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论文(精选8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篇1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篇2

第一, 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设计。一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救助。通过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帮助解决救助对象部分医疗费用、临时救助、慈善援助等多种方式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医疗负担。二是坚持以住院救助为主, 同时兼顾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对象的医疗费用;门诊救助主要帮助解决常见或慢性病以及患有重病需要长期维持药物治疗的人员的医疗负担。三是根据医疗救助的补助资金总量, 科学制定医疗救助补助方案, 逐步降低或取消起付线, 提高救助比例。四是坚持便捷、利民的原则, 进一步简化申请审批程序, 使救助对象能够及时享受到医疗服务。

第二, 提高医疗救助工作法制化水平。把医疗救助工作纳入正在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 并及时开展先期调研工作, 力争早日制定出台《医疗救助条例》, 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第三, 增加投入, 加强监督。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状况, 逐步增加政府投入, 并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有效使用救助资金, 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做好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

第四, 推进信息化管理。借鉴部分地方信息化管理经验, 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共享, 积极推行救助对象就医费用实时结算;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医疗救助的补偿补助资金的“一站式”服务, 方便困难群众费用结算。

第五, 树立典型, 引导各地开展工作。抓好全国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示范点的培育工作, 并通过示范引导各地工作的开展。大力推广重庆渝北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经验, 指导各地继续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26.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发展方向是什么?

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 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障、多种补充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 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需求。十六大以来,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迅速发展, 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达到25%, 远超过国民经济和保险业的平均增长速度。目前, 市场上已有包括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在内的近100家保险公司开展了健康保险业务, 2008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585.5亿元。市场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达到上千种, 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此外, 保险业还以委托管理等方式开展了新农合、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经办管理业务, 2008年, 累计新增委托管理资金51.9亿元, 补偿人次739.2万人次, 补偿金额29亿元。保险业提供经办管理服务, 建立了“征、管、监”互相分离、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 提高了服务水平和保障质量, 节约了政府成本, 拓展了保险业服务领域, 取得了政府、群众、医疗机构和保险业多方共赢的局面。

本次医改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健康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健康保障需求。未来将从三个方面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一是要开发个性化的健康保险产品, 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 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二是开发补充医疗保险市场。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的变化, 及时开发与其互为补充的健康保险产品, 与基本医疗保障形成良性互补, 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健康保障需求。三是积极稳妥地参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业务, 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质量, 确保基金安全, 服务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27.什么是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有哪几种形式?

补充医疗保险是指为满足基本医疗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之外的医疗保障需求, 而建立的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狭义上讲, 补充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广义上讲, 补充医疗保险还包括商业健康保险。

目前, 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了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 绝大多数统筹地区实行了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 很多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有的地方还将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这几类补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一起, 共同成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满足医疗消费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8.如何做好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的衔接?

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包括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要做好这几个衔接, 应当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政策方面的衔接。进一步统筹制定和完善各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加快扩大覆盖面, 争取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 缩小制度差异。

二是做好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在管理方面的衔接。在依托现有各项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统一信息标准, 使各种基本医疗保险数据信息实现共享;统筹安排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定点管理、服务标准、结算方式。逐步整合经办管理资源, 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为参保人做好服务工作。

三是做好参保人员身份变化和流动时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衔接。要着力研究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做好参保人从居民转变为就业人群时, 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的衔接;做好参保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 新农合与城镇职工 (居民) 医疗保险的衔接;做好参保人跨地区转移时,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四是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多形式、多层次提供救助, 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 对救助对象难以自负的基本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助, 缓解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筑牢保障底线。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 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应群众需要、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健康保险产品, 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29.如何解决异地安置离退休人员的异地报销问题?

