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教案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蒲公英种子选择不同环境生长的故事,告诫孩子们要学会听从长辈的忠告,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读好人物对话,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3.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学会抵制诱惑。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读好对话。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约5分钟)
1.师(引读):秋天到了,蒲公英的花瓣„„,花托上„„。一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在蓝天白云下„„。(投影上出示相应的句子)这些可爱的小降落伞在风婆婆的帮助下飞了起来。它们在随风飘荡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这一课我们继续学习《蒲公英》。
2.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蒲公英的种子。哦,你飞起来了,他也飞起来了,我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着,飞呀飞呀,越飞越高,这时,我们往下一看,看到了什么呀?。生:看到了大地、田野、房屋、湖泊、沙漠„„
3.哟,大地可真美呀!我们去找新的家了,心里可高兴了!咦,大家抬起头来看看,我们遇到了谁呀?生:太阳公公!一起和太阳公公打个招呼吧!师领生齐说:太阳公公,您好!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约8分钟)
1.孩子们,太阳公公平时可关心我们啦!这时,他还有话要和我们说呢!
2.究竟太阳公公跟我们说了什么呢?打开书本,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谁来把太阳公公说的话读一读?生读。(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恩,看来太阳公公真的是非常关心我们!同学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能不能找一找作者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出太阳公公说这些话的语气的?(亲切、嘱咐)哦,原来太阳公公是亲切地嘱咐我们的。“亲切”这个词语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是感到别人的态度很和蔼、和善;那“嘱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诉别人不能这么做,应该这么做)在生活中,谁经常嘱咐你啊?爸爸、妈妈、老师„„哦,原来“嘱咐”就是长辈对晚辈说话。他们经常嘱咐你们什么呀?嘱咐我:过马路要当心!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好,现在谁能试试把太阳公公嘱咐的话再读一遍?生读。师点评:太阳公公的年纪已经一大把了,他到底怎么说呢?好,谁再来试试?生再读。
三、教学第三自然段(约15分钟)
现在你们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知道应该去哪里安家了吗?(出示句子,让学生填一填:太阳公公告诉蒲公英的种子,不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去沙漠和湖泊,能去泥土)
1.那你应该怎么回答太阳公公呢?请某个同学回答。哦,他已经知道了太阳公公的嘱咐了,其他同学知道了吗?知道。那我们一起来大声地回答太阳公公!
2.生:放心吧,太阳公公!我们一定到泥土中去生长!(大声齐读)
3.可是,有两颗种子却不这样想,他们有自己想去的地方。他们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他们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好。
4.(一)出示第一颗种子说的话(指名学生读)
(1)你们看看,第一颗种子对泥土是什么样的态度?瞧不起,看不起,不屑 那他想去哪儿呢?学生评价,教师补充。
(2)从你的朗读中,我没有听出它特别想去沙漠,它对泥土也不是瞧不起,我听出了它对于能成为百万富翁的自信感)多请几个学生读。全班齐读。
(二)出示第二颗种子说的话(齐读)
(1)那另一颗种子是怎么说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得意)
(2)哦,什么时候我们会表现得很得意啊?(考试得一百分的时候)考试拿了一百分以后啊,我们就会很得意地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吧!好,下面请一个同学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再来试试把这句话读读看!嗯,我听出来了你得意地认为这个湖泊能给你带来欢乐的!全班齐读。
5.现在我们知道了,有两颗蒲公英种子和其它蒲公英种子想得不一样,下面我请一个同学读想飞到沙漠里的那颗蒲公英种子说的话,一个同学读想飞到湖泊里的那颗蒲公英种子说的话,其余同学读其他蒲公英种子说的话,旁白由老师来读。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来读好这段话,好吗?(分角色读)
6.孩子们,看到这两位小伙伴一颗飞向沙漠,一颗飞向湖泊,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留住?想!这时候你会对它喊什么呀?“不要去啊,快点回来!”为什么叫他们不要去啊?让学生说明理由。(沙漠里没有水,会干死的;湖泊里都是水,会淹死的)
7.可是,这两颗自以为是的种子根本不听我们的劝阻,义无反顾地朝着沙漠,湖泊飞去了。(出示相应图片)
四、教学第四自然段(约8分钟)
1.第二年的春天到了,这些蒲公英种子的命运如何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完成这个句子。出示句子:落在沙漠里的种子___________,落在湖泊里的种子________________,落在泥土里的种子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只有落在黑黝黝的泥土里的种子,吸收了泥土中的养料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瞧!(出示图片)他们把大地装点得多美呀!齐读最后自然段。
五、总结(约5分钟)
课文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还要听取前辈正确的指导。
嗯,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在听的时候,也要持有辨正的判断能力,不可一味地盲目听从,别人说得对的,我们要接受,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六、板书设计
8.蒲公英
沙漠 湖泊 泥土
金光闪闪 波光粼粼 黑黝黝
富翁 欢乐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1,下列各项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3分)
A,轩榭池沼镂空斟酌
B,潋滟抖擞自给自足虬干
C,嶙峋硕大老鸹蜿蜒
D,倏然愚氓喧嚣龟裂
2,下列各项中各有一个字是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A,自出新裁
居高临下等闲视之
司空见惯(
)(
)
B,重峦叠障
称心满意史无前例
别具匠心(
)(
)
C,俯仰生姿依稀可辩潋滟绿波
毛骨悚然(
)(
)
D,活崩鲜灵
苍松翠柏神奇幽径
退避三舍(
)(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一项的是(
)(4分)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活动的场所。
C,我常常带领国内外参观者站在树下指着嬉戏的鸟儿们,说,“瞧,这是我们的一景。”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翻云覆雨,可谓八面威风!
B,暑假之后,同学们来到学校,面对焕然一新的校园,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c,这个老汉衣衫褴褛,其家境可见一斑。
D,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可是在写检查的时候却轻描淡写,毫无悔意。
5,根据对偶句的特点,删改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6,下面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在原句上加以修改。(4分)
(1)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能否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2)通过台湾人这种经营旅游的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满足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7,综合性学习。(7分)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学完本单元,老师拟举行一次以“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假如你是班长。请帮老师完成以下工作。
(1)根据活动主题,制定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3分)
(2)根据活动主题,拟两条宣传标语。(4分)
8,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段秋天夜景,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0分)
小鸟阿泰
周子诗
一个人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象,不自觉地又想起那只小鸟,想起它的背影。
还记得在阿勒泰,一个小朋友突然向我送上一只小鸟,从此我便开始了跟小鸟的一段缘分。当我接过小鸟,我看到它无助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酸了。一只没有了父母照顾的小鸟是多么可怜啊!
