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德育课(精选8篇)

中学德育课 篇1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高中学生,正由儿童向成人过渡。他们思想单纯,爱好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可塑性大。但由于中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中学德育即狭义的认为中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地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一、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令人深思

1.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青少年抢劫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例如,网上披露某校一学生由于在考试中5门功课不及格,难以向家人交待,竟将父母砍伤,某学校学生为在网吧上网,没有钱就抢劫等等。

2.厌学学生日益扩大

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3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3.思想严重腐蚀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品经济、西方各种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以致言行上有些“出格”了,甚至出现部分学生生存观念发生改变,缺乏精神支柱,思想空虚,品德下降。

4.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尤其近些年出现“富二、三代”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脏话臭话随口流露,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现在的中学生只知享受,不思进取: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只知爱幼,不知敬老:只知爱己,不知爱国。缺乏民族自尊心,仁爱之心者比比皆是。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另外,是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部分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眼不见为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美其名曰:“此乃新形势下的生存之道”。长此以往,思想品德教育形势显得十分严峻。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从学校的整体改革入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首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全局。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从整体上深化教育的改革。使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模式转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轨道上来。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坚持进行教育改革,形成整体的育人环境,增强德育的实施。

其次应从教师做起,“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现在,很多教师总认为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了“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诸多问题不关心,所以应提倡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校要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内容,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研究,从而加强学校思想教育。第三,德育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外,还应在其它学科中加以渗透。针对学科特点,政治课教学一定要结合当前形式,要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不同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顺便启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与目的,从理论的角度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道理。

2.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中学要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

中学德育首先必须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树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育观念,摒弃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针对学生情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的内容和整体规划。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中学阶段各年级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校德育工作还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德育整体教育上有所突破。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

首先要抓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心理的隐形教育,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抓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应成为心理医生,要有比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理论武器。平时,教师要多与学生亲密接触,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近学生的心灵,解除师生间的心

理屏障。总之,教师应以良好的形象,细致地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眼中的“信任危机一,真正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中学德育课 篇2

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困境, “德育孤岛”现象以及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一) “德育孤岛”

根据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提出“德育孤岛”概念。它包括两层涵义:外部孤岛和内部孤岛。外部孤岛是指各个学校各自开发案例和开展案例教学, 同行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内部孤岛是指在同一个机构和单位内部, 教师相互很少在德育工作案例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 各自耕耘各自的一片德育园地, 同事之间缺乏横向交流。

(二) 德育理论跟教师实际工作需要相距较远

灌输很多理论和原理, 在真实工作中却派不上用场, 这是德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弊端。德育工作中充满了未知数, 遇到问题时不是简单套用理论就能应付过去的, 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唯一正确的解决办法。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说, 判断力和决策力都显得很弱, 迫切需要了解怎么样像有经验的教师那样去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做出专业的判断。

因此, 构建一个管理有序、使用便捷的案例数据库, 开发、搜集相关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实现案例信息服务功能, 为教师德育工作提供有实战价值的参考, 更好地为中学德育工作及德育师资培养服务, 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

二、德育工作案例库前期相关研究梳理

(一) 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以“德育”、“案例”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共得到119条结果。经分析, 这些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是具体案例分析 (84篇) 、案例教学 (17篇) 、基本理论探讨 (12篇) 、案例撰写 (2篇) 。从分析结果看, 目前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相关研究, 大多仍局限于具体案例分析的层面。德育案例教学研究在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情况下, 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对德育案例基本理论的探讨大多也仅停留在“德育案例研究的价值”、“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特点”等层面;针对案例撰写的研究仅有2篇, 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二) 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研究

以“德育”、“案例库”作为关键词取交集在中国知网 (CNKI) “题名”字段进行检索, 没有任何返回结果。将两个关键词输入百度搜索引擎, 也没有符合要求的结果, 只返回了“德育案例”、“德育工作”以及其他领域案例库等模糊匹配的结果。再加上“中学”关键词后, 检索结果更不尽如人意。针对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分析结果反映出, 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较为薄弱, 亟待加强;而针对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检索结果则反映出, 严格意义上具有开放性的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建设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急需填补。

(三) 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

与德育工作案例研究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研究的情况不同, 我国针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却较为充分。

1. 其他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自1919年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沿用并创新了案例教学法后, 之后六十多年间, 逐渐从美国推广至英、法、加、德、意、日本等多国, 除了商学、法学、医学教育外, 其他专业教育领域也纷纷提倡案例教学法, 并且建立了案例发展及交流中心, 进入全面推广阶段。

