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总结报告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报告(通用8篇)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报告 篇1

一、认真研究高考信息,把握高考复习总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卷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卷、上海、广东及江苏等课改试验区省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明确分工,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间。

二、摆正几个重要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和教师选编题,高考模拟训练是综合各地模拟卷进行整理、筛选得到的。在复习的过程中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块中我们重点放在中等以上的学生,除了备课组内老师齐心协力,还借助教研组的力量。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报告 篇2

1. 夯实基础,突出知识梳理和学科内综合。

首先,抓好学科第一阶段的基础复习,抓好“双基”落实,打好学科基础。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有关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第一阶段复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学科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以能力带双基,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主。可按照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计算六大块设置专题,同时还要针对高考重点、热点,以及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题练习,这是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优化设计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复习效率得以提高的关键在教师。化学复习教学要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学习基础、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做到最优化设计,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1 优化目标设计

我们要研究《考试大纲大纲》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各知识点要求的层次,把握好重点,避免因偏离教学目标而浪费精力和时间;同时,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多元化,体现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2.2 优化内容设计

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精心组织与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新、奇、难;要控制好复习的深浅度,有效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角度,要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高三化学教与学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坡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在能力要求上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让不同的同学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发展。

2.3 优化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基础、学习内容和条件,将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保证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引导他们从基础知识、方法与学科思想等维度进行梳理与创新应用,帮助与指导他们开展力所能及的小专题研究,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潜能;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化学实验,真正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提供最优服务。

3. 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应用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实质在于对学科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因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不要过早地使用学科间和学科内综合的训练材料,因为这很容易误导学生忽视知识的积累。总的原则是高三第一阶段复习好学科基础知识,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知识。高考题不一定考得多深,但考查的面很宽。因此,平时复习要把教材和复习材料中大量的案例、典型事例根据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知识线索,便于选择知识点和方法,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系统构建,分块串联,点点突破,是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特点。系统复习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敢于打破教材体系,重新组织复习体系。在教学中,可将整个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分块复习。分块复习便于学生在对比、统一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科能力。

4. 去繁取简,掌握解题技巧。

高三复习课中除了重视“双基”落实, 还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 是理论教学的复习和巩固。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 任务重, 我们要精选例题, 选择有普遍指导意义典型的习题进行示范讲解。在讲解习题中, 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 形成解题思路, 找出简捷的解题方法。其中我觉得更要突出因“题”制宜, 抓“特”巧解的训练。许多习题有多种解法, 例如: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X、Y两元素, 甲、乙中X元素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0.4%和25.9%, 若已知甲的分子式是XY2, 则乙的分子式是 () 。A.XY;B.X2Y;C.X2Y3;D.X2Y5。此题如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会显得很繁, 而将选项转换为∵Y元素在乙中百分含量大于Y元素在甲中的百分含量, 而甲分子中Y为2个, ∴乙分子式中Y原子数必大于2个, 从而就可推断出选D项。

5.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5.1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复习,即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之巩固。高考复习是以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为主要目标的。如果说学生第一遍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话,那也只是零散性的原部件知识或半成品知识,这种松散的知识是原料,是知识资本的堆积,是有待提升的初级阶段。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复习知识。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记忆:常见的记忆方法如题型式记忆、比较式记忆、纲要式记忆、总结式记忆等。通过记忆把相关考点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2)练习:通过各种练习模式如题型练习、模拟练习、错题纠正练习、典型漏误点练习等,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5.2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建立在已经学过一遍的基础上的再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实际,可以在复习中自主完成查漏、找缺、分析错误、提炼知识、类化知识。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可定位为“深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自学能力,产生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但不宽松,紧张而有序的自主学习氛围。学生会的尽量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作点拨性的引导。在点拨时,对学生已想到的知识网络不点拨,对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关联点进行由浅入深的点拨,即浅点拨不通,再进一步点拨,层层推进,而不能一语道破。充分在时间、空间、知识技术上,给学生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采取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如合作讨论、互教互学等。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情感交流是复习课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师生互动交流包括语言互动交流、思维互动交流、情感互动交流和实践互动交流等几个方面,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互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赞赏的眼神就能让学生获得无穷的力量,同学间的羡慕、佩服的欢呼、由衷的掌声都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敏勇.浅谈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

