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精选8篇)
黄志坚 江苏省江阴长泾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叙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记忆的工具,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脉络,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效率,通过教师发散性的思考,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改善学习效率。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物学、课堂教学 1.课题的提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结构是网络式的,要求知识元素的呈现和表达应该是非线性的。与传统教学作比,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思维导图的引入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超文本阅读能力和知识网络的快速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编码和信息提取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思维导图的认识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于1970年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性思考并能增强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能力的可视化的学习工具。它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协同运作,以树形分支延伸出去,形成一种树状思维。由于模拟了人脑的工作方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开启人类大脑的潜能。
思维导图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图表、颜色遵循着与人类大脑处理事务的思考模式相吻合的规则,利用导图把长串枯燥的信息变化成容易记忆,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让学习者更有效的把信息储存进大脑或是迅速提取。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有效的并具有个性色彩的做笔记的方法,用文字将个人的思维完全展现出来。
思维导图式笔记,与传统的线性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中心主题为中心向周围发散的直观形象的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发展,思维导图理论日渐成熟,受到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和工作者的追捧,新加坡等国已经把思维导图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它用“画”的方式来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具有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等优点,被誉为 21 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3.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
3.1导图绘画课堂教学板书,构建核心知识体系
传统的教学板书,通常呈现的方式为线性关系,各知识点间缺乏逻辑联系,教师展示思维也比较零散,没有整体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性把控薄弱。
导图式教学板书就是使用思维导图,利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把零散的知识点都列在图上,在头脑中以全景图形式全面整合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创设情境,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教学设计逻辑结构清晰明了,更加系统、科学,能够有效整合各知识点很好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板书
思维导图式板书
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式板书有效促进师生间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与专注度。在良好互动中共同构建课堂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思维引导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2导图设置探究路径,实现思维逻辑的可视化
教学就是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深加工,信息加工的有效性,准确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运用导图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承接关系,对学生提高综合探究能力,探究思维习惯的养成,以及借助图示更为明确的构建合理化的知识框架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
例:选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图式探究性问题。
透过导图,能够清晰把握知识脉络,构建过程学生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不断强化所学知识的意义。运用思维导图,设置探究要渐进式呈现材料信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秩序,采用归纳式教学顺序,使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思维导图为勾手,实现思维逻辑的可视化,组织学生活动中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在共同体组织中完成探究,展示合作成果。教师以案例为线索,在实例问题解决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点的能力。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记忆模式,让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爬坡状态,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体验和成功的乐趣,激起主动学习的欲望。3.3思维导图在复习课、试卷解题分析中的运用 教学复习课阶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章节内容复习时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系统归纳,把知识编织成网,整体上掌握和运用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例:选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运用思维导图示例如下:
思维导图能够在习题解题分析中有效地推动思维的深化,捕捉试题的有效信息,排除题目的干扰因素,从而为更为准确的推向考核的知识,更好地做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以无限增殖
B.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别 C.病毒癌基因可整合到宿主基因组诱发癌变
D.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增殖 解析:依据题目主题,列出思维导图如下:
通过构设的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分析并罗列出核心考点知识材料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原理,从而根据答题要求做出具体化的回答。此外,把做题的方法策略通过思维导图形式加以陈示,也有利于清晰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步骤要求,更好的掌握解题的方法策略,解题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回顾知识,促进知识网络构建,拓展解题思路,变枯燥的解题过程变得灵活,轻松,有趣。
4.教师思维导图引导教学后的思考
4.1有利于备课组集体思考,完成教学设计
在备课活动中,每个教师补充发言时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整理,集体备课活动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且容易跑题,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逐一解决整理,可以做到集思广益,智慧共享。例:
4.2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合作与对话
