖新城19条道路已完成初设的招投标工作,10个具备施工条件的路段已完成施工EPC招投标工作。

“保护更新、优化改造、拆除重建”并举

多方面政策支持城市更新项目建设

为规范城市更新活动,今年5月,口市政府出台《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提出结合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建筑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取保护更新、优化改造、拆除重建等方式推进城市更新。

其中,保护更新方式,在满足保护要求前提下,对建筑进行维护修缮、环境整治,对建筑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周边环境进行功能优化、业态提升,但不改变建筑整体风貌、主体结构和重要饰面材料,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活动。优化改造方式,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坚持保护修缮和少量拆除重建,进行局部改建、功能置换、修缮翻新,或以改建加建为主实施整治改造;对建筑所在区域进行各种设施配套建设等,提升建筑价值,改善区域环境。拆除重建方式,对建筑结构差、安全标准低等不具有保留价值的非保护性建筑实施拆除重建,重建项目经充分论证后可依法依规适当放宽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允许建筑高度适度提高。

加快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口将从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土地方面,对具备条件的城市更新项目,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对城市更新项目中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等零星土地,以及不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土地,可与周边用地整合实施,纳入整体改造范围,重点用于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设施。更新项目在符合规划且不改变用地主体条件下,发展国家和省市支持的新产业、新业态的,可享受按原用途、原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以5年为限,5年期满或转让需办理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规划方面,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大片区或多地块改造项目中,允许容积率进行不同地块、不同城市更新单元之间整体平衡。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适度提高产业园区内工业用地容积率指标。利用既有建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可实行多用途兼容使用。鼓励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建设,科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鼓励老旧厂区转型升级,允许对原有建筑进行内部加层改造、增加连廊、电梯等配套设施。

不动产登记方面,城市更新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变动的,可通过房屋征收、协议搬迁、房屋买卖、资产划转、股份合作等方式依法办理不动产登记。

因风貌保护、建筑保护等需要,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或者出让合同中明确应当予以保留的房屋,当事人可以在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时一并申请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也可与该国有建设用地上其他新建房屋一并申请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并在不动产登记簿中注明相关事实。

征收安置方面,更新过程中通过自愿参与、民主协商方式,可以采用等价置换、原地安置、异地安置、放弃房屋采用货币安置等方式进行安置。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征收补偿安置且符合住房保障政策的,优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行政审批方面,开辟城市更新项目绿色通道,精简项目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快速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从项目审批、土地供应、用地调整、方案制定、资源配给、财政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保障项目落地。

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 篇2

一、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而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在物理学中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具有力的量纲。随着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身研究的需要,一些学科开始借用这一概念,以描述研究对象对相关因素变化的最大承受能力或某方面的限制程度[1]。当人们研究城市系统时,普遍借用了这一概念,以描述一定区域或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最大承受能力。仔细考察承载力在物理学中的含义以及理论种群生态学对承载力的定义后,可将承载力理解为:反映某种物质基础与其受载体之间互动耦合的关系,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为该物质基础所能维持的受载体的数量特征。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基本含义与上述承载力是一致的,是对城市系统中作为物质基础的“环境”(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与作为受载体的“人类及其活动”之间互动耦合关系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将城市综合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城市系统在某一时空尺度范围内,维持城市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城市系统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城市系统能够承载的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人口规模及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总量(亦即人类及其经济社会活动)的综合能力。

二、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

城市综合承载力可以通过构建一系列评价指标加以定量分析,该指标体系应能够科学反映城市系统承载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形式与手段等多方面属性,按相互之间的层次隶属关系组成有序集合。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一个城市综合承载力承载指数。

城市综合承载力用于揭示城市系统中承载主体与承载客体之间互动反馈的方式、强度、可能性以及相互间联系等方面的内容。对应于承载主体和承载客体,将指标体系具体地划分为承压指标和压力指标两个大类。

承压类指标主要指的是反映承载主体的状态、发展的指标,如城市自然资源拥有量、生态环境状况、社会服务能力等。同时,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能动性,在承压指标中,除了反映承载主体本身状态的指标外,还应包括反映人类反作用于承载主体,以及提高承载主体承载能力的潜力类指标。这类指标包括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反映城市发展潜力的科技类指标、反映人类为改善环境质量做出的环境治理方面的指标。

压力类指标反映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如城市人口规模及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及水平等指标。这类指标均反映人类为谋求自身发展和获取更大社会财富,而对承载主体施加的压力,故称为压力类指标。

由于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还应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区际或城际间的交流作为外部控制变量分别加入到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因此,本文将出口总额和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加入到承压指标和压力指标中,见表1。

