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共6篇)
为了应考,不论那种文体的写作,都要着眼于考前训练。,议论文尤须如此。
1.为了在考场上快速地高质量地写出议论文,在考前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就以下五个大类的写作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①论——一般性的举例子、说道理的议论,通常表现为命题式或半命题式的立论。
②议——就事、就人、就物、就现象等等内容发出议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事一议。
③析——就事情、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在很多时候可用于“写信”、“谈心”之类的议论文。
④感——读后、观后、听后有什么直觉,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深思,一一表达出来,写成读后感之类的文章。
⑤评——对书、文、歌、剧、人、事、物、言论……的条分缕析的看法都在此列。初中生写的,常常是一些小评论。
2.还有两类的内容,可以略作复习,以防在考场上碰到这方面的难题。 ①辩——运用辩证的观点,谈论正反、是非、肯否、甘苦、荣辱等等内容,对其中的一方得出肯定的看法。
②驳——针对谬论、针对误论、针对丑恶的现象发表看法,进行反驳,进行批评,确立自己的看法。
下面重点介绍前面五类议论文的构思写作基本套路。(一)论
论,就是立论,用最为通俗的话讲,就是“观点+例子+论述”。它重在“立”,重在明确地在别人面前“树立”起一个鲜明的观点。
要写好立论性的议论文,必须把握住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立好论点
论点确立得是否准确鲜明,关系到“立论”文章的大局。所以论点一要正确,切忌主观片面;二要鲜明,不含糊其辞;三要有的放矢,不能笼统空泛。论点的位置,要根据论说过程的安排而确定。有时,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有时,在末尾归纳中心论点。中考议论文,应主要掌握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用好论据
论点靠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只有在被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才能有说服力,因此,人们把证明论点的材料叫做论据。论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一种是道理。在选择使用论据的时候应注意:第一、论据和论点要一致;第二、论据要确凿有力;第三、论据要新鲜;第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要结合起来使用。
3.写好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需要一定的方法,这“一定的方法”就是论证,论证就是解决“论据怎样证明论点”的问题的,它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论证的几种基本结构是:
①证明式。即提出论点之后,运用论据直接证明。这种论证结构,符合人们说理的习惯,是最为基础的论述结构。
②归纳式。即围绕所要论述的中心问题,在逐步论述分论点的基础上先分说,后总结,归纳出总论点。这种论证结构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概括,是符合思维活动的规律的。③排列式。即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排列出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对总论点加以阐发。这种论证结构,条分缕析,严密周详,便于把道理说清楚。④递进式。即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道理阐述得深刻完整。⑤对照式。即提出中心论点以后,先反后正,或先正后反,进行论述。从正反两面说理,形成强烈对比,使是非曲直对照分明。在以上内容中,作为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来讲,在中考作文中要掌握运用事例进行“证明式”作文的写法。
每位同学都应掌握好如下运用事例的技巧: 1.集中用例
用三、五个例证同时证明一个观点,显现出议论的力度和气势一方面表达出论点的正确和鲜明,一方面给读者以力量的感染。如《理想的阶梯》各个并的段落都使用此法进行铺展,用例极为丰富。仅以第四自然段来讲,为了阐释“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文中列举了富兰克林的名言,以及文艺家鲁迅先生、巴尔扎克和科学家爱迪生的生动事例,赞扬他们事业的血汗的结晶,“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
集中用例要注意三点。第一,例证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第二,叙例要简洁,要扣住论点使用例证材料;第三,举例之后还要“分析”,不能仅仅摆出几个例子就算完事。
2.并列用例
用几个不同侧面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支撑中心论点,有时候是直接支撑,有时候是先形成分论点,然后再支撑中心论点。用此法结构文章,可以显现出思维的严谨和思路的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如《谈骨气》一文,围绕“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分别举出文天祥、黔敖、闻一多三个例证,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侧面,从所处的时代不同、身分地位不同、所作所为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我们民族自上而下、从古到今、各行各业有着无数有骨气的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并列用例,除了注意用例的多角度和叙述中穿插“分析”之外,还要注意例与例之间的连接或过渡,使之浑然成为一体。
3.对举用例
将正反相对、是非分明、矛盾对立、好坏有别的例证同时举出,形成对照、比较,以增加议论的深刻性、感染力。如《纪念白求恩》中先举出白求恩同志“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事例,再指出革命队伍中“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自私自利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和必要。
运用“对举用例”之法,注意用例的个数不必拘泥,有时可用多个“误例”对一个“正例”以烘托“正例”的突出;有时可多个“正例”对一个“误例”,以利于引申、阐发。
以上三种用例套路,有时也与“单个用例”相配合。单个用例使用灵活,可出现在议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但主要用法有三种。一是为了“引”,即用在文章开头,引出议论;二是为了“结”,用在文章的结尾,以便引申阐发,进行结尾;三是为了“析”,用在段中,以供展开分析和议论。下面看一看《说“勤”》是如何用例的。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运用了“并列用例”之法,全文由“勤出智慧”、“勤出成果”两个分论点支撑着中心论点;从文章的细部看,文中运用的是“集中用例”之法,在对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述之中,都引用了不少的事实论据。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运用了“证明式”的套路,全文先直接提出论点,然后用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说,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文面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应该是中考立论性文章的最佳模式。
[练习]
就下面的文题写立论性的文章。 1.勇于和自己“过不去” 2.不做“金玉其外”的人
3.以“成熟的标志是
”为题,先完成题目,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议论文。
(提示:1.这个题目很明显地表现出文章所要议论的中心,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多角度的构思练习。
构思角度之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然后用不同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证明“勇于和自己„过不去‟”是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结尾照应开头。这是证明式的写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构思角度之二: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正后反地进行对比论述,指出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和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坏处,结尾再次点题。这是对照式的写法,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构思角度之三: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照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怎样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的顺序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结尾进行概括性的小结,这是递进式的写法,层层深入,令人回味。不论构思的角度如何,都可考虑引用一些格言警句,都要安排一点分析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指一个人空有外表,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文章论述的中心应是:为了建设四化伟业,或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我们不要做“金玉其外”的人。写作本文可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起笔指出“金玉其外”的实际内涵,然后剖析在当前形式下和实际生活中,“金玉其外”,不学无术的表现及其危害,继而论述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最后落脚到中心论点之上。在论述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摆事实,又要注意讲道理3.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把立意的自由留给作者,以使写作的内容千姿百态、富有个性。可选择诸如理智、经常思索、富于牺牲精神、智慧、时刻为他人着想、有坚定的志向、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规划自己前进的步骤、思考人生、善解人意,能够独立生活、知道长辈的辛劳等等内容,完成题目之后,便可按命题作文进行写作。文笔宜活泼生动,充满青春气息,也可以写成议论式散文。)
(二)议
