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国培计划”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而启动的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深入了解“国培计划”的实施状况,总结“国培计划”的成就和经验,发现培训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国培计划”的对策建议,我校按《户县教育局关于对2014年 我县“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进行调研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对我校“国培计划”活动进行了调研。主要采取了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的形式。从“国培计划”启动以来,我校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创新,狠抓质量,圆满完成了“国培计划”培训任务。

调研中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力度不够,造成部分教师对“国培”缺乏了解。二是需求调研不足,导致学习内容不能有效适应教师需求。三是部分培训机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知识性、讲授式课程较多,一线优秀教师课例及点评等实践性课程较少。四是有些培训机构远程培训资源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影响学员学习效果。五是部分教师对国培缺乏正确理解,培训只是为了积累继教学分,学习力度不够,培训成为形式。六是置换脱产研修未考虑到学校实际,我校师资本就紧张,顶岗教师难以正常到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地完善政策,进一步推动“国培计划”实施,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培计划”宣传工作,使广大教师乃至公

众了解、支持并推动“国培计划”。二是着力加强培训的前期需求调研,使培训内容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加强对各学校有需求学科的调研,切实保证有需求教师参训。四是进一步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实效性。五是大力加强远程培训资源建设与管理,提高培训效益。六是加强对置换脱产研修的科学管理与调研,切实保证各校的正常教学工作。

户县渭兴初级中学

2014.3.31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户县渭兴初级中学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2

在实施“国培计划”过程中, 我们只有抓好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选取、培训师资遴选、培训方式选择、培训组织管理等影响培训效果和质量的几个关键环节, 才能为顺利实现“国培计划”目标提供可靠保障。

一、认真做好调研分析, 为有效培训奠定基础

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因此实施“国培计划”必须遵循教师培训的规律, 要清楚了解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 明确本次培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 做好培训前的相关准备工作。

1.做好培训前的调研分析, 了解培训对象及需求

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源于对培训对象的了解。只有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参加培训的需求, 解决“培训谁”的问题, 分析他们的所想、所求, 才能使培训有的放矢, 提高实效。

参加重庆市农村小学骨干教师顶岗置换脱产研修的学员, 是重庆市区县农村小学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有的教师在本校及地区的学科教学中有一定的影响。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内容安排的接受程度与参与态度, 是影响本次培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 我们从了解学员情况入手。通过对部分学员进行培训前的问卷调查及走访区县教委、学校, 与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及老师进行座谈, 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期望、意见及建议, 将所了解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分析, 以此作为制订培训计划的依据。我们把所了解的不同需求和问题安排到各个教学主题里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与讲解, 同时把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为本次培训共同研讨的问题设计到教学活动中解决。其次,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要求每人上交一份原有教学设计方案, 通过组织学员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 了解学员原有的教学情况, 分析学员存在的教学问题, 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奠定基础。

2.明确培训要求, 确定培训目标

确定培训目标是保证培训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1) 必须明确 “为什么培训”。这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 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部及市教委有关“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 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对开展本次“国培计划”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 要清楚了解参培教师情况及培训需求。由于每个教师的基础条件和具体情况不同, 对培训的需求和期望较大的差异。通常所说的教师需求, 是指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的能代表本次参培教师共同愿望的需求。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和分析, 综合形成了本次参培对象对培训的三方面需求:观念及知识更新需求、实践方法指导需求、成长示范与引领需求。 (2) 实现政府与教师对培训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我们将教师的培训需求与上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融教师培训需求于实现国家对培训目标要求之中, 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来确定本项目培训的目标, 即“ 一重点、二转化、三形成”。一重点是, 重点培养热爱农村教育事业, 师德高尚, 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的“种子”教师; 二转化是, 通过对培训研修成果的形成与转化, 促进小学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发挥“国培计划”的作用;三形成是, 探索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研修方案, 创新培训研修的途径、内容和方式, 为有效开展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有益探索。

二、精心设计培训方案,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培训目标确定后, 要精心设计培训形式、内容、过程及组织管理等教学活动的细节。这是搞好培训的又一关键环节。

1.围绕目标制订培训计划, 针对要求安排培训内容

制订培训计划, 安排培训内容, 是实现有效培训的关键。这是解决“培训什么”的问题。针对培训需求及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修培训设置成四个阶段:集中研修阶段、影子研修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岗位实践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培训内容既相对独立而又各有侧重, 四个阶段紧密联系, 构成完成培训目标任务的一个整体。 集中研修阶段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目标, 主要安排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专业素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相关内容, 共设置了六个模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提高、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教师示范引领。在影子研修阶段, 安排参培教师到“影子学校”, 通过“影子教师”的“传、帮、带”开展研修学习。在“影子研修”期间, 学员亲身感受名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能, 通过自己的实践, 体验、感悟、吸纳、重构自身的知识素质。在反思研修阶段, 参培教师运用从培训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感悟, 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 并相互交流。大家在这种反思与交流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促进成长。在岗位实践研修阶段, 参培教师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培训之后, 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和状态出现在本校的讲台, 进行教学实践, 开展实践研修。

2.坚持“国培计划”导向, 精心设计培训教学形式

教师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培训活动得以实现的。培训活动是培训内容的载体, 对培训活动细节的精心设计是关系到培训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在设计培训活动时, 将重点放到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上, 充分调动学员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施“国培计划”中, 我们对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改变以往单一的“专家讲授”培训模式, 探索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 紧扣新课程标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安排培训内容, 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案例教学、观摩教学、互动研讨、教学实践, 创立了“专家引领——实践观摩——反思总结”的培训研修模式。通过专家讲授提升认识, 通过实践观摩感悟体验, 通过反思总结内化结果。

三、认真组织实施“国培计划”, 凸显示范引领作用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 是实施培训计划并取得成效的可靠保障。