三、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处理

(一)处理方法

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各个指标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为满足信息全面性选取的指标在10个以上,而主成分分析法对于指标合成和重复信息的处理效果非常好,其形成的方差贡献率表示主因子对系统评价的贡献程度,归一化作为主成分权数,加权计算综合数值,避免了主观随意性。本文即采用这种办法计算综合承载力指数。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北京市2003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绝大部分指标在中国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环境状况报告》中获得数据,对于极个别数据缺失指标进行插补处理。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数据间量纲与量级的影响,本文采用Z-score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个别指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取值越高,对所属类别的贡献越低。如恩格尔系数,先取倒数再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四)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提取及计算。

特征根可以被视为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主成分个数的提取原则之一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大于1。

根据承压子系统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前3个主成分特征根均大于1,并且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78%,包含了原始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量,把其作为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可以认为是有效的,故提取因子个数为3个,也就是说原来的20个指标可以综合成3个公共因子。

同理,根据压力子系统公共因子的特征根和累计方差贡献率,提取前2个因子就可以把压力子系统综合信息表达出来。

2.主成分表达式的计算。

根据3个主成分在原始指标上的载荷计算得出特征向量。主成分特征向量表示主成分和相应原始变量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SPSS软件得出的载荷除以主成分对应特征根的平方根计算得到,其绝对值越大,则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越大。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1)承压子系统。承压子系统主成分表达式:

根据特征根的大小,归一化将3个主成分加权得出承压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2)压力子系统。压力子系统主成分表达式:

根据特征根的大小,归一化将上面2个主成分加权得出压力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四、综合评价定量及分析

根据主成分表达式代入2003—2012年数据,计算各年的承压指数和压力指数,再用承压指数减去压力指数得出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见表2)。综合指数小于0,表明城市承压能力小于压力,城市综合承载处于超载状态;综合指数大于0,表明城市承压能力大于压力,城市综合承载处于富余状态。

(一)承压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

由表2的承压指数可以看出,2003—2012年10年来北京市的承压指数保持持续上升趋势,提高了214.2%。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投入的不断加大,北京市整体承压能力不断提高。观察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承压指标中有12个指标保持了较稳定的上升趋势,其中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口总额、全社会客货运周转量、人均环保支出、科技活动人员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指标。显然北京市承压能力的提高与北京市经济社会长期以来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也表明本文的结果和实践认知是相符的。

(二)压力指数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和承压指数一样,压力指数在2003—2012年也是持续上升的,增长了181.6%。可见,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禀赋的减少,环境污染的加重,城市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观察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压力指标中有7个指标保持了较稳定的上升趋势,其中包括总人口、污水日排放量、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入境旅游人数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指标。这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所要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三)承压指数和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和其第一主成分大致重合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承压指数还是压力指数,其变化趋势和第一主成分都基本相同,这是因为两个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都很高,都在75%以上,基本上反映了北京市承压指数和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这进一步验证了本文选取指标的合理性。

(四)2010—2012年城市综合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要精确分析城市承压能力和压力的复合变化情况,以获取城市整体的承载能力信息。由图1可以看出,2003—2005年北京市的承压指数和压力指数比较接近,处于胶着状态,综合承载指数有一定波折;2005—2009年北京市的压力指数高于承压指数,综合承载指数一直小于0,城市综合承载处于超载状态;2010—2012年,北京市的承压指数逐渐与压力指数拉开距离,综合承载指数大于0并逐年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处于富余状态。

五、建议

北京市在总人口达到2000多万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综合承载能力的持续增长是十分难得的。目前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很多重要指标仍能保持较长期的增长态势,但承压子系统中还有一些指标,如人均播种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均道路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比重等,仍会保持下降趋势,如果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增强了,如同木桶的短板原理,承压指数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增长速度将变慢甚至负增长。而且,一个城市承压能力的增长幅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过这个阈值,城市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尽管目前北京市综合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但也要警惕城市承载压力变化带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降低的。因此,建议北京市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城市环境治理,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现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不断提高。

摘要:本文首先以自然生态系统的种群承载力为起始点,界定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其次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对应于承载主体和承载客体分别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评价模型,并测算出北京市综合承载力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已经由2009年前的超载状态逐渐转变为富余状态。但也建议北京市要警惕城市承载压力变化带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降低的可能。

河北省综合承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3

摘要:河北省存在着资源消耗强度大、污染物排放增加、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一系列与综合承载力相关的问题。通过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计算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和承压水平,发现河北省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较低。河北省应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控制城市规模、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

关键词:河北省;综合承载力;承压水平;突变级数法;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需求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4-0078-04