目前, 老百姓在异地就医上反映比较集中的是“跑腿”和“垫资”问题。对此, 各级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将从完善管理服务入手, 通过创新机制, 简化程序, 逐步解决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费用报销问题。

一是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地级统筹, 减少同一地级城市不同区县之间的政策差异, 消除区域性流动就医的政策和管理障碍。同时, 要积极探索建立风险调剂金, 用于解决由于异地就医所带来的基金支付风险问题。

二是探索建立参保地和就医地间的协作机制, 逐步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审核、支付以及对医疗服务的监管等经办事务委托就医地协助管理, 提高管理效率, 方便群众异地就医报销。

三是完善政策, 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研究医保关系转移办法, 做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间的政策衔接, 逐步实现参保人员跨制度、跨地区医保关系的顺畅转移等。

四是加强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医疗保险统一的管理信息标准, 建立全国标准统一、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数据库, 研究建立统筹地区间的异地就医结算系统, 逐步实现异地就医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流动。

30.如何解决农民工异地医保关系接续、异地就医和费用结算问题?

农民工具有“两栖”特点, 在城乡之间流动时, 既面临跨制度、跨地区医保关系转移问题, 也可能面临异地就医结算问题。农民工异地医保关系接续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时, 新农合与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三项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二是农民工跨地区转移时, 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因此, 为了解决农民工异地医保关系接续问题, 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 (居民) 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问题, 以及各地区之间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衔接问题, 制定专门的配套文件加以解决。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探索 篇3

“十二五” 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规划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3月9日下午,卫生部部长陈竺,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主任孙志刚就“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关于医保新探索

儿童白血病心脏病报销将超90%

记者: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的补助将从120元提高到200元,请问在目前较低的筹资条件下,如何才能做到较高的保障水平,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行?

陈竺: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在120元筹资水平,这是政府的补贴,加上农民自己交的部分,总共150元的筹资水平下,实现了住院报销率在政策范围内能够达到60%,同时,在60%的地区实现了门诊统筹。去年,政策范围内报销封顶线达到了农民纯收入的6倍,也就是3万元。全国有11亿农民受益。

我们在保基本的同时,也在探索保一些重点的病。首先是儿童的大病,一个是先天性心脏病,另一个是白血病,总共两类6种。并不是完全地免费,实际上是由新农合报销70%,然后由民政部大病救助基金根据家庭的情况给予20%的补偿,加在一起对于困难家庭能够达到90%或者更高的补偿。

到去年年底,已经有4000多名患儿得到了救助。大约有白血病480多例,完全缓解率超过了四分之三。先天性心脏病将近4000例,手术成功率很高,绝大多数情况下治愈率超过了95%。

今年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的要求,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要达到70%,而且报销上限要达到5万元,同时门诊统筹又在推开,因此这是要花很大力气的。

对于大病保障,今年的医改任务要求儿童“两病”试点向全国推开,还要扩大大病保障的试点病种。对于宫颈癌、乳腺癌、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问题也正在研究。

关于医保财政扶持

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衔接事业单位

记者:为了推进医改,中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一些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区切实解决困难、缓解压力?

王军:我们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反过来就减轻了这些困难县的支出压力。具体包括: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包括发改委安排的基建,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设备购置补助总共达到530亿元之多。二是我们加大软件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方面投入的加大,支付能力就增强了。支付能力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得到的补偿就多了。他们的压力小了,县级财政的补差的压力也小了。四是我们采取措施改善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国家政策规定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工资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衔接,中央财政每年还安排一部分钱予以补助等,软件建设方面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这是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方面的工作。

关于提高医保补助

最贫困县支付封顶不低于5万

记者:未来除了继续提高医保补助的水平外,我们还有哪些措施真正提高保障的水平,让人民得实惠?

胡晓义:城乡都加起来,现在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覆盖了超过12.6亿人,正在向着全民医保的目标迈进。现在各级政府仍然在继续加大投入:一是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今年要力争达到住院大病报销70%左右;二是提高封顶线,刚才陈部长讲了,农村是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城市要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同时还有一条是“且不低于5万元”,也就是说最贫困的县支付的封顶线也不能低于5万块钱。三是普遍开展门诊统筹。大家知道如果只保住院的话,受益人群大概是10%左右,最多到11%,但要全面推行门诊统筹,受益面能够达到50%以上。四是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工作,刚才陈部长介绍了儿童的两种疾病、妇女的两癌,我们都配合做好,让群众受益。