中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从国外引进案例教学法的, 在管理院校受到比较多的重视。在全国MBA教指委支持下,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出版了16部案例教学指导书籍、《管理案例研究》刊物, 举办了中国企业管理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及40多期案例教学法培训班, 拓展了与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交流。2007年成立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在开发本土化管理案例、传播案例教学成果、促进案例教学经验交流、MBA院校间案例资源共享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

2. 师资教育领域的案例教学法研究

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案例教学法在师资教育中的运用和研究起步较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涌现出一批研究学者, 此后研究力量有明显增长。案例教学法运用及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学、多元文化教育、教材教法、职前教师实习、专业伦理等方面。第二, 将案例教学法置于师资教育这一新领域, 突破了案例教学在法学、商学、医学的传统运用。第三, 未形成系统的师资教育领域案例法学说, 理论范式并无显著出新。应该说, 师资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是从成熟的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成功借鉴和移植。

综合来看, 我国近年来案例教学法研究的兴起正与当前德育工作案例研究的薄弱以及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空白形成鲜明的对比, 侧面反映出加强研究, 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必要性。

三、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破解当前德育困境

(一)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假设桥梁

在德育师资培养中, 经验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一些宝贵经验因为没有一种好的形式保存下来而流失, 更多的经验则是分散的、原始的, 潜在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在某种意义上, 案例就是经验的载体, 是对经验的整合和保存, 可以反复供学习者分析和反思。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一方面可促进单位内部教师分享心得,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间德育经验交流提供平台, 有利于打破“德育孤岛”的孤立性。

(二) 有助于教师了解德育工作实务

对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案例有较多详细生动的描述, 便于直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教学较多关注教师工作的复杂性, 揭示比较典型的教学及管理中的问题, 分析教师行为和采取措施的理由。这种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在真实背景中学习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获得感性认识。

(三) 有助于教师模拟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可使缺乏经验的教师思维模式逐渐靠近有经验的教师, 学会像有经验的教师一样去思考。德育实践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 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 但是可以借助案例这种工具, 使教师在真实的、多层次的问题情境中思考, 理解变得更清楚, 认识变得更深刻。案例教学侧重于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讨论,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和理论。

四、结论

总之, 从应用层面来看,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对于在职教师, 案例开发和案例使用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工作反思, 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对于职前教师, 案例教学法运用真实生动的案例, 引导自主学习,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有利于高工作水平。从这个意义出发, 本研究与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密切相关,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中学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的构建过程中提炼出的理论思考将丰富案例教学理论, 检验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从操作层面来看, 数据库技术是一项相对成熟的技术, 而案例库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应用, 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具有可操作性。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 存在“德育孤岛”现象以及理论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等困境。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是系统化、有序化的案例来源, 是中学德育工作和德育师资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构建中学德育工作案例库, 有助于在“德育孤岛”间架设桥梁, 帮助教师更快掌握德育工作实务, 破解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困境。

关键词:中学,德育,案例库

参考文献

[1]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库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启示[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0)

拓宽德育渠道 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篇3

关键词:德育实践 德育渠道 德育建设

教师作为中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在学校德育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所认同和体现的德育价值取向对受教育者具有重要影响。德育的存在不仅在于帮助个体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在于使人类的自由本性得以发扬,使个人的独立人格得以确认,人们自主、自觉、自尊等自我肯定的人格属性得以涌现,在这基础上才能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结合,也才能满足人诸种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需要。所以,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建设

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教育的作用和使命,以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辨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审视,尤其要与转变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德育观和人才观。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切实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德育研究能力。研究德育新方法,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本校实际,努力使德育方式、德育过程、德育内容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德育方式,为提高德育实效,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合并的学校,学生成长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学生心理的一定差异,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让他们能尽快融入新集体中,促进学生德育的进一步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为此,学校组织班主任到德育工作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吸取他们德育工作中的经验;邀请德育工作先进培训班成员来学校畅谈经验;不定期邀请专家来学校组织讲座,借以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暑期,学校借助市进修学校的专家组织了班主任培训班,以提高全校教师的德育能力。我们知道,教师的劳动在学生心中始终具有表率性,他的道德情操、作风仪表和劳动态度对学生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经常看一些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波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后进生更要“厚爱”,以鼓励教育为主。对学生严字当头,爱在心头,要善于宽容学生。适当的宽容有时能收到惊人的教育效果。以情动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实施爱心(或博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活动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比如,有的学校年年搞活动,年年老样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或是热衷于轰轰烈烈的宣传效应,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春游、秋游应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是,活动前没有进行严密的设计,没有进行深层开发,只是玩玩而己,而且,附近的景点就那么多,从小学到中学,已经无处可玩。更重要的是,现在搞什么活动都是有偿的(不排除有盈利的趋向),学生从内心就有一种排斥倾向,认为学校借口搞活动,实质是为了挣钱。由此,德育活动非但没有起到德育的教育功能,反而起到负面作用。

