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有感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富论有感(精选4篇)

国富论有感 篇1

——“看不见的手”和分工理论

1.斯密及其作品

说起亚当·斯密,我们总会想起他遗留给后人的两部巨著:《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正主要是这两部作品塑造了斯密在西方经济学中如同孔夫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标志着斯密已建立起其自己的一套哲学与经济思想理论体系,也正是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的研究兴趣开始逐渐从早期的道德伦理学转向政治经济学,并通过对政治经济学这个新兴学科的研究最终写出了《国富论》,从而为他在西方经济史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

1776年,乾隆皇帝65岁,“乾隆盛世”即将结束,清王朝正在有盛转衰。而同样是在1776年,后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英国的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而《国富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它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和市场机制方面的论述。

2.“看不见的手”

在斯密的理论里,他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每个人都是自利的,那么,社会的福利怎么得到保证?斯密论述到:“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其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说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因此,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个人私利的同时,也就无意识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这一论断在今天看来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对于当时收到限制的产业资本的成长而言,对于那些政府和计划的信奉者而言,斯密所代表的古典传统仍然是值得借鉴的。

而自私就代表人性之中的丑恶吗?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私是保证“看不见的手”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但是它并不代表着人性的丑恶,甚至我们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它视作社会进步的标志。因为这里所说的自私,并不是说一个人的品

行不好,而它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天性。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并不完全等同。如果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时刻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将其放在集体或者国家利益之上,那就是斯密所说的自私自利,而我们现实生活中说的自私自利更多地与损人利己联系在一起。

2.分工理论

《国富论》的另一方面就是揭开了国民财富增长的秘密,而解开这个秘密靠的就是他天才般的关于分工的论述。他讲到:“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起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有一种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很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很多人的工作。”

在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分工是增长的源泉。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大的产量。更大的产量就会带来更高的工资,并增加人均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并随之带来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又进一本促进分工。斯密就是这样从分工入手,找到了解释经济增长的起点,并且将经济增长描述成了不断循环的过程。

此外,他还指出了市场的范围会限制分工的程度。“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的经典论断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斯密定理”,该定理为鼓励市场开拓和国际贸易的政策找到了基础。我们不得不钦佩这个定理的远见性。比如在中国,宋代以前开放一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和经济繁荣的原因。从宋代开始,中国趋于保守。明代海禁以后,中国彻底放弃了全球化的机遇。鸦片战争是的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而中国再次主动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去,则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3.浅议斯密理论一个方面

仍然记得一部名叫《美丽心灵》的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剧中的主人公纳什正是凭借对斯密相关理论的批判,从而极大推动了博弈论这一广泛应用于生物、军事、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学科的发展,并提出包括纳什均衡在内的一系列定理,使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知,经济个体并非时时都是“利己”的,例如当年格兰仕进军微波炉市场,并非表现为与业内其他厂商“和睦共处”以获得大家都能接受的利润,而走的是以价格战这一主要手段快速进入国内、国外市场并最终蚕食到了巨大市场份额、提高品牌认知度的线路。

读书笔记——读《国富论》有感 篇2

国富之道

作者: 学院: 专业: 年级:

学号:

书目名称: 《国富论》 成绩: 日期:

中国人民大学

书目简介 《国富论》,原名直译为《诸国民之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书中,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这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

摘 要 《国富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著作之一,通过阅读本书,笔者感受到古典经济学中经典理论的瑰丽,也见识到古典经济学家洞察经济社会的敏锐。笔者重点学习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经典分工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并在学习同时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书中一些观点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旨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加强自我审思能力。

关 键 词 劳动 分工 资本积累

在现在的大学里,哪怕不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上过高中政治课本第一册的同学,就不会不知道亚当·斯密和他的《国富论》。而在高中较为简单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以及其对世界的重大意义。寒假阅读了《国富论》,则是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以及他较为系统的经济学思想。

