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课程小结(精选9篇)
生活中,感觉物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但是,自己对其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怀着对物联网的兴趣与探索精神,我选了这门看似高端的“走进物联网”课程。希望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对一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做一些了解,扩展自己的认识层面!
在开始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把整体的教学大纲说了一下!我顿时感觉有了无限的兴趣!课程内容大概有: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同学们讨论与观点碰撞,另外,有时间的话,会组织参观物联网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当然,由于时间和一些其他原因,这个并没有实现,稍微有些遗憾),然后就是教我们做科学调研、报告的一些方法与书面表达!当时,我就觉得,之前听说选修课都是水课这样的观念瞬间就被颠覆了,这个课能交给我们这么多,并且还能学到理论课程之外的东西,当时就觉得,这个课的档次就上去了。虽然安排在周六,但是,这样更好,免得自己在周末就散掉了!
课程内容,老师讲的很好,虽然涉及技术层面的讲的不是很深,或许讲了以我们现在的水平,还不足以接受,所以,就只讲了一些基础知识理论与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我记得的并不多,虽然每次上课都去了,基本没缺过课,但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慢慢的,发现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并不是那么感兴趣,感觉老师讲的很多,虽然自己不知道,但是如果想知道的话,也不难,在网上都能自己找到,自己学习!所以,除了刚开始的几节课,之后都没有认真的听。但是,我比较喜欢的,是每次课之后的小组讨论,因为每到这个环节,自己的各种不适都没有了。当然,这也不是说我喜欢大家一起讨论,只是觉得,同学之间交流的,或许我会更有兴趣!在交流中,我就发现,有的同学确实很厉害,懂得多,且说气话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让我心生羡慕啊!可我呢,到我说话的时候,感觉说的都是自己准备在头脑中的,不能随口就说出一些东西,这或许是我知识不够和缺少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吧!虽然课堂的理论教学方面,对我没多大收获,但是,在小组讨论中,都能结识一些朋友和一些语言表达上的提高!总之,这门课,也是不错的,再说就是最后课小组调研了,要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方案设计和演讲交流,虽然,知道这是科学探索的必要流程,而且看起来也不是很难,但是,在真正落实每一步的过程中,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其实,这门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但是,我收获了其他的东西!并发现,如果课程内容全是老师一味的讲,确实没什么意思!至少对我来说是的,多一些小组讨论和个人发挥的机会,也是不错的!还有,如果课堂讲解上,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和一些时下热门的内容,那样的话,或许同学会更有兴趣听课的!
关键词:物联网,实践教学,项目实训
1 背景
物联网源于传感网和射频识别技术, 通过网络技术将传感网信息和RFID信息进行远距离识别和处理。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发布了针对物联网的年度报告“Internet of Things”, 报告指出RFID和智能计算等技术开启全球物品互连的时代,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 发展到连接任何物体的阶段, 物联网时代即将来临[1]。一般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载体, 让所有能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普通对象设备化, 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是其三个重要特征[2]。
近年来物联网在学术界和产业界来得到广泛关注, 2008年国际上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学术交流会[3], 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2009年11月发布物联网战略路线图, 促进射频识别和物联网产业在欧盟发展, 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 明确表示在技术层面将给予大量资金支持。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 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产业, 环境和社会领域。典型应用案例包括物流业务, 制造业的产品跟踪, 食品药品安全, 环境监控, 绿色节能, 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当前无线射频识别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我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 年产量达24亿只, 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 其中, 微机电系统 (MEMS) 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 (M2M) 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 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010年物联网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元[4]。
在全国范围的物联网技术发展热潮下, 物联网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相关人才的素质和结构。产业的竞争从根本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强劲发展, 需要大力培养物联网技术专门人才, 不断提高相关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 以及不断的完善人才的合理结构与供应体系。物联网技术也必将成为我国信息领域的一个关键学科, 在未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中发挥核心的作用。
2 物联网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物联网行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科学技术人才。我国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一些城市也把物联网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 物联网产业的长足发展将直接推动物联网工程专业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面对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激烈的人才竞争, 面向市场需求, 加大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
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向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针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射频与微波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和技术, 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专业的相关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和实践技能, 并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强化基础、注重实践。针对物联网产业的人才需求, 本科生阶段强调宽口径培养, 不具体细分专业培养方向, 但考虑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 从而使得毕业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又比较深入地认识某类系统和应用领域。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应涵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工程基础、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以及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应覆盖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数字化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等。
