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共9篇)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 篇1

今天观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决胜时刻》,这部影片反映和讲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新中国的大事记。再现了共和国缔造者们运筹帷幄、筹建新中国的决心与信心。影片中的一些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毛主席身边的小战士田二桥的牺牲,16岁的年纪,带着对主席的承诺回到家乡,踏上战场,为了红旗不倒,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另一个是,身体状况相当不好的任弼时手写请柬,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请来围坐一起,把一曲小提琴曲送给曾经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展现了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最震撼的是,影片的最后看到了开国大典的彩色历史画面,十分震撼,心情也仿佛受到感染,心潮澎湃。这一幕幕的场景,无一不体现出了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和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 篇2

它延续着几十年来这一类型固有的叙事模式,高大伟岸的领袖人物,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复杂而又繁琐的谈判过程与会议场景,大段诵读的经典语录,惟妙惟肖的特型演员。

同时它也延续着这个生态闭环内如履薄冰的细微创新,越发亲近的重点人物,逐渐丰富的小人物视角,以及日益增加的商业元素,大量参与的明星,都在秉持“庄重、严肃、不戏说”的红线外,试图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以《决胜时刻》而言,电影里多线索穿插,传统叙事线之外,非常与时俱进地编织了一条“谍战”线。战争与爱情也没有缺位,元素是足够丰富,但融合得并不好。政治主线不说,谍战那条线几乎完全跑偏。好像抓特务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倒是没少在谈恋爱上耽误工夫。

爱情戏也是无本之木,革命时代的爱,并没有太多浪漫书写的空间,石光荣式霸道的“对你好”已算入情境的表达。要不是黄景瑜长得帅,这部分基本不具备任何感人的可能性。

整部电影除了既有的历史进程,很难凝炼出一条有意义的故事线。1949年最大的事情,是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但具体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开会,怎么能把政治会议拍出故事感来?会议背后的事情能说的很有限,很多面孔已经消失在当下的语境里,更遑论去扩展与深入?

便只能泛写群像,写丰富的政治图景,写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写各党各派、各行各业。在这方面,我以为《建国大业》已经做到了现有尺度的极致。而今再由黄建新重来一次,没有更好,反而在格局与感染力上都有所倒退。

历史的真实感在创作空间上已无比局促,无非更生活化更有亲和力的主席,更严肃更有魄力的总理,以及小提琴拉起“Amazing Grace”的任弼时。便唯有再次依赖特型演员,用取巧的方式强化和巩固“历史感”。唐国强们演得不可谓不好,但终归是观众们早已无比熟悉的讲述模式,一再重复,无甚新意。

即便是电影里插入了一堆其它影视剧的素材画面,观众们也丝毫不会觉得违和或突兀,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会有任何情节上的意外,大历史自不必言,反动派垂死挣扎、负隅顽抗,注定也是徒劳无功。阴谋不成,谍战自然废话连篇。小人物的命运也有迹可循,无数细节引来意料之中的“牺牲”情节,看似颇有心思的布局,处处漏风,无不显现着创作的疲乏和懒惰。

电影叙事笔力的缺乏,同样反映在形式与内容的游离上。时常是高亢悠扬的配乐先至,精致考究的画面紧随,演员们表情生动,细节抓人,唯有情节是忽然跳入的。澎湃的情绪在某个节点毫无征兆地激发,却没有任何铺垫,空剩下浓烈,只能让观众发动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积累去发散和联想,自行补足。

这样的电影本身是“反叙事”的。局部的感情都是成立的,也不乏很多感人或激动人心的段落,但聚合在一起,便陷入各自为战的分裂。所以电影最后呈现的面貌,就是流水账、碎片化、不成体系,人物符号化,风格舞台化,台词口号化。

仅有的一些商业元素,畏手畏脚,并没有真下功夫去细细雕琢,大大咧咧,形式多过实质,拍得浮光掠影。

纵使如此不讲究的商业元素,却成为了电影仅有的强记忆点,而占据更大篇幅的正章部分显得越发缓慢和温吞。这种抒情式的漫写,在长达2个小时20分钟的时长中延宕,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戏剧冲突,而变成了一种通过表演“真实”而去复刻“历史”的精致模仿。

电影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那些被重新修复过的历史影像。它们如此真实地展现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弥漫在画面中的情感与情绪。无需任何语言的修饰和解读,这是再高级的表演都无法还原的。

