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创新精神(精选8篇)
——在中国文联2010表彰奖励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3月23日)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 赵实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中国文联表彰奖励大会,隆重表彰在2010工作中涌现出的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对于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创先争优、真抓实干、奋发进取、锐意创新,切实做好2011年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和庆祝建党90周年和筹备召开好九次文代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代表中国文联党组,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极为复杂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年,也是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开拓进取,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一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宣部的有力指导下,中国文联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认真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权的重要作用,在改进创新中焕发活力,在热情服务中增强凝聚力,在奋发有为中扩大影响力,团结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圆满完成八届五次全委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主题文艺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围绕举办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精心组织开展一系列重大主题文艺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和中国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围绕应对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组织广大艺术家发表倡议书,开展各种形式的义演、义展等活动,有力营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社会文化氛围。二是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蓬勃开展。深入开展“送欢乐、下基层”和“聚焦新农村、文艺为农民”,举办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等活动,组织艺术家到地震灾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工地进行慰问演出,进一步丰富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春节期间,“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1春节大联欢”在央视和各地电视台热播,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中国文联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三是采风创作和评奖办节工作切实加强。组织艺术家深入革命纪念地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召开创作座谈会,切实改进文艺评奖办节工作,成功举办各类展演、展映、展示活动和大赛,重视发挥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作用,积极扶持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了精品力作的创作和生产。四是文艺理论评论工作不断改进。以增强文艺理论评论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为突破口,召开第5届当代文艺论坛等一系列理论评论研讨会、研修班,加强中国文联所属报刊文艺评论专版专栏建设,在扩大文艺理论评论阵地、壮大理论评论队伍、引导文艺创作和大众鉴赏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五是对外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有效拓展。坚持服务国家“大外交”、“大外宣”格局,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举办“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等,举办第8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有影响的活动,加大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力度,充分展示了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六是文联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年来,中国文联及所属各单位坚持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和党组部署,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点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顺利完成中国剧协、中国舞协、中国杂协、中国书协的换届工作,扎实推进出版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积极为艺术家办实事办好事,切实维护广大文艺工作者合法权益,中国文联的战斗力、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被确定为中直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亮点示范工程”单位,中国曲协荣获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状、中国红十字人道服务奖章,中国摄协荣获“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中国摄协团支部被评为中直机关五四红旗团组织,中国剧协、中国曲协荣获“首都文明单位”称号等。此外,还有一些个人受到中宣部、中直机关等上级部门的表彰。
我们在过去一年里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亲切关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上级部门高度重视、有力指导的结果,是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协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同心协力、热情参与的结果,更是中国文联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结果。事实证明,中国文联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讲政治、顾大局、负责任,有激情、有能力、有水平,勇于开拓、甘于奉献,是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队伍。借此机会,谨代表文联党组向大家一年来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1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庆之年,也是中国文联召开九次文代会的重要一年。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面临着极其重要的发展机遇,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一系列新挑战新考验。为切实做好2011年工作,进一步开创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新局面,下面,我代表党组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文艺创作、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文艺界也呈现出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用整整一个篇目,对今后五年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强调要“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既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面对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需要,面对人民群众对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新要求,我们的文联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将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任务,文联工作一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必须更加注重提升文艺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文艺观念更加多样,文艺表达方式更加丰富,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更加复杂,文艺产品进入市场带来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也更加凸显,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是个难点。为此,引导文艺创作的责任更加重要、更加紧迫。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纽带,用真情、真心、真诚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动人情节,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要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文艺现象、引导文艺思潮、推出新人新作、促进文艺繁荣。要通过开展内容向上、丰富多彩、影响广泛的文艺品牌活动,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发挥文艺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的独特作用。