本专业以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为重点专业方向, 学生主要学习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 受到物联网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 经过系统化学习和实践锻炼, 学生应该具备从事物联网的设计、开发、调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3 物联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我校在2011年申请物联网工程专业并获得批准, 成为国内较早开展物联网专业教学的高校。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计算机系下进行建设, 相关基础专业如计算机科学技术, 软件工程, 电子工程, 通信工程等已经发展多年, 拥有相关的软硬件条件, 具有实践环节教学经验, 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基础。
当前高等教育必须把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放到首位[5], 物联网专业特点主要体现综合性, 实践性和工程性, 物联网综合性体现在涵盖范围广, 涉及具体产业多, 与产业接触紧密。为了达到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物联网实践课程需要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 面向真实完整的物联网工程项目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学习中以团队协作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动手能力和协作开发项目能力。作为从2010年才开始设置的新型专业, 关于物联网专业教学研究成果还相当匮乏, 本节结合当前物联网专业发展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物联网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探索。
3.1 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目前国内物联网专业主要依托计算机学院来建设, 因此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尤其是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组成原理也应是必修课程。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导论, 无线传感器网络, 射频与无线通信等。实践环节课可设置在基础理论课之后, 在二年级可以开始展开基础的实践课程教学, 然后逐步进入到结合实际的物联网项目实训环节, 在实训环节中, 通过引入企业实际物联网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物联网涵盖范围非常广泛, 综合了计算机, 微电子, 通信等多个领域知识, 其中部分新型技术难度较大。在实践环节中一般不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 射频识别等电路基础, 能够在了解基本结构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即可。实践环节更多注重于物联网的实际应用, 通过应用项目实例来加深对物联网的认识, 锻炼动手能力, 培养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根据物联网体系的层次划分, 从物联网应用层案例, 物联网网络层案例以及感知层案例出发设计对应的实践内容, 最后通过对实际项目分析学习项目设计规划能力, 如表-1所示。
针对实践教学内容, 采用课程实践与项目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安排在每门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通过基础性实践来强化理论课程知识理解和实践能力提高。在基本实践环节之后进行综合实训实践过程, 学生以团队方式参与具有企业实际背景的物联网项目实例, 训练物联网工程设计规划和实施能力, 并参观企业真实物联网项目工程。
具体专业课程与实践环先后关系可见图1, 在图1中可知物联网综合实践环节是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一环。
选择合适的实践内容之后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不同实践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2 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物联网专业培养人才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目前校企合作物联网建设迅速开展, 我们也将努力和物联网企业合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 进行联合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健全物联网实训项目库, 如高校中一卡通、校园百事通等物联网建设项目。实践教学在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 可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
1) 项目实例驱动教学法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培养物联网项目集成方向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物联网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实际, 立足业界需求。在实践教学中, 针对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分解项目原型到各门课程中;在物联网综合实训实践中, 以企业物联网项目具体案例在分析。针对学生实际能力, 可以通过简化需求来降低难度, 但所有实践项目必须结合实际。教师通过对企业物联网项目的分析讲解来帮助学生对项目的认识,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参与实训项目开发。通过项目实例驱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实际的动手能力。
2) 跨年级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
由于物联网综合实践环节设计内容多, 难度大, 对其中部分大型实训项目可以采用跨年级段合作训练的方式, 发挥传帮接代的优点。如高年级的同学负责项目的需求分析, 项目规划设计等方面工作, 而低年级同学从程序设计出发, 完成其中的部分功能, 通过参与大型创新实训过程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设计和管理能力。这种滚动式结合方式不仅提高学生水平, 还可以使得实践环节的实训项目可以持续开发。不断提高实践环节的难度, 使之更切合工程实际。
4 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合产业需求的人才还处在尝试阶段, 借鉴相关专业培养经验, 对物联网专业建设尤其是物联网专业实践环节建设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加强物联网实践环节建设, 必须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引入实践物联网项目来设计合理的实践内容。将基础实践环节和项目实训相结合,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合格的物联网专业人才。目前物联网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方面经验还非常缺乏, 如何合理制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5.