现有叙事语境下,重大题材的创新越发艰难,如今想来,十年前那部《建国大业》,已然是最有成效的破题者。

我们的胜利是摧枯拉朽的,敌人的溃败是一泻千里,困兽犹斗。这不仅是光与暗、暖与冷、正与邪的对照,更是理所当然、不容置喙的定性。在历史面前,不再有暧昧空间,也不必再送去那些所谓善意的曲笔。好可以形式丰富,笔意深厚,坏也要坏得义无反顾、彻彻底底。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无论形式上、内容上,《决胜时刻》都无法在创作中更进一步,它所做的,就是它所能做到的。基于此,电影虽有很多遗憾,却也无法再有更多苛责。

不能说这样的电影没有技术性或艺术价值,但它们完全是存在于普通商业电影及艺术电影之外,可以自行构建运转的一套封闭美学系统。就像单位的“笔杆子”们挥挥洒洒所写就的大部头官样文章,高屋建瓴、用词精炼,引经据典、对仗排比,也算是门槛极高的工作。但在普通人看来,那洋洋洒洒的字的组合,实在难以咀嚼消化,更别说欣赏品鉴。

传统的主旋律拍到如今,已陷入自我重复、难以创新的困境。红线就在那里,立场和语境一早已设置完毕,功过是非早有论断,可行书写的空间几乎没有。有关方面和观众们都双目如炬,稍有逾矩,都会引发“事故”。这样的电影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可能获得的商业价值,多半要靠包场实现。

相比之下,不管你是否是“战狼”或“流浪地球”的粉丝,都必须承认,与商业类型片融合的主旋律,才是迭代的新品种,代表了主旋律未来的进化方向。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评论 篇3

最动容的还是二桥的故事,他身处军中却还是有一身的孩子气,直到回到家乡看着土改后父亲和妹妹住上了泥瓦房,带着为全中国老百姓的愿望参加了渡江战役,最终牺牲在了长江南岸的红旗之下

身在大四的我不禁继续思考这个困扰了我整个大学生活的问题:你将来想过怎样的人生?

女友对我说,她希望一直学习下去,因为正是在学习中她才能找得到满足和充实;父母希望我过一种快乐的人生;而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告诉了我们另外一种追求

看到二桥的愿望不正是“为万世开太平”么?我时常对自己说要“为人民谋幸福”可是自己真的没有别的想法么?

二十一岁的我虽然有着要为人民服务的想法,但真的没有怎么去做过,志愿服务是水的,献血也是为了综合评价去的,光说不练真的没有什么用

《决胜时刻》电影观后感 篇4

电影《决胜时刻》依然是黄建新导演作品,有了《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成功与基础,这部电影显然看起来更加娴熟与流畅。如果说《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是通过无数大人物的“简史”来展现建国和建党的,那么《决胜时刻》则是通过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的细节故事来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显然,通过细节的小故事展现背后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演员的演技、剪辑的节奏、详略的取舍都是个不小的考验。不过,个人认为《决胜时刻》完成度算很不错的。

革命题材的影视剧我也看过一些,比如早期古月老师主演的《重庆谈判》、《开国大典》、《大决战》三部曲等,近年来唐国强老师主演的《长征》、《延安颂》、《东方》、《毛泽东》等,以及王霙老师主演的《井冈山》《红色摇篮》等。这些电影和电视剧,可以说分别从不同角度高度还原和展现了我国第一代伟人的风采。而《决胜时刻》,则是避开了以往影视题材关于伟人和相关事件的展现,重新开辟出一条新的演绎方式。比如,以往中共与南京国民政府谈判时,多是一笔带过或者展现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的软弱和迂腐,一些早期的影视作品甚至略有刻意丑化;而《决胜千里》中则通过重点塑造张治中将军,来展现出以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层领导派系复杂、心理矛盾、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的不同层次形象。比如,以往关于炮击英国紫石英号的过程少有正面展现;而《决胜时刻》中则是相对完整地展现了出来。比如,以往展现毛主席的影视,多以毛主席的政治、军事角度进行展现;而《决胜时刻》则剑走偏锋,影片中多对毛主席“生活”的一面进行了展现,比如周总理称毛主席为“夜游神”、毛主席在床上看书、毛主席烟不离手、毛主席喜吃红烧肉、毛主席是梅兰芳的“粉丝”、毛主席陪伴李讷玩耍、毛主席对毛岸英的关心和教导、毛主席做月下老给警卫写诗词等等,这些小故事在历史上确有发生,经过唐国强老师的演绎,毛主席更加亲民、更加立体、更有温度。毛主席或许从来就不是神,毛主席或许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毛主席就是人民的主席。

