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观后感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断背山》观后感(通用7篇)

《断背山》观后感 篇1

很早就想看这部电影来着,也许是知道有个悲伤的结局,从电影一开始,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看到泪点的时候泪水哗啦啦流个不停,为他们无法守护的爱感到心痛,幸好室友都不在,可以痛快地哭一场。一直都很理解同性恋,也没有谁定义爱情的主角一定要一男一女,人类的情感本来就很丰富复杂,不能因为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就歧视甚至迫害和自己不一样的群体。

多希望他们生活在现在,而不是那个不给同性恋足够包容的年代,在我看来,Jake的死因并不是他妻子给出的轮胎爆炸,实际就是Ennis脑海中浮现的情景。Jake是同性恋的事实应该被旁人察觉到了,他和Ennis说他和工头的女人有了外遇,其实是和那个工头,因为他们在聊天的时候就提到工头有一座木屋和小船可以使用,还对Jake发出暧昧的邀请,Jake的父亲也在见Ennis的时候说Jake之前梦想着和Ennis住在一起,经营小牧场,后来和另一男人去了山上,那个男人应该就是那个工头,而且他的父母都知道了他是同性恋,Jake参加牛仔竞技赛的时候还主动搭讪比赛中的小丑,()因为Ennis伤心时还去了墨西哥召男妓,很容易让大家知道他喜欢男人。而那个时代对同性恋的歧视在Ennis讲述小时候看见男同性恋残忍的死状时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了。而Ennis也是因为这个阴影一直回避自己喜欢男人的事实,和Jake吵架时也是脱口而出“你们这种人”,可见Ennis并不想承认自己是同性恋,加上本身就内向的性格,让Jake每次的热情都被被他的理智和冷静态度浇灭。

《断背山》观后感 篇2

很多人批评关锦鹏导演把《蓝宇》拍得跟异性恋一样平淡, 关锦鹏则回应, 他的目的就在于希望观众意识到同性恋跟异性恋一样, 爱是不分性别的。这种观点也被李安所认同。《蓝宇》与《断背山》, 改编自小说, 获得很高荣誉、悲剧的结局、相近的主题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断背山》改编自美国小说家安妮普露的短篇小说。影片描述了两个男子农场雇员埃尼斯与参加牛仔竞技表演的牛仔杰克之间长达20年的“同志”恋情, 1963年夏天, 他们在美国怀俄明州的一个牧场相识, 由单纯友谊逐渐发展成保守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同志情谊, 而这种同志恋情一直持续了两人的一生。

《蓝宇》则以筱禾的小说《北京故事》为蓝本改编, 讲述了富豪陈捍东和大学生蓝宇, 两个男性之间由最初的陈捍东花钱买乐直至二人日久生情、患难与共的情感历程。《蓝宇》的取景和拍摄是在北京, 一个世故能干的商人和一个单纯善良却贫困的学生之间找到真爱的故事。而这样的真爱却得经受来自物质金钱、道德文化以及双方关系的压力的考验。

两部影片风格、主题的具体表现方式、背景、情节安排、主流意识的呈现方式、表现手法、音乐以及意象的运用以及性爱表现方面都有所不同。《蓝宇》所呈现的爱情浓烈馥郁, 倒叙的结构, 昏暗的色彩, 熟悉优美的音乐及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两人的私秘行为的镜子将同志恋情在现实中的处境独特地表现出来, 但性爱表现方面却虚浮肆惮、平庸矫饰。

与之相比《断背山》则艺术风格缓慢细腻, 注重人性的刻画, 随故事发展情绪起伏, 适时飘散而出的音乐, 情景交融的影像, 以及克制内敛、经典极致的性爱都深刻地表现了受制于社会的人性轨迹以及在常规伦理道德窒息下的个体伦理感受。不管是人为或意外, 男主人公的离奇死亡是两部影片共同的结局。当现实还不能宽容到以正常的眼光对待这些边缘群体时, 死亡正是化解现实冲突最好的途径, 这一点使影片的悲剧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整体风格比较

关锦鹏是个细腻的导演, 《胭脂扣》、《长恨歌》, 对爱情的阐释一直是凄美的路线。《蓝宇》浓烈而馥郁, 情节跌宕, 煽情直白。而导演李安是个隐喻高手, 最擅长在细节中暗藏玄机, 总是欲语还休, 内敛且充满张力。《断背山》缓慢细腻, 最大的成功不是情节的讲述而是人性的刻画。

尽管是同性之爱, 两位导演仍没有偏离各自的风格。《蓝宇》浓烈而馥郁, 不管周折如何, 节奏紧凑, 干柴烈火, 情节跌宕, 煽情直白。讲述了一个纯真的爱情故事, 塑造了一个无关性别的完美情人, 将对爱情充满美好渴望的观众感动得一塌糊涂。但却过于仓促, 情节上不是用无巧不成书来过渡, 就是一笔带过, 如蓝宇和捍东的两次重逢都是偶遇, 如捍东的离婚, 这些过于轻描淡写, 没有做到对捍东其实真是一个同性恋进行印证。再如捍东的入狱、获释, 直到蓝宇的突然死亡, 都是斧凿的戏剧化, 所以讲故事的人是个制造情节的高手, 却不擅于刻画人性。

《断背山》则缓慢细腻, 同样是历经数十年的同志爱情, 每个人物都有着详细的发展脉络, 不徐不急, 有条不紊, 情节慢慢铺陈, 音乐与景象都是佐料, 诉说了这段漫长、辛酸却催人泪下的爱情, 它最大的成功不是情节而是人性, 包括两个男主人公, 也包括各自家庭之内所有人的感受, 把人性放到大的社会环境中细细描画要比人物活在真空更具力度和广度。这是两部影片最大的不同之处。

《蓝宇》忽视社会环境, 把同志之恋简化成通用的爱情, 《断背山》却正好表现同性之爱所具有的那份不能容纳于世的压力, 制造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 它慢慢积成绝望的力量, 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这个永恒的爱情故事是通过压抑表现出来, 和异性同性无关, 也许, 同志之恋只是制造压抑的手段, 来表现受控于社会的人性发展以及常规伦理道德窒息下的边缘个体感受。

三、结语

同志电影开启了人类情感的另一扇窗, 更深地挖掘了人类隐秘的爱恨情欲。许多导演都拍过同志题材的影片, 他们并不是出于好奇, 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起点来探索人性, 艺术一直都是关注人类视野内外的一切事情, 所以对于艺术来说, 从来都不会有表现的盲区。《断背山》以缓慢细腻的艺术风格, 注重人性的刻画, 随故事发展情绪起伏, 适时飘散而出的音乐, 情景交融的影像, 澄明鲜丽的色彩、简洁明快的色调以及克制内敛、经典极致的性爱都深刻地表现了受制于社会的人性轨迹以及在常规伦理道德窒息下的个体伦理感受。展示了两个西部牛仔纠缠一生、难舍难弃的情感, 少了晦暗与压抑, 多了关爱与宽容。与之相比, 《蓝宇》所呈现的爱情浓烈馥郁, 倒叙的结构, 晦暗的灯光、冷冷的色彩、, 熟悉优美的音调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两人的私秘行为的镜子将同志恋情在现实中的处境独特的表现出来, 低沉且压抑的诉说同志之间隐讳压抑却激烈暗涌的情感。

