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表演绽放异彩(共8篇)
让课堂绽放异彩
今天,我听了本校教师郭丽娟讲的一节语文课,内容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找出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对所找细节描写进行批注;活动二是说说“理想的风筝”在文中的含义,两个活动的设计涵盖了课文的重难点。此外教师还设计了对作者苏叔阳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学生和作者的共鸣。从设计看来,教师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可是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却没有教师预想的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我想除了学生没有达到教师预想的预习之外,教师的引导启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大家的议论纷纷中我也受到了启发。
一、把握全文,把课文读短。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全文篇幅较长,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几乎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是做不到的,因此教师在处理过程中就要把握全文,把课文读短。那怎样做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抓住课文讲的三件事中的重点句子,比如:“教师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而他没转一次,就引起同学学一阵激动的心跳。”“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棍,蹦跳着追赶着线端,叫着:‘你们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同时也不能丢了文中环境描写和作者情感流露的句子,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主旨。教师在教学中围绕
这些句子展开教学,就以点带面,起到以“牵一发而带全身”。
二、关注细节,使精彩呈现。
“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细节。首先要注重课文中描写的细节,只有抓住细节,精彩才能呈现。在这篇课文中可抓住“又”“每逢”“笑”“转”“泛”“漾”等细节描写进行教学,这样,既抓住了课文重点,又可在这些细节中展现瞬间的精彩。其次是关注课堂中细节的的生成。课堂中的生成,往往是我们教师不可预料的,是有特定的情境下出现的,作为教师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关注课堂生成,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
三、善于引导,让个性出彩。
课堂是思维的碰撞,是个性的展现。在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引导。在课堂中,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评判对与错,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绽放,个性得到张扬。比如在讲解“倘若她还在世,不,一定不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在这里的深意,它是作者对刘老师思念不尽的深切流露,更是刘老师在作者心里种下“理想风筝”的由衷展现。抓住了“不”,可把课堂推向一个出彩的点,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
一、在求异中“碰撞”———各显神通
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 渴望自己是一名探索者、一名求异者。特别是在面对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时, 心中充满了求知欲, 总是希望自己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现象, 其实这就是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求异”, 势必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势必引起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在碰撞中产生不同的想法, 进而实现生成性资源的共享, 让课堂更加精彩。
[案例1]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 教师首先质疑教室的地面是什么形状 (长方形) , 然后让学生用皮尺量出地面的长是9米, 宽是7米, 随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地面的平面图并标出长与宽的数据。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数据算出我们教室地面的周长吗?怎么列式呢?
生1:9+7+9+7=32 (米) 。
生2:9+9=18 (米) , 7+7=14 (米) , 18+14=32 (米) 。
生3:9+9+7+7=32 (米) 。
师 (期待) :同学们想到的都是加法,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4:7×2=14 (米) , 9×2=18 (米) , 14+18=32 (米) 。
师:说得真好! (故意) 没有其他方法了吧?!
生5 (兴奋) :老师, 我想到了。9+7=16 (米) , 16×2=32 (米) 。
师:请你说说理由。
生5:先用9加7求得一个长、一个宽的和, 因为长方形里有2个长和2个宽, 所以再乘以2。
师 (竖起了大拇指) :你的想法真是太棒了!
生6:还可以用乘法和加法。
师:是吗? (大家的目光都转向了生6)
生6 (神气) :9+7×2=32 (米)
师: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生6:先算9+7=16, 再算16×2=32。
师:有道理吗?
生7:不对, 不对!乘加算式应先算乘法, 而不是先算加法。
师 (试探) :对呀, 怎么做就可以先算加法呢?