[2]张健宁.新课程下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经验总结 篇3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自己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经验。高三要进行三轮复习。从去年暑假到10月中旬,完成第三册的新课学习。从去年10月中旬至今年的3月初,完成第一轮复习,用的复习资料是《优化设计》。由于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本轮复习用的时间很长,主要任务是立足课本,以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面向全体学生,低起点,小步走,循序渐进,分层推进,从而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确保学生拿到基础分。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配合,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哪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等,从而营造一种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内容上,高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和理解,让学生吃透课本,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基础知识只是作适当的拓展和挖掘,但更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从3月份“江南十校”考完至5月初进行第二轮复习,将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章节放在一起组成专题,编排的顺序尽量按书本的顺序以有利于学生看书,使用《优化设计》的二轮复习材料。从理论上讲应该把每个专题的理论知识编制一个粗略的框架,但由于时间紧张只是让学生看书做题,以做题带动看书,老师只是讲解,讲解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偏、怪、不严密,甚至有科学性错误的题目坚决删掉,选择题每个学生都要做,对难度较大的非选择题则鼓励差生能做几问就做几问,只要努力就能学有所得有所进步。最后20天进行第三轮复习,强化模拟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面对高考,很多教师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布置大量的练习,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忙于应付或者干脆不做,使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差,学生的学业水平下降,师生关系紧张。根据以上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在高三的复习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方向。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形成较强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告诫我们的学生应该静下心来,对生物课本再进行认真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当然,这里也有技巧,就是老师平时在评讲习题时,应讲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这样密切联系书本,学生就会认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去复习课本。二、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教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其方法是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采用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若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效果将更好。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毕竟自己得出的东西会理解得更深刻,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更易将课本知识转变为自己所学。三、注重复习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效率。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快速记忆的方法、迅速识图的方法和各类解题技巧等,让学生从知识记忆层面上升到理解、运用、迁移知识的层面,真正获得能力的提高。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质体”和“质粒”、“原生质”“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等)可通过比较学习来掌握;对一些难记忆的生物学知识可传授一些记忆方法,例如讲到人体中必需氨基酸时,教授记忆口诀“假设来借一两本书”;对一些图形题,要求学生看好横、纵坐标,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和交叉点,走向上升、下降或波动等。此轮复习过程中,还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一些解题的技巧。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做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会避陷阱,破定势,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运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解题。复习过程中,应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四、加强实验内容、热点问题的复习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当然,这符合生物属于实验科学的特点。实验设计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已经几乎占到了理综生物部分总分的三分之一,并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压轴题。而我们的学生面对高考实验题,往往感到难度较大,难以突破。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一方面要把《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课本中的16个实验讲清楚(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这些实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掌握它们将会对独立设计实验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这里包括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遵循三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还要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解释和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在热点专题中,将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问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热点问题往往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重大事件,如人类基因组问题、克隆问题、SARS疾病和禽流感等。以上是我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几点经验,这几年我一直按照上述去做,每年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高三试卷分析总结报告 篇4

一.试题综述

试题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试卷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能体现对考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有利于今后的备考复习,总的来说高考适应性考试物理试卷是一份较成功的试卷。我们认为与理综试卷相比较,物理单科试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考查。

二、卷面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选择题失分较多; 2.对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实验题得分率低; 3.答题过程中不能认真读题,审题不清; 4.答题过程表述不规范,卷面书写混乱;

5.数学计算能力差,不能完成物理题中的数学计算。

四、今后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加强对基本概念与规律的理解

物理的学习重在理解,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基础,尤其在第一轮复习中应不放过任何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将所有的知识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忌死背硬记。

2.掌握基本实验原理和方法,注意实验题型的特征,做好适应性练习.

实验题是高考物理试题的一部分,在高考中每年的得分率较低,应当从现在开始引起重视。实验的学习要注重实验原理与基本实验方法的应用,特别要学会各种数据的处理方法及有效数字问题。

3.学会审题,评时注意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当作题时,不论是新题还是程题,我们都要认真审题,不盲目生搬硬套曾经学过的解题方法,时刻要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当题目文字表述较长,难理解时要反复读题以理解题意,搞清楚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情景。

4.注意物理语言的使用和表述的规范性.

