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通用8篇)
□刘金凤
新闻特写,就是用特写的手法来反映新闻事件。它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截面”或细节,通过多种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这种体裁,据考证,在我国发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见《新闻与成才》1988年第5期吴鸿业的《繁荣中国式的新闻特写》一文)。1963年,《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上,曾主张用“报告文学”的概念来代替“特写”“文艺性通讯”“文艺性速写”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段时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报告文学一马当先。与此同时,通讯和特写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就新闻特写而言,它发挥现场新闻的优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性。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新闻特写以其镜头感、现场感、立体感强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见诸新闻媒体。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在新闻宣传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特写的特点
新闻特写是从消息和通讯之间衍生出来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既有通讯、报告文学等体裁的特色,又有着它独自的特点。
新闻特写有如下特点:
镜头感。运用摄影或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表现方法,对所截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巧妙地“截取”和适当的“放大”,使作品具有较强的镜头感。
立体感。所谓的立体感,就是使“镜头化”新闻事实能给读者以更强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现场感。这是新闻特写的一种较为突出的特点。通过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取材,将记者的现场目击和感受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受。
特定性。这是特写在取材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特写的“特”,主要表现在强烈的瞬间性和现场感上。新闻特写的特点还体现在分类上。新闻特写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按照新闻特写的题材、写作方法,可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工作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旅游特写等。从新闻特写所体现的新闻价值着眼,可分为新闻性特写、趣味性特写、实用性特写等几类。
二、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在采写新闻特写时,我们不妨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选取重大题材 提炼深刻主题
新闻特写的题材选取对提升作品的新闻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丹尼尔·威廉斯在他的《特写写作技巧》一书中说:“只要你稍稍具有一点想象力,你就会发现,寻找特写题材是易如反掌的事。睁大眼睛,观察你周围的生活,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题目可写,你一辈子也写不完。”我们如何去发现新闻题材并进行科学的选取呢?到底哪些题材适合写特写?我们不妨听听另一位美国学者朱利安·哈瑞斯关于新闻选材的建议:
1、不平常的情况。如奇怪的事、反常现象、巧合、特殊人物,等等。
2、平常的事情。众人熟悉的人物、场所、事情;里程碑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
3、带有戏剧性的情景。如突然变富的暴发户、大笔奖金的获得者、被遗弃的婴儿、英勇抢险行为或震撼人心的险情等等。
新闻特写的选材一定要围绕主题去精选,在诸多的题材中选取一些典型、有意义、集中、生动的截面素材,进行提炼,升华主题,追求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最大化。
(二)抓准“镜头” 局部“放大” 以小见大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求作者抓准“镜头”,进行聚焦,局部适当“放大”,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要善于截取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段、剖面,选取有重大新闻价值、新鲜、新奇的新闻事实,以期使新闻特写立起来。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之夜,北京天安门广场数十万群众举行通宵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采写了新闻特写《激情十秒》(见新华社1997年7月1日电)。在这篇特写中,作者截取了香港回归这个重大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最后10秒这样一个“镜头”,通过现实与历史、北京与香港的描写及局部“放大”,突出了香港回归、百年巨变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达到了以小见大、新奇制胜的效果。
(三)细节动人 描绘得当 生动形象
新闻特写中,不但要有精彩、细腻的细节,还要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即恰当用白描、细描的手法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
细节,是指叙事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实场景、自然环境、展开情节等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作品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美联社著名记者休·马利根曾说:“把大量的细节加以巧妙的运用,就可以写出可读的新闻。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新闻中一些精彩的细节能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再现新闻事实场景,深化主题,打动读者。
我们都知道,新闻特写是一种描绘性现场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特别注重描写,用白描、细描的手法表现事件或刻画人物。特写中的描写用得比较多。描写可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工笔、白描,主观性描写、客观性描写等多种手法。工笔就是细描,是精雕细刻的写法。用于刻画人物、描绘景物。不管是工笔还是白描,都是在用文字作画,都要以表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为目的。需要作者有较高描写手法的水平,善于将白描细描并用于文中,二者运用要浓淡相宜,笔墨适当。一般用白描,即以朴实的文字,简单的几笔,就能鲜明地勾勒所要报道的人物形象。新闻特写生动反映出现场的情景和气氛,不能靠堆砌形容词来表现,而应该通过对人物活动的描述来实现。把生动的细节描述好,就会使特写显得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手法运用掌握好了,可使新闻特写文情并茂,如入画中,极富感情色彩,从而使人深受感染。
《人民日报》记者在《牡丹十里香菏泽》的旅游特写中,运用大量的描写性笔墨。其中有这样一些绘声绘色的描写:
谷雨三朝观牡丹。有幸在“牡丹之乡”遇上这么好的赏花时节,我们自是欣喜不已。次日一早,雾气尚未散尽,晨露沾衣欲湿,我们即兴前往菏泽最大的牡丹园——曹州牡丹园。入园望去,一畦畦疏离掩映的花圃,连阡接陌,花繁叶茂;五颜六色的牡丹被夜露洗去轻尘,飞红滴翠显得容姿一新;“玉版白”,玉洁冰清;“冠世墨玉”,黑紫如缎;“掌花案”,骨朵似火,几欲灼人;“酒醉杨妃”,低头掩面,娇柔妩媚;“粉二乔”,粉紫同株,宛若双娇。最为称奇的是“娇容三变”,一位正在田间修剪花枝的花农向我们介绍说,这种花初开碧绿,盛开粉红,将谢素白。
这些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抓住高潮 落笔集中 写出动感
新闻特写短小精悍的篇幅及迅速再现现场等文体特性,要求写作者抓住反映事件特征和高潮的片断集中铺陈,推动读者的视觉、感觉、联想向前发展,对高潮和关键部分写深写透,写出动感、立体感,并在高潮中戛然收笔,使人回味无穷。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新华社1997年7月1日发播了电讯稿《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的作者把“镜头”对准了英国的米字国旗和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这两个标志英国统治的景物,抓住在雨中降旗仪式的特写镜头,紧紧抓住英国最后撤离香港的几个主要告别仪式这样几个高潮,一个接一个层层推开描写,运用背景材料衬托与渲染,将新闻事实不断推向高潮。
(五)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感染读者