生7:老师, 9+7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了。
师 (惊讶)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8 (自豪) :我爸爸告诉我的。
师:你爸爸说得对, “9+7”添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了, 这是我们以后要学的内容。生6的想法虽然有问题, 但他是动脑筋的, 因此他与生7都应值得我们表扬。
如上述案例中, 当学生说出三种方法后教者并未满足, 而是不断地追问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开动求异思维。事实上, 在思维过程中, 既有学生与学生的碰撞, 也有学生与题目文本的碰撞, 也有旧知与新知的碰撞。结果, 在碰撞中课堂不仅充满了挑战, 充满了生趣, 学生也不负师望———方法不仅有了不同, 也有了借鉴, 可谓硕果累累。
二、在重审中“碰撞”———柳暗花明
学生的探究活动或解题结果可能成功, 也可能失败, 关键是教者如何对待。特别是面对学生的失败, 我们不是放弃、打击, 也不是直接告知结论, 而是给学生再次跃起的机会, 让他们在重新审视中, 对探究的过程、已有的结论、新的想法进行反思, 进行碰撞, 在碰撞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进而实现腾跃式发展。
[案例2]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本《故事大王》共有64页。男孩说:“我4天看完这本书。”女孩说:“我准备6天看完这本书。”问题是: (1) 男孩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 女孩每天应看多少页?你能帮她安排一下吗?对于第 (1) 问学生很容易地解答了, 而对于第 (2) 问却遇到了困难。也可能受到前一问做法的影响, 全体学生都是这种算法:64÷6=10 (页) ……4 (页) 。答:“女孩每天应看10页, 还剩4页。面对这种情景, 教师没有直接判断, 而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重新审查题目, 对照题中的信息, 思考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师:女孩每天看10页, 6天能看完吗?
生:能 (部分) !不能 (部分) !
师:到底能不能呢?请同学们再次审查题目与你的做法。
生1:不能!如果每天看10页, 还有4页没看。
师:那怎么安排呢?
生1:在刚才除法计算的基础上, 可以这样安排:第一天看11页, 第二天看11页, 第三天看11页, 第四天看11页, 第五天看10页, 第六天看10页。
师 (高兴) :你们感觉生1说的怎么样?
生:非常正确。想法真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少学生纷纷举手了。
生2:每天分别看14页、10页、10页、10页、10页、10页。
生3:每天分别看10页、11页、11页、11页、11页、10页。
生4:每天分别看24页、20页、10页、10页。
师 (追问) :生4的安排行吗?
生5:不行, 这样才4天。每天分别可以看11页、11页、11页、11页、11页、9页。
[反思]在上面的片段中, 教者当全班学生解题错误时, 没有指责与放弃, 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两次重新审查文本信息和解法, 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碰撞起来。最后, 学生不仅“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想出了正确的安排方法, 而且大家的思维都受到了启发, 举一反三地想出了不同的方法, 让本已低落的课堂绽放出成功、热闹、喜悦的光彩。
三、在辩论中“碰撞”———精益求精
学生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矛盾甚至是对立的做法。作为教师, 不应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而应将话题摆在大家的面前,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或者辩论, 在辩论中引发“碰撞”, 在“碰撞”中精益求精, 最终识得“庐山真面目”。
[案例3]在教学“认识整千数”时, 有这样一道实际问题: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太平路上。小明说:“我家离少年宫大约有5000米。”冬冬说:“我家离少年宫大约有3000米。”求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大约有多少米?教师先让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然后独立试做, 接下来是学生的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做的情况?
生1:5000+3000=8000 (米) 。
生2:5000-3000=2000 (米) 。
师:还有不同的做法吗?如果没有就举手表决:同意生1做法的请举手! (有14人举手) 同意生2做法的请举手! (有23人举手)
师:现在是一加一减, 方法正好相反, 到底哪种方法对呢?我们来个辩论赛。认为用加法的为正方, 认为用减法的为反方。
生 (正方代表) :两家之间的路程, 就是要把两家离少年宫的路程合起来, 所以用加法。
生 (反方代表) :两家之间的路程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应该用远的距离减去近的距离。
生 (正方代表) :你想象一下, 少年宫在中间, 两家之间的路程不正好是把两家离少年宫的路程加起来吗?
生 (反方代表) :如果两家都在少年宫的一边, 两家之间的路程不就是小明家超过冬冬家的米数吗?
