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8篇)

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XXXX年X月X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0年全区财政信息和科研工作,表彰2010财政信息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部署2011年财政信息和财政科研工作。刚才,XX同志对去年的工作情况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任务,总结得很全面,部署得很周详,我完全赞同。同时,我们表彰了一批在去年财政信息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此,我代表局班子对获得表彰和奖励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积极推动我区财政信息和科研工作进步的财政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增强做好财政信息和科研工作的信心 2010年,是我区财政信息和科研工作取得全面丰收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各股室、各财政所的共同努力下,我区财政信息工作、财政科研工作和各类征文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信息报送工作在全市财政系统评比中位居前列。2010年,我局在全市财政信息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三名,成绩仅次于两个省直报点。而且,财政信息工作形成了常规化和制度化。一是信息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分管领导——股长(所长)——

信息员”的信息工作层级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层层落实,基本形成“人人都参与信息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信息管理制度逐步完善。2010年,我们健全和完善了《XX区财政系统信息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和《XX区财政系统科研和信息奖励办法》,通过建章立制,以制度建设促进和激励工作的落实。三是信息报送质量得到提升。2010年,全区财政系统整理上报财政信息82篇,共有123篇(次)信息被区级以上报刊采用,其中市级以上简报、媒介采用的106篇(次),为宣传和推动我区财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财政科研课题研究取得明显突破。2010年,在市级财政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申报立项课题6项,共收集报送科研论文6篇,有2篇获得市的奖励。其中XX同志撰写的《XXX砂糖桔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荣获市二等奖,XXX同志撰写的《探析公共理财过程中预算假设理论选择》荣获市三等奖,这是一个新的突破,也是我区财政科研工作的一个新起点。

(三)各类征文工作成绩喜人。一是征文收集数量多。在“惠财杯”征文大赛中,我们共收集报送了13篇论文;在区普法征文中,共收集报送了8篇论文。二是论文报送质量逐步提高。XXX同志撰写的《防范县市财政潜债务风险的几点思考》在 “X财杯”征文大赛中荣获省三等奖。

过去一年,我区在财政信息、财政科研和征文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是全体财政干部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信息和科研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股室、个别财政所对信息工作不够重视;二是财政信息质量

仍有待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实用性、服务性仍未能很好体现;三是科研工作意识仍要继续加强,个别同志存在怕动脑、怕动笔的现象,钻研精神不足。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我们今后高度重视和加以改进。

二、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扎实做好2011年财政信息、科研和各项征文工作

今年,我区被列为省财政信息报送直报点,这是时隔一年后我区又一次被列为省财政信息报送直报点,充分体现了上级财政部门对我区财政信息工作的肯定,也体现我区财政信息工作的进步,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为此,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扎实做好今年的财政信息报送工作。

(一)充分认识财政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

财政信息是反映财政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各级领导了解财政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财政部门对外沟通的重要桥梁,为此,各级财政领导干部要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做好财政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是要充分认识信息工作能有效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我们通过实事求是的报道财政工作、全面准确地介绍财政政策、旗帜鲜明地宣传财政风尚,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充分了解财政工作,关注财政、贴近财政,进而理解财政、支持财政。二是充分认识信息工作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科学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工作、对实情的全面调查了解、深刻思考研究。我们做好信息工作,就是帮助领导了解工作和掌握各部门、各领域的重要动态,从而为领导

决策提供参考。一篇信息的报道,有可能会影响一个政策的制定,也有可能影响一项制度的变革。三是充分认识信息工作能有效提升财政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我们报送信息,需要从基层、从一线搜集素材,进而加工整理。编报信息工作的过程就是我们熟悉政策、了解实情、钻研业务和锻炼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为此,全体财政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信息工作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将信息工作的过程,作为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认真抓好信息工作机制的落实,进一步提高财政信息工作水平。

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工作机制,希望同志们要认真组织学习,抓好有关制度的落实,努力推动我区财政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树立全员抓信息的理念。信息工作所具有业务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需要各股室、各财政所的大力配合和积极开展。因此,要牢固树立全员抓信息的理念,把信息报送任务落实到各股室、各财政所,逐步形成局办公室牵头,各股室、各财政所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抓信息的良好氛围,切实拓宽信息来源渠道,稳定信息来源。

二要推动信息工作常规化。加强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是保证信息工作顺利开展、提高信息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基础。为此,各股室、各财政所要以《XX区财政系统科研和信息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和《XX区财政系统科研和信息奖励办法》为指导,在工作中,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求各股室、各财政所每月至少上报1篇信息到局办公室。局办公室要抓好有关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做好

信息工作的考核、通报、奖惩等相关工作,加强与各股室、各财政所的沟通联系,使信息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三要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做好信息工作,选拔、充实、培养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素质强的队伍是关键。在工作中,需要对信息工作人员通过召开专门会议、邀请上级财政或宣传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门的辅导和培训,提升捕捉信息、编撰信息的能力和写作水平;安排信息员参加相关的业务工作会议,以了解工作重点和把握领导意图,及时编报相关信息;选派信息员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四要推动信息质量不断提高。质量是信息的生命。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领导决策。因此,信息工作要在及时报送相关动态信息、保持报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财政工作重点、亮点,把握各级政府的关注点,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使信息内容精、观点新、质量高。具体工作中,坚持把上级领导时刻关注的、正在思考的、有待了解的问题,作为信息的切入点,切实把握每个时期财政工作的重点,捕捉基层工作中的亮点,挖掘特色信息、提炼典型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

五要落实信息发布保密审批制度。凡涉及具体数据的发布,必须经分管领导审核,重要数据的发布必须经局长审核才能发布。要对照财政系统有关保密要求做好有关审查工作,做到既完成工作又不影响大局。

六要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情绪。一直以来,我区财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怕写、不想写、不愿写的畏难情绪。的确,动脑筋、挖心思、摇笔杆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我们要努力克服工作的畏难情绪,形成勤思考、善观察、勤动笔的习惯。多观察,视野就会逐步开阔;多思考,脑子就变得灵活;多动笔,文笔就会变得流畅生动。

(三)坚持不懈,进一步加强财政科研工作。

近年来,上级财政部门非常重视财政科研工作。去年,市财政学会的领导就专门到我区调研了解财政科研的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区在财政科研工作中,建立了分管领导负责,各股室、各财政所广泛参与的课题研究机制,这个做法非常好,为我区财政系统开展财政研究开了一个好头,也使财政科研工作迈入制度化和常规化打下了基础。下面围绕如何开展好财政科研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是要跳出“财政科研”认识的误区。提到科研工作,许多同志认为是学者或专家做的事,我们一般基层财政部门、某一个股室没有必要开展,也没有能力去开展。其实,这是对财政科研工作的一个误解,有必要正确认识财政科研工作。首先,财政科研工作是我们财政工作的一部分。科研课题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个存在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研究解决这个课题就要开展具体的调查研究,将调查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科研论文。科研课题的研究也存在于我们的正常工作之中,因为我们推进某一项工作、理解某一项政策时,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要求是怎么样的?其它地方有没有解

