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通用10篇)
渡边淳一作品《化身》中女性觉醒
酱缸文化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倾向
先秦寓言的艺术审美特征
追寻心中的风筝
程朱理学对徽文化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酒人生
汤显祖戏剧创作中“至情论”与《红楼梦》情论之比较由《源氏物语》浅谈封建时代日本女性
比较《喧哗与骚动》与《追忆似水年华》作品中的时间观探析英语缩略语对现代汉语的渗透
“三言”婚姻爱情观解读
汉赋和汉朝酒文化的关系及流变——以乐为本冯氏电影中的平民意识
浅析《文心雕龙》中的修辞格
“三言”、“二拍”的商贾文化
诗中有画——浅谈王维诗歌的优美意境
简析电视新闻报道故事化倾向
中国官办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相互推进和引导希腊文明与奥运会
自拟1:反义词分类的逻辑基础
自拟2:取名艺术
自拟3:精神分析与作家
探究那些藏在“疯女人”背后的——《简•爱》中柏森•梅莎形象研究《红楼梦》中谶语与人物命运探究
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分裂
西方文学中吸血鬼形象的魅力
路遥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对比
中国古典诗歌的悲苦情怀
现代汉语中同音词与一词多义
《西游记》的现实探究
从教学角度来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浅谈悲剧性童话中的大爱
从《第二性》窥探女性觉醒意识
论汪曾祺“风俗体”小说的日常化叙述
金庸武侠小说中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冲突下的复杂人格
从中国神话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
朱淑真诗词研究
王、孟山水田园诗比较
《红楼梦》中史湘云形象分析
自拟1: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中多鹤与小环形象管窥
自拟2:浅谈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透析古典诗词与中国风歌曲
论波德莱尔作品中美与丑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研究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自拟1: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形象
自拟2:谈《余震》中元妮的选择
浅析《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浅谈杜甫诗歌的语言特色
希望-等待-幻灭:《等待戈多》与《车站》之比较
《鲁豫有约》、《艺术人生》、《非常静距离》等访谈节目与中国传统说话的渊源
新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从王梵志诗看他的个性思想
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大观园与陶渊明的桃花源世界之比较
自拟1:爱不尽的奇女子——浅探《聊斋志异》中的女子形象及其觉醒意识
自拟2:成长的滋味——浅析曹文轩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和精神世界《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与植物意象分析
《老子》新解——对误读的纠正
网络语言的特征
论红楼梦中丫鬟形象
《儒林外史》中的全椒方言
从《虞美人》看李煜的“亡国之痛”
由“杭嘉和”透视白嘉轩的人格品质
注定的悲剧——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现代汉语中两类修饰语语义指向辨明
论李白的诗与酒
论文选题
《论三毛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之冲突》
《论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论李煜词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
《曹操与傅玄乐府诗的比较》
《论王维诗的美学特征》
《论《孟子》中的比喻艺术》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婚姻观》
《论日本人的白居易情节》
《论钱钟书《围城》里的语言讽刺艺术》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艺术形象》
《论《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浅谈余华小说的死亡修辞》
《论《四世同堂》祁瑞宣人物形象与觉新之比较》
《论荷西对三毛创作风格的影响》
《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研究》
《李商隐诗歌研究》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从社会时代背景分析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张爱玲的小说》
《崔莺莺的性格心理及其爱情追求》
《论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
《论老舍小说中虎妞形象与张爱玲小说中曹七巧的形象爱情悲剧》 《论流行歌曲与唐诗中游子的故乡情节》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宗教对唐诗的影响》
《论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分析佛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红与黑》中玛娣儿特人物形象探析》
《论《三国演义》中术士的形象》
《论《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格》
《论《简爱》的反叛性格及时代意义》
《论张恨水《夜深沉》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悲剧》
《浅析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郁达夫小说感伤抒情特色成因》
《论废都的艺术特色---围城、红楼梦、金瓶梅的完美结合》 《论老舍笔下的北京印象》
《论《野草》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论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
《论卢新华的伤痕小说》
《柳永慢词研究》
《论卡夫卡的小说艺术魅力》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随着伊犁师范学院毕业生的陆续离校, 对2012届毕业论文的整理工作也告一段落。本届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163篇毕业论文, 笔者将通过对这些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的写作、论文写作质量及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借此考查目前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一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论文的选题
汉语言文字专业论文选题大体上分为语言、文学两个方面, 但长期以来, 文学类的论文比例明显高于语言类, 2012届的毕业论文也不例外, 语言类的论文仅18篇:现代汉语方向10篇, 古代汉语方向8篇;文学类的论文达113篇:现当代文学方向28篇, 中国古代文学方向40篇, 外国文学方向34篇, 文艺学方向11篇;语文教学论方向的论文32篇。从学生的选题方向来看, 存在着两个不平衡:语言类的论文大大低于文学类;而在文学类内部, 文艺学方向的论文明显低于文学文本研究。此外, 中教法研究方向的论文明显偏多。这些不平衡不仅在本届如此, 近五年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1)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均为专业基础课, 但由于语言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不感兴趣。 (2) 之所以会出现第二种不平衡, 主要原因在于:理论本身的难度大, 学生对理论文章的理解和阐释都非常吃力, 更谈不上提出原创性的观点。 (3) 造成很多学生选择中教法研究方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生就业的方向是中学教师, 出于对将来工作以及特岗考试面试的需要, 很多学生会选择这个捷径。
就选题的内容而言,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选题过于重复。很多学生的选题非常接近, 如《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这两篇论文的选题几乎一致, 还有很多选题相似度很高, 如《论语文教学中的成语教学》和《论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成语学习》《沈从文创作中的湘西情结》和《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等。指导老师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是造成选题重复的主要原因, 每个老师关起门来指导自己的学生, 到小组答辩时才发现选题重复, 但为时已晚。
