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节的古诗

2025-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腊八节的古诗(共11篇)

关于腊八节的古诗 篇1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腊八节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腊八节的古诗1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节的古诗2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桂州腊夜》

唐·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腊八节的诗句精选|关于腊八节的诗句|形容腊八节的诗句大全

《庚子腊月五日》

唐·司空图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

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腊前月季》

唐·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节的古诗3

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宋朝-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2、《腊日宣诏幸上苑》唐朝-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3、《腊日》唐朝-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4、《腊日》晋朝-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5、《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宋朝-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

6、《腊八日怀圣仆》明朝-葛一龙

怀君八日语,五见十年中。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

7、《唐辰腊八日大雪二首-平生腊八日》宋朝-张耒

平生腊八日,借钵受斋糜。客路岁将晚,旅庖晨不炊。持杯从破律,遣兴自吟诗。何日依禅宿,钟鱼自有时。

8、《腊日二首-异乡怀旧人千里》宋朝-张耒

异乡怀旧人千里,胜日难忘酒一杯。不恨北风催短景,最怜残雪冷疏梅。江边寒色雁催尽,天上春光斗挹回。我独呼儿剩丸药,微功聊取助衰骸。

9、《腊八日未雪不寒》元朝-方回

寒暖违时节,于民有弗堪。岂应今腊八,恰似旧春三。夜□蒸肤汗,朝壶溢唾痰。浑疑北风雪,不肯到江南。

10、《腊日骊山渡逢故人》宋朝-徐玑

天寒多木叶,愁思满溪滨。惆怅往来渡,经行多少人。时情独重腊,岁事每占春。与尔他乡旅,谁当怀抱新。

11、《腊日步西园》宋朝-张耒

三亩寒园春欲回,浅池低树忽飘梅。楚乡万里霜云尽,归雁行行斜日来。

12、《腊日晚过杨村写望》宋朝-汪莘

万里溪光一望穿,潜鱼世界白鸥天。若为移得溪光去,落日茅斋相对眠。

13、《次韵刘仙卿腊日喜雪-其二》宋朝-刘才邵

腊祀祁年瑞雪飘,共知帝力最难消。无边世界银为阙,不动根荄草变瑶。人悦自然天意得,时和岂待乐声调。月娥似更怜鲜洁,清影亭亭彻永宵。

14、《腊日赐燕》明朝-文征明

绮筵错落映朱旗,百辟承恩燕赤墀。荐蜡尚存周典礼,赐酺聊举汉官仪。中厨次第催传,列坐雍容各覆卮。潦倒不惭书猎字,殷勤还赋伐檀诗。

15、《腊日出猎因游梅山兰若》宋朝-梅尧臣

我与二三骑,争驰孤戍旁。逐麋逢野寺,息马据胡床。鹰想支公好,人思濡上狂。归来何薄暮,烟火照溪光。

16、《腊日四首-日暖村村路》宋朝-张耒

日暖村村路,人家迭送迎。婚姻须岁暮,酒醴幸年登。箫鼓儿童集,衣裳妇女矜。敢辞鸡黍费,农事及春兴。

17、《次韵刘仙卿腊日喜雪-其一》宋朝-刘才邵

彻地寒威暖尚遥,岂同春日落还消。醉翁不道盐并絮,阿母难专池是瑶。素月交光千里共,丰年为瑞四时调。腊中三白已堪赏,何况皑皑照此宵。

18、《宫词三十三首-今年腊日近春繁》宋朝-曹勋

今年腊日近春繁,帝意深忧气未暄。益恐吾民有饥冻,太仓连发赈元元。

19、《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赋》元朝-虞集

官桥柳外雪飞绵,客舍樽前急管弦。僧粥晓分惊腊日,猎围晨出忆残年。白头长与青山对,华屋谁为翠黛怜。惟有寒梅能老大,独将清艳向江天。

20、《腊日饮赵氏亭》元朝-张翥

城上高亭一再过,每看风物费吟哦。近诗颇效寒山子,往事徒成春梦婆。剩买十千燕市酒,閒听二八越娘歌。梅花枉报春消息,祗遣今年别恨多。

21、《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宋朝-王洋

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22、《腊日同舍郎即湖上送诸葛吏部赴胡北常平次汪》宋朝-魏了翁