我们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感染。有时,学生在一场足球赛或联欢会中获得的集体主义情感体验,是教师任何美妙而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的。集体活动,就内容而言,可以涉及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就规模而言,可以是学校活动,可以是年级活动,可以是班级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就形式而言,可以是学习交流、思辨讨论,可以是游艺娱乐、文艺表演,可以是体育竞争、劳动比赛,可以是社会调查、远足郊游等等。同时开展的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仅仅在社会上才能领会流行时尚,在校园中照样可以,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使学生不会感觉到校园生活的枯燥;又如:普通话演讲比赛,不仅让学生明白会说普通话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如:英语演讲比赛,使学生明白作为现代社会学生,学好母语固然重要,但学习多种语言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另外组织师生一起观看纪录片《洞穴之光》,师生同流泪,一起感受我们要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感受洞穴之中孩子的淳朴和苦中有乐的精神;为遭受病痛之苦的同学捐款,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平时节约下来的零花钱,一点也不犹豫;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清明节扫墓,拔河比赛,各班行为规范达标评比,民主评比学校团支部……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学校及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

三、充分培育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很多学校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确立学生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没有也没能认真了解学生基于自身成长经历、生活阅历和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真正需要与感受,缺少对学生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之上的对话,很难实现与学生的精神交融,使学生顺利接受学校的教育引导。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足,片面强调说教、规训与灌输,德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才可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真正去体会学生特殊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体会学生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不成熟的人,不再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权威。

在这方面,我在平时和学生的交往中,充分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多方关注各个学生的信息,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交友等情况,了解社会信息。这样,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和他们谈学习,也会和他们谈社会流行时尚,谈他们年龄阶段出现的一些现象的正常性;不仅谈他们的家庭,也会谈自己的家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缩短和我的距离,也让他们能和我真正谈心,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我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我的批评教育,因为在与我的交流中他们能深刻领会一些原来不甚明白的道理。上学期,有个叫裘琨的学生,从小学的成绩看,基础还不错,但到了初中,就出现了厌学情绪,经常惹是生非,一天下课后,我把他叫到无人的地方开始和他交流,从他父母小的时候谈起(我们是同一个地方的),到社会发展状况,分析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叫他读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期末考中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四、适时合理的运用德育中的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通过外部的各种条件作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达到对情意和行为的感染、调节和控制,从而达到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目的目标。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成型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种隐蔽的、间接的德育教育满足了青少年的个性要求,会使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受到尊重的并主动地接受外部的影响。

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园的环境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塑造、教师形象的塑造、新型的课堂人际关系的确立等几个方面实施: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要生活空间,学生道德认知的获得、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校风、班风对个体的教育要求不是明确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经常参与的各种环境要素及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行动;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要在课堂上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交往;要形成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协作、竞争的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学生自我个体融入到具有内聚力的群体之中,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说是花了很多心血。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宣传窗的设置,从校训的确定到特定时间的宣传标语,无一不是发挥集体的力量,最后落实到位。让每位初来乍到的家长和学生在第一时间能认同它,喜欢它,信任它。班级内从名人字画到丰富多彩的黑板报,从干净整洁的地面到张贴规范的布告栏,无一不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各教师在校园内行走时,都面带微笑,如:有一位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初三女生对教学副校长说:“看到裘老师对我微微一笑,使我瞬间扫除忧郁,全身轻松。”听到这样的话,我何尝也不全身轻松呢。应该说,从最初的有些家长对学校合并的反对,到现在的认同,我想,这应该就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肯定,也说明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五、建立完整、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所谓道德评价,就是生活于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学校道德评价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裁决,分析判断哪些行为是善的,哪些行为是恶的;对善的行为给以赞扬、褒奖,对恶的行为加以批评、谴责,进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承担的道德责任。