第二, 选题的陈旧性。在163篇论文选题中, 大多数选题都集中在已成定论的那些大作家身上, 选择的角度也缺乏新意, 诸如“陶渊明诗歌的哲学意蕴”、“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的词探其人生态度”、“论陆游、辛弃疾诗词的悲壮美”、“论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探析”等。大家、名家资料丰富翔实, 查找起来非常方便, 很多学生图省事, 随便找一些资料拼凑完事。
第三, 选题贪大求全。科学研究的问题分属于学科历史、基本理论、实践应用等不同的层次, 也就存在着大小难易的差别, 一些同学的选题贪大求难, 失之于笼统, 如《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审美解读》《试论苏轼的诗歌意象》《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 这一类选题涵盖范围广。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中, 所谓的“小”和“易”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是针对所掌握的学识而做出的这种区分。一般情况下, 小题目易做, 大题目繁难。关键是大小适度、难易适中, 如果没有老师适当的引导, 学生在选题时就很难驾驭, 写作时难免迷失方向。
2. 文献综述的写作
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 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的前景进行系统的叙述和评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找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 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予以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一篇好的文献综述, 不仅可以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能够帮助写作者确定选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文献综述写作中, 我院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点:
第一, 没有中心、缺乏层次的材料堆砌。很多学生的文献综述不是围绕相关选题有目的地展开阐述, 不去注意寻找文献资料中相互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只是把相关文献一一罗列出来, 而是将每一篇文献中的中心论点简单复述一遍, 诸如“某某在文章中提出……”, 使文献综述变成一个没有中心思想的大拼盘。
文献综述的写作缺乏层次感,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写到什么程度, 如何突出中心, 前后如何呼应等, 对这些问题, 没有统一的构思。以《试论赵树理五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例, 在这篇综述中, 作者首先花了大量篇幅介绍赵树理的生平和小说创作, 然后逐一介绍对其思想和创作的评价, 在介绍的过程中, 不分轻重、主次, 更没有体现出时间的延续性, 读后令人不知所云。
第二, 缺乏自己对文献资料的阐述和评价。文献综述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评述性, 所谓评述性, 是指专门、全面、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 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反映写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综述必须具有写作者自己的观点, 写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相关文献资料加以归纳总结, 作出相应的评价,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 应当是既有观点又有事实, 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从学生的文献综述来看, 一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献资料予以阐述, 如《浅析“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一文, 作者不仅详细地阐述了有关“大陆新武侠”的女性意识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 而且还在阐述的过程中适当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但明显缺乏对文献资料的评价, 只有“述”, 没有“评”, 对所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展开的研究, 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 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又有哪些观点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哪些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还留有哪些可继续研究的空间等等, 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做出全面的评价。而大多数的综述仅仅停留在对文献资料的介绍, 甚至很难做到用自己的话解释作者的观点, 造成综述的质量很差。
第三, 选择性地探讨文献。许多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往往希望查到与自己的题目直接相关甚至可以直接应用的文献。但实际上如果这样的文献非常多, 说明这类论题已经比较成熟, 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较少, 而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题目往往不具备这个特点, 需要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并对其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 而此时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 在文献综述中投机取巧, 选择一两篇能直接应用的文献, 概括主要观点, 遇到观点相悖的文献, 只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 舍弃不认同的观点, 这样写出来的综述缺乏价值。
第四, 文献本身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在检索参考文献时, 忽视了文献本身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所阅读和选择文献资料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很多学生的参考文献一栏里填的大部分是教育学院学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专科学校学报等层次较低的刊物, 很难体现出该选题学术的前沿性和代表性。
3. 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纵观今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63篇毕业论文, 总体质量较去年没有明显提高, 即使是获得“优秀”的毕业论文, 也很难达到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水平。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缺乏创新、普遍抄袭。创新不仅是指提出新的观点, 也可以指从一个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对于本科生而言, 提出新的观点显然不现实, 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论证已有的观点。学生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比较、鉴别的过程,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 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对这个领域有哪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 对于同样的观点, 不同的文章怎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证, 这些都需要仔细揣摩, 加以学习。但是从本届学生的论文来看, 几乎很难看到视角有新意的文章, 大部分学生都是东拼西凑, 稍微好一些的论文尚能做到段落之间衔接自然, 差一些的论文连衔接都很难做到, 有的甚至干脆把整个分论点都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 以至于在答辩时漏洞百出。摘要是学生唯一无处可抄、必须要自己写的部分, 没有指导老师的帮助, 很多学生根本写不出能够简要概括中心论点的摘要, 勉强写出来, 也有诸多病句, 如:“《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功名富贵’为中心, 知识分子在对待功名富贵的考验时, 呈现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 官僚的徇私舞弊, 豪绅的狡诈无理, 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 举业人的利欲熏心, 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在这些人物形象演进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造成知识分子命运的最直接、最深远的因素便是八股文化, 也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八股制度对整个社会人的影响的原因。”在这段不足200字的摘要中, 语句明显不通, 只要稍微多读几遍, 即可发现问题,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