虽然《断背山》比《蓝宇》获得更多的荣誉, 但两部影片却传递着相同的悲剧和感受, 世俗的现实社会, 使同性恋这一边缘文化群体仍然受到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压迫, 很难光明正大地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不管是人为或意外, 男主人公的离奇死亡是两部影片共同的结局。当现实还不能宽容到以正常的眼光对待这些边缘群体时, 死亡正是化解现实冲突最好的途径, 这一点使影片的悲剧具有了现实意义:让人感动于这种超越性别的爱, 所以应该有更多的人以人性的方式关注这一边缘文化群体, 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公平的生存空间。另外同性之间的爱情、缺憾、痛苦、悔恨在两部影片的音乐与意象烘托之下, 更显示出诗一般的意境。纯粹的爱, 虽发生在同性之间, 但却能坚持到生命的尽头, 至死不渝。它决不会附加那么多的金钱世俗的利益和欲望, 所以比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痴男怨女之爱要圣洁千万倍。两部影片在主题表达上都是成功的, 尽管深爱的人已经逝去, 一切已成追忆, 但那深刻的感触还随着唯美的画面和忧伤的乐曲在我们记忆中徘徊……

摘要:《断背山》与《蓝宇》, 都是有关同性恋的影片。纯粹的爱是不分性别的, 这是两部影片主题的相同之处。然而《蓝宇》中所表现的爱情馥郁浓烈, 结构上的倒叙, 色彩的昏暗, 独特地表现了同志恋情在现实中的处境。与之相比《断背山》则艺术风格缓慢细腻, 注重人性的刻画, 深刻地表现了在常规伦理道德窒息下的个体伦理感受。

关键词:《断背山》,《蓝宇》,整体风格

参考文献

[1]吴贻弓, 李亦中, 主编.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414.

[2]文章.性别身份——论关锦鹏的另类影像[J].当代电影, 2006 (4) .

[3]陈玉苗.爱情不仅仅存在于他与她之间——细读影片《断背山》[J].电影文学, 2006 (5) :34.

[4]陈冰, 杨雪.隐秘的情结对抗的激情——解读东西方电影中的同性恋亚文化[J].黑河学刊, 2010 (04) .

《断背山》原著小说欣赏 篇3

埃尼斯·德玛尔不到5点就醒了,风摇晃着拖车,嘶嘶作响地从铝制门窗缝儿钻进来,吹得挂在钉子上的衬衣微微抖动。他爬起来,慢吞吞地走到煤气灶前,把上次喝剩的咖啡倒进缺了个口儿的搪瓷锅子里,蓝色的火焰顿时裹住了锅子。

风围着拖车呼啸、打转,他都能听到沙砾在风中发出的刮擦声。在公路上开着辆破拖车赶路可真够糟糕的,但是今儿一早他就必须打好包,离开此地。农场被卖掉了,最后一匹马也已经运走了,看来,在找到下一份活儿之前,埃尼斯就只好跟他那已经嫁了人的闺女呆在一起——但是他心里头美滋滋的,因为在梦里,他又见到了杰克。

咖啡沸了。没等溢出来他就提起了锅子,把它倒进一个脏兮兮的杯子里。他吹了吹这些黑色的液体,继续琢磨那个梦。稍不留神,那梦境就把他带回了以往的时光,令他重温那些寒冷的山中岁月——那时候他们拥有整个世界,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不满20岁的初遇

他们分别出身于蒙大拿州对角线两端又小又穷的农场里。1963年遇到杰克时,埃尼斯已经和阿尔玛·比尔斯订了婚。两个男人都想攒点钱将来能买上一小块儿地。那年春天,他们都急着找工作,于是双双和农场签了合同,一起到斯加纳北部牧羊,当时两人都还不满20岁。

在一个小得令人窒息的活动拖车办公室里,他们站在一张铺满草稿纸的桌子前握了握手,工头乔·安奎尔向他俩讲解牧羊事宜:

“林业局在山上有块指定的露营地,可营地离放羊的地方有好几英里。到了晚上就没人看着羊了,给野兽吃了不少。所以我是这么想的:你们中一个人在林业局规定的地方照看营地,另一个人——”他用手指着杰克,“在羊群里架一个小帐篷,不要给人看到。早饭、晚饭在营地里吃,但是夜里要和羊睡在一起,绝对不许生火,也绝对不许擅离职守。明天早上我们开车送你们走。”

他们无处可去,找了家酒吧,喝了一下午啤酒,杰克告诉埃尼斯,前年山上的一场雷雨死了42只羊,那股恶臭和肿胀的羊尸,得喝好多威士忌才能压得住。他还曾射下一只鹰,说着转过头去给埃尼斯看插在帽带上的尾羽。

乍一看,杰克长得很好看,一头卷发,笑声轻快活泼,对一个小个子来说腰粗了点,一笑就露出一口小牙。他很向往牛仔竞技生涯,腰带上系了个小小的牛仔扣环,靴子已经破得没法再补了。

埃尼斯,高鼻梁,瘦脸型,邋里邋遢的,胸部有点凹陷,上身短,腿又长又弯。他有一身适合骑马和打架的坚韧肌肉,反应敏捷,远视得很厉害,所以除了哈姆莱的马鞍目录,什么书都不爱看。

卡车和马车把羊群卸在路口,埃尼斯挑了匹叫雪茄头的栗色马当坐骑,杰克则挑了匹红棕色母马——后来才发现它脾气火爆。埃尼斯、杰克、狗、马、骡子走在前面,1000多只母羊和羊崽紧跟其后,就像一股洪流穿过树林,追逐着无处不在的山风,向上涌至那繁花盛开的草地。

断背山台词 篇4

——《断背山》

告诉你吧。。。事实上。。。有时候我好想你,想到无法承受。

——《断背山》

杰克,我发誓。

——《断背山》

我想明白该如何戒掉你。

——《断背山》

他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却无法相信它,如今已回天乏力,于事无补,只好默默承受。

——《断背山》

我把你的衬衫放进我的衬衫里,以为这样就能够保护你了。

——《断背山》

爱是与生俱来的本事。

——《断背山》

“世界这么完美,所以我们要努力。”

“后半句我同意。”

——《断背山》

他感觉有人用手一下接一下地拉出他的内脏,一次一码长。他停车在路边,在回旋的新雪中想吐却吐不出东西。他感觉极为难过,花了好一段时光才心境平复。

——《断背山》

从“家庭三部曲”到《断背山》 篇5

——从李安电影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定稿)

摘要:

李安是唯一两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导演,他的作品承载着中西文化的合流,通过对一系列中西方文化的探讨,实现了一种良性互动的跨文化传播,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成功范例。“家庭三部曲”(《喜宴》,《推手》,《饮食男女》)是奠定李安电影风格和华语影坛地位的重要里程碑。而《断背山》则是跨入西方题材,成功打入美国电影市场的佳作,这部电影也让李安导演在世界影坛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将从东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通过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和《断背山》,从文化分析等理论视角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及融合,反思中国文化本身及趋向,试图为探讨中西文化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李安电影,“家庭三部曲”,《断臂山》,文化差异