当我拿着小鸟的时候,它惊慌害怕的样子把我吓坏了。它的心脏跳得很快,仿佛就快要把性命断送于我手里的样子。那时我十分害怕,因为我感到它的性命就交托在我的身上。难道我有权控制它的性命吗?它的生与死就在于我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决定。这未免把生命看得太不重要了。生命是珍贵的,所以我做任何决定都要让小鸟能安全地生存下去。
人生往往都是活在迷惘的分岔路口,要面对不同的选择。当时我心里就是想着究竟应该让小鸟好好地活在那小孩子的家,还是让它回归大自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要做出这个选择真的不容易,仿佛小乌以后的一生,生与死,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我无意之中向天空一望的时候,我心里知道了答案。看到天上盘旋翱翔的大鹰,我就想到爱鸟应是放飞森林,保护环境,而不是用珍馐百味把它困在笼中养活。再想,生存而没有了自由,是何等痛苦,与其闷闷地在笼中过活,倒不如往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如果将来真的要面对死亡的话,那用死去换取自由也是生命的最高表现了。况且大自然本身就养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老、病、死,原本就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又何须为大自然那么忧累?大自然赋予我们一切的所需,我们应该对它有无比的信心才是。
第二天清早,我找了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把它放了,默默地看着它离开。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于高兴之时,念头一起,就决定称小鸟为“阿泰”,即于阿勒泰地区认识的小鸟朋友。
究竟生命是脆弱的,还是顽强的?有时候人可以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有时候人又软弱得连呼吸都要靠机器来帮助。究竟小鸟的生命又是如何?它跌跌碰碰地走着,慢慢地背影就消失了。不知道它究竟是奔向光辉。还是苦命的未来?它走了,永远地走了……
9,“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疯狂”一词写出了小鸟
,作者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陕地奔向未来的生命”是因为
。(4分)
10,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善待动物,保护环境。
B,动物和人一样,生存而没有自由是痛苦的。
C,大自然有能力养活一切生物,人类无须操心。
D,生命是脆弱的,人应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
11,仔细阅读本文第4自然段,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议论性的语句,文章也是通顺的,那么能将这几句议论l生的语句删掉吗?为什么?(2分)
12,想一想。如果人类不善待生命、保护环境,小鸟能有“光辉”的未来吗?读了本文,简单谈谈你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0分)
(1)彳艮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2)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3)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4)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5)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6)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7)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8)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9)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仍未改变。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10)冰心先生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11)世纪老人在陆续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12)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望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㈣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15)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1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记叙的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故事。(2分)
季羡林先生:
冰心老人:
14,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老人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2分)
15,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请结合第15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3分)
16,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你打算怎样“着笔”?(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①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②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真理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阔大道。
④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会无怨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且俭朴的生活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更能让人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⑤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本文中“留点空白”的含义是什么?(2分)
18,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4分)
坦坦君子:
戚戚小人:
19,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请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2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等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B,第②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第@煅中提到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D,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说理辩证,蕴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力较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10分)
【甲】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田登(宋朝人)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chf鞭打)。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放灯,吏揭榜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3)”,本此。
21,根据【甲】文内容填出(1)、(2)句。根据【乙】文内容及对俗语的了解,填出(3)句。(3分)
(1)
(2)
(3)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2)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
23,简答题。(2分)
(1)【甲】文作者通过海瑞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中,百姓为什么“谓灯为火”?
24,同样为官,海瑞与田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官员?(3分)
三、写作(30分)
请以“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出卷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初中张淑琴)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C
2,薪——心障——嶂辩——辨崩——蹦
3,B
4,B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6,(1)删去“能否”(2)删去“通过”
7,(1)确定举行演讲会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推选主持人和评委,确定演讲次序,即兴演讲,老师点评,宣布比赛结果。(主持人总结)
(2),示例1: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示例2: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示例3:蓝天之下你我他优质空气靠大家
8,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9,获得自由后的喜悦感受到了小鸟的喜悦,为小鸟重获自由而高兴,为自己的决定而高兴
10,A
11,不能。在作者的叙述之后加上这段议论,不但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放鸟归林的问题,而且能够深化文章主题。
12,没有。人不是环境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13,(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
14,冰心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15,先成为—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略(写出自己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即可)
17,每个人都要有爱心,对别人的感受体验要看得重一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每个人都要有平常心,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要看得淡一些。多一点自律和苛求。(要求能从对他人和对自己两个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8,坦坦君子:指襟怀坦白、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戚戚小人:指心胸狭窄、报复心理很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9略(言之成理即可)
20,C
21,(1准来于荒村野水之间(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3)不许百姓点灯
22,(1)(海瑞)亲自发放钱粮,从不克扣一文一厘,而且跟随他的官吏们也没有横行勒索过一钱。(2)田登作郡守时,恼怒别人触犯他的名讳,违反了必然遭到鞭打,整个州都把“灯,叫做“火”。
23,(1)事必躬亲,方能成功。(2)回避田登名字中的“登”这个音,只好把“灯”说成“火”。
24,海瑞廉洁奉公,不辞辛苦,事必躬亲,为百姓办事,令人景仰;田登仗势欺人,目无百姓,遭人唾弃。百姓需要的是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好官。
三、写作(30分)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有个性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掌握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斗邪恶的精神。
知识目标: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哪吒闹海的故事。教学重点:
1.课文内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哪吒为民着想、敢斗邪恶的精神。
2.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朗读感悟,体会哪吒勇敢,正义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3)理解“称霸一方”、“作恶多端”?
(4)说话:用因为„„所以„„将这一段的两句话连起来。
(5)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东海龙王父子做坏事害老百姓,哪吒决心治他们。这是他要去闹东海的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3)画出表示哪吒动作的词语。(板书:跳进取下摆掀起)
这些词和课题中哪个词儿联系的十分紧密?
(4)东海龙王怎么样了?巡海夜叉是海里的小鬼,他出去查看会怎么样?请看书上的插图。
3.第3自然段:(结合看图)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3)什么叫“机灵”?小哪吒的机灵表现在哪里?你们看小哪吒是多么勇敢,那个夜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下子就被死了。这么一来,龙王怎么了?请看第4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3)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你能把他们交战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吧?
(4)画出关键词语,练读。
(5)小结:2——4自然段描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掀起滔天巨浪,打死三太子,处治了龙王,为百姓出气。
齐读2——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3)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6.齐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人头攒动:原指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车水马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华灯初上:美丽光亮的灯刚刚点亮起来,一般用来形容夜幕刚刚降临时的城市景象。
流光溢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
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高超。
和风细雨: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春风化雨: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呼风唤雨: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未风先雨:比喻未见事实先下结论。
见风是雨:比喻只看到一点迹象,就轻率地信以为真。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暴风骤雨: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戎马一生:指一生从军,作战。
身经百战: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刮骨疗毒: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
传为美谈: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运筹帷幄:指拟定作战策略。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
好谋善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
学海无涯:学海,知识。指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书山有路: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遥远的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指人学习的态度好,认真。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百尺竿头: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一、除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各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或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能被整除),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时间:十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
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探索出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在对比观察中发现简单规律,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出发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估算的意识和验算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掌握正确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探索口算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观过养鸡场吗?(出示主题图和题目),从题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出算式?