在思维导图引导教学过程中,要侧重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供相关案例分析,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教学情境中,各自对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先通过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生探究的动手和学习能力,后进行合作协商,使各自的认识得到完善和拓展。寻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实施合作化学习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并引发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4.3改善师生信息加工,提升思维发散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应该借助思维导图对其课堂设计、学习进行辅助并养成习惯,这样长久坚持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问题,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也会逐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思维的发散,促进思维的灵敏、快捷,增强学习乐趣和成功感。参考文献: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单元主题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查访问、资料搜集、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评价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源泉。如何更好地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功能?思维可视化工具就是一个很好的“助手”。在实际操作中,课前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资料的搜集、学习,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围绕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一)思维可视化工具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实现“可视化思维”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图示技术(思维导图、韦恩图、鱼骨图、蝴蝶图、概念图等)及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 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能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1]。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是指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重心前移。课前教师印发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任务”,如调查访问、资料搜集、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整理资料、完成学习评价表等,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回收导学案后,分析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点讲解和点拨学生在反馈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疑难或困惑。通过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来达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思维可视化工具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一步步地牵引学生,从资料的搜集到资料的整理到学习的反馈,都是教师在“主动地灌输”,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出现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甚至形成形式化、走过场的学习程式。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一种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辅助工具,它运用图示、符号、表格、动作、多媒体等多种直观手段,深入浅出地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表现出来。这就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过程“可视化”,从资料的搜集到资料的整理到学习评价的展示都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一一呈现,解决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资料抄写量大、归类难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简单化、快捷化、思维化、高效化。
运用了思维可视化工具之后,教师的教变得轻松,学生的学也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自主,学习评价变得多元化,策划、组织、协调、实施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可视化工具成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纽带”,有机地把教师、学生、课堂融合在一起,把“三者”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思维可视化工具辅助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开展,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则有利于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策略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流程
笔者以《魅力中国节》为例,简述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实施步骤,它主要分四步走。
第一步:解读教材,设计导学案
《魅力中国节》是笔者在教完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后所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前提下,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学案:
编写了《魅力中国节》导学案后,笔者提前三天印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布置预习时,笔者会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整理关于“魅力中国节”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评价自己的学习,同时能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第三步:围绕导学案,交流活动成果
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然后各小组按照自己选的传统节日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补充资料等活动。
2.学生根据自己选用的思维工具整理资料。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在交流汇报中,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图片、信息等在班级进行汇报展示,主要是思维导图、连接图和韦恩图的展示,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说明。同时,允许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进行提问解疑。
第四步: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学习评价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评价自己的学习,通过自评、小组评、师评等形式进行,提高评价的效度。
四、思维可视化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链子
依据《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的评价标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筛选优化,整合各种资源,把各种信息内化成学生个体的知识[2]。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对知识进行“抽丝剥茧”。在教学《魅力中国节》一课中,虽然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要想理清这些内容也非易事,但是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学生能把搜集到的知识梳理后,在电脑上用韦恩图和连接图进行归纳、比较,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图1所示。
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梳理”和“压缩”功能,使用关键词、图形等,就可以把知识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整理知识,形成知识链子。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课堂上,教师能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查阅资料,很好地发挥了小组共同研究的作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1. 让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小组合作学习是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的一种常用学习方式。因此,在“‘魅力中国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前,笔者把所教班级的全体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8至10人组成,均由组员推荐选出组长。由于学生自由组合的组别可能会出现学生能力水平不够均衡的现象,笔者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协助学生进行调整,使得各小组之间的情况相对均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学生基本能在每次学习中合理地调整好组员的结构。在整理完《魅力中国节》一课的资料后,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中比较繁琐的习俗提出了质疑:要不要保留?这对于组员甚至其他组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碰撞,随即,几个小型的辩论会就诞生了,各组纷纷提出各自的问题:春节是否应该放鞭炮?中秋节的文化习俗应该保留吗?重阳节要不要放孔明灯?元宵节的习俗是否应该保留?笔者适时告诉学生,这样的问题可以用“蝴蝶图”来解决,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发表意见,并制作“蝴蝶图”,如图2所示。
这样,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给学生创设一个产生问题的氛围,给他们一片自由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这个氛围中讨论、探究、设计、实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其产生出来的效能价值就很大。