决这个问题的成功做法?我们本地区解决这个问题还欠缺什么条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新的办法解决?需要上级怎样的政策支持?等等。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就是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因此,科研课题研究是我们正常工作的一部分,是我们对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对政策和现实的思考和建议。其次,开展科研工作是提升业务素质和提高理财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财政干部肩负着依法理财、为民理财的责任,我们的业务不能仅停留在财政收收支支的观念上,而要放眼于如何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尤其是当前的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非常快,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对财政部门科学理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呢?这就需要我们财政干部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我们只有加强对政策的研究,加强对实情的研究,提升业务素质和理财水平,才能更好地聚好财、用好财和理好财。

二是要扎实开展好财政科研工作。开展好财政科研工作是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财政工作的需要。为此,全体财政干部要树立科研意识,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首先要继续实行科研工作领导负责制,各分管领导、各股室负责人(财政所长)要对本部门、本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负总责,要安排好人员、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各股室负责人(财政所长)要亲自组织好选题、研究和撰写科研论文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按时上报课题和上交科研论文。其次,局办公室要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想方设法提高干部职工科研工作水平。

(四)积极参与,做好各类征文工作。

每年,省财政学会、市财政学会和我们区都会开展各类的征文活动,这是展现财政干部职工工作成效和知识结晶的平台。在各类征文活动中,要做到几点:一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要高度重视各类征文工作,不要把征文报送工作视为一种负担,要积极参与,不流于形式,勤于动脑、勤于动笔,做好征文报送工作。二要切忌内容空洞。部分同志在写作中脱离实际工作,内容空洞无实,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工作,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创作出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的作品。三要杜绝抄袭伪作。在论文写作中,不能在网上“一个复制,一个粘贴”就敷衍了事,这是抄袭行为,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要杜绝。

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刚才, 四位同志介绍了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听后很受启发, 也很受鼓舞。大连市档案局准确把握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的内涵、定位, 并向接受公众的咨询方向拓展, 这种创新精神可嘉。当然, 从档案战线实际工作角度考虑, 如果把目标定位为“查询”, 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势必增加, 工作就可能出现纰漏, 所以应坚持为广大群众提供查阅服务这个方向。营口市档案局认真学习《条例》, 把握工作定位, 并完善制度, 积极主动和市政府行政审批办等部门沟通, 依托政府管理平台和政府信息网站开展工作, 解决政府信息收集难的问题, 这些做法值得提倡。葫芦岛市档案局开展政府信息“协查”的做法, 非常好。在政府信息查阅工作刚刚起步、各种工作制度没有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的情况下, 档案部门不等不靠, 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来满足人民群众查阅政府信息的要求, 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做法值得肯定。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工作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服务方面做得非常有特色。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开办不到一年, 就形成了《制度汇编》, 这充分体现了档案战线同志对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特定规律性的认识, 体现了档案战线同志对做好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的高度热忱和责任感。

《条例》就法律地位而言, 属于行政法规, 是我国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条例》规定, 县以上办公厅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对此, 国家和省政府都高度重视。

从国家层面看:首先是《条例》赋予国务院办公厅作为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 成为这次机构改革中国办新增加的重要职能之一。其次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一是2007年下发的《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 二是2008年4月下发的《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三是今年1月下发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指导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 国务院开展了调研和培训工作。2008年9月, 国办到全国八个省市就落实《条例》情况进行调研, 第一站就到辽宁, 来辽宁第一站就到了省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这是国办的同志从承担指导监督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后第一次到基层。国办调研组对辽宁省政府信息查阅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认为在所到的八个省市中, 辽宁的工作是非常扎实的, 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今年2月, 国办在北京开办了政府信息公开专题培训班, 邀请了有关专家授课, 17个单位包括我省沈阳、大连两市做了经验介绍。这些情况说明, 国家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我省对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也非常重视。近一年来, 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首先, 成立了辽宁省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 许卫国常务副省长任组长, 冯韧秘书长和周立元、陈建安两位副秘书长任副组长, 并设立办公室。其次, 根据《条例》的要求, 修订了《辽宁省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三, 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通知》, 就条例实施中的若干问题做了明确规定。第四, 汇编《政府信息公开专辑》刊登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第14期上。第五, 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信息55217条。第六, 依《条例》规定, 做好依申请公开答复工作。2008年共受理依申请公开26件, 都在规定时间内做了答复。

今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初步考虑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性工作。刚刚起步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点放在制度建设上十分必要, 从难从严、规范有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保障着政府信息公开运行的平稳有效推进, 保证着政府信息查阅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建立政府信息协调发布机制, 畅通政府信息发布渠道。二是建立政府信息保密审查制度。要强化保密意识, 明确审查主体, 明确保密审查法律责任, 要在制度建设中强化保密工作。三是建立文件报送制度, 保障政府信息公开部门和场所及时得到政府及其部门属于主动公开的文件。为使制度建设更加有效, 从省直部门开始, 我们将与政务公开办开展联合检查, 共同做好工作。

第二, 加强平台建设。我们要以建立统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为抓手, 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查阅政府信息有两个重要的平台, 一个是虚拟的互联网平台, 一个是现实的查阅场所平台, 两个平台相互呼应。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文精神, 政府网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政府公开信息范围不仅包括规范性文件, 还包括领导讲话、领导活动信息、工作动态等, 这些政府信息都以纸介质的方式放到查阅中心查阅不现实, 因此需要搭建这样公开平台。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方便了需要文件复印件以及年纪大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查阅或获取政府信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平台建设, 把政府网站这个虚拟平台上能够查阅的文件, 力争在现实平台查阅场所都能查到, 不能这个“可以有而真没有”。

第三, 加强培训交流。我们将与行政学院沟通, 争取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干部培训课内容, 通过这种形式创造政府信息公开及其查阅工作的强大氛围。

高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田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斗,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多方面严峻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省教育事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狠抓工作落实,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教育事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是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以校长公选、教师全员聘任和绩效分配为核心的“三制改革”不断深化,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立了“以县为主,州市统筹,定期拆除,分期拨款,先拆后补,奖励先进”的危房改造新机制,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全省各地排危积极性高涨,排危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开展了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在4个州市共计安排20万平方米建设面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住房不足问题。组建了5个省级、4个州市级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提高了高校生均经费标准,加大了呈贡高校新校区财政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增5个“普九”县,全省“普九”县已达126个,“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4.7%。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602万名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210万名寄宿学生得到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在校生总数达到41.39万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1∶0.83。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6.7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17%。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累计竣工115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先期开工建设的4所高校已入住学生1.7万名。