学校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优化道德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但使德育目标、德育任务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确立之后,可以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哪些方面还存在着缺点,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出相应对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也使得德育理论更加系统;教育过程有了参照物,教育活动中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但是德育评价也不能使学生进入误区,如某中学规定,学生做好事可计入思想品德分。其中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扶老人过街值几分?”在有些地方,思想品德便被简单地抽象为“扶老人过街”“为灾区捐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带着个人的功利目的,做好事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便变了味。因为,带着功利目的的人行动之前权衡的也许是:做这件事能值几分?一个思想品德得了高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有善心和爱心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为了得分而扶老人过街的人,也许连父母都不愿孝顺。为了得分而向灾区捐款的人,也许自私吝啬。因为,他们在做这件事时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不是其他。

由于新课程改革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德育的新课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新课程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应如何构建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在德育实践中加强中学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润梅.对中学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J].2008(13)

2.李启平.中学德育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教育革新[J].2008(9)

中学德育课 篇4

评选活动总结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为配合我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优秀班(队)会、思品政治课优质课评选活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加强老师素质,培养和造就教师新秀,我校于2012年3月开展了评选活动,现将总结如下:

本次评选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初评阶段(2012年3.7—2012年4.2),由各学科组组长组织进行,选出复赛选手参加学校的复赛。复赛阶段(2012.4.2—2012.4.23),由政教处和教导处共同进行。

评委会成员对教师的课进行统一评选,评选结果如下: 家长学校优质课校内:

一等奖:包宇峰 二等奖:王筝

德育活动课校内:

一等奖:姜艳辉 二等奖:冷玉华

下面,让我们以掌声对以上获奖教师表示祝贺!

本次活动有领导的精心组织,科组长的密切配合,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现已圆满结束。

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一年组,学校特设“特别组织奖”以兹鼓励。希望参与的其他教师再接现厉。没有参与的教师,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勇跃参加,贵在参与,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毛都中学政教处 2012年5月

家长学校、德育活动课

评选活动总结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

中学德育活动方案 篇5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党和国家一直很关心的大事。新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中心,以“德育首位”和“全员德育”为理念,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原则,构建出我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活动背景

由于我校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的山区,地理形势复杂,交通不便,致使学生假期活动范围小、场所少,假期活动内容单

一、缺乏组织;又由于家长文化素质低,对学生假期生活的要求不高,管理不当,引导不够,致使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差,道德观念不强。经验告诉我们,校内教育再好,校外若没有一定的德育引导,没有得力的监控管理,学校教育仍会有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三、活动目的为了让学生的每个假期都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让他们成为文明、守纪、有道德的小公民,真正实现“离校不离教”,我校充分调动每个任课教师抓德育的积极性,全面开展“人人参与,德育没有节假日”活动。活动中,每位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教育及监督。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组建领导小组

组 长:张卫星

副组长:张岳良

成 员:刘军、储健康、朱玺金、殷世华、朱晔、杨秀桃

(二)、具体落实人员分配(详见附表)

以各自然村为单位(就近、方便为原则),将全校学生进行重组,每个自然村确定两到三位德育指导

老师,实行分片管理,深入学生实际,负责对学生假期的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指导,从而了解学生在假期内的思想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管理名单打印成册,分发给相应的指导老师。

(三)活动安排

1、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期,而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使他们的心性很不稳定,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叛逆行为,诸如斗殴、逃课等。这时期的青少年特别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需要合理的制度约束,需要真、善、美的东西来熏陶。在班主任教育的基础上,相应的德育指导老师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目的性、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多样,可以是书面交流、可以是个别谈话、也可以是集体讲座。

2、不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小组成员在家表现情况。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学校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往往是多面的。要想真正做好、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就应该通过家访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访过程中,指导老师要着重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督促;另外,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在家做家务的表现等方面的情况,若遇到学生经常上网等不良行为,要及时与其进行思想沟通,并引导其家长加强监督力量。

3、假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漫长的假期,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容易产生倦怠情绪,此时德育指导老师定期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指导老师在假期中要定期检查小组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至少10天一次),发现优点要及时表扬,发现不足,更要加强督促,以保证假期作业质量;另外,为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防止学生无限制地沉迷于电视、无聊游戏之中,指导老师可根据村镇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一:爱我家乡。通过访问身边的人、调查身边的事,亲身感受家乡发生的重大变化,加深小组成员对“村镇”风土人情的了解,并通过畅谈“我为家乡做点啥”活动,加强

学生的家乡意识,并引导学生为营建美好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活动二:环保行动。教育小组成员为村镇的环境建设服务,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切实开展“我是小小清洁工”活动,为村镇院落“美容”;并开展“植绿”“护绿”工程,组织小组成员在屋前屋后和村子山坡上种花、植树,为绿化家乡、美化家园作贡献。

