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 篇1

“高考新政”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又被提上了桌面。这本是一件好事,为何总让人感到无从下手?

“综合素质评价”不是今天才提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综合素质评价就被提及。进入到21世纪以后,综合素质评价又在学校刮过一阵子风。又是10年过去,伴随高考新政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又被提了出来。

如何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横更在许多学校面前的难题。长期面对应试的要求已经导致众多学校失去了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不仅如此,整个社会都缺乏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和共识。

学校回避综合素质评价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却对学校进行单一评价。这样导致学校根本不敢大胆探索。因为:“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

在“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的逻辑里,学校不愿意探索和研究。探索有可能犯错,但成绩是不允许犯错的。这样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让很多学校选择观望、等待。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更养成了学校的拿来主义:等他人做好了,领导推动了再说。虽然改革不一定会成绩下滑,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学校做实验。

要让学校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首先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评价进行“松绑”,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应该从单一的教学成绩评价走向多元的办学成绩评价。多元办学成绩评价至少应该同时包含以下10项内容:

1.学生培养 2.教师团队培养 3.家校合作 4.教研成果 5.学校课程建设

6.学校常规管理 7.学校文化建设 8.学校品牌建设 9.管理团队培养 10.学校的成长性

“用评价督促学校发展”应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的基本原则。评价不是一刀切评出好的学校,或者曝光不好的学校,而是要通过评价标准的设立,让更多学校变得更好,只有拥有更多更好的学校,教育民生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进行学校评价时,将学校作为独立个体,以学校个体现状进行评价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一、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首先应根据学校现有生源状况对学校进行评估,过程性和终结性的评估应指向“学校是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目的,如果评估仅仅指向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导致各个学校之间进入生源抢夺大战,恶化教育生态。这是典型的“制度使人变坏”。

一所学校的意义不是把好生源、好师资聚集在一起取得好成绩。学校作为组织存在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好的成长。

因此,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要遵循“增幅”和“过程性”的原则,根据学校为学生培养所做的努力对学校进行评价,量化标准多元。

二、教师团队是教育事业的财富,学校让教师团队成长为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不应只重视学历提升、获奖多寡,更应重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理念的转变,教师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评价,应重点关注学校针对教师团队现状做了哪些培养工作,有何成效,对学生成长有何帮助等方面。

三、鼓励学校进行家校合作。每一所学校的家长群体构成都不同,学校的家校合作模式不能进行简单复制和移植。“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是探索的前提也是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进行多种模式的 2 探索,通过家校育人结果的呈现进行学校评估,而非简单使用是否有家长委员会,是否有家长课堂等单一量化标准。

四、鼓励学校开展自主教研。学校的教研就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每所学校都能主动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就变成一个高效能的组织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自主教研的评价应该从“文山会海”走向“实效评价”,从看文件、听汇报走向开学看规划、期末看效果。学校自主教研的开展某,是学校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五、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立德树人的落实必须依靠学校课程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估应从“开齐课程”的要求逐渐向“课程建设”过渡。鼓励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若无法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只重视数量,就会使学校陷入疯狂开社团活动的误区中,延误学校课程建设的时机,导致学校课程看起来繁花似锦却无实效。另外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绝不仅仅是搞活动,而是要通过课程实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评价的重要意义。

六、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常规管理的评价应从人、财、物的高效使用、资源的合理搭配等方面进行考察。早年进行的ISO9000认证将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学校无非也是想要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但企业标准未必适合学校环境,随后这项工作不了了之。其实学校管理并不复杂,所有管理的目的都是为师生服务,学校常规管理的流程和秩序是保证学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七、学校文化对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会产生强烈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外显、硬件文化的建设上,这种“装修式”的文化建设见效快,易量化,可以说深受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喜爱。但是,这种“面子工程”的评价方式,本身对学校文化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校行为和文化走向一种敷衍和功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应从学校的定位、立意、品位、育人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促使学校拥有健康的文化场。