特写是一种描述性的新闻。作者不仅要用描写,而且要善于描绘新闻事实现场周围的各种不同的意境和人物复杂、丰富的感情,进而把描写、抒情、写景有机结合起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情达意,创造有景有意的新闻现场,把读者带到现场,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新闻特写是运用报告文学和电影、电视剧中的特写镜头艺术手法, 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特征的片段, 把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局部聚焦“放大”, 使其产生立体感、视觉感, 从而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给受众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象的一种新闻体裁。电影或摄影特写镜头“放大”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得更清更真。“放大”的方法是靠近拍摄对象, 镜头越近, 虽然进入镜头 (取景框) 的景物或人物越少;但是可以将有限的景物或人物放得大、拍得细, 对观众的吸引力反而特别强, 进入观众眼里和心里的景物和人物印象反而清晰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新闻特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手法, 能否迅速准确地截取最佳片段, 是一篇新闻特写成败的关键。截取最佳片段的有效途径是:观察细、立意高、角度新。观察细。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 它是人们获得经验、知识的方法。它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活动。感觉使人们保持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使人们获得了关于外部世界的经验认识。观察就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行的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它记录和报道事实, 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经验事实材科。新闻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查看体验活动, 简单地讲就是用眼睛采访。分为:事前观察, 指记者对某一事物变动前所作的观察, 一般都用于较大型活动, 为同步观察作准备;同步观察, 是指事物在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 具有及时、全面、准确的特点;事后观察, 是指事件发生后的观察, 要考察其现场遗迹、环境情况。观察是件很精细的事, 必须将多种观察方法综合运用。新闻特写截取的是一个“片段”或一个点。由于这个“片段”或许存在于若干点中的某一个, 或许将发生于一个点的某一时段内, 时机短暂, 稍纵即逝。因此, 记者的眼睛应该如同摄影记者手中相机的镜头一样, 随时捕捉精彩的“片段”并快速截取“聚焦”, 这对采写者自身素质的要求相当高。着名作家丁玲是这样阐述观察在写作中的地位的:“在生活中, 即使是在极平凡的生活中, 作家一定要看见旁人能见到的东西, 还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立意高。“立意”就是一篇新闻报道的主题, 是作者对所报道的事物或人物的认识与评价。“思想深一层, 立意高一等”, 新闻特写篇幅虽短, 蕴意无穷;触点虽小, 开掘深远。新闻特写受篇幅较小限制, 无法像长篇通讯那样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新闻对象, 无法全面地、多角度地表现重大主题, 如果对题材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 写出的新闻报道就会不深刻。因此新闻特写的立意十分关键, 立意的前提是以敏锐的观察与细致的感受为基础。写新闻特写必须敏锐地截取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 把时代精神熔铸在一个精彩片段的字里行间, 用简练的文字揭示出有时代感的深刻主题。特写的主题必须从小处着眼, 以小见大, 反映典型事例的精彩片段, 突出地描述最佳瞬间, 给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见一叶而知秋的感觉。角度新。从哲学的角度来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从纵向看, 有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横向看, 它与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外在或内在的、现象或本质的等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既是唯物论的观点, 又是辩证法的观点。按照这样的观点, 一个新生事物的涌现, 一个重要典型的产生, 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 都不会是偶然的, 是诸多矛盾、诸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事物的角度是客观存在的, 只等记者前去挖掘, 但是一个事物有多个角度, 它以不同形式存在于新闻事实中, 也会以各种不同的方面和形式表现出来, 呈现出复杂性, 关键在于记者能否捕捉到或捕捉的是哪一个, 这就有一个“新”与“佳”的问题。著名记者艾丰把选取新闻角度比喻为“探矿”, 他说:“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 有各种不同的‘矿藏’, 选择好的角度, 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如果说美术、摄影的角度是为了美的价值, 那么, 新闻角度的选择, 就在于追求新闻价值。”最佳角度来自记者 (通讯员) 的新闻敏感、情感和责任感。每个人由于思维方式、经验和阅历的不同, 分析、判断和选择新闻角度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件事情, 在不同的人眼里, 就会有不同的价值。即使是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环境, 面对同一件事, 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感受。选取一个好的新闻角度, 除了需要平时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和多积累外, 还应当从四个方面通盘考虑。一是尊重客观事实, 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世界, 不能凭主观愿望改变和捏造新闻事实。二是把准时代脉搏, 新闻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锐意创新。要尽可能地从宏观上思考, 在微观处落笔, 不断寻求时代性与指导性、可读性的最佳结合点, 努力培养打造具有鲜活生命力、时空穿透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新闻精品, 以揭示时代发展趋势。三是坚持正确导向, 新闻宣传具有鲜明的舆论导向性, 把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选题的出发点。四是突出读者需求, 读者的需求是新闻角度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关键因素, 角度选择得好, 读者接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 要选择最能调动读者的看报积极性和阅读欲望的角度。在观察细、立意高、角度新的基础上, 用白描纪实手法再现特定环境和事件, 就能写出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题材重大, 视角独到的新闻特写来。■
(作者单位:绥化日报社)
当下,网络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那么网络新闻写作要增强吸引力,对网络新闻至关重要。基于对网络新闻的特点、优势和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分析,在网络新闻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技巧。
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它的制作至关重要。目前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通常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在这样的版面结构下,最先呈现于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一个网络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向网站的深层内容进入,必须强化“标题意识”,在标题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让新闻标题对受众具有“不可摆脱”的吸引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达到以下的标准:一是要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要突出一条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要强调一条新闻中最新的变动;四是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该注意:一是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字的文字标题,以确保描述新闻的本质内容;二是标题第一个词对于描述新闻或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新闻标题要善于标新立异;四是为了解新闻的前后关系服务;五是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作为标识。另外,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制作标题,在快速阅读中读者难以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不得其解,也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例如,新华网2011年4月26日的即时要闻,以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呈循环滚动式更新。