1.精心遴选培训师资, 优化培训教学团队

培训师资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又一关键因素。我们精心遴选培训师资, 要求培训者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熟悉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并在相关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中有所建树, 在全国和地区教育教学中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为了满足“国培计划”作为高端培训对培训师资的多样化需求, 要求来自中小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1/3, 市外专家不少于培训师资总数的1/3, 以确保“国培计划”对教师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实现。

2.针对培训教师的学习特性, 改进培训学习模式

“教师培训应该是着眼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关注与教师职业发展有关的态度、知识、技能, 关注教师现有的工作绩效与组织变革和外在环境变化所要求达到的绩效之间的差距”[3]。教师培训是针对成人的教育培训, 而成人的学习有其独特性[4], 不容忽视。 (1) 成人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教师参加培训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 总是希望了解自己愿意了解的, 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 (2) 成人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教师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来参加培训的, 培训学习中追求的不是对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学习, 而是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和寻求解答的学习。 (3) 成人学习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学习。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对问题有其独特的看法, 培训为这些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4) 成人学习是以提高实效为目的的学习。教师对培训内容追求实效性, 要求学以致用。培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学习和了解, 更重要的是更新思想, 更新观念, 如何将所学所了解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针对培训教师学习的特性及对培训的期望, 我们在本次培训中采取了教师参与度比较高、实践性比较强的主体参与式培训模式, 使参培教师由被动接受型转变成主动参与型的学习者, 参培教师积极主动参加培训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例如, 在“如何有效观课议课”一课中, 主讲教师吴家平老师首先以讲授方式对如何观课议课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然后带领学员到附近一所学校去实际观摩一堂课程的教学并录制教师上课资料, 回来之后针对录像资料组织学员开展议课, 讨论总结并提炼形成有效的观课议课要点。参培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方式收获较大。

我们成功地开展了“影子研修”培训。通过对“影子研修”环节的精心组织安排, 创新培训思路及方式, 使参培教师无论在显性知识还是在隐性知识方面都有了较大收获。例如, 参加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影子研修”的学员, 通过参加“影子学校”的各种活动, 亲身感受和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 对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校园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他们在参与教研活动中, 被学校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所感染, 亲身体验了名校教师对科学真理追求的精神和对教学工作的严谨态度。用参培教师雷娟的话说:“‘影子研修’使我终生受益, ‘国培计划’将改变我的人生。”

四、加强培训管理, 实现对培训管理的全覆盖

培训管理是影响培训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培训管理主要包括培训的目标管理、培训的过程管理等内容。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机制, 是确保顺利完成培训任务的保障。

培训的目标管理是为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和培训目标的实现所开展的组织、控制和协调管理, 它是整个管理工作的基础。“过程管理是使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与调控, 使培训过程自始至终沿着既定的目标向前推进, 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创新培训管理, 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 通过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管理, 在培训中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参培教师在愉悦的心情下参加培训学习,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我们加强对培训的全过程管理, 在本次培训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在集中研修与反思总结阶段, 除加强对本阶段的目标要求管理外, 采取了双班主任制, 为培训班配备行政和专业班主任, 聘请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班主任, 较好地解决了培训班的常规管理与专业活动指导管理不协调的问题。在影子研修阶段, 我们加强与区 (县) 培训基地以及“影子学校”的联系与合作, 建立了高校、培训基地、“影子学校”三级协调管理的机制, 形成了三方协同开展培训的局面。在岗位实践阶段, 我们与学员所在区 (县) 教师培训机构及送培学校加强联系, 落实各个部门对学员在本阶段的管理任务, 注意激活学员所在学校参与指导学员研修的活力, 促使教师从本校教育教学需要出发, 既要解决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专业发展的问题, 又要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 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加以结合, 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需要统一起来, 使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我们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实践研修指导, 到学员单位对岗位实践研修情况进行调查, 做到了整个培训过程管理的全覆盖。

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 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工作。忽视对培训的后续管理, 会导致教师培训学习的知识不能被内化, 培训成效不能巩固, 影响培训的实效。因此, 对培训管理需要延伸到培训结束之后。我们对培训的后续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立学员信息库, 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创建交流学习平台, 共享学习实践成果;三是及时了解学员动态, 加强交流沟通;四是关注学员成长, 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是一项涉及国家教育大计和教师发展的事业。为此, 我们需要对教师培训工作不断研究、实践、总结与创新。我们应以“国培计划”为导向, 转变教师培训的理念, 改革教师培训的内容、模式和方法, 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 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认真总结“国培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 发挥“国培计划”在教师培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促进教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培俊.精心筹划精心组织确保“国培计划”顺利实施[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2) .

[2]黄佑生.“国培计划”:为教师培训导航[J].湖南教育, 2010, (10) :32-33.

[3]鱼霞, 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1) :14-19.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3

项目实施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12-02

2010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实施了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为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抓好“国培计划”项目的同时,又出台措施,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自治区级培训计划”(简称“区培计划”),这两个培训项目(以下统称“两培”)的实施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它对于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两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笔者一直参与“两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以及与教师们的广泛交流,笔者发现“两培”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师参加“两培”的积极性,不利于达到培训应有的目的。

一是参训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由于基层学校教师紧缺,而培训时间集中安排在秋季学期,参训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难以按计划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秩序。部分学校为使教学工作不受影响,对派出教师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有的则是简单应付,选择非骨干教师或处于边缘地位的教师参加培训。如选择年龄偏大,或基本不任课的教师参加培训。有的学校出现了经常参加培训的“培训专业户”,然而这些教师培训后并不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培训方式单一。部分县区、学校和参训教师反映,当前“两培”计划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方式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专家理论讲授和名师经验分享。目前的教师培训基本上以大规模的集中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多以系统知识、教学技能和方法讲授为主,辅之以参观或观摩,而师生之间以及学员之间的互动、案例分析和现场指导相对较少。学员感觉培训的方式比较单调、不灵活。