八、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有助于学校对办学行为的规范和自 3 查自省。学校品牌建设是学校组织化特征的体现,也是学校走向良性发展的体现之一。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指标是多元的,学校品牌的建设是学校文化逐渐固化、传承的过程,有助于学校保留良好传统,进行文化传承,同时也有助于督促学校与时俱进,加快自身调整的步伐。

九、学校管理团队的培养是学校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梯队型管理团队的培养要破除“教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子,大量挖掘有管理潜能、熟悉业务的新型管理者。管理团队的培养会提升学校办学和管理品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团队培养的评价应着重在梯队建设、技能提升、理念前沿,实效呈现等方面。将学校落后的管理局面通过管理队伍的打造进行改变。同时为本区域储存学校管理干部。

十、每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根基不同。学校评价如果放在同一起跑线难免有失公允,甚至会无形中增大校长、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同时,同一起跑线的评价方式会促使家长选择现有的优质学校而无视成长性高的学校,这是由不恰当人为评价带来的教育不均衡。许多现有优质学校的绝对教学质量并非优秀,仅仅因为其生源优于其他学校,在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体系里,这些学校脱颖而出。但这就带来家长在学校选择时的误区,也给区域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难度。要改变此种现状、促使每所学校都能良性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就要针对学校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和评估,针对“成长性”进行的学校评价能为学校带去公平竞争机会,激发学校寻求发展动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将教育改革推向了更深,评价学生的目的由“甄选符合单一标准的人”提升为“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接近于“评价”的本质,但是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达成广泛的共识。

“评价”的变化会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深刻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并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仅仅将评价的变化压给学校当作任务完成,这就与教育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综合素质 篇2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 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 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 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 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 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 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 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 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 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 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 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 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 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 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 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 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 忽视纵向测评综合素质测评 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 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 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 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 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 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 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 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 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 只重视结果得分, 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 这样, 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 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 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 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 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 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 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 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 学校要不断调研, 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 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 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 可采用学生自评 (占10%) 、班级互评 (占30%) 、考核小组评定 (占30%) 、班委成员评定 (占10%) 、班主任评定 (占10%) 、辅导员评定 (占10%) 方式进行, 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 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 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 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 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 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 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 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 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 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 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 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 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 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 也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 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结合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目标, 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谢长旺, 赵彦, 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3) .

[2]杨海斌, 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 .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6) .

[4]贺泽群, 李方遒, 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 2010 (3) .

综合素质你好吗? 篇3

综合素质考核是否必要

赞成的说,很有必要。都什么年月了,光会张嘴唱哪行。现如今讲的就是素质教育,歌手当然不应例外。能够入选国家级的比赛,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修养应当达到一定程度;反对的说,国际声乐比赛都不搞综合素质考核,现场比的就是演唱的能力与水平,赛的就是艺术表现与个性魅力。何况所有进入决赛的歌手均已在4月23日通过笔试认定合格。

综合素质考核是否合情

许多人都认为,现场进行综合素质考核不近人情,对于歌手是一种损毁和摧残。他们能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冲进决赛,已为全国歌手中的佼佼者。能够站在这个台上演唱就不软,还要给他们额外附如压力,分散其精力,年轻人如何随得起。他们演唱时神采飞扬,表情生动,面对大屏幕就判若两人,神情紧张。很可能表现失常,不会就不会,会的也不会,出现不应出现却无法原谅的失误。丢人现眼,尴尬狼狈。

综合素质考核是否合理

对于大奖赛业余组团体决赛的考题,绝对肯定的几乎是零。当然也有人说,出题范围应当尽可能宽泛,否则怎能决出高下。考题难度还算适中,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学唱歌不知道我明戈,怎么说得过去。但,相当多人一致认为这些题出得过宽过偏,许多题和音乐艺术根本不搭边儿,且难度差别太大,似乎比的是运气。你让外省歌手回答关于地方性晚报的问题,其中有的在全国影响程度并没有那么高,他没听说过更没看过,如何答得出?所以,应当将综合素质考核改为艺术素质考核。和音乐多沾边儿,更为合情合理(大奖赛组委会欣然接受了群众的意见,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5月12~14日的业余组三种唱法个人单项决赛已实行艺术素质考核。)