师:这就奇怪了, 用加法有道理, 用减法也有道理, 为什么呢?
生 (正方代表) :老师, 我明白了。因为题目没告诉我们, 两家在少年宫的同一边, 还是在少年宫的两边, 所以应该有两种情况。
生 (反方代表) :对!这题用加法、减法都应算对。
师:同学们刚才的解法、辩论都很精彩, 老师为你们鼓掌!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 两种解法虽然对立, 但是都是正确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题意, 教者决定让学生进行辩论,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让他们真正领悟到双方思考的角度虽然不同, 但都是对的。这种辩论式的“碰撞”, 不仅让学生的思维由模糊而清晰, 由狭窄而宽广, 而且更是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让课堂更加和谐, 活动也更显丰富多彩。
【关键词】有效 导入 提问 活动 评价
在追求有效教学的当下,课堂的魅力和效率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对语文学科来说。语文,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需要潜心地欣赏、感受和体会,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在语文学科上显现显著的成果很难,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怎么让语文实现有效地教学呢?
首先,什么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传达了一种最普通的教学理念: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情感上,都得让学生在一节课上有所收获。
怎样才能让每节课都能做到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去完善。
一、“开场白”要精彩
“开场白”也就是指语文课中的导入,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到你的课堂上;同样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借鉴,希望能不断完善这一环节。幸运的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所以有很多机会和外校优秀的同行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让我积累了一点经验。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两种方法:感染法和激趣法。教师是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 “画龙点睛”式的灵魂人物,你情绪激昂,学生也会随之激情飞扬;你感情低沉,学生也会变得郁郁寡欢。你的语调、语气和感情的运用,都能带动学生所有的思绪。
而用“激趣法”作为导入,是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喜欢上语文课,还愁学不好吗?为了达到这个“趣”,教师往往在导入设计时用这些方式: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唱导入法等许多灵活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觉得有趣味,有吸引力。
二、“提问题”要精当
众所周知,语文的教学就是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的过程,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设计诸多问题,学生在思考、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会收获这一课所要掌握的知识、方法等内容。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何等的重要!语文课的有效性也意味着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泛问题”和问题设计的无序性都不能达到课堂有效的目的。一堂高效率的语文课,问题的设计必须精当,不是毫无关联的若干问题的综合,更不能随意地抛洒问题而让学生毫无头绪,一头雾水。我觉得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不能太难,使语文课堂成为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的“主秀场”,而忽略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的存在;也不能太简单,那种不用思索就脱口而出、异口同声能回答的问题又显得太幼稚,最好问题设计时能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这样既能调动中等偏下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满足优秀生挑战难度的需求,同时也避免了问题的无序性。
三、巧设活动添活力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学生积极参加、完全投入的一堂课,教师讲得再怎么精彩,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还是很欠缺的。所以,在语文授课时,教师往往会精心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说,在很多时候,学生不仅仅在上课听讲过程中能掌握知识,在亲自参与活动时,同样也能收获知识与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学语言,在活动中用语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玩等形式学习新知,巩固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注重评价露真情
这里所说的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的口头评价。口头评价,作为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语言中产生的理解错误,需要纠错,但纠错方法要巧妙恰当,要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看到你的鼓励,看到你的肯定,此时,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真诚和友爱,对于他的学习信心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学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始终向着你的激励和欣赏的目光和言语灿烂如霞地开放,并且从你的这种目光和言语中吸取能够给自己带来发展的营养。即使是一个“大拇指”,一个搭肩的安抚,或一次击掌等表示肯定的肢体语言等都会使他回味无穷。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地挑剔和过度的批评,只能让学生变得胆小畏怯,不知所从,或者因为逆反心理而干脆走向反面。尤其是相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的学生而言,教师的鼓励和适时的赞扬能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评价”这个环节,学生回答得错误,往往教师就让他站在课堂上听讲,而对于回答的正确的学生也只是简单的一句“好,坐下”,这样的评价就显得粗暴而简单了,我想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发生错误时能及时得到纠正,同时还能保持应有的信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获取语文这一学科的知识与魅力,让他们能如沐春风般喜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对每一个语文教师而言,这个责任任重而道远,而提高每一堂语文课的效率是关键。让我们用“有效”来装点我们的每一堂课,真正让语文这一门学科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教科研论坛》
——《记叙的线索》课堂教学流程观课报告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画竹而闻名遐迩。他笔下的竹子如临风的谦谦君子,高洁隽逸、清秀挺拔,具有超凡脱俗的美。郑板桥一生都在描绘、揣摩。正如他在诗中所写:“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笔下的竹子美在意蕴,美在“清瘦”,美在“冗繁削尽”后的简约。