三是培训对象未加区分,未能做到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教师培训对象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国培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是“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对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必须基于中西部农村教育的状况,了解他们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然后再结合培训的目标来实施培训。但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往往是以城市优质学校为样本,观摩利用现代化设备和网络资源展现的优质课。课堂上有网络,学生们则利用手机在QQ群发起话题,进行讨论。由于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落后,甚至没有电脑和网络,所以这些具有城市化倾向的培训内容对部分农村学员来说中看不中用,看着“很激动”,回去根本没用。

四是培训容易偏重于教学理论的学习,缺少教学技能实践,培训内容实用性有待加强。一线农村教师一般比较反对纯粹的理论培训,因为这种培训距离他们的实际需求很远,实用性不强。参训教师反映问题最多的就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或“实用性”,如有的学员说:培训者都是学院的教授或专家,他们不熟悉中小学的学科教学,不了解农村学校的情况,空谈高深理论,回去之后不能指导实际工作。参训教师重点想学习的内容,如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不听家长和教师管教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都没有相关的培训专题,导致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五是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国培、区培计划设置的课程培训项目多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由于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年龄偏大,若按照学员选派条件选派教师培训,较难遴选农村教学点教师参加培训。所以较少有农村教学点的教师参加培训,如何通过参加培训提高农村边远地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

六是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部分学科较难选派教师参加脱产培训。很多农村学校小学英语及中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校教师紧缺,课程由其他教师兼任,而置换到县区学校的师范生学科专业性较强,短时间内较难承担基层学校教师同样的教学任务,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这些学科较难派出教师参加脱产培训。

此外,由于部分学员被动学习,远程培训效果欠佳。远程培训有一个现象是由一个人同时登陆几个学员的账号,帮助完成几个学员的学习任务,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二、促进“两培”项目有效实施的建议

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好教师作出过“四有”的定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国家一向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两培”项目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成长,通过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给他们创造学习、进修、深造的平台,培养出合格、群众满意、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好教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为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根基。

那么,如何使“两培”项目的实施更接地气,更受农村教师的欢迎,并达到培训的目的呢?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使参加培训的教师安心学习

培训不是走过场,而是要通过培训这一过程,使教师学到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现知识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但目前“两培”项目的实施,大都是安排在秋季学期内进行,这样就造成了工学矛盾的相互冲突,不利于教师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如何解决好工学矛盾,既确保在目前教师编制紧缺,尤其是农村偏远学校及教学点教师不足的情况下,使“两培”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又确保教师能够挤出时间参加培训,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对上述问题,我们与部分县区和一些基层学校进行过沟通,听取了一线教师的建议。教师们普遍反映,教师紧缺与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为此,建议在进行“两培”的时候,将内容较为重要的短期集中培训安排在暑假期间,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放心、安心地参加培训,把全部精力放到学习提高上;且要提前做好培训计划,给基层学校和教师适当预留培训准备时间,以便统筹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专心投入培训学习。对于远程培训的时间,则适当地延长,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深入学习课程,以便充分理解和吸收,提高学习效果。

(二)合理设置培训项目,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

实施“两培”项目,对教师进行培训,应坚持有助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助于教师成长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既要避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更要针对教师的特点、专业水平要求和当前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设置培训项目。切忌项目设置得空泛与“高大上”,看着华丽唯美,在现实中却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培训机构在设置培训项目前,应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多做一些调研或进行问卷调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看他们在哪一方面的知识不足,哪一方面的理论与技能需要更新和提高。然后根据教师的普遍要求,根据他们的共性特点,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农村教育工作的特征、农村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农村学生的渴求与期盼,做到分地域、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特别是现代教育教学辅助手段的培训,应根据城乡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分地域、分层次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的模式,做到教师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培训项目。如一些年轻教师缺乏的是教学经验,对他们重在教学经验的传授;而有一定教龄的教师面临的则是知识结构更新的问题。只有做到有的放矢和富有针对性,合理设置培训项目,培训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构建培训模式,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培训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两培”项目的实施,是国家、自治区实施的培训项目,师资、经费、时间等都有相应的保障,其方式更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要根据时代特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教师特点等不断变换培训的方法,利用不同的模式来展开别开生面的培训。基层一线教师反映,送教下乡,短期集中培训与跟岗研修相结合,以及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的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及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等培训模式较受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欢迎。特别是送教下乡的培训模式,使农村教师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较高规格的培训;通过开展专家专题报告、课例示范、课题观摩、互动研讨、专家点评与引领等系列活动,培训的效果也较佳。对于农村教师来说,短期的集中培训与跟岗研修指导相结合,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方式在给参训学员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操作演练平台,培训质量较高;置换脱产研修模式,则能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为此,培训机构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与实际,多设置受基层学校和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项目。

(四)合理制定培训内容,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更切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更符合一线教师的培训学习需求,建议做到分类、分层次,对城市、县镇、农村的教师要“区别对待”,针对不同教师群体设置培训内容,做到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现无缝对接,进行优化、细化。如对学科教师的培训,在抓好共性的理论课程上,增加课堂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内容;班主任的培训,增加设置关于留守儿童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在远程培训方面,应切合教师日常教学任务重、学习培训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将培训课程按知识点适当切块设置,让教师在课余三十分钟左右就可以听完一堂想听的课程。

(五)合理扩大培训覆盖面,实现“两培”项目的普惠性

“两培”计划作为普惠性的培训项目,不应该仅针对骨干教师进行,而是要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出更多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教学上的骨干、教育管理上的能手。因此,建议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多设置针对老、中、青教师和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学科教师、学校班主任等不同群体的培训项目;增加设置针对市县级培训管理人员、市县级培训者的培训项目,扩大培训的覆盖面,使广大教师得到高规格的培训,通过短期内的学习,迅速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管理水平。而对于远程教育的培训,则要加强学员的管理、学习与考核工作,防止出现一些教师“培”而不学、学而无效的“应付式”培训。

“国培计划”与“区培计划”项目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载体,必须结合教师实际,解决培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培训,使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使“两培”真正成为深受教师欢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项目。

国培计划学习总结报告 篇4

通过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认识了自我,让我对教育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培训是短暂的,而获是巨大的,感受是颇丰。