2. 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通过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笔者发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主、积极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从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到分组交流到小组汇报核心问题到拓展提高,笔者观察到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全员参与,都在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去。他们的大脑始终活跃着,无需教师指示他们去干什么。这样的课堂,明显区别于平时“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程序去学习,课堂中只是几个尖子生在表演,相当部分的学生在那里无所事事;经常有学生因为开小差、精神不集中而受到教师批评”的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当家作主”。
(三)思维可视化工具促课堂形成评价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注重学生对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正和调控,从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够反应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评价体现,这正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工具的优势。因而,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就能很好地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1. 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的评价
在完成“‘魅力中国节’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的所有活动后,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中的PMI表、KWL评价表,把自己在活动中“表现好的”、“有待改善的”及“感兴趣的”等方面都写出来,一目了然,真正以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在综合性学习的表现,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的凭证(如表1、2所示)
这些评价表的使用,让学生对自己小组及个人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一目了然,也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培养了他们的成就感。
2. 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在完成《魅力中国节》的所有教学活动后,笔者及时用韦恩图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和没有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情况”作了一个比较,如图3所示。
从教师的评价可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能对学生、课堂带来影响,产生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喜人的。
五、结束语
研究表明,思维可视化工具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的教学,引领教师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可视化”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
摘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单元主题学习的延伸,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如何更好地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功能,本文重点论述思维可视化工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中的应用,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把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源泉。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工具,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导学案教学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英国)著,李斯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9-58.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品德与社会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69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化技术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需要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提高教学质量。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将教学的重点从知识转向思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可视化的主要价值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在实践探究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很多课程都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发散思维的。可见,思维可视化技术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品德与社会是学生思维养成的基础保障,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维可视化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强、职业技能硬、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预习中,促进学生思维自主性发展。预习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础阶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制订预习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增加学习的生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自主性发展。如在“擦亮眼睛”的课前预习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查找中国传统的一些封建迷信资料,如 “瞎子算命”“驱鬼看风水”“符水治病”“请神”等,将其制成概念图,以便学生能清晰了解封建迷信,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有关因封建迷信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的小故事和社会教案,如发生在安徽省太和县苗集镇刘光行政村小刘庄的“风水宝地”引发的家庭悲剧,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封建迷信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危害,帮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的理念。
2.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性发展。课堂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阶段,也是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区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根植于思辨。传统的对话式思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观察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性发展。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塑料的特点、塑料给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塑料处理不当造成的危害以及通过行动减轻塑料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等,并以“我眼中的塑料”为中心议题,让学生自行画出思维导图,辨析塑料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讨论,交流思维过程,探讨减轻“白色污染”的措施。
3.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探究中,促进学生思维创新性发展。探究性学习已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完成探究学习的目标,发挥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演示图整理课堂知识,制订科学的活动计划。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整理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探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发展。在“从一滴水说起”的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表示并展示学习内容。然后选择水在生活中的实例,如广场中的喷泉、游泳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总结“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水”。教师再借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干旱缺水地区的生活视频,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水资源还很缺乏,树立节约用水的理念。最后,教师可以继续拓展,提问:“既然水对人类那么重要,那么纸呢?你们对纸了解多少呢?如果没有纸,世界会怎样?”让学生自主研究并解答上述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发展。