新课改下的课堂呼唤高效、简约之美。高效的课堂不是漫无目的的“大撒网”,也不是刻意修饰的“细雕琢”,要努力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思想。
一、设置悬念,导入自然 董老师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三幅图片,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冰心一篇散文中描绘的三个画面,接着提出问题“这毫不相干的画面她是怎样巧妙地纳入一篇文章的?它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董老师的问题式导入,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建立知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下面的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做铺垫。
二、整合内容,删繁就简
一堂课可以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则往往面面不到。老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
这节课董老师始终围绕“记叙的线索”来教学,真正做到了简明扼要、删繁就简。
三、简化环节 张弛有度
董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由五大环节组成: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2.初读导引,整体感知;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线索的定义,线索的分类并举例。3.精读导引,寻找线索;这个环节董老师给学生出示了四篇文章的题目,让学生说这四篇文章分别是以什么为线索,并说明理由。4.课堂练习,巩固知识;这个环节老师先让学生回到导入时提到的冰心的文章,找出这篇文章的线索,接着是“同窗文章找线索”,然后是用线索串联材料,在这个环节老师展示了自己的下水文,老师的文章文采斐然。5.布置写作作业。其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符合学生实际。五大环节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董老师的设计做到了教学环节的简约:授课线索清晰、重点突出;结构紧凑、疏密得宜;课堂训练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具有典型性;小结简洁明了、精妙收笔。
我有幸听取了中国赏识教育讲师团首席讲师张辉春老师所做的赏识教育报告。他的报告,总结了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的教育经验,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事例教给了我们如何去赏识教育孩子,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周弘经过二十几年的教育探索,他把教女儿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炼为“赏识教育”。那就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或老师,他让家长要回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状态,允许孩子失败,老老实实地按规律种庄稼。还告诉人们,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赏识导致和谐,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能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糟。赏识教育的特点是发掘孩子的天赋,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
周弘把赏识孩子理解为“花苞心态”,把孩子成长中的缺点和不足看成是优点的花苞,待放的花苞,只问播种,不问收获,相信孩子将来一定可以开出灿烂的花朵,他说所有孩子都是为希望而来到人世的,家长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挑毛病的教育方法,做一个自己快乐,也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人。1
周弘,一位普通的工人,老三届初中毕业生,用其二十年生命探索出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我同样是一位为人父母的,我是怎样教育自己健全的子女的呢?我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学生的呢?扪心自问,自惭形秽。
一位老师这样写道:“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可见评价对孩子是多么重要,尤其是赏识性的激励评价。难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罗杰-罗尔斯,由于校长的夸奖,使他真的成为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托尔斯泰由于屠格涅夫的赏识,最后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著名摄影家陆沙舟固为得到工艺美术导师的赞赏,才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家,美国作家刘塘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识才的指挥家,能在合唱团‘放炮’的歌手中听到最美的音色,而去发掘他,使其成为独唱家,识才的将领,能把最顽劣的士兵,调教为最勇敢的战士,识才的伯乐,能从一群病马中看出千里神驹,识才的老师,能把每个孩子调教成天才。”
老师们,家长们,让我们做一个慧眼识金的伯乐,以“花
山西省清徐县永兴实验小学 庞卓婕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加快学生与语文知识的相融相通。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生的语言训练方面,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在汉语拼音教学方面,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在阅读教学方面,在作文教学方面,在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语文教学走出了单
一、枯燥的课堂形式,创造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形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正文】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新一轮的课改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力从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呢?下面,谈谈几年来我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但因为汉语拼音教学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孩子们难免感觉到枯燥,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言、识字方面的积累造成一种浪费,这也是传统拼音教学的劣势。然而,我在拼音教学中运用了信息技术后,那么整个汉语拼音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每一课都有一个配合字母教学的情境图,但是由于画面是静止的,刺激的强度还不能足以让学生进入情境,不能足够地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在教学中,我把情境图制作成为动画。如教学“I u ü”三个拼音字母时:随着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展现一幅夏日小河的画面,清清的河水,绿绿的水草,一只小蚂蚁在岸边要过河,可是它不会游泳,非常着急,该怎么办呢?一只乌龟游了过来,把小蚂蚁背过河去。一条鱼儿看见了,连连夸奖。那么生动的画面、那么动听的音乐、那么可爱的形象,此时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去组织教学,只需稍稍点拨,一首有趣的儿歌便脱口而出。学生喜欢哪个形象就用鼠标点击一下,这样与蚂蚁的“蚁”、乌龟的“乌”、鱼儿的“鱼”谐音形似的“i”、“u”、“ü”便从画面上跳了出来,画外音:“你想学会我吗?”、“你想和我做朋友吗?”等鼓励的语言,此时此刻,学生欢呼雀跃,学意盎然。这样,通过动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觉得学习拼音有趣、有情、有意,于是每天都期待着语文课的到来。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非常重要,因为识字教学是学生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由于年龄的关系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差,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老师教起来比较枯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记忆效率明显提高了。