[2]刘云浩等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Floerkemeier C.Langheinrich M, Fleisch E, Mattern F.The Internet of Thing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Springer, 2008, 49-52.
[4]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Z].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特点;教学体系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后,同年11月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扩大在物联网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2009年9月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学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成立。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全国众多高校积极申报,最终全国共有37所高校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
一、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分析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网络传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无缝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进行管控、决策的目的。物联网产业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为主的感知制造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传感器网络设备制造以及机器到机器(M2M)网络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基础网络制造业和提供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以及运营服务等的应用服务业等。因此,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物品的标识、信息感知采集,主要是由基本的感知器件完成,包括RFID、二维码、传感器、红外感应等。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2.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负责物联网感知层感知信息的接入、融合、交换与传递,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数据交互、物物相连的关键。物联网最终将实现异质网络互联互通,因此通信技术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GSM、CDMA、GPRS等相关技术。
3.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对经网络层传输过来的感知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由业务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平台等构成,共同完成信息的计算、分析、存储、挖掘等功能,供用户使用和决策。核心技术包括云计算、中间件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检索以及虚拟技术等。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关系研究
1.正确处理好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关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型、交叉型、跨学科的新型学科,涉及信息的感知、处理、传输、应用等关键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以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专业知识涉及通信、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安全等多个专业,目标在于培养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理论、技术,适应物联网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社会对于物联网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但各个行业需求所涉及的领域各不相同,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水利、智能安防、智能服务等各个领域。因此,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定位清晰,不然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懂得多但是不精,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2.正确处理好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的关系
现在许多高校将物联网工程专业挂靠在计算机学院、通信学院等相关院系,或在计算机学院或通信学院等相关院系基础上成立物联网学院,拟开设十几门冠以“物联网”技术的课程,脱离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的相关教学体系。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待商榷的。从物联网技术背景来看,通信、计算机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自动控制、数学和物理公共学科、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种学科紧密结合,在具体技术应用中的产物。因此要正确处好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3.根据学校办学特色,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关系
国内高校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每所高校在相关的学科建设方面都有各自的强势学科、优质师资以及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教学特色。例如南京大学在计算机系统教学和体系结构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东南大学在RFID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具有优势;北京邮电大学在WSN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专长的方向进行教学和研究,形成不同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
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培养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要能够满足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设计、课程设置上紧跟物联网技术发展、企业需求、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2]赵海霞.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与发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
[4]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以及和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和传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 的专业能力和良好外语运用能力,能胜任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工 程科学知识;
2、系统掌握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解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理 解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联,具有感知、传输、处理一体化的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 并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5、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6、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伦理的基本 要求;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
物联网技术体系、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 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
主要课程:
物联网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TCP/IP网络协议、嵌入式系统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工业信息化及现场总线技术、M2M技术、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传感器实验、传感网实验、物联网通信实验、物联网数据处理实验、物联网工程规划与设计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就业方向:
1.物联网应用技术就业方向
2.联网智能项目管理就业方向
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天仕物联网研究院)
前段时间有IB名工程师断言说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物联网公司,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没有标准和定义可循。天仕物联网经过研究分析认为中国目前有很多做物联网业务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因从业人员视角和立场的不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对物联网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从技术支撑的角度,把国内目前从事物联网业务的人群分为四类。也可以叫做四大产业群,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基于这四大技术的业务群体划分。物联网之所以被认为是一个“战略性”产业,就是因为其技术共性。
一、RFID从业人员
他们认为物联网概念是1999年MIT(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主任Ashton教授提出来的,前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横空出世”的物联网概念股“五虎”都是做RFID活智能卡的公司。
二、传感网从业人员
这个人群以研究人员为主体,也包括一些仪器仪表业界的公司,这也是温总理“感知中国”提法的主要依据,无锡郑州力争成为中国传感网中心。
三、M2M人群
侧重于末端设备的互联和集控管理,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从2007年就开始推M2M业务,在温总理谈话之前就已经开始建立M2M运营中心。
四、工业信息化人群
自动化和控制系统行业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要推动力,还包括智能电网、智能建筑等行业应用。
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相互交流的增加,这四类人群对物联网的理解已经从一开始的相互争论逐渐达到意见的统一。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则比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作用:
1.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国内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应用比较成功地案例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防入侵系统。通过在机场周边铺设3万多个传感器组成可感知的智能围栏,围栏可分辨是有人翻墙入侵还是风吹或鸟的停落。当有人入侵时,系统自动报警,若入侵者穿过两道围栏后,监控中心可启动相关措施,大屏幕可显示报警点位置。2.能够加强政府内部管理:
比如在广州,2011年广州已在三个单位的公车安装了GPS系统,试行期间平均节省费用达到24%。公车安装GPS系统后,后方只需要通过统一的监控平台,就能对所有公车实现全方位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车辆所处位置、车牌号、行驶速度、累计行驶公里数和停开时间等。只要工作人员打开电脑的大屏幕,就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安装了GPS系统的公车,点击某辆车的车牌号后,屏幕便能立刻显示出其所在位置,这为后方掌握公车的具体去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GPS数据保存期限甚至长达四五年时间;由于GPS系统能够随时提供公车的行驶和停放信息,一旦有人违规将公车停放在学校、酒店或娱乐场所,都可以在系统中显示出来,这为防止公车私用、警车滥用,提供了便利。3.改变各部门分散开发、孤立发展的局面。
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管理也日趋复杂,政府各部门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需求变得异常迫切,以往各部分散应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运行的需求。唯有在统一的公共框架下整体推进整合现有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共同打造电子政务领域物联网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4.提升公关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1.1 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绿色技能
我国作为当今世上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受恶劣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每年的GDP都将损失7%~20%,环境问题已经升级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随着工业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600多个城市中,仅有不到1%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人均淡水资源匮乏,水污染成为普遍问题。中国拥有28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但人均却只有220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被列入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且我国现存七大水系,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总体都检测出轻度污染,全国约有一半人口没有清洁用水。再者,由于气候变化及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土地持续荒漠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九十年代中国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为每年23次,而这一数值在50年代仅为每年5次。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则多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每年仍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除此以外,还有各种不可忽略的工业污染,如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废渣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污染若不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理,将会对人民正常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破坏,后患无穷。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环境、经济和社会指标告诉我们,我们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气候变化正在摧毁我们通向可持续之路。当今世界面临迫在眉睫的挑战,而资源却日益紧缺,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调整方向提供了最好的机遇。”1996年,我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中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后在“十五”计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我国的“持续发展能力”;“十一五”计划纲要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通过“绿色发展”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并再次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制定了改善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的指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中国将在实现富裕的同时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国家多次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方向,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绿色发展既包括传统可持续发展中所关注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与粮食和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危机。绿色发展更加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大批具备绿色技能水平人才以满足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等等的绿色发展需求,更需要这批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的理念。