议,在这里指的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重点:一事一议。 所谓“一事一议”,就是对一件事、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种表现或一个概念、观点进行议论分析。它的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中心突出、以议为主。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的基本写法,一般是以简洁精炼的文笔,先要言不烦地介绍事件或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一个要点,一个中心进行议论。有很多事物、现象中,包含着不止一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议论,决不可“一事二议”、“一事三议”。“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表达方式和议论角度的不同,在先叙后议的基础之上,“一事一议”有如下展开议论的方式:
1.就事论事例如有《正确发展课余爱好》一文,针对中学生不珍惜课余时间的现象,提出了“要发展课余爱好”的看法,观点鲜明,议论集中。
2以小论大例如有《清官应断家务事》一文,针对一位青年妇女因生女孩而倍受虐待,求告无门的事实进行议论,指出我国有两亿多个家庭,家庭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团结,有关组织应保护全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这样因小论大,有理有据。
3引申生发例如有《青春与一生》一文,先概述东方歌舞团的同志写一首诗,周总理将“誓把青春献给她”改为“誓把一生献给她”的故事。然后巧妙地抓住青春与一生之间的关系,引申生发,进行议论,十分简练而又深刻地阐明了“确立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信念”的中心论点。在这种文章中,事件讲的是一回事,而议论的对象的却与事件不同类别,所以作者是“引申生发”了的。
4类比对照例如《有感于蚂蚁与蚜虫》一文,先介绍蚂蚁常常尾随蚜虫,用自己的触角轻轻拍打蚜虫的屁股,使其快意并排泄出蚜蜜,供自己享用这一自然现象,然后展开联想,由此及彼,进行类比,指出“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这些溜须拍马者,他们的某些特征,不是与蚂蚁有些类似么!”揭示得十分深刻。
5反意为之例如有《各领风骚没几年》一文,介绍了清朝诗人赵冀写的一首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然后写反意文章,指出在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今天,不断有人才脱颖而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已成为不幸。这类文章由于主题新颖,论述深刻,往往如异军突起,十分发人深省。
以上五种“先叙后议”、“一事一议”的笔法,都是“议”的基本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许许多多变换角度。拿“就事论事”写法来讲,其中的“议论”部分,可以是分析道理;也可是揭示本质;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是表现感受。所以我们在练习写作中,要时时注意变换角度,使自己的笔越练越活。
还要注意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事一议”要有力度。 所谓“力度”,是指文章精粹有力。不少初中生的议论文,拉不开,理不清,说不深,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这就是没有“力度”。所以我们在构思写作时,应注意如下方面的要求。
第一,口子要“小”。
这是指文章的主题要专一,要着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既不要大而化之,也不要游移不定。一事一议,一题一议,一材料一议,一件事一议,或者一说、一感,都要在“一”字上下功夫,才会给人以深厚的感觉、有力的感觉。第二,结构要“紧”。
指文章的内部紧密,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有相应的方法相勾联。结构紧扎的文章,必然给人以有力的感觉。第三,语言要“精”。
这是指用语要准确、恰当、精练,同时也要生动活泼。文中成语的使用,格言的引用,比喻句、设问句的运用等,都要恰到好处,使文章内容生动、深刻、有力。
下面请读一篇习作: 谈“忘我”
《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记载的“烈士”李玉安和火海救人的马玉祥,不以英雄自居,甘愿隐姓埋名几十年。他们曾对记者说:“这些功劳不属于我,而属于那些死去的战士。”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忘我的崇高的境界。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我”和“个人私利”之间似乎划上了等号。于是,多少人为了“我”,成了杨朱所说的那种“ 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之”的人。正因为如此,那些具有崇高思想境界,能为一个光辉的目标而抛开“我”,达到“忘我”的境界的人,才显得格外可贵。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忘我”呢?答曰:为了信仰。火刑架下的布鲁诺,刑场上的夏明翰就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证明了这一点。再曰:为了祖国。从苏武到文天祥,从史可法到邓世昌,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爱国史诗。三曰:为了事业。当罗马士兵的宝剑刺穿阿基米德的胸膛时,他所想到的是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伽利略被罗马教庭判处终身监禁以后,仍然在撰写物理学名著《对话》。
为了信仰,为了祖国,为了事业,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此而忘我奋斗。英雄李玉安和马玉祥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看来,信仰、祖国和事业,要比小小的“我”重上千万倍。
从英雄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呢?关键在于: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树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的信仰,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忠于事业的高尚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在今天能为自己的信仰、祖国和事业而忘我学习;到明天,我们将为自己的信仰、祖国和事业而忘我地工作。
这篇文章采用“以小论大”的思路,选定“忘我”作为中心论题进行议论。全文安排了递进式的结构:从材料中引出“忘我”——达到“忘我”的可贵——能够“忘我”的原因——赞两位英雄的“忘我”——向英雄学习。文章步步深入而又层次分明,达到了“口子小、结构紧、语言精”的写作要求。
[练习] 1.就班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用“对××事的看法”、“由××事想到的”、“小事不小”等作为题目。
2.报载:1992年在澳洲悉尼举行的“世界咒骂冠军大赛”上,一名叫卡茜·克兰玛的8岁女孩,击败其他53名参赛的成年男女,靠一张满口粗言秽语、骂人尖酸刻薄的嘴巴,夺得冠军宝座。这个“骂人小后”的骂人本领,得自父母“真传”。原来她的父母经常粗口烂舌,卡茜自小饱受“熏陶”,所以掌握大量粗话也就并非奇事。
请阅读上文,自由拟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字数600字左右。(提示:1.写作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取议论的事件和对象,不宜太多太繁,以切近自己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的小事为好。
第二、写作的目的,可以对模糊认识进行分析,可以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可以对好的事物进行褒扬,也可以从正反、优劣、得失方面辩证地看待一件事物。在选定事件之后,应确定好写作的目的,以利于展开议论。
第三、写作的思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写作时,力避就事论事,要对事件进行入情入情的分析,要挖掘、引申出事件的意义,要剖析事件的含义,使读者能从个别的事件中看到普遍适用的道理2.此文题的内容适于每一位考生,具有竞争的公平性。要好此文,宜:①选好一个议论点。遵循初中生写议论文“一事一议”的原则,从文中选取一个点进行深入深刻的议论。可以议论“咒骂比赛”的荒谬,可以议论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可以议论家长不负责任的教育的危害,可以议论青少年缺乏免疫力的可悲等等。②拟好一个文题。文题宜短不宜长,宜实不宜空,角度宜小不宜大,拟定之后,应反复琢磨,拿不定把握的,再拟几个,以便选取。③安排一个好的间架。结合文题,针对议论点,或并列地安排几个段落,或正反对比地安排两个层次,或层层深入地安排几个步骤,然后结合实际展开议论。在考虑文章的间架时,应设计简短的开头、结尾,以免多占篇幅。
(三)析
在中考议论文中,有一类文章,不要求立论,不要求写感受,也不要求去评议或者去驳论,它所要求的,就是谈一谈看法,或做一点思想工作,就事情、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意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析”。这类文章重在讲道理,在很多时候可用于“写信”、“谈心”之类。
由于在一般的作文指导中不谈及“析”的写作,所以这里专门提出来说一下。
就事物、就现象、就思想进行分析,有如下的角度:
1.就事论理这是一种此而及彼的分析方式。普遍适用于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其写法是复述材料,评析材料,或深入挖掘,或引申生发。对材料的分评论可以是针对内容的,也可以是针对作法的,还可以是阐述材料内容给人的启迪和警戒等。如通过对居里夫人不要房间里有多余的椅子这个小故事的评析,可以进行如下角度的议论分析:①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格外珍惜时间;②唯有事业是高尚的;③为了事业和时间,有时应该“不近人情”;④追求事业的成功,必须付出牺牲,等等。
2.表里分析
议论的过程需要举出事例,但有时候举例是为了“证”,有时候举例是为了“析”。“析”例的过程是,先摆出事例,然后由表及里深入分析,达到议论的目的。所以这种对事例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叫做“由表及里式”。表里分析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剥笋式”思路。如《反对自由主义》,先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然后谈危害、挖根源、析思想方法、揭性质,从这几个方面逐层剖析,使其本质暴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反对自由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种是“归纳式”思路,如《数字的启迪》,在罗列一组关于作家创作作品所花的时间之后,再进行归纳,指出其实质是: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举手之劳的结晶,而是艰辛劳动的成果,从而完成由表像到实质的分析。
3.因果分析是从事物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问题,或由原 因推断结果,或由结果分析原因。它说理精密,可以让读者了解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联系,弄清其原委,明了其解决的方法。如《小议“生日热”》,在摆出中小学生讲
究过生日的排场、互相攀比这个“果”之后,接着分析其原因:第一,学生本身的原因;第二,家长的原因;第三,社会风气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用“因果分析”法进行议论,需要在“观察与思考”上多下功夫,议论要有一定深度。
