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职业角色(精选8篇)
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
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心理辅导者
班集体的领导者
教育科研人员
对教师隐喻的理解:
蜡烛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说明在教师这个行业里面要懂得自我牺牲,用自己的一生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春蚕论:蚕的一生都在吐丝,直到最后死亡,但是它所吐出的丝所织成的衣服却成为人们的喜爱,这比喻教师像蚕一样默默奉献,直至退休,但他却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
大树论:教师像大树一样为身下的孩子们遮风挡雨,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灯塔论:把教师比作灯塔,为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知名前进的方向,使他们不会迷失。
一、校本管理的内涵与基本理念
(一) 校本管理的内涵
有的人对“校本”的含义作了这样的描述:“一是为了学校, 即以改进学校实践, 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改进是其主要的特征, 它既要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 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在学校中, 即学校中的问题由学校中的人自己解决, 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究, 解决问题;三是基于学校, 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又要从所组织的各种培训及开展的各种研究等方面考虑学校实际。”综合上述, 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 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 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或校长更大的权力和自由, 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 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
(二) 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1. 权力下放
权力下放是指把学校管理权从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放到学校, 由学校自主管理。权力下放意味着教育决策权的重新分配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教育行政部门改变了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控制的方法, 转而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 以保证政府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公正、合理地运用得到的权力。学校也改变了职能, 由原来的执行机构转变成决策机构, 享有了更多的权力, 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
2. 参与式管理
参与式管理就是改革学校管理体系, 倡导共同决策。校本管理将权力下放到学校, 往往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 而是交给一个学校委员会。学校委员会由校长、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家长及社区成员组成。学校委员会的职能包括经费的预算、人员的选聘、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他各种事务方面的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委员会的设立使学校内外各种成员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 既保证了学校决策的科学化, 使学校管理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特殊实际情况, 又保证了学校决策的民主化, 也保证了社会各层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
3. 合理的激励机制
校本管理要求改革激励机制, 补偿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努力。在奖励机制方面, 一些实现校本管理的学校通过采用拉大收入水平的差距, 不是采取企业以能力为基础支付报酬的方法, 而是给那些承担工作比较多的教职员工以额外的补贴。更多的学校却以其他方式进行奖励和补偿, 例如, 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 提供参加周末、暑期培训的机会, 提供休假、脱产进修的机会, 用感谢信或在学校业务通信中给予表扬, 在教师大会上或年末聚会、聚餐时表示感谢等方式对教职工进行有效的奖励机制。只有真正把教职工最急切的需要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直接联系起来, 才能提高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保证学校管理活动的高效、有序的运行。
4.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长期的集权式管理方式一直把学生作为整个学校管理活动的对象, 而应试教育又把学生当做机器来加以灌输, 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的校本管理要求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人, 要求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并作出自己的决策。因此, 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必然的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只有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校本管理这一管理思想要求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教学计划等方面充分研究和考虑学生的作用和地位, 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尊重学生的人格, 让学生确实成为学校的主人, 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充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体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宗旨。
二、校本管理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一) 从原来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成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课程的决策者
我国长期以来课程管理体系采取过于集中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地位更多地表现为执行者, 学校没有课程改革的主动权和自主权, 缺乏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这使得学校的课程无法对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作出快速的反应, 造成课程缺少地方特色。当前,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重新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进行划分, 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 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
只有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决策, 开发出来的课程才可能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 因为只有教师才是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人, 也只有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真实的体验, 并根据现实情况加以调整, 使课程开发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参与决策就是发动教师参与校本开发的计划和重大决策的制订。计划是决策的起始环节。校本课程开发重大决策通过会议形式, 充分发扬民主, 尊重多数人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讨论和决策分析的权利。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清晰明了地接受该目标和决策, 从而产生一种亲密感, 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真正参与到校本管理的实践中来, 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成为全体教师心目中的蓝图和行动指南。
(二) 从学校组织工作的被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组织工作的管理者、决策者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科层式组织结构, 即按照管理权限和责任将每个组织机构排列在不同的层级上, 由低到高、权力逐级集中, 构成一条垂直分叉如金字塔形态的权力线。其造成的影响是过分重视提高课程实施的效率, 教师和学生就被看做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机器和工具, 主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控制, 这虽然有利于保证学校工作的秩序, 提高工作的效率, 但是, 过分追求严密的程序和统一的标准会控制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丧失, 沦为规章制度的奴隶, 在繁文缛节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反而降低了效率。