关于基层医疗机构

两年内都配上全科医生

记者:国家下一步在大力扶持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孙志刚:在前两年医改投资当中,中央安排资金共支持了近2000个县级医院、近20000个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今年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准备通过两年的时间在全国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配上合格的全科医生。

高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篇4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决定》虽然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表述文字不长,但是,字字讲改革、句句有力度,含金量很高,涉及的几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新要求、新政策和新举措,明确了今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阶段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与不足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第三,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第五,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第六,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标准,对近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点

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出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既着力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基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本医药卫生制度;既借鉴国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又着眼于国家财政经济水平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应按照《决定》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应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求突破。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关键,应集中力量、科学论证、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至于哪些属于公平享有,哪些属于特殊、高端,应明确作出规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平享有的范围。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也面临一些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碍,矛盾和困难很多。对此,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看到人民群众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看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举措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前几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起承转合、补充完善,切实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明确是坚持公益性,还是推行市场化。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但在医保之外,有很多药品和医疗项目全部由患者自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求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群众公平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而是由医院靠

创收发放人员工资。这种机制应当改变。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取消“以药补医”,是医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弥补医院减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药补医”的同时,财政既没有增加对医院的经费补贴,也没有严格对医院收支的监管,单纯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来补偿。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医院创收的手段和途径,医院仍能依靠医疗服务谋取收入,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明显减轻。有些地方调整医疗收费标准过高、增加医疗收费过多,抵消了改革“以药补医”的效果。科学的补偿机制应坚持政府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为辅的原则,并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相协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以县带乡、以医院带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实行患者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使医院医生能够下乡镇、进社区服务,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能够进医院培训进修;四是实行定点、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生与若干居民签订服务契约,成为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应承

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居民患病必须先找家庭医生就诊,如需转诊应凭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这是“强基层”的一项根本措施。

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药品是关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药物政策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标准,重新进行资格评审,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研发生产能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减少流通环节,确定药品流通费率,严禁随意加价;三是对现有药品品名和药品价格进行清理,规范药品审批和定价标准,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质量、同疗效的药品同名,同品名的药品同价,解决药价不合理虚高问题;四是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由目前的药品经营企业投标采购,改为政府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要素向生产企业招标生产,再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收购,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费用后,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 篇5

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继续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在去年底全市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80%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力求在中央省属单位、困难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上有新突破,到2003年底全市参保人数要达到28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88%,力争突破30万人。

(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措施,扩大医疗服务范围。规范“两定”管理,量化考核指标,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稽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采取合同化管理,细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协议,增强协议双方的约束机制,共同保护参保人员的权益和基本医疗需求。

(三)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完善结算办法,在分段计算累加支付的基础上实行单病种结算办法,对定点医疗机构一些诊疗项目的收费,医疗保险基金设定总量控制指标。探索实行复合式结算的科学结算办法。完善与定点医疗机构协议工作,与不同性质特点的医疗机构签定符合实际的协议,对“三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使用率、药品的备药率、自费药品费用占参保人员用药总费用的比率)及新增诊疗项目使用提出严格要求,确保基金的安全使用。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医保制度。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关于企事业单位不参保处罚的规定》、《关于未成年人参保办法》、《关于建立参保职工健康档案制度的规定》、《医疗救助办法》、《关于调整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比例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保证参保面的扩大和医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五)根据县区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对财政出现赤字的县区,积极研究新的办法,努力解决欠费问题,保证医保制度正常运转。对条件好的县区,要尽快落实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六)建立医保协会。由其承担医保中介、咨询服务、技术管理培训和自律的责任,使其成为联结政府与医保企业、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七)推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能转变。使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对卫生行业的服务、引导、规划、监督、规范等宏观调控上来,逐步实现由“办卫生”向“管卫生”的根本性转变。按照“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职能分设的原则,将市卫生防疫站、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整合分立,组建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区卫生监督机构行使综合卫生执法权,加大卫生行政监督,规范医疗卫生市场秩序,为各类医疗机构平等、有序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八)加快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尽快出台《秦皇岛市区域卫生规划(2003-2007年)》,重新整合卫生资源。逐步打破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实行卫生工作和卫生资源的全行业管理。鼓励医疗机构之间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组建医疗集团。新增卫生资源要向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转移,向卫生人员培养、医疗条件改善以及新技术、新设备引进等领域拓展,逐步实现卫生发展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九)继续完善、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措施。在对医疗机构已划分盈利性、非盈利性的基础上,做好两类医疗机构财政、税收、物价政策的落实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分类管理工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十)积极推进卫生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逐步使医院成为独立运营的法人实体。加强对国有卫生投资的监管,努力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国有医疗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上级有关“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要求,加快企业所办医院改制分离的进程,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国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鼓励私立医院的发展,使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公立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选择1-2个国有医院,将其资产予以拍卖或转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模式。