活动三:爱心行动。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有效地组织小组成员到村镇老年协会和孤寡老人家中,为他们打扫、清理院落,并为他们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宽慰老人的心。

活动四:法制宣传。假期中,学生若缺少管理,往往容易走向误区。为此,假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一些法治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书写“村镇宣传栏”,在锻炼他们宣传能力的同时,达到村镇法制宣传的目的。

活动五:安全教育。通过宣讲交通规则、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安全知识活动,来增加学生自身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五、注意事项

1、德育指导老师要统计好学生的联系方式,具有高度责任心,嘱咐学生注意交通安全,实行点名制度。

2、平时随机德育教育与假期教育相结合。

3、每次活动及时做好台账。

中学德育论文 篇6

任妍妍

内容提要: 培育品德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从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培育高尚的品德。关键词:以情感人音乐审美榜样行为规范

当音乐还在空气中萦绕,突然我的眼神凝聚在一个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的泪花上,它是那么晶莹剔透,透过泪花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在歌曲《承诺》的歌声的感召下,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一起奋力挪开那一块块因地震而塌下的砖头...... 这是一堂以赈灾歌曲为主题的音乐课上令我铭记于心的一幕,也让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不断地在思考,这滴泪水也许在别人看来觉得很平常,但在我内心却觉得弥足珍贵,这是久违了的感动,是真诚的情感碰撞,美好的心灵洗礼。此时此刻,歌声是一条纽带,把一颗颗心连在一起。无需更多的语言,也不用去过多谈论音乐的知识和技能。过去当我们把重点都放在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上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的培育,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首先,我们的职业是教师,应以育人为本,其次作为音乐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要充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学习——内在的财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该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该具备发展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这也是教学的三维目标。历来的教育都把“传道”放在培育人才的首位,即所谓德育,表明了培育品德的重大意义。而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更为培育人的品德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培育品德应贯穿和渗透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中,并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发挥音乐特有的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展开的,还包括爱家乡、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助友爱等。同时,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寓德育于美育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培育品德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培育品德的 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如:让学生目睹那双因地震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此时此刻,他们不会无动于衷。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 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 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周杰伦的中国风的歌曲《千里之外》、《青花瓷》等。另外在弘扬我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地区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把古典交响乐与现代电子合成技术很好结合的雅尼的音乐,他的音乐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保持开放的姿态,通过音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音乐更生活化,提高学习的兴趣,令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

三、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 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在音乐的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如正确的演唱姿态,良好的心态等。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音乐课虽然希望学生能活跃课堂,但没有纪律的约束是不行的,无视纪律,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建立有序的课堂才能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

“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在这次四川的地震中,我们为许多80、90后少年的优异表现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使我们教师有信心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中学德育课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建构学生积极心态的前提条件

建构学生积极心态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学会”为“会学”,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观就要克服几种错误的观念与做法:一是无视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上自导自演, 把学生纯粹当成“观众”来对待。二是只对学生现实状态的进行评价, 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导致学生丧失发掘自身潜能的积极心态。三是无视学生的差异性, 总是习惯于按照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 不注意学生鲜明的个性差异。

2.坚持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互动过程, 摒弃教师主宰课堂一切的错误观念, 坚持民主平等的教学观。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创造民主、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 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 从而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感受殷切的希望, 从而体验成功的愉悦。

3.树立惜时高效的时间效益观

学生听懂了, 教师还在反复地讲;学生已会了, 教师还要求其反复地练;可说可不说的话, 还在津津有味地说, 甚至拖堂等。上述现象只能导致学生消极心态的产生, 教师要重视时间的价值, 具备“经济”头脑, 树立时间效益观, 走“内挖潜能”的内涵之路, 这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建构积极心态的主渠道

1.激情取信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建构学生的积极心态, 就应使学生“亲其师”。积极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 以激发学生情感, 取信学生。用真诚的微笑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与殷切期望, 从而自觉愉快地学习, 微笑会给学生鼓励和鞭策, 焕发其学习的主体意识;用扎实的基本功赢得学生的敬佩之情, 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常为己充电, 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激情满怀地授课, 用丰富的智慧、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和启发学生, 让学生感悟、理解知识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把握知识的内在规律, 注意理论论证的逻辑性、实例分析的透彻性, 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的可信度。