美国驻叙利亚大使部分人员被要求撤离叙利亚(10:28)
商务部:出口企业经营难度增大 出口利润率降到1.44%(10:10)
卫生部:加强食品案件查办 严查食品安全事故责任(10:08)
2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回落(10:07)
美国前总统卡特抵达平壤开始对朝鲜进行访问(10:01)
龅牙哥茫然弟:无辜男生一夜爆红 网络狂欢娱乐了谁(09:53)
北京警方回应艺人“涉毒名单”:从没说过否认名单的话(09:34)
牛菜农包心菜卖“天价” 他们凭什么躲过“蔬菜劫”(图)(09:34)
塔吉克斯坦总统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孟建柱(09:31)
这些新闻标题的制作除了符合制作原则外,可以说都清晰地说明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因素,让受众一目了然,并根据需求去阅读新闻。
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检索网上信息重要工具,为了使新闻信息的最本质的内容能够在搜索引擎上清晰地显现,在新闻的写作上要注意为新闻制作容易检索的导语和概要,让新闻在搜索引擎上脱颖而出。其写作方法如下:一是使用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二是制作新闻概要,将其置于页面最前端,精心设计链动,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三是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准确反映新闻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四是注意事实,不要用夸张和浮华的语言。
例如,腾讯网2011年4月18日的新闻:《存款准备金率升至历史新高 冻结资金3750亿元》
导语:中国人民银行17日宣布,自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概要:这是央行去年以来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第4次上调。本次上调以后,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升至20.5%的历史高位。以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5.28万亿元计算,本次上调大约冻结银行资金3750亿元。
这篇新闻的导语和概要运用的都是最简洁的词汇和句式,置于页面的前端,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准确反映新闻的主题及本质,很容易让受众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出来。
针对受众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要保证读者能够准确、清晰地捕捉新闻的核心内容和信息,在新闻主体中要正确把握正文的分层写作,注意突出重点要素,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可以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适应受众跳跃着的注意力。其次,每段开头安排一个段旨句,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便于受众阅读每段的第一句即可把握该段基本信息。第三就是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内容排序,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这与传统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比较类似,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有用。另外要突显关键词语,避免强调整个句子或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
例如,一篇来自腾讯网2011年4月19日的新闻:《我国拟修法规定醉驾一律吊销驾照 5年内禁重考》,在整篇新闻中,突显了一些关键词语,如饮酒驾车,醉酒驾车,醉驾——一律吊销驾照、现行规定、草案,酒驾——处罚金额涨4倍、现行规定、草案等,并在每个关键词下面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很好地把握正文分层写作,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准确简洁的表述了醉驾、酒驾的标准,我国对醉驾、酒驾的法律约束条令,由主到次的介绍了醉驾、酒驾的处罚力度,突出了重点新闻要素,在最短时间里让读者收集到最想要的信息。
受众在阅读深度信息更愿意精确地去接近去了解,那么相关背景和延伸性文章也是一篇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中要注意链接与新闻相关的背景和延伸性阅读,以提供给受众更多更丰富的素材,让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阅读。需要注意:一、对新闻重点因素进行精确分解,确定第1、2、3页面呈现内容。如果传达的新闻信息能在一个页面上简洁而完整地呈现,就不要使用超链接;二、保证每个页面的内容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并从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通过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网络媒体所要传达的整体信息。实施链动的信息群落包括:新闻诸要素的详细描述与解释、支持结论的论据说明、直接背景资料、统计的表格与数据、问题的定义与专门机构的缩写以及参考资料等等。
例如,腾讯网2011年4月25日的新闻《多地蔬菜跌破成本价 专家称小农经济难抵风险》,这篇新闻把一些重要的新闻要素分解出来,如菜农之死、会开花的菜、饱和的市场、中间商的风险、“辐射”说雪上加霜等等,并在两个页面上呈现内容,从侧面更详细地解释了主题新闻。在新闻正文下方,有相关专题《多地蔬菜滞销》,还有相关阅读《北京超市增大采购量“解决”滞销蔬菜》、《河南中牟县政府介入蔬菜交易 芹菜升至每斤一毛》、《商务部紧急下发通知缓解蔬菜滞销 防菜贱伤农》、《沪浙鲁豫等多地蔬菜滞销 北京油菜一度每斤5分》等其他相关阅读。这些相关专题和相关阅读的链接给受众提供了更多更深入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
由于网络新闻的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互动性极大,网络新闻必须具备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平民化,在语言表述上则要更为口语化、轻松活泼,才能具备极强的可读性,才能吸引受众阅读。此外,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博客、微博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使得受众既可自由选择信息,又可能随时变成信息发布的主体。一个媒体、甚至一个人,只要是合法登载新闻,即可向世界发布他想发布的信息。这种自主性也使得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要较传统新闻更加随意、更加直白、更加亲切。
例如,中国新闻网2011年4月23日的一篇新闻《农民35公斤玉米粒粘成雕塑 欲申报吉尼斯纪录》中介绍,河南商丘市睢阳区阎集乡农民王洪均用35公斤玉米粒粘成高1.5米、宽1.3米的“商”字雕塑,规格之大,制作之精巧,非常罕见,并准备为这个雕塑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新闻中直接引用记者和农民王洪均以及邻居王云芝的对话,“我在这个雕塑的表面,涂上了荧光粉,所以到晚上这个雕塑还会发光。”、“这个雕塑真是漂亮!不过用恁小的玉米粒粘起来,得费多少工夫呀!”、“这几天得和工人们加班加点干,争取‘五一’期间把做好的雕塑运到市里,让市民们看看。”等等,语言表述显得口语化、平民化、轻松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网络新闻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模式,它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元素,在视觉、听觉、感觉方面给受众一个全新的感受。结合网络新闻的写作现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人将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加以总结延伸,即在新闻写作中精心制作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把握正文的分层写作和突出重点的新闻要素,合理链接相关背景和延伸性文章,新闻语言表述平民化,注重新闻的视觉感。这些技巧以期更好地吸引受众,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以及网络传播的影响力。网络新闻有其特有的优势和长处,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总结研究,充分利用写作技巧,使网络新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吴薇.浅谈网络新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今传媒,2010(10).
[2]于为苍.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J].新闻界,2009(2).
[3]郜书锴.网络新闻写作如何脱颖而出?[J].新闻与写作,2009(1).
[4]高钢.怎么为网络媒体写新闻——网络新闻写作特殊规律的探讨[J].新闻战线,2004(4).
[5]王健.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J].新闻界,2005(2).