1、看动画,正确识字书写。
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但传统的字词学习却是极为枯燥乏味的,训练效果不佳。如教学“笑”字,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夭”。根据汉字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探索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笑”字教学,先由投影出示一个卡通脸谱,然后依次将眼、眉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演变成“╯”,将嘴演变成“一”,脸谱笑时,两个嘴角也演变成“丿”和“乀”,转眼一个“笑”字就出现了。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他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奇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学生开怀大笑。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就会活跃,记忆也就深刻。他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求知欲也就大大激发出来。诱发学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摹仿。如小学语文第一册中“飞”字的第一笔不易掌握,就制作一个写“飞”字的动画,笔笔写出来,配之落笔时的沙沙声,让学生认识笔顺,“、”这个笔划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较慢,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又如“鹰、辩、摔”等字笔画多、书写较难,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先分步书写一个个部首,最后再整合在一起。再如一些易写错的字,闪动易错笔画或偏旁,可加强刺激。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易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动技术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
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2、巧练习,巩固识字教学。
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遗忘,如果要让一个汉字在低年级学生的脑中扎下根,还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及时反馈,来强化记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程序,计算机就可以成为能反馈练习的老师。如:可以设计编儿歌,打字谜的游戏。“大雨推倒一座山”——雪,“马进门”——闯,这些字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他们在猜字谜的过程中,产生了创造的欲望,要自己给新学的汉字编顺口溜。学“天”时,有的同学说:“大字上面加一横”,有的说“一人顶个二”,学“入”时,有同学说出:“人字照镜子”,等等。这些充满稚趣的儿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又如学“月”时,问:“什么时候的月亮最圆”——八月十五;“弯弯的月牙象什么?”——相继出现小船、香蕉、眉毛等图象。这样就扩大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配合所学汉字,有选择地让学生做些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增强观察力,从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青、请、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清(清水)晴(晴天)青(青草)蜻(蜻蜓)睛(眼睛)情(心情)请(请坐)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对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识字率得到很大提高。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更轻松、更快乐、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热爱快乐的语文课。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值得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首先品质,陶冶情操,扩大视野,而且还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这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学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即用词、造句、立意、修辞等表现方法。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
1、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
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后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在语文课中,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就可以成功地敲好“第一锤”,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火烧云》一课,课文描写了日落时晚霞的美丽景象,虽然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这一现象并不陌生,可并没有太多的孩子去注意观察过,甚至有许多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火烧云,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学生们突破时空限制,来到了绚丽多彩的火烧云面前,亲眼目睹这一景象,必会如作者一样心生感慨。这样,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2、利用信息技术,把最新信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登录“中国环境网”,力图在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情景下,引导学生根据网上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重组、综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信息获取、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新知。师生通过浏览“我国环境保护”,收集到我国最新的环境保护数据资料,再加以对这些信息资料的加以处理,就使教材给予学生的间接经验内化成学生自得的直接经验,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轻松地攻克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用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3、课件形象直观地演绎教材重难点。