第二, 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功。中心明确, 论证充分, 脉络清楚, 语言流畅, 是对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评价, 但不少学生明显无法达到这一水平。虽然, 从大一开始, 每门课程都会留几篇小论文作为考查作业, 但学生不够重视, 随便从网上找一篇敷衍了事, 老师也无法一一核对。近几年, 有不少任课老师为防止学生的抄袭行为, 干脆不让学生写论文, 改用其他的考查方式。平时缺乏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到毕业时, 学生也就很难写出合格的论文。
第三, 论文格式不规范。自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 人文学院参照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 拟定了详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 从论文字数、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到各级标题的书写、参考文献的格式, 甚至字号的大小、行距的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 今年的毕业论文中, 完全符合格式的不足三分之一。如果说论文内容的好坏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有关, 那么格式的不规范则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
1.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考核制度是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早在2004年以前, 我院就制定了《伊犁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条例》, 后来又有相关的补充规定, 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中期的检查、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及指导老师的责任, 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监督管理, 导致对《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 而是对毕业生放宽要求。多年来, 本专业从来没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不及格的情况, 这并不是因为论文的质量高, 而是已经形成了习惯:无论多差的论文都能及格。而且, 毕业论文的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绩点不挂钩, “优秀”与“及格”没有区别, 长此以往, 学生对毕业论文不予重视, 这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根本原因。
因此,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立完整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 对论文考核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尽量予以量化, 如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应当不少于多少字, 论文中引用他人的字数不得超过多少、什么样的情况不可以答辩等。标准量化, 既有利于对学生提出实际的要求, 也有利于实施监管。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切实保证。首先应当将论文成绩与学生绩点挂钩, 以引起学生对论文的足够重视。其次是实施导师负责制。考核制度, 不仅要考核学生, 也要考核指导老师。过去, 我们往往把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 其实, 指导老师不愿意得罪即将毕业的学生, 对学生要求不严格, 给学生评分过高, 也是造成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考核制度中要明确师生双方的职责, 如选题陈旧、偏离本专业、论文格式不规范等等, 都应当追究指导老师的责任。最后, 应当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范围, 消除学生的过度依赖心理。让学生明确指导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确定选题, 给学生讲解撰写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 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提纲、调整论文框架, 而不是帮助学生写论文, 让学生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毕业论文。
2. 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奖惩制度, 引进激励机制
答辩结束之后, 在由指导老师推荐、对论文进行公平合理评价的基础上, 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 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并推荐给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同时, 在全院范围内召开优秀毕业论文公开答辩会, 组织低年级的学生观摩, 为他们将来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送往其他本科院校进行盲审, 寻找差距, 以便于提高。
奖惩并重对于保证论文质量必不可少。毕业论文质量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独创性, 而抄袭严重是本科毕业论文的通病, 互联网的普及在为学生查找资料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学生抄袭大开方便之门, 指导老师在网上逐篇查找, 工作量很大。目前, 包括我院学报在内的很多编辑部都已使用学术论文打假防伪软件, 我院也可将此软件应用于学生的毕业论文, 对疑似剽窃、抄袭的论文进行鉴定。对抄袭他人成果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论文不能给予“及格”。这样, 不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依赖心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 为他们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将文献检索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文献检索教学应当把对信息资源选择和鉴别能力的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 使学生能够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中鉴别各类信息源并找到准确的入口。同时, 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中也要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学当中, 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这样既节省了教育资源, 又能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
综上所述, 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学校的监督管理、学生的认真态度及指导老师的严格要求这三个方面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何颖.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5)
[2]王小亚.对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工作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S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修养
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
修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模仿”。修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偏差。
一
1、析古今名词的异同
2、析古今动词的异同
3、析古今形容词的异同
4、论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5、析古代汉语表第三人称的代词“之”和“其”
6、论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的语法联系
7、论汉语的被动句式的发展变化