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当属任弼时面对四位老战友缓缓拉起小提琴演奏《奇异恩典》,这段估计是艺术的加工创作。不过据相关回忆和史料记载,任弼时在玉泉山居住时,朱老总常来探望,有一次任弼时兴致很高,建议开一个家庭音乐会。他自己弹钢琴,让大女儿远志拉小提琴伴奏,朱老总则领着其余的人合唱《国际歌》,唱了没两句,任弼时也放开喉咙用俄文唱起来。这段历史经过《决胜时刻》的演绎,显得更令人感慨和动容。随着提琴声音的响起,镜头中回闪了几位老革命戎马一生的艰苦时刻与光辉岁月。他们是在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

《决胜时刻》毕竟是一部商业片,因此启用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演绎。青年演员演技在唐国强、马晓伟、刘劲、王伍福等老一辈演员面前还是略显稚嫩,不过总体来看还不错,跳戏的地方不多。不由得令我想起了《建军大业》之流的影片,其中展现的伟人以及其他革命先辈不仅不像还令人反胃,这类革命历史题材还是要把控好演技和流量的关系的。

最后,4分钟的开国大典真实视频修复令我难忘,只是感觉时间太短了。只有透过这段珍贵无比的视频,我们或许能看到毛主席以及其他领导人面容的凝重,因为开国大典之时,西南边陲尚未完全统一、蒋介石退居台湾可能会随时骚扰来犯、西方国家对于新中国的态度并不明朗、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国内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怎能不令人凝重?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上的毛主席和他的革命战友或许想不到,不到一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入朝和美帝国展开作战;他们或许想不到,两弹一星竟然从一穷二白的中国诞生;他们或许想不到,中国在与三个世界中逐渐达到平衡,并与多国开展了外交关系;他们或许想不到,短短三十年时间里,中国人民千年的生活习惯和封建思想将被彻底改变;他们或许想不到,文化革命的失败将给这个探索中的国度以沉重打击;他们或许想不到,三起三落的邓小平会稳定大局继承衣钵,重新定义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或许想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爆发出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他们或许想不到,中国目前正在走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他们或许想不到,建国至今已经70年了……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心得 篇5

19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决胜时刻》在北京举行专家研讨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陈名杰,北京市委宣传部影视处处长霍志静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等行业专家、《决胜时刻》电影主创组成了22人专家团,在观影后对影片进行了点评及提出建议,新京报记者揭秘影片拍摄幕后,及分享《决胜时刻》真实的观影体验。

生活化:呈现领袖生活和情感世界

从十年前黄建新执导的《建国大业》到今年的《决胜时刻》,不仅是导演本人,包括曾多次饰演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的演员唐国强、刘劲、刘沙、王健等人也都再次回归重聚。

谈及两部影片的异同,黄建新表示,虽所讲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有所重合,但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人物塑造,两部电影在艺术创作上都有所不同。黄建新用“大事不屈,小事不拘”来形容《决胜时刻》的影片创作,他坦言,影片根据史实做了一部分艺术加工,但所有细节都有据可循,黄建新希望观众能够在《决胜时刻》中看到领袖不常见的生活化的一面。

在拍摄《决胜时刻》时,黄建新将创作重点集中在塑造人物上:“何冀平老师写人物是数一数二的,对人物有了聚焦,我们导演创作的维度就宽了,很多可能性也就出现了。前期沟通时,何冀平说有一个想法,就是写几个毛主席身边的年轻人,比如他身边的警卫队长、小战士、还有毛主席的小女儿,这些看似平常人身上不平常的故事让我们很兴奋,我们希望这个电影喜怒哀乐都有。”

黄建新强调《决胜时刻》要“以情制胜”,希望通过呈现领袖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打造出一部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年轻观众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影片中大部分情节选择从微观视角切入,融入了大量毛主席个人生活的桥段,比如到戏院后台跟梅兰芳见面、在街头品尝北京小吃、教警卫员如何给对象写情诗,毛主席教女儿捉麻雀,并围绕毛主席设置多重人物关系,如陈有富和孟予“靠主席牵线”的纯粹爱情,通过身边人的故事,让毛主席在性格、情感及生活细节等不同层面,无限贴近其真实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表现出领袖身上的直爽真性情。