2.必须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文联作为党领导下的文艺界的人民团体,在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和文艺演出。要通过培训文艺骨干等多种形式,支持群众性文艺创作,指导和推动群众性文艺活动,发现和培养基层文艺人才。要通过开展“送欢乐、下基层”、“艺术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3.必须更加注重发挥人民团体的独特优势,努力整合文联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前不久,胡锦涛同志针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的总要求,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强调要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我们人民团体工作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人民团体,中国文联所属的全国性文艺家协会会员已达10万余人,省级文联所属各文艺家协会会员近100万人,全国文艺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在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促进文艺繁荣、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方面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强与各领域各方面的文艺家、文艺骨干的密切联系,把体制内外的文艺工作者最大限度地纳入各协会服务范围和文联工作视野,不断拓展延伸工作的覆盖面。要通过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在创作上热情支持,在生活上真诚帮助,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文联真正成为促进文艺繁荣的重要力量,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撑,培养文艺名家和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中国文联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大局、服务大众、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文艺发展规律和人民团体特点的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政策措施,不断加强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文艺界的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文艺界的不和谐因素。要珍惜和巩固文艺界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突出重点、下大气力,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
中国文联八届七次全委会已经对新一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已经明确。今年第一季度即将过去,为了把握好重点工作,抓好工作落实,在这里我再强调三点: 1.精心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大主题文艺活动。今年我们将迎来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这是党和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文艺界施展才华、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最好时机。中国文联和各全国性文艺家协会决不能缺位,要积极主动、振奋精神,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精心策划、面向群众,努力推出一批多姿多彩的、高质量的、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和艺术成果,以此振奋党心民心、鼓舞士气、营造氛围,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一是要把握好文艺活动的主题和导向。要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突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提升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境界。二是要加强活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调配好、安排好、使用好,既要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又要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特别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组织一批有声势、有影响、有特色的展演、展映、展览等,组织创作一批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优秀作品,重点办好“党的旗帜高高飘扬”系列文艺演出、“向党汇报”曲艺演出周、“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和现代传播媒体,扩大宣传、扩大覆盖、扩大社会影响力。
2.扎实做好九次文代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召开九次文代会是我国文艺界的一件盛事,也是今年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文代会将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文艺发展成就,科学规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完成文联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这是我们文联全系统的一项政治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必须及早准备、提前谋划。当前要在文联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大调研活动。中国文联将在3月下旬到4月下旬开展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大调研活动。要深入调研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即思考文联在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文联联络范围、协调手段和服务对象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形势下履行文联职能的新思路新途径,探索做好文联工作的新办法新举措。要对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的成就和经验、职能作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基层工作、未来发展思路、文艺工作战略规划等方面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调研成果。
3.认真完成八届七次全委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要认真做好中国民协换届、第3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表彰等工作。继续广泛深入开展“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好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办好“今日中国”艺术周等品牌活动。要继续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举办中华经典系列咏诵走进台湾、国际剧协第33届世界代表大会等活动。要继续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加强文艺报刊网站媒体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课题研究,切实办好各艺术门类的全国性奖项等工作。
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大力抓好文联自身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
今年,我们要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为重点,抓好文联自身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为圆满完成文联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一是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宣部中组部最近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开展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党的理论学习,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阐明,坚持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当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文联党组已经做出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党的理论,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着眼于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文联党组、各分党组、各部室、各直属单位领导班子要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的要求,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一把手要重视抓党建,防止一手硬一手软,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理念,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要注意把党的主张和要求与艺术家的追求、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地融合起来,找到最佳的结合点,推进双向受益的活动载体、活动项目,实现双赢的目的,防止只重活动不重育人,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场面不重实效。