综合素质考核什么内容

从高校专家学者,到市井草民百姓,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综合素质不应该考背功,仅仅以记忆资料性的知识论成败。高考还有个复杂的范围,而大奖赛的题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连死记硬背都没法儿找去。《清明上河图》、赵州桥等等的年代何必记得清楚?综合素质应该考的是歌手的智慧,检验测评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观点,提出一些带答辩性的问题,比如,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对声音表现力的见解;对本种唱法和他种唱法本质特征、作品风格把握的思考;自己在学习声乐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达到的效果等等。

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篇4

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具有我校特点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导中小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8号)、《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及灵璧县教体局关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小学生毕业标准要求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应按照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特长六个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从而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办学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二、基本原则

砂坝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的制度、标准、内容、方法等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

2.激励性原则。评价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及时给以鼓励和肯定,使之强化,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注意激励学生。

3.差异性原则。评价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要关注学生个体间差异和个性特长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

4.科学性原则。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注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力求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公正、公开,努力提高评价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

5.参与性原则。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要尊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评价活动变成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标准 1.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关于“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工作分类推进与评估指导意见》中关于“形成学生学业质量定期抽样监测的制度”精神,确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基础性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和个性特长发展目标三个方面,具体分为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特长六个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

2.综合素质评价要在中小学学生综合表现翔实纪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表现翔实纪录是指能够表明中小学生在学校期间多方面素质及个性发展状况的关键性材料,特别要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综合表现翔实纪录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考试成绩。指小学非毕业年级期末学业测试、小学毕业年级毕业学业测试和初中非毕业年级期中、期末学业测试及初中毕业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其中测试成绩和考查科目的成绩,主要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的学业状况和学习成绩以及技术、科学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的测试结果,也是考试成绩的主要内容。

(2)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活动成果、感悟和反思等。

(3)个性特长与获奖情况。参与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竞赛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及见义勇为等方面获得的表彰、奖励及证明特长与潜能的材料。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市(县)级以上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市(地)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在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荣获市(县)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创造型中学生”等荣誉称号。

(4)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5)学习成绩与能力。在质量监测和毕业学业测试过程中取得较好成绩;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科学、技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6)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7)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8)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中小学生学籍档案和学校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内容和要求所做的关键性原始记录是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综合性评语+等级”的方式呈现。

(1)综合性评语。评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

(2)等级。用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描述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评为“待合格”时应极其慎重,必须要有充分资料予以支持。

4.为了便于操作,在具体评价中将六个维度化为十二个要素,将关键表现记录细化为若干个关键评价点,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行搜集详实表现记录材料并提交给评价小组进行评价,并评定等级。

四、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班子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指导全校各年级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监控评价过程,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处评价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2.各班级也要成立班级评价小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负责落实评价方案,制定实施细则,任免班级评价小组成员,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认定评价结果。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人员需班级学生一半以上认可,方可入选。班级评价小组负责对班级中的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评价委员会及评价小组的人员组成必须具有代表性,人数应在5人以上,任课教师在对应评价班级任课时间应在1年以上。

五、工作程序

1.宣传培训。学校应就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程序、方法、过程、制度等内容,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学习并进行培训,做好宣传动员和培训工作。

2.组织自评。学生依据《砂坝小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所列的评价标准写出自评报告,整理并提供相关证据,确定六个维度的自评等级。所搜集整理的有关材料要求提供完整的原始记录,保证材料的真实性。自评报告应如实总结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字迹工整。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又是参与评价活动的重要主体,所提交关键性材料和自我鉴定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