纵观本书,亚当·斯密从“何谓财富”出发,解释了他对财富的理解和定义,阐述了他的财富观和货币观,由此推翻了当时“重商主义”的错误前提,为自己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石。《国富论》开篇第一句即是“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而在亚当·斯密以前,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重农主义则认为金银不是财富,土地生产物才是财富。可以说,亚当·斯密第一个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生产性劳动创造的生产物,包括金银在内,都是财富,人类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以这个概念作为开始,亚当·斯密衍生出了“如何创造财富”的研究,他提出生产力是由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所组成的,并进而细化分析。最后,他回答了“如何维护财富”的问题,提出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价值,并最后衍生出对正确政府职能的探讨。这个写作过程以“财富”为源头而顺序衍生的,讨论了财富从产生、扩大、流通、实现社会价值等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出了对财富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从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到国家的致富之路,无一不是为了国家的富裕而作,可谓一部真真正正的探寻“国富”之书。

而通过反复阅读,我发现,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与资本积累的论述有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也引领着我去重新理解分工和资本的概念,并在新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人民大学

一、劳动分工

(一)分工的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分工?斯密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有交换物品的需求,因为一个人无法制造出所有自己所需的物品。而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以自己较为擅长制作的物品去交换所需的东西,对自己而言更为有利,因此人们开始专心制作自己擅长的物品去与他人交换,也就形成了分工。然而,交换其实是一个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社会的行为,因此这样的分工也不是在现代才出现的。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在原始社会,最初是有两群野人,偶然的有一次,一群野人打到的鹿多一点,一群野人打到的狼多一点,鹿多的那群野人想吃点狼肉,而狼多的野人想吃点鹿肉。于是在两个头领叽里咕噜的一通讨价还价之后,一个头领付出了三头鹿,得到了四头狼,而另一个头领付出了四头狼,带回了三头鹿。大家吃的很满意,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几千、几万,甚至可能几十万年之后的我们在研究他们当初的行为的时候,竟然会高呼:原来最初的交换就在两个头领边叽里咕噜边比划的时候完成了。

两群野人后来便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群野人专门打鹿,一群野人专门抓狼。大家都对捕鹿或者捉狼的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总结、实践,并且在族内开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传授技艺。这样的结果是:两个部族每天捕获的猎物的总量不断增加,以至于这两群野人无论如何努力,还是吃不完这些猎物。慢慢的,兽皮被他们发现可以御寒,这样逐渐有野人加入了兽皮加工,并使之成为一个行业,而相关的用兽骨制针的行业也得到了发展。

所以交换和分工应该都是早已存在的,如果说交换是一切经济行为的起源,那么分工可以说是不同社会形态变化的助推力之一。

另外,斯密认为,人拥有不同方面的技能,不是劳动分工的原因,而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试想,当初两群野人如果打到的猎物的数量种类正好颠倒,那么他们的专门技能就会不同。

但是这个观点,斯密在论述的时候其实也有矛盾之处。斯密在写分工的原因是交换时说道,“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矢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矢,与他人交换家畜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盎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矢为主要业务,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1这里的逻辑是善于某物因而专于某物以实现更大利益的交换,所以在这里,善于某物(即人不同方面的技能)是劳动分工的原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5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二)什么是分工

斯密在阐述分工的特性和优点时,以扣针制造业为例,如果一个工人以其一己之力,一天可能最多做几枚扣针,甚至一枚也完成不了;但假如将工人分配到扣针制造的不同环节,使每个工人只针对一项环节展开工作,比如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那么即使该工厂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要工人按照要求勤勉工作,那小工厂也能制造出四万多枚扣针,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人制造了四千多枚,这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来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显著的。

而在解释为什么分工可以极大提高劳动生产力时,斯密是这么说的:“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2

在这三个解释中,第一个是最容易认可的,一个人专于一物一技能,那么他在这件事上就具有比不专于此的人更专业的水准和效率;第二个解释,斯密在具体展开时,认为分工减少了一个人做多项工作时转移的时间浪费,但斯密认为这种时间浪费是由于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这一点有些出乎我意料。因为当提到人们在转换工作时造成的时间浪费,我们会下意识的想到应该是由于一个人无法精于多项工作,因此在转换工作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适应新的工作,而可能没有考虑到由于人类的惰性和懒散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即有些员工在转换工作职位之后会出现一定的懈怠消极期;第三个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机械的发明,这个观点非常有意思,因为人们往往会说,科技的进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但为什么生产力发展了,科技就能进步?我想斯密的这个解释很有说服性:分工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将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而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会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也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三)疑惑与思考

然而,在阅读劳动分工的时候,我不免会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反思斯密所提出的种种观点,其中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相符合的部分,也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1.农业的完全分工是否能够实现?