当前, 我国学校管理改革运动随着校本管理的推进, 校本组织结构开始从科层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的转变, 促使学校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柔性系统, 进行授权管理, 使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全面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 增加学校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在这个背景下, 教师作为学校政策、措施的执行者, 必须全面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当中来, 参与到学校政策和经费开支、评估校舍、设备和仪器的需求情况的决策当中来。因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 并且有充分决策的信心和决心进行学校的组织管理活动。只有教师参与到校本管理的决策当中, 才能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三) 由学校的被评价者转变为学校的评价主体
我国过去过于注重自上而下单向的行政意义上的评价。原来中小学教师进行管理的一种手段, 只是把教师单纯地作为行政管理对象, 没有考虑教师的自身的重要性, 这样的管理容易导致教师只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努力工作, 或者只为了得到外在的名利而工作, 而不是为教育本身而追求成功, 进而形成不健康的工作动机。还让每个教师分别地对上级负责, 缺少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既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也不利于建立团结合作的同事关系和相互激励的师生关系。
校本管理模式是在行政意义上的管理基础上, 并添加被评价者 (学生、教师本人等) 的参与及多评价主体间的多角度互动。首先, 被评价者 (教师) 成为评价主体充分利用自身作为专业人员了解学校实际情况的实际, 参与学校评价体系标准的制定上, 掌握标准制定权, 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评价主体, 使学校评价工作真正地符合学校工作实际。其次,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应参与到学校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 以教师的专业视角, 保证评价工作按照既定标准, 准确圆满地进行下去。最后, 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要加强自我评价。教师主体既然作为评价对象, 理应进行自我评价, 进行专业上的反思。因为只有教师最了解自身工作的实际情况,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还要注意教师之间的互评、教师与校长之间的交流, 这样才能增加自下而上教师与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等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 建立团结合作的同事关系和相互激励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角色的塑造
(一) 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以往的学校管理活动中, 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一直充当着服从者和接受者的角色, 从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命令到接受校长的要求, 我国中小学校的师生很少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喊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要求、实践自己的理想。这种“避世”思想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集权性外控式管理的盛行, 其消极性有目共睹。校本管理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 并能作出相应的决策, 师生要转变观念和角色, 从“消极避世”转变为“积极入世”, 从服从者和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决策者, 树立“参与管理”的思想, 学会在学校董事会或校务会统一领导下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 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学校人员发展计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工作安排等各个方面。
(二) 加强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在学校管理中, 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是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校本培训, 就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 由学校发起组织, 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 即摆脱由师资培训机构或某一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脱离学校实际情况的、与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无关痛痒的模式, 而要求教师所接受的再教育要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 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学校的校本培训, 一方面, 可以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训, 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 也可以对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进行有关校本管理的培训, 使他们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理念, 认识校本管理的意义, 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并促使他们在校本管理的具体运作中各司其职, 相互合作, 以推动校本管理的实施。
(三)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学校教师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当中, 真正掌握课程的决策权。那是因为学校教师不仅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天优势, 即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 当地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 (人员、设施、场所) , 如博物馆、大学、科研机构医院、“老革命”、科学家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 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能发挥课程本身的优势。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当中, 必须充分转变自己的观念:以当地所有的条件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 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的变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而且也是变革人。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 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 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教学知识, 专业知识及课程开发知识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校本管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因此, 可以这样说, 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 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 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目前, 校本管理正在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一大热点。在这一趋势下, 教师作为实施校本管理的关键,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必须从原来课程忠实的执行者变成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课程的决策者, 从学校组织工作的被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组织工作的设计者、决策者, 从学校工作的评价对象转变为学校工作的评价主体。以上教师的转变都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参与决策”的意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
关键词:校本管理,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毛亚庆.论校本管理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 (1) .
[2]李香玲.试论校本管理[J].教书育人, 2003, (9) :26.