效率:67个工作日辗转11城拍摄

“67个工作日连轴拍摄,连续十余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黄建新说,《决胜时刻》创造了他导演生涯的一个“奇迹”。

黄建新回忆,执导《建国大业》时,拍摄时长百余日就感觉时间已相当紧张,而十年后执导《决胜时刻》,拍摄周期只有81天,除去转场时间,实际拍摄只有67天,这样紧张的创作周期,无论是对他本人还是整个主创团队来说,起初都被看作是“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黄建新回忆:“《决胜时刻》后期录音、剪辑、调光那段时间,我已连续十六七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到最后人累瘦了、病倒了,但影片总算完成了。”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也表示,《决胜时刻》的高效完成是一个“奇迹”,67天辗转北京、上海、沈阳、宁波、大连等11个地方,创作也保证了艺术质量,尤其黄建新这次也弥补了不少在影片《建国大业》创作中的遗憾,尤其看至片尾,彩色的《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真实的光辉形象出现引全场鼓掌:“我们有信心,这个片子在上映后会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创新:周恩来形象塑造更立体

《决胜时刻》中饰演周恩来的刘劲也参加了专家研讨会,自踏入影视圈,刘劲便成了专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塑造周总理有无可比拟的经验。很多人说,演员塑造角色,但在刘劲看来,多年饰演周恩来的经验也让他不知不觉中重塑了自己。

刘劲回忆,第一次饰演周恩来是在1995年的电视剧《遵义会议》中。随后的24年间,刘劲扮演过不同时期的周总理形象,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黄建新执导的《建国大业》及这次的《决胜时刻》。刘劲希望自己在《决胜时刻》中将周恩来的另一面表现出来:谈判桌上,周恩来与自己亦敌亦友的兄弟张治中据理力争、寸步不让,但在谈判桌下以情动人规劝张治中,展现兄弟情谊,“以前我们看到的周恩来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为党为人民的革命情怀,理想信念表现得较多,但在这部戏中,周总理的形象会更为立体和丰满。”

国庆档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 篇6

如题 至少我愿意花钱去看主旋律了 比如红海行动 战狼 决胜时刻 还有接下来的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机长 攀登者 尤其是像决胜时刻和我和我的祖国这类历史都被大家熟知的片子 要吸引人真是不容易 昨天去看的决胜时刻 电影院没多少人 但不妨碍我认真观影 虽然表现主席温情时刻的手法略有些许夸张 但总归接地气了 不再是那么高高在上 遥不可及主席也有小日常 记得以前还看过总理的小情书呢 不过那个战争的年代 偷得浮生半日闲都是一种奢侈了 影片最后的开国大典真是吓到了 本来还以为是唐国强老师 仔细一看发现是原片 真正的主席啊 修复得那叫一个真实 红润的脸庞好年轻 声音也不像之前那种颤音 有种49年就在昨天的错觉 最后 表白一下我的有富 zen可爱!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 篇7

看了大概推介,心里犯嘀咕,居然140分钟之长,苏大哥有这么仗义尽责吗?竟然是彩色修复4K,那岂不是非常非常珍贵精美的纪录片?然而我立马下票。原因只有一个,历史要日常铭记,和平团结出道义自由!

此片是演绎式记录传记,是电影也是纪录片,所谓决胜时刻,是和谈失败渡江战役的前后、因果的发展,以主线辅线带动影片,展现当时两党的态度、抉择。

好看不止一点:

1.主旋律加纪录片外衣,不必期待电影要素齐全职能完备,注定也无法兼得。只要能想起来那段激心动魄的历史,能加深了解当时时局,也是非常好的一次学习。

2.如讲,不必过分在意形式。简单的平铺直叙,两条叙事线并行,交代对立身份、事件、矛盾,清晰明确;但表现上略微简约缺少细致刻画,也是由于大的事件长的时间段限制,纪录片传记大抵如此,尤其主旋律题材。正因如此,简单了然,不必翻书恶补。

3.大荧幕观看,视听效果远超线下。配乐超级厉害,渲染情绪非常重要,刚开始就足够吸引;画面很美,敌我色调一冷峻暗黑一阳光温暖,配乐同样交代分明;两个镜头很绝,一个是蒋介石垂钓的摇镜横移跟进,与周围静物和凋零的一个对应表现;一个是谈判的升俯,交代对立阵营焦灼停滞的场面。