4.对照分析对照比较是增强议论说理深度的一种好方法,它把两件事情、两种态度、两种方法、两种观点等等对照阐析,加以比较,以此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这种方法议论,比较的范围很广泛,既可纵向比,也可横向比,事物的特点在对比中得到鲜明的显现,便于读者进行鉴别,决定取舍。如《个人与集体》在论述“共产党员是不能有任何的自满和骄傲的”这一分论点时,先将某些人所取得的成绩与整个共产主义事业相比较,再将这些同志取得的一点成绩与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相比较,最后又将共产党员的个人地位与共产主义事业家相比较,从而生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辩证分析
就是用思辩的观点议论事物,既议论正面的,也议论反面的;既谈优点,也谈缺点;既谈优势,也谈劣势,不把话说绝,不犯简单化、片面化、只议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它可以克服论证的简单、片面,开掘认识和议论的深度。如《太阳的光辉》一文,以太阳发出灿烂的光辉,人们歌颂太阳伟大喻共产党伟大、有成绩,人民歌颂党。
又以太阳有黑点,发的光热过分来比喻党的工作也有缺点,指出“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以及工作中所取得的胜利和成绩的巨大性以后,我们更应该虚怀若谷地倾听大家议论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这将会帮助我们大踏步地前进”。
写分析类文章,其结构方式最好是运用“总—分—总”模式,着重把“分说”的部分写好。
或者是“分点”说,或者是“分层次”说,或者是“分正反”说等等。
下面的例文,就是一篇分析性的文章。
有志者事不一定能成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说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这类例证举不胜举。但是,并非所有的有志者都能成就事业。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的志向,受着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不分析主客观条件的“立志”,往往伴随着失败。
从主观方面的条件来讲吧。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只立志,而不去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这样的“志”只能是纸上谈兵,永无胜利的现实。第二方面,既已立志,又迈开了行动的步伐,但采取的却是见异思迁的作法,今天想干这个,明天又想干那个,挖的坑不少,井却总是打不出,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第三方面,既有坚定的志向,又有扎实的行动,然而自身素质又不够。一个想当英语翻译而发音差、听力差的人,也许要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还实现不了理想,既不能当上一个翻译官,又失去了进修其它学问的机会。所以说,由于主观原因的限制,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
再说客观方面的原因。成就一番事业是决不能忽视客观条件的。首先是物质条件。可以设想,深山老林、穷山僻壤不可能为研究天文望远镜提供优厚的资金和丰富的设备,研制天文望远镜的大志便不可能在此实现。其次是手段和方法。试图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而不拥有丰富的资料和大型电子计算机,仅用手抄笔录的古老方式去进行计算,一个人即使算上两百年也恐怕无济于事。再就是机遇,有了一定的志向,也有了一定的造诣,但没有继续实践或继续深化的机遇,甚至于反过来受到压抑或阻碍,其事业也就可能半途而废或中途夭折。所以说,由于客观原因的诸多限制,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
我们说有志者不一定能成事,不是故意唱反调,去劝说人们不要立志,不要奋斗,不要追求。而是说,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不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立下明确的志向,并迅速迈开奔向理想的步伐,而且要在奋斗的过程中注意改造、改变主客观环境,尽量减少失误,减少波折,以期顺利地达到目标。个人的事业是这样,单位、地区、国家的大事也是这样,既要有奋斗的目标,又要注意符合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有志者事竟成”。
这篇文章中的事物现象就是“并非所有的有志者都能成就事业”,作者从“因果分析”的角度,采用总分结构,运用“分点”讲析,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要在奋斗的过程中注意改造、改变主客观环境,尽量减少失误,减少波折”的看法,文章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练习]
1.青年报刊登了王岚同学的一封信,信中问:“管这件闲事对不对?”请你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这封信的摘录:
一次,我在路上看见几个男孩用毛毛虫去吓唬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我上前去用身子护住小姑娘。他们见我是女孩好欺负,就说:“多管闲事!”当我正要去夺男孩手中的毛毛虫时,不料另一个男孩扔起一块小石头,把我的前额打得鲜血直流。从此我的前额留下了一块伤痕。有的人责怪我自讨苦吃,不该去管那闲事。我想问,这件事我做得对不对?
2.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学习成绩差,老师和同学也不相信你,生活中做什么事都感到不自在,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穿到学校里,怕别人说闲话:“学习成绩这么差,还穿这么漂亮,有本事,比比学习。”
请针对这位同学的苦恼,写一封信劝慰她、鼓励她。
3.下面是两个同学的对话。
甲:小学和初中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我们没有想好就急忙举手,结果被老师点到,却站在那里答不出来。
乙:是啊,现在上了高中就不想举手发言了,有时知道答案也不举手。
甲:小时候太浅薄了。
乙:不,那不是浅薄,而是幼稚。
你听了这段对话有何感想,请从下面两道题目中选择一道作文。
①幼稚与浅薄
②从举手发言谈起
(提示:1.写作这篇文章,可按“叙——析——联”的思路进行。叙,就是引叙材料的主要内容,为展开议论、提出观点作好准备。析,就是分析材料内的事件,明确这是不是闲事,该不该管,为什么要管等问题。鲜明地回答王岚的“这件事我作得对不对”的疑问。联,就是继续深化议论,把问题由个别引向一般,联系社会上一些“爱管闲事”的人受不到保护的现实,呼吁人们见义勇为,以正压邪,使议论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2.当一位差生正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时,当一位差生很自卑、很伤心时,同学们应该给她友情,老师应该给她爱心。读了上述材料,可以知道那位差生同学的心理状态主要是自卑,给她写信是应抓住这个中心。这封信有两种主要的写作角度。一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讲述道理。先用名言、警句、思想火花、动人事例,帮助这位同学开阔眼界,建立信心。信中的语言要生动丰富,具有激励的力量。一是联系自身生活的实际讲述道理。运用自己在生活中思想变化、心情变化、行动变化的实例,以交心谈心的方式,帮助这位同学去掉自卑感,建立信心。信中的语言要关切、友爱3.这是一材多题的选题作文。两个文题一窄一宽。第一个题目是个窄题,它限定谈“幼稚与浅薄”,即使要进行引申也必须在限定的论题之内。
第二个题目是个宽题,它取舍的题材、论题、内容比较宽泛,因此这个题目只是一个类似于副标题的题目,在它的前面,可用一个“谈起”的具体内容进行限定。所以,从写作的灵活性方面看,宜选取第二道题目作文,可以像这样拟题:“幼稚不是浅薄——从举手发言谈起”、“重要的是参与——从举手发言谈起”、“何必让包袱压抑自己——从举手发言谈起”“让青春充满活力——从举手发言谈起”破折号前面的内容,便是所要分析的中心,可择其一,然后或者就事析理,或者进行表理分析,或者进行对照分析。)
(四)感
读后感是一种材料作文,是一种引申性作文。
读后感出现在中考作文中,有它的写作的特殊性。第一,要短,六七百字便要完篇;第二,要全,引、述、议、联、结几步,步步都要走;第三,要快,这是限时的作文,读材、析材、确立感点、构思表达都要抓紧时间进行;第四,要准,观点要准确,表达也要准确。
1.要写好考场“读后感”,要把握如下几条原则
(1)一个感点一篇读后感只集中地谈一个方面的感想,力争议论严密,周全,不要东扯西拉,横生枝节。
(2)两个方面抓感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最能够使自己联系实际、进行阐发的感受,一是抓住能够使自己从道理上获得真正认识的感受。抓住了此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感而发。
(3)三步程序第一步,读材料确立感点;第二步,列出详细写作提纲;第三步,修正提纲并抄写作文。
(4)四层结构即起、承、转、合,说详细一点就是:“起”要引,“承”要议,“转”要联,“合”要结。此结构是基本结构,使文章表现出一种严密顺畅的格局,在写作中,可以对其适当加以变化,组合。
(5)五种类型①通过“感”,陈说一种认识;②通过“感”,证明一个观点;③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④通过“感”,表达一种情感;⑤通过“感”,批驳一类现象。一位考生了解了这五种类型,就可以具备考场作文的应变能力;众多考生了解了这五种类型,就可以使考场作文百花齐放。
要写好中考“读后感”,重要的是写好读后感的最关键处——“联”这一部分,即写好联系引申、展开议论的这一部分。
2.在考场上,可选用这样一些“联”的角度
(1)直联即联系材料的本义,就材料的主题谈主题,如《珍惜今天》读后感,《明日歌》读后感,《可爱的中国》读后感等等。此类作文的材料含义直露,写作时要把力量放在准确的阐述和表达之上。
(2)扩联即从材料的“微言”引申出“大义”,从材料的“片语’铺展出“章节”。如有一位同学写《读〈少年中国说〉有感》,拟了一个副标题为《说少年中国》,从前人盼望的“少年中国”引发出对今日伟大的祖国的热情赞颂。
(3)曲联此类联系在于挖掘材料的比喻义、象征义、隐含义,然后进行联想,将思维跳跃到论题上。如读《东施效颦》,联系到“一味模仿学外国”;读《滥竽充数》联系到要有真才实学等。
(4)反联从相反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自己的论述。在考场上,要慎用这种联系角度。
另外值得说一句的是,读后感的语言比一般的议论文要生动活泼一些,写作时不要忘记突出这一特点。
下面请读例文。
想一想试一试
——读《小马过河》
有一则童话故事,它的内容梗概是: 小马要过河,先后问了牛大伯、松鼠和自己的妈妈。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去。松鼠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妈妈告诉小马,自己多想想,试一试。小马照妈妈的话想了,试了,结果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还是当妈妈的聪明,叫小马再想一想,不妨亲自试一试。“想一想”,“想”的什么?当然是要区别河水对牛大伯和松鼠的不同关系。牛大伯之所以说水很浅,是因为它身材高大,且会凫水,深水再深,也对它构不成威胁;松鼠个儿矮小,且有同伴淹死过,当然会把清浅的河水当作滔滔的大江的。马妈妈叫小马试一试,就是叫小马不要偏听偏信,要亲自去了解河水的深浅。小马终于过了河,这是“想一想”的胜利,更是“试一试”的胜利。如果不“想”也不“试”,可怜的小马,就只能呆在岸边望河兴叹了。
不是说“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吗?马妈妈要告诫小马的就是这个道理。葬身河底的那只小松鼠,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一生活的辩证法而酿成悲剧。不过,话说回来,小松鼠的悲剧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吃一堑,长一智”,没有失败的教训,哪来成功的希望,譬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已取得可喜的成就,要不是有1958年“大跃进”和“文革十年”的重大失误,提醒我们在新的渡口多“想一想”、多“试一试”,“过河松鼠”的悲剧不是也有可能重演么?