三是稳定局面得到有效维护。切实加强在招生、收费等环节上的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加大了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有效缓解了因物价上涨给学生带来的生活压力。及时采取措施,做好思想疏导、政策宣传和解释说服工作,教师罢教事件、大学生聚集家乐福抵制法货事件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全省教育系统的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收获,大家流下的汗水结出了硕果。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教育事业新突破

当前,我省的教育事业已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如何,决定着教育事业能不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促进教育事业不断迈出新步伐、开创新局面。

刚才,田欣同志已对今年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田欣同志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抓好落实。对做好2009年工作,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是保稳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之年,保持教育系统安定局面,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要确保教师稳定。要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2009年元旦收假第一天,光荣省长就主持召开会议对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部署。目前,省里已在制订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把好事办好。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解释、说服工作,保持教师队伍稳定。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坚决防止因要提高教师待遇而出现乱收费、乱摊派、乱招生等现象。二要确保大中专毕业生顺利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社会和谐和稳定。2008年的最后一天,光荣省长工作调研的问题就是就业工作,2009年省政府印发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20项措施。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近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达到15万人,据估计,历届未就业的毕业生还有近4万多人,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用足现有政策,用好新出台的政策,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做好服务。要积极挖掘潜力,扩大容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要积极制定毕业生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和双学位、实施“准就业”制度、鼓励高校等事业单位扩大招聘数量、扩大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今年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去年水平的目标。三要确保学校安全。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提高师生思想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加强学校食品、饮用水安全工作,防止发生中毒事件;加强校园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防止发生校舍倒塌和交通安全事故。

二是推改革。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最根本的是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一要推进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素质教育虽然已抓了很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是“身体越来越胖,体质越来越差;书包越来越重,视力越来越差;压力越来越大,快乐越来越少”,实在令人担忧。去年以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切实采取措施,制定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措施。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减负”工作要注意:减负要适度,不能矫枉过正,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减负”不减质,不能因“减负”而降低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减负”要配套,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使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考评制度改革等相互配套。“减负”要统筹,全省上下要“一盘棋”,要“一刀切”,防止相互攀比,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减负”工作既要区别对待,但又要统筹协调。“减负”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努力做到让学生舒心,让家长放心,让教师安心,让社会满意。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贯彻落实《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要实现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的目标,今年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我省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一是扶优扶强,让一部分有规模、质量好、就业率高的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以此带动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企业的发展带动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实现产学研的互动,并通过专业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为企业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按照“东帮西、城帮乡、强帮弱”的方式,积极推动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省委、省政府如此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按照今天会上签订的《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教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重点学科、科研平台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四要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和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投融资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促发展。一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积极破解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抓住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投入,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按照光荣省长“危中寻机,危中转机”的要求,及早做好项目规划方案,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实际,争取得到更大的项目、资金支持。同时,抓住原材料价格下滑的时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当前,我省招商引资是红红火火,可招商办教却冷冷清清,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吸引力不够,现有鼓励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新的优惠措施又十分缺乏。二是“一视同仁”难以落实。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兴办民办学校,促进我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扩大民办教育在全省教育中的比重。同时,要针对当前民办学校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管。三要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学校办学不能“千校一面,千篇一律”,必须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风格。要向改革要质量,向创新要特色。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以质量促发展。

四是抓重点。一要抓好“两基”攻坚。按照规划,今年是我省“两基”攻坚的最后一年,一定要确保3个未“普九”县完成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两基”攻坚的目标。已完成“普九”的县,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巩固提高工作。二要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办人民放心的教育。当前,在我省64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中,在地震断裂带上的就有近300万平方米。危房不除,教育不稳;危房不消,政府不安。从今年起,省委、省政府已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D级危房。省里已成立了以田欣同志为组长、我和建方同志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危房改造工作。各地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落实责任,不能把教育优先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用“真金白银”来优先发展教育。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如何在资金、项目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机制、用足政策,实现全面排除中小学危房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同时,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联系,积极反映我省解决中小学危房的思路和拟采取的措施,争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抓好部分在昆高校呈贡新校区建设。今年是新校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年,按照目标,要新开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达到50亿元。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加快老校区资产的处置进度。省级有关部门和昆明市要按照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争取在今年3月前完成第一批老校区资产处置交易,并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二批老校区资产收储工作。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原材料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加快工程进度。工程建设一定要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建设过程在阳光下运行。四要抓好经费管理。当前,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教育的资金数量逐年增长,去年,仅中央和省安排的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以及农村初中工程、寄宿制学校工程等建设资金就达10多亿元,若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专项资金,总量可达到数十亿。要确保各项经费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老百姓的教育负担,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的阳光。

同志们,今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强的责任感、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去迎接挑战,破解难题,收获成功,用实际行动迎接建国60周年的到来,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区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在区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XX、同志们: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感到非常高兴。省领导对社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副省长XX同志在百忙之中亲临今天的会议,表明了对XX、XX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肖省长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会儿,肖省长还要对我市和XX的社区建设工作作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好讲话精神,推进我市和XX社区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今天的会议总结了XX“十五”期间社区建设工作,对下一步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表彰了社区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社区和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上周,市委召开了七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会上,XX作为上半年各项工作目标完成较好的四个区(县)之一,在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我认真看了一下发言材料,XX上半年各项指标完成得是比较好的。上半年,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应该说,XX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XX有比较好的工作基础。基层基础是什么?XX书记在全会上指出,作为城市的中心区,城市的基层是社区,农村的基层是乡村。XX的基础好,主要就体现在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抓得比较好,基层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

近几年来,XX委、区政府重视社区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工作思路、狠抓队伍建设、深化社区服务、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创造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我认为XX这几年社区建设工作体现为“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区委、区政府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对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制定了《关于推进XX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推动了社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二是组织领导到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坚持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三是人员经费到位。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XX建立了一支热爱群众工作、熟悉业务、作风过硬的社区工作者和热心社区事业的志愿者队伍,形成了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加大了投入力度,改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市、区、街三级共投入资金831.7万元,解决了81个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问题。应该说,XX的社区建设工作有特色、有成效,较好地完成了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先后荣获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省综合治理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对XX社区建设工作是满意的。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直有关部门和广大社区工作者辛勤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与驻区各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分不开的。借这个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对XX及XX社区建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各驻区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XX有关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社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总要求。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目标、方向和任务。今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贵阳考察工作期间,还专门到万江社区了解社区建设的情况,并作出了重要指示,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的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必须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程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础和关键部位,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夯实城市建设和管理基础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必须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举措。社区是城市的元素,有了社区的发展稳定,才有城市的发展稳定。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好胡锦涛总书记到我省、我市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奋力拼搏。在刚刚结束的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上,XX书记指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不牢,跨越不了。要花大力气做好基础性工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而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沿阵地,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社区需要和谐的人群、和谐的家庭;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社区需要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管理机构;从区域管理的角度看,只有社区和谐了XX才可能和谐,只有全市10个区(市、县)都和谐了才有XX的和谐,只有社会和谐了,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是建设大贵阳和生态经济市,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基础。