绣衣衔命去,祖帐为王留。大舶满青镜,寒云明玉舟。岁余官事省,蜡毕吏功休。千古行藏意,梅边细讲求。

23、《腊八前四日》宋朝-俞桂

天气晴和又作阴,老来畏冷自难禁。余霙待伴留痕在,殊动骚人访戴心。

24、《腊八日过叙州-其二》清朝-张问陶

碧水丹山好画图,一江金翠影模糊。层峰细碎通乌撒,古塔高寒表庆符。蛮女蹋歌愁欲绝,巴船维缆暮相呼。题诗真作天涯客,何必淹留笑贾胡。

25、《腊日四首-腊云寒不动》宋朝-张耒

腊云寒不动,残岁转萧条。雪意千山静,天形一雁高。冰留檐旧滴,红到杏新梢。寂寞群儿笑,因文更解嘲。

26、《次韵苏子瞻学士腊日游西湖》宋朝-苏颂

腊日不饮独游湖,如此清尚他人无。唱酬佳句如连珠,况复同好相应呼。君尝听事嗟罪孥,虽在乐国犹寡娱。是社稷臣鲁颛臾,直道自任心不纡。最爱灵山之僧庐,彼二惠者清名孤。

27、《宫词-腊日天寒苑猎迟》宋朝-宋白

腊日天寒苑猎迟,猎回诸卫龊枪旗。女真王子新朝觐,旋遣黄门赐口脂。

28、《腊日四首-园冷无人扫》宋朝-张耒

园冷无人扫,门荒少客过。槐高庭日少,竹近野风多。霰雪催残腊,山川对浩歌。飘蓬求季主,身世问如何。

29、《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清朝-张问陶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

30、《和腊日》宋朝-梅尧臣

猎鼓逢逢奏,寒冰齾齾消。正怜风日暖,不似雪霜朝。敢问祠黄石,休从击皁雕。楚郊梅萼未,垅麦已多苗。

31、《腊日四首-今日何妍暖》宋朝-张耒

今日何妍暖,青春亦不迟。竹寻穿地笋,梅有犯寒枝。云物晴无事,禽鱼暖自私。芳菲行满眼,准拟报愁知。

32、《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宋朝-苏轼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33、《己卯腊八日雪为魏伯亮赋-其二》元朝-虞集

漫空飞絮散轻绵,所异寒威欲折弦。县令温存僵卧叟,词人解颂太平年。剪云为叶烦相寄,种玉成田不受怜。丹鼎温温千岁熟,乐天事业在知天。

34、《腊八日过叙州-其一》清朝-张问陶

风掠晴云澹不收,夕阳吹影上扁舟。帖山楼殿平如画,插水林峦碎欲流。爆竹声繁逢腊日,荔枝香冷过戎州。船窗自击泥头酒,味谏轩南为少留。

35、《腊日谢仰上人惠兰》宋朝-曹勋

未觉光风转朔云,深窗乍见意增新。欲先楚客传清些,未放江梅占早春。自许幽午传窈窕,更烦白足下嶙峋。为君拌擞烦襟看,要是都无一点尘。

36、《奉和兴宗腊日招宾浴普光》宋朝-韩维

嘉腊世所用,况今以令休。吾侪三四人,及辰为兹游。兹游岂其远,东城大道周。松桧寒色静,台殿香气浮。振衣聊自洁,举觞复相酬。淡泊顾多思,嘲谐讫无尤。京都豪贵儿,良马。