8、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
9、“被”字已产生后在口语和白话里的使用分析
10、古今表疑问的表达形式异同
二
1、文学理论:
(1)一般理论(如形象的构成,细节、对话、抒情等等)
(2)作家心理特征
(3)文学流派
(4)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
2、现当代文学评论
(5)文学思潮评论
(6)当代小说作家评论(一个作家,一类作家,一个侧面,如鲁迅、巴金、张洁、曹禺、郭沫若、王蒙、苏童、余华等等)
(7)当代散文家及散文研究(如余秋雨、王小波、刘亮程等等)
(8)现代诗歌及诗人研究(如舒婷等等)
(9)其它作品评论(一部作品,一组作品,一篇作品,作品改编成电影)
3、西方文学作家和作品评论
(10)俄国作家作品研究
(11)法国作家作品研究
4、中学语文教学
(12)课本研究
(13)教学法研究
(14)作文教学研究
5、其它任选
三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文艺运动研究
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延安文艺运动与十七年文学、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的经验教训、胡风文艺批判运动中的理论分歧,等等。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现象研究
如: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的历史演变、“朦胧诗”论争的历史评价、论先锋作家写作策略的转换、当代女性小说研究、作者低龄化现象之我见,等等。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社团研究
如:学衡派与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新月社的诗歌理论及其创作、语丝社散文的独特品格、左联的出现对中国文学历史进程的影响,等等。
4、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研究
如:鸳鸯蝴蝶派的消亡与新鸳鸯蝴蝶派的兴起、象征诗派的文学史意义、京派小说与传统文化、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九叶诗人的艺术追求,等等。
5、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及其创作研究
如:王国维文艺观的现代特征、冰心散文的艺术风格、徐志摩的康桥理想、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小庙、余华创作中的暴力与死亡、史铁生的生存体验及其创作,等等。
6、二十世纪中国作品研究
如:《野草》的艺术独创性、《围城》的讽刺艺术、《金锁记》中的意象描写、《茶馆》的艺术独创性、《受戒》的艺术意蕴、《风景》叙事分析,等等。
四
1、修辞和阅读教学
2、修辞和写作教学
3、语言训练和写作训练
4、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5、语言教学中的语言本位
6、现行语文教材中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不足
7、语言和社会生活的互动
8、广告语探讨
9、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分析
10、景点命名的语言分析
11、新闻标题语言分析
12、文学作品语言分析
13、近年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14、民间秘密语研究
15、网络语言研究
16、校园流行语研究
五
1、词义与语境
2、语文教学与语境
3、口语交际与语境
4、文学作品语言欣赏
5、网络语音研究
6、语音教学
7、词江教学
8、语法教学
9、语音与社会
10、语音规范化
11、作家语言研究
12、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
13、词江发展研究
14、方言研究
15、外来词研究
六
1、鲁迅散文研究
2、鲁迅杂文的研究
3、周作人散文研究
4、冰心散文研究
5、朱自清散文研究
6、徐志摩散文研究
7、林语堂散文研究
8、郁达夫散文研究
9、沈从文散文研究
10、何其芳散文研究
11、杨朔散文研究
12、秦牧散文研究
13、余秋雨散文研究
14、余光中散文研究
15、董桥散文研究
七
1、《十日谈》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看中西的文学
2、《十日谈》与《三言两拍》的比较看中西文学
3、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看中西女性的形象的异同
4、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沙恭达罗》看中西女性形象的异同
5、《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爱情悲剧
6、《十日谈》的爱情观
7、《红字》的象征意义
8、中世纪骑士文学的情爱观
9、《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内涵
10、《简爱》与《呼啸山庄》
八
1、《三国演义》的军事思想或者战争描写
2、《水浒传》中的侠义思想
3、《西游记》与宗教思想
4、《聊斋志异》与中国狐鬼文化
5、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6、《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7、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研究(任选一部小说中的人物)
8、古代小说中的军师形象
9、《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
10、《歧路灯》中的教育思想
11、《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2、《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或者诗词描写
13、《红楼梦》的意境描写
14、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15、《绿野仙踪》的思想艺术
九
1、试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
2、《诗经》艺术特征论析
3、《左传》战争描写论析
4、《战国策》中纵横策士形象论析
5、试论《离骚》的浪漫主义特征
6、论屈原《九歌》中的情景描写
7、论《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8、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9、“无韵之离骚”——《离骚》《史记》情感特征比较论析
10、试论曹操的四言诗
11、诗论曹植的诗歌创作
12、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13、从思想、经历和诗歌创作论陶(渊明)谢(灵适)的异同
14、试论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
15、试论《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塑造
十
1、“诗中有画”——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
2、试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3、王昌龄七绝艺术探析
4、论李白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5、“笔落惊风雨”——李白七言古诗的艺术
6、试析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7、“穷年忧黎元”——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8、杜甫“三史”“三别”艺术探
9、论白居易的讽谕诗
10、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11、杜牧咏史诗探析
12、论李商隐“无题诗”
13、试析唐代爱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4、李后主词艺术探析
15、论柳永的羁旅行役词
16、从《念奴娇》[赤壁怀古]论苏轼的豪放词风
17、论辛弃疾词的意象
18、“亘古男儿一放翁”——论陆游的爱国诗歌
19、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
20、论宋元话本中女性形象
十一
1、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2、张承志与北方文学
3、《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4、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艺术
5、莫言与《红高梁》系列
6、论张艺谋的导演艺术
7、评陈凯歌《霸王别姬》
8、中国第五代电影的艺术风格
9、从“地下”到主流——论第六代电影
10、评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11、从造型到时尚化——中国当代电影的风格流变
12、个人DV的时代
13、评中国当代的长篇连续剧
14、韩剧在中国大陆的流行
15、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兴与衰
浅议《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作者:
学校:
年级:
指导教师: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完善。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本故事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呢?