高三教学反思报告 篇5

【摘要】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任务重时间短,传统复习模式盛行老师“满堂灌”,学生主动性差,有悖于新课程理念,而且效率低下。而导学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又一良器。

【关键词】导学案;一轮复习;有效性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 篇6

戴慧

每带一届学生,都如同接过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需要我们倾注心血精心雕琢。每带完一届,看到最后的高考成绩,高兴之余又总留下不少的遗憾,于是又开始设想,接下来,我该如何做得更好。回想曾经的做法,也许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高三这一年,每一节课都是金贵的,每一次的找学生谈心、个别辅导都要讲究实效,我们的语文教学及语文课堂,就特别需要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讲究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艺术。

一、抬头看路与埋头拉车的艺术

抬头看路,即依纲据本,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思考语文能力的培养,按《考试说明》所列的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高三的教学才能思路清晰。在认真比较了06年与07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后,我对试卷模式和内容版块的变化做到了心中有数,自己头脑中先有了一套高考语文试题,这以后的复习过程中不断地领会考点要求、增补修订。当我将《考试说明》的这些变化告诉了学生,他们会有比较明确的复习方向,有了一颗定心丸。所以,高三这一年,重视信息的搜集,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尽量让有效信息为高三教学服务,这重要性已无须多言。今年高考,我们学生面对的是一份“最厚道,最平稳”的语文试卷,学生觉得没有“陌生感”,这跟我们及时增加了新考点的复习,使学生早有准备是很有关系的。

埋头拉车,指的是潜下心来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试题,研究答案。我认为学校教学规范管理中提到的“布置练习前老师自己要先做”这个提法很有必要,一是发现练习中一些在所难免的错误,及时纠正以减少学生对语文练习的不信任感;二是先思考这份练习中重点要突破的难点,要训练的能力,可以在改练习时发现我们的预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间的差距,以调整复习计划。要重视研究学生的答案,我以为没必要太在乎老师批改作业数量的多少,重要的是找到学生练习中有共性的问题,发现自己讲课中的疏漏,讲评课上有重点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能提高教学效果。讲评课上“讲什么”、什么多讲什么少讲,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重视这个问题也许就能“搔到痒处”,让学生听有所得。还有,我在教学中体会到认真研究试题,对答案多质疑,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与学生探讨,对答案进行修正,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新高考适应性练习》有“宝黛共读西厢”这道题,练习所给的答案与一中导读和双十导读中的答案都有不同,讲评课中我让同学们结合原著故事重新整合,规范地理出故事中的时地人事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做能让学生懂一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学生在练习中了解”答题规范”的内涵,形成自己整合语段的能力。

到了冲刺的阶段学生身心疲惫,时候金贵,大题量的训练显然无法完成,而且即使能完成也没有效果。所以要精选练习,精心讲评,给学生以准确到位的指导。今年考前我们备课组选的几份<新高考适应性练习>效果就很好,备课组布置各位老师就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这部分内容精选试题查找遗漏语段,效果也很好。

二、摸清学情与目标落实的艺术

每次考试之后,都需要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

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言文部分的翻译题、诗歌鉴赏题、现代文部分的主观题,还有作文。而我教学方面存在的失误主要是训练不扎实,有时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贪多求快,有时点拨不到位,没有重锤敲打,学生的印象不深;有时是教师自己的分析讲解太多,而留给学生消化理解、补充巩固,将知识内化成能力的时间太少。针对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管理,从四个方面落实教学任务:

细化内容。化虚为实,化大为小,落到实处。每节课要求学生干什么,都有明确的目标,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认真督促、检查,要特别重视的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落实消化巩固的工作。

序化训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练习上做到训练有序,合理安排各个考点的训练思路、训练内容,做到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反复强化。

量化分析。对平时的每次练习、考试,都做比较全面细致的分析,认真统计分析每个学生答题情况,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软肋”,建立学生的学情档案,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思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辅导。课后辅导是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一环,尤其对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我针对学生的学情,采取“盯”的战术,主动找学生交流,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三、教师方法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的艺术

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比较被重视,而到了高三,往往又回到了“满堂灌”的老传统去了。而高三的教学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应该更重视学生自己的悟读归纳。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我常提醒自己要精于讲述,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要注意举一反三,类推其余。比如讲评课时恰当的引申就是引导学习自主探索。在讲解古诗鉴赏题时,我经常换一个角度提问,或让学生就同一首诗设计不同的鉴赏点,提出不同的问题。另外,我还会找出一首具有相似特点的诗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出诗歌鉴赏题的出题规律解题思路。