总之,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教师应合理地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摘要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利用什么样的学习软件为生物教学服务是整合是否有效的核心问题之一。“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软件,我们将它应用到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在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帮助记忆;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能促进思维;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能打开思路。因此“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与信息的有效整合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思维导图 生物教学 正文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的用图画、代号和连线来表达人的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工具。由于它在运动、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特有效应,使这种思维工具风靡世界。思维导图在西方一些国家已运用于教学,在我国近期也有一些专家和一些有识之士将它运用于教学。特别是在各种思维导图软件的研制和开发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表现上图文并重,内容上开启大脑潜能,其特有的效应就更加得到了体现,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将它用到了物理、英语、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在生物学科上的就用还不多见。而事实上,由于生物学科的图形多,概念多,概念之间联系密切等特点,决定了生物学科的教学更加需要“思维导图”这样的科学方法和工具软件。下面就从生物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思维导图帮助记忆
生物教学中,许多基本概念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有个性也有共性,牢牢的记住它们虽说只是掌握知识的初级水平,然而要想记得好记得牢,并能运用自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软件工具的图形、代号和连线就能比较好地批量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记好一个,带动一片。如细胞(最小的生命系统)的教学内容,教师用思维导图逐步展示教学内容(如图一),表示细胞这个最小的生命系统包含:边界、分工、合作和控制中心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如图二)在让学生掌握“分工”中的内容时,将全部细胞器的名称和功能结合课本和直观图,在导图中展示出来。(如图三),当展示的图形全部完成时,整个细胞(最小的生命系统)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就全部出来了。如此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或是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思维导图的工具,自己画出自己所掌握知识的的图形,就能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一)
(图二)
(图三)
二、思维导图促进理解
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生物学中有些基本概念,不但要知道字面上的意思,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能看到字背后的意思,针对这样一些基本概念,教师画出这些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事例的思维导图,边分析边展示,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入地理解概念,将基本概念具体化到具体实例。或是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画出概念间的联系,画出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就再通过学生所画的图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如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就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和图形,再用以下图形逐步演示,逐步变通。先展示图四,细胞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结构;然后展示图五,清楚各部分结构各自的功能;最后,分析分泌蛋白产生的全过程的同时展示图六,由①至⑥,从基本概念到具体应用,全面帮助学生理解分泌蛋白的产生、加工、运输、分泌等过程。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直观的膜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能较好地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膜系统的功能,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加深了。
图四
图五
图六
三、思维导图协助应用
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生物问题,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概念间的联系,还要去联系许多相关概念,全面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正好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去解决这样的生物学问题,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解决问题所需耗费的时间,在绩效方面也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功效。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将会对学生有效而正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去解决生物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生将来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例如下面的生物问题:试填空完成下图所示的炎热环境、寒冷环境引起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相就应的生理活动。
这个生物问题本身就是由一个思维导图构成的,如果学生能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显得生特别容易。它涉及人体在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的机制。如图七,这是通过课本知识和图示建构出来的有关思维导图,上半部分是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下半部分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按图示来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在解决以上生物问题时利用图中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变通,原先比较难解决的生物问题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了。
图七
“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它所具有的图文并重,开启大脑潜能的特点,正好是针对生物学科,解决生物问题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并且处理好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肯定会有一定收获。
参考资料:
1、关于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辨析
赵国庆 陈志坚
http://
3、概念图及其应用 吴晓郁 上海教育科学天空研究院
http://www.dlgw.net/TeachingStudy/ShowArticle.asp?ArticleID=910
4、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齐伟
http://www.dlgw.net/TeachingStudy/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9
5、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方面的价值 曲志男
淄博第十七中学杨秋菊2012年6月21日 14:54 融合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本节内容贯穿整个高中化学学习,在《必修二》《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中都有不可忽视的应用。学习本节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上深入认识物质,建立物质的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学情学法分析:本节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对于本节一些概念,抽象思维的形成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另外相对于初中丰富的演示实验,本节概念性知识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学生兴趣降低。
针对这些问题,本节教学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消除学生学习的乏味感。