[3]傅树京.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有效性分析[J].教育探索, 2002, (9) .
[4]黄葳.校本管理研究丛书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郑燕祥, 陈国萍.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职业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26-04
自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角色转变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有的研究者基于多年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分析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转变;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学理论层面探讨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转变;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发展规律审视当前学校教育中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和转变。众多研究者对传统教师职业角色定位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教师职业角色应该根据时代要求重新定位,可以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生的榜样、朋友、引导者、等及其不同组合。其中相当多研究者认为教师应该是研究者、开发者、促进者、学习者。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应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职业角色定位转变多元职业角色定位,这既是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许多研究者经过研究得出的基本命题。但是,人们迄今对教师职业角色转变实质蕴意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而且,“应该转变”并不必然引发“实际上转变”,后者既是实践难题亦是理论分析的薄弱点,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加以探寻。由于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多种多样,限于篇幅,本文探讨时难以全面包罗,因此,筛选出以往教育界较忽视的研究者、开发者、促进者、学习者等几种教师职业角色,重新审视这几種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蕴意,分析这几种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现状,探寻这几种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途径。
一、教师职业角色界说
角色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种身份所决定的行为规范。教师角色理论最早由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创立,认为教师是指从事教育培养工作的人员在其培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固有形象。当然,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关于教师角色的多种不同观点,客观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把事实、法则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构成主义者则认为教师不是传递给学生固定的真理,而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经验和机会去构筑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社会系统中作为教育学生的职业人员所应承担的职责与作用,并拥有职业特性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在多元社会,教师职业角色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也呈现出多元含义:“第一,教师职业角色应是一种教师行为的表现,是教师在特有的教育生活环境,既在学校、课堂和社会上的行为,因此可能影响学生和与其来往者的行为或受对方行为影响;第二,教师职业角色表明了教师的一种身份和地位,即指教师这一职业包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承认教师具有的独立社会地位以及教师组成、状况、进人或脱离该行业的条件;第三,教师职业角色体现了对教师一种期望。”
教师职业角色一方面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人群中的职业身份与地位,另一方面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的教师个人职业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不仅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行为的期待,也包括教师自身对自己应有职业行为的深刻认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同时具有复杂性,教师要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角色,教师再也不是以单一职业角色出现的,而是以多元职业角色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协调好自身所扮演各种职业角色的关系,履行好各种职业角色的职能。
二、教师若干种职业角色转变
1、由知识的机械复制者转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是把自己掌握的抑或未曾真正掌握的教科书中的公共知识灌输、复制给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对知识鲜有质疑、个人化理解和教育学化处理,传授的内容鲜有变化。教师所显现的是知识的机械复制者的面目,知识的机械复制者以“知识”、“书本”为中心,不仅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及知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变化发展,机械施教,而且窒息自身创造力,明显阻抑学生的发展。
我们认为,“知识”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机械复制知识”只能使教育减值,“知识的机械复制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应该扮演的职业角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强,内容多,弹性大,当中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论难于解释和应对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合为一体,以研究者的姿态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及学习方法、教材内容、教师自我水平、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研究者犀利的眼光批判知识,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的碰到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角色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积累的各种经验进行全面总结,进而形成规律性的理论认识,以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注释为:⑴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⑵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研究者即为对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进行探求的人或对意见、问题进行考虑、商讨的人。在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作为研究者要研究知识,研究教育教学的性质、规律;考虑和商讨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教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教师要研究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导入、教学情景设计、学生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学生最近发展区等等。
2、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课程作为标准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开发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写的.“课程开发是课程专家及学科专家的专利,广大教师只是课程被动的实施者,广大教师的任务是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大纲去忠实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的知识。”
与课程实施直接相关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等,都被排除在课程开发之外,奋斗在教育一线、最了解学校教育,最能对课程实施有所作为的教师却被剥夺了课程开发的权力。这直接导致了国家统一设制的课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应教学实际,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受到严重束缚,只能死板地传授教材知识,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
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科学、开放、民主的课程理念,“国家统一管理核心课程、基本课程设置及其标准;地方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生认知水平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这一课程开发的任务理所当然地应由教学经验丰富、熟知当地、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一线教师来承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是课程资源的调查与统计;第二是课程资源的分析;第三是课程资源的规划与建设。在前期要结合教学目标对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在对课程资源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资源进行规划和建设。”