1.2 国际社会绿色技能发展现状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澳大利亚一直走在国际前沿。澳大利亚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对环境污染情况、气候变化趋势更加关注。澳大利亚从政府到民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普遍对绿色技能持支持态度。澳大利亚绿色技能的推行是自上而下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从2009年开始连续出台了几个关键的文件《绿色技能协议》、《绿色技能行动计划》、《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可持续政策及行动计划》,从行业角度对于如何实现绿色技能目标、与业界互动的具体问题做了阐述和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可持续技能培训,开发面向绿色技能的培训产品和服务。为澳大利亚社会各界进行绿色技能发展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根据研究人员统计,澳大利亚以建筑业、运输和物流业、可再生能源产业、农业为主的五大行业表现出对绿色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成为绿色技能发展的最强动力。澳大利亚TAFE学院将绿色技能培训内容与课程体系实现了有机结合,让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备绿色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韩国是又一个将绿色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国家。韩国通过法律(绿色就业法案和绿色职业技能发展法案)和制度体系支持技能发展。政府建立中长期绿色培训和需求预测机制,并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制定有效的、实质性人才政策。通过技能类型划分绿色职业,职业培训的重点从培育轻工业中的低技能工人,到高熟练度、高生产效率的工人,并组建与高等院校和大专院校整合进行改革,以提高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职业培训促进基金法案》,为私立以及公司内部职业培训提供财政支持,鼓励各个企业推进职业培训。韩国在职业培训机构、高校和企业推进绿色技能拓展能力开发项目方面的举措为发展中国家建立有效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就业需求提供了典范。
1.3 中职物联网课程中引入绿色技能理念的必要性
这些年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能工业、精细化农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公共安全与社会公共事业等领域内已开始全面普及并快速发展。而交通、物流、工业、精细化农业、智能家居、环境监测恰恰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几大关键领域。职业学校是向各个领域输送人才的摇篮,推动和绿化职业教育,让可持续发展、绿色的理念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让职业教育的学生更能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如今各大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绿色技能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中有意识的加入了绿色技能的学习。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一线岗位技术人才的摇篮,更需要关注课程中绿色技能理念的渗透。
2 物联网课程中的绿色技能理念
2.1 绿色技能
绿色技能就是完成绿色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生产、服务和市场环节提供绿色产品的能力。除了技术技能,绿色技能也包括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物联网课程中的绿色技能理念
2.2.1 能源绿色化理念
目前,为了减轻能源供给紧张,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能源供应。我国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正在警示着我们,再不加大加快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建设,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都将受到严重威胁。在能源紧张的情况下,物联网设备的能量来源问题成为多方研究的热点。其中,以微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新色能源供给方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开始在物联网中体现出了巨大的功能潜力和技术优势。
所谓微能源技术,是因地制宜地将物联网设备所处环境中存在的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在人们生活的物质空间里存在着各种潜在的、可以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阳能、潮汐、风能、热能、机械振动能、声能、电磁能等。如果这些能源能被充分利用,单个物联网设备乃至整个物联网的使用寿命将大大延长。在物联网设备上存储这些绿色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电能是物联网领域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2.2.2 设计模块化理念
物联网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设计。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结构进行设计,经常出现以下的情况:
1)周期长:系统结构设计的周期很长。
2)维护困难:一旦系统某个地方需要维护,整体都要跟着改动。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提高系统结构设计的效率。设计模块化,就是一种能够解决产品设计周期长,维护困难的有效方法。设计模块化,就是设计划分出一系列不同的功能小模块,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产品。
设计模块化具有显著的优点:
1)采用设计模块化能将复杂的整体分解成多个功能较为简单的小模块,让开发人员能够同时多线并行开发,有效地缩短开发时间,降低产品研发的费用。
2)采用设计模块化让系统维护更加高效便捷,一旦需要对系统的某一方面进行改进,只需要改动某一个或几个模块,不需要进行整体改动,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3)采用设计模块化更有利于产品零部件标准的创建,标准化的零部件更适合批量生产,企业可以从批量生产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市场多变的需求。
2.2.3 技术标准化理念
技术标准化具有许多的优点,首先,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减少重复建设,让资源利用合理化。其次,先进的技术标准具有导向作用,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另外,标准化技术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物联网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不止包含传感器产业,还涉及制造业、通信业、智能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它覆盖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总体架构、感知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应用技术等各个方面。在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协议的制定执行都是必不可少的支撑环节,物联网产业也不例外。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物联网没有完整统一的标准体系出台,标准体系的缺失将大大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所以标准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首要先决条件。只有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才能促进合作大发展,少走弯路,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2.4 高能效理念
能效从物理学角度,是指在能源利用中,发挥作用的与实际消耗的能源量之比。所谓“提高能效”,是指用更少的能源投入提供同等的能源服务。
节约能源并不是减少使用能源,降低生活品质,而应该是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消耗。以电力为例:电力节能可分成减少功率消耗和减少电能消耗两大类。减少功率消耗没有轻松的方法,只有老老实实的提升用电设备的内部效率或改进工艺流程,例如选用高效率的马达等。减少电能消耗则要从减少用电时间做起,例如自动开关的灯光、随手关灯等。