文联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重视对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监督,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健全民主生活会制度、述职述学述廉和考核测评制度以及党风廉政责任制等,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处以上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是着眼于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五中全会和中纪委六次全委会上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这对我们进一步做好文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联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改革创新之风。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领导作风、机关作风、工作作风,挤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强化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坚持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努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一切决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要与广大文艺家广交朋友、深交朋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努力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
在19世纪90年代初, 人们对进步的代价开始觉醒, 逐渐认识到“自由放任既解放了生产力, 也释放了贪婪和不平等的能量”。由此美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 又称为进步主义运动,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进步时代。正是在进步时代, 人们开始认识到, 对社会失范问题的治理和社会权利的维护, 不仅需要政府实施社会管制将新经济势力集团置于有效的公共控制之下, 使社会在新的制度和规则力量的调节下从无序转入有序, 更需要公民加强道德培养、增强自治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工业时代的变动。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异化
19世纪后期随着大企业迅速兴起并开始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日益重要的主导地位, 不仅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寡头和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大企业手中,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而且美国社会开始由自由劳动者的国家转变成为雇员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兴起的新型经济关系和组织形式, 使美国人建国伊始便推崇的自由、平等、独立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受到严重冲击, 成为社会失谐的重要源头。
(一) 对效率价值推崇的无限扩大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效率问题自然而然成为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所普遍关心的中心问题。这一时期著名的管理学者泰勒、韦伯等人将管理的中心问题界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 并围绕这一目标确立起相应的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操作程序。虽然效率价值导向的形成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有效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效率价值主导的社会中, “理性似乎采取了一种新的形式, 它的出发点已不是个体的人, 而是社会的制度化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其科层制的计划和象数学那样精确的预测, 不仅夺走了抓在它们手心里的小人物的自由, 而且也夺走了他们手中的理性”。尤其是后期在效率主义广泛传播的过程中, 出现了对效率推崇的无限扩大, 效率逐渐成为美国工业社会追求的唯一的价值标准, 而人在多数情况下则只是被看作被动的生产工具, 人的主体性地位和特质逐渐丧失, 沦为大机器生产的异化物。
(二) 个人成功理想的破灭
内战后美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以及西部地区的迅速开发, 不仅为国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经过努力奋斗积累的巨额财富, 实现个人主义理想的成功机会, 大大激发了美国人的创造力和拼搏精神。因此,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一个人除了自己性格和智力的限制, 不应该处于任何束缚之下, 人们由于自身的价值胜利或失败。成功是对精力、能力、节俭、坚忍、雄心和胆识的一种奖赏。人们在———或者应该在这些品质的发挥中发挥竞争;拥有这些品质最多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成功。他们在表达经济理想时反复运用的重要比喻是赛跑———通常被叫做“生活的赛跑”。但在19世纪末支配美国工业的原则已不再是这种赛跑。这种赛跑已经停止了。新的组织体系以各种方式毁灭了这一理想的主体。以大企业为代表的特权阶层使组织超出个人之上、压抑人性, 阻碍、打击、挫败卑贱者, 将人们努力和成功的道路弄得极为狭窄, 使小人物得不到贷款并被关在市场的大门之外。
(三) 对经济成功的盲目崇拜
19世纪晚期新经济利益集团奢侈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开始侵蚀社会传统, 改变人们勤奋节俭的价值导向, 而且随着斯宾塞的学说开始在美国广泛流传, 许多人相信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是自然规则和上帝法则的必然结果。拥有大量财富是神权的标志, 救济穷人或者限制富人是对上帝意志的干扰。因而反对任何针对失业、贫富分化等社会弊病进行的社会改革。同时, 人们开始越来越崇拜成功者, 尤其是经济上的成功者。许多人将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作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甚至不择手段聚敛财富, 如有着特别权力和影响力的律师业, 本应利用法律制裁大企业践踏民主的暴行, 有效制约大企业的不法行为, 却为了获得利益从属于公司企业, 逐渐成为受到控制、丧失独立性的职业。在这一背景之下, 公民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水平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下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与重塑
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公共精神作为公民美德, 本质上是公民的公共责任意识在行为和性格上的体现。无论是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还是公民社会自治和公民自治的达成, 都离不开公民公共精神的支撑与支持。而在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面对社会道德基础遭到侵蚀, 个人责任感下降等严重社会失范问题的出现, 在全社会倡导和培育公民公共精神, 成为拯救道德危机、重塑道德体系、构建良好公共生活秩序的必由途径。
(一) 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关注和倡导
进步时代也是美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时代。在这一时期理性、效率等价值和理念被引入教育领域, 推动了教育机构的重组和教育体制的调整。而且,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 学校教育是培养优秀公民的一个重要途径, 并对学校提出了重视和强化道德教育功能的新要求, 推动了民主社会中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化。
在公司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 学校教育最主要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动力。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及效率价值导向的影响下, 美国的一些州进行了教育机构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将韦伯提出的官僚体制引入学校, 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加强了教师的专业性, 并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力度。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对于进步时代资本扩张导致的道德滑坡和社会不安定问题的消除, 则成效并不显著, 而这恰恰又是亟待解决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关键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 人们开始关注和倡导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