斯密认为,农业上种种劳动,随季节推移而巡回,要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事实上绝不可能,因此农业不能实现完全的分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永远比不上制造业的速度。但我认为,之所以以前的农业无法实现完全的分工,是由于劳动工具的落后。从 2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2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来看,假如劳动工具能够实现机械化,那么对于农业这样的劳动对象来说,即使劳动者同时从事多项劳动(北美农场的农民在农忙时进行农作、农闲时从事其他工作),也是能够实现农业的完全分工的,比如有专门播种、专门杀虫、专门采收的人员,但他们同时也有其他工作。2.生产资料的富余=社会富裕?

斯密在论分工时说道,“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身所需数的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一切其他劳动者的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着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的物品,他能与以充分供给;他自身所需的,别人亦能与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3

但其实我们看到,不论是在斯密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由于分工而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富余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富裕。因为并不是每个劳动者生产的产物都归自身所有,事实上归为资本家所有,因此也谈不上以这些劳动产物来换得他人的劳动产物。在这里,我认为斯密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选择性地忽略了资产阶级剥夺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因素,而试图去粉饰当时社会已经呈现出来的阶级矛盾。3.个人才能是分工的原因还是结果?

斯密认为,个人才能的不同,是分工的结果。但就斯密自己论述观点时也提到,一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畜兽肉为酬,于是他终于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其实这又是才能造成分工的表述。所以个人才能与分工孰先孰后,亚当·斯密本人也存在着判定的迟疑和不定,因此不能简单的划定因果关系。

二、资本积累

怎么样才能实现财富的增长?这是经济学最为古老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在书中,可以说亚当一直围绕着资本积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这一中心话题。相比交换和分工而言,资本积累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此想要真正理解亚当·斯密的有关资本积累的思想,还得从最基础的开始。

(一)什么是资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中说道:“他所有的资财,如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仅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 3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3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4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抽象出亚当关于资本的基本定义:即人们资财中可用于获取利益的部分。

紧接着,书中又说明的资本的类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可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物品,然后卖出去以取得利润。这样使用的资本,在留在所有者手中或保持原状时,对于投资者不能提供任何收入或利润。商人的资本不断以一个形态用出,以另一个形态收进;而且也只有依靠这种流通,依靠这种继续的交换,才有利润可图。这样的资本可称为流动资本。

资本又可用来改良土地,购买有用的机器和工具,或用来置备无须易主或无须进一步流通即可提供利润的东西。这样的资本可称为固定资本。

当然,这是亚当·斯密从个人角度出发而说明的资本的含义。那么对于国家或社会而言呢?“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总资财,即是其全体居民的资财,所以,亦自然分作这三个部分,各有各的特殊作用。”5这里说到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留供目前消费的、不提供收入或利润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因此,从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等式:

国家财富=留供目前消费资财+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而在这个等式之中,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需要通过资本来加以补充,因此,增加国家财富,无法依靠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而是需要通过资本的积累。自然而然地,我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如何增加资本?

(二)资本积累的途径

1.分工促进资本积累

从根本上而言,资本积累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如何提高生产力水平,在前面一节业已提及,即劳动分工以及分工引起的机械的使用。这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具有伟大意义的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合乎逻辑,而且符合厉史发展状况。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吸收了这一正确观点。”6

