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小鼓响咚咚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小鼓响咚咚

新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小鼓响咚咚 篇1

第三单元 鼓儿响咚咚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8 上课时间:2013年3月18日 教学内容:

学唱《小鼓响咚咚》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鼓的家族,能以看、听、摸得形式了解打击乐器鼓,并感受鼓的不同的音色。

2、通过学唱歌曲,能感受歌曲不同的情绪和力度变化。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并且提高学

生对音乐中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即兴演奏 教学准备:

小鼓,小米粒,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生练习a.动物说话 b.小猫钓鱼

2、音乐实践活动

活动

一、介绍打击乐器:鼓 方法步骤

a.小朋友们看!(教师很神气的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鼓。b.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教师

可以敲一敲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它振动而发声的(教师可以敲一敲鼓);鼓身通常是用木头做的,正是有了空空的、大大的鼓身,才会和鼓面一起发出好听的声音呢!

c.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受鼓的构造。

d.感受鼓边、鼓身的声音:小朋友,再敲一敲鼓边呢?它和鼓心的声音相同吗?再敲一敲鼓身呢?是什么声音?(学生敲鼓边,并模仿鼓边的声音:嗒嗒嗒)

灌云县实验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e.小鼓正在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们听:教师敲击节奏XX X X│XX X –||。f.小鼓说了什么话?哦!小鼓说了咚咚 咚 咚︱咚咚 咚 –‖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小鼓的声音!

g.教师小结:小鼓可喜欢我们的小朋友呢!活动

二、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方法步骤:

1、导语:小鼓它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我们了。(出示:老师手上抓着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瞧!是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这可是不是一般的小米粒,这些小米粒不仅漂亮,而且很神奇,还会跳舞呢!不信,你们瞧!

2、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教师演示:老师拿出一只小鼓,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放在鼓面上击鼓。以《小鼓响咚咚》的音乐作为伴奏。鼓点:XX X X │XX X—||

3、有小朋友想敲鼓吗?好,我请这位小朋友上来。其他小朋友别着急,先看我来一遍!请大家把自己的小凳子当成小鼓为我伴奏好吗?(教师播放音乐,一个学生敲鼓,其他同学可以先把自己的大腿当成是鼓,试着敲一敲。用XX X X │XX X—||的节奏。)

4、(1)教师再次打揍,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试着想一想,鼓声响,小米粒跳得怎么样?鼓声轻,小米粒跳得?(引出强弱关系)

(2)刚才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教室是一面大鼓(教师做动作:展开双手,划一个大圆)让我们做鼓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有节奏的跳一跳,好吗?强拍上面老师拍的重,你们就跳得高,弱拍上面老师拍的轻,你们就跳的底,老师敲打鼓面表示强,敲打鼓身来表示弱。(放伴奏音乐,教师敲鼓,学生跳。)

活动

三、学唱歌曲 方法步骤:

(一)创设情境、学唱歌曲

1、导语:刚才小朋友跳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坐好。因为老师想给你们听一首歌曲。歌曲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面特殊的鼓,请大家仔细听歌词,听听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呢?歌词里面都唱了什么?(播放歌曲范唱。)

2、学生说一说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鼓?

3、这首小鼓响咚咚啊,它有一个特点,歌曲总共有四个乐句,而每个乐句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就是刚才小鼓和我们打招呼的那个节奏,让我们再来打打看!

(1)小朋友们仔细看,每一个乐句后面都有一个长音,他们分别是1-3-5.(2)一边做手势一边唱。

灌云县实验小学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3)我们还可以用身体来表示这三个音的音高:(1)蹲、(3)半蹲、(5)站.4、复听歌曲,并为歌曲打拍子。(注:强弱弱)

5、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读的强,学生也要读的强,老师读的弱,学生也要读的弱。)

6、采用听唱法教唱歌曲。学生如果能力有限,教师适当带领他们唱。

(二)歌曲处理:

1、教师:小鼓真听话,你叫它唱,它就“咚咚咚”。(教师用f的力度敲击鼓面。)真神奇啊!你们会不会神气的唱一唱第一段歌曲呢?(学生用神气的声音唱第一段歌曲。)

2、教师:小娃娃在睡觉,它轻轻的说:“懂懂懂”。(教师用p的力度敲击鼓面。)它懂事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呢?(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问:声音很大呢还是轻轻的?学生再用轻轻的声音唱第二段歌曲。)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反思 篇2

案例描述:

案例1

活动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小鼓(敲鼓),提问:“小鼓怎么唱歌的?”

幼儿:“咚咚咚,咚咚咚・・・・・・

教师出示鼓谱。

幼儿跟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部位敲打节奏,熟悉节奏。

案例2

师:“这首歌曲有几段“”

幼:“两段。”

师:“两段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幼:“第二段唱轻一点,因为妹妹在睡觉・・・・・・”

师追问:“那第一段呢?”