在美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 宗教教育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宗教注重对人进行以服从、节制等为核心的道德人格的教育, 但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 人们更关注学校教育对共和国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1908年美国教育家达顿和斯奈登不仅将以提高生产率为中心的科学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管理, 还特别强调了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达顿和斯奈登将学校视为“提升道德和文化水准的工具”, 并指出学校教育具有“一种道德力量”,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进行道德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 使他们有尊重他人、遵纪守法、追求信仰、诚实守信、有自知之明等优秀品质。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方面, 达顿和斯奈登强调, 教师、校长和督学应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有清楚认识, 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 还要重视教师人格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因此, 在培养和选拔教师时要特别重视师德问题, 校长和督学也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以保证道德教育的质量。
在这一时期著名的进步主义教育者约翰·杜威也指出, 对于一个以进步主义为目标的社会来说, 学校改革是改革的最高层次。因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生活方式, 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人们参与公共利益的承担, 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 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 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有方向, 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 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对应于这一民主主义概念, 杜威认为, 教育的道德功能在于培养个体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的个人利益, 以及保证社会有序变革的心灵习惯。基于民主主义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有助于民主传统和民主社会价值观在全社会的重塑, 有利于推动社会新秩序的形成。
杜威还指出, 不能将道德教育仅局限于在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层面上, 而是要将道德教育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育和生活之中。为了适应民主社会和民主生活方式的需要, 学校教育制度应进行改革, “仅注意使教育不被一个阶级积极地用来作为更加容易剥削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这是不够的。学校设施必须大量扩充, 并提高效率, 一般不只在名义上, 而是在事实上减轻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使全国青少年, 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受到同等的教育。……使所有青年能继续在教育影响之下, 成为他们自己经济和社会的职业的主人”。在道德教育的实施方面, 杜威认为“种种积极的道德, 如矫健、创才及新意等, 这些品性, 比较那奉令惟谨、完全可靠的忠信, 在世界上是更有价值些的”, 因而反对传统的依靠抽象说教进行的道德教育, 认为将难以理解的道德观点与行为准则强加给学生的做法, 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反而有可能会阻碍道德的培养。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主张学生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动性, “从做中学”, 以其兴趣、需要和活动为中心, 从生活经验中掌握道德知识、提升道德观念。
在进步时代, 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剧变, 人们重新审视和定位学校的教育功能, 认识到学校不仅应该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应该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最主要场所。而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化, 尤其是道德教育功能的强化, 不仅培养了学生趋善避恶的自律品质, 也提升了学校和教师所担负的社会道德责任, 成为重塑民主社会公民公共精神与准则, 推动民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进步时代, 学校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倡导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改造作用, 其价值所在也正如杜威所表述, “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种初具雏形的社区生活, 其中活跃着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的职业, 同时也渗透着艺术、历史和科学的精神。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一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 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 并授予其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时, 我们就会拥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强大且最好的保证”。
(二) 非政府组织道德责任的担当和履行
宗教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角色, 尤其是宗教的伦理规范在塑造和培养人们虔敬、勤勉、节制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方面, 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作用。在进步时代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 也促使人们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宗教的作用和教会的作用, 并因此形成了“社会福音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福音运动, 标志着宗教成为进步时代社会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思想开明的美国新教界人士关注并提出了宗教的社会责任问题, 指出“必须像拯救个人一样去拯救社会”。在宗教力量的影响下, 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服务社会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 推动了道德感与实践的结合, 这些公民自发组织不仅反对美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弱肉强食和恃强凌弱, 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福利、环境保护、人道救援等公共事务管理, 试图通过援贫济困、维护弱者权利来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实现社会正义, 从而成为改善和提升公民公共精神的又一股重要社会力量。
进步时代的妇女运动不仅将帮助妇女获取平等自由的权利作为目标, 还将为穷人家庭提供社会服务和教育视为一种神圣职责, 通过建立贫民救济社和其他一些机构, 主动承担了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社会责任。针对许多人将学校教育视为调节社会变化的杠杆的观点, 进步时代妇女运动领袖珍妮·亚当斯反对这种狭隘的教育观, 她认为在社会变革事业中中学和大学至多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 贫民安置所及类似的机构同样可以发挥教育作用的力量, 而且, 通过这些机构可以推动社区成为所有教育性力量中最强有力的一支。亚当斯将贫民安置所看作“一种试图从生活本身学习的学校”, 并认为在那里的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那就是要担负起让居民与受庇护人之间进行相互教育的责任。
在这一时期, 工人、知识分子以及许多移民团体也组成了各种形式的互助社团, 这类非政府组织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人际社交作用, 而且还可以为处于困难中的社团成员提供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协助和救助, 从而促进了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其他政治目标的发展。
公共精神的重要本质就是志愿精神和参与精神。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进步时代非政府组织对社会道德责任的担当和履行, 在转型期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道德引导和社会改造作用。一方面, 非政府组织在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过程中, 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对其所从事的公益事业提供财力和道义上的支持, 而通过这些途径获得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有效地扩大了社会公益的供给, 改善了弱势群体在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利享有等方面所处的相对不利地位, 使其能有更多机会公平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 非政府组织是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从事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处于纯粹情感需要对弱势群体进行的道德引导和支持, 更有利于促成人们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回归, 从而逐渐推动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成员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为社会新秩序的形成奠定重要的道德价值理念基础。