在讲评课中,也不可忽略对学生好的读书习惯的强调,以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散文大阅读题的材料经常是内容与文辞俱佳的文段,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在做题时没有时间也无心将其仔细品味,而在阅读感悟缺失的情况下和学生谈思辨其实很难。在讲解这道题时,可以采取平时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如朗读,层次分析,思路分析,艺术手法分析等,这有利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准确筛选和获取信息,有利于准确把握题意。一般讲评课,我们常急于将解题思路、答题要点告诉学生,一份卷讲评2~3节课,如果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记答案记要点,对能力的提升没有益处。我曾尝试再练再讲的做法:如果学生的某道题做得不够理想,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重做一次,然后再讲,目的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悟得答题要点。我觉得高三语文课要重视过程管理,也就是让学生在高三的复习中,也自觉地由“学习”变为“求知”。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帮助他们制定语文复习的目标计划,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对试题的方方面面进行思辨,训练自己的思维,构筑自己的能力体系。

四、统一规范与鼓励个性的艺术

总复习中加强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在专题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针对学生做主观阅读题时有畏惧心理,茫然不知下手的特点,就结合复习资料,在题型提问示例、答题模式、方法上反复提示,配合典型例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诗歌鉴赏,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及不同的题型特点,也专门总结了较为适用的答题模式和方法指导,这样的做法,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07年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虽然难度不太大,但复习的做法有效地规范了学生的答题习惯,这一点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规范的答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细节得分,不能忽视。还有如语言运用与表达这一部分,信息筛选、语言组织等也很有一些答题规范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规范意识,能避免丢分。

在作文指导中,也有规范的问题,如找准切入点做深入的主题挖掘,培养起自觉的主题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不离题的层面,要追求更高的作文成效,在立意深刻上下功夫。还有是细节的问题,如卷面、字数、扣题、标题、开头、结尾等,恰当符合规范,显然也是得分的关键,功效体现在细节。

而教学中对阅读题的个性化理解或作文写作个性的鼓励,显然更能得学生人心。像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道如果遇上开放式的阅读联想感悟类题,学生特别在乎老师对他的阅读感悟的认可。这时老师很有必要从学生的立场学生的角度做换位思考,理解他的想法,当然这时又尤其需要规范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而作文的指导中更应重视写作个性的鼓励。从保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方面考虑需要这样,就正确的方法指导而言也应该这样。作文训练方式不能过于单一,特别是文体的训练要能多样化,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就曾经尝试过“文体创新”训练,专题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小小说、故事新编、杂感随笔、日记书信等文体的练习,但感觉还是不够系统,巩固强化的工作很难做到位,所以这一块成效不大。我想可能应该在高一高二时去安排好训练,早一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体爱好。总之是不能太注重散文类或议论类的样式作文而忽略了对记叙类作文的训练。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心体会周边事物,形成独到见解;鼓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多元解读和对未知领域的深层探索;要鼓励写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文字。这需要平时对典型案例的鼓励表扬,否则学生到了考场就更会因为畏惧而只是写四平八稳的文章。

对写作个性的鼓励还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像15班郭婧,她在文史知识的积累方面真高人一筹,我就让她努力表现出这方面的优势;但她的语言表达比较晦涩,我就专引导她看一些清新流畅的文字,要求她往流畅表达方面努力;而像7班夏璐,平时喜欢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很喜欢引用古今中外哲人的语言或故事,思想比较深刻,而且积淀丰富,文采斐然,但往往立意朦胧,点题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及时关心,重锤敲打,以显示一己之长。

五、面向全体和重视两头的艺术

对于尖子生而言,已经做过的试卷不明白的地方不多。因此,教师如果在讲解过程中不重点关照尖子生,那么他们也许得不到多少收获。我的做法是:有选择地让尖子生做老师,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试题的讲解。例如科技文阅读题,我一般让抽象思维比较好的尖子生讲解,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时会比教师更加准确。每一大题的一些基础知识,我一般让让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学生讲解。讲解与做题不同,语文做题可以凭语感,而讲解则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因此,尖子生讲题,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暴露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