37、《腊日同朱学谕登翠麓亭》宋朝-徐玑

缓行循翠麓,凝睇俯清湾。舟楫荐花外,江山夕照间。天寒虽日短,岁晚亦身闲。高树梅初发,与君相共攀。

38、《腊日偶题》元朝-虞集

旧时燕子尾毵毵,重觅新巢冷未堪。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春雨在江南。

39、《腊日晚步》宋朝-张耒

喜觉阳和近,山园策丈行。草应知地暖,柳欲向人轻。残雪通春信,鸣禽报晓晴。田闾未成计,搔首向春耕。

40、《腊八日夜直》清朝-曾国藩

翻从官宿得闲时,仙掖深深昼掩帷。静向古人书易入,寒偏今日酒堪持。浓饘说献宫中佛,晴雪看分禁里墀。日暮武英门外望,并阑冰合柳枯垂。

41、《腊八日与墨池野酌迟丘月渚》明朝-杨慎

散步谪仙桥,严寒酒易消。云容将变朔,风信巳鸣条。只为朋从好,浑忘旅寓遥。清吟迟月渚,剪烛永今宵。

42、《腊八日雪参议林郎中有诗因次韵》宋朝-喻良能

玉树参差见,银花子细看。淖糜分腊序,圆炭度朝寒。冉冉头新白,匆匆岁又残。聊凭一杯醉,忍把两眉攒。

43、《杭都旅舍腊日感事》宋朝-孙应时

三年腊日常为客,愁绝梅花独自看。万里尘沙走西蜀,九衢风雪卧长安。生来可是儒冠误,老去偏知世路难。安得长间伴溪叟,醉歌时掣钓鱼竿。

44、《赠孙莘老七绝-去年腊日访孤山》宋朝-苏轼

去年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

45、《腊日二首-腊日开门雪满山》宋朝-张耒

腊日开门雪满山,愁阴短景岁将阑。江海飘落香元在,汀雁飞鸣意已还。佳节再逢身且健,一樽相属鬓毛斑。明光起草真荣事,寂寂衡门我自闲。

46、《腊日猎》唐朝-姚合健夫结束执旌旗,晓度长江自合围。野外狐狸搜得尽,天边鸿雁射来稀。苍鹰落日饥唯急,白马平川走似飞。蜡节畋游非为己,莫惊刺史夜深归。

47、《腊日龙沙会绝句》唐朝-权德舆

帘外寒江千里色,林中樽酒七人期。宁知腊日龙沙会,却胜重阳落帽时。

48、《谢道守董朝散腊日分惠采鱼》宋朝-郭印

腊日公塘命矢鱼,亲迂五马过康衢。分波短艇金梭疾,缀网圆鬐玉叶粗。滋味尽教沾掾属,割烹不独侑宾廚。从今下客休弹铗,不似冯谖恨食无。

49、《唐辰腊八日大雪二首-东州逢腊雪》宋朝-张耒

东州逢腊雪,却忆竟陵梅。客路人方远,天涯雁欲回。遥怜檐外白,还点砌边苔。久是无人过,谁知照酒杯。

50、《腊日雪》宋朝-梅尧臣

风毛随校腊,浩浩古原沙。寒竹弓声健,阴藏兔径赊。马头迷玉勒,鹰背落梅花。少壮心空在,悠然感岁华。

关于腊八节的古诗 篇2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诗词的翻译上, 学生在逐字逐句的解释中, 根本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意境美。而且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 学生只是背诵一些考试范围内的名言名句,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缺少独立感知古诗词意境的能力。学习古诗词, 不体味意境, 就好比囫囵吞枣, 不知其味, 难以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领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从诵读入手, 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意象, 抓住“诗眼”展开联想, 感受古诗词意境。

一、结合创作背景, 把握感情基调

中国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由于相隔时间的久远, 学生理解创作背景有难度,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足的背景资料, 尤其是音像资料, 这些生动的画面能够帮助学生跨越时空还原历史, 体会古人创作时的心境。这样既为教学做了知识铺垫, 又能使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理解作者, 进而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为品味诗词意境做好准备前期。

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 结合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 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品格, 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诗圣”杜甫的大部分诗歌作品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造成的疾苦, 因此教学这部分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教师可播放有关“安史之乱”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 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宝年间, “安史之乱”造成尸横遍野、百姓逃散、田园荒芜的凄惨景象。这样, 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 能够理解诗人在战乱和饥荒中的凄苦、悲愤及忧国忧民之情。再如李清照的词《武陵春》, 写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之际, 词人孤寂一人, 随只顾逃跑的南宋朝廷奔波避难, 掌握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词愁苦悲切的感情基调。