(三)必须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工作是加强基础基层工作的客观需要。社区建设是党和政府城市工作的基石,是打牢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市委七届十四次全会上,XX书记指出,“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要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抓基层、打基础,采取措施切实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对基层基础工作问题进行研究,下一步市委将在适当时候出台有关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市委下发《关于开展“三优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后,全市各区(市、县)积极探索,共同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XX围绕“三优社区”和“精品社区”建设,提出了创建星级精品社区的工作思路,在各区(市、县)中带了一个好头,目前,全市的社区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国很多城市在社区建设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比如宁波、上海、杭州等社区建设的先进地区,已经向建设现代化新型社区迈进,而我们基本上还处于打基础、上台阶的阶段;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发展也不平衡,同时,各区(市、县)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强劲势头。XX要赶上全国先进地区、继续保持在全省和全市的标杆地位,需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抓基层、打基础上来,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社区的能力

今年3月,XX书记在对XX社区工作进行调研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党建为核心、以服务为基础,努力建设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不仅只针对XX,也是对全市各区(市、县)提的要求。XX在2008年—2010年社区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实现“全市示范、全省领先”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增强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在服务社区群众上有新水平。突出重点,夯实基础,努力实现社区建设的新突破。一是要把发展社区的社会各项事业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繁荣社区文化、加强社会治安等工作,不断提升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使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二是要把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面向社区群众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面向驻区单位开展社会化服务,面向弱势群体开展社会救助服务,面向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服务,等等,为社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三是要把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抓紧抓好。要采取加大政府投入、挖掘和整合社区资源、运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走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产业化服务的新路子。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上取得新成效。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践证明,加强社区党建促社区建设,是加强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是要不断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以加强社区两委会“一把手”队伍建设为重点,采取调整充实、外出考察和学习培训等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各具特色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三是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要通过社区党组织建设带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建设,促进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各类协会工作的开展。要发展和培育各种社区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活跃社区居民生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总之,就是要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骨干,以群团组织为依据,以中介组织等为补充的社区组织建设的新体系。

(三)建立机制,注重长效,在推动社区工作有效运行上有新提高。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形成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行政管理机制、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机结合,形成政府管理规范有序、社区自治充满生机、市场机制充分发育、党的执政基础坚实有力的局面。一是要理顺组织部门牵头与民政部门牵头的关系。自上而下看,社区党建工作是由组织部门牵头,社区建设工作是由民政部门牵头,不管是组织部门,还是民政部门,二者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社区建设好。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由于沟通不够,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安排部署上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给社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协调,使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二是要理顺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的关系。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对社区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要切实抓好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安排部署、政策和经费支持、协调各种关系等,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切实履行好独立管理社区事务职责,因此,一方面,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不能都往社区派,应该由政府做的政府要做;另一方面,应该由社区做主的事政府不要包办。三是要理顺社区党组织领导和社区居委会主管的关系。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优势,组织广大党员、团结社区群众积极支持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并对居委会的工作依法进行民主监督。社区居委会要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依法行使自治的权利,对重大问题,要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

(四)积极推进,注重实效,在形成齐抓共管的社区工作局面上取得新进展。要把共驻共建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要通过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民主协商议事会等形式,对驻区单位进行战略性的“组织整合”,使更多的驻区单位参与到社区共建工作中来,形成“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享繁荣、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社区建设工作新格局。二是要注重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和驻区单位资源,打破封锁,互惠互利,共建共享。在经费问题上,采取政府划拨一点,社区自筹一点,驻区单位支持一点的方法,不断优化社区环境和完善社区内的配套设施。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方向上,要以“民”字为核心,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建立起为老年人、残疾人、烈军属、下岗职工、困难户等服务的网络,开展便民利民、求助互助、家政、咨询、康复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工作,有条件的小区要积极开辟文化活动场所。还要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等活动,使大量的社会矛盾及时有效地在社区得到化解,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从而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优化社区环境,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三、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

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同志们: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全省集中推进的一项最核心、最基础的中心工作。自去年以来,省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文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这项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前不久省里就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建设情况,专门组织了一次项目观摩点评活动,在活动中,省领导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回来后,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了常委会和常务会,要求尽快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更好更快发展。前两天,市四大家领导又分别带领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及各乡镇的负责同志到全省11个市的产业集聚区考察学习。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集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和重要文件精神,研究安排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工作。王书记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原定要在会上作重要讲话,后因其他重要事情没法参加,讲话以书面形式印发,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学习先进经验

省委、省政府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和中心工作来抓,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在全省上下迅速形成了共识,取得了突破。从今年全省重点项目观摩和昨天考察的情况看,各市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步伐很快,无论是规模、速度,还是发展趋势,都让我们感触很深、震撼很大。他们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创造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都有科学规划引领。各市都坚持高水平规划,将产业集聚区定位在国家级乃至全球生产基地上。如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定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生物质能源、光伏能源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规划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国家级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和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许昌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电力装备设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系统集成中心。

(二)都有特色产业主导。各市的产业集聚区都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集中布局、集群发展,形成了纵向链接、横向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如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钛产业项目,以双瑞新材料产业园为龙头,已形成了从铸造到最终钛成品的完整链式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钛产业群体;许昌尚集产业集聚区,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已形成从发制品加工到包装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占国际市场的58%;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以中国兵器光电园产业园项目为依托,已形成以军工技术为依托的军民两用光电科技产业生产基地;商丘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以世纪泰美车业为龙头的电动车产业,以冰熊电器为龙头的制冷产业,以千吨碳纤维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风光能源、布尔动力电池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等5大产业集群;济源集聚区目前已形成铅锌加工、矿用电器、机械制造三大产业集群,集聚了一大批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铅锌工业基地、电业能源基地、矿用机电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新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培育了以新飞电器、华兰生物、高远路业及恒升起重等企业为龙头的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及精密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集群;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起重装备制造、防腐蚀材料加工及汽车零配件生产等战略主导产业,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