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全体学生的指导也有好处。

在语文科的学习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旦有了积极良好的心态,总处在我的语文能考好,我喜欢学语文的良好心理暗示中,便能产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取得最好的成绩。15班郭婧高考语文129分,7班学生陈铃高考语文132分,7班朱文娴高考语文126分,这些同学平时的语文成绩都很不错,但总是很有起伏。我采取的方法是经常表扬,经常鼓励,让他们形成“我的语文很棒,老师认为我的语文很好”的感觉,形成冲刺高分的心理意识。同时重点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为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如陈铃朱文娴等,阅读理解悟性好,基本功扎实,但作文很平淡,选择题很粗心,我便注重引导他们积累素材,细心作题。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去努力,激情之火才能一路燃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分数有时候也能夸出来。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尤其需要关心鼓励。高考成绩公布时我特别关注的学生有15班的叶梓杨,他考了104分的语文,我真太为他高兴了。这位同学有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而且总不肯主动接近老师,平时语文经常只考70多分,写起作文来一般只写300多字,很难完篇,做阅读题也特别慢。我分析他的特点,这位同学思维还比较严谨,但表达过于拘谨,积累太不够。我反复地鼓励他,加快答题速度,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修改作文,如何将思路展开,如何用相关的例子多角度论证,使作文完篇,所以他是越学越有信心了。我想如果我当时放弃了这位同学,那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绩了。今年高考15班好几个平时害怕语文的同学上了100分,平时他们自己很有想放弃的念头,但我还是反复找他们面批作文面批试卷,事实证明还是有效果的。语文这东西很主观,我说了半天但你没感觉,那真是很难受的事,所以对暂时学不好的学生进行耐心辅导,这一点特别不容易做好,但又有必要坚持去做。7班许仿阳也是一个例子,他理科学得好,聪明,对语文没感觉。临近高考,我除了鼓励,便是给他指点突破口,先是引导他突击文学名著文化经典这两块,又引导他重视作文的审题立意,让他耐心听我分析几套卷子。这时候孩子心理挺脆弱,重要的是不能没了信心,所以就需要领着走几步。这孩子还真了不起,最后真用心了,也考得很好。这恐怕也是‘春风化雨,琢璞成玉’的道理吧。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报告 篇7

教师应将高三这一学年分为三个时间段, 根据学生对教材熟悉与否的情况, 合理安排政治学科三轮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从头年7月暑假补课开始———次年元月结束, 分三步走。

1. 复习经济常识上下两册书:从7月暑假补课开始———到9月底结束, 约3个月。

2. 复习政治生活一本书:10月初———11月中旬结束, 约1个半月。

3. 复习哲学两本书:11月下旬———次年1月下旬, 约2个月。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五本教材基础知识, 从微观入手, 以框为单位, 面面俱到, 做到知识点的全覆盖, 以节、课为单位构建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次年2月———3月底结束, 主要是教材的宏观知识复习。

本轮复习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哲学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板块为主构建宏观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理清思绪。这一轮复习以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进行知识整理和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学生兴趣更大, 领悟更深,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第三轮复习:4月上旬———6月2日结束, 前面两轮复习是理论联系实际, 侧重于讲教材理论, 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把握教材知识。第三轮复习是实际联系理论, 重在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轮复习又分两步走。

1.时政热点复习和题型训练相结合 (4月上旬———5月中旬1个半月) 。教师展示热点材料, 学生熟悉当年度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时政背景材料, 答题时根据三种依据即教材依据、材料依据、相关的时政依据。此环节要把握好训练题的难度, 以很好地检测学生掌握教材的程度, 迅速提高其应试能力, 以此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

2.回归课本和冲刺训练相结合:5月20日———6月2日结束加强研究, 精选各地试题训练, 大胆取舍教材知识, 调动思维, 揣测高考命题的思维角度和命题倾向, 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看教材, 做限时训练题, 过好应考心理关。

二、教学重点规划

1. 学科内规划:

根据近几年湖北高考试卷和教学实际, 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是重点, 在复习时间上要大量倾斜, 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2. 学科间规划:

根据地理八本书、历史五本书、政治五本书的内容, 而且地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强、理解后不易忘记的特点, 在平时的学习时间分布上, 高三上学期多倾斜地理、历史, 下学期地理、历史、政治三门学科再齐头并进, 把文综高考150分钟相对分解到各科, 即地理55分钟、历史50分钟、政治45分钟, 平时分科考试并以此为限来相对衡量和要求学生。政、史、地三个学科教师要打总体战, 做到相互协调、步调一致, 齐心协力备战文综高考。