首先: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对比度最鲜明、最强烈、最精彩的要算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了。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进门却开口就骂范进是“现世宝”,最后将“贺礼”吃光喝光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当范进去找他借盘绕参加乡试时,却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被他骂得“摸门不着”。此时的胡屠户是何等的高傲、自私冷酷、粗野霸道。然而当范进中举后,他马上又带着不同的贺礼上门去了,连连夸赞女婿是“天上的文曲星”,甚至范进喜极而疯需要他用巴掌将其打醒时,他忙说“天上的星宿打不得。”最后迫于无奈,连喝了两碗酒壮胆之后才“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范进回家途中,他一路上低着头为范进扯了几十回皱了的衣后襟,当他得了范进的赏银时,是如此的虚伪,如此的贪婪。此时,一个活脱脱的市侩小人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是如此的前倨后恭,嫌贪爱富,一付奴颜媚骨与之前高傲的胡屠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讽刺效果,让我们看到了在那腐朽的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还有那拥有“万贯家私”的张静斋,在范进中举前从未曾听说过此人,然而在范进中举后,这位“大人物”却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送银子,又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年谊世好”“至亲骨肉”了。这时范进的门前从以前的门庭冷清到如今的门庭若市,这是何等大的对比。
还有那些与范进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左邻右舍们,在那个病态社会的熏染下,心灵变得冷酷而扭曲。范进中举前,邻居无人借他一文钱,甚至于他与老母亲饿了两三天,也没有一个邻居送来一口救命粮。这是一群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的,冷漠的邻居。可是当范进中举之后,这群邻居却蜂拥而至,他们前来贺喜,看热闹,甚至于慷慨地从家里拿出鸡蛋酒米、鸡款待报子。范进发疯后,众人齐想办法齐动手一起救治“老爷”的疯病。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来“替他穿上”。众邻居极尽谄媚讨好之能势,丑态百出。
就算范进本人在中举前后的区别都是如此的强烈。中举前,范进生活落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受尽世人的白眼和嘲讽,尤其是其岳父胡屠户对他更是开口便骂,肆意羞辱。而面对“岳父”的责骂和羞辱,他已习惯于逆来顺爱,低眉顺眼的认为“岳父见教的是”。长期的科考失败让范进长期备受“希望”和“失望”的折磨,在这种折磨的交织下他“卑怯屈辱”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终有一天他“中了”,却也“疯了”,这极度欢乐的一瞬转眼被逆转,让人在觉得可笑的同时不禁悲从中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范进几十年赴考的辛酸悲苦。正当我们同情他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他醒了。醒来后的范进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所以,对平日惧怕的胡屠户也不怕了,称呼也由之前的“岳父”改为“老爹”了。作者通过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作者就是通过这几组强烈的对比,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向往富贵的普遍倾向。正是在这种恶浊的社会空气的引诱下,在由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社会环境中,范进才会那样舍生忘死、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举业的成功。这种从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表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
其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掀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进行夸张,从而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却将范进发疯时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而夸张的描写,通过“一拍、一笑、一跌”几个动作,将范进每一次赴试都充满希望和幻想,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以至于当他真的中举时他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时的心理刻画深入木三分。发疯的描写是夸张的,可是范进的发疯又有其社会原因和心理依据,因而又是“真实存在”的。
再次,白描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作者对讽刺对象从不直接评说,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写来似乎非常冷静客观,但爱憎情感却十分鲜明,这是本篇讽刺艺术的突出之处。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到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然而张静斋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已经跃然纸上,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也极具讽刺性。
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讽刺效果。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通过这一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胡屠户贪婪而又虚伪的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所以“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可他又不得不假意推让,推让的同时他又怕弄假成真,生怕到手的银子飞了,所以他的手慢吞吞的“舒过来”,却仍紧攥着拳头,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是真心相送时,他就不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此时,他的动作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时的不爽快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攥”、“舒”、“缩”、“揣”四个字便将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纵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正是借助对比、夸张、白描及细节描写等这些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来体现出它独特的讽刺艺术。在讽刺艺术的刻画下,作者不仅写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因而《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就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小说行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却时时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痛。正应了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儒林外史》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顾鸣塘)
自我鉴定即为自我总结,自我鉴定可以使我们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快快来写一份自我鉴定吧。自我鉴定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自我鉴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言文学毕业自我鉴定1我在大学所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下面从思想表现、学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养成等方面作自我鉴定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在读大学期间,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追求进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改革开放事业,在学习过程中,我越来越认为这些理论的博大精深和伟大正确。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使自己成为一个愿意为社会、为人民、为民族贡献毕生精力的人。
大学期间,我尊重领导,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与“学习钱学森精神”活动,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这对我的思想有很大帮助。
二、专业学习方面
在读大学期间,我对中外文学史、中外名著做了系统阅读,并利用网络广泛关注文学发展动态。每次考试,我的专业成绩均能名列前茅,成为系里的学习标兵。
此外,我还考取了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NIT证书;取得了记者实习证。
学习期间,我还学习了新闻的撰写,有多篇发表于省报;写散文30篇,被不少网络转载。
学习方面的勤奋刻苦精神受到了学院的表彰,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三、社会实践方面
三次参加了由都市播报栏目组织的大学生新闻采写活动,亲自到新闻单位、厂矿企业、市民中间调查了解,从而对新闻采写、撰稿、等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热点事件、重要新闻有了很强的预测能力。这些实践活动,对我将来的就业求职来说,是很重要的经验积累。
汉语言文学毕业自我鉴定2在大学阶段,我由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有着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先进青年。我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活锻炼了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谦虚、自律的性格。学校的生活,培养了我爱跑步、看书、上网、听音乐的兴趣。学生日常工作生活锻炼了我与人接触的能力、与人合作打交道的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还培养了我团队的精神。增强了我与社会的接触。
在学习上,我刻苦地学习本专业知识,综合测评成绩连续两年居本年级的第一。本专业课程,我已圆满完成。课余时间里,我还自学广东省高等教育考试本科段课程(华师大),已顺利通过了一半课程。另我熟悉windows操作,还能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操作,为将来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电脑教学打下基础。平时,除了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文学书籍外,我还涉猎了心理学、教育学、电脑等书籍,相信在以后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会有更大的提高。