二、诵背诗词, 描绘画面, 领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凝练、隽永, 言有尽而意无穷, 充满独特的节律美和音韵美, 诵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都是通过诗词的语言来表达的, 而读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 朗诵有助于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通过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品味诗歌创造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推敲诗词的语言, 想作者所想, 抒作者情怀, 在课堂上为学生渲染浓厚的诗歌意境。这样, 学生能更深刻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并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朗诵技巧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在音调、节奏上给予学生点拨。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如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或激越高亢, 或轻慢舒缓的朗读, 会使学生对诗词内涵和意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再者背诵也是读的一种形式, 熟读至能背诵, 有助于学生在脑海描绘诗词呈现的画面。

诵读应贯穿古诗词教学的始终,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 培养学生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 加深理解和感悟, 品味意境, 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抓住意象, 融情入景

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 它通过形象表达, 是要体悟的、抽象的一种氛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 意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实在的, 如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明月”、“梅花”、“流水”、“归雁”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自然事物, 作者赋予这些意象以象征意义, 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 我们尽量让学生多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 帮助学生领会诗歌的主旨, 进入古诗的意境, 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鉴赏古诗词时, 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体味, 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词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创作的常用方法。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 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例如, 杜甫《登高》诗中, 前四句用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 描画开阔而悲凉的秋天景色, 看似写景但情藏景中,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愁苦情绪, 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 形成了诗歌悲凉壮阔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 所以在品诗的意境时, 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情感,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进而品味意境美。

四、“诗眼”悟读, 拓展意境

“诗眼”是领会意境的窗口, 能使全诗的意境豁然开朗, 要欣赏品味古诗, 必须抓住“诗眼”。在教学中准确地捕捉住“诗眼”, 能帮助学生把握诗意, 弄清诗词含意, 又能对诗词的精华部分反复推敲、琢磨, 拓宽诗歌的意境, 而且能够把古诗词品得更全面, 悟得更透彻,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进而对诗歌的景外之情、言外之意有更深刻的领悟。

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摘要: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是要让学生理解一首古诗词, 领略一首古诗词的意境, 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欣赏古诗词、感受古诗词意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意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意识, 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意境,诵读,联想,情景交融,诗眼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1-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思考 篇3

一、教授学生作品的哲理

古诗作品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较多的作品还含有理趣性。例如,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的是庐山千姿百态的形象,接着往下看,苏大学士要如何才能将庐山的秀美描述出来呢?难道是他词穷了?非也,原来是大学士悟出了真谛,才有了下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理趣,想必学生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针对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能领悟到,若不对复杂的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就容易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很难对事物有正确全面的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哲理,是熏陶学生具备高标准思想品德的典范。

二、注重作者的时代背景

想要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反之,即便是名著也没有在文学界立足的资本。例如,现代文学、思想和革命家鲁迅的作品,若不去联想他所处时代的愚昧和封建,就不会体会其文章的深刻思想,挖掘其艺术魅力。若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背景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体会其作品的含义。例如,唐朝诗圣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对“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后的情景有感而发作的一首诗。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诗圣的感情,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诗圣杜甫和“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其写作背景的同时充分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三、将古诗情景与实际近似情景进行有效结合

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领悟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将诗中场景同现实生活中见到的类似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熟悉的场景对照使学生尽快领悟陌生的诗境。例如,在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作品时,老师可以选择与其相似的一处场景带领学生进行观赏,并引导他们理解诗中的情境,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诗句加强理解的同时更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总之,古诗文化影响深远,新时代的人要将其继续发扬光大。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对古诗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领悟古诗和欣赏古诗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高其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腊八节的古诗:《腊八粥》 篇4

《腊八粥》

一阳初复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节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赏佳品达妙门,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升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粥简介: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汉族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物产而有不同。有配合初八日,以八样东西混合煮食。其中米、胡萝卜、青菜,为不可少的三宝。此外,还有花生(或黄豆)、莲子、白果、豆腐或油豆腐、芋头等食材。若要再增加食材,可放四川木耳、红枣、素豆饼,不可放素火腿、香菇。

腊八粥食材的比例通常为:

蓬来米占百分之四十,糯米占百分之二十,青菜占百分之十,胡萝卜、花生(黄豆)各占百分之五,豆腐(油豆腐)、油条占百分之五,白果、莲子、芋头三者占百分之五,另外的百分之十衡量情形,可以不要。