3.班级评价小组负责审核学生的个人评价材料。

4.组织班级学生互评。各班分二至三组开展互评。先由学生自我介绍自评意见,出示相关表现材料,然后同学集体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六个评价维度共十二个评价要素分别根据各要素的权重打出得分,得出互评等级建议。A等达60%以上的记为A等,A+B达60%以上的记为B等,A+B+C达60%以上的记为C等,否则记为D等,对每个学生的互评情况应单独形成评议记录材料,供班级评价小组参考。

5.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学生每学期和每学年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撰写描述性评语,并以等级形式呈现评价结果。

6.班级评价小组评审。根据学校制定的评价标准,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意见,以及各项客观佐证材料,班级评价小组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初步确定学生的各项评价等级,并将评价结果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审议后,对被评定为A等的学生名单应及时在学校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接受监督;B、C、D等级的学生,由班级评价小组及时以通知单或其他形式告知学生本人和家长。

7.收集反馈意见,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进行复评。再次公布复评结果。对有重大分歧的评议意见,应提交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集体审议裁定。

8.撰写综合性评语,填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整理相关材料归档,待学生毕业时,一并归入《毕业生档案》。

9.总结上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每学年末将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写出书面总结与《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名册》(电子文稿)一并报市教育局评价领导小组备案。

六、评价结果的使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是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1.作为毕业依据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如果“道德品质”被评为“D”等(待合格),则不能毕业。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首选条件,是学业考试成绩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条件。

2.作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七、实施要求

1.评定主体要多元化。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学生自评、互评意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建立诚信协议书制度,教师和学生应签定诚信协议,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客观公正评价学生。

2.确定等级应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实际水平,并与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实际分布状况基本相符。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注意以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内容为抓手,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及时将相关数据和评语做好记录,同时应充分参考学生和教师提供的关键表现记录和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状况资料,从学生的整体表现入手把握所评价的等级。

4.班级评价小组要客观公正的对待学生自评、互评意见,参考自评、互评所提供的信息,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进行等级评定,撰写综合性评语并逐一签名。如果出现经过讨论后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应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得出结论;如有重大的原则性分歧,应提交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并逐一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上签名。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讲诚信的教师和学生,实行责任追究。5.评价结果应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应进行核实与裁定。公示制度要得到保障,对评价的结果,被评定为A级的学生名单应予公示,其他等级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评价结果经公示后,校长应签名并加盖公章,存档备查。

八、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1.对借读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原则上在其就读学校进行,就读学校要对借读生认真评价。

2.对弱智生、伤残生的评价,根据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本方案进行评价。

3.本方案自2015年9月1日起执行。

综合素质评价总结 篇5

综合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是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我校在接到上级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之后,认真领会其内涵,以为学生发展为原则进行学习,深刻体会,最后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学校的方案并进行认真评价。总结如下:

综合素质评价是以激励为主导、以评价为方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体现对学生发展负责全面评价学生有效手段。

测评领导小组对评价方案进行学习和研究,为了能让此次评价做到公正、公平、真实、客观,让每位教师了解评价的意义,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大会进行宣传和部署。经过学习,全校教师对评价工作有了深刻地认识,并达成一致共识,即评价公正、公平、客观、真实。一定要以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认真完成好评价,以此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我们也发现,通过宣传教育,教师们很关心、关注测评工作,全员参与到测评工作当中,并做到认真、准确、公正、公平。三. 细化方案、综合评价

在进行学习、部署之后,我们对教育局的文件进行分析和细化,对具体评价提出这样的要求:

1、学生自评(提供个人实证材料)

(1)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细则,使学生接受其中的评价标准,理解评价内容,并能按期要求操作。

(2)学习评价细则,并能对照细则进行自检。

(3)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对照评价细则在校集中完成自我评价。2.学生互评

(1)集中学习学校互评评价标准,做到每个同学全面理解评价内容。(2)同学之间能够运用互评细则相互监督、互相提示,达到共同依据评价细则规范自己。

(3)班主任教师统一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集中进行互相评价。3.小组评价

(1)让全校教师对小学生综合评价有明确认识,并能将评价理念渗透到平是教育、教学中。(2)不断地用评价标准引导教育学生,并能用评价标准督促学生、规范学生。5.学校总评