本报通讯员
刘柱石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湖南省吉首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新闻特写的实例三。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宋友达和副市长胡德敏。
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培训过的知识,范文《新闻特写的实例三》。”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出警告。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写作与编辑要把网络读者的需求与习惯放在心上。网络使用性研究表明读者往往只是浏览网站而不是专心地阅读。他们也往往比印刷品的读者或电视观众更活跃,搜寻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你提供的东西。
考虑一下你的目标受众。因为你的读者正在网上获取他们的新闻,极有可能的是他们比电视观众或报纸读者对与网络有关的故事感兴趣,因此重视这样的故事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你的网站具有抵达全球的潜力,所以要考虑到你想把它做得可以让地方、国家或者全世界的受众都看得懂,写作和编辑要把这一点放在心上。
2、先思考——而且要思考得与众不同
在你开始报道和写一个故事的时候,考虑一下讲述故事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否通过使用音频、录像、可点击的插图、文本、链接等方式——或一些组合。与音频、录像和互动设备的厂商进行合作。定一个计划并让它指导你新闻采集与生产的全过程,而并非只是报道一个故事,然后添加各种各样的元素。寻找可用到网上的故事——这些故事你能够讲得与其他媒介不同或者更好。
3、做好你的新闻收集工作
正如印刷品记者与电视记者采访的方式不同(因为他们在寻找不同的事物),所以网络新闻记者必须专为自身需要做好采访与信息收集工作。
印刷品记者倾向于寻找信息。电视记者倾向于寻找镜头上的情感、尖利的声音和与文字相伴的画面。网络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地以不同的要素和不同的要素如何完成与相互补充的方式进行思考:寻找与文字相配的影像、与音频、录像相配的文字、引进互动性的资料等。
记住照片在拍得或取得窄时看起来更好,流体录像在背景素朴、最小聚焦的情况下更容易观看。如果有人说那将会成为有力度的剪辑时,就尽可能把采访录制下来。寻找会成为有趣谈话嘉宾的名人。并且一直关注运用互动工具进行更有效传递的信息。
4、写得活泼而且紧凑
为网络写作应该是一个处于广播与印刷品之间的交叉口——比印刷品更紧凑和有力,但比广播写作文字性更强而且更细致。积极地写作,而不要被动地写作。
优秀的广播写作主要使用紧凑、简洁的陈述句而且坚持一句话一个意思。它避免长的从句和被动的印刷品写作。每个表达出来的意思逻辑自然地跟入下一句。网络写作运用这些概念使文章更易懂而且能更号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努力用生动的散文,依赖有力度的动词和鲜明的名词。在你的文章中注入区别性的声音以助于把它和网上的多数内容进行区分。运用幽默。试着以活泼轻快的风格或态度来写作。网上对话风格发挥的作用尤其好。网络受众更易于接受非常规的写作风格。
同时,不要忘记传统的写作规则应用于网络这一点。不幸的是,大多数网络新闻网站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故事遭受被动词、乱加从句的冗长句、混合的比喻和陈词滥调的困扰。这是由快节奏新闻采集、短期配备人员与无经验的记者造成的。这也是一个大错误。读者注意到粗心的文章,他们是并不会谅解的。他们将中止阅读故事并且不会回来看更多的内容。与地方报纸读者不同,网络读者有可选择的事物。
5、解释
不要让七天二十四小时的电子化新闻收发机构的工作思路攫住你的头脑,并且因为你尽快地得到最新的新闻,要考虑全部重要的事情。读者很少注意到或在意谁是第一人。人们想知道的不只是发生的事情,而是事情为什么重要。所有的信息源现在已经在那里了,解释新闻最好的网站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写作与编辑你所有的故事要把这一点放在心上。
6、不要淹没导语
你承受不起网上淹没导语的后果,因为如果你这么做就几乎没有读者到这里来了。当进行网络写作的时候,重要的事快速地告知读者故事是关于什么的以及为什么他们应该继续阅读——否则他们就离开了。
一个解决方法是运用“t字模型”的故事结构。在这个模型中,一个故事的导语——“t”字的水平线——概括了这个故事,而且理想的话,告知故事为什么重要。导语不需要泄露结局,只是给人提供一个继续读下去的理由。然后,故事的其余部分——“t”字的垂直线——可以采取任何一种结构形式:作者可以以叙述的方式讲述故事;提供一则轶闻,然后跟上故事的其余部分;以积木堆的形式从一种跳到另一种;或者只是继续进入一个倒金字塔。
这使记者快速地电传最重要的信息——继续阅读的理由——而且也保留他或她想要写作故事的自由度。
7、不要堆砌
另一种故事结构(绝大多数意外地由网上发展而来),我把它叫做“堆砌”。
网络写作的一般问题发生在突发性新闻故事上。为了看起来尽可能的新鲜,网站经常会把一个故事的最新发展放在开头——不管这个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然后,他们会在上面叠加下一个发展进程,再下一个——造成了一个丑陋的故事混杂物,使其只是对整天追踪着这个故事的人来说才有意义。不幸的是,通常这样做的人只是新闻记者们。很少有读者会一天访问一个网站达到一次以上。当故事更新时,要记住这一点,并总把最重要的新闻放在导语里。
8、简短而甜美
大多数网络故事对于一个网络受众来说都太长了,我可以想见几乎没有几个读者会看完它。罗伊·彼得·克拉克写了一篇精彩的论文,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能用800以内字数来讲述——一个很好的网络写作准则。
但是让其成为指导方针,而不是规则。读者会坚持看网上较长的故事,如果有不可辩驳的理由让一个故事那么长的话——而且如果故事能继续吸引他们注意的话。
使读者上下移动显示文本来看故事的其余部分总的来讲要比点击他们更为可取。网络新闻的使用者的确上下移动显示文本。如果有人点击到一个页面,一般的情况是因为他们想阅读这个故事了,因而他们读的可能性也高。波音特视线研究表明文章文本的大约75%在网上被阅读——远高于印刷品,其文章文本平均有20-25%被阅读。印刷品读者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故事中很少被赋予权利,因为他们没有做任何积极的事来获得这篇文章。
9、把它打碎
较大的文本块使在荧屏上阅读变得困难,而且你更有可能失去读者。使用更多的小标题和打印突出段落浓点来把文本与意思分开,这会有帮助。文章应该读来活泼、迅捷。保持段落与句子的简短。像这样。
试着大声朗读句子,看一下是否过长了。你应该能够不用停下来呼吸就读完一个完整的句子。
从信息中抽取出插图、图表、用浓点重点突出的表格和互动性的图形也会有助宜。即使一个带定义或摘要的花边文字也能帮助打碎文本并把信息转化为一种易读的格式。
10、减少猜测
人们在点击材料时经常不知道他们将会得到什么。而且人们只有在其知道他们将得到什么时才会去点击。当他们点击不值得看的东西时,他们就会对你作为一种资源失去信任,而且不大有可能在将来会回来并点击内容。因此对你告诉人们会得到什么一定要把握准。
研究表明,网络新闻用户相对于有趣、可爱的标题更喜欢直截了当的标题。可爱的标题没有把快速地解释一个故事是关于什么的这一工作做好,因而打消了网络用户点击看到底的想法。
11、不要惧怕链接
不要惧怕链接。许多网站有一种妄想的恐惧,以为如果他们把其他网站链接进来,读者就会流失而不会回来。事实并非如此!人们愿意上能够收集编辑有点击价值链接的网站——证实了雅虎的成功。如果人们了解到他们能够信任你的网站,他们会回来看更多的内容。
同时,新闻记者有责任把新闻判断和编辑的标准用于他们选取的链接。避免链接明显错误的信息或冒犯无礼的内容。通过帮助读者从新闻幕后人物那里取得额外信息的方式来精选能增强故事价值的链接。
当然,在你的网站上可以链接过去与当前的相关故事。这真正是网络的优势之一。通过链接其他故事来提供语境和背景,作者免于陷入旧信息故事的泥潭,有更大的自由度集中在当天的新闻上。
12、勇于尝试——但要记住基本要素
网络新闻是一种新的、演进中的产业,我们在进行业务的同时,书写写作的规则。勇于向你自己与同事提出做事方式的问题,并拓宽所能做事的边界。没有规则,只有想法。勇于尝试。尝试不同的事物。
但不要忘记新闻学的根本。事实还是必须要核实两三遍;写作还是需要敏锐、生动而且到位;故事应该包括语境;而且必须遵从伦理实践。不要让七天二十四小时速度的套路和新工具把你从这些基本要素中抽离出来。
前言:
特写原本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术语,是指突出地拍摄人或物的局部,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和清晰地视觉形象。特写新闻正事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这种手法,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街区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职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题材。本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为:
一、“镜头感”。特写借鉴电影手法,通过描写,将对象镜头化。人们常把特写称之为“视觉新闻”。
二、现场感。新闻特写一定要是来自现场的报道,记者一定要在现场采访,一定要是事件或人物的目击者。
三、特写要求“形神兼备”。特写的目的是吧新闻事实镜头化以后,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出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本质特征。新闻特写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要紧扣特写的文体特征,采用一些具体手法,具体归纳为:抓准“镜头”,用精彩的细节传神,如新闻事件中某些有意义的,细小生动的又有助于表现人物与实务个体特征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以及景物等;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运用要与现场的“镜头”有机结合,加强特写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本综述的范围着力于新闻特写的概念,含义,特征与写法,对这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总比较归纳和总结,力图寻找新闻特写的规律。意在加强对新闻特写的认识以及提高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正文:
一、新闻特写的概念和含义
“新闻特写”,一个众说不一的文体概念。什么是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运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和刻画人物或事件富有特征的、某些章节、片断、瞬间,让读者产生共鸣,使之留下深刻印象。美国的丹尼尔·威廉森教授为特写下的定义是:特写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
美国教授阿伦森在他的《新闻采访和写作》一书中说:特写,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社会事件。
一个美国名记者海敦主要从功能方面来认识特写,他说: “特写” 一词还是有用的,它可以将纯新闻报道和非纯新闻报道区别开来。特写可以带感情,可以幽默,可以写不平常的事,还可以写怪诞的事。特写可以提供知识,也可以是趣味性的。关于政治集会的特写可以绘声绘影,五光十色。
在苏联时代,高尔基等人也曾提出和阐释过特写这一概念,不过,他们的观点跟新闻学的距离较远一些。高尔基本人的说法比较简单:“特写是介乎研究性论文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作品。”这几乎和新闻没有关系。但名记者波列伏依在《论报纸的特写》一书中,基于高尔基的观点作了下列阐述:特写就成为一种独具风格、武装报纸的文艺体裁,它跟其它政论体裁的不同之点,是在于含有艺术的形象的描绘成分,它和其他文学体裁的不同之点,是在于它是根据具体的事实,含有政论文章和研究性论文的成分。波列伏依把特写解释成新闻和文学的两栖文体,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含有政论文章和研究性论文的成分”的说法,却很难让人赞同。究竟应该怎样认识“特写”这一文体呢?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尝试着给特写下这样一个定义:特写是运用描写的手法报道一个特定场合中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特别讲究形象性和趣味性,并以局部强调为鲜明特色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为现实的精彩瞬间拍摄的特写镜头。
美国名记者朱尔斯·洛在他的工作经验报告中,通过与消息的比较来阐明什么是特写,他说:消息性报道是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特写则告诉读者那里的情况可能会怎样。消息性报道讲的是一个人说了些什么;特写讲的是什么样的人说了这些话。消息性报道告诉人们的是形势的状况;特写告诉人们的是这种形势的由来.特写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是从消息和通讯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区别特写与消息和通讯写作方法上的不同,把握特写的特征。首先,体现在对新闻素材的选择和处理上。一般的消息、通讯往往要比较全面地交代新闻事实的多个因素;而特写主要是想向读者说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当时的情景怎样。概而言之,一般的消息或通讯注重报道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而特写则侧重于新闻事实中某个典型而精彩的片段。一般的消息或通讯着眼于“叙述”,而新闻特写则着眼于“描绘”,很多时候使用“工笔”的方式突出新闻事实中的具体形象。如果用电影叙事手法做比喻,消息像远镜头,通讯像中镜头,新闻特写则是近镜头。新闻特写与一般消息的相同点:简要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之处,消息往往报道新闻的全过程,而特写则是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和瞬间,重笔展开写;消息以新闻事实说明情况取胜,特写则以绘声绘色地报道新闻事实而取胜。它与通讯的相同点:用形象思维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之处,通讯是向读者展示新闻事实的纵向面。特写则是展示新闻事实的横断面。一般讲,特写的写作手法更加细腻生动。
二.新闻特写的特点
“特写”一词,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写照。新闻特写与电影中的特写与文艺特写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必须绝对真实,不允许移花接木,也不能张冠李戴。新闻特写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它往往截取新闻人物的一个侧面,新闻事件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把最富有意义,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展现在受众面前,能取得清晰、强烈的视觉的视觉形象,增强新闻宣传的可信性和感染力。
(一)特定场合和局部强调这是特写在取材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特写“特”在哪里?主要“特”在强烈的瞬间性和场面感上。特写所写的内容,在时间上成点,在空间上也成点。就是说,特写表现的一般是一个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的形象画面。我们在定义中所说的“特定场合”,就是强调的这一特征。时间和空间的局部性使这种文体有一种特有的“局部强调”性质。
(二)运用描写手法特写有着消息的快捷和通讯的生动,快捷是得力于选材集中,生动则要依靠描写手法。这是特写和消息的重大区别:消息主要用叙述,特写主要用描写。