在生活上,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为此,我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我连续参加了三届校运会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还多次参加篮球赛,成绩虽菲但也锻炼了“参战”能力。我担任了三年班的学风委员,任职期间除了做好本职日常工作外,还协调其他班干搞活动,良好的.服务态度深受同学好评。另我还担任了一年分校区自律会干部,认真负责,做事能抓重点,主动和同事相处合作,深受上司和同事赞赏。下乡义教、毕业实习生活让我有了初次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尝试创新。
在思想上,我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06年1月11日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平时,我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参加义务劳动,曾多次捐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多次参加献血,探望古寡老人,深受老师和同学好评。
三年的大学生活,学习,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思想也成熟了许多,自身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这些都是我的根本,我会继续保持并不断以此鞭策自己力争上游。
汉语言文学毕业自我鉴定3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自考的这段时光让人难忘。这段日子里,通过专业学习和日常工作实践,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毕业之际,现对自己的各个方面作一自我评价:
思想方面,通过认真学习自考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学习方面,谦虚谨慎,勤奋学习,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考,较好地处理自考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到日常工作与自考两不误。自从日常工作以来,没有因为自考的紧张而放松对日常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因为日常工作的繁忙而放弃自考,能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另外,注重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自己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生活与日常工作方面,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一个团结同志、真诚待人的人,是一个务实重干、乐于奉献的人。
汉语言文学毕业自我鉴定4汉语言文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大学本科的这段时光让人难忘。这段日子里,通过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毕业之际,现对自己的各个方面作一自我评价:
思想方面,通过认真学习大学本科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
学习方面,谦虚谨慎,勤奋学习,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大学本科,较好地处理大学本科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工作与大学本科两不误。自从工作以来,没有因为大学本科的紧张而放松对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放弃大学本科,能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另外,注重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自己更好地开展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 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 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和文化素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 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价值。辨证的说, 我们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 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在中国文化传承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2 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前提, 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 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把握是有差别的。教师的协助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一定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料, 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导。
2.2 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发展语言。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 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 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 背诵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 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 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 主要指背诵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 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 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 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 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 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 我们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 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 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 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 而重在熏陶, 营造各种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 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2.3 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面的, 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 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 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 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 也要从港湾走出去, 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 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 在时间上, 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 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 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 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 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 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 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 有现实的, 也有虚拟的, 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 其选择也是有限的, 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 既没有必要, 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 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 问题复杂性与教学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 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 不拘泥于“一课一题”, 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 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 要透过复杂的问题, 抓典型, 以集中“优势兵力”, 攻克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 既有主题, 又关注“远离”目标的话题, 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2.4 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 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 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 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穿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 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 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 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 难以自拔。其实, 某一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 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 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 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 只能是一种可能, 而不是必然, 因此, 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 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 在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中, 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提高文学涵养。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办好了, 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 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怡.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4) 。