例如《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描绘了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黄的稻海、燃烧的火把所构成的丰收的热闹情景及人们的喜悦之情。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四个句子“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多媒体出示梨树、苹果、稻海、高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自主练习说话,说说你眼中的这些景物,这时学生的感悟是五彩缤纷的,语言非常丰富,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观看“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视频,这时学的情绪已高涨,这几个优美的句子便脱口而出了,再加上刚才的视频,教师不用解释,学生已经理解得头头是道了。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作文的教与学一直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面前的难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作文教学形式单一,结构僵化,而学生则语言贫乏,造成言之无物,有物难言,言而不详的现状。如果将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能丰富写作内容,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就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变得相对轻松、简单起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我们的作文课使学生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迸发出写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可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
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教学中,面对低年级的看图说话练习,我抓住儿童习惯用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心理特点,把图片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千方百计的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叩开他们想象空间的钥匙,指导学生将画上的内容变成有外貌、有言谈举止的、活生生的人或物,让静止的画面更有生气。思维被课件大大激活的学生对说话练习兴致盎然,练习的效果也非常明显。
2、丰富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
课程标准提出:“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素材是写作的基础,而素材的来源就在于广泛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积累空间。网络是个奇妙的世界,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需要的资料,搜索所需的数据,下载有趣的信息。庞大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学生不仅可以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还可以将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展示给大家,实现资源的共享,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教学习作《假如我会克隆》时,我在课前就发动大家搜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学生熟练地遨游在网络的世界里,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为写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恰如其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如在指导高年级学生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首先,找来一些经典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按照一
定的顺序制作好,给学生以鲜明的对比。然后,再详细展示其特点,学生很快就能悟出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在文章中的作用,并借鉴别人的好开头和结尾为自己所用。这样,同学们的写作技巧大大提高了。
五、信息技术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机整合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
六、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
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增强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让语文教学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充分整合各种有用的资源,发挥母语教学的优势,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课堂引趣
小学英语教材均采用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体系, 以结构为主体, 辅以情景, 将交际功能的训练贯穿始终。通常在呈现新知识的教学环节中, 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或图片、肢体语言、多媒体、简笔画等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学习食物类新单词时, 我在课件上出示一个餐桌, 放着食物dumplings, soup, rice, meat, chicken, fish, noodles, 然后启发学生的思维:“Look, Jenny will come for supper, there are many food for her. ”当学生看到面前设置的真实的情景, 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然后出示不同的食物图片, 提问:“What’s this?”让一些学生回答:meat、chicken、fish等。在教授dumplings时, 我还做出包饺子的动作, 学生们也边读边做动作, 充满了乐学、爱学的兴致。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
二、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 为课堂促趣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所以,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激活课本语境并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语境, 大量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就应注重创设情景, 通过参与、小组合作、体验感知, 构成新知。