思维导图简介:思维导图是由英国人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开始时它是作为一种新的记笔记的方法出现的,和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思维导图往往是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托尼·布赞认为思维导图有3 个明显的优势:(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并以分支上的关键词形式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加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和记忆;(2)图像、色彩的运用有效地刺激了大脑;(3)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下面是具体利用思维导图对物质的量进行教学的尝试:
一、思维导图在预习中的运用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环节。但刚从初中升上高一的学生很快就发现: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相比,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科目,都多了很多,也难了很多,单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已经花去了不少时间,能留下预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短时间内的预习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呢?在学习物质的量知识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工作,并根据预习内容制作一张思维导图。学 生制作思维导图时都是手工制作为主,思维方法不同,展现方式也不同。下面则为学生预习时的一幅思维导图。
图1.学生预习的思维导图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于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较以往简单的看书预习方法,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果。而我通过查阅学生思维导图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重点难点,从而使讲课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图1所示,学生对于“物质的量”的理解存在盲点,而且图中阿伏加德罗常数也是写错的(没有带单位),另外学生对于出现的公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变式。这些都使我在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听课中的运用
学习心理学指出,中学生能持续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约20 min,加上本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因此, 学生经常在听课过程中走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引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验展示等等,在讲到物质的量相关知识时,我还是尝试使用了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听课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补充和完善该思维导图,把“有疑惑”、“完全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上课时,我使用实物投影,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思路设计不同),并先由思维导图的作者阐述本节内容,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分享,而困惑不能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让会的同学进行补足。原来我还担心学生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事实上学生兴致很高,讨论也很激烈,这让我感觉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好得多。当然在新授课中学生知识面有限,有些内容说的不到位,我在一边做了补充说明。思维导图是没有标准的,只要有助于学生自己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该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自己来说就是一幅好的思维导图,就值得鼓励和倡导。如下图学生展示的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简单明了,便于记忆。
图2.n、m、V、N、c 的关系
三、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运用
针对本节概念性知识比较多,学生学完后或许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我的补救措施是及时巩固。高一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完本章节知识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节或整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我通过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把握学生在整个章节中的思维难点和知识重点,并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图3:学生复习时的思维导图
如图3 ,该生围绕着第一章的内容做了一个导图,基本上把整个内容的架构都体现出来了,说明该生对第一章内容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围绕物质的量的阐述时对几个量之间的层次关系理解还不准确,另外中心主题还不够突出,图形的运用还不够鲜明。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我还在班级进行展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利用文字、符号、图画等载体把知识网络、章节结构等勾画出来,既能准确、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思维,又能组织概念,勾勒知识结构图,把它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整理学习笔记、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小组探究过程等,现将我在这些方面的尝试写在下面,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认识“思维导图”
1、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运用运用图画的方式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画出放射线,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如下图:(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的优点
(1)明确中心或主题,很形象的、有重点的去学习记忆;
(2)突出重点,重要的知识和想法中心及主干上,不太重要的则放在末梢上;
(3)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能明显表现出来;对立知识点的对立关系也能明显表现出来;
(4)使复习变得有效、快捷;
(5)方便查漏补缺,这种结构一目了然,方便添加新的内容,或删去不必要的内容,而无需在更改内容时凌乱地挤进或划去;
(6)绘制方便,可用笔、彩笔或用电脑作图。
二、“思维导图”对教师的用处
1.用“思维导图”帮助教师分析教材,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学案、复习指导等。
传统的教案是一种线性方式,不能从整体结构上反映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的思维经常断线或是遗漏有关知识点,如果在写教案前先做一个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再写教案,两者互为补充,我们的教案就会更加条理清晰、更用利于指导我们的教学。
下图是关于“物态变化”的复习课教学设计,利用“思维导图”把教知积结构表达既充分又直观。用最少的文字清楚获得最好的复习效果。
2、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的掌控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现在大多数学校采用分组教学法,“思维导图”形象直观,教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利用各小组的“思维导图”发现各小组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能及时找出各小组的不足,可以迅速查漏补缺,对各组进行点拨。最后可以把各小组的“思维导图”收集起来,制成一张全班的关于所学知识的思维导图,对全体同学获取知识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提高了分组教学的效率。
三、“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并把它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能起到事伴功倍的作用:
1.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做预习笔记、课堂笔记、课后反思笔记
一般的笔记是对老师课堂内容的机械的不完全的复制,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而且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记过的笔记也没有时间去整理和复习。所以常规笔记效率低、篇幅大、无重点、无层次、无结构。而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效率高、篇幅小、有重点、有层次、有结构,并且方便以后复习。