3 结束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要使物联网技术能更加契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尝试在中职物联网教学方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绿色技能理念,就是一种需要在中职物联网课程教学中慢慢渗透的绿色理念。我国经济有效健康的发展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中职物联网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模式,将绿色技能理念合理渗透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进行物联网相关知识学习应用的过程中,理解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促进绿色技能理念在中职物联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资源日益紧缺,频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批具有绿色技能的人才,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一线岗位技术人才的摇篮,需要关注课程中绿色技能理念的渗透。让可持续发展、绿色的理念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方式,让职业教育的学生更能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物联网,绿色技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霓.技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2(22):28-33.
[2]Linda Condon.澳大利亚的绿色技能政策和实践[J].赵鹏飞,译.职业技术教育,2015(15):30-38.
[3]李男哲.韩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绿色技能开发的系统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22-29.
[4]刘育锋.高职院校应关注和开发”绿色技能”[J].教育教学,2014(1):35-37
[5]周世平.绿色技能开发战略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7):59-62
[6]刘育锋.从澳大利亚培训包看我国职教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3(13):62-65
关键词:中职院校 物联网教学 工作导向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蓬勃发展,物联网企业对岗位任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从业者在具备基本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兼具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以保证持续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一、中职物联网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与目标
1.改革依据
中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突出人才与企业岗位的对接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体验性和过程性。我国职业教育从国外引入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课程开发理念,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物联网课程教学而言,物联网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过程改造为工作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熟悉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知识,进而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工作中巩固和学习知识,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使其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因此,中职物联网教学进行工作导向改革具有明显的依据和需求。
2.改革目标
中职物联网教学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强调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对物联网教学进行改革时,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实际要求,应将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预期目标,包括课程体系制订、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与评价,以及基于物联网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基于工作导向的物联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充分了解和把握物联网企业对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二是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进而转化为学习;三是结合职业能力要求与学习领域,构建物联网教学体系。
二、中职物联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企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分析
在综合掌握了物联网相关课程后,对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同时进行专家访谈,调研与访谈的内容包括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岗位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等。分析结果显示,其一物联网项目方案拟订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包括了解行业业务系统、产品发展趋势、特定行业物联网系统方案等;其二物联网项目实施与工程管理工作能力要求精通物联网项目工程管理,掌握物联网系统集成与测试,熟悉项目验收方法、步骤、标准与依据等;其三物联网设备配置与调试工作要求掌握物联网终端设备安装与调试、传输网络组建与调试、系统故障排除与调整优化,以及物联网系统性能分析等;其四物联网系统管理与维护工作要求熟悉特定行业物联网业务系统、掌握软件安装维护以及日常监控与例行维护等。
2.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
在综合分析总结了物联网企业和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后,围绕工作过程与范围,对中职物联网课程内容进行组织与设计,并制订与之对应的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物联网岗位工作的全过程,课程教学的过程应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并随时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以学期为单位,结合物联网岗位技术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模拟工作的过程,覆盖整个工作过程和任务,围绕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
3.教学情境设计
中职院校物联网学科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从现状和条件来看,这两种模式是中职院校物联网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因此,为了体现工作过程导向,就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的设置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结合学校教学设备、教师执教能力等。物联网教学情境设计的宗旨是使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工作过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体验和职业经验。
三、课程改革效果评价
经过对物联网学科的教学改革,对笔者学校物联网相关专业班级进行了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以教学情境实现对工作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工作导向的物联网课程教学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表现得更为突出,这说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在物联网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梁柏榉.物联网实验教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J].计算机时代,2012(10).