4.人物演绎上,主席来了回爱情导师加捉麻雀,也是少见的暖男温柔形象,够生活化表演很讨人喜欢。相信这在绝大多数影视中是不会有的,其中听闻小战士牺牲的那段,连续流泪两次。敌我双方领袖的表现上,蒋介石也算一介匪类,满口文邹邹的酸诗俗语,不必惊呼文雅精致,却符合背地里光明正大的恶劣行迹。

5.目前我单方面发现,此片的文宣非常之落后之差,难以想象。如此优质珍贵影像和历史再现,主旋律都不推广的?首映当日晚九点钟,俩人包场?!但是享受两个多小时的清净完美的观影体验,没有吵闹干扰。

6.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苏大哥仗义尽责不知道,或许是剪辑或许是片源就少。纪录片实时影像是真的精美,但就是太少太短,完全不够预期值,因此观影要认真感受,仔细的盯着修复彩色版的一帧一幕!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 篇8

《决胜时刻》作为主旋律电影,拍到这个程度可以算优秀了。

名字可以说是双关,既是国共两党的决胜时刻,又是肃清敌特角度的决胜时刻,所以可以说是双男主,毛泽东+陈有富,或者说是唐国强+黄景瑜!但是毛泽东的气场实在强大,看起来像是唯一男主。

查了一下,陈有富的原型叫高富有,是毛主席驻香山时期的警卫连长。

从国共决胜角度来说,历史早就为人所熟知,相关影视剧也拍过不知道多少,剧情要做大的改动是绝无可能的,我推测制片团队的初衷,是想通过加入陈有富这个角色,把电影拍成一个爱情+敌特片,以增加看点和悬念,但是这个度很难把握,而且主旋律电影,来自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指导会很多,我相信关于陈有富抓特务部分,原本是有更丰富的情节和大量的镜头,后期被大量删减了,更多篇幅给了国共双方的领导人。

电影中有很多细节,比方特务耳朵上的黑痣镜头特写,是能看出当初拍摄时是作为破案伏笔存在的,但整个破案过程都很简略,最后更是以罗瑞卿一句“该收网了”就大功告成了,可见关于抓敌特这部分,是删了不少。当然这是合理的,作为一个主旋律献礼片,更多镜头给到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肯定是政治正确的,无可厚非!所以我说,制片方能平衡情节,拍到这个程度,已经算优秀了。

优秀的还有情感的渲染,很多地方都看的热泪盈眶,当然这里面有民族认同感的加成因素。

虽然之前已经在网上看到,但最后开国大典的彩色真实影像还是令人激动万分,尤其是作为一个毛粉,更是情难自已。

《决胜时刻》精彩影评 篇9

作为庆祝祖国70周年华诞的献礼影片,《决胜时刻》制片方坚持艺术创作要以史为本;坚持核心演员要端人正士;坚持拍摄制作要精益求精。

于是,编剧何冀平用四个月时间研阅数百万字史实资料;片中戏份颇多的黄景瑜,高烧39.3度依然坚持工作;剧组辗转65个拍摄地,仅用67个工作日便完成了全部摄制。

影片回溯了1949年发生在香山的那段鲜为人知而又关乎民族命运的峥嵘岁月,弘扬了共和国缔造者们鞠躬尽瘁的大无畏精神。

截至发稿,《决胜时刻》在三大影评平台上的口碑评分汇总如下:

豆瓣7.1,5627人参与互动,其中给出四星和五星的网友占53.3%。

猫眼9.3,1.2万人参与互动,其中打出9分和10分的网友占82.7%。

淘票票9.1,1.8万人参与互动,其中打出9分和10分的网友占73.1%。

这是一部旗帜鲜明的主旋律电影,如此正面的观众反馈说明影片带来了全新的观影感受。

下面,作者从五个方面向大家分享——我眼中的《决胜时刻》。

立足宏大格局

影片的整体架构是由五个连贯的剧情段和一条独立的故事线组成。

五个剧情段:

北平解放,进驻香山。

隔江对峙,和平谈判。

百万雄师,渡江战役。

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开国大典。

一条故事线:

李克农领导下的警卫队长陈有富(黄景瑜饰演)和毛人凤(张涵予饰演)遥控下的军统特务戴鹏程(曹炳琨饰演)之间的殊死对决。

这种“5+1”的模式设定,既可谓用心良苦,也可谓巧妙至极。

其一,用经过艺术加工的“反特故事线”将真实的历史节点串联,在提高影片观赏性的同时践行了教人育人的宗旨。

其二,隐蔽战线的残酷斗争配合正面战场的针锋相对,更加凸显了时代浪潮下的风起云涌。

聚焦重大事件

电影不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展开叙述,而是客观公正的将历史真相还原。

比如,影片中蒋介石命令毛人凤伺机刺杀宋庆龄,而毛主席委派邓颖超携亲笔信诚邀先生共商国是。

比如,面对英舰紫石英号侵犯领土咄咄逼人,国民党方面默不作声而毛主席指示江防部队坚决打击。

一边是分崩离析,垂死挣扎。一边是众志成城,人心向背。

一边是心存幻想,奴颜婢膝。一边是不畏强权,敢打敢拼。

谁代表着独裁和反动,谁代表着人民和进步,观众一目了然,答案自有公论。

展现伟人风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这场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所有为了新中国诞生而拼搏奋斗的人都是伟人。

电影既刻画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意气风发,也展现了基层战士的斗志昂扬,更体现了普通民众对新时代的殷切盼望。

比如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较以往着重塑造了主席幽默风趣的一面。

观众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叫谈笑间指点江山,什么是千里外运筹帷幄。

比如黄景瑜饰演的“陈有富”和王丽坤饰演的“孟凡予”,还有小战士“田二桥”。

他们代表了千千万万个在革命征途中前赴后继的无名英雄。

再比如“请主席抽烟”的梅兰芳以及“看主席面熟”的街边小贩,从他们身上能够理解众望所归和得道多助的真正含义。

两个印象深刻

《决胜时刻》的画面衔接和镜头转换非常考究,每一帧内容都有特殊的意义。

影片中,当蒋介石恼怒毛人凤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行程一无所知时,毛泽东等五大书记正在祭奠国民党的创立者孙中山先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剧情对细节的处理十分严谨。

中山像前,五大书记中四人鞠躬,只有朱德一人敬军礼。

这非常符合朱德早期的身份和履历,他19加入中国同盟会、19参加辛亥革命、19参加护国运动、19参加护法战争,在推翻封建统治和袁世凯北洋政府的斗争中,朱德一直是孙中山的部下。

一晃经年日月新,虽故人已逝,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青山未改,所以朱德用军礼缅怀,于情于理均至诚至真。

还有一处情节,把蒋介石集团的寡廉鲜耻和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国共和谈失败,渡江战役胜利结束,周恩来副主席真诚邀请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将军留在北平,毛主席更是未雨绸缪把他的家人安全接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潜伏北平的军统特务戴鹏程在开国大典的锣鼓中举枪自尽,他以死效命却只换来蒋介石的不闻不问。

两个潸然泪下:

《决胜时刻》不仅具有磅礴的历史观,对情感的渲染也极具张力。

影片中,警卫员田二桥自愿随一线作战部队参加渡江战役,他牺牲在敌人阵地的滩头,牺牲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毛主席闻讯后没有更多的言语,只是痛苦的看着远方。仿佛在这一刻,他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而是一位失去亲人的长者。毛岸英站在主席的身后。主席不会知道,多年后自己的长子也将牺牲在异国战场。

看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影片最后,一段彩色高清的开国大典影像首次震撼发布。

画面中,一张张面孔是那么亲切,一个个身影是那么伟岸。

瞬间,浓浓的历史认同感和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看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决胜时刻》,决胜精神。

它必将传承,在新时代中迸发更加澎湃的力量。

国家记忆中的决胜时刻

走出影院,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伟大的祖国诞生至今,太多的决胜时刻值得铭记,我想起了汶川地震十五勇士。

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强震。

灾区道路损坏严重,地面部队难以抵达,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

形势万分危急,救援迫在眉睫,空降兵成为进入灾区的最后希望。

然而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可供空降的地域十分狭小。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执行空降任务的十五位士兵必须在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条件下,于5000米以上高度跳伞,而这无异于生死盲跳。

十五位勇士没有丝毫迟疑,他们知道唯有穿越这重重险阻,才能将生的希望带给绝境中的百姓。

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这是他们的决胜时刻,这是空降兵的决胜时刻,这是中国救援的决胜时刻。

《决胜时刻》通过扣人心弦的历史轨迹和震撼人心的人物史诗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依然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唯有奋斗者能留下印记。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唯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才能谱写出壮丽的新 篇章。

作为新时期的中国青年,我们不能辜负伟大时代赋予的重任。

上一篇:谐音小学生歇后语下一篇:改变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