【关键词】汉语言 教学 素质教育
一、 汉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与弊端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教育之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时代化,特别要求具有实践工作的人才。在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的理论教学和专业结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多以教师当面授课为主,且讲授的内容大部分以考试内容为主。形成了教师上课写板书,学生记笔记、临考突击等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培养出起而行的人才。在此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利用在社会生生存和发展,难以较快的融入社会中去。
作为兴办较长的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汉语言都被认为是培养作家、语言学家及文艺家的摇篮。但是目前社会对作家、文学家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限度,已经能够满足目前大众的需求。我们大学就必须对汉语言的培养提出新的模式,以便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尝试着转变,使其适应社会的要求,很多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等专业,来应对现状。
二、提升汉语言应用性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首先,汉语言的应用性要满足应用性素质教育的本质需要。目前全国的高校都已经执行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而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就是将学科中的内容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其次,汉语言文学科的应用性的提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提高学科本质的发展规律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汉语言研究为主要对象,由于汉语言本身具有较高的实用力,这就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的特点。
从笔者来看,汉语言应用的提高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加具有可操作性。马克思主义指出,科学的理论是指实践的科学武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具有雄厚的理论支持。另外,汉语言应用性提高具有较为优厚的实现条件。汉语言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值得考研的理论基础。
三、 汉语言应用性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延续与继承具有优势的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建立一套新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维,而是要基于原来的进行再整合及优化,使其适合实际要求,使思维方式互补与交流,融合。促成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化。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基础是整体性思维为,符合了现代系统整体的要求。现代教育系统应该是对系统要素充分分析的综合体,真正的学科综合。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吸取和继承传统的整体思想内涵,并克服其模糊性、封建性等不利因素,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系统。
(二) 教师开拓视野及加强社会性题材教育
我们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年代,众多思想及知识不断地涌入而来,作为高校教师而言,不能仅仅抱着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讲义不放。他们必须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需要及信息。我们要以参与者和改革者的身份去参与到教学的改革和变化,通过眼看、耳听、触摸等感觉器官其感受时代的变化与新鲜的血液。对社会的变化及时代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味蕾,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时代。不要让我们所授的课程远远落后于时代,高校教师要更多地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教师的加工,让学生接受较为先进的观念,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三)加强改革学科建设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加强汉语言的学科建设及学制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科目,注重汉语言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通过对课程的设置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定方式,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运用汉语言的实际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汉语言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知识能力,分析事物能力,认知能力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要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比如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加强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其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流利的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应用文写作方面也要加强其训练,可以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在所行的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无错别字。
总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与改进之处,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更新信息,做好探索与创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培养出来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2]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2).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
所在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
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
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
艺术
美学特色
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
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 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 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第二部分作家笔锋一转,写到古代文人事成事败之后都愿来苏州走走,从而译解了苏州作为中国人心理深层的一个美好情结之谜:如果说京城是中国文化喧闹的“前台”的话,苏州则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尽管如此,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第三部分状写苏州老百姓在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厮杀混战中的苦难命运。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国集体无意识中视苏州为阴柔之美的俗论,写出“柔婉的苏州人”在那场明末反抗魏忠贤阉党政治的斗争中搅起的风暴,它的五位被杀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视大小官员,与统治者持不合作姿态的唐伯虎、金圣叹等,从而坦露了苏州阳刚之美的一面。最后作者漫步在苏州的小街小巷,感受着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的“无数厚实的灵魂”,获得一种“奇特的经验”。上述五个方面分别以中外对比、文化界定、阶级压迫、美学梳理、个人观感等五种视角评说苏州,并最终渗透着或统一于历史追踪这一总的视角之中,诚可谓既“形不散神散”,又放得开,收得拢。再如《笔墨祭》,作者围绕着“笔墨”这一中国文人日常打交道的物体,广博而精练地征引了一切与笔墨有关的美学信息,多层次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脉络,其中有文人工具史、书法兴衰史、文人心态史以及文化演进史等,充分展示了文本主旨的多元化与多维性。其三,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其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 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其五,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
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 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