(1)学校评审委员会在新生入学后就要及时宣传综合评价工作的意义及学校评价细则,让学生、教师、家长了解 评价内容,并将评价标准作为规范学生,教育学生的指导性纲领。

(2)用评价标准跟踪、教育每位学生,并及时引导、教育学生。

(3)评价委员会依据评价标准将对每个学生做好最后的总评工作,及时、公正、公平的寓意每个学生一个准确地评价,为学生升学奠定基础。四.及时汇总、认真反思

评价工作在测评领导小组、学生自己、学生家长、教师们的共同努力进行。通过这段时间的评价,我们感到评价并不复杂,但它关乎与学生身心发展,是对每个孩子的公正定位。但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

1、我们学校规模大,学生多,每年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量大、任务重,如何在保证不影响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圆满完成素质测评工作,将素质测评工作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讨与落实。

小学 综合素质 答题 篇6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总结一下就是“提素、个性、创两全”。在这五点中,后四点是经常考材料分析题的考点,大家在备考时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自我教育。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对于这一点在材料分析题中考的较少,大家可以以单选题的形式备考,理解每一个规律的含义即可;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第三节、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包括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总结一下就是“学生反建社”:学生是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反是指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建是指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是指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由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2)由于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

(3)由于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所以教师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最后,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教师行为的转变可以总结为“你我他它”:你是指学生,对待学生尊重赞赏;我是指教师对待自己要反思;他是指对待同事要合作;它是指对待教学,要帮助引导。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读你文化提醒你:以下考点常出现于材料分析题中,材料分析题有3小题,共42分。其中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和文学作品会各出一道材料分析题,分布于30~32小题。

一、必背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其含义:?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5.现代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6.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基本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基本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基本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综合素质 篇7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分体现肯定性、激励性,使语言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鼓励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可以延迟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公正评价的同时,要注意鼓励性语言的应用,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拒绝指正性、否定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好表扬性语言的度,防止教师过度的激励性评价造成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产生低估,使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的心中贬值,使学生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造成情感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评价要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正确把握学生自尊心形成的独效性,适当的应用对比性评价。在给予优秀学生高度评价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向优秀学生看齐的意识,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另外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本身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求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进行评价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生间互评。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人手,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能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爱好、性格、品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一定要善于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评价学生,不能要求学生都十全十美,那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才”。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深刻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评价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有言语、数理智力这两种智力以外,还有其他几种智力,即: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单一评价是不客观的。正如传统的考试、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潜力和表现没有什么预测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对待每名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相对适应的方法,旨在承认差异,相信每个学生独特的智慧和潜能。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是评价能否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

3.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突出发展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与评价目标。评价的效果要能产生情感的互动,评价的内容要儿童化、理想化,应努力的体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今的评价方法很多,按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评价的参照标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还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方法都必须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综合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求乐趣,在乐趣中见真知,所以要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评价的手段调节和完善实践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人文价值结果,实现情感、态度的重塑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最终结果,要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绩效的目标,使学生本身建立起“自我剖析系统”。

无论何种评价都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所以发展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应该淡化学生发展过程终止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它也体现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正确道德取向的形成。发展性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要熟悉和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孩子的价值观去衡量学生,要蹲下来观察学生,要把语言说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去。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要拓宽到对学生的情感和日常行为评价的领域,对学生的品德、兴趣、动机、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科学指正。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者的目标。敏锐的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实践创新的生活中去,是每一位教者的着眼点。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教者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而积极的、友好的、客观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在活动中大胆实践,勇敢创新,对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创新起到了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差异性,重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突出“评价的鼓励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活动中的态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是否有创新表现,而不要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具体应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档案袋评价、设计工具评价几方面入手。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操作如何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他们又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他们活泼、天真、有思想,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们在自评、互评或对小组进行的评价中,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观。恰当地使用这些评价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生自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果、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有着自己的观点,或欣赏,或失落,或信心十足,或有点不如意,这些都会以自评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句简短的话语,一句鞭策性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的自评不相同,一个人不同时刻、不同活动的自评也不相同,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学生自评时,应侧重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重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情感撞击,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是自评中的一句肯定性的话语、一句激励性的言语,为自己树立了再次实践的勇气,指导学生再实践,再创新。