目录: 引言一、四部作品各臻其美(一)《推手》(二)《喜宴》(三)《饮食男女》(四)《断背山》

二、中西文化的四大差异(一)生活习惯(二)语言文化(三)教育理念(四)婚姻观念 结束语

引言:

李安作为一位两次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以他独特的视角,拍摄出一部部使东西方观众都能接受的影片,从这一点上而言,他无疑是成功的,他成功的塑造出了生活中遭受东西方文化冲突影响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如《推手》中的老父,由于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的多元化,李安对中心方文化均有研习,中国传统文化

宜顺论文网 的滋养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李安具有包容性的开放情怀,他立足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排除文化的界限对艺术题材进行挖掘和探索,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巧妙地融于电影之中,这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呈现出跨文化的特色。

李安是世界当代蜚声海外的著名中国电影导演,曾担任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评委会主席。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的提名,台湾金马奖也被视为是台湾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喜宴》柏林国家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卧虎藏龙》荣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华语电影,并且被《时代周刊》评为2000最佳影片,而李安本人也被评选为最佳导演。2006年,凭借电影《断背山》,李安荣获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华人导演获此殊荣。李安为华人影坛所做出的贡献无与伦比,他也成功地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

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和《断背山》,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的选择、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文化间的沟通和认同。一、四部作品各臻其美(一)《推手》

《推手》比较注重表现东西方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其中的太极父亲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初面异域文化时充满自信,在影片中与他构成对立面的是完全不能接受东方文明的洋儿媳。在表层冲突下隐藏的深层的两种文化间的冲突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逐渐展开先后体现为父亲与儿媳、儿子及餐馆老板的冲突,这些冲突都是以父亲为象征的东方文化与其对立面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矛盾的外化。

影片开头随着手部特写镜头的拉开,我们看到父亲身着一袭蓝色中式衣裤,动作舒缓自如、矫健轻盈、安详平和;与此同时,洋儿媳在电脑屏幕前飞快的敲击键盘,红色的台灯和桌上杂四乱无章的物品给人一种内心烦躁的暗示。二人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段落中没有一句对白,所有声音都是自然音响,导演有意利用单个镜头内的场面调度画面上两个主人公一直处于隔离状态,几乎不出现在同一空间,即便是同一空间,也通过画面的纵深调度形成强烈对比,或是封闭的横向构图中二人左右对称的对比,或是纵深构图中前后的对比,互不理睬又互有压力的模式造成强烈的隔离感,充分体现二人内心的疏离与隔绝。

该段落中儿媳的烦躁显然为父亲的悠然、自信提供了陪衬,当她在莫名的烦躁中远远审视这位异常平和的中国父亲时,我们看到在两种文化较量的第一个回合中,东方式的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与圆柔应对的处世 原则占了上峰。随着叙事的推衍,这种对比却迅速变化,父亲以往强大自信的态势逐步弱化。随着微波炉中的那一声爆炸和儿媳的一句“shit”,父亲的威严受到了挑战而动摇,当他不得不戴上耳机听京剧时,分明表现了他开始向妥协迈进。晚饭餐桌上两种嘈杂的言语充分体现了两种势力的争夺,儿子虽极力调和,但孙子无意间翻译出的一句最不该翻译的话令这种呼之欲出的矛盾终于暴露。父子下棋时所说的“民主就是没大没小”和教给孙子的逻辑颠倒的“娃娃调”都预示后来两方势力对比的宜顺论文网

倒置。原本自信的父亲在丧失了精神归属的环境中体味到强烈的漂泊感,他寻求心灵归属和文化认同,恰巧此时他遇到了陈太太,这种心灵的空寂、精神的漂泊和文化的失落似乎有望在陈太太处得以终结。

陈太太与父亲感同身受、同病相怜,与其说她是父亲所期待的情感归宿,倒不如说她是父亲的精神家园。而当父亲得知儿女只是为了他的负累才安排他与陈太太接触时,这个曾是东方文明的顽固代表为了保存自己最后的尊严选择了离开。父与子的冲突毕竟是悲哀的,它意味着东方文明力量的衰弱已成势不可挡的定局,这种衰弱已经表现为东方文明自身的内部冲突。当父亲展开与整个西方秩序的冲突时,东方文明势力衰退的趋势发展到了极限,警察的介入把父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社会的冲突完全外化,虽然在父亲戴着手铐被送入警车时显出/英雄视死如返乡0的镇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却只是他独坐在监狱里时的凄凉和无奈。按照本片所传达的理念,暴力是失去平衡时的一种表现,父亲用暴力所打破的不是西方社会的秩序,而是东方传统文化智慧和修养角度所认为的平衡,它成为父亲修身处世原则彻底的失败与颠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尚未开打以前父亲就已经输了,他被逼到绝境,无计可施,无路可走。格斗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因使用暴力而显露了自己寂老苍凉的内心最脆弱的一面。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空间位移后产生的水土不服的困窘。父亲一句:练神还虚不容易啊!把影片挥之不去的悲凉情绪发展到极限,矛盾终究经过暴力达到平衡,悲伤与空虚的情绪得到了升华。

《推手》的场面贯穿整部影片,你来我往的交换步伐,努力在两人之间制造一个平淡素雅的氛围,似乎告诉人们要寻求宁静和松弛,就要排除杂念,使心灵在纷杂的环境里清净下来,来来往往中凡事都以柔静临之,松化处之,圆活待之,才是做人处事的道理。父亲一直推崇的内心宁和并没有达到,在人生道场的修行中,外在的苦难折磨他可以战胜,惟独内心的牵挂却放不下,实在难以修炼到真正的中国功夫那种虚无清静的至高境界【1】。他离开了儿子的家,搬到中国城独居,短暂的中西合璧家庭宣告结束,从此各自为安。父亲在清理了自己的伤口之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虽然在活动中心与陈太太谈话时的背景依旧有一面醒目的美国旗不安分的提示这两个来自东方的空寂灵魂依旧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压迫下,但当他们一同站在阳光下时,影片传达出的信息却是他们或许可以相携相怜,在西方文化的包围中建立一个东方传统文化氛围之家,慰藉漂泊的心灵。【1】

【1】冯光远.《推手,一部电影的诞生》[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二)《喜宴》

《喜宴》(TheWeddingBanquet1993年)是一部关于认同的问题喜剧,《推手》始终让人感到一缕隐隐的悲悯之情,而《喜宴》却是以轻喜剧的手法铺陈,对东西方文化冲撞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更深一步,更关注深层观念上的差异,选取一个颇具宽容度的叙述视角,将西方式的同性恋故事与东方式的人伦大义错综对接,层层衍展开去,揭示出丰厚的人文内涵。影片中的师长父亲来自台湾,早年在两岸间的辗转经历使他的内心已经跨越了感叹漂泊的阶段,无奈的认可了浮萍命运,而痴情于“根”的延续。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强调着“种”的重要地位,可儿子的同性恋取向意味着“种”的丧失【2】。于是,两种文化观念又产生巨大的冲突:前者重视传统,后者注重个体存在的自由;前者为了种的繁衍可以牺牲个人的情感和幸福,甚至以权利的运作方式对个人生活实行全面统辖;后者宣扬个