人类是靠“想”和“试”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是靠大脑和双手建设生活的美好殿堂。马妈妈的话虽是童话作者的创作,并非实有其事,但它的寓意值得我们深思。
这篇文章采用了读后感常见的写法:概介材料,选点议论,引申生发,有力收束,“引”、“议”、“联”、“结”四步,步步到堂,全文结构清晰,布局合理,文字很美,文面也很美。[练习]
就下面文题写读后感。
1.报载北京东城区在学生中推广礼仪教育。北京75中学校市生普遍坐姿端正,站立挺拔,行走稳健,气质高雅,待人接物不卑不傲,落落大方,举手投足,中规中举,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请阅读上述材料,字拟问题,写一篇随感。
2.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不久前,德黑兰举行国际摔跤邀清赛,伊朗运动员获胜,狂热的观众把白花花的硬币朝运动员扔去,下起一了一阵罕见的“钱”雨。不少外国运动员连忙弯腰拾钱,有的干脆脱下球衣装钱。在场的中国运动员却端坐不动,没有人去拾一枚硬币。几个外国人爬到他们的脚下,一面拾钱,一面抬起头来,用困惑不解的目光看着这些见钱眼不红的人。伊朗电视台记者立即把镜头对准这一场景,全伊朗的电视观众都看到了这感人肺腑的一幕。
(提示:1.题目中要求写“随感”,也就是要求谈自己的一点感想,感想的角度不拘。可以写“礼仪”教育好,这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跨世纪一代的青少年思想风貌、精神面貌的健康成长。可以写‘礼仪教育“的做法新颖、独到,与时代的步伐合拍,把青少年思想、行为的教育落到实处,具有美感,希望这样的教育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展开。
还可以写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改变与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的自我修养与自尊自爱品质的培养、青少年修养与德育教育等等。不论从哪个地方交代切入,都要紧扣感点,不枝不蔓地深入议论2.用此题,可写成“通过‘感’发表一种评议”式的文章。第一部分引材料,第二部分议从此事所看到的人格,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出这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是珍惜国家荣誉的表现,第四部分结语,赞美中国运动员的骨气。)(五)评
每年中考作文题中,都有考查“评论”的内容。
1.短评是一种短小的评论,主要有如下特点
(1)针对性强
无论哪种短评,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对象而发的,或一件事、一个人,或一种现象、一种行为,作者的见解总以评论的对象为凭借。
(2)观点鲜明无论哪种短评,无论评论哪一问题,都要求有明确的态度,是赞扬,还是反对,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旗帜鲜明。
(3)有论证性对所提出的观点,要做必要的论证,使自己的观点为读者信服和接受,这是短评与读后感的主要区别之一。
(4)情理兼备短评既要求说理透辟,令人信服,也要求情辞恳切,给人以认同感。
由于竞争的公平性,考查评论时不可能出现影评,加上初中毕业生表达水平的限制,也极少出现文评。最普遍的情况是材料短评(包括新闻短评),即通过材料来评事、说理。
2.进行考场评论的写作,要注意如下三点
(1)准确掌握题型
从作文的要求看,评论的题目分成两类。
①大作文。其字数在五六百字左右,要求是写“一篇”。
②小作文,一般要求是“写一段××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从题目的表述看,评论的写作可分为两类。
①显形评论。即文题明确要求写成一篇评论。
②隐形评论。即可以写成评论,也可不写成评论。如对新闻、对具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的材料,文题要求“有针对性地发表一点看法”,那就既可以“感”,也可以“评”。
从拟题的角度看,也有两种类型。
①要求自己拟题。绝大多数考场评论都要求自拟文题。
②材料后已经给了题目,按题目写作即可。
(2)确定评论方向
第一步是研读材料,体会含义,确立评“点”,拟定文题,然后定下评论的方向——评论内容的大致走向。
这种方向主要有两个。
①以事明理。由表及里,借助事情、事件本身引出固有的道理,并讲明这种道理。
②因事导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由事件、事情、事物引申出的一定的道理,发出中肯的议论。
一般的评论写作主要取第一方向,有时也将第二方向揉进去。
(3)掌握写作技法
①要突出评论中心。一定要做到一“点”一评,针对材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发表看法,好在哪里,误在哪里,启迪性在哪里,教育性在哪里,观点要鲜明、稳定。
②要安排好评论的结构。评论的总体结构也是三段式,即“总——分——总”、“引论——本论——结论”,写作成功的关键仍在于“分论”。分论的结构形式可采用:
第一,分点式。如评析一件事的危害性,可用“第一”、“第二”、“第三”依次罗列。
第二,层递式。如评析一件事的积极性,可用“对一人——对集体——对社会’的模式。
第三,纵深式。如为某种现象叫好,就要写明:好——好在哪里——好的原因——如何更好。
第四,正反式。如评析一种做法值得提倡,可运用这样的思路:提倡的好处在哪里——不提倡的弊端有哪些。
不管运用哪种模式,考场评论都要重在评,重在讲道理。它与读后感有区别,如果说:感”像“第一人称”的话,评则像“第三人称”;它与一般的立论有区别,如果说“立”需要更多的举例来证明观点的话,“评”则只需从本身的例子去讲述道理。
(4)把握感情色彩短评既要能说服人,又要能感动人,因此短评应讲究语言技巧,在准确、简洁的同时,还应当尽量做到生动而饶有情味,或借助形象,或寓情于理,或寓庄于谐,或运用设问、反诘、反语、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写短评,还要注意
(1)短评贵“短”
所以评议的问题不能太大,太多,太抽象。如果评议角度、内容杂乱,那么就不可能在短小的篇幅内把道理说清楚。
(2)短评重“评” 如果叙述材料的文字过多,势必影响评论说理的深度和力度,造成主次颠倒,中心不明。
(3)短评贵“深”如果不抓住评论材料的实质,泛泛而谈,或者脱离材料,架空分析,那么短评就很难评到点子上,就无从使读者得到明确、深刻的认识。
下面请读两篇短评。
“民情”可贵
湖南省祁东县委书记张自银,积累了40多本“民情日记”,上面记载着1000多件群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已得到解决。
“民情日记”,记的是民事,关心的是民情,化解的是一个个可能激化的矛盾。解决三分之一就是300多件,解决一半就是500多件。300件也好,500件也好,做一件就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架起了领导联系群众的一座桥梁,自然受到群众的欢迎。 关心民情,是领导走群众路线的一种好方法。山东省济宁市市长韩寓群,每次下乡,带着“民情联络图”走访群众,听群众意见和建议,一件件记在联络图上,督促查办,工作抓到点子上。
民情日记也好,民情联络图也好,提供的情况有理有据,反映的问题实实在在,融入干部对百姓的情与爱。
总统的母亲如是说
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想不到杜鲁门的母亲认为当总统和挖土豆同样令人骄傲,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见解。其实,认为当总统就有了出息,挖土豆就没有出息,这种认识是源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到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破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比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更进步。可惜我们有不少人的思想认识竟不如杜鲁门的母亲,这倒是令人遗憾的。
中国的家长应当从杜鲁门母亲的话中得到启发,“望子成龙”并不错,什么叫“龙”却应当正确认识,不等于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就是成“龙”,认认真真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正是龙的传人的本色。在高考已过,大学招生在即的时候,愿以此文与家长们共勉。 第一篇文章是“以事明理”,第二篇文章是“因事导理”。第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引、议、联、结,第二篇文章是首段引,二段将“议”与“联”放在一起写。两篇文章都是结构清晰,语言通俗,说理深刻。
[练习]
1..我国学龄儿童中,仍然有3000多万人滞足校门之外,每年有100万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帮助失学的儿童少年摆脱愚昧和无知,社会各界为这些孩子们无私地奉献爱心,发起、组织了“希望工程”。成千上万的人为孩子们捐献钱物,许许多多的少年儿童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请根据此材料内容,以“美好的希望——赞„希望工程‟”为题,写一篇评论文。
2.有一幅这样的漫画:一只母鸡恶狠狠地对另外一只母鸡说:“就你逞能,人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请就此漫画,联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思想评论。
所谓“中心句展开法”, 是以文章的段落首句为中心, 围绕题意组织材料进行展开论证的方法。下面的文段就是“中心句展开法”的典型例子。
(一)
①珍惜梦想的“有效期限”。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 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努力, 梦想便会成为空想。③怀抱强国梦想的屈原, 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以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 踏千山尝百草, 著成鸿篇巨制《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居里夫人, 历经十二年的努力, 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④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