分工简化了劳动的动作,劳动者技艺大大增进,并节省了劳动转换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利于机械的创造和使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分工日趋细密时,就会有更多人从事发明适合于各人各行劳动生产的机械,而这些机械也就更利于被发明和使用。当然,不论是劳动者劳动,还是机械生产,都需要一定的资本作为前提以用于支付劳动者的薪资和机械发明的费用。因此需要有预先的资本积累。亚当·斯密在书中也写道:“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预蓄的资财愈丰裕,分工就能按比例地愈细密,而分工越细密,同一数量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7所以,分工和资本积累并非是单向的作用关系,而是双向的促进。分工的细化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机械,45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3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4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6 李荣昌.亚当·斯密的资本积累理论评价[J].上海经济研究,1986,04:18-22.7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12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本;而反过来,分工细化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也会进一步推动资本的积累。

既然劳动分工是资本积累的深层次的途径,那么必然也有较为明显或直接的资本积累的方式。

2.财富分配促进资本积累

亚当·斯密认为,“无论在哪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是用来供给国内居民消费,给国内居民提供收入,但无论出自土地或出自生产性劳动者之手,它们都是一出来就自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往往是最大的一部分)是用来补偿资本,补充从资本取出来的食料、材料和制成品;另一部分,则或以利润形式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或以地租形式作为地主的收入”8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亚当·斯密将国家生产的财富去向分为两部分,一是补偿资本,二是作为利润和地租。

就土地生产物而言,在过去的欧洲,由于封建地主占有绝多数土地,因此几乎所有的土地生产物最后都归于地主所有,而在过去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土地生产物中仅有极小部分用以补偿耕地所用的资本,绝大多数作为地主的利润或地租。而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已与过去发生巨大变化,在全部土地生产物中,地租所占的比例很少超过三分之一,有时还不到四分之一。但以数量计,改良的土地的地租,却大都已三倍或四倍于往日;但是在年生产物中取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和往日年产物的全部比较,似乎就有三倍或四倍之多了。因此,在农业日益进步的时代,就数量说,地租虽是日增,但对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却是日减,也就是说,资本对于土地生产物的比例,大大增加。

就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而言,古代欧洲贸易很少(相对于17、18世纪而言),制造业简陋,所需资本极少。可是它们所提供利润却相当大。“古时利息率很少在百分之十以下。这可证明他们的利润必定足够提供这么大的利息。现在,欧洲各进步国家的利息率,很少在百分之六以上;最进步国家的利息率,且有时低至百分之

四、百分之三甚或百分之二。”9而作者生活的时代,制造业迅速发展,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制造所需要的资本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一商品相对与过去所能提供的巨大收益在减少,制造业所能提供的利润也就相对减少。从利息率来看,也证明利润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是下降的,也就是说,资本对于生产性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年产物的比例在上升。

既然作为用以支付地租和利润的资财的比例下降了,那么上升的即是用以补充资本的部分的比例,也就达到了资本积累的目的。所以,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种国家财富分配方式的变化是促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也反映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传统的以土地生产物为财富来源,已越来越失去其号召力。而地主所占财富比例的下降,新兴资产阶级所占资本比例的上升,也反映出不同阶级实力的变化,也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必有一场阶级利益斗争的较量。这也利于我 89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4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6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

们更好地去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节俭的美德促进资本积累

虽然亚当·斯密认识到了分工及机械的使用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但对于资本积累的直接方式,亚当·斯密有着他独特的观点:“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个人的资本,既然只能由节省每年收入或每年利得而增加,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资本,亦只能由这个方法增加。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10

斯密认为,节俭可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从而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他们的劳动既然可以增加工作对象的价值,所以节俭又有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的趋势。所以节俭可以推动更大的劳动量,更大的劳动量则可增加年产物的价值。

而在现在看来,亚当·斯密的这个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无论怎样节俭,节省的作用是有限的。光靠节省不能省出足够用来雇佣他人劳动的资本,况且他们会用于其它消费或者交税。那么,大量的资本到底是怎么来的?允许这“工资-利润-地租”三位一体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怎么来的?对此,忽略下层社会历史的斯密没有办法、或不愿意给出解释,毕竟,在资本起源的说法上一个小小的矛盾,并不会妨碍他对于产生了经济大发展的商业社会的礼赞。这也足以显示出,作为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难以突破其阶级瓶颈和时代局限而真正认识资本的本质。