3、由教学活动的单边表演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强调学生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予探究、勤于动手的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审视当前我们的教育环境,学校、学生都已具备这种学习方式转变条件和能力,并且这种转变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因为这是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教师应由教学活动的单边表演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将学生当成自己的提线木偶,在教学活动中自导自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得到调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探究。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其职能应该是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选择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新课程改革中,专门设置了结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亲身体验,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丰富情感。综合实践活动课鼓励学生主动研究和自主选择,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目的、方式及指导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建议,起辅助促进作用。
4、由知识的话语掌控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全知全能的知识垄断者,教师的话就是圣旨、真理,掌控着所有的知识。即使老师在某些方面不知道也会以权威者的身份来搪塞所有的质疑、反抗。教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捍卫自身的权威倒無可厚非,但在知识的学习上绝不能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应该是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促进“教学相长”。
新课程改革中的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无法在各个方面都比学生懂得多。在有些方面学生甚至比教师懂得多。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和渠道增多,学习的速度加快,学习的方法日趋多样化迫使教师从知识的话语掌控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既要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也要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因为现在的教学更加的注重学科的结合、渗透。此外,教师也要知晓国际国内事务,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三、教师若干种职业角色转变的现状与原因
1、教师自身知识、能力水平有限
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型教育理论、观点的认识在深度与广度普遍存在不足。原因在于,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改革所需求的标准之间尚存在较大差距。比如,“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学说,在其理论指导下展开的建构教学是新课程所要求掌握和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建构主义理论及建构教学的具体运作方式不太了解。”
此外,对于多元智能、最近发展区、教育交往、儿童发展心理、学校管理、后现代主义等与课程改革相关理论,中小学教师也存在着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的情况。这呈现出教师在学习和接受新课程理论时不能与之适应的尴尬局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不少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缺陷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传统的 “传”与“授”,未能真正形成与学生进行真正教育对话、交往和互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认识不足,与其它相邻学科结合不多,对于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掌握不足,并且缺乏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支撑,故而很难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原因,教师难以向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终身学习者转变,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也是疲于应对。
2、外部环境支持不够
滞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标准影响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社会对学校、教师、学生还是考试成绩为标准。社会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认可来自于升学率的高低,而教师被看成是升学率高低的最主要承担者。社会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和片面,在偏重分数的职称考核制度和教学管理体制的影响下,教师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教师之间激烈的职称晋升竞争导致彼此缺少交流与互相帮助。因此,在分数第一的巨大压力下,教师不敢轻易进行教学创新与课程开发,而是通过穷思竭力地采用各种方法去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将所有的精力花在提高学生成绩和一些日常事务性工作上,在超强的工作负荷下下,教师如何去研究教育教学,如何去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如何去思虑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何去学习以提高自己。此外,社会和学校能否为教师提供较好的教学环境也影响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比如,学校附近的课程资源无法整合,教师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制约着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与设计者;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就难以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四、教师若干种职业角色转变的建议
1、社会层面
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可以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社会有必要为教师实现角色转变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促使其早日实现角色转变。
①、为教师进行教研提供充足经费
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也需要充足的资金来购买书籍、光盘、设备。一方面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社会应当鼓励和引导各界捐资助学,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供资金保障。有了充足的研究经费,教师可以购买教育教学研究所需要的书籍、光盘,创设更好的教学、研究条件。
②、支持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社会各界可以为教师进行课程开发提供便利。如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工厂等利用自身的优势、特色配合教师开发适合当地、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教师进行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工厂等能够为教师提供技术、场地支持。
③、利用现代传媒进行舆论宣传
通过各种方式将教师职业角色成功向教育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者、终身学习者转变的成功经验、科学方法进行推广,可以提高教师进行角色转变的意识和积极性,激发教师进行角色转变的热情,学习掌握角色转变的方法。
2、学校层面
教师在进行角色转变过程中需要学校提供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方面学校要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了,教育行为才有可能进行;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训、进修,使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所说的教师角色转变其实就是教师角色定位后的教师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将自身角色定位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终身学习者而后才有可能在这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行为。否则所有的教育行为还是遵循老一套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因此,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1)组织新课程改革系列学习班,向教师传达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方针、政策;组织教师聆听课改专家的讲座,吸收当前课改新知识、借鉴课改新经验。通过这些措施,教师可以学习到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及课程开发的方法技巧。