幼:“第一段响一点,很开心的・・・・・・”

案例3

教师演唱并表演歌曲,幼儿完整欣赏后分段学习,出示图谱。根据不同情绪出示笑脸(大笑、微笑),教师解释笑脸所代表的意思。教师边演唱边根据歌曲性质画出图谱,接着把注意力投向学习歌曲,而忽略了图谱,刚调动起来的气氛来了一个转折。

案例4

歌曲欣赏后未熟悉歌曲内容,直接进入主题――学。

教师带唱,幼儿跟唱。

导致幼儿对演唱歌曲内容的不熟悉。

案例5

和笑脸宝宝做游戏,先分两半演唱,再分男女唱,接着男女交换,最后整体表演。

反思:

1、实物导入,激发兴趣,设计新颖特别。看着鼓谱,敲打节奏,并且用手指、手掌交换不同的部位敲打节奏,幼儿在浓郁、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基本节奏,感受乐趣。

2、幼儿的回答着实另听课老师佩服与赞叹,这是平时经验积累的表现。孩子们平时就得到了音乐的熏陶,情感的理解,所以这样的`表现在意料之内。

3、对笑脸表情解释的机会应该留给孩子们,这样能加深幼儿对两段歌曲不同情感理解的印象。图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看完图谱就转到对歌曲的学习好像太“对不起”这张图谱了。图谱原本的用意是服务于歌曲的学习,情感的理解。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充分利用好。

4、学唱歌曲的重点是把歌曲学会,所有的“花哨”环节目的都是为了让幼儿会学这首歌曲,但是恰恰遗忘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熟悉歌词。教师如果用朗朗上口的语调和孩子们一起朗诵一下歌词, 那么孩子们也不至于学得那么困难了。再次,教师应该适时“退隐”,一直带真孩子一起唱,那么孩子们有了依赖性,想都不想歌词就跟着老师一起唱了。

5、一开始就分两半,孩子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呢,一开始应该让孩子们一起演唱,一起来感受微笑宝宝所代表的两段不同的情绪。等孩子们亲自感受到了,再分开一起表演,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有响和轻的经验了。

新版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小鼓响咚咚 篇3

一、教材分析 鼓儿响咚咚

鼓儿响咚咚,民族打击乐器,造型简洁,其中有些鼓在鼓体、鼓面装饰上有各种色彩和图案,传达着欢乐与喜庆。本课鼓儿响咚咚即以鼓为内容题材,开展综合性的探索学习。

通过鼓儿响咚咚设置音乐情景,模拟敲鼓动作,进而引发学生“做鼓”、“敲鼓”的激情,鼓儿响咚咚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本课教学内容偏’重于对鼓体、鼓面及鼓边的装饰与表现,通过对民间舞蹈中各种鼓的欣赏与了解,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纸杯、纸筒、铁筒等材料,制作出具有不同创意的鼓,并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展“敲鼓”的活动,感受艺术带来的愉悦。

由于鼓儿响咚咚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使用材料的伸缩性也较大,学生可直接利用材料本身的图案和色彩,略加美化,便能成为一面小鼓,也可以自己重新装饰,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二、教学目标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学习活动的热情,体验制作与表演的乐趣。

◆学习鼓的装饰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初步感受不同艺术间相互交融与衬托所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须强调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热情,营造宽松、热烈的教学氛围,将学习装饰鼓的基本方法和灵活运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全课围绕“敲鼓”、做鼓、敲鼓的三组活动展开教学,并通过情境设置、模拟表演——欣赏感受、探究方法——创造表现、自主表演——欣赏评析、教学延伸等教学环节来有效地实施活动,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情境设置、模拟表演环节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强化情绪的渲染,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欣赏感受、探究方法的过程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对民间舞蹈中的鼓的欣赏与教材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观察,采用设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制作鼓的基本步骤及鼓的装饰方法等。创造表现、自主表演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做出自己满意的鼓。自主表演可采用单独或分组合作的形式。

评价可以分组交流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的制作与表演的乐趣与感受,以集体评议的方式比一比谁的小鼓好看又好听。

教学延伸环节可展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其他打击乐器,鼓励学生课后尝试做一做。

作业要求:运用绷、撕、剪、贴、画、扎等方法,装饰筒状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一面好看的小鼓,然后敲一敲,听一听。

四、教学建议

◆建议学生选择筒状废旧材料时,除了考虑它的图案和色彩,还应适当考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注意组织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敲鼓”活动组织可设置一定条件,或表演或随音乐敲击,或分组配合表现出轻重、缓急、流动的音响效果。

上一篇:2022年全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下一篇:宾馆2013年工作计划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