(三)都有重点项目支撑。各市都注重发挥项目建设对产业集聚区的支撑作用,新上的项目规模大、质量好、层次高。如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重点围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总投资76亿元。其中,仅中航锂电产业园项目投资就达36亿元。同时,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已谋划进入国家规划盘子的项目97个,进入省规划盘子的项目155个,初步列入央企总部的规划项目33个;许昌经济开发区的西继电梯公司是许继集团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强强合作建设的高科技电梯生产企业,总资产近10亿元,是国内最先进的电梯设备制造商之一。襄城县产业集聚区的首创焦化公司总投资55亿元,填补了我省超大型焦化装备的空白,年销售收入可达150亿元,利税37亿元。三门峡产业集聚区的恒生科技有限公司柠檬酸金钾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技术及产品属自主创新研发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被“神舟”系列航天工程采用;漯河市东城产业集聚区引进的OLED高科技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近14亿元,填补了河南省新型平板显示行业空白。

(四)都有招商引资跟进。各市都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主战略来抓,积极围绕主导产业大招商、招大商,促进产业链上的企业跟进配套。洛阳市大力实施新企业、新园区、新基地工程,通过产业链招商,相继引进了河南煤化集团、杭州鼎胜集团、阿特斯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者进驻;周口市经济及技术产业集聚区引进了雨润、唐人神、大用等食品行业知名品牌和国内食品百强企业,名企、名牌集聚态势进一步显现;尉氏县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功引进宁波福甬针织服装工业城项目入驻,形成了从纺织、染整、印花、绣花到制衣的完整产业链条;漯河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13家入驻;临颍县产业集聚区引进各类闽商企业30多家,形成了特有的“闽商抱团投资临颍”的现象;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先后引进中集华骏铸造和特种车生产、华顺阳光新能源开发等一批大型企业,形成了装备制造产业区、农副产品加工区、高新技术孵化区、现代物流园区四大产业区域。

(五)都有强大合力推动。各市都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强化财政金融支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管理协调力度,形成了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洛阳市每年拿出2亿元的资金对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投融资平台、优势项目进行补助和奖励;许昌市组建了市级投融资平台,资产总额达到27.99亿元,2009年融资18.22亿元,其中仅中原电气谷投资公司融资就达4亿元;新乡市对市直部门建立服务工作评价制度,每季度一评比,并将评比在媒体公布,提升了市直部门主动服务集聚区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临颖县要求每个乡镇每年必须围绕主导产业引进一个招商项目,落户相关的产业集聚区,完不成任务的取消一切评先评优资格。

二、正视存在差距

总体看,我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09年底,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94亿元,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5亿元,入驻工业企业858家,建成投产企业315家,完成营业收入279.8亿元,实现利税40.9亿元。今年前6个月,累计完成投资109.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78.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33.6亿元,就业人员达到22.9万人。应该说,现在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基础和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区的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但是,通过上次全省的观摩点评活动和我们组织的参观学习,的确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同时,也看到了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重视不到位。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大家对产业集聚区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一层、更进一步的认识,抓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增强。但也不可否认,我们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领导对产业集聚区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还没有把产业集聚区放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来推进、来落实,而是满足于一般性地号召、一般性地落实。特别是对“四集一转”、“三规合一”、“三个到位”、“三个平台”的概念、实质、要求理解得不清、认识得不透、把握得不准,因而导致工作推进不快、成效不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5个产业集聚区年内力争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力争超过100亿元,工业投资力争超过200亿元。但从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室5月份的通报来看,完成这一目标压力很大。通报显示,前5个月我市完成投资68.3亿元,仅占全省的4.6%。在平均数上,由于我们的集聚区数量多,投资总量小,排名更靠后,总投资平均只有4.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6亿元,与最高的漯河差11.7亿元,全省倒数第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平均只有0.9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亿元,与最高的鹤壁差3亿元,全省倒数第3;工业项目投资平均只有3.5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亿元,与最高的漯河差13亿元,全省倒数第4。在各集聚区排名上,投资总额和基础设施投资额排名前30位的我们只有***市产业集聚区,而排名后30位的,我们则分别有7家和8家。

(二)主导产业不突出。我市15个产业集聚区通过规划编制都明确了主导产业。但严格地讲,相当一部分对所选择的主导产业论证不够充分,不能完全体现“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存在盲目性和盲从性,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因而最终难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难以推动产业集聚。4月份,围绕“四一”招商行动方案制订,我们要求各产业集聚区上报主导产业,15个产业集聚区在规划已完成报批的情况下,仍有1/3的集聚区对已明确的主导产业模棱两可,显得没有信心,有的多次要求修改,反反复复才定下来。在观摩中我们看到,长垣县产业集聚区的起重机械及配件业,其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已达60%以上,竞争力超过上海、大连的同类企业。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新材料产业为主导,通过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形成的硅、钛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才是主导产业,才有竞争力,才有支撑力。反观我们各产业集聚区明确的主导产业,不能不认真深思。

(三)集聚发展不迅速。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市新建的工业项目基本上都已集中到产业集聚区,集聚区作为项目落地的载体作用得到了明显发挥。但要清楚地看到,我们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仅仅是解决了项目集中落地、企业集中发展的问题,而没有真正做到围绕主导产业选择项目,围绕延伸产业链条集聚项目,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内在联系,没有形成集群链式发展的有机群体。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好的产业集聚区都有相同的特点,其中突出的就是产业关联度高,比如遂平县产业集聚区通过推动徐福记、众品、思念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集中布局,形成了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再到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四)招商成效不显著。大招商活动开展以来,全市上下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坚持“五个三”招商方法,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开展“四一”招商行动,掀起了招商引资高潮,但从总体上看招商引资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在目标上还存在差距。按照《市大招商活动“四一”行动方案》制定的目标,每个产业集聚区要力争引进工业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额不少于10亿元。其中,***工业城工业项目不得少于15个,总投资额不少于30亿元;潢川经济开发区、上天梯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分别不少于15个,总投资额分别不少于25亿元。对照这个目标,到6月底,还有11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引进资金没有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其中商城、金牛山、明港和史河湾四个产业集聚区引进资金没有超过亿元。其次在引进项目质量上还不理想。集聚区产业发展需要大项目、大企业引领,但我们引进的项目、入驻的企业不仅少而且小,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寥寥无几,而其他市十几亿、几十亿的项目比比皆是,在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上普遍比我们高,通过一个项目就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兴起、支撑起一个地方发展。比如济源玉川产业集聚区新上的中博集团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年新增营业收入12亿元、利税1.6亿元;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中航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超过150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