三、结语

对于经典著作,我们应是心怀敬畏,虔诚地学习其中伟大精妙之处;也应心怀大气,宽容地看待作者的局限之处。虽然《国富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分工应是早于交换出现,而非亚当·斯密认为的交换早于分工,比如资本积累依靠节俭等等,但是更多的,是他提出的经济理论对后人的无限启发。

国富之日,吾等求之;国富之路,吾等觅之。《国富论》对我们中国,仍有启迪意义。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认了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这无疑是向亚当·斯密的致敬;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日,中国改革该向何处去,如何调控流通中的货币,如何处理人口压力与资源问题,这些问题,虽不能从《国富论》中直接寻求答案,但我们可以寻求像亚当·斯密那样的思考

作者签名: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第136页,亚当·斯密/著 郭大力 王亚南/译

读《国富论》 篇3

敖旭龙

这月份我读的是史密《国富论》,此不仅基础,而且经典,学习方法是从基础开始系统引导,深感畅意。

读完《论分工》、《论分工起源》、《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前三章后,一种恐慌的力量却令读书嘎然而止。躺床上,于辗转反侧间,探究如何读经典。

大学期间,也曾读过《国富论》,同是激情澎湃,充满浓郁的求知欲,但通篇读下来,几乎没任何收获,囫囵吞枣而已。通读萨缪尔森第十六版《经济学》,也是模棱两可,虽然后来重复读,有些一知半解,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

既然有前车之鉴,就应当避免重蹈覆辙。

今天一大早起来前10 天以来,决定暂停阅读后面内容,再次阅读前三章,达到能用最简单词汇概括三章内容为止。我的概括依次是效率、交易、市场,并总结出几句耳熟能详的话: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私自利,彼此获利。产生几个问题:分工起源互通有无外,有多少来至人偷懒的倾向,因为分工提高效率时,也相对减少劳动付出。为互通有无这一客观解释融入偷懒等主观解释;斯密似乎对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分工解释有些模棱两可;除交易成本影响分工外,如何规制道德因素?如解释学术腐败。如何确定自由市场概念;如何理解分工与企业规模?

枯燥之余,庆幸还能发现调侃斯密的地方,如第三章最后部分对中国理解多少有些牵强。

阅读名家之言,自我解答部分疑惑,如规模与分工关系: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内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和生产力同时上升,而如果劳动分工在企业之间发展,则企业平均规模下降,而生产力上升。

研读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自身浅薄,只是激发了学习尽头,开始具体规划数学与英语攻克。不希望几年之后,自己的视线还仅局限于文字或中文资料。

对此月的学习,自我表扬下,觉得有些活学活用。

读书就像做扣针,从头到尾一口气读下来,就像一人工人完成所有工序,读书的结果是模棱两可,工作的结果是费时费力。重点研读前三章分工理论,就像被专业分工,具体安排做某事,专题研读,步步深入,类似工人熟练程度提供,效率提升。

《国富论》读书心得 篇4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所需的媒介——货币也是呼之欲出。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在“第二章: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中,亚当·斯密开创性地把资产细分为用于消费的资产(维持日常生活的产品)、固定资本(机器和设备)和流动资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货币),这样深刻透彻的见解史无前例。另外,亚当·斯密还划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剖析了人们的借贷行为,分析了资本运用方法的不同对生产性劳动产生推动作用的差异。

在“第三章:论各国财富增长方式”中,亚当·斯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给欧洲各国带来的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变革出发,研究其财富增长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的兴起推动城市的进步,最终加速国家财富的增长;第二,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于改良,更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革,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地主不愿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第三,都工商业的增加与富裕,对农村的改良与发展有三大贡献——首先,为农村的土地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农村土地的开发与进一步改进。其次,城市资本转入农村,为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还有一点往往不为世人所注意,却是最重要的:农村居民一向与邻人争斗,对雇主依附。工商业的发达,逐渐使他们获得秩序、组织、个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中,亚当·斯密总结了不同时代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关于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其一,为重商主义,是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获得的财富,相应的重商主义政策下两大主富国裕民的途径就是限制进口(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出口退税)。而亚当·斯密却在本书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更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其二,为重农主义,重农主义由十八世纪50~