2、探索口算方法
问:600÷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⑵学生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①因为3 个200相加是600,所以600÷3=200
②6个百除以3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③因为6÷3=2,所以600÷3=200 学生在介绍完一种方法后,教师引导大家想想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你是否同意他的想法。
⑶谈话: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自己选一种喜欢的方法,把600÷3是怎么算的再说一遍给同桌听。
3、观察对比,探索发现。
出示P2想想做做1,提出要求:请大家口算下面各题,在书上直接写得数,然后观察这几组题,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⑴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得数。⑵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的发现:
①每组三个算式中被除数的第一个数字是相同的,除数是相同的,商的第一个数字也是相同的。
②每组的第二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了一0,除数相同,商的末尾也多了一个0。每组的第三个算式的被除数比第一个算式的被除数末尾多了两个0,除数相同,商的末尾也多了两个0。
③口算第二、三个算式时,只要和第一个算式一样算,然后再看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在商的第一位的后边添上几个0就可以了。
⑶教师小结:大家发现得真好,而且观察很有顺序,能注意竖着对比每组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横着对比三组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笔算方法
1、提出问题。
养鸡场的鸡还都是产蛋高手呢。这些鸡2天共产蛋986个,平均每天产蛋多少个?算式怎样列?
2、问:谁能估计一下平均每天产蛋几百多?
指名估算并交流方法。
3、谈话:到底是多少个呢?大家能不能用笔算的方法算一算呢? ⑴请一位学生示范写出竖式。
⑵问: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这道题吗?学生尝试。⑶交流算法。
①4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引导学生明确:9百除以2得4百多,4表示4个百,所以要写在商的百位上。
②百位余下的1为什么要和被除数十位上的8合起来再除以2?引导学生明确:9个百除以2商4,分掉了8个百,还剩1个百没分,所以要和十位上的8个十合起来成18个十再除以2,也就是说除的过程中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数合并起来继续除。③问:你觉得今天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什么联系?揭示课题。
⑷谈话:怎样检查结果对不对?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验算,其他同学
同时验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感知
1、模仿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2的前两题,教师巡视指导,再组织学生交流,解决个别问题。
2、独立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想想做做2的后两题,再同桌互相交流算法,互相批改。
四、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2、想想做做5,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然后组织交流。
可以用乘法思考:130个盒子可以装130×4=520(节)电池,再用可以装的520节电池和要装的540节电池比较,说明准备130个盒子不够。
可以用除法思考:装540节电池需要540÷4=135(个)盒子,说明准备的 130个盒子不够。
五、总结鼓励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索,共同合作,大家取得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请大家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也可以说说你在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3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0÷2 24÷2 40÷4 20÷4 24÷4 40÷5 同时指名两位学生板演:63÷7 52÷5
集体订正时让板演的学生说说商为什么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2、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谈话:同学们,今天食堂买来一些鸡蛋(出示挂图并把每千克鸡蛋4元改成2元),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⑴估算:你能帮食堂阿姨估算一下,312元大约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吗? 先独立估算,再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你估算的结果是几百多? ⑵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⑶问: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⑷小结算法: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假如每千克鸡蛋4元,请你估算一下,312元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呢?同桌两人交流估算的结果。
你是怎样估算的?
2、自主探索,理解312÷4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⑴独立探索:填写第3页的方框。
⑵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组员交流,看意见是否一致。⑶汇报交流,理解掌握。
①选一组学生的竖式,说说是怎样计算的。②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体温,进行答辩。
③重点讨论:商的首位7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⑷检验刚才的估算结果。
3、小结计算方法:这道除法计算时有何特点?把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什么第1题的商是三位数,而第2题的商是两位数?
4、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重点检查除的顺序及首位商的书写位置。)
2、想想做做2 为了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了计算认真仔细,还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出示第2题,每组练习一题,并验算。
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 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两题的商哪一个大一些?
4、想想做做4 回忆这些图形的名称,同桌交流,并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问:你发现这三题的计算结果怎样?(渗透被除数不变,除数大商就小的规律。)
5、想想做做5、6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吗?还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3后两组。
练习一
教学内容:P5 教学目标:
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1 分组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估算,并要求说出估算的依据。
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小结。
3、想想做做3 问:能不能通过题中条件一眼看出谁跳得比较多?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比较快一些呢?
先估计,再要求计算。
4、想想做做4 分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观察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集体讨论,领会其中的联系和区别。
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理解图意和题意。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策略。
二、课堂练习
1、同学们栽树,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时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时栽多少棵树?
2、油厂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准备120个油壶够吗?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想想做做5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内容:P6~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结果都等于0。
2、经历探索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算式怎样列?
平均每只猴能摘到几个桃,可以怎样列式?
2、结合旧知,解决问题
三只小猴摘桃,可树上一个桃也没有,那你觉得每只小猴能摘到几个桃呢?
“一个都摘不到“那么0÷3等于多少呢?
如果是4只小猴摘桃结果会怎样?5只呢?9只呢?„„算式怎么列?结果呢? 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二、巩固练习
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小结:0除以或乘以任何不是0的数结果都等于0。
三、教学例2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你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问:要求“前3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怎样列算式?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306÷3等于多少?先估算,再算一算。
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选择地请学生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问:306÷3的商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重点学习笔算的方法及书写格式。
分析引导:商的十位上为什么写0(因为0除以3得0),这个0能不写吗?为
什么?让学生明确0有占位的作用。
讲解书写格式。
问:对比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漏写了商中间的“0”呢?
四、完成“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
2、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如果学生写出的竖式不够简便可以进行引导分析:最后一步的竖式计算能否省略?如果省略,商的个位上的0要不要写?还要在哪里写0表示除完?
5、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完,可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五、全课总结
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题目,你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如果被除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除到0前边的一位正好除完,就直接对齐被除数里的0,在商里写0。
六、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选两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3 独立找出3题的错因,并改正,再指名回答。
七、作业 想想做做4、5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就商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图,问: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要求“后4天平均每天生产鸡蛋多少千克”,算式怎么列?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谈话:432÷4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
指名回答。
要求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
评讲: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为什么?
问:根据刚才的估算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怎么样?做题之前或之后的估算对笔算会有什么好处?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0。为了防止漏写0,最好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二、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误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选两题让学生说计算过程。
统计正确率,指导有错的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2、想想做做2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要求: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谈话:对于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你觉得在做笔算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作业
想想做做3、4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11和P12的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体温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问:要求什么问题?怎么样列式?
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⑴224÷2=112(本)112÷4=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⑵4×2=8(层)224÷8=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4、讨论比较。
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应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2、想想做做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
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学生交流比较。
四、课堂作业
补充题
1、学校把买来的840本图书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
2、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练习二1 教学内容:P13第1~5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互相干扰,能正确估算并计算、验算。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13.3 出示第一组题,学生独立进行口算。
指名口答。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时有什么区别?
出示第二组题,同桌互相交流进行口算。
讨论: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
2、P13.1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再要求计算。集体反馈。
小结。
3、计算并验算
536÷4 321÷3 872÷3 学生分组完成,集体评讲。
讨论三题在计算时的不同。
小结。
4、P13.5 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交流反馈。
二、课堂练习
1、口答
说出下面各题中商是两位数的,商是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的,商末尾有0的。563÷4 303÷5 426÷6 912÷3 259÷6 856÷8 700÷5 214÷7
2、拓展题
3、填上合适的数
4、油厂把411千克的豆油分装在最多只能装5千克的油壶里,至少需要这样的油壶多少只?
5、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么被除数=(),除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2、4
练习二2 教学内容:P14第6~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6、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多少本?