①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②庄子说, “人生天地间, 若白驹过隙”。③因此, 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④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 他们脚步走得越远, 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 他们的世界越小。
(选自《新中考》总复习 覃树楠 韦静编著)
(二)
①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②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 我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 的确不易。③作家苏童自他的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名声大振, 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 但是苏童很冷静, 他对记者说, “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 一直很安静, 现在更安静。”④另一个作家张伟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 不去热闹的地方, 不交热闹的朋友。⑤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 其实没有多少秘诀, 无非就是他们比平常人更能“心系一处”而已。
①“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②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 而是获得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 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③倘若一个人懂得了“心系一处”, 那么, 可以说他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大门。④愚公移山, 终得天帝相助;达摩参禅, 石壁为之感化。⑤在这里, “心系一处”变为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任何艰难困苦, 在它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选自2005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文段 (一) 是一篇以“珍惜”为话题的文章中的两个自然段。我们看到, 每一段的首句是一个分论点, 是该段的中心句。第一段的四个句子有四个层次, 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这样表示:
①+②+③+④
(中心句) (议论) (事实论据) (议论)
第二段的句子关系是:
①+②+③+④
(中心句)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议论)
文段 (二) 是一篇题为《心系一处》的文章。同样原理, 我们可以找出这两个自然段句子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①+②+③④+⑤
(中心句) (议论) (事实论据) (议论)
①+②③+④+⑤
(中心句) (议论) (事实论据) (议论)
其实, 议论文段落展开的具体形式还有其他方式, 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 只要段落的首句是中心句, 这类议论文的段落展开的基本模式都是:
(中心句) + (议论①) + (论据) + (议论②)
其中议论①是对中心句的展开和解说, 议论②是对论据的分析解读, 然后再对本段的论证进行归纳并作结论。论据部分可以是理论论据, 也可以是事实论据;可以是单个, 也可以是多个。整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关键在首先确定好文章的“纲”, 即中心论点和围绕中心论点列出的若干分论点, 然后以分论点为中心句按此模式展开论述, 一篇结构清晰、论证充分的议论文就可以顺利完成。
现在中考作文试题, 一般对体裁不限制。运用这种作文模式, 可以完成许多全命题或非命题作文。例如2009年的中考:以“力量”为话题 (南宁市) 、《路在脚下》 (哈尔滨市) 、以“幸福”为话题 (锦州市) 、《感恩》 (北京怀柔) 、《分享》 (福州市) 等, 均可用这种模式来写。
图示作文: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短文。
提示词:thief小偷、盗贼
一、认真审题 确定方向
看到作文题目后,同学们先不要忙于下笔,一定要先认真审清题目要求。审题时既要看清四幅图示提供的基本资料和信息,了解作文要讲述的故事情节、发展经过和人物关系,又要仔细研究参考词汇、字数要求和写作要求等。最后还要确定应该采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以及作文的主体时态。
在上述图示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要人物有四个,分别是两名学生,一个小偷和一名警察,主要情节是学生协助警察抓小偷,人称应该采用第三人称,时态应确定为一般过去时。
二、列出要点 避免遗漏
图示作文所给的信息要全部表达清楚明白,不能遗漏要点,这是图示作文得高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学们要在看清看懂图画、参考词汇、写作要求的基础上,在草稿纸上将各个要点全部列出,以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因为马虎而遗漏要点。另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就是要将作文分为开始段、发展段和结尾段。开始段要简要说明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发展段主要说明事情发展的经过和结局,结尾段应该是一个自然收尾的段落,阐述感想、倡议、决心等。
在这四幅图中,主要要点包括超市购物,发现偷盗;跟踪小偷,车站看报;通知警察,告之详情;小偷落网,受到夸奖。这些要点都必须在作文中详细表述,缺一不可。
三、围绕要点 书写句子
四幅图各有侧重,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短语或句型,并用地道的英语句子将各个要点逐一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先将要点句子总结如下:
1. They found a man stealing things in the supermarket.
2. The thief read a newspaper at the bus stop.
3. They called the police and told the whole thing.
4. They caught the thief together.
四、连句成文 注意细节
上述要点还远远不能支撑起一篇完整的作文。同学们要根据故事发展的过程和各个要点之间的关系,加上适当的发挥和想象,再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将各个要点句子连接成语义流畅、表达完整、用词准确的短文。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作文的字数必须达到标准要求,字数不够分数肯定要大打折扣,写得过长又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字数书写。如本篇作文就要控制在80~100字之间。 二是要避免使用汉语式英语,避免出现不规范的表达。三是尽量运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句型,遇到自己拿不准的句子,宁可用其他句型代替,也不要生造。四是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性。这不仅仅指从语法上,也指句意上的连贯。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运用恰当的过渡词或者连接词,把整篇文章有机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五是要注意长短句的交替使用,避免出现同一句式反复使用而使整篇文章显得过于呆板的现象。
五、认真检查 修正错误
同学们要先把作文写在草稿纸上,写好后还要再细心检查一遍,确定是否正确无误。在检查时,同学们可以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查看单词书写是否准确,包括大小写。二是注意查看名词的复数形式。三是查看人称使用是否得当,尤其是人称代词的主格、宾格、物主等形式。四是查看动词的时态运用是否准确无误,特别注意查看谓语动词是否加了s(一般现在时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和谓语动词是否加了ed(一般过去时)。五是查看作文格式、标点符号是否规范。
六、誊入试卷 整洁漂亮
同学们在检查准确无误后,才能将作文誊入试卷。在誉入时要特别注意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漂亮的书写令人赏心悦目,可以给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卷面是否整洁会影响到阅卷老师的打分,同学们务必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说,图示作文看似容易,想要得高分却有些难度。不过,只要同学们能够按照上述步骤精心布局,一篇优秀的作文就会很快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一篇成功的作文也必将成为同学们考入理想高中的一大助力。
附2015 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图示作文范文:
Mike and john are both middle school students,they are good friends.One day, they went to a supermarket to buy some school things. Suddenly they found a man stealing things in the supermarket.