一、综合承载力内涵

承载力的研究最早始于力学,后被引用到生态学领域,随着其研究的深化,近20年来承载力的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人口学、环境学、经济学等多个研究领域。21世纪之前国内外学者对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的研究逐步趋于系统化,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承载力等方面;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多集中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等方面。进入21世纪后,学者们逐渐将人口、社会等因素纳入综合承载力的范畴,将综合承载力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等多个方面考察综合承载力[1]。较为系统的城市承载力的概念由Oh K.等于2002年提出,认为城市承载力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活发展的承受能力,如果人类活动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城市的发展实现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则城市承载力较高[2]。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应包括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因素,城市绿化、三废排放等环境因素,交通基础设施、教育、人口等社会因素和GDP等经济发展因素等多方面,应同时包括城市发展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3]。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承载力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城市的发展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支撑。因此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针对压力指标和承压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三、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评价值的计算

(一)突变级数法

突变级数法是将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进行分析计算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考察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而不是对所选指标进行主观的权重设定,因此能够有效避免评价的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科学、合理。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评价的一般步骤包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构建各级评价指标的突变模型、归一化综合量化运算等。由突变理论可知突变系统共有7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有尖点、燕尾、蝴蝶突变系统;以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为基础,突变级数法中常用的突变模型包括尖点突变模型、燕尾突变模型和蝴蝶突变模型,计算过程中所涉及的变量主要分为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4] [5] [6] [7]。一般来说,尖点突变模型包括2个指标,燕尾突变模型包括3个指标,蝴蝶突变模型包括4个指标,三种突变模型的分歧方程及求解过程如下: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数据的标准化即通过对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减少数据单位不一致给数据带来的差异,降低数据的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是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采用曲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对2007—2011年河北省综合承载力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其具体公式如下:

(三)利用归一化公式进行综合评价

四、评价结果及分析

本文通过查找并收集2008—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省经济年鉴》的直接相关指标,对非直接相关的指标进行计算,同时参考2007—2011年《河北省环境质量公报》中的相关数据,运用突变级数法对河北省2007—2011年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计算,得出河北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的数值,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总体上看2007—2011年间河北省综合承载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综合承载力从2007年的0.877 710上升到2011年的0.970 672,但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综合承载力略有下滑,2010年、2011年综合承载力又重新恢复到上升的状态。资源承载力各年发展时高时低,尽管2009年资源承载力有所下降可以认为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在2010年资源承载力有所回升后2011年再一次下降,说明河北省资源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时有波动。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同资源承载力相似,2009年、2011年都有所下降,尤其是2011年下降幅度较大,说明河北省环境承载力发展波动较大。经济和社会承载力总体上看均呈上升趋势,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承载力在2009年略有下降,但2010年、2011年又恢复上升。

根据突变级数法对压力指标和承压指标的计算结果,分别计算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承压指数,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河北省资源承压指数2009年略有下降,2010年、2011年恢复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环境承压指数同资源承压指数发展趋势相同,除2009年有所下降,其他四年均呈现上升趋势;经济承压指数2009、2010年均有所下降,2011年有所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社会承压指数2010年有所下降,2011年恢复上升。因此,河北省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压能力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2010两年有所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由各年均值可知,河北省经济、资源承压能力较弱,社会、环境承压能力较强。需要说明的是2007年河北省社会承压指数的计算结果为0,是因为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时,2007年社会承载力下的3项承压指标均为5年内最小,利用公式计算后标准化数据为0,导致运用突变级数法最终计算的2007年社会承载力承压指标为0,又因为社会承压指数为承压指标和压力指标的比值,所以2007年社会承载力的承压指数为0,因0值无法充分说明河北省社会的承压能力,因此在计算各年均值时去掉2007年的数值,计算的是2008—2011年四年的均值。endprint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2007—2011五年间河北省综合承载力稳步上升,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有一定的波动。经济、资源承压能力较弱,社会、环境承压能力较强。综合考虑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中,河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较弱,应着重关注。

五、提高河北省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资源需求,合理配置资源

由上文分析可知,河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都比较弱,河北省亟待提高城市的资源承载力。应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资源危机意识,确立正确的资源需求;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绿色消费和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设立奖励制度,对城市居民的节约行为适当奖励。本文资源承载力考察的主要为水资源,结论显示资源承载力较弱,意味着河北省应尤为关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调配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重复使用率,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和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使之达到供需平衡。

(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河北省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时高时低。河北省应着重关注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河北省要加大对现有的工业污染的治理,控制工业燃煤的使用总量,制定严格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标准,重点发展在建的循环经济工业区;其次,加大对现有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做好现有垃圾的分类,发展垃圾再生利用;然后运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保护现有生态环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经济主体提高保护环境意识;最后扩大环境治理资金来源,增加环境治理投入[8]。