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 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 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 ⑵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P14.6、7
复习1 复习内容:P15.1~4 复习内容: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1、720是6的()倍,它里面有()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6、408是4的()倍。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四、作业:P15.1~3
复习2 复习内容:P15~16第5~9题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二、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年历,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以及嫉妒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时间:5课时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P17——18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知道2005年全年有365天。
2、在从年历卡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一张大的2005年的年历卡。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2005年的年历卡,黄、蓝色彩笔各一枝。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出示2005年的年历卡)这是一张2005年的年历,(教师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老师刚才圈出的这个日子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来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自己是在哪月哪日出生的吗?能在自己的年历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吗?
指名到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
问:你对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有哪些了解,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年、月、日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般交流。
谈话:同学们对年、月、日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充分地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如: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有28天„„)
2、认识大月和小月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从一张年历卡上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怎样把我们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研究呢?先在小组内议一议。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中。
反馈: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方法。
问: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都是可以的,请大家再比较,在这些方法中,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
谈话:用列表的方法把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整理出来,简洁明了。书上已经为我们设计好了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在2005年的年历卡上,找出每个月的天数,填在P17页的表格里。填好后,再读一读表格下面的一段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活动后反馈:先说一说填表的结果,再说一说从表格下面一段话里知道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005年的2月有28天,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3、记住大月和小月。
谈话:请同学们再看自己填好的表格,在一年的12个月中,大月、小月和2月是怎样排列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彩笔,在表格里把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再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哪几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并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组织交流:学生带着涂上色的表格到台上去说自己的记忆方法。
*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则组织如下活动:
讲解:老师也有一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可以吗?老师是用自己的拳头来帮助记忆的(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注意两点:①讲清数的方法;②数到2月虽然在拳头的凹处,但2月不是小月,习惯上称“2月平”。)
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拳,跟老师一起数。
4、计算全年的天数。
谈话:同学们,你们能计算出2005年全年的天数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选择不同的算法反馈。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年历里圈出来。
组织交流,并适时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谈话: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交流后反馈。
四、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年、月、日的有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谈话:同学们不但知道了很多年、月、日的知识,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想办法解决好吗?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内容:P19——21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归纳的过程,知道平年、闰年及季度;记住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3、了解一些宇宙天体运动规律与年、月、日关系的常识,了解气象部门对春、夏、秋、冬的科学划分,引发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激发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掌握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1997~2008年的月历卡。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2、谈话: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过生日呢,小明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钠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问: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主动建构
1、探究活动一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2004年和2005年的年历卡,对比着找一找,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哪一天出生的?
小结:2004年2月的天数和2005年2月的是不同的。小明的弟弟应该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可2005年的年历上找不到2月29日。2月只有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问:谁来说一说,2004年和2005年,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
活动:这样一来,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一样,你能很快算出像2004年这样的闰年的全年有多少天吗?你是怎样算的?
2、探究活动二
观察1997~2008年的2月的天数,完成下面的问题。
⑴先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闰年? ⑵你还有什么发现?将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汇报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问:那么公历年份中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呢?各小组在1997~2008年这12个年份中找几个平年和几个闰年,分工计算这些年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4的倍数,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⑴出示题目,问:他们说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还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一些值得纪念的时间是在哪一年发生的吗?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班级交流。
⑵讲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例如,2000年是闰年,而2100年是平年。
2、想想做做2 ⑴出示问题:平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⑵问: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是几个星期零几天?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
4、想想做做4 问:看了这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说明:季度也是常用的时间单位,从每年的1月份起,3个月为一个季度,一年有四个季度。
要求: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算出每个季度的天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讲解:一年有四个季度,和通常所说的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不是一回事。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独立思考,班级交流。
四、总结反思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五、课外实践
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看看《十万个为什么》或其他书籍,也可以上网去查一查,把你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课本P21思考题,通过计算,不仅能巩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能了解一些农业生产常识。
生日快乐
教学内容:P22~2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年、月、日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瞧,今天是小明的生日(出示图),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祝贺,你们想对小明说点什么?小明对前来祝贺的朋友表示感谢,并询问了他们是哪一天过生日的,四位朋友都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日,各说了一句有关自己生日的话,你们愿意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二、组织活动
1、猜课本中小朋友的生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确定是几月几日。然后全班交流。
2、让学生猜自己的生日。
谈话:大家都很聪明,猜出了课本中四位小朋友的生日。你能想办法让同学也猜猜你的生日吗?先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要想办法增加一点儿难度,使别人不那么容易猜出来。
学生各自编一句话暗示自己的生日。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猜生日,并把猜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3、统计全班学生的生日。
谈话:下面我们统计全班同学的生日,请大家看课本P23统计图,要求我们怎样对同学们的生日分类?你们打算怎样收集数据?请大家各自画一张简单的统计表,记下各个月份出生的人数。
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收集数据,各自填写统计表。
在课本上把统计图绘制完整——画出直条。
问:根据统计图,你们能回答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让学生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P23的统计表中。
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给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给大家
说一说。
三、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什么?通过活动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安排课外活动
谈话: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和妈妈的生日吗?爸爸、妈妈关爱着你们,你们也应该关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可以回家后问一问,并且要在年历卡上圈出来,准备为爸爸、妈妈庆祝生日。老师还想知道你打算怎样为自己的长辈庆祝生日呢?
三、平移和旋转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设计图案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二、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P24~2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
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美丽的花边
教学内容:P2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今天,我们请老朋友丁丁和冬冬一起来学习好吗?
2、课件出示两个虚拟小伙伴——丁丁和冬冬。
丁丁:这是我们为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创办的手抄报。
冬冬:请同学们当评委,说说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花边在这里起到的美化作用。
3、讲述:同学们都感觉到花边把冬冬的手抄报变得如此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初步感知。
课件放大手抄报上的简单花边,引导学生观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猜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发现。⑴这些花边都是由一个独立的图案重复连续而成。
⑵可能运用了前面穴道的平移知识,通过图案平移得到这条花边的。
2、尝试操作。
谈话:同学们对美丽的花边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不想自己也尝试画一条美丽的花边?
P27“画一画”第一个图案,请学生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⑴展示不同水平的学生作品,请同学们评一评,谁的花边画得最漂亮。⑵互相交流。
① 在制作花边时,你觉得哪些地方最不容易画好?
② 请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制作花边时都注意了什么?有什么好的办法。
4、再次操作。
提出要求,学生尝试,展示作品,自我评价。
三、自主创意
1、欣赏作品。
呈现图案,组织欣赏
2、开展小竞赛
提出要求,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四、拓展运用,美化生活
谈话: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我们想更换黑板报,还想装扮一下我们教室的门窗,课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创作的美丽花边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更绚丽多彩好吗?
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课的收获。
四、乘法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过程,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并会简单的估算。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时间:12课时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P28~2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使怎么分配的,好吗?