(十一)深化公立医疗机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按需设岗,双向选择。允许并规范公立医院职工社会兼职、从事第二职业行为,鼓励到基层和农村提供医疗服务。扩大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按照岗位绩效确定工资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对医院管理者和主要业务骨干可实行年薪制。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实行成本核算。

(十二)继续推进医药改革。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药品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降低药品在医院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继续推行、完善药品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集中招标采购,遏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二级以上医院招标采购药品金额要达到药品采购总金额的80%以上。严格执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二级以上医院全面落实“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和信息化管理等措施,增强医疗服务收费的透明度。

(十三)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新进行考核验收,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取消其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格。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学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到2003年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街道覆盖率要达到60 %。

(十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的要求,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

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选择昌黎县团林乡和卢龙县蛤泊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

三、继续深化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十五)加大药品生产企业GMp认证、流通企业GSp认证工作的力度。按省要求,到2003年底,我市12家药品生产企业要全部完成GMp认证。对各企业的GMp认证工作,要加强跟踪督导,加快认证进度,争取2003年底全部验收合格。对逾期不能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退出市场。药品流通企业也要加快GSp认证工作,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十六)扶优扶强,优化医药生产结构。促进优势医药生产企业扩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有条件的医药生产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药品生产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步伐,组建医药集团,增强抗风险能力。(十七)支持优势医药流通企业的兼并扩展、连锁经营。在医药流通企业改制基础上,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网上购销等新型营销方式,降低经营成本。(十八)继续推进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定价的组织体系,建立药品市场价格的监督机制,实施药品价格举报和投诉制度,逐步实行药品外包装印制零售价格的措施,促进市场化的药品价格机制的建立。

四、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十九)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加强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建立健全例会制度和其他工作制度,加强医药卫生改革的协调和督导,落实各项医改工作。(二十)加强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宣传工作。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医改政策和医改工作进展,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改的认知程度和支持力度,促进医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篇6

为推进乡镇卫生院实施绩效工资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妥善安置改革中乡镇卫生院分流人员,根据《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分流人员安置办法》的有关要求,市政府对全市乡镇卫生院分流人员安置工作作了详细规定,坚持内部消化为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

三年过渡安置正式人员

我市乡镇卫生院正式工作人员中的分流人员有3年过渡安置期。过渡期内,乡镇卫生院若出现岗位空缺,符合条件的分流人员可以参加竞聘上岗,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过渡期内,未聘人员待遇第一年按本人基本工资的80%发放;第二年按本人基本工资的60%发放,国家和省规定的津贴按最低职务标准发放;第三年适当发给生活费,最低不低于单位所在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满3年后,乡镇卫生院与之解除关系,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鼓励辞职自谋职业

正式工作人员中的分流人员辞职,到新的领域、岗位自谋职业,个人档案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进行人事代理,3年内免收代理费。同时对这些人员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标准按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放本人相当于本人上年1个月月均国家规定基本工资的补偿金。

允许提前退休

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分流人员,本人自愿申请退休,经组织批准,可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因病不能坚持工作,经鉴定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可按有关规定办理病退手续。

临时聘用人员给予经济补偿

此次分流的乡镇卫生院临时聘用人员,根据其在该卫生院工作年限,按工作每满1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其支付。6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向其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篇7