三、规划备考方向, 做到不偏离正确的航道, 尽量少走弯路

1. 研究近十年的高考题, 特别是近五年的高考题。

历年高考试题是好多命题专家的心血所在, 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作为高三备考人研究它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教师明确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 能很好把握高考政治的复习方向;二是有利于对考生进行规范化训练, 消除恐惧心理, 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三是防止来年重考同一知识点。通过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从中归纳总结高考命题的总要求、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研究前五年的高考题主要是看题型变化、看设问方式的变化、看考查知识点的角度等, 对离得最近的五年高考题不仅是看以上内容, 而且要求组内全体教师年年像学生那样亲自去做、去考、去体验, 并有时间限制, 以从中体会高考的难度和高度, 把常规思维备考和非常规思维备考结合起来。今年高考题恰是反猜命题意识比较强的一年, 如今年考的38 (1) 民族知识点曾在08年考过, 今年又出现, 只不过变换一种设问形式来考。怎样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一知识点在近五年高考中考查频繁等等, 不得不引起每个备考人对历年高考题的高度重视。

下面对比一下这两年高考题民族这一知识点比较相似的设问法:

2008年39题第 (5) 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分)

2011年38题第 (1) 问:结合材料一, 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 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2分)

两设问的比较:首要的是所给材料不同, 08年的题可以从材料中读出部分答案来, 再根据“为什么类”的题型答法围绕“长期坚持”这个词作答即可, 侧重于谈实践依据。2011年的题从材料中直接读不出来, 从设问“根据”一词可以谈原因和意义, 侧重于谈理论依据。

2. 深入研究教材、教参和考试大纲。

这三者是备考的纲和本, 特别是每年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大纲更是高考备考的依据。教师要仔细研究它的变与不变、变多变少以及怎么变, 并据此归纳出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板块结构等。这样备考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如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价值观四大知识体系建构就可以以此为据。

3. 新教材思想理念、内容和形式等的渗透复习。

2011年是旧教材高考运行的最后一年, 2012年新教材高考即将开始, 2011年高考备考处于新旧教材交替时期, 根据往年的湖北高考题, 新教材必定要渗进2011年高考, 问题是命题人怎么命题, 备考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怎么备考。在一番深入研究之后, 我们确定以旧教材的体系为依据, 把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按照旧教材的体系融入进来, 把经济、政治、哲学三本新课程必修教材大胆取舍改编成一本教材 (40面) 印发给学生学习、使用, 这样学生一是学习有依据, 二是思想上重视, 三是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全面把握新教材, 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取、舍新教材的依据: (1) 舍去新教材与旧教材观点相冲突的知识, 如纸币的定义。 (2) 舍去旧教材没讲, 但新教材有的新观点、新知识。 (3) 旧教材、新教材都讲, 但新教材讲得更深入的内容非取不可, 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 (4) 取新教材中有可能对旧教材某些知识做归纳性、概括性讲解的知识, 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和政治的关系等。 (5) 取新教材中和本年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相关的一些新提法。

4. 研究名校、名师讲义、模拟卷等。

高三学生学业拖延问题案例报告 篇8

一、个案描述

陈某,男,17岁,独生子,某校高三走读学生,有严重的学业拖延问题。 奶奶是退休教师,父母均是大学生,母亲是国企高管,父亲在异地工作,周末才回家,有时甚至一个月回家一次。与母亲、奶奶共同生活,由于母亲工作较忙,早出晚归,奶奶照顾他的时间更多,对他比较溺爱。

(一)拖延行为的主要表现

1.日常生活行为的拖延

每天早晨都要妈妈把他从被窝里拽起来,然后慢吞吞刷牙洗脸,等着奶奶做好早餐,催他匆匆忙忙吃完,帮他收拾书包后才离家上学。

2.学校学习生活行为的拖延

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平时测验考试,动作都比较慢。比如,课堂做练习,别人已经做完,他经常连题目都没有看完。在学校晚自修时,他经常玩笔、画画,甚至宁愿发呆也不愿意抓紧时间动手写作业,直到放学了还有很多作业没完成,有时回家继续做,有时索性不做。在家学习时,他经常玩手机、看电视,一个下午看不了一页书。

(二)拖延行为的程度

从个案描述和老师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到,个案的拖延行为是泛化的,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拖延行为。并且,个案的拖延行为在程度上比较重。

二、成因分析和评估

(一)成因分析

1.幼时不良成长环境

年幼时的陈某动作缓慢,做事很不利索,母亲和奶奶很心急,常常催促,于是陈某学会了等待,等大人帮他完成任务。这种包办恰恰剥夺了他锻炼的机会,惰性因此越来越强,没有自理的愿望,没有责任心。