宜顺论文网

体解放,尊重并以法律保护个人私生活的一切领域(这里还要插入一点,西方传统文化在宗教的熏陶下同是排斥各种以享乐而非繁衍为目的的性行为,东方自古也有同性之爱的传统,但这些问题确非在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之列)。父亲形象在出场前作足了铺垫,尽管他一直处于叙事后景,但又切实主控整个叙事进程,象征了潜在的、不可抗拒的东方伦理传统的压抑,在从台北到纽约的叙事空间里,他精神的影子无所不在。台北的“越洋电话”、母亲的“录音带、信函”、美国的相亲,都镌刻着父亲权威的阴影。儿子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对其敬畏有加,却皈依了现代西方社会,面对西方文化强大不可扭转的状况,传统文化首先在他身上体现出弱势并不得不做出让步。无论是儿子对旧时老友的排斥,还是对女房客挑逗的冷淡反应,都暗示他早已有意无意的疏远了东方的传统文化。当他熟练地用美国人习惯的方式打发街头卖艺人时,他对于在物质利益驱使和个体独立意识左右下的西方文化已显示出极大的认同。面对父亲以各种形式的敦促乃至强迫结婚生子,儿子阳奉阴违安排假结婚成了暂时化解对立矛盾的唯一出路,表面上是儿子屈从于父母之命而向传统的家庭理念做出妥协,实际上反而成为父亲所代表的东方文化被愚弄的发端。原本妥协/愚弄可以就此打住,不想父亲携同母亲亲临观礼,儿子伟同、准儿媳威威和儿子的同性恋伙伴塞门手忙脚乱的“清理现场”又将这场较量扩大化了。

父母初到的一场戏中,导演运用各种镜头语言阐述了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即将突现的冲突:威威头头是道的品评父亲的书法时,一家人同时出现在镜头中而惟独不见塞门,此时他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为东方传统文化所击败,在书法这一极具东方风情的载体上,他显然丧失了表达语言。紧接着,父母送威威礼物用长镜头表述,威威捧着礼物和旗袍从左侧出画,塞门和伟同从右侧入画给父母送见面礼,母亲却看着右侧画外喊出声,画面右移,景深处威威身着旗袍亭亭玉立,一家人上前簇拥着假冒准儿媳,前景又只留下塞门一个人,再次显示出在这样特殊的空间中西方的劣势状态。其实塞门的弱势地位也并非绝对的,事实上一直是塞门在行使“儿媳”的职责,我们甚至难以说清楚,究竟是塞门代替了威威,还是威威代替了塞门。塞门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绝没有被轻易打倒,反而表现出勃勃生机。那场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婚礼戏看似东西文化的融合,表面上也呈现出东方占据优势的局面,但西方强大势力的气息却可以隐隐嗅到。尽管喜宴在一个装饰极度民族化的大厅内进行,但这个大厅却坐落于曼哈顿街头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里;尽管婚礼的主角以及宾客大部分都是东方人,但镜头中却时时闪出一两个西方人的影子提醒我们,这样一个民俗味浓郁的喜宴的演员虽是东方人,但外在的观众却西方人,他们以西方的眼光审视这群“疯狂”的东方人,这种“看””被看””制造被看”正是后殖民主义及所谓的东方主义的一个重要模式。师长父亲初次踏上西方国家领土时曾经极度自信:他挺胸抬头、昂首阔步行走于高楼林立的纽约街头,身后跟着顺从的儿子,表现出不言而喻的威严。接下来却是这位当年英姿飒爽的师长沉睡的近景:他毕竟老了,酣眠中的苍老更使他显得虚弱无力,“廉颇老矣”的悲凉和无奈油然而生。其实从他兴冲冲的踏上这片已跨入后工业文化形态的热土的那一刻起,他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就已经非常人所能体悟。父亲终归是父亲,他病愈后不得不以逃避的方式戴上一副不新不旧的道德面具,以某种现代的开明性掩饰传统的脆弱无力。他把原本送给威威的礼金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塞门,以非正式形式接受了儿子的恋人,又为了维持传统的家庭模式不敢公开。父亲的形象也形成事实上的人格分裂:既是发自内

宜顺论文网

心恪守伦常的威望家长,又是不得不压抑内心不满的西方现代式的尊重个体平等的朋友。他对现实的妥协,既是无奈的选择,又是他以退为进,力求摆脱危机而求得新的平衡的一种老到的处世态度,他好像一只有力的大手,在幕后操纵事态的发展,又像是个局外人,冷眼旁观主人公们的喜怒哀乐。当与塞门一同坐在风中,看着河面上的微澜时,他显得那么无助,昔日里叱咤风云的风光和藐视一切的自信都无从寻觅,身上威严的光环已经褪去,只是作为平等的个体存在于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大势力之下。影片的结尾更耐人寻味,全家人翻看婚礼相册,好像是父亲把昨天的辉煌重新温习,他脸上自然的露出笑容,当相册翻到最后一页塞门、伟同和威威三人的合影时,父亲当即回到现实中,收敛笑容起身道别,当初见面给威威的那句“谢谢你照顾伟同”自然的还给了塞门,而对威威报以“高家会谢谢你”,其中蕴涵了多少话语。两位老人的内心都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却只说出“我只是高兴”“我也高兴”这样的话,一句“高兴”在片尾反复强调,形成对片名《喜宴》强烈而鲜明的讽刺。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父亲站在安检入口,面对十足的西方人的质疑,夸张的将双臂高举过头顶,从剪影似的画面中,我们终于领悟,尽管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但他所代表的东方文化终于还是妥协了。儿子迫于传统道德观念的驱使,不得不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家庭模式,一边是来自中国内地,代表着传统东方伦理观念的威威,一边是来自美国,代表着西方现代价值观念的塞门,三人间的冲突没有传统叙事中善与恶的斗争,而完全是两种不同观念的差异。这种突破了外在矛盾冲突而着重关注人物心理冲突的观念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

【2】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M].当代影,2001,(6).(三)《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EatDrinkManWoman1994年)与前两部不同的是,导演在开始便让影片的主人公离开西方文化茁壮滋长的本土——美国,回到颇具东方理念情怀的台湾,人物设置是统一的东方人。尽管西方文化丧失了存在的物质载体,没有外在的文化冲撞,但并不意味两种文化的冲突已经消退,恰恰因为在完全的东方文化语境下依旧存在着西方文化熏陶渲染的阴影,反而令人感到潜在的西方力量更甚。原始的没有干扰的东方文化早已被西方无声的侵蚀,这种冲击较之明显的两种文化的外在冲突更为剧烈。当东方文化的承接者已经自觉的叛离了东方文化本身时,这种文化或许可说是岌岌可危了。本片的国厨父亲也长期处于漂泊和分裂的状态中,他的漂泊是生活历程和个人情感的漂泊,他的分裂决定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典型的分裂态度:饮食是台面上的东西,可以发展成一种令人艳羡的艺术;男女则是台面下的东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3】