第二,学生互评。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还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从而解决了问题。在次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友好的、客观的学生互评正是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实践的喜悦,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突破提供了动力。学生互评时,要积极地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如实的、友善的评价:“你真棒!你的观察能力可真强!”“你设计服装真新潮,色彩鲜明,我很喜欢。”“××最棒,他做事执着,有耐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地方口音太重,今后要注意改正。”要让学生积极评价,乐于评价,乐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可在评价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挑战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能综合所学知识,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学生对小组的评价。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互学、互教、互帮的过程。因此小组同学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实践能力、有没有创新精神,成了学生对小组评价的着眼点。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的态度、动脑筋的程度、合作性、知识性、技能性几方面对小组同学进行整体评价。强调综合性的评价,提倡全面的评价,使学生为自己所在小集体的成功感到喜悦、为小集体的不足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的评价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以后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对于学生的情感来说,这也是一次情感沟通的升华,可有效地指导了今后的实践创新。

2.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教师评价应强调“两个侧重”

第一,侧重观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是在动态地变化和发展着,而教师就应该随着这种动态变化适时地进行评价,这种适时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影响很大。在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愉快地、积极地、有创意地去完成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及时的,关注性极强的评价。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侧重观察,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意发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注意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意捕捉学生的创新举措,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他们一起品位成长的快乐。

第二,侧重语言的艺术性,激励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沟通、碰撞的过程。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这是肯定,是点拔,是启发,是鼓励……他激励着学生的创造、发展、创新、可见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其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作用更是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美妙的、坦诚的、富有激励性的,如春风化雨一般细致入微,如动听的琴声一般扣人心弦。这样的语言,可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并能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建立在持久的、朋友式的家长评价

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除来自于学校、社会外,还来自于家庭,学生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因此,家长评价是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因素。这种评价应是持久的,因为长期的观察可以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评价,可对孩子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这种评价形式应是朋友式评价,因为孩子们更喜欢与家长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提倡互相关心、平等互爱和坦诚沟通,不喜欢封建的“家长式的管理”。有了亲情做基础,再用友情去浇灌、去沟通,这样的家庭才是最融洽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亲和力”的,这样的评价也才是最有指导性的。

4. 设计工具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评价工具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设计的。都是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倡导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如:活动成果的展示材料、应用资料的展示材料、自我反思的展示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过程。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这对以后的发展也是一个激励,一个促进。从而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探索,热爱实践,热爱创新,愿为自己的档案袋中装入更加璀璨的一页。这实现了档案袋评价的指导性。但我们更提倡学生独立动手设计评价工具。因为设计工具本身就是动手实践,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实践中创新的一种表现,评价中所使用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起到了促进、指导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的评价都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为目的的。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无论是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的确立,乃至整个活动的过程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的意识及开放性的思维,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估的作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似乎学生在“动”而实际上从活动的设计,每个过程的进行都是老师在“导”,如何引导、指导、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教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是心中有数的。

学“方法”重“体验”。转变落后的评价理念,不再以单纯的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再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成果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满足学生积极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采用的是教育性学生评价模式,既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的学生评价,强化了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侧重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验收“成果”时要融入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展示、实物展示”,诸如:图文并茂的展板,多媒体演示,网页以及小创造、小制作等物品。而当我们验收实践活动的成果时远不止这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孩子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我们要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在评价孩子的实践活动成果时,要更新观念,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孩子作品中所渗透的个性化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星光。