(五)政策落实不得力。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别是项目建设,省里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我们也搭建了一些平台,但总的来看,很多政策我们没有用好,平台作用也没有发挥好。在投融资上,各县(市、区)虽然都搭建了投融资平台,但注册资金规模较小、融资能力较弱,有的产业集聚区投资主体单一,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民营投资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制约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15个产业集聚区的26个投融资平台注册资金平均规模仅4180万元,今年前5个月融资规模平均仅1000万元,有7个产业集聚区融资至今还是零,融资平台的作用显然发挥得不够。在支持异地投资上,省里提出了择地落户、财税共享机制,我们也制定了择地落户政策,但除浉河区一些项目落户市产业集聚区外,其他地方还没有行动。择地落户政策落实不了,必然出现县区、乡镇引来的项目不按关联性的要求而随意入驻产业集聚区的现象。这样下去的结果最终会影响产业集聚区的长远发展。

这些问题不仅表明我们与先进地市的差距很大,更严峻的是严重制约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扭转这种落后被动的局面,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有多少能够通过省里考核,我看前景不容乐观。3月份,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从今年起对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实行综合考核、竞赛升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了统一的统计考核体系。办法规定了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四项指标的最低门槛,即企业营业收入20亿元、从业人员7500人、税收收入2亿元、所在地城镇人口10万人,如果3年内达不到这个标准的,不再享受相应待遇。大家要对照这个考核办法,仔细衡量我们的现状,认真研究我们的努力方向,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迅速行动起来,真正按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

三、抓住关键环节

(一)要把握科学内涵。“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是省委、省政府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这里的“一个载体”就是产业集聚区,其本质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开发区和一般的工业园区,它是一个以经济功能为主,集培育经济增长极、促进城镇化、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功能区,其基本功能是“四集一转”,即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其中,空间集聚是表现形式,关联性是核心特征,集约化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是本质要求,提高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是根本目的。所以,我们提出产业集聚区建设要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从提升支撑力、增加承载量、扩大辐射圈、构筑制高点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有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少走弯路。

(二)要大力招商引资。这是决定产业集聚区发展快慢、质量高低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四一”招商行动方案,以加强项目引进、促进集聚发展为目标,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力争通过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实现主导产业的大发展。一要盯紧主导产业。9月底和年底前,我们要再召开两次现场会,重点是看产业集聚区内引进的主导产业项目,并对“四一”招商行动落实情况进行通报。这里讲的项目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必须是产业集聚区项目;第二,必须与主导产业关联;第三,必须是工业项目。二要突出招商主体。从各地经验看,招商引资工作,党政是主导,集聚区是主体,企业是主力,商会是渠道。在推进“四一”招商行动常态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强化和发挥好这四个主体作用,迅速掀起下半年招商引资高潮。会后,我们将出台具体的奖惩措施,强化各级招商主体责任,特别是对乡镇和部分有经济职能的部门明确招商任务,完不成任务的要实行一票否决,主要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调动,取消单位和个人一切评先评优资格。三是推行择地落户。省里明确要求,今后一个县原则上只支持一个产业集聚区发展,非主导产业项目不得入驻产业集聚区。我们要严格坚持这一原则。对招商项目,凡是与主导产业没有关联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限批规定,不得办理相关手续,不得入驻产业集聚区,不得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鼓励招商引资项目择地落户产业集聚区的若干意见,对择地落户项目,坚决按照规定兑现利益分成。特别是乡镇一级,本身没有产业集聚区,仅靠农业这一块,增长和增收都是问题。但有了择地落户政策,只要能引来项目,放到与之关联的集聚区里,既可民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又可以解决财从哪里来、民生怎么办的问题。同时,乡镇与本地的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联系更为紧密,在招商引资和引导回归创业上也更有优势。这次观摩活动和电视电话会议,我们要求乡镇党委书记参加,就是要明确任务和责任,让各乡镇尽快行动起来,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在招商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加快项目建设。这是促进产业集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我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元至2月份为30.2%,至3月份为25.9%,至4月份为22.8%,至5月份为21.7%,至6月份为20.3%,呈逐月回落态势。从我市各产业集聚项目建设的情况看,上半年15个产业集聚区240个在建项目,仅完成投资78.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4.4%。项目建设进度不快是影响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回落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存在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确保谈成的项目尽快落地,落地的项目尽快建成,建成的项目尽快投产。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要解决土地供应问题。一方面,在土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用好省里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先保证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用地,确保不因土地问题而影响项目入驻和建设。另一方面,要对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情况开展规范整治,对土地利用粗放、投资强度过低,“圈而不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一定要按照政策,该收回的收回,该整改的整改,切实把土地容量腾出来,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二要解决资金保障问题。最近,国务院就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问题发了一个通知,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管理及经营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吃透政策,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继续发挥各类融资平台的作用,为项目建设及产业集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加强银企合作,定期组织银行与企业、与项目对接活动,积极向银行推介优质项目,主动帮助企业完善贷款条件,促使银企实现双赢。要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研究采用BT、BOT等融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按照市场机制设立产业集聚区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三要解决环境容量问题。初步测算,我市环境容量还有一定的空间,如二氧化碳排放容量近1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容量近20万吨,氮氧化物、氨氮排放容量分别达20万吨和7000吨。环保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环境规划实施,优先为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入驻项目配置环境容量指标。

(四)要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不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产业的集群和链接,最终集聚成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特色主导产业,成长为战略支撑产业。从实际发展看,一个主导产业特别是战略支撑产业的形成,必须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一批重点项目支撑,有一些配套企业跟进。一个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集聚区,难以形成主导产业。所以,我们抓产业集聚区建设,就要按照规划确定的主导产业,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集聚产业群。在培育龙头企业上,要坚持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从产业集聚区内的骨干企业中,选择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加大政策扶持,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加大要素资源集中配置,尽快将其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同时,通过引导鼓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合作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升级转型,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另一方面,要通过招商引资,直接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入驻。一个大的龙头引过来,就会有一批配套企业跟过来,还会有一批配套人才和精英团队跟过来,并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培养一批本地人才,带动企业乃至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是许多地方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当前,沿海地区产业正在加速向内地转移,我们要集中精力认真研究产业转移的规律,弄清楚哪些产业在转移、向哪转移、怎样转移,抓住机遇加快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在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上,要敢于打破常规,要舍得下大力气、下大本钱,要真正作为重中之重。

(五)要完善服务配套。要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到位、生产性服务功能尽快到位、生活性服务设施尽快到位“三个到位”的要求,围绕满足项目入驻、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完善各项服务配套,增强集聚区的凝聚力和承载力。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把起步区和近期发展区作为产业集聚区优先开发区域,率先完成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省里明确提出,争取年内实现全省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平台的全覆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于促进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跨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立足长远,尽可能及早着手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要按照共享共用原则,抓紧完善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生活性服务设施,加快区内原材料供应、多层标准厂房、物流配送、商务办公和职工公寓、公共租赁住房等基本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检验检测、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环保监测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公共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格局。