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4、作者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 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 7 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
然而,读余秋雨散文的第一感觉就是,篇幅宏大。《文化苦旅》31篇中,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5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风雨天一阁》有16000余字。其实,长篇散文的出现是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篇幅短小的文体规范极大地制约了散文的表现内容,使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被排斥在外,只有长篇散文,才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林语堂曾指出:好散文必须具有容纳充分发挥才能的篇幅和轮廓,必须改变迫于生产力落后而形成的简约、削足适履的旧观念。可见,余秋雨散文的出现迎合了散文的发展趋势。
另外,写作手法上,秋雨先生的散文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
的精神享受。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可以说,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最有魅力的部分,不是来自生动的场面描写,也不是来自温情脉脉的抒情,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二、美学特色
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此一切散文文本。从意蕴上考察,余秋雨散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文化问题,因此其文本情感符号系统主要由下述三个方面构成:
一、在蒙昧的历史途程中艰难跋涉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如李冰(《都江堰》)、柳宗元(《柳侯词》)、苏东坡(《苏东坡突围》)、朱喜、张械(《千年庭院》)、八大山人(《青云诺随想》)、被放逐的文人(《流放者归来》)、“酒公张先生”(《酒公墓》)、文学家陈旭麓教授(《家住龙华》)等,二、锈刻着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印记的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地域场所等空间存在。如都江堰、柳州、黄州、海南岛、三峡、洞庭、庐山、西湖、苏州(《白发苏州》》、山西(《抱愧山西》)、周庄(《江南小镇》》、承德避暑山庄(《一个王朝的背影》)等。
三、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符号,凝聚着厚重文化内涵的物象。如天一阁、道士塔、莫高窟、牌坊庙宇、笔墨、吴江船、废墟等。作家常常将上述三方面内容交错起来,扭结到若干著名或无名的人物活动轨迹中,通过他们的奋斗与失落,中兴与末路,得意与苍凉,质言之,通过他们的生命亮色划破历史隧道的黑暗,展现了一幅漫长的中国文化演进的巨幅面卷。
一方面,其散文的美学蕴藉非常丰厚,譬如,他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了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他思考过“美”这种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在人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柳侯祠》、《夜雨诗意》);他为我们的祖先曾经作出过的成就自豪(《都江堰》),为他们呕心沥血地护卫民族的精神之火而折服(《风雨天一阁》),为一切曾经在冷漠、无序的社会人生与历史实践中贡献过绵薄之力的人、事树碑立传(《信客》、《庙宇》);他痛斥一切扼杀民族之魂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牢笼”(《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牌坊》);他忧惧文明之光的熄灭(《藏书忧》、《家住龙华》),但对那些曾经辉煌的“国粹”而今必然要遭到的淘汰命运并不遗憾(《笔墨祭》);他在苦苦追寻“强国梦”的同时,亦痴痴地关怀着适合人类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道土塔》、《乡关何处》);等等。但在另一方面,余秋雨散文的主题似乎又并不复杂,他给我们的一个总体印象是,这是一个对于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人文遗产都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学者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全部言说的内核一言以蔽之,就是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在无情地解剖民族文化黑幕的同时,亦冷峻地反省了知识分子自身的不足、缺点,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从艺术上考察,余秋雨对中国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与对当代散文美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
(1)作者所选取的景观或物象都曾参与了作者主体的精神建构。比如“牌坊”、“庙宇”、“江南小镇”,《千年庭院》中的岳麓书院,《乡关何处》》中的河姆渡陶瓷碎片等,这些景观与物象都曾在作家的个人实践中起过重要作用,与作家主体独特的精神世界的形成大有关联。这就与17年时期散文作家们于走马观花中浮光掠影的景物速写大不相同,同时也与古典主体在个人生命之旅中主客体之间那种“随遇而感”式的取像区别开来。
(2)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结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
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比如《庐山》、《贵池滩》与《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 模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文化品位与文化贡献。
(3)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掩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面卷。《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历史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的轨迹则不多见。
(4)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余秋雨散文常常从感性叙述轻松自如地切换成理性评析,或从理性评析自然地转人感性叙述,很多情况下甚至是一种交融着感性与理性的具象式理论言说。充分显示了一个在理论研究、艺术鉴赏与创作中浸淫了多年的文化学者的优势,从而远远超出前此若干纯感性抒情、叙事或纯理性议论的文本,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余秋雨能将自己的散文写到了这个程度上,实在也是一个奇迹,靠的是他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思考、多年的积累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求,这不能不说跟他毕生的行走、思考有关,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上,即使写点什么都能够随便写出点什么来,但是他通过散文,把自己塑造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形象,完全可以说是,被一些外在的东西逼出来的,被媒体和杂志逼出来的,是被他的朋友们推出来的,既可以说是被爱护他的师长朋友们推出来的,保护出来的,又可以说是被他的那些论敌满天飞的言论、无形的攻击和有形的言论逼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塑造人,有时就是这样,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力量把你塑造出来。有了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力量,还得靠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的思想去完成自己,塑造自己;如果没有自己足够的力量,你早就被打倒了。假如没有自身强大的思想力量和一手绝活,那么你也很难完成这个任务;而一旦有之,则会水涨船高,风浪行舟而不沦。我们由此可以看见,余秋雨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实在也是自己把自己的才力逼发出来了,所以他的散文风行天下,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总之,余秋雨的散文以他的思想作后盾,以他的才华作支撑,对这些众多的文化现象、文明现象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思考,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和必然。如果没有余秋雨呢?那么会不会也有别的人来代替和弥补这个空缺?我不知道。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是可能的,是存在的,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余秋雨出现了,实在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因为他刚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适合了这样的需要,做出了这样的成绩,因此无论什么人反对他都无法回避他的存在了。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他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以崭新的范例拓宽了当代散文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散文审美形态,使散文的河流改变了流向,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意识的抒发到整体精神的张扬。
参考文献:
(1)余秋雨 《艺术创造工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2)杨长勋 《余秋雨的背影》 花城出版社2000年(3)余秋雨 《文化苦旅》 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年(4)余秋雨(5)余秋雨
《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 1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论文10-09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10-28
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07-10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7-12
汉语言文学范文05-27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历12-08
汉语言文学 就业前景06-02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11-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读书目12-15
汉语言文学(秘书)个人简历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