After that , the thief left the supermarket. They decided to follow him. While the thief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at the bus stop, they called the police. Soon a policewoman came and they told her the whole thing. Then they caught the thief together. The policewoman thanked them for what they did. They felt very happy.
It was really an unusually day for them.
水, 有时是雪, 有时是露, 有时是冰凌, 有时是雨珠……变的是形态, 不会变的是晶莹;日子, 有时是甜, 有时是苦, 有时是幸福, 有时是酸楚……变的是感受, 不会变的是真实。生活中许多变化着的人、事、物, 都有不变的地方。
请以“不会变的是_______”为题目, 写一篇文章。 (55分)
【提示与要求】
(1) 在横线处填写一个词或短语, 将题目补充完整, 然后写作;
(2) 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 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3) 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4)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人名等, 否则会被扣分;
(5) 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 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 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6) 考虑到内容的充实, 文章不要少于500字。【命题透视】
2010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是一个给材料的半命题作文。“不会变的是_______”这个命题既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哲理, 具有辩证色彩, 同时这个诗意化的命题也给考生预留了足够的写作空间, 在内容和主旨上有恰到好处的限制;既唤醒了考生的生活积累, 又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文题所给的材料也有效唤起了考生的生活体验。
我们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审题, 给材料的也要注意审材料。这个题目材料中共有两句话, 第一句指出水和日子这两种事物虽然会时时在发生变化, 但这变化的是形式, 而其本质是不变的;第二句话其实是对第一句话的总结。材料意在说明事物既有变化的一面, 也有不变的一面。也即是事物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体。我们写作时要特别注意事物之间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这个命题的题目“不会变的是_______”, 我们仔细分析, 不难看出要补充的内容是写作的对象, 比如亲情、爱好、读书、旅游等等。而“不会变的”则是写作的重点, 我们在文中就要具体写清楚这一对象一般有哪些变化形式, 而其中不会变的又是什么。一定要注意这变与不变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以上是我们所说的审题, 我们要写好这次作文, 还要注意选择好文体。这里所说的要选择好文体,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根据题目的表述选取与题目相称的文体。很多半命题作文, 题目本身就带有文体倾向, 如果把握不准确就容易写偏。如“不会变的是_______”应该是叙事抒情性的记叙文, 我们写作时要把不变的原因写清楚。二是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容易出彩的文题。有时, 题目比较宽泛, 不带有明确的文体倾向或文体限定, 这就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我们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适合自己的文体来写作。
另外我们在写作时还要注意融入自己的真情。近年来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都是要求要写有“我”之文, 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会变的是_______”这个作文很有利于我们抒情。这不变的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对这不变的有什么感受等, 我们写作时只要把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抒发出来, 写出感人的作文是不难的。
■考场佳作
生我养我的村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民风纯朴, 景物随着四季、早晚的变化而变化, 但在我心中却是“欲把村庄比西子, 早晚浓淡总是美”, 永远不变的是我对村庄的思念——
村庄中的树林别有一番情趣, 阳光透过密密的丛林, 落在片片油绿的树叶上。微风拂过, 绿影婆娑, 那几束阳光在树冠上跳跃、舞动。树下, 绿影被切割成不规则的形状, 和着微风, 犹如一场绝妙的皮影戏。
地面上, 静静地躺着不知何时落下的树叶。原来生命勃发的夏季, 也有落叶的凋零, 多少夹杂着几丝秋的哀怨。弯下腰, 俯身拾起落叶, 细细观察叶片上的纹络, 上面记载着生长的风风雨雨。飘逸的云朵像童年遗失的童话, 静静地躺在梦幻般的蓝色梦境里。暖暖的阳光在这里显得格外温柔, 仿佛厌倦了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中的奢华, 眷恋着村庄中纯朴的乡民和大地。田埂被划分得整齐俨然, 田垄上, 零星地点缀着一些不知名的花儿, 让原本静穆的田野变得活泼起来。
清晨, 村庄是一幅素描, 只寥寥几笔, 便勾勒出它的美妙神韵。天际刚刚露出一片鱼肚白, 村民们就扛着锄头, 背着背篓, 去田间劳作了。几缕晨雾中袅袅上升的炊烟, 绕着房顶, 绕着大树, 慢慢消失在天际中——
中午, 村庄是一幅油画。色彩鲜明, 热闹非凡。麦田里, 暖风催熟了沉甸甸的麦穗, 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树荫下, 有高谈阔论的叔叔伯伯, 有闲话家常的三姑六婆, 也有谈论柴米油盐的阿婆大娘, 就连年过古稀的老人们也兴致勃勃地杀起象棋来。棋子落定, 志在必胜, 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态。他们有时也会孩童般争得面红耳赤。
傍晚, 村庄是一幅水墨画。太阳慢慢被天际的晚霞淹没, 黄昏的呼吸渐渐降低了声调。暮色中渐次亮起来的灯火犹如空中繁星, 让回家的路人升腾出无限温馨。墨绿的山, 安静地进入了梦乡。
不会变的是思念
⊙一考生
夜里, 我做了一个甜蜜的梦:在一片无际的田野里, 我伴着缕缕微风, 朝着村庄的方向走去……
【得分亮点】扣题准确语言优美
本文是一篇极有特色的散文精品。文章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扣题相当准确。这个文题写作的关键一点是要注意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关系, 很多同学对这一问题处理得不太好, 他们写作时要么只着眼于变上, 要么只着眼于不变了, 这样都给人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本文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相当好。文章通过描写清晨、中午、傍晚一天中不断变化的景致, 来展现村庄的美丽景色, 表达作者对村庄永远不变的情感——思念, 文章最后的梦境也巧妙地点出了这个中心。本文写作上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优美流畅, 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微风拂过, 绿影婆娑, 那几束阳光在树冠上跳跃、舞动”、“太阳慢慢被天际的晚霞淹没, 黄昏的呼吸渐渐降低了声调”这些描写都相当优美, 都能从不同方面展现村庄的美。
不会变的是青春色彩
⊙一考生
曾经迷恋过生气勃勃的绿, 因为那是生命的象征;曾经沉溺过深沉忧郁的紫, 因为那是浪漫的标志。而现在, 我恋上了洒脱的红, 因为那是青春与梦想的颜色。
红动青春。是的, 青春!因为青春, 我可以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 大摆大摇地穿着艳丽的服饰穿梭在人海中;我可以不理会别人的流言蜚语, 而无羞愧地拍着胸脯大声说:清华, 非你不可!因为青春, 我可以去想, 可以去做, 可以去触摸梦中的象牙塔, 因为我还年轻。
红动青春。是的, 青春!哪怕我被绊倒一万次, 我也要第一万零一次地爬起。因为, 青春。我还有无限的激情和力量去与命运作斗争。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相信我也能。因为我还拥有青春。“在这赛场上, 没有人可以打败我, 除非杀了我。”艾弗森, 当年一个只有183厘米的毛头小子如是说。可惜, 他已老去。而风华正茂的我今天也要引用这句话, 是的, 在青春的赛场上我会用汗水来诠释这句话。
青春, 是红色的, 是活力四射的岁月。我相信只要给我一个支点, 我照样能够玩转地球。是的, 我要用努力来召唤现实, 就算别人笑我痴笑我傻, 我也要不走寻常路。就算失败, 就算不被理解, 我也要走自己选择的路。此时不搏何时搏?青春多好, 至少可以随心尽兴去闯一闯, 就算前方的路未知。
没错, 这就是我, 一个正在成长的90后, 气势与激情碰撞着我怀揣青春梦想的心。虽然前行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前行的路也是变化莫测的, 但永远不变的是青春色彩。我要用这火红的青春色彩来激励我前进, 我要用这火红的青春色彩来照亮我的一生!