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工作繁忙,父母把更多事情托付给奶奶,这更助长了陈某的拖延。

父母都是大学生,奶奶是退休教师,均对他学习成绩的要求比较高。然而他的学业成绩一般,尽管曾经比较努力,但始终处于中等水平,生活上养成的拖延习惯自然影响到他学业的拖延。

由于父母陪伴较少,出于内疚,不断满足陈某购买和更新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iphone、mp4等)的要求,陈某经常一玩开就很难停手。

2.低期望,没有价值感

屡试屡败之后,他在考试还没开始时就等待着失败。比如模拟考没达到2B(本科线),即使有些科目考得很好,他也觉得那是侥幸,牢牢地坚信自己是失败的,一定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奶奶的唠叨、同学的嘲笑等,于是他不想学,认为就算学了下次考试依然糟糕。他总会受一些非理性信念困扰,如“我很不行,我不太可能顺利完成任务”“我永远都不受人欢迎,做什么都不讨好,还不如不做”“数学考试又考差了,我永远都学不好”“我胖,动作向来比别人慢,只能这样了”等,这种习得性无助造成退缩回避的行为,最终越来越拖延。

3.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

学业的挫败感和非理性信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很强的焦虑情绪。越觉得自己做不好,就越担心;越是担心,越是着急,越是焦虑,就越拖延。

4.完全由冲动控制

陈某经常在开始学习时,会先做点暂时轻松的事,比如玩一会儿游戏。游戏很简单,但魔力超大,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学习被搁置。

5.不善于管理时间

陈某时间观念淡薄,时间管理意识薄弱,做事情缺乏紧迫感,计划性差,任你着急催促,依然我行我素。

(二)评估

个案是学业拖延与日常生活拖延同在的泛化性拖延行为。前者是个案面对学校学业等刺激所显现的拖延行为,需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后者是每天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行为,没有强制时间限制。

三、干预策略

(一)强化时间观念

首先,培养良好习惯来管理时间,比如养成什么地方拿的东西就放回什么地方的好习惯。其次,确定对自己什么最重要的,什么重要就先做什么。再次,在办事时,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事情条理化。

比如,针对自己无法抵制的那些会让成绩差的诱惑,我建议他拿一张纸,中间竖着画一条线,左边写上其短期之利,右边写上其长期之弊,然后两相比较。在第二次咨询时,陈某说:“当我将玩乐、看电视的短期之利和长期之弊都列出来,再逐一比较后,我就产生了比较清醒的认识。玩乐、上网、看电视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快乐,可从长远来看,它对我的影响却弊大于利。明确了这一点,我就不再那么贪玩和迷恋电视了。”

(二)改变非理性信念

鼓励陈某做一些替代非理性信念的练习,画一幅放大的“痛苦→力量转换图”,并把它贴在房间的墙上,评价自己处于什么境况,并用银针在图上适当的地方标出来。对于靠左侧的内容需要做些改变来向右移动银针,慢慢发现境况可以改善,最终推翻非理性的信念。通过把“我应该”“我无法”“我该怎么办”“我老是”“都失败了”的痛苦之语带来的孤独无助感,转换为“我能够”“我不打算”“我知道自己能够应付它”“我其实”“保证不出问题”的力量之语,勇于承担,增强力量。

(三)调整期望

建立最初的舒适圈,选择一个真正感兴趣的科目知识点(比如数学函数),然后努力尝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一点点。在建立起自信后,可以尝试走出舒适区,试着转到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知识点。

(四)订立行为契约

与陈某订立了行为契约,契约所体现的平等和尊重能强化行为改变的效果。与家长商定后确定行为契约,在吸引陈某的不良行为和不愉快后果之间建立联系,要求其母进行监督,完成任务则及时表扬,未完成则明确提出批评意见。

四、效果分析

在整个个案辅导过程中,双方能真诚坦率地交流。陈某不盲从,不阻抗,不完全依赖教师,能不断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除分析、反思、领悟之外,懂得反复思考和前后对照,懂得做好各个阶段的总结。

为观察训练辅导对个案的持续性效果,本人对陈某训练辅导后两个月的拖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试图改变一个人多年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确实是不容易的,在辅导结束后两周,个案拖延行为有所回升,对不感兴趣的任务仍有较明显的拖延,但个案持续效能得到加强,巩固效果显著,学业成绩有所

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江门,529000)

上一篇:关于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调研报告下一篇:2024年中考政治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