这一时期非政府组织对社会道德责任的担当和履行, 也有力地验证了亚当斯的“社会化教育”观点, 即学校并不是唯一重要的道德教育场所, 各种社会组织及社会服务都可以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亚当斯主张建立贫民安置所的更深层次目的在于, 希望通过重新建立学校与家庭及其邻里之间的联系, 推动以信任、合作和互惠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构建和积累, 从而促进社区的形成和发展, 她并不是主张赋予贫民安置所自身以教育功能, 而是希望通过形成社区、并使其具有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 从而帮助组织起社会关系。正如亚当斯所述, “贫民安置所的教育活动同它所进行的慈善活动、公民活动和社会活动是一样的, 仅仅是社会民主化努力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贫民安置所的成立本身就是为社会民主化所作的一种努力”。
(三) 公众舆论监督批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公众舆论产生于公众组织内部的公共领域, 是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的有批判精神的意见交流。组织和引导公众舆论, 使其更好地发挥监督批判功能是公民公共精神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19世纪后期的美国社会在以大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利益集团势力的侵袭之下, 政界贪污腐败盛行, 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公共舆论的政治和社会批判功能不断削弱, 公民的公共精神也在逐渐丧失, 为了唤醒公民的道德良知, 激发公众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觉醒, 人们开始关注和倡导公众舆论这一自由权利的保障, 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公众舆论监督批判功能的发挥。
首先, 进步知识分子呼吁引导而不是压制公众的热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进步知识分子主张, 知识分子阶层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能客观地审视、评论和批判生活中的大事件, 并用独立的声音将真实客观的数据传递给公众。而政治家则要用这些客观数据来武装自己, 二者之间应当结成一种伙伴关系, 从而更好地会满足公众的愿望, 并且使公众自觉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其次, 进步知识分子强调新闻媒介是公共领域中公民发表意见和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 呼吁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公共精神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通过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来保护公众舆论的自由。进步知识分子指出, 自由是保护和促进信息准确性所采取种种措施的总称。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多是通过新闻机构提供的信息去认识和理解公共事务并对作出自己的决定, 但事实上, 新闻是经过利益集团提供消息、新闻官审查消息、记者进行报道、编辑编发消息这样一个选择性过程形成的最终产品, 因此, 公众对于事件的认识, 往往来自于新闻报刊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但这些认识未必都是真实的, 人们应将新闻同真相清楚地加以区分。换言之, 除非新闻工作者自身受过良好的教育, 并且坚持高于一般人的“真相”的标准, 人们才会不再成为煽动的牺牲品。
另外, 进步知识分子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关于公众舆论的新观念, 也在实践中推动了公众舆论的新发展。在20世纪初的黑幕揭发运动中, 为重塑公共精神、推动社会变革, 进步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的公众舆论批判精神和监督作用。在黑幕揭发运动中, 进步知识分子借助媒体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了深度解析和报道, 有力地揭露了政治领域内的腐败、经济领域内的欺诈以及消费领域内的药品食品掺假造假等恶劣行为, 抨击了社会转型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和道德失范现象, 并引起了广大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共同关注。虽然一些黑幕揭发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 采取了煽情的报道手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 多数黑幕揭发报道是为了揭开事件真相、唤醒人们的道德感所做的调查, 因此, 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公众舆论, 还维护了公众最基本的民主权利———公众知情权和公众舆论自由, 提升了公众参与公共领域的能力。在其推动之下, 工会、农民协会、商会、市民协会、选民协会、投票联合会、妇女选举协会等非政府组织, 在美国公众舆论的形成中也日益成为最有效的力量。同时, 在进步时代美国公众舆论监督批判功能的发挥还进一步反映出, 长期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蛊惑的美国人民, 开始重申其对社会问题作出道德批判的权利, 而且, 巨大的源源不断的公众舆论也体现出人类对创造社会环境的能力所具有的新的信心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
三、结语
在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迅速发展过程中, 以大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利益集团凌驾于其他社会阶层之上, 为追逐超额利润置社会责任于不顾, 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涌现。在此情形之下, 政府理应成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责任的主要承担者, 而且, 处在变化社会环境之中的公众最需要的也是政府公正的制度和规则的协调和庇护。但早期在自由放任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美国政府权力有限且分散, 缺乏良好的组织体系和健全的管理系统, 反被经济权力俘获, 只是消极地履行职责, 并未能及时地对社会的治理需求作出回应。因此, 针对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美国社会首先展开了多元主体的自组织治理。后期随着市场失灵使自由放任的神话走向破灭, 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信条在美国逐渐失去吸引力, 政府开始从无为转变为有所作为, 直接运用强制性权力, 以法律、法规为依据, 对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管制, 最终通过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 将新经济利益集团置于有效的公共控制之下。
由此可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社会兴起的影响深远的进步主义运动, 不仅是一场维护社会公正的改革运动, 更是一场由社会各界和政府共同参与和推动的多元治理运动。虽然政府的社会立法和社会管制是进步时代的核心性问题, 在解决转型期社会失范问题方面, 发挥了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 政府之外的多元治理主体也通过自组织治理行为发挥了重要的道德引导和社会改造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社会公民公共精神的生长。同时, 公民公共精神所孕育和凝聚的强大社会自治力量, 也是法律或其他强制性制度所无法替代的。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离不开公民公共精神的培育和支撑, 因为公民道德意识的觉醒, 能使公民更好地将个人的责任和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基于公共精神的公众舆论则能够推动公共领域与国家之间的理性对话, 使民主国家及其政治活动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而促进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和民主社会的健康发展。在美国进步时代, 学校实施的正规道德教育与公民组织自发形成的社会服务网络, 以及逐渐趋向成熟的公众舆论批判理性, 共同发挥了培育公民责任感、提升公民公共精神的重要作用。正是在这种多中心合作治理下, 美国在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出现的社会震荡得以平息, 社会冲突得到缓解, 社会重新进入正常、健康的运行轨道。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经济的腾飞, 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遭到以大企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利益集团的严重侵蚀。在进步时代, 为重构良好公共生活秩序, 学校、非政府组织、公共知识分子进行了旨在培育与重塑公民公共精神的多中心合作治理, 使美国社会重新进入正常、健康的运行轨道。
周光召院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称号. 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香港大学等6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是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
做学问一定要刻苦,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共同体会.刻苦和勤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有一些同学学习非常努力,甚至废寝忘食,进步仍然不大.这说明学习不仅要刻苦,还要得法.