1 现有的政策设计

1.1 坚持公益性原则

新医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遵循公益性原则。坚持公益性原则,这是着力解决目前医疗卫生机构趋利性问题的重大政策。目前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在财政补助不足的前提下,大多靠开展“业务创收”维持运行。2008年,山东省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支出比例分别为7.32%、62.61%、88.62%和17.54%。全省医疗机构93%的支出、妇幼保健机构82%的支出、疾控机构37%的支出依靠“业务创收”弥补(见表1)。由于补偿机制不合理,加上监管不到位等,于是,医疗卫生机构有了大处方、滥检查等诱导医疗消费的趋利现象。新医改明确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宏观上,医疗卫生机构的目标要与政府的目标一致,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即社会效益、群众利益第一,公立医院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微观上,作为“独立的经济人”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管理,严格经济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政府通过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逐步解决趋利性问题,对卫生总费用的控制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2008年山东省卫生财务年报》整理

1.2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在“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下,医疗机构主要靠药品收支结余来弥补医疗收支亏损,而且开贵药、多开药会增加药品加成收入(即纯收入),这直接造成了药品资源的巨大浪费。更可怕的是滥用药,如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对疾病控制工作留下巨大隐患,同时,形成严重的潜在的经济负担。环丙沙星刚上市时敏感性很高,但短短几年时间耐药率已从零上升为60%-70%甚至更高。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滥用抗生素将使人类回到无抗生素的时代。2008年,山东省卫生部门所属医疗机构总收入464.59亿元,其中药品收入206.71亿元,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44.49%,药品购入成本(即药品费)159.49亿元[1]。现在全省每年消耗约160亿元的药品,数目庞大(2008年全省卫生中医事业费仅60亿元),如果对药品供给使用进行合理控制,相信会直接产生客观的节约效果。如果不滥用药,对未来的医药费用节约更是无法估量。新医改明确提出,实行基本药物政策,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省级负责统一采购,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同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零加成政策;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制定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政府通过对基本药物的积极干预,让群众用上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基本药品,不管从当前看还是从长远看,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对卫生总费用的控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2]。

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在不损失效率的前提下,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3]。所谓的“均等化”并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新医改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这抓住了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政府有限的卫生资源,大部分用于医疗服务,而不是优先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卫生资源匮乏。2008年,全省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财政拨款中,投入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之比为69:31;投入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含城市社区)与乡镇卫生院之比为73:27(见表2)。而全省9 000多万人口,其中6 000多万生活在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上的非均等,会直接导致卫生服务提供和利用上的非均等,这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影响到农村居民健康。政府通过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通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重点干预。这坚持了公平和效率原则,能大大节约卫生资源,减轻全社会医药费用负担。

数据来源:根据《2008年山东省卫生财务年报》整理

1.4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监管

新医改明确提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确收支范围和标准,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监管,对卫生费用的控制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另外,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突出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加强政府对药品价格的监管,抑制虚高定价,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展开。可以看出,以上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围绕公益性原则,费用控制是贯穿新医改的一条重要线索。

2 讨论与建议

2.1 明确卫生费用控制量化指标

新医改明确提出,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更突出的是,新医改既描绘了远期目标任务(2020年),又部署了近三年的操作性强的重点工作,从设计上力图避免以往较好的投入政策落实不力的窘状。但这些策略只是强调落实政府的投入和费用的结构(降低个人费用)问题,并没从宏观上对卫生费用总量规模进行总体把握。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卫生筹资战略(2006-2010)》提出:到2010年,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5%~7%;使用者付费比例要降到30%以下[4]。笔者认为,新医改应该制定卫生筹资总体战略规划(包括中长期规划),要设置量化指标(国家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用者付费比例等),以便于政府卫生投入的有效落实和考核评价。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国家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用者付费比例分别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卫生费用的总体控制,一方面,要确保经济发展了,卫生事业发展不能滞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要确保卫生费用的增长,不能过分快于经济的增长。同时,控制调整卫生费用结构,通过落实政府的投入责任,提高政府社会卫生支出比例,降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当然,卫生总费用的测算分析比较复杂,它虽然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大部分省仅将其置于学术研究之列。如果通过新医改加以推动,使之成为常态化的政府卫生管理工作,可对政策的制定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2 确定支付方式