2、出示主题图及题目。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列算式
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这个信息。⑵探讨12×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可能运用的算法有:
①12×5=60 60×2=120 ②12×9=108 108+12=120 ③把每箱12瓶分成10瓶和2瓶,10个10瓶是100瓶,10个2瓶是20瓶,一共是120瓶。
④由12×1=12,可以想到12×10=120 ⑶让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说一说理由。
⑷问:10箱牛奶够不够117人喝,为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班级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末尾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相互交流,反馈改正。
分析各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想想做做2 指名回答。
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末尾添写2个0。)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算法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1、问:这节课你学会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知道了末尾有0的乘法在口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五、作业:想想做做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30~3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奶”问题也不例外。2、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3、提出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4、估算: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吗?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有什么办法来说明自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
怎样算呢?你能自己动动脑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
4、整理汇报:班级汇报,其他小组做补充。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说说列式理由 5、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写在什么位上?“2”呢?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在书写上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为什么? 指出: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的作用,为了简便,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在板书上擦去“0”。)
6、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位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7、完成“试一试”
引导:有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试着调换28喝12的位置相乘,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验算,平时要养成计算后验算的习惯。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通过计算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注意第二步乘得的积的书写位置,计算要正确。)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3、想想做做3 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4、想想做做5 观察图画,问: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班级内共同订正,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练习三
教学内容:P32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2.1 先同桌练习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名进行口算练习。
2、P32.2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计算的正确率和验算的方法。
3、P32.3 阅读表格,明确题意。
独立填写表格。
评讲:怎样填出“一共的枝数”,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问:从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
列式计算
13的30倍是多少? 12乘36的积是多少? 23个17相加的和是多少? 25个16是多少?
最小的两位数与54的积是多少? 1000减去24乘23的积,差是多少?
三、拓展练习
1、公交公司规定24路汽车每隔10分钟从汽车站开出一辆,2小时内开出了多少辆汽车?
2、买3个篮球要195元,一个篮球比一个足球贵23元,买11个足球要多少钱?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2.4、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P33~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喝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主题图)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它加美丽的牧场参观,通过他的介绍,你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谈话:估算一下,明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估算方法时候合理?
3、计算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呢?请你用竖式计算进行验证(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阅读课本并讨论:书上运用了哪些估算策略?对吗?谁估算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的计算结果?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乘积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2 谈话:每组3道题,上下两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题要列竖式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
2、想想做做3 独立估算,完成连线。同桌交流估算方法。
集体交流,指出: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喝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
3、出示:58×42 31×62 68×39 每人选择其中一题进行估算,再计算结果。
小组讨论:怎样估算结果更准确些?为什么?
归纳: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4、想想做做4 独立估算,并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
5、想想做做5 问: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讨论交流: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总结延伸
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古人看来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人们研究了数千年才研究出了现在所使用的竖式计算。我国古代的人民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研究喝创造,明朝的一部数学书《算法统宗》中讲述了一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叫做“铺地锦”。课本P34“你知道吗?”介绍了这种算法,你们课后可以认真阅读,看能不能弄懂这种算法,并且可以把这种算法与竖式计算相比较,找到相同之处。
五、作业:想想做做1
练习四
教学内容:P3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5.2 出示口算卡片(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依据。
2、P35.3 ⑴出示第一组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
组织对比,交流: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是把16分解乘4与4的积,再同25相乘。)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组织对比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先算出20个34的积,再加上1个34。)⑶出示第三组题,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之间讨论上下两题之间的联系再班级交流。(先算出30个13的积,再减去1个13。)
3、P35.4 ⑴出示第一组题,组织学生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是3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111、222、333、„„
⑵出示第二组题,学生分组观察题目,得出规律并填空。
(规律:当第二个乘数分别时7的1倍、2倍、3倍„„时,积分别是91个1倍、2倍、3倍„„)
二、拓展练习
1、填空
35×2=7×()15×4=()×()25×8=()×4 2400=()×2+()×4 12×6=4×()=3×()
2、小明摘了37千克蘑菇,每千克蘑菇能卖1元3角。他想买套50元的图书,用这些钱够吗?
3、王大伯运来一批蔬菜,其中大白菜有65千克,运来的冬瓜是大白菜的14倍,南瓜比冬瓜少128千克。运来的南瓜有多少千克?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35.1、5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36~37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题列式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讨算法
⑴问: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出25×30的积呢?
⑵谈话: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使用的不同算法。⑶汇报算法。
2、掌握方法。
⑴谈话:计算25×30时,同学们有的用口算,有的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样都可以。⑵介绍方法:
第一步列竖式。因为0乘25还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不写。这样就先算25×3,列竖式时可以让3与25中的5对齐,把30中的0写在后面。
第二步计算。先算两位数乘一位数25×3得75,再在积的末尾加上0。注意乘数 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也只能加上一个0。
第三步检验。
⑶问: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列竖式计算?为什么? ⑷小结。
3、试一试: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集体评讲做法,并让做错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并要求及时订正。
4、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能说一说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什么吗?
三、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平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想想做做2
练习五
教学内容:P3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38.1 学生独立口算,再由教师随机指出题目指名口算,并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38.2 分男女生各完成两组题。
评讲对比:找题每组中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简便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P38.4 学生独立估算结果后班级交流并要求说说估算的理由。
4、P38.5 组织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
组织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问:你发现了什么?(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二、课堂练习
1、电风扇的价格是99元,电冰箱的价格是电风扇的25倍。电风扇比电冰箱便宜多少钱?
2、学校买来45套课桌椅,每张桌子的价钱是70元,每张椅子50元,学校共用去多少元 ?
3、一只母鸡平均每月生鸡蛋25个,照这样计算,?
(你能编一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吗?二步计算的呢?)
三、拓展练习
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2、新华小学的70位老师带领26个班的学生去看电影,平均每班有学生52人。电影院一共有1240个座位。电影院的座位够不够?
3、一个数乘10,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多63,原来的数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8.3、6
单元复习1 教学内容:P39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9.1 学生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出得数并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12×24 52×38 64×20 38×50 分组练习,并要求说出笔算方法。
3、P39.3 出示题目,同桌同学互相进行估算后,再指名估算结果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以上三题使学生体会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不同的价值。)
4、P39.4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后评讲。
问: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让学生体会到这个结果尽管只是近似的,但却可以帮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作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
二、课堂练习1、27×78的积的个位是()。2、75×40的积的末尾有()个0。3、65×14的积是()位数,积的最高位是()位。
4、小红想了一个整数,这个整数乘16后得到的数在480和64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
三、拓展练习
1、根据18×4=7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8×40= 4×1800= 40×18= 180×4= 18×400= 180×40=
2、找规律,用规律:先观察左边的三组算式,找出规律后,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结果。
15×15=225 45×45= 25×25=625 55×55= 35×35=1225 75×75=
3、选择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39.2
单元复习2 教学内容:P39~40第5~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9.5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明确表格填写的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体会积的大小是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2、P40.6 出示表格,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组织汇报交流并要求说出数量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少年文艺》的32页有19行,每行有28个字,估计一下,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一个书架有4层,每层大约放20本书,15个这样的书架大约可以放多少本书?
3、小红买了4卷胶卷,每卷可以拍36张;小方买了6卷胶卷,每卷可以拍24张。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4、工人师傅带来320盏灯,准备给70个灯柱安装灯泡,每个灯柱上装5盏,带来的灯够不够?(你能用两种方法思考解决吗?)