现简单总结如下; 一 所在学校历史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滞后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已经启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人格特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不得不被人为淡化。学生主要记诵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这与新课标极不协调。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不断修订,高考不断改革,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必将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2.教学方法单一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本书、一只笔,老师一人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历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荡然无存。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造的火花,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习激情不足

不少学生学习历史是另有原因。一来这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由不得自己;一来想考高中。可以说不少同学是背着一种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记住的东西不会灵活运用,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去学习历史,审视历史,或许会发现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

难,学习历史还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

4.学习效率低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勤奋、用功,时间抓得也比较紧,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运用好学习方法。做事要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一道题,为什么有的解法非常简便且容易记住掌握?这就是方法问题。就以记忆为例,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效果大不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以及上午八九点钟、晚上八九点钟记忆效果比较好。如果运用一些方法,有的内容会记得很牢,效率会更高。相反,学习不注意方法和效率,即使花的时间很多,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二 对国培计划和课程改革的认识;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也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加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国培计划正是为了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首先,们要懂得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和趋势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②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 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

③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

④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置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

⑤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2

⑥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第三,我们要理解第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第四,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第三,我们要从本质区别“教学大纲”和 “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

①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②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③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④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⑤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⑥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9 3

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第四,我们要正确认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学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栖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人视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教材不断检验来完善。

第五,我们要记住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②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③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④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⑤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第六,我们要在教学中确实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①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

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③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9 4

实。

④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三 本次学学习的收获

聆听专家剖析,更新教育理念。在本次培训中,共安排了十余次教育理论方面的专题讲座,都是由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讲座,还有课标组组长、教材编者,内容既有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有实践实例,让人开阔眼界,深感佩服。

面对新课程,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要用教材中的实例来教方法。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能力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深化专业知识,拓宽历史视野。本次培训共安排了多次历史教材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让我们对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亚夫《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清楚的认识到历史课程标准的全过程,我们现在的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有了今后努力的放向,也解开了我多年心中的困惑;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资源中心的赵克礼教授《历史教育与历史课程改革》使我明白了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历史课程改革的内涵,还有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现代教师的十项技能》使我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三个多月的培训拓宽了我的专业视野,提高了我的专业水平,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

感受名师指点,开阔教学眼界。这次培训还安排到了很多来自中学一线的教学名师,深入到了课堂、教室、教师办公室,亲身感受名校名师的教学,我们不9 5

得不佩服别人教学手段的高超,方法之精妙,学生学习之轻松;让我们体会到了和身边人的差距,有了学习的榜样。

四 以后的工作设想 1.转变教学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生动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旨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育人观念,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而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个体。

2.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运用恰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我们的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要继承,现代社会中的有益信息要及时吸取。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科研成果,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如计算机、电影、录象等,力求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繁琐的知识简明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3.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谈话、辩论、演讲等,切忌千篇一律。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有人说,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追求答案的统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

4.注重教学反馈 6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课堂设计怎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务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找出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加强学法指导

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我认为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在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历史教材的同时,更应该研究我们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学习方法,很渴求老师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在于引导。因此我们的历史老师应该多多地给学生以科学的学法指导。如学好历史一定要做到理清主要线索,掌握知识结构,重点记住基础知识,全面整体把握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介绍记忆方法等,使学生最终做到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

6、转变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我们在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体的参与情况,是很难“训练”出来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识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亲生实践和主动参与才有可能产生效果。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7、转变“分数”成败论,确立开放创新、多维度的教育评价观。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是以“分数”论英雄。“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评价机制只关注“分数”,评价方式单

一、片面,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全方位的评价。新课程理念启示我们,教学评价应该“跳出片面追求分数的窠臼”,采取开放创新、多维度的方法正确评价学生,如等第评价法。即9 7

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不以分数来公布,而是“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中”即是合格,“差”即是不合格。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从过分追求分数中解脱出来,利于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思想理念。”此外,还有观察法、个人档案法、自我评价法、教师评价法、小组评价法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评价对被评价者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评价,可以对被评价者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影响他的学习行为,通过行为强化,可以提高或改变被评价者,改善教育效果。因此,教学评价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被评价者本人能否得到全面发展。所以,确立开放创新、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同样是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作坊研修实施指南》的通知

教师司函„2014‟12 号

关于印发《“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推动“国培计划”改革,推行教师工作坊研修,我司研究制定了《“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4年3月6日

“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指南

为做好“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等示范性项目实施工作,指导各地在“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和本地教师培训工作中开展教师工作坊研修,推进混合式培训,特制订本指南。

一、目标任务

通过“种子”教师引领一定数量的区域骨干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将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探索建立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模式。主要任务如下:

1.通过集中培训遴选培养“种子”教师作为工作坊主持人; 2.依托“种子”教师为各地建立一批示范性工作坊; 3.“种子”教师引领区域骨干教师进行工作坊研修; 4.推动“种子”教师从优秀迈向卓越; 5.提升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 6.生成一批优质培训课程资源。

二、主要流程

1.“种子”教师遴选。培训机构采取培训与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从各地推荐的一线优秀教师、骨干教研员(专职培训者)、高校学科专家中,遴选适合担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的“种子”教师。

2.“种子”教师培训。培训机构采取集中面授方式,对遴选出的“种子”教师,进行一定学时的集中培训,由高校学科专家、骨干教研员(专职培训者)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三人行”主持团队,重点提升其主持教师工作坊的能力。

3.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机构事先完成专家团队组建、课程资源与平台准备等工作,为每个研修团队建成“教师工作坊”,为每名学员建成“个人空间”;会同“种子”教师,完成坊内学习小组组建,建立研修组织管理体系;会同“种子”教师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学员按照要求进行线上和线下研修。项目办对项目参与各方工作进行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