新医改明确提出,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方式。笔者认为,支付方式对费用的控制非常重要,新医改对此用的笔墨不多,对现行的按项目收费为主要方式的政策没有较深地触及。由于医疗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行业,病人在治疗上很大程度依赖医生。为避免老百姓医疗消费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额外损失,研究确定较好的支付方式是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建立了老人和穷人医疗保险后,更刺激了医院和医生扩张服务,医疗费用增长更快。我们“新农合”政策实行后,会发现乡镇卫生院住院量大增,当然这里面有农民合理的医疗需求的释放,但是不可否认,存在医疗机构诱导医疗消费问题。不论从理论分析,还是现实经验看,政府都要高度重视支付方式改革,研究探索一种适宜的支付方式,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主动节约费用,确保实现将政府投入变为老百姓的真正福利。公立医院试点过程中,支付方式研究探索应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2.3 强化健康教育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坚持效率的原则,使有限的资源产出更大的效益,保障更多的人群健康,这是卫生经济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健康教育是政府干预的首要选择。新医改已提出,从2009年起,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笔者认为,健康教育需要继续强化,要给予高度重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上,要融于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5]。在这方面,新医改提出了“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全面的和谐的关系,对我们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翻阅我们的《社会医学》教科书不难发现: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了,环境污染了,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全世界每年有几十万人因环境污染而过早死亡,更多的人患有急性或慢性病;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身体健康;健康与疾病现象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人的精神上出现问题时,身体就会患病[6]。因此,要通过国民教育,传播中国的健康文化,告诉我们的民众处理好各种关系,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个人自身的和谐,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利于个人身体健康。要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告诉我们的民众用贵药、滥检查并非合理,治病要掌握个“度”,有些病并不可怕,甚至肿瘤也可以和谐相处,切记“过犹不及”。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黄帝内经》鲜明地提倡积极预防疾病的思想,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张,要发挥中医药作用,辩证施治,而不是简单地对抗治疗,等等。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化,教育肯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解决问题之本。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去掉私心杂念,去仁爱关心弱者,大家和谐相处,也就没有滥开药、滥检查现象,没有紧张的医患关系了,卫生费用控制的制度也没必要了。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卫生厅.2008年度卫生财务年报[Z].山东济南:山东省卫生厅,2009.

[2]杨军华.促进合理用药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05(6):53-56.

[3]沈楠.从均等化角度探析公共卫生支出结构问题[J].社会与政治.2008(1):98-99.

[4]WHO.The strategy on Health Care Financing for Countri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 -East Asia Resions(2006 -2010)[M]. New Caledonig:WHO,2005:28.

[5]季羡林.“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EB/OL].[2008-10-28].http: //theorf.people.com.cn/GB/49167/8241273.html.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论文 篇8

关键词:创先争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先争优”活动是椐椐党的十七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是在基层党组织中长期广泛开展并富有成效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 真正领悟“创先争优”活动的科学内涵,使其与建设基本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促进新医改的顺利进行,正如恩格斯所说:“必须先研究事物,尔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尔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因此,“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化和继续,也是卫生系统党建工作的载体,从根本上使卫生系统的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深刻认识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基本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深刻理解“创先争优”活动的科学内涵,坚定不移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加强党建促进医改

1.1“创先争优”活动历史背景

2007年党的十七大的提出两大重要任务:一是“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二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2010年4月6日,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标志着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结束。2010年5月13日,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0年9月1日,江南区卫生局印发《江南区卫生局在城区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绿城党旗红先锋促发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这标志着“创先争优”活动在江南区基层党组织全面展开。