例如:一些过去的冰球运动员操纵着绿色和金色的绸龙在冰上翩然起舞。在两只桔黄色狮子的肚子里,各藏着一名运动员。两头狮子随着扩音器播送的音乐激烈博斗。音乐中锣鼓声震耳欲聋,在宽阔的湖面上回荡。观众最喜欢的节目是“老鹰抓小鸡”。扮演老鹰的是61岁的陆洪义(音译,下同),他的56岁的妻子那金花则扮演保护小鸡的母鸡。扮演小鸡的是20多个青年和儿童,最小的才4岁。“这些年轻人滑得不错”,观众这样说。每当有表演者摔倒的时候,他们就爆发出同情的笑声。——美联社1980年1月13日电《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在消息中,这些描写就要被形象性细节性较弱的叙述来代替,很可能写成这个样子:在锣鼓声中人们进行了冰上表演,有龙舞和狮舞,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老鹰抓小鸡”。(三)讲究灵活性、趣味性和幽默感特写的笔法要比消息灵活得多。由于文体性质的限制,消息的文笔通常是比较拘谨的。而特写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创作性,在表达方式、表现角度、修辞手法等方面,都不拘一格,作者可以较多地利用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发挥。特写也不像消息那样严肃和凝重,如果所写的题材充许的话,它会有较多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前面我们曾经引用过的《装上假牙的狗》和《三岁娃娃将被征入伍》,都是活泼幽默的新闻特写。外国记者有时还拿总统开玩笑:布什尝试用法语对话法新社肯纳邦克波特1989年9月1日电自从今年2月在渥太华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美国总统布什就曾说过他再也不愿在公共场合学着讲法语了。但是,8月31日他当着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的面又勇敢 地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马尔罗尼总理在对美国肯纳邦克波特的布什总统的家乡进行了24小时的私人访问之后,他按照加拿大的习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谈了他同布什会谈的结果。布什总统用法语说了一声“谢谢”。但当一位加拿大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用法语来回答他的问题时,布什总统却断断续续地回答说:“不。我不想试了。我记得在渥太华的教训。”这后一句比较复杂一点的话还是用英语说的。后来在接见一位加拿大女记者时,布什又用法语对她说:“夫人,您有问题要问我吗,或者别的„„”,后面的话简直叫人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了。人们记得布什总统在今年2月10日第一次以总统身份访问加拿大首都时,曾试图用法语来说明天气很冷,结果说成了“天气像地狱一样的冷”,这句话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布什总统承认,他的唯一的一门外语——法语的学习还完全处于“书本阶段”。这善意的调侃其实并不损害总统的形象,倒写出了总统颇具人性的平易的一面。
三、新闻特写的写法
新闻特写的特点是放大和再现,相当于电视、电影中的近镜头。新闻特写在选材上,是切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是事件发展中的某一两个片段和侧面,给以集中地突出地描绘。所以,特写取材有三个“要”,要有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特写;要有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特写;要有场面,没有场面就没有特写。掌握了这三个“要”,特写的“特”味才能写得出来。
1,新闻特写要善于抓住情节的高潮。新闻特写绝不能从头至尾细细写来,而要有重点。事件发展的关键,情节开展的高潮,也就是重点,要紧紧抓住,写细写透。比如,当前反映公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新闻特写,不可能像写通讯那样写整个战役,但可抓住斗争的关键和高潮来写,如突破难点、擒获首犯的战斗场面等等。
新闻特写在抓住这些现场情景进行描写时,还应当适当的背景材料作穿插,吧问题交代清楚,使作品显得丰满有趣。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是“特”,必须选择有特点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集中描绘,写得有情有景,绘声绘色,使已经发生过的事实重现在受众面前。
2.新闻特写以现场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现在,在各类报纸上,在各种题材的报道中,新闻特写都已成为常见的新闻体裁。它作为一支新闻报道的“轻骑兵”充分发挥了机动灵活的特点,又以其和生动、形象的文字起到了感染读者的作用。一个大的骨干事例,如果情节丰富,通常可以采用新闻特写。如《重庆日报》曾在头版头条刊登的新 闻特写《移民直航专船“刹”了一脚》,讲的是重庆市云阳县外迁去上海的三峡移民船上发生的一件事:为了一位小移民的几包奶粉,运送云阳首批外迁移民前往上海的专船,专门在武汉港“刹了一脚”。一个直航的大船为了一个婴儿的奶粉,中途破例停靠,事情虽然不大,人文意义却不小:政府对移民群体的关怀,社会对儿童的呵护都在其中。这是一个成功的新闻特写作品。它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列入: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新闻写作教程》中的一个事例。
在《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这篇特写里,作者在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观众最喜欢的节目是‘老鹰抓小鸡’。扮演老鹰的是61岁的陆洪义,他的56岁的妻子那金花则扮演保护小鸡的母鸡。扮演小鸡的是二十多个青年和儿童,最小的才四岁。”在这里,作者重墨描写了“老鹰抓小鸡”。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作者对这个节目不陌生——全世界到处都有类似的游戏;更重要的是,这个节目的表演者最具有代表性——他们中最老的61岁,最小的才4岁。中国人民的冬季生活是什么样子?可以说,这个溜冰表演,尤其是这个“老鹰抓小鸡”的节目,就是一个缩影。精炼的语言,准确的描写,极其生动的细节,是新闻特写的关键所在。《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全文也不过几百字,用这么少的文字,却写出了中国人民的风貌,应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必须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你才不会放过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
3.首先,现场感会加强街闻的客观弃实性,时读者产生强烈的影响力。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告知,它帮助人们清除或减少对外部世界认识的不确定性所谓告知,当然包括了新闻人对于历史现场的感官性知觉的记述。我认为,既然新闻特写特别讲究现场感,不仅要把读者带进现场,而且还要对读者的思想、感情与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与刺激,或者是高兴、或者是气愤、或者是悲伤等。因此注重对事物或人物或环境的局部和细节,用典型细节来表现和描述新闻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或现场情感,就成为新闻特写表现现场感的一种突出的和不断需要强化的手段。其所具有的“局部放大”和“拉紧拉近”的效果,记者透过对现场细节的强化处理,往往能让读者获得“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
为说明本文观点,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纽约时报》记者埃。姆。罗森塔尔的新闻特写名篇《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一文中的这段文字: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场上死盯看你。成干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了人世。这些首经站在照相机对的男人和女人都清趁:死亡在子待看们···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二十二岁,丰消可爱满头金发。她沮柔地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柑蜜美妙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冷峨舌娘的 脑际闪过呢?她形象在奥斯成辛挂满死难者照片的场上留下的纪念又意味看什么呢?”