三、研修方式

1.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集中面授要建立科学的遴选机制,重点观测学员的学习态度、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遴选出“种子”教师,组成“三人行”主持团队;将理论讲授、案例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工作坊主持能力。网络研修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线上与线下研修相结合,重在专家引领、主题研修、反思实践、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网络研修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坊”和“个人空间”的功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2.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组织学员在线上进行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研讨交流等。推动学员及时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巩固学习效果,实现学用结合。各地通过名师巡讲、主题论坛和现场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学员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活动。

3.主题研修与自主选学相结合。根据学员需求设定研修主题,优化研修内容,明确研修任务。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提供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供学员选学,实现按需施训。

4.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通过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种子”教师的规划设计、教学指导、组织协调和诊断评估等,引领研修持续高效开展。建立坊内学习小组,实现分层研修;建立学员相互指导和帮扶机制,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坊间有效联结机制,实现协作研修。

5.问题解决与案例研讨相结合。探索利用测评工具进行诊断分析,帮助学员发现问题。针对重难点问题,依托典型案例,专家引领学员进行分析研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6.行动研究与成果评价相结合。通过专家指导,基于学科大主题,设立行动研究小课题,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体研究方式,将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驱动学员深度学习,形成系列学习成果。建立学习成果学员互评机制,将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相结合,激励学员积极分享研修成果,遴选产生高质量成果。

四、研修内容

(一)课程设计

1.研修课程应根据目标任务,按照学员需求,围绕一个或若干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研修活动、研修方式和成果要求等。研修课程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要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

2.“种子”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面授阶段侧重工作坊主持能力,包括工作坊研修规划和指导能力、线上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线上协作研修工具使用能力、课程资源设计与整合能力、研修效果评价能力等。网络研修阶段重在为“种子”教师设定切合的研修内容,帮助其在指导学员的同时,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凝练教育思想,塑造教学风格,提升专项能力。

3.区域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二是提升培训能力,包括培训教学能力、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校本研修规划与指导能力、区域性教师培训设计与组织能力、网络研修指导能力等。

(二)资源提供

1.培训机构须提供高质量资源,满足学员必修课程的学习需要。资源应针对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聚焦学员的共性需求。要参照Moocs方式建设,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能够通过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

2.培训机构须为学员提供充足选修课程资源,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资源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

3.“种子”教师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结合研修主题,通过自主开发与推荐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提供针对性的研修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实录、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微课程等。“示范性项目”本类资源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4.每位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在学习小组帮助下,开发不少于2学时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微课程和研修日志等。培训机构应根据学员提供资源的数量、“种子”教师和学员对资源的认可度,给予学时认定。

五、职责分工

1.教育部负责项目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工作,通过“国培计划”为各地建立一批示范性教师工作坊,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线上研修。项目办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具体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建立项目监测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与发布,提供研修支持服务,开展过程监测和绩效评估等。

2.教师工作坊实行属地化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工作坊研修纳入本省项目规划,为学员线下研修提供经费支持,做好学员选派管理、工作坊研修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本地学员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将研修学分计入教师培训学分。

3.培训机构负责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组织实施工作。组建研修专家团队、做好平台支持与服务、提供课程资源;会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员学习管理与评价;按要求做好项目总结评优等工作。

4.“种子”教师负责主持工作坊,做好整体规划、研修指导、活动组织、资源提供和学员评价等工作。学习小组负责人负责协助“种子”教师组织学员进行日常研修,协助做好学员评价工作等。

六、绩效考核

1.教育部负责项目绩效考核工作,包括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支持工作情况和培训机构的组织实施工作情况等。项目办利用管理与监测平台,进行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定期公布监测结果,反馈各地工作成效。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培训机构做好本省教师工作坊研修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工作和学习成效及时对工作坊主持人和学员进行动态调整。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6

根据《关于做好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内教师字[2016]50号)的部署和要求,为了有效落实扎兰屯市民族中学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保障线上线下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校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方案。

一.明确研修目标

建立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促进全校教师专业素养持续高效地发展。遵循“师德为先,应用为本,学用一体”的指导思想,通过网络研修、校本研修,让参训学员达到“解惑”、“提能”“化难”“补缺”“会学”,使不同环境下的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具备条件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学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具体目标:

1.学习师德案例,提高师德践行能力;深化职业理解和情怀,激发专业发展动力;

2.掌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内容体系,把握新课程学习的重难点,促进新课程教学理念有效转化; 3.通过自主选学和网络校本研修,使部分教师能够开展简易多媒体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环节应用实践,掌握相应教学策略、方法和技能,达到初步应用的水平;

4.通过自主选学和网络校本研修,使部分教师能够熟练开展简易多媒体、电子白板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片段应用策略、方法和技能,达到整合应用的水平;

5.通过自主选学和网络校本研修,使具备条件和基础的教师能够掌握网络、移动教学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与探究学习策略、方法和技能,达到深化应用的水平;6.通过研修,使教师掌握教师工作坊的研修方法和技能,提高教师信息化学习能力、教研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建立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二.研修内容

按照教师培训课程标准,设置多样化、菜单式研修内容,共100学时,其中线上网络研修70学时,包括50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线下校本研修30学时,包括20学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实践培训。

三.确定培训对象

全校教师82名,共六个工作坊。分别为数学工作坊、语文工作坊、英语工作坊、理化生工作坊、政史地工作坊、综合学科工作坊。

四.明晰研修主题 以“学科重难点”为抓手,侧重从“教师教”的角度,沿着“课例研究—主题研究—微课题研究”的路径,帮助参训坊员掌握学科重难点的教学技能,能够运用重难点学习指导策略,在课前、课中、课后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学习难点问题;同时,初步掌握重难点教学研究方法。

五.成立组织机构 组 长:王晓红(校长)副组长:何 俭(副校长)

成 员:孙玉霞(数学工作坊坊主)

马 辉(语文工作坊坊主)

梁红侠(英语工作坊坊主)

纪亚波(理化生工作坊坊主)

赵蕾蕾(史地生工作坊坊主)

朴世镇(综合学科工作坊坊主)

马 杰(学校管理员)六.工作职责

(一)工作坊坊主

1、制订方案;根据项目组提供的研修方案,制订本坊研修行动方案。

2、组建团队;组建坊内研修指导团队,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建立小组协作研修、共享交流机制。