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煮粥之前,要把油加热,再放米炒过,随后将炒过的米放进热水锅里煮,就可将花生等材料放进去。整锅腊八粥有黄亮的油条、白色的豆腐、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木耳、青色的青江菜,色彩鲜明。

煮粥之前,有几样东西要先处理。第一、花生,前一晚先泡水。第二、皇帝豆不容易煮烂,可油炸一下再煮,或是用果汁机打碎,再放油炒过,很快就会熟。第三、莲子、白果要煮烂。第四、芋头要炸过。第五、青菜只要放叶子,不要放茎梗,且不能放太多。而油条也不能太碎。

稀饭不能太稠,要能有一点点稀稀的粥汁。起锅前,要熄火二至三分钟闷一下,再开小火滚一下,让所有食材再融和、熟透一下。可放胡椒粉提味。

吃腊八粥的意义,除了有纪念佛陀夜睹明星成道开悟的意义,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合作、营养、淡泊、方便、感恩、欢喜(以粥代茶)、结缘等意义。天津民俗在腊八前一晚,善男信女捻豆做粥,每捻一豆,曰结缘豆。因此做一诗:“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善念佛声生结善缘。”

现在的腊八粥的配料是依个人口味而定的,一般的有大米、花生、绿豆、红豆、莲子等。 其他还有自选辅料的扁豆、红枣、桂圆、山药、百合,枸杞子、薏米、小米、其他豆类等。此粥可加糖成甜品,或者加盐。

赞美腊八节的古诗词 篇5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

[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宋·赵万年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日》

李先芳

腊日烟光薄,郊园朔气空。

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

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

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

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清·张问陶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

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 篇6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古诗词中结合了哲理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这些作品中获得是不一样的美的体会。因为年龄的限制,小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审美观念,只能通过事物外部的现象去辨别善和恶、美和丑以及好和坏,并不懂得从内部去分析其中的价值和美。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中来拟补这方面,因为在古诗词中包含着含蓄、内化的情感,诗人遵循的诗词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也就是所说的“诗以明志”。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扩充学生的眼界,并且使其获得美的感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所以想要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让他们的善于想象。古诗词具有篇幅小、内容简洁但是意蕴丰富的特征,所以古诗词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艺术创造空间,因为学生如果想要明确古诗词的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的意境,就需要利用自己的领悟和想象来进行捕,这在无形中培养的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想象常常是天马行空,在古诗词这个载体中,他们可以尽情的创造、补充和想象,进而思考诗词中的情境。许多古诗词中的意象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可以根据诗词的意思,在大脑中营造出新的画面。这也就提升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其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古诗词中展现了我国古人对人情哲理和社会事物的深入认识,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知识结晶。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古代思想精华的目的。古诗词可以为学生带来独特的美的体会,并且激发他们的惜友之情和爱国情怀,进而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重视对古诗词的朗读

在诗词教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七分诗三分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新课改标准中也强调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必要性,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进而为培养自己的语感,并且接受感情的熏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不能使用逐句串讲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理解其中的字、词、句和含义。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横通过重复的朗读,可以慢慢的从古诗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这种方式也能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且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审美观念,实现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教师需要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境界中。比如,在讲解陆游的《示儿》这节课时,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首先,为学生介绍诗词背景;其次,知道他们初读诗文,让他们初步的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而后知道他们进行精读,进而把握诗人心中的“悲怆”情感,体会他的遗憾。最后,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人,全面分析诗人的思想,并且感悟诗人的“悲壮”情怀。

通过上述的阅读指导,教师就完成了对诗词整体基调的奠定,而后就可以利用精读来让学生尝试着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感受诗人的忧虑心理,了解诗人的爱国情绪,并且从中获得鼓舞和感染,产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意识。