【得分亮点】语言富含激情结尾画龙点睛
看了这篇作文之后, 我们几个阅卷老师禁不住相互传阅, 大家都对这篇作文的功底赞叹不已。使这篇作文不同凡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富含激情, 读来让人深受感染。文中综合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既使文章形象生动, 富有文采, 同时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读来使人有高山听鼓之感, 直入人心, 引人深思。二是本文的结尾相当有特点, “虽然前行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前行的路也是变化莫测的”, 这句话揭示了人生路上变的因素, “但永远不变的是青春色彩”这句话既照应了标题, 也起到总领全文、升华主旨的作用。
悄悄地, 你走了, 却留给我满怀的惆怅, 我只好在这里回忆我们的梦想与希望。
——题记
小时候, 友谊是一弯虹桥, 架在你与我的手中, 我们一起携手, 展望未来。
“X,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啊?”躺在草地上的你眨着眼问我。“我?我不知道呢。X你呢?”“啊!你不知道?”我脸红了, 仿佛做了什么错事。你说:“我的梦想就是当老师。”“是吗?原来这么简单。这么说的话, 我也有梦想啊!”我恍然大悟。“是什么呢?”“作家。不过我们俩的梦想都很遥远呢。”“所以才要一起努力啊!”你坚定地说。我抬起头:“没错, 是该努力了!”你拉着我的手, 我们一起走过童年。
上学后, 友谊是一弯虹桥, 立在我与你眼中, 我们不在一所学校, 但我们常在一起, 共同努力, 为了理想而奋斗。
背靠着背, 坐在槐树下, 我们用充满朝气的脸凝望着那初升的朝阳。“X, 你最近好吗?”你回过头来问我。“同学老师都挺好的, 我很快乐!”我不禁抬头仰望那蔚蓝的天空。此时, 我的心情是明亮的, 蝉鸣的夏天, 微风拂过我的脸庞, 你的长发扫到了我的脸上, 带着一抹香味。你笑着对我说:“X, 我们来比赛好不好?期末时, 看谁的分数高。”“好啊, 我赢定了!”我骄傲地笑着说。“那可不一定哦!等着吧, 我一定会超过你的!”你笑了, 像茉莉花一样, 清新自然。我们目光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刻, 铭记我心。
现在啊, 友谊是一弯虹桥, 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永远有着绚丽的色彩。
“X, 怎么了?”我好奇地看着泪眼婆娑的你, “是谁欺负你了?”“不, 没有什么, 只是沙子进眼晴了。”你赶紧揉了揉眼晴。“这么老土的谎言你也说得出来, 骗谁呢你!”我有点不高兴了, “X, 如果有一天, 我们分开了, 你会记得我吗?”“说什么啊你!那肯定了啊!”“哦!我也会的!如果到了那一天, 记得三年后在老地方等我哦!我一定会来的!”你终于笑了, 只不过, 笑得有点无奈。后来, 周围的景物都还一样存在, 可你搬走了。现在, 我给你的答案依旧, 我记得你, 我会等着与你的重逢。
友谊是一弯虹桥, 定格在我们的生命中, 一直到永远, 留给我永远的回忆, 那一弯虹桥, 友谊的虹桥, 如彩虹般美丽。
【得分亮点】抒情真切主题突出
关键词: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8-01
余映潮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所创建的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他的很多精彩的课例都给语文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了大家学习的范例。他所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一首小诗,全诗只有10行。余映潮老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运用情境式手法,把整堂课分为三个乐章进行教学。他巧妙地设计课堂结构,有机地补充教学内容,加上他本人自然的诵读指导、简洁的问题统领、使整堂课如诗如歌、异彩纷呈,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运用联读式手法,先给学生带来两首诗,一首是本堂课要学习的目标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首是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正好跟普希金的相反。第三乐章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写上几句说理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看余映潮老师对这堂课的一个教学安排。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的魅力在于它的得体的手法和丰富的细节。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到《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接着又联写了《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一过程的设计,非常有创意,且精彩、巧妙,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吟诵来感悟诗歌,联读其他诗歌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创作诗歌,活学活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下面,我们由课堂实录来看看执教者的教学艺术和独到之处所在。
学习新课之前,余老师要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出示的字幕齐声朗读,屏幕上给出了几句介绍普希金的文字,一连用了七个“他”来介绍诗歌的作者。通过反复出现的“他”来加深学生对本诗作者的印象,让他们在学习诗歌之前就对作者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则,余老师给出作者的正面的、积极的介绍,把诗人的光辉形象均展示出来了。这种新课的导入方式,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效果,让学生对诗人产生敬仰之情。
导入结束后,就要进行新课的教授环节。余老师先给学生们念了几个成年人回忆自己当年初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自由吟诵,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这里,由他人读这首诗的感受,进而引发到自己读过之后的感受。整个诵读过程,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读而感,由读后的感性思维上升到感后的理性思维。余老师通过让学生反复读、变着花样读的方法让学生们体味诗歌的情感,抓住诗歌的“灵魂”,通过读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经过前面的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余老师又引导学生紧扣诗歌本身,多角度、全方位地谈谈自己读过之后的感受。这个时候,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畅谈自己的读后感。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被彻底激发,学习的潜能彻底释放,学习的热情也尽情地释放出来。余老师给每个学生的感受都做出了简短精要的评价。他的评语,都是积极的、肯定的、激励的,流露着对学生的褒扬、欣赏之情,字里行间渗透着生活的真谛、人生的哲理。课堂上,教师的评语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评语更应该富有艺术和文学上的色彩,不应落于浅薄和大俗之中。从余老师给学生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高超的赞美艺术和语言才能。
接下来的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开篇又是要学生读。课上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余老师特别注重读的艺术,特别强调读文,把读文与析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过之后就让学生来抒发自己的感想,这里跟第一乐章的教学程序是一样的。在这里,余老师别有用意地选了一篇与课文内容正好相反的说理诗,学生在朗读多遍的情况下能很快明白诗歌的主旨。课外诗歌的扩展阅读,既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也丰富了现代诗歌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
最后,进入第三乐章,让学生用“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首句,自己动手来创作诗歌。在接触了名家的两首诗歌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诗歌,活学活用。学生创作完成后,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余老师给每个展示了自己作品的学生都给予中肯、积极的评价,他那对学生欣赏、肯定、亲切的态度,以及作为听众在听过学生诗作后的感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鼓励,给了学生继续创作的信心和勇气。这种当堂即兴的创作是学生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自然抒发,是学生心灵受到触动后的一种及时的反馈。在欣赏完学生们诗作后,余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大诗人邵燕祥的诗作《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进入美诗欣赏,让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有一种抛砖引玉的感觉,先让学生自己创作,然后再给出大诗人的作品。少年或许不识愁滋味,他们的人生阅历较少,但经过前面两个诗人的铺垫,感情基调定下来,创作诗歌自然也别有一番滋味。这个教学环节,触动了中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妙之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得融合起来,必然会使教学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如沐春风、收获颇丰。
余老师在本堂课的结尾处,对整个教学作了总结,把本堂课的教学主旨、所要教给大家的人生哲理都进行了总结,同时又对学生们在本堂课中的表现再次予以褒奖,给了学生充分的肯定。余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本课堂中余老师既教授课文中的诗,又拓展课外的两首诗,阅读、朗读的指导新颖、细致,评价的语言充满诗意,创作诗歌的环节把整个这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余老师的这节课, 很好地诠释了他几十年的教育理念, “和谐、细节、引导、实在、魅力”“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成长”。这是我对余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一次顿悟。
一、和谐的氛围
因为是整个江南区的公开课, 我班学生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 尤其是面对的是一位语文大师, 因此, 上课之前学生们难免会有些紧张。但当他们进入多媒体教室, 发现那位白发苍苍、慈眉善目的人便是余老师, 余老师正慈颜悦色地对他们微笑, 脸上的皱纹仿佛也在随着微笑充满慈祥之意时, 孩子们的心立刻平静下来了。孩子们在周记中写道:
“课前五分钟, 等到我们到齐了, 按照正常的师生礼仪, 应该是我们先向老师问好, 但余老师似乎非常的迫不及待, 笑嘻嘻地抢先说道:‘同学们好!同学们好……’‘余老师好!余爷爷好!’欢快的气氛在多媒体教室洋溢着。”
“余老师上课和蔼可亲, 他会鼓励学生多发言, 不管发言怎样, 他都会找到发言中的重点词语来鼓励我们。例如我的发言:‘第十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了孩子向往自由, 活泼快乐, 喜欢玩耍的心情。’这个发言显然不太好, 我不禁微微脸红, 余老师却和蔼一笑:好啊!‘玩耍’很重要, 不错!心里偷偷窃喜, 余老师真好!如此可亲可爱的老师, 谁会不喜欢呢?”