四、强化推进措施

(一)要形成整体合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工作,摆在战略位置。要坚决按照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集中一切力量,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抓手,把招商引资作为突破口,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增长极,把优化环境作为硬任务,具体抓,抓具体,抓出成效。市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要邀请一些专家参加,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好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分类指导好全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要认真做好综合协调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具体工作,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加强政策、体制、机制方面的研究,一个是加强督促检查方面的力度,再一个是加强监测考核体系的建设。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加强配合,确保土地、环保、投融资、教育培训、监测和考核评价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各县区政府也要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的分类指导,做好规划实施、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等各项工作,真正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比照省里批复洛阳等新区的机构编制来研究,县一级产业集聚区原则上要具备县级的审批权限,享有信息直接报送、项目直接报批等“直通车”政策。同时,各级党政一把手对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形成一个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在积累机制方面,从今年开始,省政府对集聚区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留、一定三年”的办法,作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的资本金。今后,市县两级也要设立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每年产业集聚区内的税收增量和土地出让市、县所得部分全部纳入产业集聚区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同时,扩大市、县工业发展资金规模,统筹用于集聚区内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补助、贷款贴息和奖励。在激励机制方面,今后,省里对投入强度排在后20位的集聚区,将适当扣减下用地指标,奖励给前20位;对当年达到规模和功能的专业园区予以晋升,3年内达不到标准的取消相应待遇。我市也将出台具体的考核奖励办法,将根据考核情况,对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奖优罚劣,并与各县区及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评价和干部使用挂钩。

(三)要优化发展环境。要继续深入开展“两转两提”活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全面落实国务院明令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确保取消和调整的每一审批事项落到实处。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审批限时制,对集聚区内项目的核准、备案、规划、土地和环保等手续的审批,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联审联批,优先办理,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性办结,确保每个项目能够快审、快批、快建,切实提高审批效率。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加大工作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要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对违反“五禁止”、“十不准”的行为,坚决从严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要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对强装强卸、强买强卖,干扰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秩序的行为要严厉打击。

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确保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为了搞好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区委明确提出了换届选举的指导思想,这就是: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省、市、区委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宪法和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以及省选举实施细则为依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选好建邺区新一届人大代表,推进全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全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开展好换届选举工作总的原则。

二、坚持标准,好中选优,确保人大代表素质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提高

经省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将选举产生203名区人大代表,并要由新的一届区人大选举产生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领导人,以及新一届市人大代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意义重大。

一是要着力提高代表的总体素质。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被选出的人大代表,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二要有较强的群众观念。三要具有较强的执行代表职务的意识和能力。当然,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代表素质的要求,对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代表人选要作具体分析,做到好中选优,努力使新选出的区人大代表的总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代表的整体结构。在工作中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一要保证来自基层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代表中占有适当比例,确保其人数多于本届。农民工多的地方,应有农民工代表。二要认真执行省选举实施细则关于县级的妇女代表候选人比例不低于25%,并力求使选出的妇女代表比例比本届有所提高。三要合理掌握代表中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的结构比例,力争使新选出的代表中非中共党员的比例达到35%左右。四要适当减少代表中领导干部的数量。区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一般不推荐为同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企业负责人被推荐为代表候选人的占10%左右。五要考虑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连任的人大代表应占三分之一左右。六要减少上下级人大代表的交叉,区人大代表与党代表、政协委员原则上不要交叉。

三、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确保选民与代表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尊重和维护

一要科学合理地划分选区。二要认真搞好选民登记工作。

三要依法推荐和确定代表候选人。四要平等对待依法推荐产生的代表候选人,加强和改进对代表候选人的介绍。五要精心组织选民投票选举。一方面要组织好选民在投票站和选举大会的投票选举,事先充分做好投票选举的各项准备,注意规范选举程序,认真维护选举秩序;另一方面要按照省选举实施细则的规定,加强对流动票箱的管理,严格流动票箱的操作,防止发生违背选民意愿的行为。六要依法开好区新一届人大一次会议。要及时做好代表资格审查、起草好会议文件和做好会务准备等工作,依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大会选举办法,对选举的各个环节作出明确规定,确保大会选举严格按照法定的民主程序进行。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任务圆满完成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要求高,政治性、法律性、程序性都很强,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悉心指导,各方配合,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换届选举的工作机构。会后,各街道、系统、单位要根据区委和区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迅速成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各选区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各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抽调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法制观念强的干部从事选举工作。

二是要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衔接。人大选举工作机构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区选举委员会和办公室要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调查研究,准确及时的了解换届选举工作各阶段的情况,切实加强工作指导。要注重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推动换届选举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

四是要切实杜绝不正之风。要严肃换届选举的纪律,防止和及时处理干扰、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对妨碍选举的苗头和行为,要超前掌握情况,抓紧做好工作,及时制止,确保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全区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区委的领导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这次区人大换届选举的任务,为全区今后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篇7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 新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大家一致认为, 这次会议时机关键, 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昨天下午, 王珉书记、陈政高省长、陈小娅副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 为未来十年辽宁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近期教育工作重点;会议安排了分组学习讨论, 进行了表态和交流发言, 各市、各高校还提交了书面材料;会议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两个重要文件。为深入学习领会王珉书记、陈政高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好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我讲三点意见:

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编制《规划纲要》, 制定《若干意见》, 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王珉书记在讲话中强调, 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切实把教育作为强省富民的根基和先导, 尽快提高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要全力推进教育事业改革, 把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把服务振兴作为重要着力点, 突出内涵发展和结构优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各级各类教育。到2020年, 辽宁要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构建起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高、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强化责任意识, 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当好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陈政高省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辽宁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大省的面貌, 坚定了建设教育强省的信心。政高省长要求, 要抓住重点, 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 推动学前教育连锁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加快高等教育率先发展, 让辽宁教育走在全国前列。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两位领导的讲话内涵丰富, 重点突出,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 认真贯彻落实。

二、认真领会两个重要文件精神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十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 在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全省加快实施《教育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措施, 大大地提升了教育服务能力, 教育事业发展为全省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已成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坚强支撑力量。

2008年10月, 辽宁被国家确定为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同步起草省级规划纲要的9个试点省区之一,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辽宁的巨大信任, 是对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成绩及对全国教育影响力的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对《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极为重视, 主要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提出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编制规划纲要、制定若干意见, 突出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目标定位, 突出辽宁区域特色。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 王珉书记两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 明确编制《规划纲要》的要求, 研究审定《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从2009年12月以来, 陈政高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座谈会, 多次听取教育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制定情况的汇报, 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省人大、省政协认真审议了《规划纲要》,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和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制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省教育厅做了大量专题调研、文件起草和征求意见等基础工作。《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的制订过程, 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配合和广聚民智的科学决策特点, 这是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体现。