(三)做好城市规划,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河北省经济承载能力明显上升,但是,城市是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共同构成的巨大系统,经济承载能力单独增速快,反而不利于综合承载力的总体提高。当前河北省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与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一定的联系。城市综合承载力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增加,但是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综合承载力越高。因此,河北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城市规模的发展,要科学规划城市的规模,促进城市合理布局,使城市的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得益彰。

(四)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河北省社会承载力及承压水平发展都较为稳定,为整体提高河北省综合承载力,仍需在关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同时,继续保持并发展社会承载力的稳定上升趋势。因此,应当继续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9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在政策、财政等方面对省内高校的发展予以支持,全面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不忽略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交通承载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交通工具,从教育、交通两方面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优化综合承载力结构,提高整体协调性

综合承载力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构成,四个方面同等重要,某一方面发展过慢或过快,都会影响综合承载力的总体提升。经过分析,河北省资源承载力和承压能力较弱,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河北省要提高综合承载力,不仅要考虑如何分别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发展,还要考虑如何优化承载力结构以提升总体承载力。为提高河北省的综合承载力水平,建议河北省应关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护水资源,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傅鸿源,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5):27-31.

[2]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 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J]. Korea Plan Assoc,2002,(5):7-26.

[3]孔凡文,刘亚臣,常春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J].城市问题,2012,(1):26-29.

[4]Wei Ting, Zhu Xiao-Dong, Li Yang-Fan.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in Assessing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Xiamen City[J]. China,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8,(7):1522-1528.

[5]李楠,汪景宽,裴久渤.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辽宁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153-157.

[6]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90-101.

[7]赫连志巍,宋晓明.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98-103.

[8]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74-79.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endprint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2007—2011五年间河北省综合承载力稳步上升,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有一定的波动。经济、资源承压能力较弱,社会、环境承压能力较强。综合考虑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中,河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较弱,应着重关注。

五、提高河北省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资源需求,合理配置资源

由上文分析可知,河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都比较弱,河北省亟待提高城市的资源承载力。应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资源危机意识,确立正确的资源需求;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绿色消费和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设立奖励制度,对城市居民的节约行为适当奖励。本文资源承载力考察的主要为水资源,结论显示资源承载力较弱,意味着河北省应尤为关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调配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重复使用率,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和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使之达到供需平衡。

(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河北省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时高时低。河北省应着重关注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河北省要加大对现有的工业污染的治理,控制工业燃煤的使用总量,制定严格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标准,重点发展在建的循环经济工业区;其次,加大对现有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做好现有垃圾的分类,发展垃圾再生利用;然后运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保护现有生态环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经济主体提高保护环境意识;最后扩大环境治理资金来源,增加环境治理投入[8]。

(三)做好城市规划,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河北省经济承载能力明显上升,但是,城市是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共同构成的巨大系统,经济承载能力单独增速快,反而不利于综合承载力的总体提高。当前河北省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与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一定的联系。城市综合承载力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增加,但是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综合承载力越高。因此,河北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城市规模的发展,要科学规划城市的规模,促进城市合理布局,使城市的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得益彰。

(四)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河北省社会承载力及承压水平发展都较为稳定,为整体提高河北省综合承载力,仍需在关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同时,继续保持并发展社会承载力的稳定上升趋势。因此,应当继续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9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在政策、财政等方面对省内高校的发展予以支持,全面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不忽略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交通承载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交通工具,从教育、交通两方面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优化综合承载力结构,提高整体协调性

综合承载力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构成,四个方面同等重要,某一方面发展过慢或过快,都会影响综合承载力的总体提升。经过分析,河北省资源承载力和承压能力较弱,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河北省要提高综合承载力,不仅要考虑如何分别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发展,还要考虑如何优化承载力结构以提升总体承载力。为提高河北省的综合承载力水平,建议河北省应关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护水资源,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傅鸿源,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5):27-31.

[2]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 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J]. Korea Plan Assoc,2002,(5):7-26.

[3]孔凡文,刘亚臣,常春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J].城市问题,2012,(1):26-29.

[4]Wei Ting, Zhu Xiao-Dong, Li Yang-Fan.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in Assessing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Xiamen City[J]. China,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8,(7):1522-1528.

[5]李楠,汪景宽,裴久渤.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辽宁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153-157.

[6]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90-101.

[7]赫连志巍,宋晓明.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98-103.