在这段文字中,没有任何事件的叙述飞作者一连串现场观察到的细节与形象所告知于公众的,是感官的知觉.由于《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一文属于非事件性闻特写,故尔,记者在那个和平的、阳花灿烂的八月看到、触摸到、感受到的一切:关于奥斯威辛,关于粹法西斯在波兰所建立的那个臭名昭著的杀人场„„那些交错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知觉碎片,便成了他想要述诸于公众的报道“内容”。因此我认为场感与现场细节在这里扮演的,己经不是新闻的配角干脆就成了文章的主体。
其次:现场感所体现的重大新闻价位与意义,远远超过新闻事件本身.如果说,《奥》文因其“非事件”的性质,在新闻特写的大家庭中多少显得有些另类的话那么,在下面这篇经典的“事件性”报道中,现场感与现场细节所体现的重大新闻价值,恐怕是任何人都难以忽略的。
至此,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在西方新闻史上,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作家兼记者—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新闻特写中最具文学意味的表现手法就是描绘现场细节。但完美的、展撼人的描绘不是靠堆砌形容词与无病呻吟,而是靠记者在现场的细致观察、敏锐的思考与犀利的眼光,借助鲜明、生动、清晰的笔法将读者吸引到新闻报道的氛围和意象中来。由此可见,现场感是产生一篇成功的、感人的、有影响的新闻特写的灵魂。
那么,怎样写好新闻特写呢?
新闻特写:即应小处落笔,以小见大;题材小、含义深、字数少、信息量大;透过一个单位、一人、一事,反映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或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大问题。一般来说,新闻特写报道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点”,把这一“点”放在全局中来衡量,充分认识其社会影响和思想意义。这样提炼的主题才正确、鲜明,才有针对性。
首先,要取其精华,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总结式报道,不搞漫无边际的全景式报道,不写罗列条目一二三四五排列式的新闻。要破除“文非三段不成体”的旧观念。其次,要注重时效性。新近的现场情景往往紧扣时代脉搏,牵动万人之心。这种新近现场稍纵即逝,必须快抓快发。在可能条件下,要同步采访,同步写作,同步传播。现场而不新近,再生动也要减弱吸引力、感染力。没有时效,只能是回忆、回顾式的“现场旧闻”。所以,要注意运用灵感思维、超前思维,有时要预见现场的发生发展。要主动出击,而不是守株待兔。
再就是,要具有现场感。新闻特写不是一般新闻的反映式,而是再现式,再现生活的画面。现场在发展变化中,要再现它,就不能是一般的再现,而是动态的再现,进行时的再现。也就是说,新闻特写不是单独的、静止的镜头,而是连续性镜的多镜头组成的生活画面。它最能真切地反映实际生活,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还具有证实性。
此外,要短小精悍。要高度概括与精选细节相结合,重点之处要浓墨重彩,一般过程几笔带过。有粗有细,粗中有细。不粗则不短,不细则不活。现场短新闻的短,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努力锤炼,直至成精品。
总之,要真正使新闻特写在“惜墨如金而又光芒万丈,池水兴波亦复汪洋无际”中展示出“现场细节”的特点。
参考文献:
这是说,要像与你的朋友谈话一样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由于广播新闻是通过播音传送的,因此它更加接近口语的表达方式。平时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说话。你就用什么词语、句式、风格写作广播新闻稿件。 当然,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在写作广播新闻稿件时,要借用你平时向朋友叙述某个事情经过的时候采用的方式。
不要这样写: 中国足球迎回了2004年唯一也是最后一个亮点———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
可以这样写: 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获得世界青年女足锦标赛亚军。这是中国足球在2004年的国际比赛中赢得的唯一荣誉。
“最后一个亮点”的说法过于抽象,这种写法在广播新闻中不能让听众对新闻的意义一目了然。后面的写法就能很清楚地说明新闻的内容和意义。
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
二、使用现在时态
由于广播新闻追求时效性和现场感,广播新闻稿件尽量使用现在时态。这是吸引读者的需要,使用现在时态,会让听众有新鲜感,有接近感。 从而引起对新闻报道的关注。使用现在时态的前提是寻找到新闻的现在状态。因此,你要想方设法发现新闻的最新动态,广播新闻报道应该永远追求这样一个目标———从事件的最新动态开头。
不要这样写: 山西省小湾沟煤矿6日上午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有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今天清晨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可以这样写: 今天( 8日) 清晨,山西省小湾沟煤矿10名遇难矿工的尸体被运出井外,另有被困井下的5名矿工至今生死不明。6日上午小弯钩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第一种写法首先是在重复报道已经发生的事件,而这样重大的灾难性事件,人们可能在事件发生之际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得知,即使不知道这一事件的听众,在听到广播电视台用概述方式发几天前的新闻时,也难以引起关注。后面的写法用一个动人心弦的具体事实向听众说明了矿难事件最新的发展状态,这无疑能够使新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报道也简略地交代这起矿难的发生背景,帮助以前不了解这个事件的听众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三、使用短句
短句是保证内容明白易懂的重要环节。不要使用复杂的句式,在非使用复合句不可的时候,要注意把句子分割成短句,广播报道中的合理间歇, 不仅能够为新闻播音员提供喘息的机会,也为听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不要这样写:
围绕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目前已不仅仅牵扯到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本身,与之相邻的俄罗斯和欧盟之间也因为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而卷入其中。可以这样写: 乌克兰总统选举产生的政治危机已经对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名高级助手说,这场争端是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一次重大考验。
前一种写法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在一句话里想要交代的内容过多; 二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没有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三是对核心内容的交代不够具体。
四、一个句子表达一个理念
广播新闻要做到简明易懂,在句子的构造上就要追求简洁明了。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内容,对于保证稿件的清新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企图在一句话里塞进更多的内容。一句话只讲述一个意思,让每句话简洁明了。不要面面俱到,省略一切可以省略的东西! 不要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的成分,并结合悠久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文化背景,运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制作手段而精心打造的一台鸿篇巨作。《火舞》讲述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不幸发生在战乱年代。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了战争中勇敢的民族逾越武器反对武装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可以这样写: 《火舞》是一部大型舞蹈史诗剧,它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个战乱年代曲折的爱情故事。这部大型舞蹈史诗剧融合了上百种来自不同地区的舞蹈和音乐成分,使用了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舞台制作技术,被誉为“新世纪舞蹈界一把燎原之火”。
我们可以看到前面的写法由于叙述的头绪繁杂,特别严重的是在一句话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因此让人们感到十分杂乱。后面的写法有了改变,有助于听众更清晰地了解这部大型舞蹈诗剧的内容与特色。
五、使用主动语态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这是最便于人们理解的表达方式。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中,要尽量使用这样的表达方法。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语态结构最便于听众清楚地理解信息。
不要这样写: 投资1. 5亿元港币在香港兴建生产基地的计划将被“百年老店”同仁堂实施。预计明年上半年推出首批产品。
前面的写法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不是人们讲述事件的表达方式,因此也不符合人们讲述的习惯。而且,在这种写法中,新闻的主体不够突出,后面的写法更接近口语表达方式,新闻的显著性、重要性也都得到了更突出的体现。
摘要:广播报道写作最重要的技术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叙述事件的过程。广播新闻稿应该更为简明、通俗、流畅,便于广播员和主持人朗读,也保证受众听众听一遍就能明白无误。
作为书面写作的一种,新闻写作具有和普通写作所具有的共性,即利用书面语言符号向大众传递信息,从事件的整体叙述过程中必须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展过程。然而,新闻的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即时性、准确性等特点又使得新闻写作又区别于普通写作。