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用简单的短语记下重点,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在记的同时就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老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联想。联想老师想到的相关知识点,没想到的知识点,思想上又比老师前进了一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思考着。课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加上图画,加深记忆。当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到这张图时,不仅与此相关的内容会立刻浮现眼前,而且当时的情景也会历历在目。2.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方便的建构物理知识体系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发生认识偏差。所以建立准确的物理知识网络非常重要,“思维导图”可以很方便的实现。每个章节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物理概念、规律及其之间区别、联系的思维导图。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学生可以共同总结、完善思维导图,也可以把讨论过程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再回过头来复习时,不仅对本章、本单元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对整个学期或是初中阶段的整个学科的内容了然于胸。下面是光学部分的思维导图。
3.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分组学习的效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时,往往效率会不高,而且对小组成员的观点不能有效记录,教师对小组的讨论不能进行有效监控。而这些正是“思维导图”的强项,各小组互相借鉴各自的“思维导图”取长补短,迅速完美本组的“思维导图”,对全体同学获取知识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提高了分组学习的效率。4.做物理习题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
有些学生在做物理习题时往往思路不够清晰,物别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习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使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哪儿、什么程度一目了然,从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此问题再度重演。下图是电学解题过程的思维导图。
5.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实验
一、项目导向和层次递进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改革前《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按知识点层次递进的方式进行组织, 由8个单元组成。课程以知识为本位, 在内容上强调的是概念和理论, 其中介绍理论为主的单元占了6个, 而应用性较强的只有2个单元, 在内容框架构建上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知识点与知识点直接连接, 缺少应用主线的贯串。
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要以培养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 因此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在《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我们主要是借鉴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论, 采用项目导向和知识层次递进相结合的方式。所谓项目导向是指打破原有内容结构, 以实际项目“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将各知识点连接起来, 通俗的说法就是“以知识贴项目”, 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为主线”的内容组织方式, 代之以“以项目为主线”。之所以没有完全采用项目课程开发方式而是和知识层次递进相结合, 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课程内容组织时要兼顾知识的完整性;二是不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在设计思想和程序结构上是相似的, 但具体到语法层面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因此, 《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中必须安排一定的篇幅介绍语法, 而这种纯理论的部分使用知识层次递进方式更合适。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 除了方式上作了较大变化以外, 对内容也作了较大的增删, 删除了与《C++程序设计》课程重复的内容, 而增加了大量的实际编程中需要使用的内容。改革以后的课程内容有10个单元组成, 单元标题和单元内容见表1:
对照改革前后的内容, 可以发现重新组织后的内容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课程10个单元中有6个单元是介绍“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中不同模块的设计方法和过程, 即以项目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 其余4个单元保留原有内容, 以介绍VB的基本概念为主;二是课程10个单元中以介绍应用性内容为主的占了6个单元, 课程重点侧重于应用。
二、通过“项目引领和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
采用项目导向和知识层次递进相结合的方式对《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后, 我们按新的课程内容编写和公开出版了使用教材, 对“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制作了教学案例软件。同时为适应教学内容的变化, 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摈弃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上机验证, 改为通过项目引领和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方法。所谓“项目引领”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演示系统模块如何使用, 借此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系统实现了哪些功能, 要实现这些功能程序该如何设计, 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也就是通过项目提出问题。而所谓“项目驱动”是指根据设计系统需要进行知识的讲授和学习, 进而完成系统各模块的设计, 也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课程第六单元为例, 学生学习该单元的目的是要学会数据录入程序的设计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先演示“学生档案录入程序”的使用, 使用中通过观察数据的不同录入方法, 引出Datacombo、Datagrid等控件, 通过观察数据实现了向数据库的写入, 引出Adodc控件。接下来边进行“学生档案录入程序”的设计边介绍各控件的相关属性、方法和事件, 重点介绍控件在编程中的使用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要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将“学生档案录入程序”再设计一遍。
采用“项目引领和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的同时应突出“做”的作用, 教学应安排在实验或实训室进行, 应将每个教学单元合理分解成若干个段落, 每个段落不宜太长, 以学生能记住操作步骤为准, 每个段落讲解完以后, 即安排学生上机进行练习。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必须完成系统中相应模块的设计任务, 整个课程学习完以后, 同时也完成了整个系统 (产品) 的设计。
项目引领和驱动教学法以“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为线索, 突出“做”的作用, 体现了“以应用为目的”和“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项目引领和驱动教学法以完成“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为目的, 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强调的“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教学思想。
三、注重过程考核体现能力本位
《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教改前的学习评价主要由五方面组成, 分别是出勤、平时作业、阶段测试、平时实验和期末考试, 它们在总评成绩中的所占比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教改前以笔试形式进行的考核占了总成绩的近80%, 而反映学生动手和应用能力的仅占15%。这样一种评价结构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只会助长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缺乏长久兴趣和动机的所谓学习。而教改后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下降了30%, 评价的侧重点倾向于平时, 而且作为平时成绩的上机动手部分所占比例提高了25%, 突出了应用性。在进行考核形式改革过程中, 除了对评分结构进行过程化以外, 对考核内容也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往上机仅是进行一些验证式的实验, 课改以后需要进行完全贴近实际的软件模块的设计, 并且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要完成一个模块, 到期末还要将各模块组合成一个小系统;同时期末考试的内容也不再是以概念、算法和原理为主, 代之以设计过程或操作方法。
采用过程化的考试方式, 学生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死记硬背, 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做中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重要的操作步骤, 设计出满意的“产品”。过程化的考试注重对技能进行考核, 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也符合计算机类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过程化的考试以产品为结果, 可激励和持续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能提振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的保障因素