[8]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74-79.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endprint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2007—2011五年间河北省综合承载力稳步上升,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有一定的波动。经济、资源承压能力较弱,社会、环境承压能力较强。综合考虑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中,河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较弱,应着重关注。

五、提高河北省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资源需求,合理配置资源

由上文分析可知,河北省的资源承载力和承压水平都比较弱,河北省亟待提高城市的资源承载力。应引导城市居民树立资源危机意识,确立正确的资源需求;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绿色消费和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设立奖励制度,对城市居民的节约行为适当奖励。本文资源承载力考察的主要为水资源,结论显示资源承载力较弱,意味着河北省应尤为关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调配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重复使用率,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和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使之达到供需平衡。

(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河北省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时高时低。河北省应着重关注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河北省要加大对现有的工业污染的治理,控制工业燃煤的使用总量,制定严格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标准,重点发展在建的循环经济工业区;其次,加大对现有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做好现有垃圾的分类,发展垃圾再生利用;然后运用技术、行政、法律手段保护现有生态环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经济主体提高保护环境意识;最后扩大环境治理资金来源,增加环境治理投入[8]。

(三)做好城市规划,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河北省经济承载能力明显上升,但是,城市是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共同构成的巨大系统,经济承载能力单独增速快,反而不利于综合承载力的总体提高。当前河北省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模与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一定的联系。城市综合承载力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增加,但是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综合承载力越高。因此,河北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城市规模的发展,要科学规划城市的规模,促进城市合理布局,使城市的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得益彰。

(四)提高人口素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河北省社会承载力及承压水平发展都较为稳定,为整体提高河北省综合承载力,仍需在关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同时,继续保持并发展社会承载力的稳定上升趋势。因此,应当继续关注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9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在政策、财政等方面对省内高校的发展予以支持,全面培养科技型创新人才;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不忽略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交通承载力,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交通工具,从教育、交通两方面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优化综合承载力结构,提高整体协调性

综合承载力由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构成,四个方面同等重要,某一方面发展过慢或过快,都会影响综合承载力的总体提升。经过分析,河北省资源承载力和承压能力较弱,环境承载力发展不稳定。河北省要提高综合承载力,不仅要考虑如何分别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发展,还要考虑如何优化承载力结构以提升总体承载力。为提高河北省的综合承载力水平,建议河北省应关注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保护水资源,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好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傅鸿源,胡焱.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9,(5):27-31.

[2]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 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J]. Korea Plan Assoc,2002,(5):7-26.

[3]孔凡文,刘亚臣,常春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测算思路[J].城市问题,2012,(1):26-29.

[4]Wei Ting, Zhu Xiao-Dong, Li Yang-Fan. Application of Catastrophe Progression Method in Assessing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of Xiamen City[J]. China,th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8,(7):1522-1528.

[5]李楠,汪景宽,裴久渤.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辽宁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153-157.

[6]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6):90-101.

[7]赫连志巍,宋晓明.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高技术产业升级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4):98-103.

[8]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74-79.

城市环境综合分析报告 篇4

2101120057丁鹏波

一、地质地貌分析

规划区位于一个丘陵地区,绝对高度在500米以内,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无一定方向。该规划区有一条东西向水系经过,有两条南北向的支流汇聚到主水系。

规划区的所在地区,地下有三条断层,三条断层两两汇聚。

二、城市规划原则

居民小区

位于基岩稳定区,无断层经过。靠近小学、商场、娱乐场所等人们生活所需的基础建设。小学:

位于基岩稳定区,无断层经过。靠近居民区,方便孩子上学放学接送。

汽车站

位于城市中心地区,靠近城市多个主要建筑,政府办公楼,医院,商场等。

公园

1、相对安静,且交通方便,靠近汽车站。

2、公园最好依附在大小适中的天然河流上。

大型商场

靠近居民区,方便居民购物。

娱乐场

1、远离居民楼、小学、医院等建筑物。

2、远离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医院

1、疗养院性质的医疗机构选址应远离喧嚣的环境,环境空气区域属于一类区。

2、交通方便、便于周边公众就医。

3、医疗垃圾和废物处置对附近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小。

政府办公楼

位于城市中心,便于民众办事,交通方便。

污水处理厂

1、厂址位于集中给水水源下游,且应设在城镇、工厂厂区及生活区的下游和夏季主风向的下风向。

2、处理后的污水或污泥用于工业或市政时,厂址应考虑与用户靠近,以便于运输。当处理水排放时,则应与受纳水体靠近。

3、要充分利用地形,如有条件可选择有适当坡度的地区,以满足污水处理构筑物高程布置的需要,减少工程土方量。

4、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方便的交通、运输、水电条件。

5、厂址不应设在雨季易受水淹的低洼处,靠近水体的处理厂,要考虑不受洪水威胁,厂址应尽量设在地形条件好的地方。

垃圾填埋场

1、地基稳定,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

2、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

3、地质构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

4、填埋场场址应远离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5、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6、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