在语境中感知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的表达就会变得地道, 语言能力就会有较大提高。如:在学习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七册第九课的频率副词时, 我展示一幅用各种图形绘出的图画, 在学生欣赏时, 与学生进行简单问答, 学生们知道了不同的图形可以画出不同的图画。在关键时引出“How to make achart with the shapes ?”用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们的好朋友李明引到课堂中, 让李明与学生们合作, 使学生们放松心情, 积极参与, 利用直观的图表和学生们的帮助, 绘制出一份完整的表格, 帮李明完成作业。并引出“Let’s put a line/square/circle…for always/usually/ never…”句型。加深了学生们对单词、句型的理解与记忆。然后让学生Make a survey, 在小组内调查:“Do you do your homework/help yourmother/ walk to school/wear dresses…”通过调查、小组合作制作表格 , 独立完成学习讨论 , 使学生带着问题, 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学习中, 让他们进行了听说读写的练习, 从而营造了真实的学习氛围, 立刻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以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 为课堂增趣
恰当的课堂评价语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它能使学困生看到希望, 使优秀生得以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非常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很难对同一种事物长时间地保持兴趣, 容易分散注意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上下工夫, 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多花心思, 增加趣味性, 刺激竞争, 激活课堂气氛。当学生取得成功时, 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还可适时地给予一些奖励来促使他们下一次取得更大的进步。当学生失败时, 及时给予帮助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能让他们消除紧张, 更加投入地学习。
相对于口头评价Great!Wonderful!Excellent ! You are clever! Well done !Good !学生更想得到老师特别的奖励, 比如, 小的贴画等。除此之外,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立各项奖项, 如在表演对话时, 设“最佳表演奖”“最具创意奖”“热情参与奖”。又如在学习句型:“Where are you from ? I’m from China/Canada/U.K/U.S/Australia…”时, 学生如果回答正确, 我就奖励一面该国的小国旗,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由于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 每个学生在英语课上都是主角, 他们的成就感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都认为英语课对他们而言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和期盼。
关键词:体育教学 合作创新 激发兴趣 方法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我们值得研究与探讨。
作为21世纪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发现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在体育方面很重要,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很有好处。体育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向和强度,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成正比的。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情景激发兴趣
一节体育课的开始是热身活动,因此,在热身活动中要勾起学生的悬念。那么,学生对所学内容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期望、探究心理。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便会以积极的态度进入最佳状态,待到悬念解开,学生既牢固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又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如:利用情景教学给小朋友设计他们感兴趣、喜欢的东西,如小狗、小兔、小鱼、大象、老虎之类的动物姿态。也可以让小朋友来设计,由设计者做一回,老师带领全班小朋友进行模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模仿、相互交流,把各种姿态模仿的活灵活现。这样的准备活动,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做到了上好体育课的 “准备工作”
2、自主练习、合作练习来激发兴趣
自主练习、合作练习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练习、合作、交流、再练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师生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结合教材实际,把教法和学法作为一个整体,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是:
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的不同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然后教师再示范,提示学生观察重点,然后指导学生探索。在学生初步了解动作的概念后,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动作,模仿练习。这时的模仿练习是让学生自主的练习,教师只需要对动作不正确的学生进行指导,而对于其他的学生让他通过观察思考来体验动作,从而达到熟悉动作。再次是鼓励学生交流与合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以及学生的自身需要,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相互学习、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错误,相信事在人为。
3、角色转换,创新运用——成功激发兴趣
角色转换是从 “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心,教师由一味地细致、周详、一丝不苟地牵着学生走,牵着学生走向教师已设定的各种练习中,牵着学生机械地在练习中兜圈子。一旦离开老师,什么也不会了。教师应将有限的时间尽力能多的开放给学生,改变以往单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局面,还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自愿地参与到各种锻炼中。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构成一个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地参与锻炼。
4、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5、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让课堂表演绽放异彩】推荐阅读:
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05-30
让生命课堂绽放光彩09-21
EEPO有效教育让课堂绽放光彩11-07
让思品课堂绽放生活之12-05
让美育走进课堂07-26
让课堂充满阳光11-25
让课堂更精彩11-29
论文让课堂灵动12-02
巧借课堂乐器让音乐课堂精彩纷呈05-31
让英语课堂变得有趣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