(二)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画面

在艺术史的长河中,许多人诗和画放在一起探讨。比如,著名艺术家、科学家、画家达芬奇就把绘画艺术比喻为“哑巴的诗”,把诗作比喻为“瞎子的画”。我国古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一首诗歌常常就是一副田园风光图或者山水画。诗人在进行古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在其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并且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好境界,这就产生了诗歌独特的意境美。所以,学生在理解了诗句的含义之后,就能够在脑中产生相应的画面。需要注意的是,从古诗词文在到图像,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形象思维的加工,同时,不同的学生都会产生对古诗词的不同看法和解析。比如,将在在讲解《江雪》这首诗时,可以利用读想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脑中想象诗中的画面,进而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培养自身想象能力。教师的讲解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句时,首先向学生提问,在读到“千山鸟飞”和“万径人踪”时,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在树林的小径里看到了许多脚印,有的学生看到了成千上万只鸟儿在山林中飞翔,有的学生说那里一定很热闹,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纷纷表达了自己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灭”和“绝”。和前面大家想象的热闹、富有生机的景象对比,孩子们会强烈的体会到作者的孤寂。古诗词中创造的深邃意境,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学生们通过对画面的想象,相应的感悟有深入了一层。

(三)古诗词拓展延伸

古诗词的年代都较为久远,其中的语言风格、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都和现在大不相同。同时,学生大都阅历较浅,所以难以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所以教师只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去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以及社会经历等,才能和诗人意同此理,心同此情。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语文教学理念,让学生情和作者情在延伸和拓展中交融,这些渠道主要包括:(1)课前手机资料。知识的传授不仅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的传递,还包括学生通过自己的积累,自主建构的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指明方向,为他们提供一些主题,如爱国绝唱、名家专辑、踏雪寻梅、诗人咏秋等,学生可以自主的去搜集相关的资料。(2)课堂中的交流。课程交流是深化情感、深化认识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比如,在讲解《枫桥夜泊》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愁”这个字来提问:你还知道其它关于愁的语句吗?你知道哪些诗人为愁做过什么事情?对古诗词的延伸,不仅是对知识内容的扩展,更是对情感的延续。

三、结论

培根曾经说过:“诗歌让人灵秀。”我国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资源,其中精湛的语言、流传的佳句、美妙的意境、深刻的哲理都是流传给现代人的宝贵财富。小学语文教师应持续的提升自身古诗词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良好的把握古诗词作者的情感,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他们发现古诗词中的文学美。

摘要:古诗词教学要从小学开始开展,小学教师需要遵循符合时代的教学思路,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扩充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情况,进而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孙芳芳,安晶.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54-55.

[2]李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96-97.

[3]刘长熔.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探讨[J].科学咨询,2009,(12):86-87.

[4]张燕.新课程标准与小学古诗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2007,(09):14-15.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经验总结 篇7

关键词 读 品 领悟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087-01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在我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古诗就是其间较为丰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诗词名人们犹如繁星般闪烁在波光荡漾的河上。这些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千古绝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愈久弥香的文化底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沦,反倒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新思潮中更加源远流长、回味无穷。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锤炼的语句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乐章,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习古诗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

二、古诗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1.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吟诵古诗,口齿噙香,直意抒情。读的形式具体可分为:

(1)带有情感的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融入自身情感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以及诗词的韵律美。

(2)教师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多媒体教学的朗读课件。以传达教师本人的情感,从而影响学生产生共鸣。

(3)学生齐读。譬如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边塞诗,不齐读就不足以体现出其雄浑豪迈的气势。

(4)配乐朗读。结合诗歌内容,配上合适的乐曲伴奏,在这种音乐背景中赏读诗歌的形式,别有一番情趣使人陶醉其中。

(5)学生自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随意地读,可高声朗读、可低声吟读,或是默读、唱读、速读、表演读……

2.品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光是需要指导学生读诗句本身,还应把诗人人物背景、诗题含义、诗的注解、课后习题、以及同主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都尽可能地读到,使学生学得全面、深刻些。教学中就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细细品味文本,深切体会诗的意境,进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体验。

3.画中领悟

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图画的固有属性。借助图画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真实,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明白诗中到底在描绘怎样的一番图景。具体而言,关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分为两种:

(1)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小学语文课本内每篇古诗课文中都有一幅插图,借助插图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例如:《静夜思》的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诗人在寂静漆黑的夜晚望向天空,一轮皎洁的圆月勾起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幅插图对于学生的视觉感官就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开拓创新、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的过程,让学生在对古诗已有的理解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同时学生自己融入诗意中去。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并从中去享受那份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例如:《早发白帝城》一课,“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彩云是什么样子?“两岸猿声啼不住”的“猿声”在画中如何体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又该怎样描绘出来?这画的过程中不仅检查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是否正确,还对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多方面进行了考验与锻炼。