随着女儿的长大成人,父亲面临着不可抗拒的抉择:要么克己欲,守人伦,继续孤单的任由情感漂泊;要么接受现代生活观念,自由选择新的情感寄托,开创新的生活。片中与父亲对立的是三个性格各异的女儿,她们身上都有着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影子,无论是大女儿对天主教的笃信,还是二女儿与旧日情人依旧保持着性伙伴的关系,以及小女儿的快餐文化,都是西方文化在东方领域内的投射。本片是《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不仅思想深度更进一步,讲述故事的技巧也比前两个影片更胜一筹,父女四人情感发展各自为线,看似散漫,而几条线索又在每宜顺论文网

周都要进行的家庭晚宴中交叠,饮食成了情感亦即男女的载体。全片六次家庭晚宴,每次都会有事情发生,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家庭结构变动的分界点。前两次家庭晚宴上,二女儿先是宣布不日将搬离,又不得不留守在家庭里。二女儿企图离开不仅意味着原有的家庭开始濒临瓦解,更因为二女儿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而变得有所指涉。影片用照片暗示二女儿与母亲长相酷似充分表明二女儿在父亲心中以至在这个没有母亲的家庭中的重要性,她对家庭的瓦解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家庭解体的威胁同时来自父亲的味觉丧失,不仅意味着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即将失去功用,更意味着作为一个家庭领导者,他丧失了统辖力量。

接下来最不引人注意的小女儿和即将成为老处女的大女儿先后离开家庭,传统的东方家庭结构受到了突发事件的袭击而逐步瓦解。东方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初步打击。到了第五次家庭晚宴,家庭结构终于发生骤变,父亲提出再婚的人选竟是女儿的朋友,这种组合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人伦观念看来已经算是不伦之恋,而如此的恋爱关系没有发生在代表西方现代文化的女儿身上而发生在曾经代表传统东方文化的父亲身上就更具有反讽意味了。父亲提出要卖掉老房子,这意味着他乃至整个家庭的传统东方文化所依托的载体即将流失,家庭解体势在必行。父亲主动解决了情感归宿的问题,结束了长期的情感漂泊,也结束了“饮食”与“男女”的分裂状态。他亲自打破僵局并促成家庭从解构到重建的转变,使得女儿们可以无牵挂的把生活重心移到自己新的家庭生活上。在东西方两种生活观念的冲撞中,父亲勇敢的选择了后者,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蜕变。作为尾声的第六次家庭晚宴展示了这个家庭彻底解体后的样貌——大女儿和小女儿都经营着自己温馨的小家,父亲也和新的妻子搬离了旧家,妻子腹中孕育的小生命寓示作为传统象征的父亲的全新生活已经开始。而在原来的老宅子中留守的却是最叛逆的二女儿,她非但取代了已故母亲的地位,甚至取代了父亲的位置。正如在父亲的离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西方文化战胜东方传统文化,在二女儿的留守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对于长期以来一直反抗的东方传统文化的无比留恋。也许父亲与这三个女儿的关系乃至于他们所因循的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关系就好像是父亲从洗衣机中拿出的女儿们的各种衣物一样纠缠不清,难以言说。【4】

【3】陈宝旭.《饮食男女——电影剧本与拍摄过程》[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4】 丁卉.《李安电影的叙事策略》[M].当代电影,2001,(6).(四)《断臂山》

影片延续了导演李安一贯的含蓄隐忍、质朴细腻的风格,没有大起大落、紧张刺激的情节,亦没有琼瑶式的歇斯底里——它甚至有点略显平淡,但却又宛如夜深人静时,某首时常 回响在我们耳畔心头的老调情歌, 温暖感伤,回味悠长。与以往同类型的影片相比,窃以为此片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基调的平实。无论是主、配角的人物设置,还是情节上矛盾冲突的处理,抑或是对大环境的渲染,导演李安都没有将其刻意的美化,亦没有淡化或回避,虽然他明显流露出对片中两位主人公那段不被世俗所容的禁忌之恋的扼腕叹息之情,但他还是较为客观且真实的展现了这一切,这一点在对Ennis的前妻这一人物塑造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从而使影片的说服力更强,令一般观众亦能较快的接受与理解影片中那份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另外,此片还打破了人们心中对男同性恋固有的阴柔印象,塑造了两个外表粗犷阳刚但内心却温柔多情的男人形象,这不仅仅是挑战美国西部

宜顺论文网

根深蒂固的牛仔文化,更是以一种决绝的方式来诠释爱情的伟大。

Ennis和Jack,一个沉稳内敛,一个散漫不羁,如果最初的最初不是为了那份赖以糊口的工作,他们的人生轨迹原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他们会象一般男人那样按部就班,平静且平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也许依旧无法与枕畔的女子永结同心、白头到老,但至少不用承受命运那如炼狱一般痛苦的煎熬。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或许是因为前世的情缘未尽,因此从他二人于雇主门外初次邂逅,有意无意地相互偷窥的那一刻开始,冥冥中,似乎就已注定了彼此纠缠一生的宿命。

他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于断臂山。虽然其所处山谷天高云淡,风景如画,仿若世外桃源一般,但同时亦清冷幽静,人迹罕至。再加上环境的艰苦,工作的乏味,生活的单调,心灵的孤寂以及生理欲望长时间的压抑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他们互相吸引并最终发生关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这算是爱情吗?或许此时还不能算,但二人感情的发展确实是因为性的关系而变的突飞猛进,既而在那段相濡与沫的日子里,不知不觉,情根深种。

可以说,在断臂山的这段日子是Jack和Ennis他二人一生中度过的最快乐的时光。导演李安可谓用心良苦,他用了较多的篇幅来尽情展现断臂山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再配以动人心弦的音乐,从而映衬出两位主人公在此自在生活的无拘无束,同时亦埋下伏笔,此时越是逍遥自在,就越能反衬出影片后半段二人回归现实社会之后的那份情感压抑的无奈与悲哀。

毫无疑问,他们是相爱的一对。如果不爱,Ennis不会在与Jack的分道扬镳后,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掩面痛哭,不会在久别重逢之后情难自控,主动热吻;如果不爱,Jack当年不会四处苦苦打听Ennis的下落,不会在黯然驾车离开已离婚却依旧不打算和自己长厢厮守的Ennis时默默流泪;但碍于世俗的白眼,道德的束缚,以及社会的压力,多年来他们只能偷偷摸摸地一年一聚,不敢光明正大的在一起。在这场爱情角力里,一直扮演主动角色的Jack或许将以上这些看的较淡,勇敢任性的他,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相对保守传统的Ennis却做不到这一点,童年的记忆,自身的矛盾,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令他无法像Jack那般洒脱,但他却比后者爱的更为深沉,他的付出,已远远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对于这样一个男人,谁又忍心求全责怪?为了爱情,他们二人其实都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一个抛妻抛女,一个千里情奔;一个孤独终老,一个至死不悔!„„然而不管他们爱的多么缱绻决绝,义无返顾,他们最终拥有的,却只有那座断臂山。