1. 项目案例是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
选择项目案例时既要考虑项目的真实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选择“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作为项目案例主要是基于学生对学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比较熟悉, 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较短的时间了解和理解项目案例本身。在案例的真实性方面, 二次开发时采用了原管理系统中使用过的几十万条真实数据记录, 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可根据真实数据进行程序的调试和测试。
2. 教师能力是能否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关键。
教师既要掌握课程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应用课程知识进行实际项目开发和设计的能力。参加科研是提高教师开发应用能力和“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参与“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二次开发, 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 同时也巩固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7年参加无锡市组织的程序设计大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获得了团体一等奖;在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论文评奖活动中, 学院软件专业学生基于VB技术设计的“学生综合管理系统”获得了二等奖;从2006年起学院毕业生被无锡华阳、软通、晟峰和万泰等知名软件公司录用人数逐年增加, 毕业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得到了企业的好评。
摘要:文章介绍采用项目教学法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可视化程序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采用项目导向和层次递进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课程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采用过程化的考核方式。
一、知识可视化途径分析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知识可视化成为了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提倡知识的可视化,有助于更好的保证知识的连贯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目前我国知识结构的现状来看,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体现出知识可视化。
第一,利用视频播放功能来体现出知识可视化。在小学生语文学习阶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借助一定的“外援”,只有选择正确的外援才能够帮助学生生动的展示出语文教学的本身。视频是知识可视化诠释一个媒介,通过视频的播放能够更好的呈现出动态的画面,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限的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激发学生无限度想象,更好的为学生呈现知识。
第二,通过多媒体教学。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许多城镇小学已经开展了多媒体教学,其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对普遍的教学方式,其也是知识可视化教学的一种呈现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图片和声音,乃至是视频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在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维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知识可视化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知识可视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是符合当今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学,知识可视化所体现出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对不断深入,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展,语文教学的知识层面和知识能力得到了突破,体现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知识可视化在教学理念中的应用
从小学语文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来说,要想进一步的突破小学语文教学,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学理念的创新,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方式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其首先要与教学理念进行融入,体现出教学理念的创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在知识可视化运用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知识可视化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理念的优化和升级,从根源着手,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发挥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知识可视化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可谓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所运用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成果。从目前我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但是具体优化的目标还有待于确定。那么,将知识可视化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中来透视这种知识的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的、符合可视化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而促进知识可视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三)知识可视化在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在现代化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基础上,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都开始了多媒体教学和其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分明显。知识可视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其需要传统与现代的一种结合,比如说在进行古诗词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多媒体教学,体现出知识可视化,但是,其不能够离开教师的基础讲解。知识可视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一种创新的媒介,为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之源。
(四)知识可视化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无论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都离不开教学评价,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教学评价也在逐渐的进行转变。知识可视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考量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更好的进行全面性和科学化。
总之,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融入知识可视化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现有教学的一种突破,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环境下的一种创新和发展,为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需要深入的运用知识可视化,在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评价的改革等各个方面运用知识可视化,进而全面的体现出知识可视化的作用。
【思维可视化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12-03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06-05
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06-30
思维导图在教学应用方面有什么价值12-16
中职可视化编程应用10-21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05-29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0-23
思维导图教学应用06-05
应用题教学的思维训练12-05
生物教学中的思维创新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