4.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有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古诗学习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是零碎的、分散的,很容易忘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比较、归纳的工作。首先让学生把应该掌握的知识整理归类,温故而知新,这就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已学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育教学内容的最主要形式,特别是针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掌握古诗后的实践运用,不是超过古诗教学的范畴,而是古诗教学的延续,鉴赏能力的提高。

描写腊八的古诗 篇8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日宣诏幸上苑

朝代:唐朝|作者: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腊八日早漫成

张即之〔宋代〕

簿书应接一身兼,减却新诗上笔尖。

愧我世无分寸补,为农忧有岁时占。

客因年近思家切,人到心閒饮水甜。

昨夜一番乡屋梦,寒梅香处短筇拈。

腊八日省牲

费宏〔明代〕

腊神方遇八,长至屡踰九。郊禋重省视,臣职在奔走。

轩车薄暮出,落日正当酉。归鸦自南来,阵阵集官柳。

城闉钥未合,阍吏谨迎候。月弦此初上,仰认是何宿。

彷佛胃昴间,如弓适盈彀。骑队间篝灯,平沙快驰骤。

天门俯而人,咫尺即牲囿。牺人报名物,有兔实居首。

次鹿次牛羊,牢豕处其后。旋归不淹晷,北向见珠斗。

寒更人欲定,钟鼓应清漏。刮面苦寒风,侵凌透羔袖。

还家对妻子,附火索杯酒。却忆去年冬,燕齐半强寇。

桑园抵任丘,掠焚遭毒手。都邑频戒严,郊坰谨戌守。

苍黄从变礼,奉命当白昼。儿童亦骇愕,此事昔无有。

感格极寅恭,犹能彻高厚。如今幸宁谧,一笑可开口。

杞人固多忧,眉宇尚双皱。至治有馨香,非登亦非豆。

皇祖著明训,心存听斯懋。神灵配上帝,陟降常左右。

文孙可无念,成命我膺受。恳悃竟何禆,穷苍庶阴诱。

转移谅非难,胤祚保长久。

腊八日

杨慎〔明代〕

御沟回合咽冰泉,宫树霏微变冷烟。

丑应商春才八日,戍从汉腊已千年。

彩毫想继银罂句,玉烛仍稽宝蘡篇。

隔户车声流水过,却疑豳鼓奏村田。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南宋】赵万年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描写腊八的古诗词 篇9

前林有兽未识名,将军促骑无人声。

潜形踠伏草不动,双雕旋转群鸦鸣。

阴方质子才三十,译语受词蕃语揖。

舍鞍解甲疾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

欻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

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协英谋生致之。

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

传呼贺拜声相连,杀气腾凌阴满川。

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生眼前。

祝尔嘉词尔无苦,献尔将随犀象舞。

苑中流水禁中山,期尔攫搏开天颜。

关于创新开展古诗教学的新策略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54-02

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精华,对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可以说,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组诗教学,培养诗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例如本次的专题研讨中,四年级的古诗《江雪》的学习中,杨老师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六年级的沈老师以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然后两首诗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直观展示古诗的意境。小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教师在教法上应特别注意直观教学,运用语言、教具直观,启发学生想象。凭借丰富的想象,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创造出生动感人艺术画面,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古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依据诗意作画,可以由教师进行深情的范读,并配合古典名画和名曲来激发情感,营造气氛,还可以欣赏现代作曲家的演绎的古诗词乐曲及诗朗诵来激发情趣,帮助学生去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2.发挥想象,引导联想。一是发挥想象。“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象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往往配有插图,可以通过给插图补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的想象与文本、与生活链接,勾画出更丰富的形象。比如《春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填补“空白”。想象作者的动作:睁开惺松的双眼,伸个懒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想象作者看到、听到的情景:花瓣飘落,小鸟鸣叫,空气清新宜人;想象作者的内心活动:昨夜一场风雨,打落了这么多花瓣,多么可惜啊!