[2]陈志奎,刘旸,王雷.以综合型项目开发为驱动的物联网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对此,许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深入研究该技术并将知识产权专利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因此,中国应该利用物联网发展优势,争取早日在全球范围内以知识产权支撑中国物联网全球化。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可以有力地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物联网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面临着如下问题:
1、国家安全问题
中国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如果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国家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隐私问题
在物联网中,射频识别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标签有可能预先被嵌入任何物品中,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物品中,但由于该物品(比如衣物)的拥有者,不一定能够觉察该物品预先已嵌入有电子标签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扫描、定位和追踪,这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
3、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而且牵涉到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需要多种力量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4、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如果各行其是,就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也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急需面对的问题。
5、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此外,物联网的健康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物联网的健康发展涉及到物联网核心技术信息的保护问题,而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信息的一种法律工具。知识产权属于一种“信息产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处于专有领域的一些“信息”提供的法律保护。作为构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信息是可以作为“商业秘密”直接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的,当然,物联网中进行的商业竞争也要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约和限制。不仅如此,现在知识产权的版权保护,已经延伸到网络环境中,对作品(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利用进行保护,这对物联网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物联网的经营模式可以成为专利保护的一种客体
物联网产业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标准及知识产权问题。如没有远见卓识,不提早布局,必受制于人。而强调创新能力,进行知识产权布局也与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思路相吻合。
在未来“物联网”时代的竞争中,要想赢得这一场科技战争,除了改变现有互联网及通信领域受制于人的格局,我们在做好研发和产业推动的前提下必须做好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工作。
1.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标准,提前布局知识产权
物联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不同于传统的通信和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都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们每生产出一台手机或设备都需要向持有专利公司缴纳专利转让费。所以在物联网的起步阶段,我们应投入较大的精力进行基础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不受制于人。除了进行核心技术储备,我们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只有将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纳入国际标准,才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涉及到标准及知识产权问题,我们必须提早布局,重视整个产业链的知识产权创新保护。
2.强化知识产权国家战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我国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在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结合物联网的发展尽快落实具体策略,尽快达成这一战略目标。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应及时修订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专门法律及有关法规,以应对新时期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特点。适时做好物联网相关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地理标志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强物联网知识产权立法的衔接配套,增强法律法规可操作性。
3.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
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过程中,对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又符合其专利申请条件的技术或产品,要及时申请专利,使科研成果获得法律保护。同时,企业要在申请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完善技术秘密保护制度.对在研项目和尚未形成成果的项目加强技术保密。要明确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签订保密协议,以更好地维护企业的权益,避免因技术秘密的泄露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物联网产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班”的学习开拓了我的眼界,有利于我更好地认识不断发展的世界。物联网的内涵即为凡是有传感器和传感技术而感知物体的特性来按照固定的协议实现任何时候物与物之间、人和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管理的网络。物联网还是互联网的一个延伸,互联网是一个人文世界,它提供了人与人的交流;物联网则把人文世界向物理世界延伸。
物联网“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家电子产业、物流、乃至于电力、交通、安防等相关领域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物联网技术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时,人类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那时人类社会呈现出的面貌将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这也必将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改革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