——断臂山,断臂山,肝肠寸断,情义如山。

影片这样的结局自然让人唏嘘不已,但爱与拥有,或许本就无关。它会一直活在有情人的心上,不是时空可以轻易打断。虽已是阴阳两隔,生死契阔,但想必另一个世界的Jack不会忘记,在断臂山上的某个清晨,Ennis曾与他深情相拥;而Ennis,相信亦不会后悔爱上那个名叫Jack的男人。虽然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他们的爱情,就如他们那两件被Jack套在一起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旧衣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宜顺论文网

二、中西文化的四大差异

(一)生活习惯

在李安导演的电影中,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一个个的镜头语言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片中人物生活上的小细节,从细微的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彰显出了李安导演对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上的理解:文化符码。

在影片《推手》中,华人老父与洋媳妇的生活习惯可谓泾渭分明:父亲身着一袭蓝色中式衣裤,动作舒缓自如、矫健轻盈、安详平和;与此同时,洋儿媳在电脑屏幕前飞快的敲击键盘,红色的台灯和桌上杂乱无章的物品给人一种内心烦躁的暗示。二人一静一动,形成鲜明对比。中景是美国媳妇,美国媳妇在朱先生的身后来回走动。虽然前景是朱先生,但镜头的焦点是美国媳妇。通过这种前后景的构图,在单镜头内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内在的文化冲突充分的表现出来。所以这个生活场景,虽然言语不多、情节简单但足以使观众对东西文化间巨大的差异有清晰且深刻的印象。在影片中,朱先生是在打太极,美国媳妇在打电脑。太极是中国文化符码,电脑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人物的情绪更是人物动作的文化注脚。朱先生心平气和,娴熟自然的施展太极的招式。美国媳妇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却敲错字。简单的几个动作、神态、表情,就显示出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别:中国倾向于日神文化,欧美偏向于酒神文化。日神文化是理性文化,比较强调礼仪、秩序、中和、适度,个性淹没在社会之中。来自中国的朱先生站在大厅练太极缓慢而有序,通过打太极,他达到了心境平和,沉稳协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酒神文化则强调张扬个性,比较热情外向,容易陷于偏激、狂热、傲慢、烦躁中。美国媳妇在急速的敲打键盘,当她不小心打了“Grandfather”这一词时,她很恼火,她强烈的意识到朱老先生的存在,并认为他干扰了自己。她很烦躁,无法集中精神。

另外在《推手》的开始就有戏剧性的中国公公和美国儿媳一起进餐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场景。公公抱着一只大碗,里面是米饭和各种各样的配菜,还有肉类,用筷子大口地吃!而儿媳妇只是吃着一盘蔬菜沙拉和一片烤饼干。从这些细节处,更能看出中西方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二)语言文化

人的一切都是由语言构成与表达出来的。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形态下人的精神产物,而语言就是它的载体。对一种文化是否把握正确,首先看的是对其语言把握的准确与熟练程度。李安的电影跨越中西两种文化,对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必须要有很好的驾驭能力,才能使不同文化的观众能从语言中领略到其他文化的精髓。电影《卧虎藏龙》的台词备受中国观众的批评,许多中国 观众都不能忍受李慕白这样一位侠士的口里吐出莎士比亚式的语句。“我已经浪费了我的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久的孤魂。”可是西方观众却认为《卧虎藏龙》的台词没有问题,李慕白临终前对俞秀莲的表白很浪漫【5】。

【5】宋婷婷.《进入龙的世界——— 导演李安谈《卧虎藏龙》》[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4月。

宜顺论文网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从表达的意义上来说,这句话的意思非常中国化。因为中国民间有一种传说,人死后回转世投胎,但在投胎前有七天的时间可以留在人间与至亲的人相伴。但这句话的表达方式非常的西化,这是中国观众所不能接受的,但却是西方观众所能理解的。

当然在《卧虎藏龙》里面,李安也是用了古人的语言,运用了一些西方观众耳所未闻的词汇,如“江湖”“内功”“真气”“恩怨”等等。由此可见,整部电影中,既有地道的中文表达方式,又有西式语言,不至于使西方的观众听得一头雾水,也不至于失去太多的中国韵味。李安努力在语言上创造一种中西方都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他的电影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互为参照物的,从而使他的电影能被不同文化地区的人所接受。

(三)教育理念

在影片《推手》中,作为孙子的小杰米无疑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爷爷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水墨画。而且,朱老的观念中,生儿子是为传宗接代的看法仍然存在,而这一观点显然引起了玛沙的强烈不满。玛莎曾经向自己的丈夫抱怨过,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就牵扯到中国的传统美德“孝道”。

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老人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提倡“百善孝为先”,认为养儿防老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在西方文化的个体自由影响教育下,西方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无论是父母对子女,抑或子女对父母。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终要得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一切,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又大有不同。

片中最后在朱老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后,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正是因为从小所接收的教育理念不同,导致如此。

(四)婚姻观念

在电影《喜宴》里,作为伟同的父母亲,一对传统的中国老夫妇。当他们的孩子在年纪渐长后仍没有结婚表现出了我们的婚姻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就是我们的观念,在中国,一个男人,如伟同,身体健康,学业有成,长得又俊,这样的好条件要是适龄还不结婚,不是只有家人为你担心,连周围的人也要为你担心,因为这可是件很重大重要的事情,人生就一次的大事。而且家长不是都喜欢快乐的安享晚年吗?什么可以让他们快乐呢,当仁不让的一个要素是早日可以

宜顺论文网

抱孙子。于是伟同的父母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要为他们儿子的终身大事“操心”了。为了应付伟同父母的这次行动,伟同决定和威威假结婚。故事发展到这里,文化的差异又开始了:在美国人的眼里,结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国人的眼里结婚是“面子”的事情。在中国领了结婚证还没有完全算是结婚,要摆了喜酒才是大功告成。本来以为按西方方式结婚就完事的伟同,却因为父母需要“面子,”只得按中国人的传统在美国举行一场婚宴。

在《饮食男女》中,李安是在诠释“食色,性也”这个主题。食物是台面上的东西,“性”才是台面下的实质问题。一个鳏夫老人和三个女儿之间的情感生活,这三个女儿都没有结婚,甚至是作为老大的大姐还没有经验,反到是老二经验十足,最小的妹妹处于青春期,可是偷尝禁果后第一个怀孕。这次怀孕给大姐不小的刺激,在同校老师的一再追求下,大姐的心理产生了突变,并也尝试了性爱,怀孕离家。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三个姐妹有的时候想要尝试性爱和爱情的原因竟是为了离开这个家。在这部电影中的父亲并不是个中国传统文化里认为的好父亲,因为他没有按耐住寂寞,和一个与女儿们年龄相仿的女人再婚,如果从中国文化上讲这是有些反道德的,可从西方文化上来解读的话,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解放。是作为父亲突破传统的一次反抗,是带有美国思维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李安没法改变的东西。