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时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满足学生创新心理需要,如“实际操作”、“制作科技作品”、“开展小发明”、“科学调查”、“组织考察”、“撰写科学论文”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又以某一具体的细小实验,“一个小作品”或“一个简短的小报告”中观察、发现、比较、评估、欣赏,在肯定中去欣赏,在评估中提出建议,创新意识往往随着实践的过程产生突破旧的习惯思维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促进了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验收成果时融入欣赏,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第二,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反思。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互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这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的自主性,使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在展示“实践成果”时,会对自己的所得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精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我们在评价时积极鼓励,肯定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反思。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实践活动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活动所得和评价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自由表达思想,表露感情,表述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教师在评价中也应及时反思,即要以一个欣赏者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要以不同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既激励创新动机和情感,又要防止学生自我陶醉和盲目乐观。教师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的反思,使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又从未来社会需要发展出发,评价学生不求全责备,简单套用标准,而是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天赋和特长。

四、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如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进步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活动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凭借反馈反思,挖掘新的课程资源。评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它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三者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课程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在每一次活动领域结束后,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中的得失,教师则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并依据反馈信息,恰当地规划未来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在不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中可能会产生新的主题与挖掘新的资源,而且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难以预设的问题,将会形成更多的探索的空间,这样无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领域与时空更加广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生成性,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富有成效。

第二,全方位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考试转、只以分数定成败的局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重大挑战。同样的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上课,前一节的教师还在为学生不举手发言而发愁,而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却争先恐后地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只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能够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评价也不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动手实践的能力,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提供一个专题让学生研究,专题涉及的知识广泛,学生围绕专题搜索信息、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题性的研究和团队式的成果汇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会积极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加上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及教师的、家长的、社会上的评价,使学生有效的发现和发展潜能,自然使教学实效显著。

2.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参与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综合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表达和交流,它能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而综合性的评价从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设想,从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只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而这些更激励学生将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内在整合,涉足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融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必须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和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其他课程不断完善与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注重主体性人格的张扬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信。要把评价作为学生感受成功、烦恼和挫折的主要参照物,要充分的认识到积极的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

关键词:综合实践,综合素质,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光富,李森,金玉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0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篇8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中高考;学业水平测试

一、综合素质评价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学生教育问题,意识到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开始对学生综合素质问题予以关注。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素养、身心健康、情感态度等重要核心素养的集合。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呈现学生状态,以不同阶段学生成长所设定的综合素质的各项指标为评价依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本质是个性发展评价,同时又是真实性、过程性评价、内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人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学会学习,终身发展。

第四,综合素质评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都要目标、导向和鼓励,评价要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二)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

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评价为现代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迅速,在我国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得到发展,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后,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才逐步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我国,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2014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中明确提出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首次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式纳入考试招生制度框架内。2014年12 月 16 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评价程序分为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步。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它与学业考试、中考、高考等外部评价互动、结合,共同构成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关系

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合格毕业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教育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考核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涵盖学业水平考试

通过列表对比发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涵盖了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八大学习领域。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学习能力维度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成绩测评,更侧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2.综合素质评价无法取代学业水平考试

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质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无法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所以统一组织的标准参照性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能更客观采集学生学习信息,监测学校教学的质量。

3.学业水平考试难以覆盖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素养维度很难在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下描述恰当,把学生道德素养归入学生的学业水平则的确不合时宜。

4.学业水平纸笔考试无法替代综合素质评价

纸笔考试不可能全面地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所期望的教育目标,不能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测量准确,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高考的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关系到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化的学生评价实践活动。关于综合素质评价争议焦点是否应该将综合素质评价纳人以中高考为核心的选拔系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背后观念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提出的初衷在于倡导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特征特性描述,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高考的结果是数字分数为高等学校选拔合适的新生,是以甄别和选拔为根本目的。

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缘于先天察赋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后天教育环境的不足,会限制甚至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空间转化成现实的發展水平。专业化和公平是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高考挂钩的前提。中高考的选拔性体制则要求所有学生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遵循共同的框架和标准,综合素质评价指向的是个性化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林珑..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考试2009(4):14.

[2]黄志红.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6.

上一篇:物料仓储管理下一篇:浦口小学2013年平安综治双月宣传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