(2)组织教师广泛参与校际间的公开课研讨会,重视学校各教研组的教研工作。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以加深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认识。同行互相借鉴,可以知晓更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教师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会发现自己与其它教师在知识及技能方面的差距,促使其加强学习、进修。
(3)向教师免费发放有关新课程改革先进教育理念光盘、书籍;向教师推荐知名教育专家的博客,这些能在某种程度促进教师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开发与设计者转变。
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阐释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学生发展的特点,甄选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和目标,认清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当前有一些教师尽管很努力地进行教学工作,但由于缺乏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感觉有力却使不上劲。学校应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向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转变。
(1)学校可以请专家到校开办专项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为学校的特聘教师,定期到校讲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学校可以与师范教育学院协调,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集体培训。学校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组织教师到高校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发挥各地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承担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培训的重任。各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及扎实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修养,相信能为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做出贡献。
3、教师层面
教师实现自身角色转变需要社会、学校提供帮助,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自己认真提高角色转变意识,积极地尝试角色转变,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①.积极地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1)教师可以把教材与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结合起来进行历史教学,以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为主,以教材为辅,开发出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历史课程。学生一面参观、揣摩文物,一面听教师的讲解,形成一种立体、感性的历史体验。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不是在课堂内背背忘记所能达到的。
(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与科技馆协调,组织学生进馆参观,教师介绍馆内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学校附近有部队的话,也可以组织学生进部队里参观学习。部队里有很多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与部队指导员协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干净整洁的卫生习惯和艰苦拼搏的奋斗精神。开发这种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4)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开发农村里的课程资源。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水稻的生长规律及习性。可能学生当中会出现下一个袁隆平。而且教师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劳动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程,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
②、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其实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服务。如何发挥教师的服务职能,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促进作用是新时代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很多学校招聘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其次才是教学能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班级的学习风气好,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努力地学习。而班级的学习风气不好,陋习成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也影响学生健康地成长。这是教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2)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上的困惑和困难。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当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惑、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多与学生交流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交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说出心中的难处,教师设法帮忙解决。这样学生才会安心学习,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3)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随着人类对大脑认识的加深,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层出不穷。面对这么多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适合用哪一种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事倍功半。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可能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成长也很重要。
(4)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选用。很多教师都知道这样一个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要是将这15克盐放在一份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可能早就一口把它喝完了。教师在教学当中也是这样的道理,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样能更好促进学生学习。
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一桶水”的知识量早已无法满足当前学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知识量应该像河水一般,有沿沿不断的活水注进去,使之更新、流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知识,改善教学技能。
(1)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研究、实践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力指导者。
(2)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3)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本论文对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習的促进者及终身学习者进行探析,并从教师自身及社会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当前广大教师未能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及终身学习者转变的原因,最后本文从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为教师实现以上四种角色转变提出较为实际有效的建议。本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参考、比较外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教师角色所进行的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研究方法单一;囿于水平,对四种角色的探析和对教师角色转变所提建议可能不够到位等。广大一线教师作为教师职业角色转变的主体,调动他们的角色转变的积极性对于实现教师职业角色转变,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审视自身角色,实现角色蜕变是当前新课程所要着重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高芳.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重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 邓学斌.浅析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8.
[3] 杨东平.毕业论文精选精评•教育学卷[M].北京:西苑出社,2002,10.