三、拓展练习
1、P40.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题目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得出规律。(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2、一个小桶能装19杯水,一个大桶能装4个小桶水。问:一个大桶能装多少杯
水?一个打通比一个小桶多装水多少杯?
3、小华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连杯共重450克,吸了一半后,连杯重235克,杯重多少克?
4、在一块正方形的土地上,每条边上都种了52棵树,但四个角上都只有一棵树。问这块土地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0.7、8
五、观察物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内容:P41例题,P41~42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拼拼摆摆”乐园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形状的物体?
2、出示:
问:你能用自己手里的4个小正方体摆成其中一个形状吗?(学生操作)
二、尝试探究
1、谈话:从左向右依次观察这3个物体,从正面你看到了什么向状?把它画下来,这些形状相同吗?
2、谈话:如果从侧面看,看到的形状还是相同的吗?请你画出来。
3、问:如果从上面看呢?你能画出从上面看到的形状吗?
4、小结:
问:我们换了三个方向观察,看到了多种形状,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解决问题
1、活动1 ⑴想想做做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你能照着样子摆出来吗?
⑵问:从哪面看这三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完全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⑶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班内展示,共同评价。
2、活动2 ⑴出示图形
⑵问:观察左边的图形,下面的形状分别使从哪一面看到的?
⑶问:观察右边的图形,从正面看到的与刚才看到的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3、活动3 根据要求拼摆图形。
⑴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⑵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⑶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摆,从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是。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感受和收获?
练习课
教学内容:P42~43想想做做4~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4 出示题中各图形,并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拼搭。独立思考,完成题目问题,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班级反馈,组织讨论。
2、想想做做5 出示题中楼房模型图,并思考每个模型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拼搭。
组织交流与讨论。为下一题数小正方体做知识上的积累。
3、想想做做6 出示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独立数一数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组织讨论与交流,对存在意见分歧的用小正方体摆一摆以确认结果。
教师小结。
二、拓展延伸
1、用4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物体,怎样拼搭?
2、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从上面和正面看都是,要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最多要用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3、小亮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图形。
⑴从上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⑵从正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⑶从侧面看,哪两个物体的形状相同?
4、P43思考题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
最后班级进行交流、反馈。
教师小结。
三、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帮你解决的吗?
四、课后思考
你能数出下图中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吗?
六、千米和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时间:7课时
认识千米
教学内容:P44~4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
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⑴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⑵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吧你看到的记下来。
⑶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⑷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⑴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一想记圈是1千米?
⑵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 ⑶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⑷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深化“千米”的知识
1、想想做做1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想想做做2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4、想想做做4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6、想想做做6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交流想法。
四、拓展“千米”的知识
1、问:今天你又学到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认识吨
教学内容:P47~49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画,要求回答: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
2、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请出4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讲述:为了简便计算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表示。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我们教室里的桌、椅、书本等,你认为用吨做单位合适吗?你认为多少张桌子或者椅子合在一起大约重1吨?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学生举例。
讲述: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吨做单位。
练习:1棵白菜重1千克,()棵白菜重1吨。1袋大米重100千克,()袋大米重1吨。1头奶牛重500千克,()头奶牛重1吨。1桶油重200千克,()桶油重1吨。
练习,照样子填一填: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一副哑铃重5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重1吨。
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卡车载重4()
小明体重35()
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一座桥的限载量是10()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5吨=()千克 9吨=()千克 3000千克=()吨 7000千克=()吨 填好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算一算
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大象重6吨,鲨鱼重3吨,鲸鱼重72吨。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4、试一试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注:限重量1t,13个成人。思考: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人?如果全班39人都要乘坐电梯,至少要乘几次?如果是56人的班级呢?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自己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五、实践作业
课后到商店做一次调查,问一问营业员商店里最重的货物是以吨做单位的还是以千克做单位的,如果以千克做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样的货物的重量大约是1吨。
练习六1 教学内容:P50~51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1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2、想想做做2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说明是怎样想的。
再复习吨和千克、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背诵。
3、想想做做3 组织学生看图,了解图意和题意。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解题的关键是先出示意图帮助思考。
独立完成示意图,再思考题中问题。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4 出示图,引导理解图意。
要求先猜测,再指名说说猜测的依据,然后算一算验证猜测的结果。
班级交流。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明确题意。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题目要求,并独立思考除法计算的问题。
组内交流想法,并组织班级交流。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解答。
二、课内练习
1、选择题
⑴每块砖重2千克,()块砖重1吨。
A.5 B.50 C.500 ⑵3辆汽车同时运煤,2天共运120吨,平均每天()吨。A.40 B.60 C.20 ⑶张老师2小时行32千米,估计张老师是()的。A.步行 B.骑自行车 C.乘汽车
2、一只苹果重15克,同样的4只苹果是()克。()只这样的苹果重量接近1千克。
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这辆自行车的3倍。这辆自行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果品公司上午收购苹果25吨,运走9吨,剩下的用一辆载重4吨的卡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三、拓展练习
超市货架上放着大、中、小三种瓶子装的鲜橙汁。每只小瓶里装500克,每
层装的总重量相等。则中瓶、大瓶各装多少克鲜橙汁?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1.5
练习六2 教学内容:P51~53第6~9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就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进一步注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想想做做6 引导看图,读懂图意。
组织学生从图中收集有用信息,然后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最后组织交流讨论。
2、想想做做7 看图,明确图意和题意。
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最后班级汇报讨论。
3、想想做做8 独立完成第1个问题后反馈交流。
谈话: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后时间了解你家每月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吨,你家有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我们将利用实践课的时间进行交流。
4、想想做做9
独立读题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7~9题的教学,可以有机地进行勤俭节约和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二、小常识
P53“你知道吗?”
三、拓展练习
1、水果超市有42吨苹果,准备租用卡车把这些水果运到火车站。小卡车载重2吨,每辆车运费50元;大卡车载重5吨,每辆车运费100元。如果要求一次全部运完,怎样租车最省钱?最少要花多少钱?
2、明明家、学校、图书馆在一条直线上,从明明家到学校1900米,从学校到图书馆720米。你能想出它们的位置有几种情况吗?请你计算出每一种情形下,明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
了解千米
教学内容:P54~5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手表或电子表一块。
2、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课本P55的相关资料。
3、在100米跑道的起点和终点各插一面彩旗。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
2、看一看。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你大约要走多少步?
二、实践活动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边走边数出走的步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几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了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有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算一算
谈话:照这样的步子,算算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
5、分组活动,进行验证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
分小组在跑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下来。
6、分组活动,再次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你们现在估计一下,从学校大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究竟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呢,大家按刚才在跑道上走出的1千米的时间和速度或步数走一走,看能走到哪里,把学生分乘两组,一组留在学校门口,一组走出1千米。
三、应用深化
教师把学生带进教室。
讲述:刚才同学们去室外了解了1千米,并感知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课前老师布置捏们查阅课本P55中的记个相关资料,你们查到了吗?