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主义学派)提出。重农主义者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同样,重农主义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不为亚当·斯密所倡导。

财政问题可谓是国之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很繁琐的难题。为此,亚当·斯密在“第五章:论国家的财政”中对于财政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首先,他确定了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原则,把政府的职能界定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国民;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征税原则: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经济原则。

《国富论》共五篇内容,其中第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 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不用劳动来衡量。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斯密娓娓道来: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但是,不期而然的是,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

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从开学到现在,四十多天的时间,马马虎虎(绝不是谦虚)地看完了国富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两次受挫,不愿再读下去,或者说不愿再因为几段话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在前半段,我读得很辛苦,收获也不少。在后半段,特别是政治经济学部分,枯燥乏味,就差引起生理反应了,那一个字,一句话,耗费了我所有的耐心,在我的想象中,书早已被我撕得面目全非了。眼不见为净。要么自戳双眼,要么真的把书给扔了,撕了,烧了等等(参考一千种死法)。一想到这书是我姐夫送给我的,我就气馁了。也许正是因为他送给我的国富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才会选择考经济学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书阖上,把卷边的页用手指捋平,工工整整地放在我视线不愿停留的角落。

等厌恶的情绪过后,我还是勇敢地拿起了书,就像一个胆怯的人拿起手中的武器走向战场。没读几页,就在掂量全书还有多少页。如果再按照这样的方式读,一个学期就耗在这上面了。每个月阅读一两本经济学经典著作,我记得在报告研究生计划时,一两本是超大字体,特别显目。为了完成自己的计划,只能在质量上打些折扣了。况且还有师姐垫后呢(师姐以前也有类似的想法,可是并没有读完国富论)刀尔登说:读完国富论,我也能勉强“自满”啦。

读书笔记之《国富论》

经朋友推荐,我选择了经济学方面的名著《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此书对世界进步有极大促进作用,被西方称为经济学的“圣经”。因为时间有限,内容很多,我尽量阅读了前1/5的内容,即第一篇。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得到不少收获。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段人民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是论劳动分工;第二章论造成分工的原由;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简单来说,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就是劳动分工。意思就是制作一个东西,即便是针这样的小物件都是需要经过很多步骤才能成为实物。每一个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简单到不能再细划分的步骤都派给一个或者几个人独立去完成。那么和之前一个人负责做一个东西,效率要高很多,也就是劳动生产力提高了。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劳动生产力就会提高。每个人都会由此获益。

原文:劳动生产力最大的进步,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的应用中体现的大部门的技能,熟练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作用

货币的起源在原始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基本上以打猎为生。有些人擅长杀野牛,有些人擅长抓野狼,有些人擅长抓野兔,有些人喜欢吃野牛,有些人喜欢吃野狼。有些人喜欢吃野兔。肯定会出现以下这样的情况。某个喜欢吃野牛的人,几天来一直忍受着没有野牛肉吃的艰苦日子,在外辛苦的狩猎,可是也没猎到野牛,只能退而求其次吃储藏的野兔肉。而某个喜欢吃野兔的人,几天来也一直忍受着没有野兔肉的艰苦日子,在外辛苦的狩猎,可是也没猎到野兔子,只能退而求其次吃储藏的野牛肉。机缘巧合,他们知道了对方的苦闷,然后就用野牛肉和野兔肉互换,然后皆大欢喜泪流满面。这样的事迹越来越多,人们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发现以物换物并不是那么方便,然后慢慢出现了官方的钱币,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出现了纸币,支票。

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发明之一。它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节省了人们的时间,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比如:谈恋爱,写作,阅读,看演唱会,旅行等等。在干这些事时,我希望以后我能想起它—货币。

可是很多人视货币—钱如万恶之源,钱只是一个工具,并没有善恶之分。其实人的不太好的欲望才是万恶之源。为了填补自己的欲望,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金钱,然后再用金钱去做一些违反的事情。然而,金钱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充当了媒介交换的作用。表面上看,它驱使你去干坏事,这是错误的。趋势你干坏事的是你自己的欲望。这就像你拿了把刀杀了一个人,你却怪罪于刀。