学习有两种方法,模仿和创造.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模仿是必要的,没有它就不可能认识新事物.比如老师讲了一条定理并按照特定的推理顺序分析范例,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思路照葫芦画瓢地去解习题,这就是模仿式的学习.但是如果只满足于模仿,即使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说就是全学懂了.有时只稍稍改变一些条件,题目的模样与老师讲的例子稍有不同,有些同学就一无所知,手足无措了.
学习要从模仿开始逐步向创造过渡.每当学习一个新的东西,先按照老师讲的去做,通过模仿来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对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敢于问一个乃至几个为什么,敢于改变各种条件,重新进行观察和推理,通过变化来发现哪些因素是关键的、主要的,使之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用这种分析研究的态度来学习才是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习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讨.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储备牢固,应用灵活自如.
人类要想进步,社会要想发展,组织要想提高,需要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我们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提高。所以,我们要发扬创新精神。
创新是什么呢,其实创新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从远古社会开始,如果我们不创新,那么我们现在还在吃血淋林的生肉,穿非常简陋的树皮,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野蛮生活,就是在人类不断的创新发明中,才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变成现在的进步与文明;比如说,关于通讯,古时候,是以骑马的方式送信的,一封信可能要等三个月才能收到,后来有人创新了,采用飞鸽传书的方式送信,这样就快了许多,时间节省了很多倍,再后来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才有了强大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现在我们很方便的就能打电话、发微信、发视频,真正做到远隔万里也像在身边一样。还比如说,关于交通,古时候只能步行,后来人们创新了,开始学会了骑马,再后来有人创新发明了独轮车,接着自行车又诞生了,现在又创新发明了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高铁和飞机,也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我们才能够实现坐高铁到首都北京六百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多小时,更不用说更快的飞机了,所以,交通方式的创新也在不停的改变我们对空间距离的认识。
所以,创新是我们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不断的创新精神,争取实现更大的进步。
创新--人类进步的灵魂
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从事创新活动者必须遵循其规律和特性,具有发挥创新潜能的主体性品质.这一主体性品质的特征为: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不怕失败的韧性,追求真理的热情,忍受孤独的耐心以及自由思考的`快乐.这一主体性品质及创新个性的形成,对于个体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以及创新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申永贞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州,510053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年,卷(期):20038(2)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新 创新品质特征 创新个性 创新潜能
2008年高考《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教学案
阜宁中学闵俊兰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2.运用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3.理解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4.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二、知识结构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辩证否定观
2.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四、解疑释难
1.扬弃就是抛弃。(误区)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新生事物否定旧事物,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中断和消灭,否定就是化为乌有。(误区)把一只昆虫踩死,把一粒麦种磨碎,或者写上一个“A”字,然后又把它涂掉,这是一种否定,是一种来自外力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中断。这是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否定。
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不是事物外在的否定,而是其内在的否定;不是他物对此物的否定,而是从此物自身中发展出来的否定,即此物通过其内在矛盾而达到的对自身的否定。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否定而实现“自己运动”的。
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3.正确理解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在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校客服电话:010-87029231 传真:010-89313603 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正确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是“破”;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立”。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和本质特点。改变世界的关键在于创新。因此,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
例1.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新制度与旧制度彻底决裂,一刀两断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解析】A项表述错误。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故B项错误。不唯书、不唯上并不是蔑视权威,抛弃书本,辩证的否定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是“扬弃”,D项显然错误。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哲学道理,在复习时应注意,它与其它相关哲学知识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内在联系。
【答案】C 例2.《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新事物在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
【解析】成语“吐故纳新”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归纳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吐故纳新”的本意是指人体呼吸,吐出碳酸气,吸进新鲜空气,正好符合哲学上辩证否定原理。A、C、D项均不符合题意。与此成语意义相一致的还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等成语。
【答案】 B 例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①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灭亡的②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③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④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唯物辩证法本质的理解和掌握。①②④虽然表述的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的,因而是正确的选项。③显然是形学而上学的观点,故不选。
【答案】 B 例4.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考点,它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相链接。
【答案】(1)创新性思维可以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2)创新性思维针对实际情况,运用分析和综合等方法,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3)现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创新性思维。
例5.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所以否定就是质变。[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和质变的关系。回答时既要指出两者的联系,但主要是指出两者的区别。本题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基础知识是获取理想成绩的前提。有了扎实的基础,不论试题怎样千变万化,同学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答案:(1)否定和质变都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说明事物是怎样发展的,一事物如何变为他事物,新事物是怎样代替旧事物的。但否定不等同于质变。
(2)否定和质变的区别是: 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①要坚持物质 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创新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15.有人算过,比尔·盖茨每秒进账2500美元,但他没有坐享每秒钟2500美元的进账。他在42岁的精力旺盛时期,却悄然地“退居二线”,把公司的日常运作交给了他的“亲密战友”负责,自己则专注于未来新软件的开发,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表明()
A.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C.解放思想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关键 D.财富总是属于头脑清醒的人
16.一位老师上课时津津有味地介绍蔷薇,讲完后老师问学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学科网校[] 全力打造一流免费网校!