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1.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来讲,新闻又常常被称为“消息”,可以指近期国内或者国际间所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事件,也可以指企业或者某一团体内部在近期所发生的一些新鲜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报道。从广义上来讲,新闻报道所指代的范圍较广,既包括了新闻媒体对近期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又包括了新近报道的现实生活中暗示各种社会现象的文章,这些从广义上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新闻。按照新闻写作表达方法的不同,新闻又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具体划分为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字、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新闻文体。其中,在这些新闻文体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是动态新闻。
2.新闻的特点
按照新闻内容文字表达方式的不同,将新闻划分成了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题材。但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新闻题材,归根结底都要遵循新闻的一般规律,即新闻的真实性、即时性以及准确性。
新闻一词早在我国古代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在那个时候新闻通常被认为是国家大事的代名词。凡国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如外交、政治、经济等出现了一些变动,都可以称为是新闻。到了清代,由著名的小说家曹雪芹所著书籍《红楼梦》中首次提出“新闻”一词,打破了原有人们对新闻的传统观念,给新闻重新定义为生活中所发生的有趣、新鲜、有影响的事件。
新闻的书写格式与普通的写作相比,较为严谨。一般的新闻写作在结构上都要求标题、导语、主语、结束语以及背景等五大部分的完整性。而新闻的标题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划分为引题、正题和副题三种。导语是一篇文章开篇的第一句或者第一段话,起到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引导读者继续阅读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导语部分要简明扼要,且一目了然。主语紧随导语其后,是整篇新闻的主干部分,也是新闻最关键的部分。在主语部分不仅要求明确的写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整个发展过程,还要遵循新闻报道真实、准确的特点,对新闻事件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结束语也就是新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新闻写作对结束语部分的要求并不严格,结束语根据新闻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即新闻事件发生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等环境,起到对新闻报道做条件补充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主要被插入到新闻写作的主题部分,也有的时候会被插在导语与结束语之间。
随着我国新闻行业的逐渐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变的越来越激烈,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也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众多新闻报道中,如何让自己栏目的新闻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眼球,是每一个新闻媒体所关心的问题。标题作为新闻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结晶,透过新闻标题就可以大致看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新闻标题对新闻写作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近几年来,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将目光锁定在新闻标题的设计上。新闻标题的设计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文章主题的主旨,且标题的长度不宜过长,同时文章标题还应该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能够第一时间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读者继续阅读新闻。
注意新角度的选择
在新闻写作中,新闻角度的选取极其重要,它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件,就会得出不同的新闻结论,而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点评则直接引导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选择一个恰当的新闻报道角度不仅能够更有利地剖析新闻事件背后存在的社会想象,反应社会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而且也能够更好的吸引人、感染人和教育人,更有利于新闻价值的挖掘和表达。从新闻写作的实践来看,新闻角度又可以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两种。挖掘角度的主要对象是采访,而表现角度则以写作采集为主。尽管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之间却互相关联,互相补充。将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将新闻角度更加独特和鲜活的特点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新闻角度的选取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而且还必须掌握过硬的政治理论水平,在新闻事件报道或点评时能够准确的把握好新闻方向。那么该如何把握新闻的方向,做好正确的舆论向导呢?笔者认为,首先就应该找好新闻的的由头,所谓新闻的由头,通俗的讲就是指新闻报道的来由,换句话说就是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在社会生活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众多的新闻素材中,这样的新闻报道是否值得写等等。
对于新闻写作而言,新闻由头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和最新鲜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新闻的基本因素,而且它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报道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大小。新闻由头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引导性。时效性使新闻报道能够将近期发生的新闻故事在极短暂的时间内传播给受众,因而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而较强的引导性则可以使新闻由头能够更好的引出新闻主题。
2011年6月,在网上掀起一股浪潮的郭美美事件,在短短的几周之内,各大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都纷纷针对郭美美事件展开了议论和批评。同时也开始对红十字会产生了怀疑。一时之间,郭美美成为了炫富、拜金的代言词,红十字会也在该事件中大受牵连,导致在全国的捐款严重跌落。然而,对于此类报道,观众也就只知道郭美美拜金、郭美美炫富,却不清楚这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事件是怎么发生的、郭美美的炫富为什么又和红十字会有所牵连等等很多人都不得而知。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由头强调所写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即告诉读者和听众稿件中的事件或者人物为什么现在成了新闻以及报道这个新闻的来源和获得的途径,这样读者在读新闻报道时不至于一头雾水。总之,新闻由头在新闻写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
新闻的产生与事物的变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起新闻事件的发生总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素材采集时就应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度以及对新闻价值的捕捉能力。新闻事件一经发生,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及时的抓住它,利用自身较强的新闻撰稿能力,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传递给广大受众。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上不仅要求事件内容的真实可靠,还要求新闻内容独特,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等。
新闻报道的新颖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求新闻事件是近期发生的,在时间上要做到“新”,如果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以前发生的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那么新闻也最多称为“旧闻”,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其次,新闻报道的新颖的第二层含义就是指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内容的新颖。随着当今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数目和栏目也都在不断的扩增壮大,然而在强烈的行业竞争压力下,媒体行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即新闻栏目多,但所报道的新闻在内容上却千篇一律,出现雷同,甚至有的新闻被多家报刊、杂志等媒体刊登。新闻内容缺乏亮点,因此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而千篇一律、重复的新闻报道甚至会让受众产生反感。
一篇真实且具有创意的报道需要新闻工作者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已知事实的变动,善于从不同角度剖析新闻事件,挖掘其存在的不同新闻价值,从而增强新闻报道自身的亮点。
|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编校:武 琼
【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推荐阅读:
如何提升新闻写作技巧10-29
新闻网络部——新闻稿的写作培训07-14
校园新闻的写作基础05-31
电视新闻稿的写作特点10-05
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09-24
新闻写作知识09-08
新闻写作试题10-06
新闻写作新编11-05
新闻写作免费11-08
新闻采访与写作09-17