题外话:微观经济学里说有一个准租金的概念。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它的意思和我考研时所接触到的马克思那一套是一样的。也就是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收益全都归劳动者所有,提供资本器械的资本家是没有收益的。

我很困惑,别人提供资本器械,虽不提供劳动力,总也会有收益的吧。但是我也没去问别人,一直把这个困惑像秘密一样藏在心里。想着假如哪天突然碰到有个人和我有同样的困惑的时候,那想必是很开心的。一直到前几天上了微观经济学老师的课,我也没有享受到那份快乐。(很大可能是因为只有我一个人还蒙在鼓里,哈哈)徐老师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却是受到很大的鼓动,像是受到了表扬。哎。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用途(说了对外贸易的好处)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说了城市的发展对于农村发展的好处)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最乏味的莫过去此)(论证了殖民地对英国的发展有害,特别是损害了英国人民的利益。殖民地类似于垄断)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以后有时间再看看吧。生活不只是只有经济学和苟且,还有诗和刀尔登

劳动分工促进社会发展,而劳动分工受市场大小限制,市场大小的限制可由交通的便利来打破,航运成本优于陆运,故有大海湾或支流多的陆内河的欧洲,亚洲,印度,中东地区,比缺乏此优势的非洲有发展

国富论的前提是人在经济活动的自私行为,故人选择最大化效益的行动,从而选择了别人需要的且自己最擅长的一门有利可图的专业,然后就有了贸易,再然后就有了更专业化的人。所以顺应人的自私本性,拓宽贸易,人选择擅长专业,提高生产力,故沿海等交通便利地方发达

《国富论》读书笔记

经朋友推荐,我选择了经济学方面的名著《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此书对世界进步有极大促进作用,被西方称为经济学的“圣经”。因为时间有限,内容很多,我尽量阅读了前1/5的内容,即第一篇。在这个过程中,我时常读不懂而反复的读,直到弄懂作者的心思,明白他所表达的观点,理解其中的逻辑,得到不少收获。《国富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国民财富是如何生产的,国民财富是如何分配的。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论分工

【作者观点】“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个人总结及心得】

一、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不仅形成了“术有专攻”的劳动分工,而且导致了市场交易的产生,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因此原因有: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2.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不少时间,分工可以免除这种损失;3.许多简化劳动和减缩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很多人的工作。”

三、政治修明的社会,充分合理的分工,可以使社会最下层普遍富裕。各行业因分工而产量增大,劳动者除可满足自身需求外,还能换得其他劳动者的劳动产物。

第二章论分工的原有

【作者观点】“使各种职业家的才能形成显著差异的,是交换的倾向;使这种差异有益的也是这种倾向。”

【个人总结及心得】分工是由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人与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别,更重的是分工的结果,而非分工的原因。我的理解是,在人们很小的时候,相差并不是很大,而是后天的训练,或者说分工,拉大了他们之间个性,技能等方面的差距。

第三章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作者观点】1.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2.因为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开拓的大得多的市场,所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的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

【个人总结及心得】市场过小,劳动者会因为自己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交换其他劳动者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而不能使劳动者终生专务一业。

因为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开拓的大得多的市场,所以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的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书中还列出数据具体说明水运运输成本远远小于陆地运输成本。(在很多年前,比如马车运输大批货物,不仅速度慢,还需要大量的马车和车夫,以及供给的粮食和工资,成本极高)故有大海湾或支流多的陆内河的欧洲,亚洲,印度,中东地区,比缺乏此优势的非洲有发展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作者观点】但货币却就在这情况下,成为一切文明国商业上的通用媒介。通过这媒介,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都能相互交换。

【个人总结及心得】

人们在以货币交换货时需要遵循一定法则。这些法则决定所谓商品相对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物品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例如,水的用途最大,但我们不能以水购买和交换物品。相反,金钢钻虽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须有大量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作者观点】

1.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2.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3.劳动也像其他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劳动的真实价格存在于为得到劳动而给予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数量中;而劳动的名义价格是有货币的数量构成的。