重大决策和部署。
运用所学哲理,说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
21.不破不立,因而破坏的愈多,发展创新就越快。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三)综合探究题 22.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加速对本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公民创新教育的研究。知识经济推动着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创新人才大量涌现,高新科技带来了美国经济连续10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我国领导人反复强调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本届政府更是切实推行了“科教兴国”战略,从基础教育“减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高等院校改革;从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到制定教育发展纲要,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2)青年一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北京今日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农村小学,在教育发展过程,还存在着暂时的困难和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戒除浮躁,正视现实; 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处理。鉴于农村小学及校长工作的现实状况——透过对校长角色的审视, 我们在呼唤纯朴的治校文化,实行校长角色的归位——返璞归真,治人、治校; 重心下移,治学、治教,以此务实校长角色,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去积极进取。
下面,我谨以务实的态度和观点, 立足于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谈几点校长工作的体会和认识。
一、我们目前在做些什 么—校长角色的审视
可以说,农村校长工作很辛苦,他们时常为经费所愁,为安全所忧,为课改所惑,为管理所困:整日忙碌,有时心累:一心一意谋发展,却往往力不从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视的现实,解决的矛盾;需要我们去冷静、理性地思考和处理。
关于校长的角色,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说校长要像一艘潜水艇,既要能浮出水面,去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又要能沉入水底,脚踏实地,关注细节。这个比喻很恰当。在校长的岗位上,我曾参加过一些培训、研讨和联谊性活动, 受到了很多教育。有三位校长最令我震撼与尊崇,他们分别是芜湖市绿影小学孔祥明,原上海市建平中学冯恩洪,成都市武候实验中学李镇西。他们都是求真务实的人,既擅长治学,又善于治人、治校。他们堪称“世事洞明”的“学术型”校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我们究竟该做些什 么—校长角色的归位
担任一校之长,的确事务很多,既要谋事、做事,又要管事、理事。虽非事必躬亲,但也不可能“无为而治”。校长该做些什么?能否如上所述,转钱、转情感?我想不必要。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后,学校公用经费、专项建设资金都可以通过编制预算来保障,学校危改有专项资金,债务化解也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钱和项目问题,作为县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统筹兼顾地全盘考虑,会有合理的安排。转权? 可以说在倡导“以人为本、德法并举”的管理形势下,权,既不能谋私,又不能压人,有之何用?无之何妨?更何况, 这一些也不是都能“转”来的。至少, 它不会或不应成为我们校长的主要工作和重要工作。
那么,校长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事呢?——返璞归真,治校、治学,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行科学发展,于学校而言,尤为重要。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第一要素得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从而正确地引导学校发展——这是校长治校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件事。越是农村,校长就越是要这样做。
作为校长,一方面要使“规划”成为学校师生、全体教职工的行动纲领: 一是要做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去凝心聚力;二是要按规划制订实施方案,不论是学校职能部门,还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制定相应的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工作。“各吹各的号,同吹一个调”,从而建立“校长做正确的事,各管理层、部门及教师把事情做正确”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校长应当成为实施、实现“规划”的奋斗者,为此去争取各级、各界的支持,争取宽厚的支撑点。
但是,在校园硬件设施和学校内涵建设两方面的工作上,我们往往只注重前者,淡化或忽视了后者,其实,学校内涵发展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在此, 笔者不妨谈一点学校内涵建设问题。简单地说,它包括学生的成长,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教材及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学生及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投入问题等。而这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向还是落实在人(学生、教师)的素质和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上,故而称之为“以人为本”。
有人说过,大学不在于大楼,在于大师,在于能否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出多少优秀人才。学校文化就是通过学校内涵的发展及其长期积淀而逐步形成的。校园环境设施是形象,内涵发展是内力;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校长的工作既注重形象,更注重内涵。
此外,关于科学管理问题。学校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能力;第二阶段主要依靠健全而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第三阶段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其核心是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追求。三个阶段的关系是递进的,但不可以自然升级。尤以第二阶段最重要,它可以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的良好局面。在这一阶段中,校长是制度的建设者、设计者;第三阶段,校长是文化的引领者、实践者。由此可见, 目前,我们校长的工作应是使各管理层有章可循,“把事情做正确”。准确地说,就是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依“法”管理。