《若干意见》确定了到2015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 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安排, 强调了加强领导、依法治教、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提高投入水平等保障措施。《规划纲要》除序言、实施两个部分外, 由总体战略、发展与提高、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保障措施四个部分组成, 共22章、25条。反映了省委、省政府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考虑, 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三、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是教育战线的主要工作。会后,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抓紧传达学习, 尽快部署落实。我在这里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 做好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在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两个重要文件工作中,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抓住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有利时机, 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准确理解和深入领会精神实质,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要在工作中结合实际, 着重学习宣传省委、省政府两个重要文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保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 注重实效, 贴近群众。要利用各级党委、政府中心组专门组织学习,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 重点培训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分管教育的负责同志、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

第二, 编制好本地区、本学校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 制定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本地区、本学校教育规划的制定工作, 明确责任要求和工作进度, 制定出与国家、省《规划纲要》和《若干意见》相衔接、相贯通, 突出本地、本校特色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

第三,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王珉书记、陈政高省长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改革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抓好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特别是要推进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办学,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要统一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因地制宜地推进初中集中到县城办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要实施市域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增强普通高中的竞争力,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吸引、鼓励国内外企业到辽宁投资办学、合作办学,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 提高集约化程度, 提高办学质量;要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促进高校投入多元化, 通过土地资源盘活开发等方式筹措教育经费, 减轻和化解债务负担。省教育厅要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科学设计, 试点先行, 重点突破, 有序推进。各地各高校重大改革试点方案要按程序报批, 事先做好预案, 防止出现偏差。要把握好舆论导向, 避免媒体对教育的炒作, 误导社会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判断, 影响群众对改革的支持。

第四, 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 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明确目标任务, 制定发展措施。要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按照分担比例, 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目标要求加以贯彻落实, 明确达到国家核定教育投入标准的时间表和预算财力安排。要加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 完善配套政策, 制定落实措施, 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各部门要按照即将下发的职责分工, 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加强协调, 形成合力, 共同抓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各市要周密安排、精心部署,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召开本市教育工作会议, 对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进行具体部署, 有关情况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区信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今天,在大理州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家一起来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查找差距、研究对策,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今天上午,我们参观考察了大理州4所职业学校,大理州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强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经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午,大理、楚雄、玉溪、临沧等州市和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负责人交流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做法,畅谈了改革体会,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人作了发言,对下一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很有借鉴意义,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推广各地职业教育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5年,国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会议刚结束,我省立即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7年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光荣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七大工程”建设;2008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按照省里的部署,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放思想是先导。近年来,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调整教育结构,确立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持续不断地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等,不断破除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社会办学,面向市场施教,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路子,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领导是关键。实践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的州市,基本上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在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各级领导干部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抓职业教育。由于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有关部门认识统一,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体制不顺、资源分割、教师缺编、增加投入等问题迎刃而解。

(三)改革创新是核心。一是改革招生方式。如玉溪市实行一年多次招生,积极营造“读完初中读职中,就业致富路路通”的浓厚氛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达到1:1.05;楚雄州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印制职业学校招生手册,建立乡镇长、初中校长、学生家长送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学的“三长送学”制度;临沧市实行常年招生、免试入学,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达到1:1.01。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临沧市的职业学校在农村初中加挂职业培训牌子,在初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实现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玉溪市围绕当地“三优一特”优势产业及省内外用人趋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依靠行业、企业,极力打造職教特色品牌;大理州组建专业教学联谊会,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大理州职业学校先后与上海财经大学、东芝集团等十几所高校和二十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玉溪市的职业学校与长三角多家企业开展“2+1”带薪顶岗实习,2008年首次就业率达96.8%;怒江州着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云南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采取两个“三段式”教学(一个是“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另一个是“一年在当地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中心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四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积极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灵活开放的办学。玉溪市在2005年就成立烟草、工贸、旅游三大职教集团,联办企业发展到了上海、广东、青岛等东部发达地区.建立了实习、就业一体化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四)加大投入是基础。各州市在改革中,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投融资渠道,以各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资源。如昆明市投资2亿多元,改建、扩建校舍3万多平方米;大理州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采取政府划拨、学校自筹、银行贷款、资产置换等办法,筹资4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玉溪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保证每年1200万元投入的基础上,确保职业教育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比重逐年增加;临沧市采取招商建设、政府逐年回购的方式加快职业学校的建设步伐;楚雄、曲靖、普洱等州市积极筹集资金,建设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红河、文山、德宏等地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都达到历年新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五)队伍建设是根本。各地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大事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把优秀骨干教师送到省外进修学习提高,不断加大教师的招聘力度。如昆明市向省内外招聘优秀教师到本地任教;玉溪市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特聘教师”选聘工作为突破口,加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楚雄州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达到20.24万人,比2007年增加2.22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49.29万人,比2007年增加6.08万人。全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由2007年的1:0.75提高到2008年的1:0.83,全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502万人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对全省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教育上的具体体

现。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明确要求“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提出了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我们要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第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迫切需要。我省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于我省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劳动者就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8年,全省初中毕业生61万人,其中20万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21万人升入普通高中,还有20万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高中阶段教育形成合理的结构,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有利于教育自身的健康协调发展。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办学资源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75%,而我省仅为52%。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只有307所,校舍建筑总面积为480万平方米,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6万平方米,而平均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1500人,按国家规定的生均建筑面积测算,校舍缺口达300万平方米以上。相当数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超负荷运行,教室拥挤,实作实训场地设备缺乏,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所等不足现象突出。二是发展不平衡。昆明、曲靖、楚雄、大理、玉溪、临沧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仍有部分州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在1:0.5以下;县一级的差距更大,不少县的比例在1:0.4以下。行业和企业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部分校企合作仅满足于企业内部的一般性培训。举办学历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实践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三是筹资渠道单一。社会融资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仍然偏小。各州市每年投入的经费与发展需要差距很大。大部分地区难以做到城市教育费附加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信贷和融资困难。四是办学水平有待提高。截至2008年底,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有1 85万人,生师比为26:1,远远高于教育部提出的16:1的要求。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万人,教师缺口达1.4万人。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缺乏,结构不合理。五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少数地区学校还没有实行岗位设置管理、教职工全员聘用和校长公开招聘及任期制度。不少地区虽然已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但仅只是搭起了台,并没有充分发挥集团办学的优势,没有建立以服務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办学体制。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作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在实施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省委、省政府也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措施,不断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发展现代制造业、构建特色经济、生态旅游业等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今年1月份,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江苏的职业教育工作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不发生大的波动,二是保证群众就业而不造成大批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发展,也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职业教育直接为就业服务,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在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和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今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还要扩招50万人。三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上这些,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自觉地、主动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云南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55%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30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以上。到2012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70%以上,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68万人以上,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努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上一篇:电影感想下一篇: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