【个人总结及心得】

1.一个人的个人意义的富有不在于它拥有多少,而在于他享受了多少,他的需求得到了什么程度的满足。充分满足自己需求的人就是其个人意义上的最富有的人。

2.霍布斯说:“财富就是权力。”财富的权力不是直接的民政上或者军政上的政治权利。财富直接提供的权力是购买力,是对当时市场上各种劳动生产物的支配权。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不用劳动来衡量。一种商品所能够得的另一种商品量来估定其交换价值,比以这种商品所能购得的劳动量来估定其价值来的较为自然。当货币已经成为商业上的一般媒介时,商品就与货币交换。

3.货物的名义价格或货币价格比真实价格受到更多注意。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作者观点】

1.劳动数量最初是唯一的价格尺度。

2.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全部收入和所有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的三个最初来源,所有其他收入最终都是来自于这三种来源中的一种。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个人总结】自然价格的概念:恰好足以支付在生产、制造这种商品并将其送入市场所使用的土地的地租、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润(根据它们的自然比例)的商品价格。

市场价格的概念:通常任何商品所出售的实际价格被称为市场价格。

【作者观点】市场价格受进入市场的商品数量与有效需求的调节。

【个人总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当商品数量等于有效需求时,市场价格等于自然价格。

商品数量会自行适应有效需求。如果市场上商品量一旦超过它的有效需求,那么它的价格的某些组成部分必定会降到自然率以下。如果下降部分为地租,地主的利害关系立刻会促使他们撤回一部分土地;如果下降部分为工资或利润,劳动者或雇主的利害关系也会促使他们把劳动或资本撤回一部分。于是,市场上商品量下降,至恰好供应有效需求,价格就都升到它们的自然水平。

【作者观点】价格波动对工资和利润比对地租的影响更大。

超额利润的概念:商品价格高于自然价格那部分利润叫做超额利润。

垄断和商业秘密具有同样效果,都能实现超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可以长期高于自然价格,但很难长期低于市场价格。

第八章论劳动工资

【作者观点】自然工资的概念:劳动的产品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自然工资。

劳动工资取决于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合同。

收入和资本的增长是国民财富的增长。

【个人总结】高工资是由于国民财富的增长而引起的,而非国民财富的实际大小,因此在(经济)停滞的国家里工资不高,而最高的劳动工资不在最富的国家出现,而却在最繁荣,即最快变得富裕的国家出现。

任何一个国家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繁荣标志,是它的居民人数的增长。

【作者观点】劳动价格与食物价格的联系:劳动的货币价格受两种情况的支配——对劳动的需求;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价格。

对劳动的需求,根据其实增加、不变还是减少,决定着必须向劳动者供应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数量;而劳动的货币价格则由购买这个数量所必需的金额决定的。所以,虽然有时在食物价格低廉的地方,劳动的货币价格很高;但是如果食物价格高了,而劳动的需求不变,那么劳动的货币价格会更高。

正是由于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年份里,劳动需求的增长,以及在物质极为缺乏的年份里,对劳动需求的减少,才使得劳动的货币价格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在物质丰富的年份里,对劳动的需求更大;在物质匮乏的年份里,对劳动的需求少。

第九章论资本利润

【作者观点】利润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增加或减少状态。

资本的增加,一方面会提高工资,一方面又会降低利润。

【个人总结】根据任何一国的一般市场利率的变动,我们可以肯定,资本的一半利润一定会随之变动,利息下降利润也下降,利息上升利润也上升。此外,我阅读了《宏观经济学》,书中提到利息直接影响投资,若利息降低,企业可以更宽裕地向银行借钱,而利息低于盈余率,人们更倾向于投资,扩大公司规模,获得更多盈利。

【作者观点】城市的利润比乡村的利润低,因为城市资本多,而乡村资本少。

【作者观点】新领土和新行业可以提高利润,即使在日益富裕的国家里也是如此。

【作者观点】社会资本存量的减少回提高利润。

上一篇:五月的唯美祝福语下一篇:乡镇领导干部自查剖析材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