1.2“创先争优”活动科学内涵

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承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可以理解为“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是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活动主要对象,以创先进争当优秀为基本要求和实施目标且长期进行的先进性建设,旨在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谱写党建工作新篇章。只有深刻理解“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才能毫不动摇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决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章程,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方针、路线,勇往直前地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3“创先争优”在医改的时代背景下有重要意义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担负起了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的时代使命,在此新的时代背景下,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为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医改深入开展提供重要党性理论指导和政治动员,在实践中立足自我医疗卫生服务岗位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指明了“创”和“争”两种积极的正面的方式方法,能极大程度上促进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有利于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切实减轻人民医疗负担,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正确认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举措,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增强学习典型意识,建设基本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2.1“创先争优”活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开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医改背景下,广大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利用各种载体,纷纷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中,以上级的 “五个好”、“五带头”和根椐自身实际制定标准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旨在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要求,促进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各项重点改革措施的全面实施,推动基本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

2.2在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开展“创先争优”的必要性

“创先争优”活动不能脱离实践而凭空开展,先进典型模范也不能离开实践发挥引领作用。毛泽东《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优秀的一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救死扶伤的岗位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医改实际相结合,适应当前医改潮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学习全国各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卫生系统的先进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健康卫士蓝云同志学习,发掘并树立本单位的先进典型,这有利于卫生系统党员立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服务、国家基本药品供应服务等岗位,推动医药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把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放第一位,保持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自觉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思想政治基础。

3、大力加强医药卫生系统队伍建设,创先争优廉洁行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1“创先争优”活动为医改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加强医药卫生系统党组织队伍建设是卫生系统党组织和党支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是正面引导共产党员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强有力的手段。医药卫生系统曾一度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医药卫生系统队伍建设的问题,不少党员医务工作者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上摒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出现了道德沦丧、医德低劣等思想问题,表现出物质消费主义、崇尚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贪污腐败,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岗位上毫不考虑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只计较人个利益,出现开大处方、收受红包回扣、私存小金库等医德低劣堕落的行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束缚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朝着“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逐步公益化”方向发展,阻碍了实现基本医药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这意味着加强卫生系统党组织队伍建设形式严峻且势在必行。“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发扬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公开承诺并履行承诺等形式,加强卫生系统党组织队伍建设,提倡自我奉献不求回报、廉洁奉公廉洁行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把恩想蜕变的党员医务工作者转变为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由此可见,“创先争优”活动为医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保障。

3.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创先争优”与医改的共同出发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邓小平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创先争优”活动中“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质就是强化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实现基本医药卫生体系“公益化”,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创先争优活动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共同出发点。

4、正确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新困难,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扎根实践创先争优,激发卫生系统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

4.1“创先争优”活动面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严峻挑战

基层社区服务站和各乡镇卫生院大多地理环境偏远,硬件水平低下,表现在医疗技术条件有限、检查设备配备落后等方面;卫生服务工作难开展,表现在基层常住居民卫生意识淡泊,人员外出务工数量增多、流动人口比例较大、农业生产任务繁重、交通工具缺乏等方面;基本药物实施困难,表现在基本药物配置种类较少难以满足临床特别是慢性病治疗需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中标药物无法配送等方面,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已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有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必须创造条件,而创造这些条件需要依靠广大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党员医务工作者,因此,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正确面对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严峻挑战,时时起带头作用,团结一致,提高信心,面对困难知难而进,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其他基层医务工作者克服困难,发扬奉献精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2“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

邓小平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他强调一定要“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江泽民倡导弘扬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实求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应认识到 “创”先进、 “争”优秀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清楚认识新历史时期的各种新挑战,发扬“试”和“闯”的精神,找思路、勤研究、好学习、多交流,抓住深入医药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本质,从基本医药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的基本点出发,利用各种手段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防、保健、健教、医疗、减负的基本功能,最终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因此,“创先争优”活动在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的广泛开展,从根本上激发了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使他们意识到党组织和党员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榜样、自我奉献的重要性,促进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正如综上所述,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从根本上激发卫生系統党组织和党员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对加强医药卫生系统队伍建设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对增强卫生系统基层党组织强脂基本医药卫生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有重要意义,对如何正确面对医改这特殊历史时期的新挑战,开拓进取大胆创新,深入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促进作用。

上一篇:商人的经典名言语录下一篇:井下作业工高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