1、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这些数据的。
2、集体交流汇报,学生填写数据。
3、问:通过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在查阅资料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与千米有关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一起去室外了解了千米,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
《面积的意义》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让学生具体化厘清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内涵和外延,关注面积单位的自然形成,发展思维,培养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例1: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有大小一面的大小是面积”的线索引导学生在表象层面上认识面积。例2:呈现一组不同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的内涵,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另一方面,在提供“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多样化的策略中,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经历“直接比较一间接比较—面积度量工具产生”的过程,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度量的必要性,对学习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感悟面积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初步学会用重叠法、分割法、度量法比较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拍手鼓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上一堂数学课,欢迎吗?怎么表示?(拍手鼓掌)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伸出你的小手,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生活中,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面”(板书)这个字写在黑板上,这就是“黑板的表面”。
设计说明:“面”在小学和初中都是不定义的概念。由摸一摸学生熟知、容易理解的事物“手掌面”这一可感的活动入手,引发新知的生成,形象具体。
二、探索新知,表象认识面积
1.感知物体的面(摸一摸)
(1)上课用的课桌:摸课桌面,一起摸一摸。全部都摸到,怎么摸?
(2)上课用的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
(3)上课还带了什么?(笔袋)摸笔袋的表面(上下、前后、左右)。
小结:刚才我们观察认识了身边物体的表面,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呢!
设计说明:继续引导学生规范“摸”的动作,丰富物体表面的内涵:物体面有平面,也有曲面,让学生清晰、全面地认识“物体的表面”。充分的感知将成为学生认识面积概念内涵的支撑。
2.初步揭示面积概念(比一比)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桌面和黑板面同样是面,你们发现面有什么?(概括数学语言:黑板表面大,课桌面小,面有大小。揭示:在数学上,黑板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么课桌面的大小我们可以说成什么?“黑板面比课桌面大”可以说成什么?
师:比一比“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谁的面积大?(课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
师:刚才,我们摸了笔袋的表面,里面装有文具,举起其中的橡皮。摸一摸橡皮的表面,比一比它们,谁的面积大?
(2)平面图形的面积。
画图形:拿好橡皮,把橡皮的一个面摁在纸上,沿着它的轮廓描出它的一个面。(练习纸第1题)
比图形:与同桌画出的一个面相比,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
图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表示图形的面积:怎么表示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表示一下,讲评(涂一涂,涂满)。
表示“五角星”的面积:老师为同学们还准备了一个图形(练习纸第2题①)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装扮它一下。
表示“E字形面积”(涂满,不留空隙)
设计说明: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的列举和触摸活动,再次让学生充分感知一个面的部分,及时从面的测量角度分析概括出“面有大小”,具体化描述“面积”的概念。由对具体物体面积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知迁移,知道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促使学生对面积概念全面直观的理解。比一比、涂一涂等活动,再次聚焦面的大小,凸显面积概念的本质。
(3)巩固图形的面积。
“想想做做”第3题:地图上各省份的面积比大小。
“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各区域所占土地面积比大小。
(4)画面积不一样大的图形。
师:“E字形面积”同学们都表示出来了。一个E字形多孤单呢,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好朋友,好不好?但是这个好朋友是有要求的: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练习纸第2题②)。学生动手画,互相交流比较。师选择3~4幅图形展示、讲评。
师:老师也想画一个图形送给它做朋友,想看看吗?先画一条边线长。猜一猜,老师画什么图形?接着画(一端不封闭的),是你们原来想的吗?画出的这个图形符合要求吗?(面与线的区别)
最后画,看清楚,两头连接起来,表示出图形的面积,比较一下符合要求吗?
设计说明:认识面积时,学生已有“先入”概念周长,周长对学生认识面积有负面作用。同时,在一个平面图形中,“边”是强刺激源,“面”是弱刺激源,聚焦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把握面积与边线长度非正相关。展示老师画一个比“E字形面积大”的图形的过程,意在引起学生关注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看围起来的“面”的大小,初步直观感悟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丰富对面积内涵的理解。
三、比较面积大小,积累面积度量经验
1.重叠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卡片出示A:2.5cm×2.5cm的正方形,B:2.5cm×3cm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能说说哪个面积大?(学生目测直观判断)
师:有时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证明哪个图形面积更大?(重叠法:注意二维方向的线重叠——长重叠、宽重叠)
2.分割法或度量法比较图形面积
师:老师再给两个图形(出示:C:7cm×5cm的长方形,D:6cm×6cm的正方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练习纸上第3题)怎么比?(重叠起来比)画在纸上,行吗?
师:看来“重叠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讨论)
方法1:量图形周长。
评价: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量边线长度能比出结果吗?
方法2:把两个图形画成小方格比,看哪一个多,那一个图形面积就大。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看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材料袋:相同的小长方形),动手试一试。汇报结果。
师:这种比较方法叫“度量法”。除了用小长方形度量比较它们的面积,想想看,能不能换成其他图形呢?(用“小正方形”“小方格”)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样的材料,试试看。
小结:无论怎么比,都是D图形的面积较大。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图形重叠起来比一比,有时我们可以借用同一个小图形去度量后再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图形的面积。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不带小方格的)四个图形,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师:能直接比吗?怎么做就方便比较呢?(覆盖上方格纸)
现在有比较的办法吗?(数方格)
设计说明:“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的概念,实质是为面积间接比较的标准统一作好方法上的铺垫。比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感悟用相同面积单位去度量的必要性的过程,更是为认识面积单位为什么是正方形积累经验。因此,把“比较两个面积很接近的图形”作为教学切入点,制造矛盾,问题驱动学生比较策略的探求从“外压”转化为“内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老师提供相应材料和适当的引导下,自然引出“度量”的方法。
四、总结提升、深化运用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练习1:教材想想做做第4题描边、涂面(区别周长和面积)。
3.练习2:下面三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如下图)
第1幅图只占了7格,第2幅图却有十几格,为什么第1幅的面积大?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嗨,小伙伴们,我是初初。爱国情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主题的文学作品其呈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萧乾的散文《枣核》用以小见大、托物抒怀的手法,表现了海外华人眷恋祖国、依恋故土的赤子之心;法国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刘敬智的人物通讯《始终眷恋着祖国》,记述了中国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钱学森放弃海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报效祖国的艰辛历程,赞扬了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爱国魂;古诗《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诗人们忠贞不二、忧国忧民的爱国心;而春秋时代的晏子,则通过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辩驳,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最终不辱使命……
篇篇爱国文,拳拳爱国情。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哪一个人不跳动着一颗虔诚而火热的中国心呢?为了配合本单元的语文学习,初初为大家精心筛选了多篇经典的爱国诗文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饕餮盛宴吧!
【延伸文本】
——《枣核》延伸文本
故乡的水土
林清玄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
“把这个带在行李箱里,保佑旅行平安。”妈妈说。
“这是什么密件?”