学生观察多么仔细啊!余老师善于创设和谐氛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以一种微笑之态面对学生, 鼓励学生:“好啊!”“真好!”“多流畅的语言呀!”“多好呀, 谢谢你。”充满赞美的语言让学生心里美滋滋的。他不像是个所谓的名人, 倒更像是个和蔼慈祥的老人看着一群调皮活泼的孩子, 顿时, 那种遥远的距离感没有了, 感觉好亲近。这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 有利于学生大胆地发言, 有利于开展师生间平等的对话, 在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精巧的细节
余老师说过:“在学术上, 在学问上, 细节能够显示深度。”他不墨守成规, 照搬教材, 而是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抓住细节深度开发教材, 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社戏》是部小说, 余老师便抓住小说的情节波澜起伏这个“特色”, 一开始他就提出了“轻波微澜”这个词, 紧扣它来讲解这篇课文, 带学生领略了它强烈的故事性。余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社戏》的重点句子时, 能从各个方面挖掘, 如:内容, 结构, 情感, 语言, 意境……余老师总能在大家想不到的地方发掘出新的东西。例如, 讲到“碧绿的豆麦田地”时, 学生普遍想到的是以场景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 渲染当时的气氛之类的。在他的再三启发下, 学生终于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描写“豆麦田”是为下文的偷豆事件作铺垫。他引导学生从一小段文字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词乃至每一个字去品析, 去思考, 学生们对此赞叹不已。
李振铭认为:“余老师太会抓细节了, 就连某一段的某一个字, 他都能品析出美来。余老师让同学们独立思考, 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并试着在旁边做旁批, 然后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余老师进行总结, 而且总结出的点数有六点之多, 余老师品读课文真是太细致了。”
雷轶乔感触最深:“更令我连连赞赏的是他深刻的见解。明明原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 同学们却在一番点拨下说得津津有味;明明原是一个小细节却被他掘地三尺品出了无限的端倪;明明是一个优美的片段却被他那小小的嘴巴说成了作者的用意非浅。”
余老师的课堂, 可以说是把细节的艺术发展到了极致, 他十分关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的细节、主问题设置的细节、提问的细节、启发的细节、对学生回答评价的细节, 余老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正是由这一个个细节构成的, 正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细节, 让所有的学生都怦然心动。
三、思维的引导
余老师总是能把学生深深地引到课文里边去, 恬淡与从容地把学生带进他创设的“问题王国”之中, 步步引导, 层层激发, 学生在他独具匠心的引导和无痕的点拨下, 智慧的火花时时迸发出来, 师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问题被一一突破。
我选取了课堂余老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两个片段:
师:品析4~10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或者写得最美的句子。
生:我想品析的是第7自然段最后一句。本句是一个转机, 是双喜帮“我”实现想去看戏的愿望, 体现出双喜的机智、聪明、考虑事情周到、反应灵敏、办事果断。
师:嗯, 答得很好, 双喜是个最聪明的小孩, 与后文相照应。其实, 这里有三层意思, 是哪三层呢?我来说第一层吧, 第一层就是“我写包票”。第二层, 你来说。
生:“船又大”……让人放心
师:对了, 第二层是“船又大”, 船大很安全、保险的, 对吧?好, 第三层呢?
生:第三层是“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师:是啊, 他们会游泳, 即使出了事也不怕……
…………
生:从“一出门”一直到“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我品析到的是, 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写出孩子们得到家长的许可后, 去看社戏的快乐心情。
师:是啊, 从“跳”啊、“拔”这些字看得出, 农村的孩子们的动作很快, 城市里的孩子也不如呢。
师想想看, 为什么要写船两边的豆麦呢?
生:我知道!
师:你真的知道吗? (伴随着笑声, 余老师和蔼地问。)
生:描写豆麦应该是为了下文的月下偷豆做铺垫。
师:多好呀, 谢谢你。
从发言中不难看出, 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没有回答全面, 但还好余老师圆了场, 没有出现尴尬的局面。这也说明了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剖析句子层度深、有知识性。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使学生有成就感, 会更加喜欢语文课。
四、课堂的“实在”
在本堂课里, 余老师实实在在地指导学生学课文, 做字词积累, 练分析能力, 学习写作手法, 没有热热闹闹, 只有静静读书思考, 正所谓“静能生慧”。我们现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正缺少了这点, 没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余老师的课朴实无华, 但在朴实的背后又渗透着大家的风范。余老师也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 但他用多媒体并非像我们有些优质课那样是为了渲染气氛, 而是为了学生学有所获。
学生赵霞连认为:“余老师上课朴实无华, 没有用华丽的道具, 只用他生动的讲解给予我们知识。许多老师给我们上课用的课件都是五彩斑斓的, 余老师不同, 他用的是朴素洁白的课件, 上面显眼的黑体字却比五彩斑斓的课件更吸引人, 因为字体的内容, 便是文章所含的精华, 这不是我们所要汲取的知识吗?余老师上课虽不华丽缤纷, 但他的课朴实无华, 在朴素中给予知识。这不是我们学生的一堂课所要拥有的气氛吗?”
“余老师上课不会侃侃而谈, 不会有语言的霸权, 真正把课堂还给了我们。他不像别的老师, 一节课讲下来都是他自己在讲课文, 余老师不一样。他把语言之权交给了学生, 让我们独立思考, 锻炼思维, 当我们不会时, 他便用最精巧的词语来引导我们。”
学生的点评一针见血, 我们常常把课件弄得很花俏,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常常垄断课堂、垄断话语权, 学生变成了“旁观者”, 他们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 更重要的是长期的依赖会导致思维钝化。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既没有精彩的开篇语, 没有热闹的场面, 也没有激情澎湃的表演, 更没有花样翻新的课堂形式, 有的只是“实在”的自然美, 如一股涓涓的细流, 柔和而平缓地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像余老师这样的课, 才是艺术, 才是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 它给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带来了启迪。语文课上得实实在在, 应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至高追求。
五、人格的魅力
余老师的课给学生带来震撼, 以下是班级学生个人独特的感悟:
听完这节课过后, 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本中的知识, 还体验到余映潮老师那种使人欲罢不能的人格魅力, 真好! (李振铭)
在这节公开课上我还学到了对人的礼貌, 每当一个同学回答完后, 老师都会说一声“谢谢”, 一句礼貌用语使余老师变得更加有魅力。 (苏慧颖)
我在他身上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我受到了触动, 所谓“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只有勤奋才能创造奇迹与震撼! (谢一鸣)
与大师对话, 练就的不止智力, 还有定力和勇气! (黄彦富)
余老师是一位有童心, 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好老师。 (刘思婷)
余老师上课的特点就是让我们自己寻找课文中的知识点, 然后再帮我们归纳起来。他的课堂仿佛让你身临其境, 仿佛自己就是那位主人公。总之, 他的课堂有趣、知识很丰富, 还给了我们一种正能量! (梁捷)
短短的四十分钟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天我们与大师级的语文老师在思维上碰撞, 擦出许多的火花, 让我对语文更加的喜爱。 (黄彦华)
【余映潮:中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写作】推荐阅读:
余映潮教案06-24
《狼》 余映潮课堂实录07-23
余映潮语文教学心得10-30
余映潮《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11-22
中考阅读类写作指导07-26
中考英语写作指导:核心句型09-25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指导(书信)10-10
中考写作训练09-20
中考英语写作辅导09-21
中考英语作文写作方法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