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7、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化工厂

1、厂址宜选在原料、燃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便利的地区,并在储运、机修、公用工程和生活设施等方面具有良好协作条件的地区。

2、厂址应靠近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电力供应充足的地方。

3、厂址应选在有便利交通的地方。

4、选厂应注意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工厂的生产区应远离居民区。

火力发电厂

1、靠近煤炭产地,可以避免煤炭的长途运输。

2、靠近江河,煤炭运输方便,靠近化工厂,供给能源方便,降低生产成本。

3、由于过去发电厂烟尘污染较大,所以发电厂一般建在离城市的郊外。

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 篇5

城市环境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实践

主要介绍了城市环境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的建设目标、体系结构、数据组织、系统模块的功能、关键技术等.应用实践表明,开放的`体系结构、通用的GIS平台,一体编码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规范标准的信息维护与评价体系等可为开发其它城市的环境信息系统提供借鉴.

作 者:刘明华 唐桂刚 孙保和 毛剑英 王文杰  作者单位:刘明华,孙保和(秦皇岛市环境监测站,河北,秦皇岛,066001)

唐桂刚,毛剑英,王文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29)

刊 名:中国环境监测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年,卷(期): 21(3) 分类号:X321 关键词:环境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   模型   城市  

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 篇6

1.缆线综合管廊的主要特点为()。

A.空间断面大

B.设有通风、监控等设备

C.埋深浅

D.维修检测要求高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2.将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结合最成功的案例是()。

A.蒙特利尔地下城

B.日本临海副都心地下综合管廊

C.台湾高雄地下综合管廊

D.北京天安门广场下综合管廊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3.北京中关村西区地下综合管廊是将地下空间发开与()融为一体的地下构筑物。

A.地下购物广场和步行系统网络

B.地下停车场

C.地下环形车道

D.地下商业街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迄今为止,世界上综合管廊建设速度最快,规划最完整,法规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5.上海世博园区综合管廊是世博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纳入综合管廊的管线有()。

A.供水、供电、供冷、电讯、有线电视管线

B.煤气、通信、上水、电力管线 C.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给水管线

D.上下水道、电力、电缆管线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参考其他城市运用PPP模式的成功案例,梭鱼湾商务区可采取的措施有()。

A.收费标准区分化机制

B.使用率分担机制

C.社会资本退出机制

D.衡工量值原则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2.综合管廊日常维护和管理应包括()。

A.防止综合管廊遭受人为破坏

B.保障综合管廊内的通风、照明、排水、防火、通讯等设备正常运转

C.建立完善的报警系统

D.建立具有快速抢修能力的施工队伍

E.建立有效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3.主线综合管廊的特点为()。

A.断面大

B.维修管理简单

C.输送量大

D.施工方便

用户答案:[AC]

得分:8.00

4.国内综合管廊的建设与国外的差距体现在()方面。

A.国家政策

B.建设技术

C.建设资金

D.管理模式

用户答案:[ABD]

得分:0.00 5.我国综合管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A.项目建设投资大

B.建设项目投资模式单一

C.收费定价政策不确定

D.各方认识不足

用户答案:[ABCD]

得分:8.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3道题】

1.我国对综合管廊设施的定位是社会公共产品,与城市道路、下水道、公园等公共设施处于同等地位,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2.上海世博园区综合管廊属于政府管理部门,松江新城综合管廊属于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浦东张杨路综合管廊属于各开发公司管理。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3.将整个城市市区的供水和污水系统纳入的综合管廊位于西班牙。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城市综合承载力分析 篇7

国外环境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丹尼斯·梅多斯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研究区范围内的资源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行了评价。随后,来自经济学、生态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环境承载力开展了大量研究,环境承载力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3]。我国学者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经验模型法、遥感、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对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实证分析[4]。目前,环境承载力研究大部分基于特定要素进行,如矿产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承载力等[5]。现阶段关于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研究鲜见。本研究尝试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和山地城市的环境特征,建立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在重庆市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其综合水平和变化特征。

1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PSR 概念模型

PSR模型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的一种基于因果关系的概念模型,基本思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压力,导致自然资源数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并通过各种政策和管理措施等人类行为对这些变化发生响应,以维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6]。由于PSR模型能较好地通过“原因—效应—响应”三者来体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也使该模型广泛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等领域。

从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从环境中获取必须的资源,并向环境排放资源消耗剩余的废弃物,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会对环境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山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加剧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压力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储量和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进而改变了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福利和活动。当环境状态因为压力因素作用发生改变影响到人类正常活动之后,人类社会就会通过出台政策措施、改变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等活动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以期改善环境让其达到理想状态,努力将环境引入良性循环,这一系列过程就构成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7]。