3、确定主题;确定本坊研修主题,指导各组围绕本坊研修主题再确定本组的研修专题。

4、组织活动;围绕本坊的研修主题,设计、组织混合研修活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5、指导研修;组织开展常规研修、主题研修,对本坊坊员进行针对性指导。

6、建设资源;指导本坊学员形成实践成果,及时发掘典型案例,推送本坊优秀小组、优秀坊员、优秀成果。

7、测评成绩;注重线下研修活动,做好本坊坊员的线下实践测评工作。

(二)坊员

1、制订计划;根据工作坊研修方案,制订个人研修计划。

2、参加研修;认真参加4天集中研修及80学时网络研修,将集中研修、网络研修与线下实践相结合,通过学习课程、参与活动、提交作业、教学实践、协作研磨等环节,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有效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3、分享交流;

利用工作坊,形成学习共同体,养成网络学习、共建共享、合作研修、共同提高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4、提交成果;学以致用,完成“提交两单”一妙招的研修活动。

(三)学校管理员

1、制订计划;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制订本校教师工作坊研修的组织管理计划。

2、完善制度;完善工作坊研修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职责。

3、组建团队;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遴选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坊坊主。

4、管理研修;根据培训规划和职责分工,落实好相应的培训工作,做好监管与评估工作。

5、建设资源;及时发掘“好坊、好教师、好成果”,做好成功经验、先进典型的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

七.工作内容与阶段安排

八.考核细则

1、学员

2、学校坊主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7

“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1]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9月5日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部署实施的, 其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 (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 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 设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等三个项目。“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对每一个子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及时改进, 以确保“国培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仅针对黑龙江省首批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 以期为以后批次的培训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提高“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以黑龙江农村幼儿园“国培计划”最早实施的两个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学员为抽样调查对象。学员基本情况见表1。

(二)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法、访谈法。问卷均在临近培训结束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共发放问卷75份, 回收有效问卷73份, 回收率为97.3%。访谈法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 访谈对象为1名“国培计划”组织者和5名学员。同时, 本研究也对两个项目的培训方案, 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学时等信息进行了描述分析。

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遴选培训学员把关不严

本研究从培训学员幼儿园所在地、幼儿园性质、职务、职称等自然分布情况中发现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培学员的遴选把关不严,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城乡幼儿园教师分布失衡

袁贵仁强调国培计划要“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 “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要充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2]。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3]。但调查显示, 来自地市县的幼儿园教师占培训学员总数的72.6%;来自乡镇的幼儿园教师仅占学员总数的27.4%;无来自村级幼儿园的教师, 乡村幼儿园教师比例大大低于地、市、县幼儿园教师比例。

2. 公办园、民办园教师分布失衡

教育部强调“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 (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 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要重视新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4]。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 在参加两项国培计划的幼儿园教师中, 公办幼儿园教师占98.6%, 民办幼儿园教师仅占1.4%, 比例严重失衡。

3. 培训学员混杂

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设置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园长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三项专项培训。这些专项培训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别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对每项培训的学员类别进行分析发现, 两个培训项目中的学员职务较混杂, 如表2所示:在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中, 职务为园长的学员仅占50%;另外50%的学员为教师、教研员、转岗教师;在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 职务为教师的学员占86.5%, 有5人不在教学岗位。培训对象异质性过大导致难以达成一致的需求取向和关注重心, 从而导致培训目标不明、课程设置混乱, 削弱了培训效果, 造成培训资源浪费[5], 教师培训后的“骨干示范”作用也值得商榷。

(二) 培训前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农村幼儿教师是“国培计划”的直接受众群体, 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对培训学习的需求, 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者的具体需求是“国培计划”制订的参考依据, 也是我们考量培训方案质量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培训机构把握学员培训需求情况从客观条件、主观努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访谈。

1. 客观层面

由于短期培训项目在申报期间对学员的具体层次尚不明确, 无法得知学员个体的学习需求, 也没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资料支持, 对培训需求的分析主要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应然层面的理解。

2. 主观层面

在分析的过程中, 受组织者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农村学前教育实际等信息获取层次、数量和代表性的限定, 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聚焦在一些基本技能的显性需求, 例如, 如何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 而对教师、园所没有意识到, 但实际需要的隐性需求分析很少, 也未涉及对诸多培训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对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和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 培训内容丰富, 但实用性不足

在对两个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块进行分析中发现, 两个项目的培训模块数量都非常丰富, 培训内容的重点也非常明确, 但与学员的需求、农村幼儿园实际还有一定偏差。

1. 培训内容与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偏差

“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共设置了8个模块的培训内容, 幼儿教育教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模块是培训的重点内容, 各占培训总学时的30%和25%, 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课改前沿、教育科研分别占总学时的10%, 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环境创设模块各占5%。而与本次调查的学员最希望学习的幼儿园教育教学 (71.2%) 、园本教研 (46.6%) 、儿童发展与评价 (37%) 等三个模块对照, 后两个模块内容没有被重视, 甚至没有被纳入培训内容, 而不符合农村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占了一定比例。

2. 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 缺乏实用性

培训内容缺少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理论性内容难以实践转化, 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科研、课改前沿等模块的内容虽然能拓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构建专业发展愿景, 但学员的专业水平有限, 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实践转化, 正如培训学员回到岗位上的慨叹———“新鲜后是一片茫然”;二是观摩研讨主题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两个培训项目为学员安排城市优质幼儿园、优秀教师的主题活动进行观摩。优越的园所条件和优质课观摩的幼儿园活动让学员耳目一新, 但由于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落后, 甚至没有电脑, 所以这些具有城市化倾向的培训内容对部分农村学员来说是中看不中用, 看着很新鲜, 回去根本用不上。也可能误导学员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达到城市里的教育水平, 盲目地学习, 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 培训方式实践性不足, 难以实现“实践解困”