作为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华裔导演,李安以他独特的叙事和拍摄手法,创造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李安喜于将家庭因素融入到他的电影中。尤其是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作为生在台湾长在美国的李安来说,他深受东西两方文化的影响。由他拍摄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断臂山》这四部电影能深刻的反应出李安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李安以家庭为载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对立的全方位的展现,表现了他对于当代华人的生活现状的深刻把握,同时通过对家庭矛盾的解决,表现了他对于文化冲突和现状的出路的思考。他细腻的处理方式,对中西方文化深刻的理解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借鉴。

结束语

“家庭“这一概念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有着质的不同,东方文化中的家庭观注重传统的家庭伦理,重和谐重道德。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家庭观则强调个人自由意志的伸张释放。但是目前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对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渗透,中国家庭中出现了家庭伦理观念的西化等问题。在家庭三部曲中,东方观众可以重新审视西方家庭的价值观给东方的家庭所带来的冲击,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李安则将东方家庭观作为一个参照点默默地修复并平衡着西方观众的家庭价值观念。李安尊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理性的观察分析,他的电影立足于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并存了东方眼光与西方手法,以人文的笔触精准地勾勒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东西方的家庭与感情世界。李安电影中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并存。由于李安导演的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使得他对西方文化的精髓部分能够很好的吸收与驾驭。李安在拍摄东方题材的电影中会将一些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理念融合运用在电影之中,并将西方先进的电影运作模式加入到影片的拍摄和运用中。在拍摄西方题材的电影时,他也将东方文化中对于道德思想,内敛的审美观,儒家等文化思想的认知运用与电影中,使得

宜顺论文网

他的电影中中西方文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区别与一般的中西方影片。

李安电影作品“家庭三部曲”和《断背山》,为我们从文化分析等理论视角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冲突及融合,反思中国文化本身及趋向,探讨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十分有益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扬,伦理片的中西文化比较——由李安的伦理电影看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2】李安:两度捧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大众电影,2007年第16期

【3】李晨,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 【4】李安.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 [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段续.电影《断背山》中爱的艺术视角[J].贵州: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6】 张靓蓓.李安访谈:一起走向黄金时代[J].长春:电影世界,2005年第7期.【7】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8】冯光远.《推手,一部电影的诞生》[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9】陈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中国电 影出版社1996。【10】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M].当代影,2001,(6).【11】陈宝旭.《饮食男女—电影剧本与拍摄过程》[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2】丁卉.《李安电影的叙事策略》[M].当代电影,2001,(6).【13】宋婷婷.《进入龙的世界——— 导演李安谈《卧虎藏龙》》[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年4月。【14】李安:《推手》,1991 【15】李安:《喜宴》,1993 【16】李安:《饮食男女》,1994 【17】李安:《断背山》,2005

《断背山》观后感 篇6

在李安为数不多的几部影片中, 我们确实是看到了真真正正的“学贯东西, 中西合璧”;而同样, 在李安的电影里, 我还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比如他电影里的冲撞与隐忍。

一、冲撞

在香港导演界, 相比风格独特的王家卫, 或者是跟风保底的导演王晶, 李安一直是个矛盾的导演。之所以说他矛盾, 是因为他的电影既是喜闻乐见的商业片, 但骨子里又是复杂纠葛的文艺片;他的影评明明流露有很多西方的视野, 可内心却是仍然谨守着东方人最严格的规范。家庭和睦, 看上去也如此温润如玉的男人, 骨子里流露出的却是火一样的情绪。治家甚有古风, 甚至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 这种古朴家庭对李安的沁染不仅仅只是中国文化, 甚至还有父权家庭给李安造成的严重阴影。

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比如说《推手》中的父亲是饱经沧桑的功夫大师, 《喜宴》里的父亲是曾经戎马一生的师长, 《饮食男女》里的父亲是星级酒店的大厨, 他们对代表现代文明一方的子女都有自己严苛的要求, 都竭尽全力让自己影响甚至彻底改变子女的生活。影片中几乎很多情节和矛盾都来源于“父权”。

当然, “父权”只是李安电影中引起冲撞的很小一部分。在现当代文明的冲撞下, “家庭三部曲”中带有新思想的年轻一代和守旧父母所代表的一代人发生的种种冲撞。电影《推手》, 开头八分钟没有任何人物台词的场景中, 代表东方守旧文化的父亲气定神闲打着太极拳, 镜头慢慢在他身上蓝色的中式服装上移动, 好像只有太极才能消除他心里那份儿子媳妇都无法理解的孤独感, 而作为西方当代文化象征的儿媳妇却在不断地敲击键盘, 观众潜意识里觉得她越敲越快, 两种强烈的对比, 在影片开头就显示了激烈的冲撞。在之后的几场戏中, 儿媳妇的一句“shit”让冲撞直接爆发。电影的结局是儿媳妇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亲所需, 而父亲却选择了独居。父亲最终没有在传统文化中享受天伦之乐, 但也没有选择妥协, 而是鼓起勇气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李安在对所谓“父权”及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敬畏的同时, 内心对传统的叛逆和对西方自由式生活的追求。

在《喜宴》中, 远在台湾的父母不停催促远在美国, 事业有成的儿子伟同结婚, 伟同长相英俊, 拥有自己的事业, 是一名同性恋, 和自己的男朋友塞门在一起生活了五年。不明真相的父母大老远来到美国参加儿子的“假婚礼”, 儿子又在喝醉后误在肉体上将婚礼弄假成真导致新娘怀孕, 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冲撞。最后的结局是葳葳决定生下伟同的孩子并不干扰伟同的生活, 伟同和同性恋者塞门继续生活, 得知真相的父母带着无可奈何和“满足”回国。这样的冲撞, 在《推手》的基础上, 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叛逆, 却始终需要回归中国之道的李安, 这也注定了李安在处理中西文化冲突上所执行的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 也能让我们预示到之后很多电影的结局。当然, 相较于很明显的“冲撞”, 较隐晦的一些还有《卧虎藏龙》里虽然不尽真诚的称妹道姐的俞秀莲和玉娇龙。

李安的影片总是用他的淡定与从容让观众体会不可抗拒的细腻与厚重, 他含蓄而内敛, 却又颇耐人寻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在影片细水长流的叙述中显得那么的深刻和厚重。李安的电影中, 除了冲撞之外更多的, 是隐忍。

二、隐忍

看李安的电影, 总是要感触到的词, 就是隐忍。即便不全是爱情的题材, 比如《绿巨人》也是积忍而发的伤悲满腔。即便是爱的主题, 比如《理智与情感》那样喜剧结尾, 也难以消除人在其中, 经受爱不能尽袒露而煎熬着烦恼的肉身。更别说从《卧虎藏龙》《断背山》, 表现对爱的“隐忍”似乎大功告成。

在电影《喜宴》中, 李安作为赴宴的群众演员出现, 这个寻常的镜头只有两秒, 李安只有一句台词。可这句台词去足以让我们理解李安本人以及他所有电影内涵的高度性概括总结。李安说, “那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性压抑!”也正是这种性本能的压抑与隐忍, 直接催生了《理智与情感》、《断背山》、《色戒》一直到如今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993年的电影《喜宴》, 画面结束的最后几秒钟内, 戎马一生的父亲在最后经过机场安检的时候默默举起了双手, 母亲则悄然低下了头。那种无奈似乎象征着一种投降, 一种对生活的委曲求全, 以及传统道德之外对另一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默认。在现实中, 我们早就知道生活永远不可能像墙上静静地挂着的那幅王羲之体白居易诗般, 通篇没有一处败笔。就像历经喜宴所缔结的圆满, 到底也并不是成就永远的唯一条件。