[4] 侯良.课堂互动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
甲良中学教师:莫代尤
教师职业角色定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句话就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在社会多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的角色也必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如下:
1、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者,而且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由课程的复制者向课程的整合者转变。
2、教师的言行、为人处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动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3、教师要把学生当朋友,学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在他们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希望老师能分担他们的痛苦和分享快乐。
4、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新的专业信息,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所创新。
素养结构
1、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关心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拥有健康的心态
教师除言传身教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言传身教,感染每一个学生。
3、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焕发起教师自身的教育责任和教育智慧,同时也能感染和教育学生,赋予他们以不断攀登知识高峰和道德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4、具备专业的业务素质
要具有文化素质,不断地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提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理论水平。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实施,那么新课改应该怎样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将怎样定位?教师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将教师定位于知识的权威者。在我们眼中最经典的教师形象就是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课堂上这位长者总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学生要么凝神倾听,要么低头记录。教室里除了教师的声音之外,一片肃静„„尽管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讲实施素质教育。但常常是教师们一面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一面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教师角色定位和课堂模式。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要求教师在新一轮课改中快速地转变观念,进行角色的转换。
首先,教师首先应当是学习者。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每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现今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果教师抱着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陈旧的专业知识而不加以更新,势必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的再学习的重要性。
其次,教师应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能够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将是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必须站到学生中间去,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开发活动课程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积极地“旁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或经历行为与道德体验形成经验,转化为知识和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再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审视反思、收集信息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评价。总之,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就必须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担任这一角色。
【华应龙.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J]人民教育,2009,(5).(题目为引者所加)】
对于“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因此除了成绩,还应有心态,有思维方式,有行为习惯„„也就是拿破仑·希尔总结的1 7条吧。既然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是否应该多想一想、问一问自己:教学除了知识,还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
由此推之,我们的教学要成功,也得有一个明确目标——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
如何传授知识?我可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怎样点化生命?除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便语焉不详了,当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职业能力,复合型,高职英语教师,角色转变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传统的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传授,轻听说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显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我国高职基础课程尤其是公共英语课程并没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而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无疑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高职英语教师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要求,彻底转变角色,实现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型和实践性,已成为高职教育大发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与教师的定位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中心,而学生仅仅是聆听者。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听说方面的技能,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主要是侧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语法、词汇占据较大篇幅,而与未来岗位职业能力相关的英语综合知识相对较少。
而传统意义上那些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毕业后即走上教师岗位的高校英语教师,虽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语言技能,能够胜任英语理论教学,但由于工作经历造成了专业局限,以至于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教学中忽视了行业、企业需要,弱化了对学生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继而难以实现英语教学与高职学生就业的有效对接。因此,积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打造一支知识和能力职业化的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二、当代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的新要求和挑战
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使高职英语教育担负着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实践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作为实施教学任务的教师客观上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英语教师也不例外。只有教师主动在职业教育中融入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快、更容易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才能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1.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形成英语 + 知识 + 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英语课程的这种应用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的特点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核心,以知识为主线,以职业为背景设计整个课程的教育过程,如何做到英语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相衔接,最大限度地贴近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服务,是当代高职英语教师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2. 高职英语教学对象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高职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语言基础薄弱,缺乏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学习方法单一,英语思维能力较弱; 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高职学生的这些特殊性无疑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教学投入更大,教学难度也更大。因此,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考者,如何通过语言技能、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借助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形成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3. 教师自身培养及自我提高的要求
现代高职教师越来越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要求教师积极完善、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通过进修等途径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通过参加国内外骨干教师的相关培训、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努力完善自己,提高专业业务素质。在技能培养方面,努力考取各类证书,如翻译证、导游证等,并通过到企业、实训基地等进行实习锻炼,充分将英语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将对专业领域的了解深入到国际范围,在实践技能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三、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转变的实现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与职业性,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现从以前单一的理论教学角色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重角色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角色转变,必须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从政策层面来说,加强高职英语教师培养制度建设,加大对“复合型”教师的扶持力度和培训经费的投入