两个项目打破了传统短期培训的专题讲座的单一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但是, 受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规模影响, 专题讲座仍是短期集中培训的主要方式, 培训内容多以理论讲授、方法技能的训练为主, 辅之以参观或观摩, 而学员喜欢的观摩研讨、实践指导、案例研讨所占比例并不高 (如表3所示) 。

这样的培训形式可能很难帮助学员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技能解决实践工作的问题。关于“培训的最大收获”的调查显示, 有78.1%的学员选择了“理念更新”, 有58.9%的学员选择了“知识扩展”, 只有39.7%的学员选择了“实践解困”。虽然学员的“理念更新”和“知识扩展”的收获看起来较乐观, 但是如果这些收获不能有效地实践转化, 终将失去意义。

(五) 培训者团队资源失调

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优秀的培训者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6]。两个培训项目的教师团队主要由高校教师、教研员、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组成, 但各类培训者资源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一是培训教师中理论研究者颇多, 一线实践者较少。承担培训的高校教师是培训者团队的主体, 占培训者总数的62.2%;幼儿园一线教师和园长比例较小, 占培训者总数的37.8%, 且人均承担学时不足2学时, 明显低于高校教师的人均承担学时。二是来自幼儿园的培训教师城市化明显, 培训者团队中的一线教师、园长全部来自城市优质幼儿园, 在培训中的实践引导和理论阐释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六) 培训绩效评价形式化

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对政府、组织培训的机构、院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国培计划”的培训效果的评价调查主要从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三个方面展开。培训的组织管理效果主要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委派专家进行评价, 主要检查内容为培训学校在培训期间的工作简报、培训光盘、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汇总表。从上述检查内容来看, 黑龙江省教育厅的项目评价侧重对承办培训单位的培训组织工作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为组织培训的高校, 评价内容主要是显性的知识技能, 评价方式主要是书面总结、汇报展览, 组织者在培训过程中既是教练员, 又是裁判员。有研究提出, 这种做法会使评价的作用失真, 表现为培训学校对教师、培训者对自己的培训均不负责[7]。

四、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建议

(一) 加强培训项目的资源共享, 促进培训项目的多元合作

“国培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国培计划”的实施不能靠项目承担机构孤军作战, 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在培训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培训资源等方面共享协作, 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组织合力。

1. 加强“国培计划”项目宣传与资源共享

农村幼儿教师是培训学习的主体, “国培计划”必须要调动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性。本调查发现, 教师对参加“国培计划”的需求与对“国培计划”的了解显著相关 (r=0.279*, p=0.017<0.05) 。所以, “国培计划”项目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政策文件、专题宣传会议等加强“国培计划”资源的发布和项目宣传, 使农村幼儿园园长、教师能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国培计划”的宗旨、要求, 既要避免不重视培训或盲目参加培训的状况出现, 又要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培训, 增强参加培训的任务意识。

2.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一是要明确国培学员的选派要求, 制定出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园长的评选标准、条件, 明确他们的责任与义务。二是要明确申报办法、筛选原则、培训的任务与要求, 适当增加乡镇、农村幼儿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比例。确保学员选派的引领性、需求性、广泛性、均衡性。

3. 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学员培训需求的合作调研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方案的重要参考, 要借助资源共享平台, 以一线教师、园长、教研员、教育专家为调查对象, 全面分析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问题与困惑、培训需求, 使培训项目既能有效回应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 又能实现对学员培训需求的专业引领。

4. 为教师培训成果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国培计划”要求参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积极进行培训成果应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幼儿园应当积极为教师培训成果的运用提供各种有利环境和实施条件, 鼓励参培教师带动全园教师结合园所实际开展各种园本教研活动、进行改革实践。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跟踪实践指导, 以便真正发挥参培骨干教师在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园所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 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 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

培训方案是培训实施的参照, 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方案的适宜性要以农村幼儿教师职业需求为依据, 以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为指导;以适合幼儿教师学习特点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 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者等方面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 大胆创新。

1. 课程内容结合农村幼儿园实际, 重点明确

从培训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实践”趋向来看, 培训内容尤其要源于教学实践。各类指导性文件也都明确强调培训内容应“以问题为中心, 以案例为载体”。所以, 培训内容要注重从农村幼儿园的案例中提出核心问题, 由核心问题生成培训内容、聚合培训模块。最好以学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的讨论为核心内容建构培训的内容模块。

同时, 在培训内容中严防“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而要重点突出和切实有效, 为此, 对于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而言, 应以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在以后的园本培训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等为宗旨, 引领他们把握适合农村实际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 以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的园本教研为培训重点。

2. 依托农村培训实践基地丰富培训形式, 讲求实效

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践性、操作性、参与性特征要以优质的培训实践基地为条件保障。教育部重视培训实践基地建设, 提出“要遴选优质幼儿园、中小学, 建立‘国培计划’教师实践基地, 健全教师培训体系”[8]。但是城市幼儿园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 不能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的示范参照, 所以, 有必要在农村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幼儿园, 通过前期的专业引导, 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改革的前行者, 并把这些幼儿园作为培训的实践基地。借助培训实践基地资源, 在培训方式上就可以打破纯粹的专题讲座形式, 加大实践研修和小班教学的比重, 开展探讨式学习、观摩式学习、案例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多种学习形式。这种基于农村幼儿园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效果等的实践性示范能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作用。

3. 着力培养本土培训者, 加强示范引领

按照“建设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 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学”和“一线优秀教师 (教研员) 不少于40%”[9]等相关要求, 可以重点培养一批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长期深入农村学校的各级教研员, 充实培训者团队。因为, 对农村教师来讲, 根植农村幼儿园实践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最实用;他们也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困惑, 理解农村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让他们在“国培”师资中唱主角, 更能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 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三) 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 提高培训项目的有效性