2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PSR模型框架,结合山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压力指标,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主要由每年产生的污染物指标构成,这类指标不采取措施处理就会改变环境成分,形成不良冲击;第二类是状态指标,由反映生态环境现状的指标构成,主要包含水质、空气质量和环境噪声等级等;第三类是响应指标,指决策主导者和管理者面对环境质量变化做出响应,包括污染处理、绿化、清洁能源使用等[8]。

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遵循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同时又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的特点,努力减少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复[9,10]。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包含压力、状态和响应三大类,共计2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压力类指标由COD、废水、二氧化硫、工业固废 等污染排 放指标组 成;状态类指 标包括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年酸雨频率和年度水质指标,这一部分主要反映年度环境质量;响应类指标则涵盖了绿化、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清洁能源使用率、能耗等反映人类社会应对环境质量变化所采取措施的情况[11],具体指标设置见表1。

2.2指标权重的确定

参照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收集完成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处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在判断过程中融入决策者的判断和经验,通过使用线性代数方法和理论对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并把它作为抉择依据,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实用性[12]。计算过程通过比对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设定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形成较合理的判断矩阵,尽量消除人为因素对权重设定的影响,最后计算得到较客观的权重设定(表1)。

2.3评价模型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目的是采用一定的方法从大量统计数据中得出规律,量化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区域环境规划提供依据[13]。由于指标体系中各个分量的量纲不同,所以不能直接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为了消除量纲对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影响,必须使经过处理的值限制在0—1之间,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4]。当指标为“越大越优”时,按照式(1)计算:

式中,Xi为第i项评价指 标,Yi为Xi的标准化值,A、B分别为评价标准的下限值和上限值(A<B)。当指标为“越小越优”时,按照式(2)计算:

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式(3)将无量纲化后的值与其所对应的权重乘积进行加权求和,所得的值即为环境承载力指数[15,16]:

式中,C为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

3实证研究

3.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重庆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境内降水丰富,日照少、湿度高,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多坡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17]。全市土地面积8.24万km2。2013年,重庆市总 人口2970万人,GDP12657亿元,人均GDP为42795元,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同时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也给重庆市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99—2013年的相关统计资料,主要数据来自1999—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和《重庆市环境保护规划》等。

3.2重庆市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框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式(1)—(2)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利用式(3)进行加权求和得到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综合 指数,评价结果 见表2。结果表明,2012年重庆市环境承载力指数为0.773,处于较高水平,环境状况整体较好,其中压力指数在可控范围内缓慢上升,状态和响应指数增长迅速。

从压力方面来看:2012年重庆市废水排放总量10.17亿t。其中,COD排放量40.28万t、氨氮排放量5.34万t,过量的COD和氨氮都会破坏水体平衡污染水质,现阶段治理压力仍较大。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114.89万t、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60万t,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带来的压力在不断增加。大气污染物方面,氮氧化物排放量38.27万t、烟粉尘排放量18.23万t、二氧化硫排放量56.5万t,三项排放指标均达到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说明随着传统工业外迁,新能源的使用和工业自身的转型,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18],这一变化趋势也体现了压力指标内部变化方向的不一致性。

从状态方面来看:2012年重庆市三类及以上水质断 面比例79.2%,饮用水源 地水质达 标率100%,水体整体状况 良好,饮用水安 全系数较 高,这也肯定了重庆市 在保护水 质安全和 治理水体 污染方面取得的成效。2012年重庆市 全年空气 质量优良天数比 例为92.9%,优良天数 增加到了330天以上,三项大气污染物指标连续 五年达到 国家二级标准,处于全国 的中上水 平。同时,降水的酸 雨频率虽有回落,但仍高达52.9%。大气指 标整体持续好转,但部分指 标受制于 传统产业 布局、地区气候等因素作用,仍需要逐步改善。

从响应方面来看:响应类指 标反映的 是人类社会面对 环境问题 所做出的 积极响应,包括污染 处理、环保投入、节能减排 等方面。2012年污水集 中处理率为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为99.3%、工业固废处 置利用率 为96.8%,均已提前 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说明重庆 市在污染 治理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了较为明 显的效果 。同时,该年度重庆市环保投入达到232.3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04%,环保在社 会经济中 所占有的 地位显著 提高。在绿化和能 源方面,重庆市绿 化覆盖率 达到41.1%,清洁能源 的使用比 例增加,能源使用 效率提高,万元GDP能耗降为0.7t标准煤/万元,这些数据都体现了重 庆市在节 能减排和 从源头控 制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3.3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变化特征