妈妈说:“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妈妈还告诉我,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一点随身携带、一点放在祖厅、一点撒在田里,因为故乡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蛮荒之地开垦出富庶之乡。
此后,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
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著,中国文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鉴赏空间]
萧乾的《枣核》采用以小见大、托物抒怀的手法,借助一枚小小的枣核,表达了海外华人眷恋祖国、依恋故土的赤子之心。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故乡的水土》采用类似的手法,将浓浓乡愁寄托于一瓶故乡的水土。剜一捧家乡的泥土,掬一汪家里的清泉,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本文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深沉,在平易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
[读有所思]
1.文中母亲“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这黑色的东西是什么?寄托了什么情感?这里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任意写出两句寄托对家乡思念之情的古诗句,并分析一下诗人是借助哪些意象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课》延伸文本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他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选自《四世同堂》,老舍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版)
[鉴赏空间]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借助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类似的情境出现我国的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两篇小说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人物的描写手法却又有类似之处,正是因为小说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读有所思]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他告诉学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而本文中的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你如何看待这两个人截然不同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本文】:
他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四世同堂》节选
【链接文】: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节选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说说人物描写手法上的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终眷恋着祖国》延伸文本
中国文脉之屈原
余秋雨
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以《离骚》和其他作品,为中国文脉输入了强健的诗魂。对于这种输入,连李白、杜甫也顶礼膜拜。因此,戴在他头上的,已不应该仅仅是先秦的桂冠。
前面说到,中国文脉是从《诗经》开始的,所以对诗已不陌生。然而,对诗人还深感陌生,何况是这么伟岸的诗人。
《诗经》中也署了一些作者的名字,但那些诗大多是朝野礼仪风俗中的集体创作,那些名字很可能只是采集者、整理者。从内容看,《诗经》还不具备强烈而孤独的主体性。按照我给北京大学学生讲述中国文化史时的说法,《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
这个悬崖独吟者,出身贵族,但在文化姿态上,比庄子还要“傻”。诸子百家都在大声地宣讲各种问题,连庄子也用寓言在启迪世人,屈原却不。他不回答,不宣讲,也不启迪他人, 只是提问,没完没了地提问,而且似乎永远无解。
从宣讲到提问,从解答到无解,这就是诸子与屈原的区别。说大了,也是学者和诗人的区别、教师和诗人的区别、谋士与诗人的区别。划出了这么多区别,也就有了诗人。
从此,中国文脉出现了重大变化。不再合唱,不再聚众,不再宣讲。在主脉的地位,出现了行吟在江风草泽边那个衣饰奇特的身影,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他不太像执掌文脉的人,但他执掌了;他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他似乎无处可去,却终于无处不在。
屈原自己没有想到,他给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玩笑的项目有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大家都习惯于称他“爱国诗人”,但他明明把“离”国作为他的主题。他曾经为楚抗秦,但正是这个秦国,在他身后统一了中国,成了后世“爱国主义”概念中真正的“国”。
第二,他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民众几乎都不能读懂,但他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每年端午节出现的全民欢庆,不分秦楚,不分雅俗。
这两大玩笑也可以说是两大误会,却对文脉意义重大。第一个误会说明,中国官场的政治权脉试图拉拢文脉,为自己加持;第二个误会说明,世俗的神祇崇拜也试图借文脉,来自我提升。总之,到了屈原,文脉已经健壮,被“政脉”和“世脉”深深觊觎,并频频拉扯。说“绑架”太重,就说“强邀”吧。
雅静的文脉,从此经常会被“政脉”、“世脉”频频强邀,衍生出一个个庞大的政治仪式和世俗仪式。这种“静脉扩张”,对文脉而言有利有弊,弊大利小;但在屈原身上发生的事,对文脉尚无大害,因为再扩大、再热闹,屈原的作品并无损伤。在围绕着他的繁多“政脉”、“世脉”中间,文脉仍然能够清晰找到,并保持着主干地位。
记得几年前有台湾大学学生问我,大陆民众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游戏,是否肢解了屈原?我回答:没有。屈原本人就重视民俗巫风中的祭祀仪式,后来,民众也把他当做了祭祀对象。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你们书房里的那个屈原。但是如果你们要找书房里的屈原也不难,《离骚》、《九章》、《九歌》、《招魂》、《天问》自可细细去读。一动一静,一祭一读,都是屈原。
如此文脉,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已经很成气象。
(选自《余秋雨散文》,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鉴赏空间]
钱学森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给出了这样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记述了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钱学森放弃海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报效祖国的艰辛历程。而屈原,大家都习惯于称他为“爱国诗人”的典范,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之屈原》一文则提出了:屈原“明明把‘离’国作为他的主题。他曾经为楚抗秦,但正是这个秦国,在他身后统一了中国,成了后世‘爱国主义’概念中真正的‘国’”,“中国官场的政治权脉试图拉拢文脉,为自己加持”而推崇屈原的爱国主义。观点一出,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读有所思]
1.大家都习惯于称屈原为“爱国诗人”的典范,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之屈原》一文,则对屈原的爱国者形象提出了怎样的质疑?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屈原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民众几乎都不能读懂,但他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四首》延伸文本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②金甲③,不破楼兰④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穿:磨破。 ③金甲:铠甲的美称。 ④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借指敌人。
[鉴赏空间]
本诗是一首气魄恢弘的边塞诗。前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苍茫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既表现将士们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激烈,又抒发戍边戍边将士驻守边关、舍生忘死、立志报国的豪迈气概。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①,死亦为鬼雄②。
至今思③项羽④,不肯过江东⑤。
[注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②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③思:怀念。④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⑤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
[鉴赏空间]
本诗是李清照的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凛然正气,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震撼人心。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①东入海,五千仞岳②上摩天。
遗民③泪尽胡尘④里,南望王师⑤又一年。
[注释]①三万里河:形容黄河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②五千仞岳:形容山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岳:指西岳华山。③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④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⑤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鉴赏空间]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念祖国大好河山,尽遭胡人的铁蹄践踏,“遗民”年年岁岁盼望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岁岁年年心愿落空。诗人的感慨由虚景生发,明明是诗人北望而有感,却出以遗民“泪尽”“南望”来表达,悲慨之情便更深一层了。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①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②,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③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④。
[注释] ①凭:倚靠。②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后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③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④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鉴赏空间]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本词的上片抒发作者舍生忘死、以死报国的忠义豪气,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感情慷慨悲凉,音调激越高亢,充满着爱国激情。
(以上四首古诗均选自《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读有所思]
1.这四首爱国诗歌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诗人们忠贞不二、忧国忧民、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怀。通过比较,试着说说唐朝的爱国诗和南宋的爱国诗所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以下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1)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踏破贺兰山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子使楚》延伸文本
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④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⑤,请数⑥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⑦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⑧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西汉刘向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注释] ①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 ②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系着绳的箭,此处名词作动词,指用弋射。 ③烛邹:齐景公的一个臣仆。 ④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⑤罪三:三条罪状。古代汉语中数词作定语常常放在中心词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 ⑥数(shǔ):历数;列举。 ⑦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指读书人。 ⑧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鉴赏空间]
晏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于诸侯。《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通过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辩驳,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最终不辱使命。《晏子谏杀烛邹》中,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文章体现了晏子的说服技巧和高超的语言才能,展现出他机智镇定、能言善辩的高超语言才能。
[读有所思]
1.结合本文和《晏子使楚》的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晏子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本文中晏子劝谏时的语言高明之处,并说说学了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苏教版三年级上教案】推荐阅读:
《花瓣飘香》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06-1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小露珠》教案09-1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周长是多少教案07-14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09-20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案10-0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0-1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成语11-1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