三、课堂诵读,结合课外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记诵是极为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可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因素。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因此,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目的就是要培养呵护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注意诵读方法的指导。应该经常性地指点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顿挫以及平仄、押韵。一句中在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拖长,这些都因诗歌体式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以简要介绍和指点。当然这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它们在具体运用时会因读者的不同、诗歌内容的不同,而有无穷的变化。

四、借助媒体,制作课件

大家都知道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古诗中出现的生活片段很难让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体会。所以单靠教师的只字片语很难解释清楚,孩子们也无法体会出相关的诗意。这时就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例如:箬笠、蓑衣这两件物品现在已找寻不到,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再现这些物品,让学生直接感官认识。多媒体不仅可以展示历史,还可以带学生领略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帮助他们理解诗意。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学生仿佛到了实地,感受到了三叠泉壮观的气势。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在一课三研中,平行班运用图片介绍进行教学的对比中,运用多媒体的班级课堂效果好于运用图片的班级。同时,教师也体会到运用多媒体上古诗文课自己也轻松很多,学生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直观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关于腊八节的古诗 篇11

关键词:激发兴趣,古诗文,教学,作用

针对学生学习古诗文吃力头疼, 教师教学工作也感到十分棘手这一现象, 从事语文教学方面的工作者一直都在探索钻研提高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思考与探索, 我们也找到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其中激发学生兴趣就是提高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 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 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而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所以说学习古文, 首先要从诵读开始, 对此, 我通常会采用听录音读、教师范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特别是听录音读, 可以使学生听准字、音、节奏和重读字词等。尽可能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这样不仅能够先从字面上了解课文内容, 更能整体感知课本的主要内容;如果这时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 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和节奏, 然后叫一些平常不怎么喜欢举手的学生分角色朗读。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兴趣盎然, 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开头语激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精彩的导语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导语就是课堂中学习新知识的开头语, 可见教师如果能够精心地为一节新课准备精彩的开头语也就是导语, 很快就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 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比如, 我们要想引出王安石的《伤仲永》, 可以借助爱迪生的成功定理, 让学生知道勤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可以引导学生背诵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让学生进入边塞雄伟壮阔的美景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好的导语设计, 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启迪, 享受学习的过程, 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 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兴趣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 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过程, 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双边双向的活动过程。因此, 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 那么, 这个时候我会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改变对古诗文教学枯燥无味的看法。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 课堂上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和“断肠人”等意象画出来, 这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白了众多意象构成的漂泊在外之人的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 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此外, 还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和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 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相互竞争激发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所以, 我会尽最大的努力采用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在班上组织背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和典故来源集锦比赛等。教学《愚公移山》时, 将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反方, 针对愚公愚不愚这一观点开展辩论赛, 同学们各抒己见, 在知识的长河中遨游。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我组织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能够说出最多有关“雪”的名句。通过各种竞赛,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加强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通过头脑想象激发兴趣

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 还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课文中的内容, 也就是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讲《使至塞上》时, 我先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边塞的风光, 在无际无涯的大漠中, 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 直上青天, 长河似带, 落日降临, 异常浑圆。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的脑海并让学生觉得新奇, 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在讲杜甫的《春望》时, 我抓住一些其中的关键性词语,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语言描述, 学生很快就描述出“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败的景象, 为此白了头的作者还移情于花鸟上, 从而体现自己忧国忧民思家的情怀。

六、教师教学姿态激发兴趣

教师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口语和情绪等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假想一下, 要是教师上课的时候两眼无神、面无表情、语调毫无变化并且情绪低落, 学生怎么可能会兴致勃勃呢?所以教师上课时, 不管再苦再累, 都要振作精神;有时还要有淡淡的微笑, 因为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 可以使你更有亲和力;语言要抑扬顿挫, 甚至幽默、诙谐;有时还要伴随一些必要的肢体语言, 除此之外应对语速进行适度地调节, 真挚的感情能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质疑权威激发兴趣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宋代文学家周敦颐非常敢于质疑, 在《爱莲说》中写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千古名句, 可见近墨者未必黑。所以说学贵质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质疑精神, 不要尽信书, 这样才会不断发现问题和获得新知。所以, 在我们平时的古诗文教学课堂中, 我不断地扩展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 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并思考与探索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个人思想, 说出个人心中的独到见解。通过质疑、探究和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有疑可质, 就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得到激发, 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改小结下一篇:新春晚会邀请函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