李安好像在说,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 我们都必须用漫长的时间, 为即将到来的一个瞬间的典礼而准备, 为了达成一个愿望而不断压迫自己, 隐忍自己。就好像塞门和伟同不断压抑着对对方的爱, 葳葳不断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情绪, 明知真相的母亲压抑着种种震惊难过不得不含泪接受并隐瞒了这一事实, 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父亲在暗地里知道真相以后, 也不得不隐忍着并且还帮助众人装作隐瞒自己的样子, 达到最后“喜”的结局——只有不断为幸福达成的妥协才是幸福的真谛:这就是李安的体验。生活也因此时刻令人保持敬畏与无奈。

李安的第一部英语片《理智与情感》在看电影最后, 当Emma面对意中人知道他并没有结婚而喜极而泣的泪流满面, 凝噎失声, 这样一个场景, 让我觉得, 其实李安才是最懂隐忍的人。他能清楚把握男女微妙情感恨怨如何发生, 能把矜持敏锐的感性表现到要化成电影主角伤悲和激动的泪水, 包括观众的。奥斯丁的笔下主人公们对爱的来临如此的被时代的性格而束缚, 而在爱的面前, 隐忍爱是一场多么艰难的个人的战争, 在今天看来有可能因为一张薄纸般的矜持而隐忍而可能会失去一个人, 并可怕的输掉自己的人生。

摘要:李安作为世界知名导演, 运用东方唯美主义的艺术镜头, 温和细腻的情感抒发, 感人至深的真切爱情而打动了西方世界, 本文将从李安电影中的冲撞和隐忍浅析解读李安电影。

老公在搞断背山? 篇7

他是“同志”吗?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治疗师和性学家乔伊·科特博士在自己的著作《我的丈夫是同志、直男还是双?》(Is My Husband Gay, Straight or Bi?)中教女性分辨丈夫或男友的性向。千万别觉得奇怪,在中国,男同性恋有约2000万人,而其中80%的人都走入了婚姻。这说明中国大约有1600万的同妻(男同性恋者的妻子)。婚姻对她们来说是一种欺骗,需要常年累月忍受来自丈夫的冷暴力。

可如何判断他爱不爱男人呢?这的确不易。首先,这可能是丈夫隐藏最深的部分,即使妻子心中有再多怀疑,没有证据也不好问出口;其次,有时候性向也不能只靠性行为来判断。例如,有的异性恋男性也会幻想同性恋的做爱方式,甚至曾经与同性有过性行为。科特博士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患者向他求助。

汤姆是科特博士的病人,他很爱自己的妻子詹妮弗,但是却在婚内的2年中与一位男性发生了15次性行为。詹尼弗发现后,当然不能忍受丈夫出轨,而且对象还是男人,可汤姆坚持不离婚并且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同性恋。后来在治疗中,科特博士发现,汤姆的父亲在很早的时候就离他而去,他的继父对他不好,而他好友的父亲兼橄榄球教练却很“关爱”他,让他觉得自己很特别。几年中,这位教练一直哄骗汤姆与他发生性关系,不过当时还在读中学的汤姆并不认为两人之间的行为有什么不妥。一直到他几年后提出“我觉得这么做不对,我其实喜欢女孩”,教练因此将他踢出球队,这一切才结束。科特博士认为,汤姆成年后寻求与同性发生性关系,其实是童年所受创伤的后果,他甚至不能从这种性行为中感到满足,这被心理学家称作“事件重演”。许多有精神创伤的人都会不自觉地重复带给自己创伤的经历,因为他们缺少一个情绪的出口。在科特医生看来,汤姆不是同性恋者,因为童年性侵害造成的精神创伤不会导致他与同性建立真正的情侣关系,出轨只是创伤的后遗症。最后,詹妮弗决定与汤姆一起接受治疗,尝试挽救他们的婚姻。

探测“同志”的雷达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呢?科特博士认为,真正的同性恋或者双性恋者会爱一个同性的全部,而非仅仅爱同性的某一个部分。如果女士对自己的另一半有所怀疑,以下4点有助于她们做出判断。

海滩测试 走在热带国家美丽的海滩上,来来往往都是穿着泳装的男女。这时,男同性恋者会注意看穿着泳裤、身材健美的男性;男异性恋者会注意看身材火辣的泳装美女;如果是男双性恋者,则同时注意美男和美女。其实这种差别早在青春期以前就已经显露,男同性恋者还是小男孩时便会一边注意其他男孩一边“傻笑”,就像异性恋男孩对女孩那样。

是否恐同 有一些人对同性恋存在深深的恐惧,他们对同性恋者及其行为,有着极不理智的厌恶、仇恨、偏见和歧视,这被称作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讽刺的是,严重的恐同症患者通常自己就是同性恋者(但可能并不自知)。异性恋者即使对同性恋不抱着友好的态度,但对其的排斥也不至于发展到病态的程度。而同性恋者可能因为对自我的性向否定而生出病态的情绪。

严重恋父 一些男同性恋者与父亲的关系非常亲密,他们极其崇拜父亲,在父亲面前就像是长不大的小男孩。不过这类男同性恋者通常对自己的性向不自知,但他们内心又渴望与男性接触,所以便会与父亲的关系特别亲密。

与同性一起醒来 相比真枪实弹的性行为,早晨睁开眼的一刹那到底是希望看到女性还是同性更能说明一个男人的性向。许多异性恋者会与同性好友搂搂抱抱,一点也不反感与他们有肢体接触,可是却无法接受早晨醒来的时候,枕头旁是一张男人的脸。

不要被假象蒙蔽

有的男性可能表现得怪怪的,让妻子或者女友心生疑惑,可实际上,这些表现或者行为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是同性恋者。

喜欢从后面来 一些男性其实很喜欢妻子刺激自己的肛门,可又在亲热的时候不好意思提出这个要求,害怕引起妻子对自己的性向产生误会。其实,这跟性向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器官并没有性向。男性是被性欲驱使的动物,他们喜欢这样做爱,但并不代表他们爱男人,只是他们的身体能够从中获得刺激和快感而已。

对同性有幻想 许多男异性恋者在看到同性恋色情录像时也会有性兴奋,甚至会在性幻想中与男性发生性关系,可这些都不能说明性向。男异性恋者对同性的性幻想通常都锁定在同性的某一个身体部位或者只限于性行为中。而真正的男同性恋者则会爱男人的所有,包括他们的脸、身体、毛发、声音、气味、幽默感等等。

与同性有性行为 异性恋男性可能在十分微妙或特殊的情况下与同性发生性行为,例如在只有同性的环境中或者交易中,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就爱男人。

上一篇:09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下一篇:白马镇2013年农业服务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