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当前在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大概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订了制度,但不全;贴在墙上, 不一定实用。大家都知道,这项工作很重要,做了有很大益处。它可以改观一下工作局面,但我们就是不愿花时间、费力气去做。虽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一是应酬性工作太多,无暇顾及;二是执行难;三是吃苦在当前, 且不能带来“形象性”。所以,我们要转变思想并且要务实地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制定规划和制度,这两项工作联系得很紧,关系着一所学校人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氛围。我们不能单纯地只开展某一项或淡化某一项工作,而是应该将这两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现状,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我们该怎么做—校 长角色的务实
1. 关注课堂,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注课堂,并非强求校长去上每一节课,而是强化校长工作的本位——姓“教”。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同等条件下,其优劣程度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校长深入课堂、关注课堂,一是引领和帮助广大教师转变、更新理念,创新教法。二是课改, 它为广大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搭建平台。说实话,我们现在是拿着新教材, 在新课改理念的统领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有时却走着“应试教育”的老套路,广大教师难免困惑。作为校长,在洞悉这一矛盾的时候,要多组织教师开展一些学习、交流、研讨等活动, 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高广大教师课改实践的能力。
2. 引领团队,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文化素养,团队的文化精神,构建了教师队伍的价值追求。目前, 我们所具备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不是很好,但学校发展仅靠校长或校领导班子是不行的,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第一,要通过集体主义思想的感召,使教师形成团队意识,逐步地形成讲正气、讲团结、讲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风气。第二,在团队中渗透讲学习的思想,逐步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实实在在地说,目前,我们有的教师是以昨天的知识,今天的理念,培养明天的人才。仅有过去的知识存量,没有今天的知识增量,则很难适应职业需求。所以,校长在“治学”过程中,还得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求真务实。“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校长是岗位,岗位的职责在于务实”。学校管理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只有科学先进的理念。
“务实”是成事之基,“创新”是进步之源。务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务实的逻辑延伸。创新为务实注入新鲜血液,务实为创新提供价值平台。
自从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创新活动一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再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数字社会,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与创新活动密不可分。从哲学角度讲,学者们不断争论着人类究竟是要征服大自然还是要适应大自然的问题。我的粗浅认识是,无论是征服自然还是适应自然,都肯定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在历史理论界还有这样的争论,就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什么?有的学者说是阶级斗争,有的说是生产斗争,还有的说是科学技术。我以为这些都只是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优化都受到了限制,导致社会文明的停滞不前。在这样的情势下,潜伏着的各种问题便凸现出来并形成尖锐的社会矛盾,当各种矛盾无法协调的时候,就会发生激烈的社会冲突,甚至是较长时期的社会动乱。当此时期,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对社会矛盾进行调整,而真正推进社会进步的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政治斗争和科学技术,而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人们所进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不够。创新思维要求人们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标新立异,养成科学的怀疑精神。这不仅要有掌握综合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而中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比较重视应试,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知识,不大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说,应试教育的体系不可能培养出有很强创新精神的学生。
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不够重视,这是历史造成的。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统治者甚至对创新思维和活动进行压制。封建主义的大一统思想,不允许人们有过于活跃的思维。人们只要遵从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和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就是顺民、良民。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教条,就充分说明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多么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环境。即使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某些进步思想家,比如龚自珍,他提出的社会改革主张就是回到三代去。他甚至自己也说改良社会别无良方,“药方只贩古时丹”。他除了激烈大胆地抨击封建主义制度以外,基本上没有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性意见。他实际上也是受到祖宗之法的局限。这样的局限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是普遍存在的。
变法维新派也是如此。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思想家康有为也拿不出先进的思想武器,只好回到孔夫子那里,寻找到了托古改制那一套。他也尝试着学习西方的方案。但是无论回到古代,还是学习西方,惟独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面对当时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康有为等维新派确实拿不出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