建立“复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对在职教师参加培养培训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制度上给予保证。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待遇,为“复合型”教师的健康成长搭建广阔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 从学校层面来说,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教师,制定“复合型”师资的激励措施
学校要创设氛围,建立“复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为教师量身打造培训计划,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与职教能力考核,对“复合型”师资培养培训进行科学规划。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自主开发实践基地,并将其发展为学校的定点实践基地,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建立起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机制,强化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并定期安排教师去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流程及其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使教师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根据自身的优势及教学需要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
3. 要实现“复合型”师资队伍的标准化及规模化
除了政府和学校的鼓励和支持外,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及方法、转变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上,实现从传统英语教学内容向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对接的实用性英语教学内容转变; 教学模式上,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即所用,用则能熟;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从教师为主、教材为主、课堂为主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为主、实践为主、工作岗位需求为主的教学形式的转变; 在教材的使用上,实现从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传统教材向适合学生未来专业岗位需求的特色教材的转变,从而满足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
四、结语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角色
G715.1
一、教师在驾驭教材方面的角色更新
1.适当取舍教材内容,授课突出重难点
教师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可以适当的取舍和补充,例如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存在各学科有交叉的知识点或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个人认为老师不是不讲,而是简单先领学生做以回顾,看学生对于涉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果普遍掌握可以一带而过,如果还没有吃透,有必要深入讲解。而对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和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可以作为专题讲座来进行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知识面。对于重点难点的内容,教师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钻研,并在讲述、练习、总结等阶段,均放在突出位置,让学生精神集中,目的明确,弄清搞懂,印象深刻。
2.教材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
教师对于一些课本知识的讲授,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可以结合课程特点,认真钻研,如何使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效、清晰、快速的接收。例如对于课本中长篇冗余的表述,我们可以通过清晰的图形进行总结,使学生一目了然了解理解课本文字传达的意思;对于深奥或者晦涩难懂的问题,要用通俗易懂的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但是结合实践教学又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可以是课上的,也可以是课下的,可能课程本身并不是实践课,但是可以花一定时间来解决学生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其实是必要的。
3.理清知识脉络,教学中不断总结
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善于总结,这种总结不是本堂课所授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总结出知识点之间本质必然的联系,而且总结是每堂课小总结、阶段性大总结,期末老师应该把本学期这门课程内容用一张图来清晰反映,使学生一看到图就能回顾起本学期所学内容,这种授课效果才是成功的。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分析
1.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合理、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那种单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该加以完善,对于某一问题的提出,某一问题的讲解,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提出“为什么”,先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针对学生困惑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回过头来看书本是怎么讲述的,并举出实例对知识点加以解释,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2.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重新定义课堂、教师和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老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可以就教材提出问题,可以就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可以在课堂任一教学环节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课后提出质疑,师生一起讨论,并将新问题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等。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要达到“四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
3.注重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结合使用,教师靠有声语言传授知识,要求教师发音准确,思路清晰,语言组织要有条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肢体语言的使用,具有很强的辅助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都会传达鼓励情绪或信息,都会给学生带去暖流,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因此,通过巧妙的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为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条件。
三、教师在教学方法中的角色更新
1.教会学生学习的原则。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加速更迭,传统学校教育提供的知识結构是远远不够的,故引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让学生喜欢和接受老师,教学效果会更好。学会是单一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会学教会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提出与讲解可以不必直接切入主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某一问题加以理解和接受,并能加入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达到会学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考评机制。我们从大学成绩的体制改革中可以发现,学生的结课成绩并不单单是由卷面成绩唯一构成,教师可以运用平时成绩鼓励学生积极向学。课堂讨论、提问、作业等辅助性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习,并记入平时成绩,提高学生注意力,对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如小论文、设计方案展示、制作成果展示、口头答辩等,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情况、理解情况,考察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学。
3.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语,即使要使用也要在运用前对专业术语加以解释。因为太过专业而又没听过的术语会导致整堂课上下来学生感觉很糊涂,对知识的理解接受不连贯,对某一专业用语的阐述最好联系到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身边可以感受到的例子做以对比加以解释。
四、信息技术下教师角色的更新
1.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从而滥用,同时也要避免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教学,从而弱化信息化教学带来的积极作用。
2.充当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角色
要求新型教师要有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从而热情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时,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并有效地运用到自身教学实践中去,根据教学的要求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提高信息时代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教师的职业角色】推荐阅读: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07-09
教师的职业素养有感09-12
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06-07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06-14
教师职业生涯的计划07-21
我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10-22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11-04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什么11-16
谈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11-24
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