2.激趣搞活

兴趣能有效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趣”与“活”是统一的, 无“趣”则不“活”、则无“题”。精心设计导课, 起到先声夺人、引发兴趣的功效;结合社会热点, 关注生活焦点, 这是引发搞活的关键。德育课内容大都比较枯燥, 理论比较抽象, 而要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焕发生机, 使抽象的内容化为形象的东西, 使教学具有趣味性, 最关键的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特别应当结合社会热点, 关注生活焦点;课堂幽默, 这是引趣搞活的“润滑剂”。幽默化的语言, 充满哲理的幽默故事, 会使学生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明白深奥的道理。

3.创新设计

课堂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运用创造性的教法, 发挥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以教材为依据,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 不断充实一些新知识、新信息, 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鼓励表扬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 开拓新境, 以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 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敢于向书本“权威”挑战, 敢于向教师反问。

三、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是学生积极心态建构的重要条件

1.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功能

运用幽默故事或幽默语言, 让学生多笑一笑, 易活跃课堂气氛;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歌词, 易接近学生, 引起共鸣;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 学生听起来自然亲切, 易于理解和接受;像故事一般地叙述, 易抓住人心;诗朗诵或诗一般的语言, 易给人激情的遐想;运用高度概括的名言警句, 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利用深入人心的广告语, 易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如在讲《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农村集体经济——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把歌词和广告语有机地结合起来:“星星还是那个星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山也还是那座山, 梁也还是那座梁”, 山水依旧, 承包前与承包后,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样讲解, 教师的语言就显得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 灵活多变, 不仅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兴奋点,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感到课时“短”了, 无疑起到了建构学生积极心态的作用。

2.设置疑问, 激发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可见“疑”之重要。设疑是发挥出学生的积极心态极为有效的方式, 尤其是重视提问的艺术。善于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急于究源探底;多角度多层次设问, 易开拓学生思路, 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提问要新奇, 追求新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好奇心尤其强烈,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开拓学生思维的新局面;提问要选准切入点, 教师不应张口就问, 而要仔细推敲琢磨, 切入点选得准学生就会兴趣昂然, 也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提问要适度, 课堂设问要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知识实际、能力实际, 本着“跳一跳摘着桃子”的原则, 做到提问适中适度就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就能激发出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问题设置既要精妙, 又要有品味。问题设计精妙要有价值, 如投石激水, 对活跃气氛、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是十分关键的。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有高度又有坡度, 问题精妙能很快地使学生兴奋起来, 激活思维;而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又可激发思考, 引发争鸣。

总之, 只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注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化, 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力的“磁场”, 就能吸引住学生, 为建构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个性化的教学艺术三方面论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心态的建构问题, 对于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益处。

中学德育课 篇8

【关键词】德育工作;心理需要;学生实际;学生主体;德育网络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新一轮课改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本文就中学德育工作的问题和对策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要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需要相脱节的现象

传统的德育工作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成长实践相脱节,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点,对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只能是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如学习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不具有时代特征,无法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

要改变德育工作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做法,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无数事实证明,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把心理教育引入课堂教育领域,重视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了解和疏导,增加师生间的心理沟通。教师应注重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二、要改变传统德育重说教、轻实践的德育方法,强调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传统的德育工作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重知而轻情和行,把知识的学习摆到了不适当的位置,使思想政治课异化为一般的知识课,失去了情和行,也就失去了思想政治课的灵魂。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法,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识别能力差,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思潮进行剖析判断,以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青少年学生时刻面临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的诱惑,采取单纯的禁止不是根本的办法,应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学校和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充实他们的生活,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品行。

三、要改变学校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校的德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使受教育者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传统的德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向学生传授固定的道德规范,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教师往往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求一律,阻碍学生个性及主体性的发展,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影响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动起来,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热点问题,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充分利用图书室、课外资料及网络等渠道,让学生搜集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分析讨论,将热点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改变由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改变传统德育工作中学校与社会、家庭相脱节的现象,加强多维联合,形成德育网络

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一致,对子女娇生惯养,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拔苗助长,严重阻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再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影响,严重影响了未成年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产生了“五天的学校教育敌不过两天的社会影响”的现象,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差之千里,对中学生的心灵产生重大的震动,因此,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德育工作不单单是教育工作者的事,全社会都应关注,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整个社会道德教育普遍弱化的情况下,要转变学校德育工作中不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现况,改变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脱离实际、呆板生硬、成人化倾向、缺乏实效等情况,德育工作者要创新思维,转变观念,掌握德育工作新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萍,谈当代心理学者的素质要求——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给我们的启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周秋竹,浅析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效果,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4]周勇 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5]刘慧 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6]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关于期中考试总结反思下一篇: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