1. 建立专项评估组进行过程评价指导, 促进培训过程改进

在“国培计划”项目的评估与绩效考评上, 既要避免培训机构身兼教练员和裁判员, 又要避免形式性终结评价, 否则难以推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绩效改进。如果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各培训基地派驻培训评估专家小组进行现场监督和具体指导, 既能体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国培计划”项目的监管和专业指导力度, 帮助培训机构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又能有效剔除终结评价资料、汇报中的虚假信息, 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2. 培训跟踪指导与延迟评价相结合, 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教师培训的效果具有延迟性, 在培训过程和结束时只做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仍是不够的。对于培训后的评估验收工作不仅应当采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 而且还应当对于参加培训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实际表现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实地服务, 以便真正地体现出国家级培训所要求的促进培训学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的培训初衷[10]。在培训过程中, 应该特别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实践学习、示范引领的指导。在培训结束后, 要通过培训学员QQ群、公共邮箱、教师博客等形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 对学员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后续分享交流、解疑释惑, 或者采用定期定园个别追踪指导, 持续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专业发展, 实现“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的宗旨。

参考文献

[1][3][4]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简介[EB/OL].http://www.gpjh.cn/cms/yexmjj/1233.htm.

[2]刘华蓉, 王强.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暨“国培计划”全面启动实施[N].中国教育报, 2010-07-27 (1) .

[5]王建勤.创新“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R].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2年年会.

[6]于新.教师培训项目管理过程与任务研究——以“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项目为例[C]//教师培训研究与评论:第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42.

[7]常宝宁.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4) :98-101.

[8][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葛振江副司长在2012年“国培计划”项目管理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话[EB/OL].http://www.gpjh.cn/cms/ldjh/1321.htm.

“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国培计划”;网络研修;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6-0067-02

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国培计划”不但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对我国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有着重大意义。[1]

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接受的培训都是面对面的集体授课,这种培训方式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但是却不能满足个性化发展,无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面对这种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研修网应运而生。利用各级的研修网作为平台来实施国培计划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既给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又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网络研修所面临的问题

1.以任务完成为目的,培训目标不明确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旨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围绕“优化校本研修管理”的主题,为项目学校(区域)提供资源、工具、平台等专业支持服务,提升学校(区域)校本研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围绕“创新校本研修模式、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主题,以学科为载体,创建学校(区域)学习共同体,开展主题研修活动,引导形成团队研修文化和教师的常态研修习惯,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培训本身有着严格的实施方案和考核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而大部分教师却容易忽略培训目的,把培训做为负担,不主动学习。学员在培训开始之后,首先应该了解实施方案,明确考核要求,以保证培训正常有序的进行。但是学员追求的只是任务的完成,他们首先想要了解的就是该培训如何才能取得合格证,在了解之后会选择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来使自己达标。

2.信息技术水平限制个性化培训

信息网络管理平台技术给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突破了传统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网络研修过程中,只要在每个阶段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就能得到相应的积分,而学习地点和学习时间都是由学习者自由支配,既不影响平时的教学工作,也能充分利用时间来完成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是利用网络研修来推动校本研修,这本身就是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一个考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平时忙于教学工作,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论是教学还是自身学习发展都习惯运用传统的方式来完成。

结合本次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迷茫中进行研修的。在正式培训开始之前,学校会按照所教学科和所教学段把教师分成不同的教研组,教师主要是在自己的教研组内进行互动交流,缺乏和熟手型教师、专家的交流讨论。

3.学员重视程度不够

陕西省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有30%是要求学员进行课程的自主学习,包括观看课程视频、阅读课程文本资料的累计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达到1900分钟,此项可得满分。此项考核的标准仅仅是学习的时间,虽然在观看课程视频的过程中,系统会让学员输入验证码或者是回答问题,但因为问题的难度不大并没有引起学员的重视。

网络研修做为新型的培训形式存在诸多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些问题并非是无法解决的。

二、如何提高培训效益

1.发挥教研组长作用,提高学员参与度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虽然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培训的,在第一阶段创设学习共同体,建设网络家园开始之前,应该先让教研组长对学员进行集中培训,让学员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考核方式,阐述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参培教师在第一时间明确国培计划、日程安排、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必须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写文章的数量、上网参与研讨及跟帖的方式数量和培训合格的标准,[2]增强学员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使他们不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出现孤独感,觉得自己完成不了任务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对培训失去兴趣,消极应对。

2.突出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员跨越式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担,有责任帮助其他学科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在第二阶段,要求学员学会如何在学习共同体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制订计划、探讨师德并充分分享。网络研修的一大特点是其拥有着大量的资源,尽管如此,学员还是会感觉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资源。究其原因,研修网上的资源不一定能帮助所有学员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学员自己建设的资源库,不同于专家所构建的资源库,不仅能快速健全资源库,而且学员们都是来自一线的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他们能够发布与教学同步的课程资源。但是学员们建设的资源库往往是零散的,有重复性的,而且都是依据个人习惯和任教学科来整理发布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发挥其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第二阶段开始之前,为学员们讲解发布资源的正确步骤、发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何整理自己的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培训的过程中及时对资源进行归类,剔除无效资源,公布资源种类及数量,避免学员重复建设资源。

3.多方位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员都已经熟悉此平台的操作,能快速的发布资源并且利用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学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第三阶段为学员提供了三个系列的课程,更符合学员个性化的学习。只有提高了学员的信息技术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本阶段为了弥补学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缺陷,专门定制了《信息化教学操作技术》、《PowerPoint 2007的应用》等课程,此类课程有效的帮助学员了解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学习方式,促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完成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加强反思及同伴互评

学员的自我反思在培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的反思,取长补短;培训结束后,及时总结,如此一来才能将培训的内容进行内化。网络环境下典型课例教学的实践反思,既包含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包含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3]通过群体性的研讨式反思来加强同伴间的互评,既弥补了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又能促进群体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素芳,任昕.浅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117-119.

[2]覃霞. 做一片绿叶——“国培”班主任工作有感[J].中学教学参考,2013(4).

[3]郑燕林, 李卢一.“整合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

上一篇:浅析儿童歌曲艺术特色下一篇:中学生教师节精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