从图1可知,重庆市环境承载力在研究区间总体保持稳定上升态势,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8.8%,其中最低值是1998年的0.218,最高值为2011年的0.811。重庆市的整个变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2000年,环境承载力总体较低,维持在0.2—0.3之间,该阶段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较差;第二阶段是2001—2005年,综合指数从0.379增长到0.486,这一时段承载力指数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整体处于匀速上升通道中,环境状况日渐改善;第三阶段是2006—2012年,综合指数从0.560增加到0.811,该阶段为快速上升阶段,各项环境指标持续好转,环境状况维持良好水平。结果显示,重庆市环境承载力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但各阶段的增速和增幅有一定差异,这是城市、产业规模扩大与响应措施协同作用的结果。压力指标主要囊括了废水、垃圾、烟尘等人类生产生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状况。该类指数在研究区间内经历了增幅从强到弱的变化过程,指数最小值是1999年的0.413,最大值为2008年的0.728,年均增幅2.92%,增速较慢,且不同阶段的差别较大。从1998年的0.436到2001年的0.626,压力指数一直处 于较快增 长过程,之后增速 放缓,从2001—2005年保持稳中小幅回落态势,下行至0.566之后略有回升,到2008年之后总体处于较平稳状态。这一现状首先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所出台和实施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压力因素快速增长势头;其次,随着技术进步等新兴因素的作用和产业转型的推进,有效抵消了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冲击。

状态类指标反映的是研究区域的环境状况现状,本次研究的状态类指标主要选择自大气、水、环境噪声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方面。状态类指标的最低值是1998年度的0.243,最高值为2012年的0.918,研究期内状态指数年均增幅9.28%,增幅较大,说明环境状况在 快速好转。 指数最低 的阶段为1998—2000年,整体低于0.3,环境状况 差;从2001—2006年,环境状态指数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呈现出大幅度上升趋势,这一阶段的环境状态快速好转;2007年之后指数处于稳定上升通道中,环境质量也达到了整个研究区间的最好阶段。研究表明,重庆市环境质量在过去十几年里处于显著提升过程中,当前环境状况处于直辖之后的最好时期。

响应类指标是指人类社会面对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积极应对。这些指标包含绿化、清洁能源、污染物处理等。响应指数的最小值出现在1998年,为0.069;最大值是2011年的0.86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2.5倍,年均增幅17.5%,增速为三 大模块第 一。其中,1998—2004年增幅相对较小;之后,2005—2011年指数从0.325快速提升到了峰值0.860,增加了0.535,为增幅最大的阶段,说明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响应强度持续提高,呈现非常良好态势,这对重庆市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很好的信号。

3.4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变化

为了更加深入探讨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内部结构特征和变化过程,本研究分别选取1998年、2003年、2008年和2012年这4个年份的数据,利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更加直观地描绘出不同年份中各组成部分的状态和变化情况(图2)。

压力:从图2可见,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压力指数的主要决定因素。工业固体废物的增加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下降一方面说明重庆市工业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表明产业转型的推进和清洁工艺的应用在控制污染物产生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产业结构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

状态:图2表明,III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和三项大气污染物指标是影响状态指数的主要因素。其中,III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从1999年的40.6% 增长到2012年的79.2%,饮用水源 地水质达 标率从59.8% 到2006—2012年连续保持100%,这些都说明重庆市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气方面,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1998年的46.2%上升到2012年的92.9%,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三大空气污染指标也有明显下降,空气质量总体保持好转态势,但酸雨频率仍较高。

响应:从图2可见,污染处理指标是响应指数的主要决定因素,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从1998年的7% 增加到2012年的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0年的7.3%增加到2012年的99.3%。污染处理率的快速提高,体现了现行政策措施在污染治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随着城市面积同步快速增长,万元GDP能耗则从1.32下降到0.73(t标准煤/万元),清洁能源使用比例逐步提高,说明重庆在转变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效。总体上看,重庆市在污染处理能力、环保投入等方面的进步有力促进了重庆市环境承载力的持续提高。

4结论

本研究在PSR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山地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特征,构建山地城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为例,进行环境承载力及其变化特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2年在压力、状态和响应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庆市环境承载力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具体表现在: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不断产生压力,衍生出诸多环境问题;之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了积极响应,如出台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加大环保投入、转变能源结构等,这些措施的展开使状态指数快速提高,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但研究发现,压力指数仍随着城市发展在不断增大,酸雨频率居高不下,清洁能源使用率仍较低等,这些问题都是改善环境质量和切实提高重庆市环境承载力水平面临的当务之急[20]。

上一篇:素描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课外美术素描兴趣小组下一篇:物流战略规划报告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